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别

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别
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别

(二)当前香港中小学学制与学校分类情况

香港的学制包括2~3年的幼儿教育、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2年中六教育(大学预科,前一年称中六,后一年称中七)和3年大专教育(大学个别学系为4~5年)。香港中学为5年一贯制。

香港中小学校按举办者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官立学校是完全由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资助学校是由各类志愿团体如教会、社会团体、同乡会等主办和政府拨款资助的学校;私立学校为私人按有关规定举办,资金基本自筹。但私立中学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私立不牟利中学。它们在向港府教育署备案后,可获得政府以象征性的地价批给的土地建筑校舍,也还可以获得少许间接资助;第二类为直接资助学校。它们是按政府规定的较低学费额收取学生并获得政府津贴的私立学校;第三类为独立私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是外国人为本国在港人员子女举办的教学机构,如英童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等,这类学校完全自筹经费,人事及办学方针由校方自行确定。1993年,官立、资助和私立小学分别为47所、 511所和75所,中学则分别为39所、323所和127所。另设有受政府资助的特殊教育学校62所。

由于地价原因,香港中小学的校舍比较紧张,学校场地比较小。按香港教育署有关规定,香港小学生每人须有0.9平方米以上课室面积,学校附近要有篮球场和礼堂,大多数小学达到了这个标准,各小学都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电教设备也比较先进和齐全。按规定,中学每生要有1.1平方米课室面积,每班不超过40人,每校应有24个课室,但达此标准的中学仅有80%。

香港的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学要交少量学费。1994~1995年度,中四和中五的学生要交学费35 00港元/年,中六和中七的预科生则要交5500港元/年,分别占资助中学平均教育成本的15%和18.3%。

(三)当前香港中小学的管理模式

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教,是香港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所有类型的学校都有法可循。因为从50年代以后,香港每建一类新型学校甚至新建一所大专学校,都要先订法规,然后建校。香港中小学除官立学校以外,都要受到《教育条例》的制约。香港教育法规的特点是具体而不空泛,所作规定很详细,明白,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让实际工作者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香港教育条例》对新办校获准注册与取得资格的手续、条件以及教育署长可拒绝学校注册的条件详尽无遗地加以说明,甚至规定,校监在取得证明书后,“须将该证明书或其副本在该证明书所指明的每一座校舍显眼地方陈列或张贴”,以便向公众申明合法性及便于检查。

香港的资助学校及私立学校,必须由董事会管理,保证学校完善运营。董事会要推举一人为校监,负责与教育署及其它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校长和教员要由校董会及校监聘任,并通过教育署办理注册

手续。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负责一切校务。按照规定,3个班以上的中小学,可根据不同班级数,分别聘任若干名主任协助校长管理某方面事务,但主任不脱产,仍须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

香港中小学校长分为两个级别,24个班以上的学校校长称为一级校长,23个班以下的学校校长称为二级校长。香港中小学校长由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有首席助理教席职称的可出任小学校长。有高级学位教师职称者可出任中学校长。

1991年3月,香港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制定了一个名为《学校管理新措施》的文件,旨在提高中小学管理效率。文件在对香港中小学教育管理情况作出分析后,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涉及学校管理的主要有:①要进一步明确校监、校董会和校长的角色、职责和关系,应该制定校长手册,说明校长的责任。②应允许包括教师、校长、校董会、学生及其家长等有关方面人员按照正式程序参与制定决策,使之有利于对学校和教职员的监督。③将管理权进一步下放给学校,给学校运用资源的酌情权。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以整笔津贴形式向资助学校提供拨款,让学校根据政策和本身需要来决定如何开支。

(四)当前香港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

由于校舍紧张,香港绝大多数小学现仍为半日制,也就是说,在同一所学校中分别举办“上午校”和“下午校”。规定:学生每天上课7节,每节35分钟,共4个半小时。半日制学校每周上课38节,全日制上课40节,隔周星期六不来上课。

香港小学课程设有中国语文、英文、数学、小学理科、社会、健康教育、音乐、体育、美工等科。宗教团体办的小学还设有宗教科。中国语文、英文和数学是主科,数学在各年级均为每周5节课,中、英文课程则平均为每周8节。

香港中学按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来分,有文法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三类。文法中学的课程设置面向升学,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做准备,学生读到中四(即升入高中)时便分文、理、商三科来学习。工业中学同时面向升学和就业,课程设置除普通文化课外,还另设工、商和实用课程,两大类课程比例为7∶3。职业先修学校萌生于60年代,最初是一些热心的宗教团体为解决一些无法升中学的小学生就学而举办的,70年代后被正式纳入学校体系。职业先修学校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也是普通文化课与实用课程相混合,在初中阶段为6∶4,在高中阶段为7∶3。初中设中国语文、英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历史、实用学科、体育、音乐、道德伦理或宗教教育等科。其中:科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成一科来讲,社会—科指经济、公共事务、地理、历史等科,实用科目主要指美术设计及家政等学科。高中课程由于分文、理、商三类而使课程多达20 余门。香港中学的上课时间每周5天,共上40节,每节40分钟。

