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是指流传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存于敦煌石窟中。敦煌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盛行于唐、五代、西夏和元朝时期,涉及诗歌、故事、

佛经、官方文件等多种文体和内容,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态。

敦煌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宗教性强,融合了佛教、道教、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信仰

和宗教生活。

2.文本出现膨胀、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长诗、短诗、钞、记、轶闻等文学形式,

文化多元,内容涉及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

3.语言古朴、朴实,以古韵雅致、简约明快的表述方式为主,多采用变文和双关的修

辞手法。

4.以求解脱生死和恢复人性和谐为宗旨,强调追求心灵和情感的自由和解脱,让读者

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迪。

敦煌文学可按照其内容和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佛经类:包括“涅槃经”、“弥勒问菩萨经”、“阿弥陀经”等,内容主要涉及佛

教的教义和故事,寓意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希冀。

2.传说类:包括“红拂传说”、“孔雀王菩萨传说”、“鹰和鸽的故事”等,叙述神

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历史类:包括“东夷列传”、“西域记”、“高昌传”等,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风貌。

4.诗歌类:包括“敦煌高僧颂”、“贺新郎诗”、“归去来兮辞”等,以其哀婉、婉约、含蓄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优美、

古韵雅致的语言,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敦煌子部文献的范围及分类-最新年精选文档

敦煌子部文献的范围及分 类 The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Zi Category 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XU Jian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unhuang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 :The part of Zi works of masters ,philosophers and other treatises )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includes all the books that cannot be classified into the other three parts . Classification of this part 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owing to their particula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the Four Categories while consult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other books of classic catalogues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se documents into seven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contents :namely ,works of masters ,medicines ,astronomy ,and algorithms horoscopy ,reference books art ,and religions. Descriptive texts and explanation about the types of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敦煌文学是指流传于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学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存于敦煌石窟中。敦煌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朝,盛行于唐、五代、西夏和元朝时期,涉及诗歌、故事、 佛经、官方文件等多种文体和内容,代表着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态。 敦煌文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宗教性强,融合了佛教、道教、汉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元素,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信仰 和宗教生活。 2.文本出现膨胀、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长诗、短诗、钞、记、轶闻等文学形式, 文化多元,内容涉及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 3.语言古朴、朴实,以古韵雅致、简约明快的表述方式为主,多采用变文和双关的修 辞手法。 4.以求解脱生死和恢复人性和谐为宗旨,强调追求心灵和情感的自由和解脱,让读者 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启迪。 敦煌文学可按照其内容和文体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佛经类:包括“涅槃经”、“弥勒问菩萨经”、“阿弥陀经”等,内容主要涉及佛 教的教义和故事,寓意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希冀。 2.传说类:包括“红拂传说”、“孔雀王菩萨传说”、“鹰和鸽的故事”等,叙述神 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3.历史类:包括“东夷列传”、“西域记”、“高昌传”等,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风貌。 4.诗歌类:包括“敦煌高僧颂”、“贺新郎诗”、“归去来兮辞”等,以其哀婉、婉约、含蓄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总之,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和优美、 古韵雅致的语言,传承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

敦煌学笔记整理

敦煌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敦煌学的基本概念 ①音译词少数民族语言 ②敦,大。煌,盛。 1. 敦煌学的崛起1900年,以敦煌藏经洞17窟的发现为契机 2. 敦煌学的提出陈寅恪1930年最先提出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首次“遗书” 江亮夫1983年《敦煌学之文书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石窟艺术、剪辑及周围的历史遗迹 3. 敦煌学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 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

所研究的课题上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4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还包括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二节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1. 文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 ①英国藏品由斯坦因由1907、1914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总数约13300件左右,包括12种文字。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 ②法国伯希和1908年劫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约6000件 ③俄罗斯奥登堡1914年劫来约19000件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④日本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633件 ⑤中国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国家图书馆馆藏约16000件

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总计约19000件,有吐蕃文9648页 ⑥美国不少于25件 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图书馆收藏16件 ⑧德国3件 2. 其它相关研究资料 ①吐鲁番文书总计约42400件,另有碑帖276块 ②塔里木盆地文书约6300件左右 ③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所出简纸文书约89129余枚、件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代敦煌的开拓

