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全球化对生态环境(以下简称环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

提供了新的视野。全球化在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

的环境代价。为减少全球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

积极作用,我国必须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

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

球环境治理。

关键词:全球化;环境;影响

莱维特(Levitt)于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首次使用“全球化”一词来概括1985年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那以后,全球化

成为人们概括资本、技术、资源、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

配置而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日益融合化、一体化现象最常用的词汇。全球化是

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资源、投资、劳动力、

技术、贸易、消费的国际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交流、观念互动、

信息共享、技术流动为特征的知识全球化,以国际协议和机构为平台开展的治

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全球化对改进人类总体福利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在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而且二者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 扩大了环境危害的范围。自由贸易拓展了人类攫取资源的范围,扩大了

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如,木材的国际贸易对热带雨林的损害;濒危动植物及

其制品的非法国际贸易对生物物种生存的威胁;贸易范围的扩大使异地物种侵

入他乡,导致当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增加

了大量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交易而引发跨国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2 加剧了全球资源消耗,加深了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生态危害的程度。全球

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是以更快速度的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对

化石燃料、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尤其突出。如,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开

采和产品运输的大量增长,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大量占用有

限的农业用地和植被占地;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消费大大增加。在一定的技术经

济水平之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破坏。

3 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全球化通过三种方式导致污染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一是通过全球化的投资和生产,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美国39%的高污染产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也已转移到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二是通过国际贸易使废弃物从发达国家流向发

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具备劳动力优势,废弃物处理费用较低,同时环境标准

较低。废弃物国际贸易既有合法交易,也有非法交易。合法的废弃物转移,如

果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严,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环境污染。而随着

废弃物转移数量和需求总量的逐年增加,非法废弃物或有毒有害废弃物的进口

也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发展中国

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产品。由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

费通常过低及环境污染没有真正计入企业成本,就相当于用其资源和环境作为

代价去补贴国外消费者,而把大量污染留在国内。

(二)全球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 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污染控制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全球化流动能促进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由此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首先,多数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针对出口市场,

其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促使企业应用更清洁、更高效的资源和能源新技术,

能在投资国起到一定的环保示范作用。有些跨国企业大量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

转让活动,其“溢出效应”对改善投资国的环境保护有很大贡献。其次,通过

货物和技术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可直接引进发达国家更清洁高效的生产和

环保技术设备。这两种方式一方面从源头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

物排放,另一方面推动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从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

治理水平。

2 能提升全球的环境保护意识。技术、观念、文化和信息的全球流动,提高了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西方发达国家较早遇到了环境和生态问题,较

早反思自己的教训,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已度过了学习曲线的缓慢进展阶段,不断形成并发展了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和科学理念。而一些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

也有自古传承的优秀的自然与环境理念。知识和观念的全球化传播和相互学习,促进了全球环境意识的提高。同时,在全球环境组织网络的带动下,在全球公

民社会环境运动的促进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 为环境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条件。全球化使环境信息收集、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促进了环境资源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把环境保护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刺激了创新技术的

传播和对旧技术的替代,促进了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开放的

贸易和投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纳更清洁更环保的生产方法的动力和渠道,

促进人们使用新的环境管理工具和政策。

4 推动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第一,推动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大量涌现,促进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第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深度和范围都有很大发展,形成了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环境组织、跨

国公司之间国际和区域全面环境合作网络,并建立了以全球峰会、多边环境谈判、国际公约协定、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监测和评估系统、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和生态环保标志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二、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全球化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高达2600多亿美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20%。同时,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全球化在环保意识、环保技术和全球治王

单等方面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人们通过中外思想观念交流,增

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学习到了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外商投资、国际贸易等

