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斯_米勒_文学终结论_的本义考辨

希利斯_米勒_文学终结论_的本义考辨
希利斯_米勒_文学终结论_的本义考辨

文学理论 价值论

文学理论第四讲价值论 第1页内容 「价值」一辞,从现代文化来说,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文学理论借用这个名词,其函意较广,主要是指文学或艺术的功能,即其对个人及人类社会的用处、利益。文学的价值论要探讨的,就是文学可以有或应该有甚麽功能。 从原理来说,文学是人类的创造物,其功能本由创造者赋与。换言之,不同的创造者都可赋与文学不同的功能。因此文学可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论。有争议的,是应该有甚麽功能的问题。 第2页内容 在「本体论」一讲中,我们曾经回顾过文学内容的性质在历史上的演变。这些演变会不断影响文学的价值观。 在文学发展较早的阶段,其内容性质会比较广泛。无论东西方,早期「文学」一词的概念,都涵盖了一切用文字语言纪录下来的东西。除了各种学科的文献之外,甚至包括了典章制度的内容。文学内容在此一时期的性质,很自然就影响到文学的价值观。例如先秦时期,儒家对文学的功能,便有多样的要求︰ 《礼记》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 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些古代经典在儒家心目中,其整体功能就是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性格教育,思维教育,以至语文教育。其性质既有观念性的,也有技艺性的,故《六经》也称「六艺」。 第3页内容 而每种经典,其功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诗」指《诗经》。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获得多种功能。第一种是「兴」,据朱熹的解释就是「感发志意」(《诗集注》);就是对精神产生鼓舞作用。第二种是「观」,就是对人生、社会、民风、政情乃至于自然的观察。第三种是「群」,据孔安国的解释就是「群居相切磋」(《集解》),即互相启发的作用。第四种是「怨」,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集解》),即对不良的政治加以埋怨、讽刺。此外还可有助于事奉父亲、君主,认识自然界动植物的名称。 第4页内容 虽然孔子指出诗的功能是多样的,他最看重的还是其中的道德功能︰ 《论语?为政》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好的诗,有正面的道德功能;坏的诗,对道德也有败坏的功能︰ 《论语?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里,孔子已把诗的道德功能扩大为政治功能,认为可影响家国的存亡了。上面这段话其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尤其要勤奋。一个想提高自身修养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教参,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现在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是不想读书,而

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往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得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积累不多,所以,要想给学生们取之不断的文学源泉,通过阅读强化自身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常言说: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如今最恰如其分的说法是:教师必须是源头“活水”。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过学生,尤其语文教师,需要更广、更深的知识积累。 教学实践中,虽然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或者和学生玩“踢球”,那是有失教师的职业德道的。一个教师若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血液,连自己也会变得陈旧。一个教师始终要有求知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教师称号,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

少”,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继续学习、继续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更多是语言表达。语文教师既要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语文教师的声音功效,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例如,语文教师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是否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是否能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能否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都决定于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要