三种学校的学生修完5年课程,需参加中学会考。达到要求者可升入中六即大学预科继续学习。读完两年预科后,可申请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符合要求者可以申请进入大专院校就读。

香港中小学教师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新的教学观念不断传播而来,香港教育当局及民间教育组织也反复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愿意采用启发式、活动式和直观式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尽量应用电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各级升学制度中十分注重校内成绩,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前途,所以教师的教学仍摆脱不了考试的阴影,教学中难以彻底抛弃满堂灌的模式。这种情况也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无心向学。

香港自1978年实施了9年义务教育后,100%的青少年可以受到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85%的中三毕业生可以“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就是说,香港基础教育在“量”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发展速度很快,一些新问题与老矛盾纠缠到一起,导致几个突出问题的产生,包括:①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水准普遍下降。例如,近几年中学会考成绩连续下降,1994年科次合格率只有60.7%,比1993

年下降2.24%。又如学生中、英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等等。②青少年犯罪率增加。③部分学生缺少学习愿望,违纪及辍学情况增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港府和香港教育界从80年代初期便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关系到课程和教学的有:

1、推行分流教学

所谓分流教学,是指在中学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分别采用汉语、英语为教学语言。从上个世纪至本世纪50年代,港英当局一直强化英语的教学语言地位,同时由于香港的特殊情况,给人们造成“英文吃香”的观念,许多家长和学生也支持用英语教学。但对大多数香港中小学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在不具备家庭和社会的英文背景的情况下,要用英语去听课,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香港小学基本还是用汉语教学,而到中学则多数用英语授课。据统计,90%以上的中学生接受非母语授课。由于教学语言发生突然转变,许多教师本人的英语讲解能力较差,造成学生听不懂、不爱学。早在1982年,港府聘请的国际教育顾问团就提出了香港中学应该用母语教学的建议。但港府将问题踢给学校,在1984年提出,使用何种语言教学,由学校自行决定,但鼓励个别学校采用汉语为教学语言。1986年又正式宣布鼓励各官立及资助中学采用汉语为教学语言。1989年,教育署成立了“检讨提高语文能力措施”小组,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建议:由于大部分初一学生适合汉语为学习语言,只有30%的学生能适应英语教学,因此,可在初一学生中分组,分别使用汉语和英语教学。这份报告所提建议经进一步研究后,于1994年9月开始实施。这一措施出台后,反响很不一样,有人认为总算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分流,会使进入使用汉语教学的学校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会被“另眼相看”。同时,家长和学校方面的阻力也不小,1994年,仅有52所学校全用母语教学。看来分流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景也难预测。

2、支援取录第五组别学生的学校

第五组别的学生,是指在小六成绩评价中落入最后一组的后进生,他们的成绩差,学习能力也低。这部分学生占全部初一学生的10%左右。1992年,有41所学校80%以上的学生属第五组别。其中16所学校90~100%全是这个组别的学生。不难想象,这类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难度何等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于1993年提出了报告,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三大类共44 项建议:一类是有关教学环境及学校行政问题。如缩减班人数、增加教学空间、个别学校应设立中央支援小组、加强家庭学校合作等;一类是有关课程及教师培训问题。如减少课程数目、修改评估及一般考试办法、编写合适教材等;另一类是有关学生行为及成长发展问题。如优先给派教育心理学家,设求助电话、热线服务,校内设心理辅导等。为实施这一计划,港府每年要提供经费4 500万港元,在特殊项目上还需拨给额外开支。这一措施基本得到教育界的肯定,但有识之士也指出,第五组学生的问题应从小学而不只是从中学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3、推行“目标为本课程”

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中三以下9年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使教师能够围绕一定标准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这一措施,力求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改革。1992年5月,教育署拟定了“目标为本课程”(原名“学习目标及目标为本评估”)计划,整个计划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策略及课程评估四个部分。这一措施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概念对课程和学习加以设计,并将现代教学思想做操作化设计以配合课程目标的实施。这一思路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是符合时代特点的。但香港教育界人士指出,这一措施对教师观念和能力要求高,所以教育署原订5年之内在全港实施是过于仓促了。

4、制定“香港学校教育目标”

