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腕关节运动学

三、腕关节运动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腕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腕关节的组成

●桡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属于联合关节

●腕掌关节

1.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

(1)桡腕关节: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及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属于简单关节、椭圆关节。

(2)腕骨间关节:近侧的手舟骨、

●月骨及三角骨和远侧的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组成。

●近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远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腕横关节或腕中关节(简单、球窝关节)

(3)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组成。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鞍状关节)

●辅助结构:关节盘、腕桡侧副韧带、腕尺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腔宽广,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前、后、桡、尺侧都有韧带加固,腕掌侧韧带比桡腕背侧韧带坚

韧、限制桡腕关节后伸运动。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拇指腕掌关节)。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屈: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掌长肌(掌腱膜)、尺侧腕屈肌(豌豆骨)、指浅屈肌(2-5指中节指骨两侧)、指深屈肌(第2至5指远节指骨底前面)

伸:桡侧腕长伸肌(第2掌骨底)、桡侧腕短伸肌(第3掌骨底)、指伸肌(2-5指中节远节指骨底背面)、示指伸肌(示指指背腱膜)、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

内收:尺侧腕屈肌(豌豆骨)、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2.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内收:拇收肌

●对掌:拇对掌肌、小指对掌肌

(1)拇长屈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指骨底掌侧

●作用:屈拇指腕掌、掌指和指骨间关节

(2)拇短屈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作用:屈拇指腕掌、掌指关节

(3)拇长伸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指骨底背侧

●作用:伸拇指腕掌、掌指和指骨间关节

(4)拇短伸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近节指骨底背侧

●作用:伸拇指腕掌、掌指关节

(5)拇长展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第1掌骨底桡侧

●作用:外展拇指

(6)拇短展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止点:拇指近节指骨底桡侧

●作用:外展拇指

(7)拇收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第3掌骨体掌面

●止点:第1掌骨尺侧

●作用:内收拇指

(8)拇对掌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止点:第1掌骨桡侧

●作用:拇指对掌

(9)小指对掌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止点:第5掌骨尺侧

●作用:小指对掌

(三)腕关节的生物力学

1.腕关节的运动范围

2.腕掌关节的运动范围

3.附加运动

4. 腕的稳定性

1.腕关节的运动范围

●屈-伸:屈曲范围60°~70°,伸展范围45°。屈腕在桡腕关节为50°,在腕中关节为35°;伸腕在桡

腕关节为35°,在腕中关节为50°。

●内收-外展:内收范围35°~40°,外展范围20°。腕中关节在外展运动中起1/2的作用,在内收运动中

起1/3的作用。外展终末是由于手舟骨与桡骨茎突接触,内收终末是由于桡侧副韧带的紧张。

2.腕掌关节的运动范围

●拇指腕掌关节:可作屈60°、伸60°、收0°、展90°、环转和对掌运动。由于第1掌骨的位置向内侧

旋转了近90°,故拇指的屈伸运动在冠状面上,收展运动在矢状面上。对掌运动则是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4个指尖掌侧面相接触的运动。

●其他腕掌关节:属于平面关节,活动范围很小。

3.附加运动

●当前臂和手放松时,腕处于不稳定状态,允许有一定量的被动运动。

●一手固定桡尺骨,一手放在近端腕骨处,腕骨可向背侧、掌侧,内侧和外侧滑动移位;若将手放在腕中关

节两侧,也可滑动移位;每块掌骨可与相邻的掌骨之间做被动运动。

4.腕的稳定性

●腕关节中近侧关节和腕中关节的存在形成了双铰链的系统,能提供其固有的稳定性;

●复杂的韧带限制和精确的多关节面相对使关节稳定;

●手指和腕周围伸肌和屈肌系统的排列使外力和内力有一个好的平衡,有利于腕关节的稳定性;