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全球化推动中国积极

参与环境全球治理,使中国在提高本国环境保护能力的同时,更有能力为改善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3-25T11:49:41.4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何强[导读] 本文针对水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山东省莱芜市乔店水库管理处山东莱芜 271100 摘要:水库工程建设是保证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然而在建设和使用水库工程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人们提高了保护生态坏境的意识,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扩大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优势,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水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 农田是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加强水库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增产和人畜饮水,从而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就现在水库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方法以供农业部门的参考。 1 加强水库管理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1.1 促进农民经济收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也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水库工程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是以不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工程,目前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表现形式有小型水库、沟渠以及蓄水池等,能够解决农作物的灌溉用水以及排水问题,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使农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1.2 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空气和水域的接触面积增加,改善当地气候,空气湿度的增加能够给周围植被提供有利条件,促进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盖率,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为两栖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也对当地的土壤有所改善,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某些鱼类的繁殖。 1.3 预防自然灾害 一般情况下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有两种,分别是干旱和洪涝,发生干旱时,水库工程可以将事先储备的水源分流到下游保证农作物的及时灌溉,发生洪涝时,通过水库工程的有效调节排放能够减少农作物的损害程度,因此,水库工程建设能够对预防自然灾害起到调节作用,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2 水库管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 污染周围水域环境 水库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将建筑垃圾和建筑废水直接排放到周围河流等水域中,排放物中存留的有害物质影响了水质,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排放的垃圾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经过常年的河底泥沙的积累,将会导致河流堵塞甚至是可能改变河道方向。 2.2 占用土地 兴建水库工程势必会占用大量土地甚至是农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植物生长环境,迫使陆生生物重新寻找栖息地,在寻找过程中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生活在原有栖息地的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会引发争斗,导致生物链的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土地,经过工业废料的排放导致土地硬化无法进行耕种减少了耕地面积。 2.3 破坏原有水环境 水库工程一般会借助河流进行修建水库或是沟渠,河水的流动将对库区内水流动力产生影响,因而容易引起库区内水质和水温的变化,进而影响水库内的生态环境,原本河流里的水富含充足的氧气,而进入水库内水流会随着水位升高变得缓慢,使氧气流失并且水温也会随之升高,导致降低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使水生生物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死亡,同时会滋生大量有害细菌,长此以往,库区水的自净能力下降将被污染的水排放到河流,又造成河流污染,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水环境。 3 水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改善措施 3.1 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有效改善水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进行水库工程建设前期,对当地环境进行仔细勘察,尽量选择陆生生物较少的地区进行建设,以免对大量野生生物造成伤害。在工程施工时,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减少建筑垃圾的乱排乱放现象,对施工中产生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再排放到河流中。在工程投入使用后,对管理人员进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培训,促进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2 加强水库工程的管理与监督 水库工程的管理不到位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施工期间加大现场环境的管理力度,使施工各单位严格按规章制度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环节要严格检查,施工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例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要严格监督废水处理达标才能进行排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给生态坏境的伤害降到最低[1]。在小型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库区水质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水底淤泥进行合理清理,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 3.3 提高水库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水库工程建设对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重大影响[2]。所以,在建设水库工程前期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专业的设计师经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设计出合理方案,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技术人员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方案。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环境挑战——论经济对于生态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的处理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环境挑战 ——论经济对于生态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的处理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作为一个大国以及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呢?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生态平衡性和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将着重讨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对于环境问题的一些具体举措。环境的恶化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可逆的过程,所以在全球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解决环境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因为,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大自然,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世界的经济也正在稳步上升,达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这是伟大的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和空间。最近,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已经深入人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经济全球化是指 。 竭,使得海域中鱼的数目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其生物多样化自不必说,但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以上这些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对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物的一些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以生态的影响还主要体现于环境与大气中。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的索取,据调查和研究表明,在今后五六十年,在全球范围内将有三亿六千万人成为气候变化难民。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加剧已经非常严重的用水危机,由于冰川的融化和降水规律的改变,到2080年面临饮水困难的人口可能新增18亿。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水温的升高,将带来海水侵蚀和热带风暴,这些灾害将造成居住在沿海和地势低洼地区3亿3千万人口流离失所。一旦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地球上20%-30%的物种面临加速灭绝的危险。气候变化同时会令人们面临更多健康方面的威胁,其中一个例子是,疟疾病毒的扩展,世界上将有4亿人面临疟疾疾病的威胁。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以前升高2摄氏度,这将是一个警戒线。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以前升高了0.7摄氏度。根据计算,要想把气温升高2摄氏度的可能性控制在50%以内,人类每年只能向大气排放145亿吨的二氧化碳,但我们目前的排放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政府必须团结一致到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50% 。这些数据是惊人的,不免带给人对于环境的沉重的思考——大自然还能坚持多久。 因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有毒物质的转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约3亿吨,其中90%来自发达国家。有毒物质的转移的起因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废物处理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差价使得垃圾商有利可图,于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便产生了有毒物质的转移,仅1986到1988这两年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毒物质就高达600万吨。这种经济利益的成本就是有限的自然环境以及落后国家人民的健康,显然,成本是远远大于利益的。经济全球化产生的这些环境问题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那些有毒物质转移之类看似保护了自己国家的大气和环境,其实只是污染自己的环境的另一种形式,因为毕竟大气是相通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当然,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增强了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第1期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它平均有3126亿m 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 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 5和COD 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 ,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③在农业源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两岸的耕地都是农业用 地,据不完全统计接近70万公顷,这些耕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农药和生物激素,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文献记载洞庭湖湖区两岸的化肥年均施用量为169.9万t ,农药年均施用量为1.8万t ,这些没有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特别是磷肥的大量使用,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大大地加重了湖泊水体的污染。总之,洞庭湖湖区中西洞庭湖、中洞庭湖和三子湖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次之。其中,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为中营养和贫中营养混合型,南洞庭湖为中富营养和中营养与混合型。洞庭湖区水质从水质分类来说:TN 和TP 水质为IV 类, 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 类,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 类和II 类之间。特 别是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污染负荷加重了,原因是冬季 进水量减少,延长了水交换的时间。 水质污染使水生生物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水产资源衰退,鱼类产量大幅度减少,一些国家级保护品种频临灭绝,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现在已不足100头,江豚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银鱼是洞庭湖的大宗产品,现在列为洞庭湖的珍稀品种。2.洪涝灾害频发、调蓄功能下降洞庭湖是我国湖泊中淤泥积居量和泥沙沉积率较多的湖泊之一,泥沙的严重淤积。一方面为湖区农民开发和利用洲滩土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剧了湖区水情和江湖关系的恶化[3]。近60年来,随着湖泊洲滩围垦面积的增大,湖泊面积相应缩小,湖泊的调蓄渲泄洪水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逐年下降。加上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长江中下游建闸控制,引发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洪灾不断频发。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6年,,洞庭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60多次左右。以洪水位超警戒水位的历时统计,城陵矶、南咀、沅江三站高洪水位的持续历时,1954年分别为76d 、61d 和60d ,1998年分别为84d 、81d 和82d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表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洪水具有一定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甘志春 (湖南省沅江市环境保护局湖南沅江413000) 摘要:洞庭湖区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潜育化加重,湿地环境破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湖区的对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25