香港长期以来缺少由教育权威机构颁布的教育目标,使香港教育工作散乱,缺乏统一的原则指导。为了促进9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各项工作有总的依据,香港布政司署教育统筹科将教育统筹委员会草拟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修订的“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印发。这一目标首先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教育服务应令每个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能、处事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并对本港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在此之后的15项目标分别涉及到: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强迫教育阶段后的升学机会,家长须承担的费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的选择,从受教育者出发的一般目标,从社会角度出发的一般目标,读写算的学习技能,思考和推理的学习技能,寻求知识的学习技能,实用技能和技术,社会、政治及公民意识,个人品德和德行,体能发展,艺术及文化培养。

二内地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内地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内地的中小学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二)内地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内地的中小学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分工管理体制。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部门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

(三)中央政府针对内地中小学教育正在实施的政策

1.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推行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

内地过去进行的课程或教材改革,每次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轮全面更新。而按照国务院的有关部署,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在5年内完成。

三香港教育现代化对内地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启示由上述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一百多年来香港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努力推进香港教育从封建的传统形态转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也已经面临,或者说,正在遭遇着如何现代化的问题。香港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对于中国内地解决同样的问题可提供什么方的借鉴呢,又有什么样的教训需要我们吸取?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获得下述几方面启示。

(一)应尊重并遵循后发型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形式和发展特征

考察香港教育,最重要的时代启示之一就是:香港现代化从一开始就置于世界现代化形势之下,因此走的是一条与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很不相同的后发外生型发展道路。一是这种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早发展型不同: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推行的是“机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道路;而后发型却必须推行“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发展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二是这种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并非是自发的,也没有缓慢而漫长的自然生长过程,而是在外界巨大发展压力和政府的干预下强行起动,通过示范作用,学习先进经验,以跳跃的方式迅速发展。可见,后发型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它要借鉴外域经验,但并非是照抄;它能实现较快的赶超,但由于引进先进模式实现跳跃发展,既中断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会取消早发型那种在缓慢演进中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磨合过程,造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误和错位,如一方面迅速兴建了大量新校舍,很快普及义务教育和高教大众化,而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文凭主义的现象越演越烈;一方面要求教育促

进生产发展,培养出大批毕业生,而另一方面求才如渴的企业却找不到合格的毕业生等。香港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刻地认识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才有可能为当前内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启示。

(二)把握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建构实践型教育模式

香港教育发展,证明了一个简朴但又不易为人们认同的真理:现代教育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并非是教育发展了,经济就能自然发展。香港教育发展事实证明,现代教育的每一次成功改革,本质上就是进一步推动教育走出贵族的学术堡垒,更紧地与生产相结合,而两者结合得越紧,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教育也才能因此获得发展。香港战后实际在建构着一种实用型的教育模式,即一种表现为教育与社会整体互动发展的体制,其核心为:一是必须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办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三是必须根据最大效益原则,按市场竞争机制发展教育。

(三)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原则

香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启动得益于两点:一是借鉴国外现代化教育模式和发展经验;二是能结合本地实际,作出相应的创新。所以,香港教育貌似沿袭英国,实际上包含着世界各种教育经验,包含着香港教育工作者的独特创造。

(四)展示了东方文化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不竭生命力

以中华儒家文化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举世瞩目。西方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而保持这种文化的民族就是落后民族。香港这一中国本土上的独特实践有力证明,尽管作为整体的儒学体系已经过时,但儒学中诸如忠贞爱国、社会责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人文价值观念仍闪耀着时代光芒,尤其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作用下正在获得现代性更新,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力量,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弥补西方文化不足的独特优势。香港的实践不仅有益于审视儒学在教育现代化洪流中的嬗变和更新,也有助于洞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与儒学体系的对抗及相融合的文化整合过程。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实践,它有助于从教育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批判继承,从中创建一个符合时代主体搏动的新民族文化。

(五)注重教育调研及规划强调教育的政府行为

香港推行较彻底的市场经济,但仍非常重视教育调研,制定各种教育规划。香港注重人口普查和人才预测工作,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育规划,教育模式的转型和规模的扩张,乃至80年代后研究生数量大增,都是根据教育规划推行的。活力来自市场,方向全靠政府。

(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香港的实践表明,教育观念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与筹建一所新学校相比,教育观念更新要艰巨得多,但也重要得多,且前者在一定种度上也是由后者决定的。香港的实践告诫我们,教育观念现代化是一项极其艰巨且相当重要紧迫的历史任务。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吴仲柱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 透析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文化赖以生长的载体是人类。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类型。人群的内在特质对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势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文化分析首先必须立足于诠释与之相应的人群内在特质。二、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文化直接导源于人类的行为。人类行为的方向及其变更都会对文化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外部导因的。故解析人群行为发生的外部导因,是揭示文化内在机理及生成发展趋向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文化本义及其涵概的相关阐释切入,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次生性边缘文化。这种混合多元文化随着九七回归,在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倾态势。 香港文化是专指港九地区被英国殖民后逐步形就的区域性次文化。该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港九居住民。 港九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行政原属广东新安(即今深圳市)。从该地区大量的文物遗址及考古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该地域的传承与影响。时至1842年夏秋香港开埠之际,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还牢牢地占据着当时港九居住民的观念中心,并指导着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他们对港英殖民当局所推崇的西式文明的内涵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把握,甚至出现排斥与拒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使刚刚被迫与母体文化断裂的香港文化的起步陷入了困惑和迷惘。文化的停滞和倒退是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深刻危机。直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才从根本上打破香港/文化沙漠0的困局,为香港文化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徘徊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 ) 1 )