●腕关节联合体是由桡骨末端尺骨末端以及两排腕骨组成。桡尺骨末端关节是由尺骨和桡骨的C形凹槽构成

的,最佳的关节接触和稳定性大约出现在前臂旋前和旋后的手腕中立位。

四、指关节运动学

(一)指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指关节的组成

(1)掌指关节:

●主要结构、关节类型及运动: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共5个。拇指掌指关节属于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

动;其余四指为球窝关节,由于没有回旋活动的肌肉,加之受两侧韧带的限制,故不能做回旋运动,可作屈、伸、收、展、环转运动。

●关节特点:关节囊松弛薄弱,其前后有韧带加强。关节囊的两侧有侧副韧带,从掌骨头两侧向下附着于指骨底

两侧,此韧带在屈指时紧张,伸指时松弛。当掌指关节屈曲时,仅能作屈伸运动。因此,握拳时,掌指关节最稳定。

(2)指骨间关节

●主要结构、关节类型及运动: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底和指骨滑车构成,共9个,属于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关节特点:指骨间关节囊松弛薄弱,关节腔较宽广,关节囊的前面及两侧面有韧带加强。指骨间关节只能作屈

伸运动,由于受到屈肌腱和韧带的限制,屈的幅度比伸的大。

(二)指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拇指掌指和指骨间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2.运动2-5指掌指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指浅屈肌、指深屈肌、蚓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

●伸: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

●外展:骨间背侧肌、小指展肌

●内收:骨间掌侧肌

(1)指浅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2-5指中节指骨两侧

●作用:屈肘、屈腕、屈掌指和近端指骨间关节

(2)指深屈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2-5指远节指骨底

●作用:屈腕、屈掌指和指骨间关节

(3)指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2-5指中节远节指骨底背面(指背腱膜)

●作用:伸肘、伸腕、伸指

(4)示指伸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示指指背腱膜

●作用:伸示指

(5)小指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止点:小指中节远节指骨底背面

●作用:伸小指

(6)蚓状肌

●起点:指深屈肌分腱的桡侧

●止点:2-5指指背腱膜

●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7)骨间掌侧肌

●起点:2、4、5掌骨体靠近中指的缘

●止点:2、4、5近节指骨底背侧,指背腱膜

●作用:2、4、5指向中指靠拢,屈2、4、5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8)骨间背侧肌

●起点:1、2、3、4、5掌骨体相邻面

●止点:2、3、4指近节指骨底背侧和指背腱膜

●作用:固定中指,使示指和环指远离中指,屈2、3、4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9)小指展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止点:小指近节指骨底

●作用:外展小指

3.运动2-5指指骨间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伸: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蚓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

(三)指关节的生物力学

1.拇指关节的运动范围

●掌指关节:屈曲范围45°~60°,伸展范围0°~20°。

●指骨间关节:屈曲范围80°~90°,伸展范围5°~10°。

●对掌:拇指指尖与其余4个指尖掌侧面可相接触。

2.2-5指关节的运动范围

●掌指关节:屈曲范围约90°,示指范围略小,中指、环指、小指依次递增。伸展范围0°。伸指位时,外

展内收范围约20°,屈指位时,外展内收范围约1°~2°。

●近端指骨间关节:屈曲范围120°,伸展范围0°。

●远端指骨间关节:屈曲范围90°,伸展范围0°。

3.手的稳定性和控制

●手指关节的稳定性来自关节面的形状和特有的肌腱系统。

●手的外来肌和固有肌的协调活动允许掌指体的控制。

●掌指体:由一个掌骨和三个指骨组成,表示手指的运动链。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

●每个手指的独立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受伸肌肌腱的限制。中指、环指独立活动受一定限制,示指、小指有较

大的功能独立性。

4.腕手功能的相互影响

腕的运动对于增加指和手的精细运动控制是基本的,腕伸和指屈是相互促进的。

(1)多关节肌“主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

(2)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拮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5.手的功能