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全球化对生态环境(以下简称环境)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 提供了新的视野。全球化在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 的环境代价。为减少全球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 积极作用,我国必须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 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 球环境治理。 关键词:全球化;环境;影响 莱维特(Levitt)于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首次使用“全球化”一词来概括1985年以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那以后,全球化 成为人们概括资本、技术、资源、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重组、 配置而导致全球经济和社会日益融合化、一体化现象最常用的词汇。全球化是 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资源、投资、劳动力、 技术、贸易、消费的国际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交流、观念互动、 信息共享、技术流动为特征的知识全球化,以国际协议和机构为平台开展的治 理全球化,等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全球化对改进人类总体福利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在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而且二者相互交织、颇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加重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全球化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 扩大了环境危害的范围。自由贸易拓展了人类攫取资源的范围,扩大了 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如,木材的国际贸易对热带雨林的损害;濒危动植物及 其制品的非法国际贸易对生物物种生存的威胁;贸易范围的扩大使异地物种侵 入他乡,导致当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丧失;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增加 了大量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交易而引发跨国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2 加剧了全球资源消耗,加深了全球范围内环境和生态危害的程度。全球 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但这是以更快速度的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对 化石燃料、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影响尤其突出。如,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开 采和产品运输的大量增长,使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大量占用有 限的农业用地和植被占地;导致对化石燃料的消费大大增加。在一定的技术经 济水平之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破坏。 3 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全球化通过三种方式导致污染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一是通过全球化的投资和生产,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美国39%的高污染产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也已转移到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二是通过国际贸易使废弃物从发达国家流向发 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具备劳动力优势,废弃物处理费用较低,同时环境标准 较低。废弃物国际贸易既有合法交易,也有非法交易。合法的废弃物转移,如 果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不严,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环境污染。而随着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在本世纪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的社会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只有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以持续。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解决措施 一、前言 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再加上生态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与建设活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已经相当严重。我国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水生态失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警戒线,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局部海域污染加重,“十五”期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二)土地退化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虽然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减缓,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仍很广泛,水蚀、风蚀、土壤盐渍化与土壤污染并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三)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Document on 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 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整改措施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让原本事情得到改善。本文档根据整改措施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篇章2: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3、篇章3: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文档 4、篇章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5、篇章5: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6、篇章6: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文档 生态环境是各种物种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所有我们需要的资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好好保护生态环境,那地球会加快走向灭亡。以下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我区东部地区均属于北亚热带内陆湿润季风区鄂东北亚区,大多为山麓丘陵区,部分地区为缓坡丘岗区和漫坡平岗区。降水充沛,光热丰足,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有多种农作物可以栽培生长。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通过“十一五”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努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造纸行业和砖窑全部关停,污染超标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同时严禁审批污染大的企业引进,所以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环境容量较大,生态建设有一定基础。 为构建我区东部生态新区,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各部门形成合力,根据职能强化污染源的监控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整合社会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切实纳入政绩目标管理,使生态建设得以有序开展。各部门和街镇的目标管理考评,应当体现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理念和要求,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使考核更加全面、科学。 要在东北部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树立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的新理念,推广产品环境标识,倡导绿色消费采购,加快建立循环消费机制,建设资源利用—产品消费—物资回收的生态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力度。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要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了在农村地区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经济落后,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纵向分工的不利地位。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在处于转轨中的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缺乏约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种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再加上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浓,政府对环境立法、执法的力度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不够等自身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国外国内原因,我们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以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应有以下几条策略: 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的局面,加强环境保护参与活动,在宣传、活动中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思想。 2、建立全社会都参与的环境知识教育网络·加强环境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环境知识水平。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网络。建立环境教育协调机构,加强环境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和加强课外环境教育;建立环境教育基地。二是要开展针对成年人群体的环境知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发挥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作用。 3、是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和企业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党政领导的环境政策水平,规范企业组织的环境行为。 为减少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国要走“内外兼修”的路径:对内,必须探索和实践一种适合中国的有益于环境和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要通过国际合作广泛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污染排放,涉及企业外部性问题,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创新改变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使企业排放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排放能降低企业成本。制定并认真执行污染物有偿排放政策是根本途径。需要注意的是,从污染免费排放到污染高价排放,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加入新的成本要素,必然会使经济“总成本”提高,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所以,必须动员全社会理解和承受这一后果,