香港教育的背景资料

附件F 香港教育的背景資料 學校 「全學位全受訓」政策 1.1 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推行政策,規定由該年起新入職的中小學教師必須持有學位。自此,副學位程度職前師資培訓學額升格,由頒授學位的學額取而代之。由二零零四/零五學年起,所有職前中小學師資培訓課程的畢業生都持有學位。 有關在職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政策 1.2 由二零零三/零四學年起,教育局推行一項有關公營學校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政策,鼓勵教師在一個為期三年的周期內達到不少於150個持續專業發展時數的軟性數量指標,包括有系統的學習(例如參加研討會、會議和員工發展日)及其他學習模式(例如同事間協作、教學啟導和專業閱讀)。 1.3 由二零零二年起,校長須在一個為期三年的周期內就以下三方面參與不少於150個持續專業發展時數:學校行政和發展;啟導和網絡聯繫;以及提升領導。持續專業發展活動主要建基於有系統學習、實踐學習,以及為教育界和社會服務。

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育 1.4 在「同一課程架構」的原則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與其他健全學生一樣依循主流學校課程,同樣獲得必要的終身學習經歷。課程發展議會轄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委員會因此而成立,目的是發展這個原則,並負責制定有關政策及監督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而設的課程發展。就此而言,各個專責小組先後成立,以推動以下方面的工作: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編訂教學指引﹔學習重點﹔學習及評估示 例; ●進行調查,以便探討特殊學校在課程改革上的發展方向。並與有關 學校合作,落實推行校本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設計及製作教學資源; ●舉辦教學研討會、工作坊及經驗分享會等協助提升教師專業;以及 ●鼓勵學校參與種籽計劃,共同探討重要課題,以便配合課程改革的 方向。 香港的幼稚園教育1 1.5 向教育局註冊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為三至六歲兒童提供服務。香港幼稚園所提供的教育,目的是通過以下方法為兒童未來學習奠定基礎: ●培育兒童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1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hk/tc/edu-system/preprimary-kindergarten/overview/index.html

考察报告:台湾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受台湾中华文化经济交流协会邀请,在**台商会的精心组织下,我市教育考察团一行十人于4月底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考察。期间,拜会了台北市教育局长吴清山,先后走访了二所高级中学(桃园杨梅镇治平高级中学、慈济大学附属高中)、三所国立小学(台北市立健康国民小学、慈济大学附属小学、垦丁小学),三所幼稚园(台北市嘉德琳幼儿园、花莲慈济幼儿园、健康国小附属幼儿园)和一个教育基金会(蒙特梭利启蒙教育研究基金会)。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专题介绍、座谈、观看专场学生表演等,我们对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试对我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梳理,并力图从中提炼出台湾教育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一、台湾基础教育之概况 台湾的学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国小、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专科、独立学院、大学、研究所)。其中国民教育属义务教育。

入学方式:幼稚园是自由入学,国民教育是就近入学,其它均为考试入学。 学制:国小为6年,国中为3年,高中为3年。 台湾的社会教育包括:特殊教育、补习教育、成人教育及负责推动发展社会教育之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艺术馆及社会教育馆、文化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 台湾的基础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近几年,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围绕如何提升教育品质、落实开放教育的观念,更新课程,统整五育均衡,全人发展与终生学习等目标开展教育改革,“教育松绑”、“开放教育”、“人本教育”、“儿童中心”、“家长参与”、“乡土教材”等议题备受重视。如1989年国中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健全国民”为最高理想目标,提出了课程修订的六项基本观念:一是未来化——应具前瞻导向;二是国际化——应具世界胸怀;三是统整化——应求周延有效;四是生活化——应符合生活需求;五是人性化——应以学生为中心;六是弹性化——应重师生自主。此外还提出了课程修订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民主性,避免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