(1)手的功能模式

●力性抓握:是手指在三个关节弯曲时进行的有力的动作,物体握在手指和手掌间。

●精确抓握:在一个精确控制方式中拇指和手指屈肌之间对小物体的控制。

力性抓握与精确抓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每个姿势中拇指基本上不同的位置。在力性抓握中,拇指内收;在精确抓握中,拇指外展。

力量和精确在所有力性抓握和精确抓握姿势中都起着作用。在力性抓握中,精确的因素反映在拇指的姿势中。当对精确的要求最小时,拇指包在中指的上面完全执行增强的作用。当对精确的要求大时,拇指内收和圆柱体的长轴呈一条直线,能够控制力作用的方向。

(2)手的13种基本功能

●悬垂

●托举

●触摸

●推压

●击打

●动态操作

●球形掌握

●球形指尖握

●柱状抓握

●勾拉

●二指尖捏

●多指尖捏

●侧捏

(3)手“休息位”

●指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在不用任何力量时,手的肌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手的姿势

●腕关节背伸10°~15°

●轻度尺偏

●MP及PIP关节呈半屈曲

●从示指到小指,越向尺侧屈曲越多

●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接近示指远端指间关节(DIP)桡侧,如手握笔姿势

●临床意义:①是分析手部创伤的基础;②是修复肌腱确定张力的位置。

(4)手“功能位”

●腕关节背伸20°~30°

●拇指处于对掌位,拇指MP及IP关节微屈

●其它手指略微分开,MP关节、PIP和DIP关节微屈曲,如手中握球姿势

●手的功能位是保持侧副韧带尽量伸展,维持对指,避免短缩后限制关节活动

●临床意义:①手根据不同需要,能很快产生不同动作,是张手、握拳或捏物等的基础位置;②是手部各种组织

创伤外固定包扎的原则。

人体运动学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一节骨运动学 1.骨的形态:正常人有206块骨头,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除此外还有含气骨和籽骨) 2.骨的作用:①力学功能:支撑功能、杠杆功能、保护功能 ②生物学功能:钙磷储存功能、物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3.骨性能:力学功能(支撑功能、保护功能、杠杆功能);生理学功能(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4.长骨的血供:滋养动脉,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骨膜血管。滋养动脉在骨骼周围的肌肉中,有大量血管。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是第二套长骨的供血系统,由关节周围的血管丛分支而进入薄层骨皮质供应干骺端区。骨膜血管,骨膜本身有一套完整的供血系统,是长骨第三套血供系统,在骨膜表面,纤维层和肌肉血管广泛吻合形成血管丛或骨膜血管网。 5.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骨的硬度、骨的刚度,骨的稳定性。 髋关节的外旋肌:共6块,梨状肌、股方肌、上孖肌、下孖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被臀大肌所覆盖 4.骨的主要成分? ①骨膜 (1)骨外膜:富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对骨的营养,新生及感觉有重要作用 (2)骨内膜:附于骨髓腔及松质骨表面的薄层,终身生骨潜能 ②骨质 (1)骨密质:规则且排列紧密的骨板构成。由内到外外环骨板层,骨单位和内环骨板层 (2)骨松质:有针状或片状的骨板构成,呈网状结构,形成骨小梁。 ③.骨髓 红骨髓:造血功能 黄骨髓:富含脂肪组织,不具造血。紧急情况下可转换成红骨髓 ④关节面软骨 覆盖在骨关节面上的弹性的负重组织,减小关节摩擦 5.骨重建分期 ①休止期: ②激活期:前期细胞分化成破骨前细胞,附着骨表面 ③吸收期:破骨前细胞与暴露表面接触、融合,分化成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在吸收期骨表面形成的陷窝,叫吸收陷窝。 ④.转换期:破骨细胞移向其他位置。 ⑤形成期:破骨细胞在陷窝表面分化,增殖,形成类骨,随后骨化成骨。 。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1.肌肉的运动单位:肌肉的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肌肉的运动单位 2.肌的运动状态:①静力性运动:即为等长运动或者等长收缩 ②动力性运动:包括向心性运动和离心运动 3.向心运动:又叫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相互靠近。向心运动的作用是促发主动的肌肉收缩。 4.离心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缓慢拉长,呈现延长收