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篇名 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作者 戴君瑋。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柯佑昇。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廖凱文。私立大明高中。資訊科。二年2班

壹●前言 人類對於科技就好似小魚兒不能沒有水一樣依賴,在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下,對人類而言是一大福祉,但享受這些科技的同時,以前不曾存在的問題,亦隨之而浮現,而且嚴重地撼動了我們整個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熱帶雨林的過度砍伐、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的過度使用、造成氣候異常,使許多珍貴的動物、植物瀕臨絕種的,在諸多的衝擊中,「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全球暖化」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關注,是因為它造成北極與南極的冰山逐漸溶化,海平面逐年的上升,許多位於低海跋的國家因為受到影響,使的原來居住其地的居民流離失所,無非是它所牽涉到的層面,將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議題,不再是一個團體組織或一個國家的責任,如果繼續放任不管的話,它所造成的問題,足以影響到整個生物的存亡。因此,面對這諸多的環境問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亦無由推卸、置之不理。是故,反思問題的根源所在,尋求一適當的因應對策,將勢必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一個切身的責任。 貳●正文 (一)何謂「全球化」 何謂全球化?全球化的因素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勞動、文化工業、媒體、生態環境和社會認同等面向,這些因素之間互為系統性的影響,而驅動全球化的軸我們就無法再以馬克思下層建築(科技、經濟)影響上層建築(政治、文化)之教條主義來理解,無寧從社會系統分化、生產和互動的角度來觀察它。也就是說,全球化的發生源於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系統整合發展,因此,全球化不僅發生於現在,而早就濫傷於三、四百年前。根據U. Beck,當下所形成的全球化是指向一個動態、辯證的過程,由政治、經濟和跨國行動者所運作、發展跨越、穿越民族國家主權與管制能力的行為,如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全球網絡化的非營利組織(NPO/NGO)(如Greenpeace)等。因此,全球化強調超越國家、跨全世界性的組織活動,它穿透、踰越了國家間的界限,並且形成動態的連線,按照此說法,全球化的範疇相當廣泛,我們將以類型分析之。