香港各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汇总

最近对香港留学的同学越来越多,这里汇总了香港8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的研究生入学条件,供大家参考!(推荐阅读:香港大学最佳专业榜) 1、 一般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英语水平要求: 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 托福80分或以上; 雅思6分或以上(各单项成绩不低于5.5分); 其它同等资格(如:剑桥英语水平测试C级或以上); 个别院系或专业可能会设定更高的英文水平要求。 文学院:托福写作部分25分或以上(申请中文系课程及佛学硕士课程的除外);雅思7分或以上(各单项成绩不低于5.5分)(申请佛学硕士课程的除外) 法学院:托福97分或以上;雅思7分或以上(各单项成绩不低于6.5分) 新闻学硕士课程:托福80分或以上;雅思6.5分或以上(各单项成绩不低于6分) 2、 一般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英语水平要求: 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 托福80分或以上 雅思6分或以上(各单项成绩不低于5.5分)

其它同等资格 个别院系或专业可能会设定更高的英文水平要求 3、 一般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英语水平要求: 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 托福79分或以上; 雅思6.5分或以上 大学英语考试六级(不低于430分); 其它同等资格; 个别院系或专业可能会设定更高的英文水平要求 4、 一般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步测试申请人就读该课程的能力。 英语水平要求: 若申请人本科阶段的教学语言不是英语,则应满足以下最低英语水平要求: 托福79分或以上; 雅思6分或以上; 大学英语考试六级; 其它同等资格; 个别院系或专业可能会设定更高的英文水平要求 5、 一般入学要求: 申请人必须持有认可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若能获取所需学历资格亦可申请入学。此外,某些学位课程会有更具体的要求,会通过安排笔试或面试进一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 式版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行几十人于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

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5%为官立学校,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

香港与内地文化比较-语言,政治,娱乐

香港与内地文化的比较-----语言,政治与娱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制意识形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边陲地带,文化基础极为薄弱,与当时中国内地风起云涌,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形成很大反差。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的法律、统治模式及体制与内地更为不同。而文化在香港也成为了奢侈品,为此,香港一度被称作文化的沙漠。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崛起,随着内地文化的南下,香港文化终于引起了世人注意。 好景不长,1950年罗湖设立关卡,香港与大陆隔断,两地互不往来长达47年。这个时期,两地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此时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言论环境再次刺激了香港文化产业。 而此时的内地,内地正经历文化的闭塞,几乎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完全割裂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这里遇到了上锁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这扇尘封的大门才终于被打开,一切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被打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对撞与交锋。1997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人对香港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比较香港和内地文化的异同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里,笔者将主要从语言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化三个方面对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进行比较。 1语言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同时语言也可看作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一个社会的语言观察到该社会的文化特征。 香港通行多种语言。广东话是华南地区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语,香港有百分之九十七人口能听懂广东话。不少人也能听、讲英语,而本港的政府部门及法庭亦使用英语。本港有部分人能操普通话,而一般人能听懂普通语,但随着中国大陆日渐改革开放,多了国内商人及举家南移,所以普通话亦日益普及。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所有官方标志均以双语标识,大部分商店和餐馆的招牌都兼有英文显示。 相比之下,内地语言文化则更为复杂,官方语言为中文,正式的口语为普通话,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虽说中文同是香港和内地的官方语言,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内地所有正式的文件或法律条例都是用中文签署的,但在香港,政府使用的书面语言多为英语,法律条例也都是由英语签署。就我2010年寒假去香港旅游的经历来看,香港人现在大多能听懂普通话,但说的并不流利。由于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至今保留着英文交流的习惯,说起英文来通常比普通话流利的多。旅游期间有一次去茶餐厅吃早茶,和邻座的一位大概50岁左右的香港妇人聊天,刚开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障碍非常明显,她听不太懂我的普通话,我更听不懂她的普通话,后来改用英语聊天才顺利了多。可见普通话的普及在香港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之一,要让香港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就必须从语言抓起。有句话说:母语是最好的教育,的确,共同的语言可以激发出共同的民族感,可以促进民族的融合度。。如今,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也日益增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但语言和文字使用上的不统一,给交流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无论从自身的利益和是全中国的利益来看,香港都应加强母语教育,至少要把普通话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和英语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多的港人接受。