文学危机理解

文学危机理解 一、从文学“终结论”谈起 近年来,一些西方文论家频繁来到中国访问和讲学,并在中国学术刊 物上发表文章,把一些本来纯属西方语境的文论话题引入中国,激起 中国同行的讨论和争鸣,从而使当今中国文论(至少在某些问题上) 真正国际化和全球化。其中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先 生曾多次来到中国,在他的一系列学术报告及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最 为人所关注并引起争鸣的,是他所阐发的文学“终结论”的理论命题。 早在1997年,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王逢振编译)一 文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该文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当 今已经由书籍时代转到了电子时代,新的技术正创造着人们新的生活 方式和感知方式,由此必然会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发生影响,比如越来 越多的人正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再转向电脑、网络等,很少关注书本的文学作品。因此他认为,在新的全球化的文化中,文 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也许因为当时中国文论界关注的热 点不在于此(其时正热烈讨论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尤其是中国古 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因此对米勒提出的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时隔三年之后,在2000年北京举行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米勒再次就此命题作了发言,并在《文学评论》 发表长篇论文《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有吗?》,详细阐述 了“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从该文所述可知,这一论断其实来自解构 主义理论大师、也是米勒的精神宗师雅克·德里达。米勒在论文开篇,即引述了德里达《明信片》中那段耸人听闻的话:“……在特定的电 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的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 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有。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 劫难逃,甚至情书也不能幸免……”。1米勒本人显然是认同和支持这一论断的,并按照他的理解对这一命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这一次也许 是语境不同了,米勒阐发的文学“终结论”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关注并 引发了讨论,一些学者著文与米勒商榷,对这一预言表示质疑和难予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一、开设意义研究 (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修养的目的。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理解社会、 理解人生的水平,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 “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邹积艳在 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王秀娟就文学欣 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 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实行探讨。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实 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 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 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 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 并不多。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 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 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 去最基本的兴趣”。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 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 作用的最好形式”。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 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 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提高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提高策略论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教学生认知、识词、断句,更注重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学素养。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心灵发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 ___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广大教育工 ___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将阐明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论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文学素养;语文教学;提高;策略 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喜欢阅读各种小说、诗歌、散文,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基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挖掘教学素材的价值,并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 ___。一方面,文学素养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提。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掌