依据我国人文生态环境环境环境保护问答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环保工作有了很大发展,认识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本文主要以安徽为例,仅就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探讨,发表一点管窥之见。求教于同行和社会各界。 一、存在的问题 人文生态环境简称人文环境或文态环境或文化环境,亦即人文景观,是历史形成的,是劳动创造的,是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代代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古建筑破坏严重。如合肥市是著名的“三国故里,包拯家乡”也是李鸿章、段琪瑞、杨振宁的故乡,李合肥、段合肥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名扬天下。所以,说外国人不知道中国有个合肥是不对的。只能说明他对历史的无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铁打庐州城”美名的合肥古城却在1958年“大跃进”时毁了。如今连幸存的古建筑也极少,历史文脉已不复存在,以致连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评不上,不得不把“五里飞虹”(即“五里墩立交桥”)、“花园街”、“长江灯饰”滥芋充数列入“合肥十景”,令人啼笑皆非。又如驰名中外的“徽州民居”,过去是遍地皆是,难以计数。如今,在黄山市范围内已不足5000幢,绝大多数村镇都拆得所剩无几,连著名的呈坎古村也都如此。这个以“明代建筑博物馆”著称的千年古村,地级黄山市成立时还有清代建筑300多幢,明代建筑36幢(其实不止),其中被誉为“古代高楼大厦”的三层楼就有10余幢。当年江西发现1幢三层楼,还以为是我国唯一的,曾轰动全国。呈坎有10余幢三层楼,却无人知晓。如今,呈坎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加在一起也不足100幢。再这样下去,这个“明代建筑博物馆”就要不复存在。被我国著名古建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1916-)尽情讴歌的“田园古村呈坎”就要不复存,代之而起的便是“田园新村呈坎”。 2.文物古迹毁坏流失严重。过去的安徽尤其是徽州,历代名所有人字画、陶器、瓷器、金器、银器、玉器、文契、古书、族谱等等不计其数,有的大户人家竟比北京故宫还多,由于兵灾,特别是10年“文革”浩劫,如今已所剩无几,并且依然在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和流失。盗墓、偷盗公家和私人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古建筑的砖雕、木雕也被洗劫一空。 3.破坏性建设随处可见。如歙县西干山风景区,“文 革”时建了个树脂厂,工厂烟囱要与宋代“长庆寺塔”比高低。又如屯溪三江汇合处的牛壑低,宛如上海外滩公园一样,为城市空间视廊交汇处,清华大学将其规划为“公共绿地”,这无疑画龙之晴之笔和最佳选择。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里竟建起了高达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影响的研究.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影响的研究 内容提要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的环境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分析全球化的发展对东道国的环境影响时,要综合考虑跨国公司所带来的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三种因素,在政策考虑上促使跨国公司发挥对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关键词跨国公司环境污染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活跃,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愈益深广。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转让、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就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对我国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在母国的生产受到政府和环保主义者的限制,环境成本正在朝着内在化方向发展。所谓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生产成本之中,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及污染付费原则。环境成本内在化在各国有权制定本国环境标准的情况下,使各国环境标准存在差异、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存在差异,企业在不同国度和地区生产同样产品,所承担的环境成本不同。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成本要高,由此必然引发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寻租”活动。即将资本从环境标准高、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撤出,投向环境标准低、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低(实际上是一部分环境成本外部化)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源于环境成本差异的“租金”(超额利润)。因此,在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恶化的代价。跨国公司大量开采能源,把发展中国家作为“污染避风港”,将污染严重、耗费量大的生产制造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有一种观点是“污染光环”论。持这种论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受国内较严规则管制的外国企业所使用的新的清洁技术以及环境管理体系向东道国扩散。由于跨国公司在母国内要面临更严格的环境标准以及政府、社会、消费者的环境要求,跨国公司相应的具备更先进的环保或污处理技术。跨国公司在向东道国投资的同时,不仅能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通过技术外溢、知识扩散,来解决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污染问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跨国公司这种“污染光环”的做法,正是达到帕累托最优。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给东道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在于它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国民对环境标准的要求提高。跨国公司在投资过程中,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投入促进了东道国环保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之间深层次、广泛的环保合作,这对实现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二、跨国公司影响环境的效应Grossman and Krueger提出了经济活动通过三种效应影响环境:规模 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类似的,跨国公司对环境污染的效应也分为三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一方面,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规模效应)会导致更多的环境压力,例如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向环境(空气、水和土壤)的排放;另一方面,结构变化和技术效应提供了增加材料和能源生产的新的可能性。全球化对环境的结果依赖于这三类效应的综合变化。(一)规模效应因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就是“规模效应”。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污染系数和生产结构一定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使用大量资源,并带来大量的废弃物,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规模效应应当是负的。但是规模效应究竟有多大,要取决于研究中特定的环境要素。事实上,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