香港教育史

香港教育史 平冈中学沈紊仪 1.教育统筹科 教育统筹局成立初时是专责教育事务的教育司署。1981年,政府把经济科辖下的劳工事务拨归教育司署管辖,除了有关教育及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务以外,亦兼顾香港的劳工事务。同时,初期政府架构改组,司署分家为政策科(“科”)及负责执行及落实政策的“署”,教育司署改组为教育及人力统筹科及教育署,并接管劳工处。教育及人力统筹科于1983年改名为教育统筹科,香港回归后更名为教育统筹局。 2.近代宗教团体与香港教育发展的关系 香港教会办学历史悠久,起步早,发展快。香港开埠初期,港英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机构,对教育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鼓励教会办学。早期教会办学,主要侧重于培养教会人才。最早开办的教会学校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创办于1842年。该校虽然只办了10年,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地位突出。1847年该校校长勃朗牧师携同黄宽、黄胜、容闳等到美国入学,其后各有成就。容闳于1872年推动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运动,对晚清教育影响极为深远。港英时期,天主教、基督教获得了当局扶持,基本上垄断了教育资源。早在1847年设立的教育委员会(后来改为教育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均是基督教教会牧师,主席亦由圣公会主教出任。1879年时任港督的轩尼诗因其本人是天主教徒,对天主教办学采取了宽厚政策,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权。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主教、基督教学校因受到特殊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仅天主教香港教区办的学校就达175所,修会办学155所,就读学生达31万人,占全港学生的四分之一。 香港宗教团体办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政府只负责拨发教育津贴,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不干预教会办学事务,教学管理全部由宗教团体负责。宗教团体办学,采取校董会管理模式,由教会团体负责人出任校董,教会自主成立校董会。校董会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决策机构,全面负责教学方针拟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事务管理、教师选聘培训、学生招收管理及课程设置调整等。香港宗教办学注重将宗教伦理道德教育同普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将本宗教的基本教义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从办学方针到课程安排,都贯穿了宗教教育理念。各大宗教都要将本宗教的核心教义体现在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之中,专门开设有宗教课程。在这方面政府采取了积极扶持立场。2003年特区政府针对道教团体宗教教材匮乏,专门下拨921万元港币,支持香港道教联合会用于编写道教教材。一般来说,香港宗教团体所办的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办学质量,都要高于政府所办学校,香港所有的名校,基本上都是教会学校。 3.容闳对中国留学教育的贡献 同治七年(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同治九年(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获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1871年8月)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生申请要求

目录 香港教育学院简介 (2)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3)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生申请要求 (5) 香港硕士申请时间规划 (5) 专业热度与申请难度 (6) 香港留学可以换专业吗 (9) 香港读研申请 (10) 香港读研的优势 (10) 香港读研申请要求 (10) MSN面试 (11) 费用问题 (12) 申请成功之后 (12) 相关链接 (13) 香港教育学院简介 香港教育学院(简称教院)士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八所公立高等学府之一。香港教育学院最早是香港总督轩尼诗爵士在1881年成立的首间师范学院。1994年,香港政府将四所前师范学院——罗富国师范学院、葛量洪师范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香港教育学院,成为香港唯一的专注于师范教育的高等学府。 香港教育学院由一所研究生院和三所学院构成——博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及人类发展学院、人文学院,为广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化和创意艺术等领域的多元学科课程。此外,教育学院亦拥有四所校级研究中心、十二所院级研究、专业发展和资源中心,以发展应用研究,开拓创新。 香港教育学院师资优良,研究成果傲人,海外实习机会丰富。香港教育学院荟萃了众多的学术精英,延聘了来自全球各地的400多位学术研究人员,组建了香港乃至亚洲地区最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团队之一。其97%以上的教研学者拥有博士学位,且历年来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人中75%为教院的毕业