握学到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文学素养是实现小学“德育、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基石。2.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文章的意境和 ___的情感,进而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并尝试解读文章作品,解放了思想、树立了自身学习的观念并获得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有利于健全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净化心灵,明辨是非美丑,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1.合理运用教材,加强理论学习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也更加合理。教材中不仅有拼单、生字、词组等基础知识,更有优美散文、趣味小说等,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并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充分做好学生的启蒙工作,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做好备课工作,从文章拼音、汉字的角度切入教学,深刻剖析文章中富含的意义并为学生做充分讲解;二要安排好教学进度,突出教材重点,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培养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5:07.1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胡丽娜 [导读] 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河北省张北县教师进修学校 076450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修养、重要性、 教学中,如果自己没一点文学素养,不懂得汉语的表达式极其灵活的和高度自由的,语意、语用远远重于语法,具有重情境、重神韵、重意会、重虚实等特性,你是触摸不到语文的真正内函。我曾听过两名语文老师的观摩课,都是讲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论文凭两位老师都是大专院校毕业,但讲课的效果却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一位对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读得很少,只是机械地把《我的叔叔于勒》按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拆卸一番。而另一位则读过莫泊桑的绝大多数作品,领悟到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对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有了解。教师对课文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剖析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授课效果好。此外他还很爱动笔,并有些短文发表,这就是文学修养的表现。讲课的效果有高下之分,应该与他们的文学修养不无关系。 由此看来中学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学修养,就很难上出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语文知识,汲取文学的?液,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成名人士在谈到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时,常常会回忆起启蒙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走向大语观不可少的条件。虽然人文性是一个被频频爆炒的词语,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体现人文性,却是不容易的。如果一个教师有较好的文学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的东西,对学生起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文学经典是人文观念的基础,人们心灵的故乡,许多人文理论来自经典。学生时代读过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些,都是人经典之作。如果自己无从知晓,人文性只能成为时髦的口号。对于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多去学习,如庄子的逍遥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王的老骥之志,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李太白的怀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的。。。。。这些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语文教师应多读些文学作品,这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主要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确实紧张、辛苦,没有大块时间来读文学作品。我们也不提倡非要闻鸡起舞、见缝插针,但要有自我提高文学修养的决心毅力。临睡前的随意阅读,饭前饭后的浏览。课本中作家作品要读,课本之外的名著要读,近期报刊杂志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要读,日积月累也能读不少文学作品。另外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摘录一些名人警句,也是丰富自己的思想、增长知识、积累教学备用材料所必不可少的。 经常动动笔,写些下水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又一途径。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能熟练驾驭课本,还应是作文章的笔杆子。一般来说教师写成型的文学作品有困难,教师可以多侧面练笔,初一写个小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景物;初二侧重写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初三练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及小议论文。可以和学生同步进行,给学生留一篇命题作文,自己先动动笔,既从中体味了写作的甘苦,也锻炼了文笔,又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供依据。 此外,假期游游名胜,闲暇接触一些有文学功底的长者欣赏电视里音乐、小品、相声、戏剧美术节目。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更文明、更博识、更幽默、更能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重要。如果一个教师的书橱里各类书籍总是装得满满的,能博览群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又喜欢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学生自然会对这个教师产生崇敬之意,无形中学生会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长期远离书本,远离文学,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只知埋怨,心灵里充斥着生活中的精神垃圾,就像堆满陈旧杂物的阳台,蛛网乱结,尘灰覆盖,如何会活得从容、快乐?我想只有经常阅读,心情感到踏实,感到宁静,就会知苦不苦,识甜愈甜,使我们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浅析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试论述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答: (1)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社会进步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希望。然而,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封建思想死灰复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进步问题依然无法达到解决。 ①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依然顽固。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政权,民国实际上名存实亡。中国处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政治黑暗口甚一口,尊孔复古的潮流时有泛起。而袁世凯颁发“尊崇孔圣”通令,恢复了中小学生的读经科目,并把“孔法圣”列入教育宗旨之中。孔庙祭孔、天坛祭天接连进行;各地陆续出现了尊孔复古的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崇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各种名目的组织。 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央政权,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最高统治者。在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独裁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他的野心更滋长了。但是袁世凯政府的“统一”局面只是暂时的,它的强大只是表面的,它埋藏着无数的矛盾:袁世凯与其部下之间的矛盾,袁世凯部下的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袁世凯与各地军阀之间、以及各地军阀彼此之间的矛盾等等。大军阀以“武力统一”相号召,小军阀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一次相联系的就是连年不息的内战。祸国殃民的军阀统治,使民族危机口益严重,使人民生活在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 (2)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径激化了民族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怀着希望参加巴黎和平会议,收回战败国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和特权。然而,中国政府所提要求全部被否决,英美等帝国主义,根本无视中国的利益,无视中华民族的利益。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无数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激怒了广大的人民大众。 ①日本强占山东并企图独霸中国。一战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要求占有德国在山东半岛的各项权利,并将这些权利扩展到山东全省。第二号五条,要求独霸南满和东蒙。第三号二条,要求独霸汉治萍公司及其附近矿山一切权利。第五号七条,要求控制中国政治、财政、军事主权和警察机关;独霸军火生产;把福建、江西、广东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购买土地,设立病院、学校和寺院,进行宗教宣传。袁世凯急于称帝,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早日称帝,他表示完全承认日方的要求,并令外交总长在条约上签字。 ②巴黎和会实为分赃会议,民愤不断。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由于中国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丰厚的文化。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比如,以前,在小学任职的教师,一般是从初中再到师范,师范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的还不一样,比较重视教师的特长发展,如果不是对文学特别爱好的话,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精美的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孩子,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燃烧的激情。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