正常人体运动学腕关节运动学

正常人体运动学腕关节 运动学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三、腕关节运动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腕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腕关节的组成 桡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属于联合关节 腕掌关节 1.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 (1)桡腕关节: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及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属于简单关节、椭圆关节。 (2)腕骨间关节:近侧的手舟骨、 月骨及三角骨和远侧的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组成。 近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远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腕横关节或腕中关节(简单、球窝关节) (3)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组成。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鞍状关节) 辅助结构:关节盘、腕桡侧副韧带、腕尺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腔宽广,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前、后、桡、尺侧都有韧带加固,腕掌侧韧带比桡腕背侧韧带坚韧、限制桡腕关节后伸运动。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拇指腕掌关节)。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屈: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掌长肌(掌腱膜)、尺侧腕屈肌(豌豆骨)、指浅屈肌(2-5指中节指骨两侧)、指深屈肌(第2至5指远节指骨底前面) 伸:桡侧腕长伸肌(第2掌骨底)、桡侧腕短伸肌(第3掌骨底)、指伸肌(2-5指中节远节指骨底背面)、示指伸肌(示指指背腱膜)、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 内收:尺侧腕屈肌(豌豆骨)、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2.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内收:拇收肌 对掌:拇对掌肌、小指对掌肌 (1)拇长屈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指骨底掌侧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 神经系统与 运动控制 第一节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 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 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 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 (皮层脊髓前束) 神经元 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 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正常人体运动学 腕关节运动学

三、腕关节运动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腕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腕关节的组成 ●桡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属于联合关节 ●腕掌关节 1.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 (1)桡腕关节: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及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属于简单关节、椭圆关节。 (2)腕骨间关节:近侧的手舟骨、 ●月骨及三角骨和远侧的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组成。 ●近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远侧腕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腕横关节或腕中关节(简单、球窝关节) (3)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组成。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鞍状关节) ●辅助结构:关节盘、腕桡侧副韧带、腕尺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腔宽广,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前、后、桡、尺侧都有韧带加固,腕掌侧韧带比桡腕背侧韧带坚 韧、限制桡腕关节后伸运动。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拇指腕掌关节)。 (二)腕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屈: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掌长肌(掌腱膜)、尺侧腕屈肌(豌豆骨)、指浅屈肌(2-5指中节指骨两侧)、指深屈肌(第2至5指远节指骨底前面) 伸:桡侧腕长伸肌(第2掌骨底)、桡侧腕短伸肌(第3掌骨底)、指伸肌(2-5指中节远节指骨底背面)、示指伸肌(示指指背腱膜)、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第2掌骨底) 内收:尺侧腕屈肌(豌豆骨)、尺侧腕伸肌(第5掌骨底) 2.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内收:拇收肌 ●对掌:拇对掌肌、小指对掌肌 (1)拇长屈肌 ●起点:前臂骨间膜 ●止点:拇指远节指骨底掌侧 ●作用:屈拇指腕掌、掌指和指骨间关节 (2)拇短屈肌 ●起点:屈肌支持带

完整版)人体运动学试题

完整版)人体运动学试题 人体运动学练是通过对人体运动学的研究和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运动练,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这种练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人群,包括运动员、老年人和普通人。 在进行人体运动学练之前,需要先了解人体的运动学原理,包括人体结构、力学、生理学和神经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合不同人群的练方案。 针对不同的运动目标,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人体运动学练。比如,针对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可以采用重量训练和间歇训练等方式;针对提高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可以采用瑜伽和普拉提等方式。 在进行人体运动学练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时,要避免受伤,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此外,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训练,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总之,人体运动学练是一种科学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在进行练时,需要了解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并注意安全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什么是骨的各向异性? 骨的各向异性是指骨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不同,主要表现为骨在纵向和横向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不同。 2.骨应力-应变曲线是什么? 骨应力-应变曲线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组织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曲线的斜率表示骨的弹性模量,曲线的最大点表示骨的极限强度。 3.什么是骨的压缩变形? 骨的压缩变形是指骨在受到纵向压力时发生的变形,表现为骨的长度缩短、直径增大和变形后的形态不规则。 4.什么是骨应变能量? 骨应变能量是指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所吸收的能量,它是骨的韧性和抗断裂能力的表现。

