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使不良文化和有害思想广泛传播、不易控制。这些有害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信仰的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海量的网络信息还可以让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造成信息迷航,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网络交流的隐藏性和无约束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判断力差,缺少了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行为的监督,青少年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上放纵自己的欲望,做出一些违反常规、不合道德的事情,甚至有些青少年迷迷糊糊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一种人格和交往情景双重

分离的环境和氛围中,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障碍和心理异常,比如情感过度个人化、依赖网络宣泄情绪和表达情感、神情恍惚、社会适应性下降等等。上网时间过长、精力分散,使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成绩下降、荒废学业,严重的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多巴胺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玩网络游戏,之后就容易发展为身体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成瘾大部分是因为网络游戏,这些网络游戏的内容大部分是血腥、暴力的,容易使青少年具有暴力倾向。再加上长时间泡网吧使有些青少年囊中羞涩,为了上网不惜去偷、去抢,甚至谋财害命,走上犯罪的不归路。网络交往是匿名的、非面对面的交流,长时间在网络交往,使青少年变得与现实中周围的人没话说,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不认可、对人事淡漠,拒绝与人交往,渐渐远离同学、朋友、家人,进一步脱离集体,独来独往,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严重的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加强校园网建设,净化学生上网环境。运用网络技术组织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式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场所,让学

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实现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运用网站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便于学生自查自助。

可利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现代网络聊天工具开展学生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由于网上心理咨询活动是间接进行的,避免了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于启齿的现象,便于学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心理健康调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实现行为自律、形成健全人格。

对青少年来说,知识传播仅是网络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重点实行3W引导,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让青少年懂得是非对错,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学生分辨其中的有害信息,以免迷失。

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抓住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玩网络游戏、上网娱乐中转移到文体活动上来,让他们参与其中,找回自信。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不仅仅是只看学习成绩,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业余时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亲近自然,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