自媒体时代文学的研究现状

自媒体时代文学的研究现状 (一)什么是自媒体时代的文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光电通讯技术传递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网络日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代社会是属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催生了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即Wemedia,是由一个普通市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摘自王雅楠《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终结论”》)例如微博、微信、QQ等平台,都是自媒体在应用上的具体体现,自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即时交互”。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必然带着自媒体时代的鲜明特点。而自媒体平台为当代的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什么是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呢?希利斯·米勒曾在中国的演讲中提出轰动文学界的“文学终结论”,那么,自媒体时代还存在文学吗?随着学术界对米勒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究其根本,米勒所说的“文学终结”不过是文学的“不死之死”。正如罗兰·巴特曾经宣告“作者死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后理论时代到来,“作者”又被重新摆上一个重要的位置,实现了“不死之死”。可见,米勒所说的“文学终结论”只是把文学置之死地而后生,让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因新兴媒体而重新焕发活力,因其独有的时代性而具备独特价值。 自媒体文学,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借助自媒体平台发表的文章,但自媒体文学远远没有它的表面意义那样浅薄。到如今,文学本身的定义尚不清晰,因而自媒体文学也没有一种比较清晰和完整的定义,甚至学术界仍在争论自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文字是否是真正的文学。 自媒体文学,指的不是定位鲜明的新闻平台、杂志专号等与传统媒体同步的文章,也不是一些常识知识,而是一些“由专业自媒体从业人员在其经营的自媒体平台上所进行的创造,通过文学创作来呈现虚拟的现实”的文章,符合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文中对文学特点的描述,“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因而,真正的文学是虚构的,是具备审美意义的。 (二)自媒体时代文学的特点 虽然文学本身并没有清晰定义,但仍然有很多文学研究者对文学的特点做过探究,例如乔纳森·卡勒曾在《文学理论入门》一书中描述了他本人关于文学特点的研究,“第一,文学是语言的突出;第二,文学是语言的综合;第三,文学是虚构;第四,文学是审美;第五,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自反性的建构。” 而自媒体时代的文学除了拥有文学本身的特点,还要有它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而具备的时代特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意味着时间越来越趋向碎片化,要适应碎片化的时间势必要求自媒体平台的文章短小精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人们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 地铁、公交上,人们低头刷着手机,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餐文化也随之而来。现代科技为图像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快手、抖音等app的出现突破了对人们文化水平的要求,时间短,趣味性高,进而比文学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因而,文学的阅读时间便被大幅度缩短。 综合比较各类自媒体平台,便可发现,自媒体时代的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篇幅短。除了专业性的学术论文或者相关研究,大部分自媒体文章只有几百几千字,便于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更好地理解文章。第二,趣味性高。“有趣”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一大特点,有趣的文章、视频、故事能够让人们的目光更长久地流连其上。例如当被吐槽看一些没营养的小段子小视频时,上班族们往往这样回答:“我上班回家,累了一天,还不允许我放松一下吗?”由此可见,趣味性是使文章脱颖而出的一大要素。第三,内容紧跟社会热点。具有时效性,例如“江歌案”发生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有无数“大V”发表他们关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