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 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发现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学者泛称之为“变文”,变,是改编,改写的意思。 佛教东传,翻译注释大量涌现,但一般民众仍难接受,所以约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用浅近的方法如“唱导”来传教。唱导讲究声,辩,才,博。其留下的底本称之为“讲经稿”。稿中每每穿插许多故事,遇到人名地名更是极尽铺张,故事部分畸形膨胀,后来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题的方向发展,佛经本身则变成了故事的素材。这种作品,就称之为“变文”。 【又】变文是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以佛经的内容为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即变文。“变文” 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的俗讲,连说带唱,后来内容扩大,也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1899年敦煌千佛洞从佛经中发现大量唐代变文钞本,即敦煌变文。 敦煌变文的整理与研究 敦煌变文研究是起步最早、取得成果也最大的敦煌学研究领域之 一。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学界无论是在对敦煌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讨论和认识上,还是在对它的整理、汇辑和研究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 一、关于敦煌“变文”的讨论 关于“变文”名称的讨论 由于敦煌卷子中的大量讲唱文学写本的原卷大都残破太多,加上题名不一,所以人们对它们有一个认识过程。 本世纪较早著文对敦煌变文进行研讨的学者是王国维,他在以“静庵”的笔名发表的《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中用“通俗小说”来指称之。1924年,罗振玉编《敦煌零拾》,则将《降魔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欢喜国王缘》等统统称为“佛曲”,这是人们对变文最早的一种称呼。稍后,徐嘉瑞的《敦煌发现佛曲俗文时代之推定》和郑振铎的《佛曲叙录》都采用了“佛曲”这种称呼。

敦煌文学

一、敦煌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敦煌文学概念:所谓敦煌文学,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 要点: 1、以写卷为主,也包括莫高窟壁画榜题、石窟供养人题记等形式的作品。 2、既可以是仅存也可以是不仅存于莫高窟的文学作品。 3、以唐、五代、宋初为主。 4、涵括文学现象等其他方面。 分类有: 1、讲唱文学:讲经文、变文、因缘、词文等 2、曲辞文学:曲子词、俚曲小调、佛曲等 3、诗歌 4、赋体文学 5、小说:志人志怪类、话本 6、散文:世俗应用文、佛教应用文、碑铭赞 表、牒、书、启、碑、铭、传、记、文、录、帖、说、邈真赞、祭文、序、跋等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 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 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 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1990年台湾和大陆合作出版了63册的《敦煌大藏片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为主,兼及英法所藏的部分敦煌写经。199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图书馆合作编辑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大型图册15卷,图册利用最新摄影印刷技术,图版清晰。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及国内有关部门合作,从1992年起陆续出版《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刊出的是《俄藏敦煌文献》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

敦煌学 简介

30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研究对象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 敦煌学 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 ①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 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 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 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 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发展史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

敦煌俗赋的文学含义 一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中古时代的写卷,其中有数量很多的以“赋”为名的作品和虽不以“赋”名篇但其实是赋体的作品。这些赋作叙述故事,语言通俗,节奏铿锵,押大体相近的韵,风格诙谐,与传统文人赋迥然不同。它的面世,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郑振铎、容肇祖、傅芸子先生分别把这类作品叫“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1。程毅中先生写于1961年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2,首次明确提出了“俗赋”这一概念。他说:“敦煌写卷中,除了变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叙事体的俗赋。”1963年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俗赋》专节,从此,“俗赋”之名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文体概念,正式确立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在敦煌俗赋问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学术界并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文体,而是作为“变文”的一类,所以敦煌俗赋的主要作品,都收录在《敦煌变文集》中。而且一提起“俗赋”,人们只以为是敦煌俗赋,比如马积高先生在他的《赋史》中就说:“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3这种观点,至今仍为一些学者所接受。 1993年,连云港东海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神乌赋》,其文体特征同敦煌俗赋完全一样。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评价王褒的《僮约》是西汉留下的白话赋,容肇祖先生在《敦煌本韩朋赋考》一文中还推断西汉时期民间可能已有这种叙说故事、带有韵语以使人易听易记的赋体。《神乌赋》的出土,给郑先生的说法一个铁证,也给容先生的推断一个明确肯定的回答。它把俗赋的历史由点拉成了一条线,使我们对汉魏六朝以来一些带有故事性、诙谐性和大体押韵的作品及其文体归属有了明确的认识,说明在文人大赋蔚为大国的同时,俗赋作为一股不小的暗流一直潜行于地下,偶然也冲决地表涌出涓涓清溪,呈现它多采多姿的风貌。