5.什么是拉伸载荷? 拉伸载荷是指在拉伸状态下,骨能够承受的最大外力。它是评估骨的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6.什么是复合载荷? 复合载荷是指骨在多种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它考虑了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多种力学负荷,更能全面评估骨的力学性能。 7.什么是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是指骨在长期受到重复的微小应力作用下,出现的骨折。它主要发生在运动员和军人等高强度运动人群中。 8.什么是骨外表再造? 骨外表再造是指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通过骨细胞的代谢作用和骨吸收细胞的作用,进行骨组织的重建和修复。它是骨的自我修复机制的一部分。 1.骨的载荷是指作用在骨上的各种外力,而骨的应力则是 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以抗衡外力。常见的骨应力有应压力、拉应力及剪切应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收中

人体运动学

人体运动学 上肢运动学 肩关节运动学 肩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肩关节的组成〔6局部〕: 肩肱关节〔盂肱关节〕 第2肩关节〔肩锋下滑囊〕 肩锁关节 胸锁关节 喙突锁骨间机制 肩胛胸廓关节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肩关节的韧带,主要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喙肱韧带、喙锁韧带。 肌腱袖: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上臂外展运动主要由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其前部肌纤维同时可内旋及屈曲上臂。后部肌纤维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三角肌瘫痪时其功能局部可由冈上肌代偿,但此时肩关节只有20°~30 °的外展功能,同时三角肌瘫痪时,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可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上臂外展运动主要由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作用,其前部肌纤维同时可内旋及屈曲上臂。后部肌纤维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三角肌瘫痪时其功能局部可由冈上肌代偿,但此时肩关节只有20°~30 °的外展功能,同时三角肌瘫痪时,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可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胸大肌:该肌主要作用为内收、内旋、屈曲肩关节 肱二头肌除了有屈肘功能外,对于肩肱关节前屈也起一定作用。 冈上肌:冈上肌起自肩胛骨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作用是使肩外展并将肱骨头拉向关节窝,并在外展的初期起作用。 上臂的外展与前屈活动系由肩肱关节和肩胸关节共同完成,其中最初30°外展和60°前屈是由肩肱关节单独完成。 当外展、前屈继续进展时,肩胸关节开场参与并以与肩肱关节活动成一比二的比例活动。即肩部每活动15°,其中肩肱关节活动10°,肩胸关节活动5°。 正常的肩胸关节有60°活动范围,肩肱关节有120°活动范围,两者之和为180°,所以当肩胸关节活动完全丧失时,肩部活动至少丧失三分之一。 在上臂外展的前90°范围内,锁骨有40°抬高范围,即上臂每抬高10°锁骨约抬高4°。正常肩锁关节有20°活动范围,局部活动在上臂外展最初30°范围内完成,局部于上臂外展到135°以上时完成。 胸锁与肩锁两关节活动范围的总合,等于肩胸关节的活动范围。肩胸、胸锁及肩锁三个关节中,以胸锁和肩锁两关节与整个肩关节的运动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临床处理时须注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人体发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 运动学(kinesiology)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主要研究质点和刚体的运动规律。运动学为动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学)提供理论基础,也包含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物体的运动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在研究人体运动时,是以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简化为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多刚体系等力学模型,而使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但是人体是生命体,因此在研究人体运动学时,还要尽可能地考虑人的生命特征,才能正确地研究人体的运动。本书所讲的人体运动学,主要指人体的功能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2.教学中应以全面、整体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 3.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联系人体运动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传统讲授法仍然是人体发育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合理适当改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总论10学时