生或校友,卓越成就、有目共睹。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予了教院“技术教育及职业培训与终生学习”教席,首次将教育领域教席颁予香港院校,且同年又于教院设立“本土文化及创意教育研究”观测所。同时,教院也不断地拓展与内地、台湾、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来自各地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教院亦重视学生的服务态度和实务经验,为他们提供了诸如语文沉浸课程、海外服务体验计划、跨院海外服务领导发展计划、海外及内地实习计划、暑期区域研究课程、海外环保考察团等各种海外学习及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服务领导技巧、沟通能力、语言水平、和全球视野。 香港教育学院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教育学院 教育学硕士学制1年,学费99,6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6 43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passedu.hk/majr_5003 人文社会科学院 音乐教学学制1年,学费98,4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6 43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passedu.hk/majr_5004 可持续发展教育学制1年,学费96,0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43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passedu.hk/majr_5008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制1年,学费92,0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43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passedu.hk/majr_5009 大中华地区研究教育学学制1年,学费83,0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43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passedu.hk/majr_5011 社区艺术教育学制1年,学费96,000港币,9月开学,雅思6,托福80,CET6 430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方法、成绩、领域、模式、计划、问题、机制、自主、充分、整体、均衡、良好、执行、发展、制定、了解、特点、基础、素质、政策、工程、体系、制度、办法、规模、水平、设置、开展、管理、保证、教育、保障、改革、实现、实施、核心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 我们一行几十人于20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 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 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 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 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 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 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 5%为官立学校, 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 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 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式, 在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资助经费之外, 学生每月还需交纳一定的学费给学校;崇真书院也是基督教学校, 为津贴学校办学模式, 跟官立学校一样学生均不用交纳学费。 香港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是香港教育局, 负责研制教育政策, 监管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各所学校的具体管理架构不尽相同, 在校长之上普遍设立有校董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教育局或校董、学校、家长、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组成)。 2.学制和规模。 香港的国民教育体系为:1-2岁为学前教育(家长陪同参加), 3-5岁为幼儿园教育, 6-11岁为小学教育, 12-17岁为中学教育, 18-21岁为大学教育。每所中学均设置中一至中六年级, 小学、中学的十二年已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即内地的义务教育)。 xx-xx学年的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为797976人。每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一般为600-1000人, 每班人数为27-33人。拔萃女书院为小学、中学一贯制女校, 社会声誉极佳, 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学办法。 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均实行免试入学, 分别按照《小一入学办法(poa)》《中学学位分配办法(sspa)》《初中评核办法(jsea)》就读小学、初中(中一)、高中(中四);大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香港教育大学教学硕士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教育大学 教学硕士 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教育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香港教育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学校位置中国 | 香港 | 新界 2020 QS 世界排名暂无 香港教育大学概述 香港教育大学(简称:教大;英语: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 EdUHK)是香港以师范教育为本的大学,前称为香港教育学院,是八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法定公立大学之一,为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 香港教育大学可追溯至清朝中叶1853年成立的圣保罗书院及1881年香港首间师范官立院校,学校已有160多年历史。 香港教育大学为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高等学府,致力透过提供师训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多元学术及研究课程,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该校致力培育敏於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领袖,使之能够服务社区,推动变革。其尤著重研究实力 — 积极促进研究发展,提升知识、学术及创新,务求对社会与人类发展,作出不懈的贡献。 香港教育大学矢志成为教育大学先导,为香港以至亚太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教学硕士专业简介 香港首个教学硕士学位课程 - 强调学员在实务中研发教学方案。持守「教师是优质教育的核心」的信念,培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发展的领导者。采用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及探究教学的方式去钻研教学方案。以创新及学生为本的方式来教学,配合学员不同的学习需要。实务教学研究是本课程的学习重点,让学员体验「实践、反思、评估」的学习过程。专业的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的学者负责课程设计及教授,指导、引领及启发学员。本课程由教大的课程与教学学系负责管理。学系在课程、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学术领域皆有卓越成就,汇集资深的学者,强调教师实务研究的发展以推动教育发展。 教学硕士专业相关信息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香港的教育与医疗情况

香港的科教和医疗 【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特殊教育、资讯科技教育、师资培训、专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新来港儿童的教育、职业教育、非华语学生的教育等。为促进学习成效,特区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推行以母语(中文)为本地学校的主流教学语言。由于中文和英文同是香港的法定语言,所以政府投放大量资源,以培训学童两文(中文和英文)三语(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的能力。 香港的学校可分为三大类,即完全由政府开办的官立学校、完全由政府资助并由志愿团体管理的资助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其中有部分私立学校接受政府资助。官立及资助学校推行政府建议的学习课程。它们提供免费的小学及中学教育。此外,香港有51个国际学校(包括15个由英基学校协会主办的学校),主要为在香港定居的海外家庭,以及因工作或投资而来港居住的家庭的子女提供非本地课程。 自2008/09学年起,特区政府向公营学校提供的免费教育由9年延伸至12年。此外,政府亦全面资助职业训练局为修毕中三的学生而开办的全日制课程,为高中学生提供传统教育以外的另一个免费进修途径。 过去10多年,香港政府投放大量资源发展教育。教育是香港公共开支中的最大项目,预算开支约占经常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2017/18财政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开支预算总额为885亿港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8%。政府设有学生资助计划,学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近年来,香港人口的教育程度持续改进提升,接受专上或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断增长。 表1-1:2013年和2018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教育程度占比情况