有关敦煌的好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关敦煌的好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敦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被誉为"艺术宝库"和"东方文化明珠"。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敦煌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佛像、文献及其他艺术品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壁画于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艺术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等。这些壁画的保存状态极佳,使人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除了壁画,敦煌还拥有大量的佛像和文献。佛像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诣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敦煌千手观音像。敦煌的文献则以"敦煌文书"为代表,包括佛经、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这些文献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敦煌的文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修复和保

护等。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机构积极参与到敦煌的保护工作中,共同努力保护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 总体而言,敦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艺术瑰宝,更在于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深入了解敦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敦煌的历史背景、艺术瑰宝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推荐一些与敦煌相关的好书。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们能对敦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1.2 文章结构 2. 正文 2.1 敦煌的历史背景 2.2 敦煌的艺术瑰宝 2.3 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 2.1 敦煌的历史背景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历史时期,敦煌是一个繁荣的丝绸之路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由于其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多个朝代在敦煌建立了政权并相继统治,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遗迹包括敦煌莫高窟、雄伟壮丽的敦煌城垣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布局等,见证了敦煌的辉煌历史。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拟困难的。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那么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开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根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那么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根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局部,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拟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局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比方,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局部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局部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这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因为敦煌民众心中的文学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一局部,敦煌民众并不把文学作为案头欣赏的东西看待。所以,这些中原文人的作品只能是敦煌文学的哺育者,是敦煌民众学习文学、创造文学的样板,其本身并不是他们心中的文学。然而,这当中还有一种情况要区分。从中原传来的文人文学,当敦煌人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生活的各种仪式中的时候,敦煌民众已赋予他们另一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已经变成敦煌文学了。敦煌文学写卷中有诸多民间歌赋和文人作品混淆杂抄在一起,其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的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拟集中地表达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通过各种仪式进行。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表达形式。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高度凝炼的礼仪,是人类辞别野蛮而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所以,仪式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文学〕产生的模式,也是文化〔文学〕存在的模式。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敦煌民间仪式,大

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

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 敦煌变文无论就其思想内容。还是文体特征,并不统一。从体式上看,有纯诗体韵文。也有纯散文;有韵散结合,还有一些变文杂有赋类文体,甚至整篇都是赋体。内容有阐释佛经内容或讲述佛家故事的,有叙写我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也有颂扬当代人物或重要事件的。由于变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概念,这一名称所包括的文本内容及文体分类标准很不一致,在研究过程中曾经有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甚至有的学者对变文这一名称也产生怀疑,指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习是而非的认识”Ⅲ;还有学者提出变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把狭义“变文”限制为那种有说有唱、逐段铺陈的文体。王重民指出:从敦煌变文写本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原题。这些原题,往往前题和后题(按:即尾题)不同,甲卷和乙卷有异,经过比较研究,我们知道有全名,有简名。有因变文形式的命名,有因变文内容的命名,还有一些因袭着旧名,如佛教故事称“缘起”,历史故事称“传文”之类。 由此可见敦煌变文题目的繁复纷杂。 敦煌写卷中题名标为“变”或“变文”的篇名有: 1.汉将王陵变,抄存于S.5437等卷,P.3627卷尾题有云“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 2.舜子变,抄存于P.4654等卷,P.2721卷尾题有云“舜子至