人体运动学(康复专业复习材料)

人体运动学 1、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为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2、骨强度:是指骨在承受载荷时所具有的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以致不发生破坏。 骨刚度:指骨在外力作用下所具有的抵抗形变的能力。 骨稳定性:指骨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骨所受载荷的形式: ①拉伸载荷:是指在骨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力的作用。能够导 致骨骼内部产生拉应力和应变,使骨伸长并同时变细。 ②压缩载荷:是施加于骨组织表面的两个沿轴线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对的载荷。该载荷 在骨组织内部产生压应力和应变,骨组织可能因压缩载荷作用而产生短缩形变。 ③弯曲载荷:是使骨沿其轴线发生弯曲形变的载荷。其中性轴两旁一侧产生拉应力和拉 应变,另一侧产生压应力和压应变,在中性轴上则没有应力和应变。 ④剪切载荷:表现为在骨的表面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相距很近的力的作用。 在骨的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和应变。 ⑤扭转载荷:加在骨上并使其沿轴线发生扭转的载荷。产生剪切应力。 ⑥复合载荷:人体在云动时,由于骨的几何结构不规则,同时又受到多种不定的载荷, 往往使骨处于两种或多种载荷的状态即为复合载荷。 3、骨的主要成分: 骨组织是由骨细胞系、骨胶原基质和无机盐形成的坚硬的结缔组织。除骨细胞系外,骨 的成分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骨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90%)和骨非胶原蛋白、骨特异性黏蛋白(10%)。 骨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柠檬酸钙。 4、骨的重建周期(一般需3个月) 第一期:休止期,又称静止期,既无骨吸收也无骨形成。 第二期:激活期,破骨细胞的前驱细胞分化成破骨前细胞,并附着在骨表面上。 第三期:吸收期,破骨前细胞与暴露表面接触、融合、分化成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 第四期:转换期或逆转期,吸收期结束,破骨细胞移向其他部位。 第五期:形成期,成骨细胞在陷窝的表面上相继出现并分化、增殖,形成类骨。 5、肌的协同作用 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这就是肌的协同作用。 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协同动作中肌运动以固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模式进行。正常的协调性运动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协同动作组织和编排在一起的结果。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及跨步动作模式。 6、肌对冷热刺激的适应与反应 肌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的兴奋性不同,面对不同的温度刺激呈现不同的刺激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受到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常,短暂的冷刺激或热刺激均可使肌的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增强,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则表现为肌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长时间的冷刺激或温热刺激有利于痉挛肌的松弛。 7、平衡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关系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肘关节运动学

第二节上肢运动学 二、肘关节运动学 (一)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肘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肘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肘关节的组成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属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属球窝关节,可作屈、伸和回旋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收运动不能进行。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属圆柱关节,可作回旋运动。 ●辅助结构: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有肌肉保护,两侧关节囊增厚并有韧带加固。 ●运动:屈伸(肱尺和肱桡关节)、回旋(肱桡和桡尺近侧关节)。 ●尺侧副韧带: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缘;后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内下方,止于尺骨 鹰嘴内侧的骨面,其纤维呈扇形排列。 ●桡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外侧髁的外下方,其纤维部分止于桡骨环状韧带,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 ●桡骨环状韧带:起于尺骨桡切迹的前缘,止于尺骨桡切迹的后缘。 2.肘关节的运动方向 ●肘关节的关节面属于滑车、球窝、圆柱关节。从整体来看,肘关节只有冠状轴和垂直轴两个运动轴。 ●冠状轴为肱尺部和肱桡部共有,前臂可绕此轴做屈伸运动; ●垂直轴为肱桡部和桡尺部共有,前臂可绕此轴做内旋、外旋运动。 ●由于肱尺部只有冠状轴,尺骨不能做外展、内收运动,从而限制了桡骨在肱桡部的内收、外展运动。 (二)肘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伸:肱三头肌和肘肌 ●旋前: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后:肱二头肌和旋后肌 (1)肱二头肌 ●起点:分长、短二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作用:近端固定时,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2)肱肌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尺骨粗隆。 ●作用:近端固定时,使前臂向上臂靠拢;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3)肱三头肌 ●起点:分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粗隆,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外上部,内侧头起于肱 骨体内下部 ●止点:尺骨粗隆。 ●作用:近端固定时,使前臂于肘关节处伸,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 伸。 (4)肘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尺骨背面上部。 ●作用:伸展肘关节。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肩关节运动学