属的专门推动科技、资讯及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第13个决策局。同年12月香港科学院成立,成为香港民间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第一家机构。 根据2018年底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的《2017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2017年,香港工商机构中约3%曾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工商业技术创新活动开支总额259.4亿港元,较2016年上升48%。2017年,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即工商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及政府机构在本地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开支总额)达到212.8亿港元,同比上升8%。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6年的0.79%微升至2018年的0.80%。 其中,工商机构研发开支,包括研发活动所涉及的劳工成本、其他经常开支和资本开支,由2016年的85.28亿港元,上升至2017年的94.12亿港元,增幅为10%。 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研发开支一直有上升的趋势。2017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研发开支达108.37亿港元,较2016年上升6%。2017年,政府机构(主要是公共科技支持机构)的内部研发开支达10.31亿港元,较2016年上升13%。 香港大专院校仍然是推动研发成果商品化的重要对象,六所本地大学已各自成立技术转移处,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截至2019年3月,特区政府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的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累计共拨款4.38亿港元,资助358个应用研发项目。 香港的政府机构不是研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政府一直推动研发活动,提供资金及基础建设的支持。政府在1999年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基金以支持能提升创新及科技的项目。政府亦透过成立香港科学园及各个研发中心,提供基础建设以促进技术提升及发展。截至2019年3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已为保障创新科技发展提供超过1000亿港元资金支持。 【医疗】香港特区政府为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主办一体化医疗健康护理服务,为市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特区政府将全港分为5个区,分设5个区域性中心医院作为该区医疗服务的总枢纽和联络中心。此外,配以地区医院、普通诊所和专科诊所。香港居民只要持身份证,支付少许费用,便可以得到政府医院和政府补助医院的医疗服务。香港有公立医院、私人医院,此外还有公立专科门诊及社区医疗服务。目前,全港约94%的医院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另外6%由私人医院提供。 香港医院管理局是一个法定机构,负责管理全港所有公立医院及相关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目录 香港教育大学简介 (2) 香港教育大学学费详情 (3) 香港教育大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及申请条件 (3) 香港大学的面试技巧 (5) 香港各大学毕业生工资数据 (8) 香港教育大学就业率高教育学科位居亚洲第二 (9) 香港教育大学简介 香港教育大学(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为教大(EdUHK),是香港八所公立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所专注师资培训的高等院校, 提供多项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1992年6月,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建议,把罗富国教育学院(1939)、葛量洪教育学院(1951)、柏立基教育学院(1960)、香港工商师范学院(1974)及语 文教育学院(1982)合併成为一所独立自主的大专院校,即香港教育学院(教院),致力提昇师资培训教育。1997年10月,迁入大埔校园。1998年9月学校开办首项学士及学位后课程:四年全日制小学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和两年部分时间制 学位教师教育文凭(小学)课程。1999年9月,开办三年混合制幼儿教育荣誉学士课程。2000年9月,开办四年全日制中学教育荣誉学士课程;首次与其他院校合办学位课程: 与科大合办四年全日制荣誉理学士(数学及资讯科技教育) 学位课程。2000年10月,位于大角咀的市区分校正式啟用。2001年2月,位于白石角的运动中心正式啟用。2001年9月,开办四年全日制语文教育荣誉学士课程。2001年11月,教院首次颁授荣誉博士衔。2004年4月,香港教育学院十周年校庆。2005年9月,开办教育硕士课程。2007年9月,推出教育博士课程。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从电影文化方面比较香港与内地文化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从电影文化方面谈起 电影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诞生于西方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项机械发明,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城市是电影生存的土壤,同时它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在一个多世纪中,彼此依靠,互为镜像。在光影流动之中,电影犹如镜子,映照出想像之城,讲述着城内的故事。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成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香港和内地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但由于同处于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背景下,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之处,文化上相互交织,难分彼此。但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又各具特色,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电影文化方面变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分别详谈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特色。 内地电影 内地早期的电影大都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代表影片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该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到了中国近代,内地电影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这时的内地电影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进入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代表影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 1949年后,内地电影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代表影片是《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 60年代初,内地电影开始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如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代表影片是《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地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地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

走进香港 感受香港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5707746.html, 走进香港感受香港教育 作者:邓华香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5年第12期 很荣幸有机会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通过与香港小学校长、主任、科组成员分别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他们的学校管理经验,了解他们的办学特色;到校园走走看看——感受他们校园环境的洁净与幽雅,文化氛围的浓厚;到课堂中听课——领略到香港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成果……一周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香港教育改革的概况。现将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作一些对比,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一、对香港教育的认识 (一)校园环境——精心布置 香港城区小学普遍占地很小,可谓是精品型学校,但布局极合理,校园洁净、幽雅,学校的宣传橱窗、黑板报、走廊、教室挂的语录异常醒目,催人深思。这充分体现学校对学生心灵的关注、人格的塑造、高尚品德的培养。校园面积虽小,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充满文明、活泼、艺术、智慧的校园环境构确成了一个美的育人情景,体现校园是育苗之土、育人之地。 (二)教育特点——多元化、个性化 香港教育比内地教育相对较自由一些,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各学校及教师有权选择教材;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敢于表现,敢于创新,呈现出宽松、民主、求新、求活的个性化的课堂氛围;在学校文化、办学思想上、体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在教学研究上,由于教师没有职称,教师之间关系比较平和,不会为此而竞争,教学基本属于“单干”。过去教师间互不观课,不够重视教育科研。近几年,香港教育统筹局也推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观课文化,教师们才开始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切磋教艺,在教育科研方面积极投入,追求教育理想。 在香港,家长到学校做义工,又是香港教育的又一亮点。各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设置办公室。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到校做义工,开展亲子活动、家长专题讲座、家长联谊活动等,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格局,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