孝变文一卷”。 3.刘家太子变一卷,抄存于P.3645卷。文前题云“前汉刘家太子传”,尾题有云“刘家太子变一卷”。 4.八相变,抄存于北云24号卷背。 5.降魔变押座文,抄存于P.2187卷。尾题有“破魔变一卷”。 6.降魔变文,s.4389卷题为“降魔变一卷”,又见于S.5511卷尾题。 7.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S.2614卷、P.2319卷尾题有云“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北盈76号卷题云“目连变”。 8.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见S.3491等卷,题后接押座文,后接抄有简题云“功德意供养塔生天缘”。 9.上来所说丑变,抄存于P.3048卷尾题。同卷原题为“丑女缘起”。S.4511卷尾题云“金刚丑女因缘一本”,s.2114卷尾题云“丑女金刚缘”。 这些敦煌写卷中名为“变”或“变文”者,在《敦煌变文集》分别定名为《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八相变》、《破魔变文》、《降魔变文一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并序》、《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丑女缘起》。《舜子变》大体是六言韵语,《前汉刘家太子传》是通篇散说,这两篇不涉及佛教内容。而其他作品韵散相间的体式特征都比较明显,因而有人认为现存敦煌写卷中的“讲经文”、“缘起”、

张鸿勋先生与敦煌俗文学研究

张鸿勋先生与敦煌俗文学研究 张鸿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历史学者,也是敦煌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在 研究敦煌俗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敦煌俗文学是指唐代至明清时期在敦煌石窟发现的一批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祈愿文、 道德文章、诗词、咒语等,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学作品以自然、真实、生动、朴实为特点,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稀有的民间文学材料。 张鸿勋先生在敦煌俗文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独具特色的研究视角 张鸿勋先生在研究敦煌俗文学时,始终坚持以民间文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这些作品,把最为简朴、常见的民间文化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力图挖掘出敦煌地区民间文化的特 点和内在精神。他提出的“心理审美学研究方法”强调作品的收容人的审美反应特征,对 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 张鸿勋先生在研究敦煌俗文学时,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注释,勾勒出作品的历史背 景和艺术特色。同时,他还通过对比不同作品、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揭示出敦煌文学的 风格特点和意义内涵。 三、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张鸿勋先生在研究敦煌俗文学时,一直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一种 折射社会、反映社会的镜像,作品所呈现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风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 表现。因此,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必须对其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张鸿勋先生在敦煌俗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挖掘和研究了一批珍贵的 民间文学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敦煌地区民间文化的特 点和内在精神,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理论,对于弘扬民间文化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 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鸿勋先生与敦煌俗文学研究

张鸿勋先生与敦煌俗文学研究 张鸿勋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他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和探讨具 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敦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敦 煌俗文学则是敦煌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内容之一。张鸿勋先生的研究是对敦煌俗文学进行 了深刻的解读和阐发,让敦煌俗文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 敦煌俗文学是指敦煌莫高窟壁画、禅宗史料等壁画、文献等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口头文学。敦煌俗文学通常以音译为主,内容多为讽刺、调笑、叙事等,以及佛教、道教、儒教、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张鸿勋先生认为敦煌俗文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挖掘出一种融合 了多元文化的文化特色”。 张鸿勋先生在他的著作《致敦煌俗文学之歌》中说“敦煌文化是东西文化的交融,而“敦煌俗文学”正是这种交融方式之一。” 他先后主持了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研究及整理 工作,并致力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在其所著《敦煌俗文学论》中,张鸿勋首先对敦煌俗 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揭示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他从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文化 四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敦煌俗文学,从而发现其中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传承之处。 张鸿勋先生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认为敦煌俗文学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在融合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中,佛教文化应该占据重要的 地位,因为敦煌俗文学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文化向世界输出的一个载体。同时,敦煌俗文学还融合了汉字文化和阿拉伯数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元素,使得它同 时展现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特色。 在其著作《敦煌俗文学论》中,张鸿勋先生强调了敦煌俗文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 认为,敦煌俗文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历史底蕴,也有助于研究中国文 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发展。敦煌俗文学中的多种文化元素,不仅能够说明敦煌地区的文化 特色,也能够说明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敦煌文研究综述