第四章关节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运动学 第三节下肢运动学 第四节颈部和躯干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关节的分类①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指能绕关节运动的相邻部分)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滑车(屈戍)关节 圆柱(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 具有3 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球窝关节 平面关节关节的分类② 根据构成关节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合关节。 1. 单关节由两个骨的关节面组成,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2. 复合关节由两个以上的关节面构成多个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个单关节都能活动,如肘关节 关节的分类③ 根据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1. 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叫单动关节,绝大多数关节属于此类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2. 联动关节也称联合关节,两个或多个独立关节,同时进行活动,共同完成一个动作,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 侧关节。 三、关节的运动 1. 屈、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屈:两骨之间角度变小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大 2. 外展、内收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展:骨远离正中矢状面 3. 回旋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内旋:骨向前内侧旋转外旋:骨向后外侧旋转 4. 环转 运动环节以固定端为支点,绕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续的圆周运动。关节在原位转动,骨远端做圆周运动 附:骨与关节的运动骨骼运动会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骨骼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旋转和线形位移。骨骼的旋转会产生关节的滚动- 滑行,其线形运动会产生关节的滑行、牵引、压缩。 骨骼的线形位移是由作用于身体上的外力而形成的,分为: 牵引: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远离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压缩: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移向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滑行: 是指与治疗面平行的关节活动性动作。 四、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是关节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灵活性好则稳定性差,稳固性好则灵活性就差。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主要受其本身结构的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列几点:1. 关节面积大小的差别 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越大,则灵活性就越大,稳固性越小,如肩关节。反之,灵活性就小,稳固性大,如髋关节。 2. 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则灵活性大,稳固性小。关节囊厚而紧张,则灵活性小,稳固性大。

《人体运动学》课程标准

《人体运动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人体运动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72学分:4分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开课学期:第一或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能用运动学知识,分析运动障碍的原因、探讨康复治疗机制与指导康复运动治疗实践。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基础、功能解剖学、关节运动学、运动控制、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运动学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学科,阐明运动训练原理、方法与疾病康复之间的关系。它要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临床康复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正常人体形态》、《正常人体机能》(或《人体结构和功能》)、《人体运动学》和《人体发育学》等,后续课程是《运动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神经疾病康复治疗》、《骨骼肌肉疾病康复治疗》)等。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在掌握“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重点掌握人体运动学的相关内容。 1.熟悉运动中的生物力学问题和生物化学问题,了解生理学问题。 2.掌熟悉头、颈、躯干、肩复合体、腕、手、膝、髋、踝、足的运动学特点。 3.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关的反射与反应。 4.掌握运动神经系统病损功能障碍的特点,熟悉其他原因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 5.了解运动对心理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能对运动中能量代谢进行分析 2.能对人体运动中生物力学进行分析 3.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训练 4.能准确的分析出运动障碍发生的部位 (三)素质目标 1.热爱专业,爱岗敬业;有为残疾人童4.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体运动控制的能力。服务的意识;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人体运动学