五四时期是我国的翻译高潮时期,是外国翻译文学最旺盛的时期,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量的翻译文学给寻求学习西方的中国知识界和普通百姓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给当时尚处于文学转型期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具有分水岭性质。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唤醒国民,促进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各种改革思潮变得更加激进。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传入,启蒙思潮变得更加激进,且发生质的变化。与此同时,再造中华、再造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主潮。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则是因为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翻译文学已趋成熟并形成其固定文体—白话文体。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历史、政治、语言、文学等几个方面探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翻译文学如何一步步从边缘文学升为中心文学,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将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文学系统被视为文化多元系统的一个部分。佐哈认为,翻译文学并非总是一种次位系统,有三种社会条件可以使翻译文学成为首位系统:一是一种年轻的或正在形成的文学;二是一种边缘的或弱势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文学;三是一种处在危机或转折点的文学。翻译文学形式库,尤其是其经典形式库,当然也会随着翻译在文学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而发生变化和转移。 中国最早的翻译活动起源于佛经翻译。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两汉、唐朝时期佛经翻译发展到巅峰时期,形成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成功的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的进行。五四前后翻译高潮的再现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中国几千年长期处于封建王朝,中国的帝王和臣民们,无不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是世界文化中心,故称“中国”。中央大国、文化霸主的意识根深蒂固。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更无法接受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事实。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国内民不聊生,大众渴求摆脱这种生活,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来救国救民。翻译成了传播先进理论的唯一途径。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当时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旧的文化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中国的文化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目光聚焦西方,翻译迫在眉睫。 甲午战争中,中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外交谈判中,都是失败者。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1915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出路。同时知识分子开始正视中国的腐败贫弱,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翻译活动日盛,作为特定的工具,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必须看到,促成文学翻译兴盛的原因并非文学本身,而在于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引进新观念和新思想。当时的文人志士以为救国须先救民,要教育群众,实现根本的改革,最好的教育工具正是文学,这是当时文人译介外国小说的普遍心态。 20世纪初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尚处在半殖民社会,而美国则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民选择了向英、美等国学习。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发端于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共同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鼎而三立的三大思想思潮。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结合在一起,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上,白话文占据了主流地位。翻译活动不仅改变了白话语言体系的话语形态,使白话带有鲜明的欧化倾向,而且还为白话体系输入了全新的思想内涵,促成了白话的现代化。西方文明的光环深深地吸引着五四知识分子,当他们试图将这一景观进行表述时却发现西方具有现代理性的逻辑系统,是难以用中国本土原有的语言来圆满显现的。西方术语和新名词的输入势在必行。 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同时世界的启蒙也影响到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其重要内容。兴起的标志:1915年《新青年》提倡语言形式为文学内容服务,要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必须以白话文代替文言。主要代表人物: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白话文,今天以法律形式变成白话,白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使文化的平民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加强,文化向前发展。 五四前,译者们是带着心理上的文化优越感和现实中的挫败感去翻译西方的科学和人文作品的。因此,文学多元系统倾向保守、排外,译品的外来性被淡化甚至抹杀,往往被视为本土文学,自然要随译语文学观。因此,当时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概念很模糊,还只能占边缘地位。五四前的文学翻译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仅具有“启蒙性”和“消遣性”。翻译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译纯文学的小说名著较少,通俗文学较多,译西欧美国的小说较多,译东欧 1多元系统理论 2五四翻译高潮原因分析2.1历史政治背景 2.2各阶层状况分析 2.3国际背景 2.4语言发展的需要 2.5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 马海娟 (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 摘要关键词本文通过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外国翻译文学与我国本土文学的共生及融合的现象,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五四运动前 后翻译文学如何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对本国本土文学产生影响,系统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 翻译文学五四运动本土文学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姓名:吴义容 学号:20104274 专业:水利一班 院系:工学院 2011年10月19日

摘要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关键词电影,文学,电影的发展 影视文学欣赏 作者姓名:吴义容 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一、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艺术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雏形,都可以在人类文明时代之初找到印迹。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穿越数万年的时空隧道,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人类艺术之林中终于相继诞生了 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科技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最年轻的成员。在所有

的艺术门类中,也唯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迄今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品种。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的一种文化——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影视文化将与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一道,对人类文化内容、生活方式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电影与电视是工业化社会的温床培育出的两朵艺术奇葩。电影与电视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新兴艺术。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革命,给欧美许多国家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相关的各门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大背景,促成了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记住的日子。在法国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售票放映由他俩拍摄制作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几部电影。尽管片子的内容十分简单,却使前来欣赏的观众大为惊叹,为之入迷。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也叫“默片”。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引发的第一次革命。在长达30多年的默片时期,人们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声音进入了电影,其标志是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

【开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调查与思考

开题报告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调查与思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一)儿童文学全方位介入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语文教材的更新换代,儿童文学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到确认并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而研究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的课文选编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80%左右。儿童文学的多种文体也相继出现在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2.儿童文学成为语文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的主体 伴随着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语文读本和课外读物问世,儿童文学开始从更广、更纵深的层面进入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儿童文学自身也因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许多小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身为教师,应该有责任、有能力来指导这样的活动。这时,儿童文学知识的有无和多寡,必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指导水平。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不仅如此,对于那些缺乏文学阅读兴趣,不习惯课外阅读的学生,教师还应担负起宣传、引导他们喜爱文学的责任。这些,无不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儿童文学的基本功底,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才能做到寓教于乐,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更加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儿童文学修养,才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