敦煌文研究综述 摘要:现今,学界对敦煌文内涵、外延的认识逐步明确、清晰,具体研究也越来越细化、深入。但仍没有将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梳理清楚,更多的是对资料按篇或按类的校录、研究。笔者在参考现有敦煌文献的根底上,试对百年来敦煌文研究情况作一下综述。 关键词:敦煌文研究综述 随着敦煌文学研究的深入,敦煌文的整理、汇辑和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下面试对百年来敦煌文研究情况作一下综述。 上世纪初,敦煌学中绝大多数学科的研究工作还未开始之时,就已经有人对敦煌遗书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研究工作了。如蒋斧的?沙州文录?〔1909〕、罗振玉的?鸣沙石室佚书??敦煌零拾?〔1924〕、刘复的?敦煌掇琐?〔1925〕、许国霖的?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1937〕、卢前的?敦煌文钞?〔1948〕等已涉及到了敦煌文学里“敦煌文〞的范畴。但他们主要是进行敦煌文学、文献资料的校录刊布,但是在“敦煌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影响下,敦煌文学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变文、歌辞、诗赋等方面。即使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敦煌文学〞这个概念,研究者们仍受传统观点的影响,未给敦煌遗书中的表、书、状、启等传统形式的文学作品应有的重视。 1983年8月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颜廷亮的?关于敦煌遗书中的甘肃作品?指出:敦煌文学中的一类重要作品即散文作品应该纳入研究领域并给予足够重视。随后周绍良的?敦煌文学概论?〔1987〕参照?文选?的分类法,将敦煌遗书中的作品按文体分为30类。颜廷亮的?敦煌文学?〔1989〕在此根底上,对局部类别进行补充、删并,分为27类。其中前14章以及第17章涉及到敦煌文的论述。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变化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左〞的思潮泛滥时期曾经有过的独尊俗文学的状况逐渐改变,那些带有实用性而又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字被重新迎回了文学的殿堂。二是国内外所藏绝大多数敦煌遗书的缩微胶卷或其全套影印本已为国内许多地方和单位购置,研究者对资料的掌握较为全面。 由于敦煌文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对敦煌文的概念、性质及其包含的作家、作品的认识一开始并未达成共识,而是一个不断开展、完善的过程。颜廷亮的?敦煌文学概论?〔1993〕认为:所谓敦煌文学,指的就是保存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的唐、五代、宋初的文学作品。并单列?敦煌文?一章:敦煌文学中的官私文书;敦煌文学中的碑、传、祭文;敦煌文学中的论、录、杂记。对每种文体的含义、一些重要作品的内容、艺术及史学上的价值进行论述,对每种文表达存作品的数量也进行了粗略统计。这充分说明了敦煌文的涵盖面是相当广泛的。李明伟的?敦煌文学中“敦煌文〞的研究和分类评价?〔1995〕那么认为敦煌文学中的敦煌文主要是指敦煌遗书非佛藏杂著文字中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不能不加区分地将状牒、契约、偈赞等诸种文体统统划入敦煌文的范畴,但他把“小说类〞作品也归入敦煌文范畴,似有宽泛之嫌。张锡厚的?敦煌文概说?、吴格言的?试论敦煌文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对象?〔2000〕、杨雄的?论敦煌文学的内容及分类?〔2021〕认为:不仅要严格文学与非文学之辨,而且敦煌遗书中的先唐文学和唐宋传世文学作品也同样应列入敦煌文学及其敦煌文的研究范畴。杜琪的?敦煌应用散文题注?〔2021〕那么认为“敦煌文〞这一概念,笼统、容易产生歧义,应该将散文引入敦煌文学的视野。

第一章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5) 第三节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9) 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 敦煌地处祖国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这条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遂成为连接我国中东部腹地与西北地区的天然通道。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曹魏时增至三道。《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南朝刘昭注《后汉书· 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于敦煌文书《沙州督都府图经》等有关史料见,唐代敦煌通往西域即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碛道等多条道路。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东西方文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 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

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考证佛经原文意义作用很大。敦煌文献中各类佛经的目录也不少,其中既有全国性目录、品次录、藏经录,也有点勘录、流通录、转经录,还有乞经状、配补录、写经录等,是研究古典目录学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敦煌佛经,尤其是隋唐时期的写经,由于校勘精良、错讹较少,对校勘唐以后的印本佛典也大有裨益。 敦煌文献中还有一批寺院文书,其中包括寺院财产账目、僧尼名籍、事务公文、法事记录以及施入疏、斋文、愿文、燃灯文、临圹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