人体运动学 1.平衡稳定性:反映了物体维持原有状态和抵抗倾倒的能力。 2.制动: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 3.应力:所考察的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4.应变:对于构件任一点的变形(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形变),只有线变形和角变形两种基本变形,分别由线应变和角应变来度量。 5.黏弹性材料的特点: ①蠕变: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蠕变。 ②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 ③滞后:对物体作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5.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与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冠状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2.内收(adduction)与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与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6.人体运动链:三个或三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分为开链和闭链。 7.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呼吸运动、体液流动、肌骨系统运动、消化系统运动、还有额面运动等。 8.人体能量代谢分为三大功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9.能量代谢当量(梅脱):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单位为ml/(kg*min),1MET=3.5ml/(kg*min) 10.靶心率(THR):指在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人体运动学》是体育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知识,掌握与体育运动联系最为密切的运动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关节的机械运动规律、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及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素质的基本原理。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和对外部特征的影响。重视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为分析人体动作,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等运动训练方案制订,为运动技术诊断、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选材等方面,为学习《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及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解剖学知识。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当的医学常识,丰富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维。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中学《生物》、《生理卫生》等。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三、课程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素质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关心体贴病人的疾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三、课程目的: 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多增加案例,既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基础性,又要增加生动性和实用性。应重视实验课,按本纲要的要求制订实验教学大纲,选用实验指导书,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 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第二类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其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故称省力杠杆。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1、第三类杠杆属于() A、平衡杠杆 B、省力杠杆 C、速度杠杆 D、一般杠杆 E、省时杠杆 2、第一类杠杆属于() A、平衡杠杆 B、省力杠杆 C、速度杠杆 D、一般杠杆 E、省时杠杆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 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第二类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

人体运动学关节部分

一、肩关节 一、肩关节的局部解剖 1)骨连接: 1、肩锁关节 由肩峰与锁骨远端部所构成的半关节,借关节囊、肩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腱附着部和喙锁韧带(锥状韧带及斜方韧带)等组织连接而成。 2、胸锁关节 3、肩肱关节: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球窝关节 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肩肱关节的韧带主要有: 喙肩韧带:位于肩关节上部,起于喙突外缘,在肩锁关节的前部止于肩峰的内缘,把肩峰下滑囊与肩锁关节分开。上臂抬高时,肱骨大结节位于喙肩弓(喙肩韧带与肩峰)的下部,成为肱骨头外展的支点。 盂肱韧带: 盂肱韧带为关节囊前壁的增厚部。起于肱骨解剖颈的前下部,向上、内止于关节盂上结节和关节盂唇。分为盂肱上、中、下三个韧带。该三条韧带处于关节囊的内面,有约束肩肱关节外旋的作用。其中以盂肱中韧带最为重要。 喙肱韧带: 喙肱韧带起于肩胛骨喙突的外缘,向前下部发出,在冈上肌与肩胛下肌之间与关节囊同止于肱骨大小结节,桥架于结节间沟之上,为悬吊肱骨头的韧带。肱骨外旋时韧带纤维伸展,有约束肱骨外旋的作用。肱骨内旋时韧带纤维短缩,有阻止肱骨头脱位的作用。 喙锁韧带: 喙锁韧带为联系锁骨与肩胛骨喙突的韧带,起于喙突,向后上部伸展,止于锁骨外端下缘,分为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当锁骨旋转活动时,此韧带延长,上肢外展时,有适应肩锁关节20°活动范围的功能。喙锁韧带是稳定肩锁关节的重要结构,当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整复时,此韧带必须修复。 盂肱关节的韧带 喙肱韧带:位于关节囊的上壁,连结于肩胛骨的喙突和肱骨的大小结节之间,与冈上肌腱交织在一起并融入关节囊的纤维层。在大小结节处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腱的通道 2)功能性关节 4、肩胸关节 肩胸关节是由肩胛骨、肋骨和前锯肌构成的非骨性关节是一个功能性关节。对上肢的灵活性和稳固性十分重要。 运动 表现为肩胛骨的运动; 1、在冠状面内进行向上、向下的运动,向上为上提、向下为下降; 2、在水平面内进行前伸、后缩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