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2.冯小刚

冯小刚擅长商业片,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他将喜剧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产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范式。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电影类型、电影产业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构建上。作为中国内地的“贺岁片之父”,他让“贺岁片”这一在特殊档期上映的电影类型走入大众的视野,从而丰富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概念。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冯小刚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冯小刚对于百姓生活和各阶层的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洞察力。他对都市大众生活的喜剧化书写,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握都显得从容自如。在具有冯氏幽默印记的电影作品中,冯小刚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擅长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其作品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在语言风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获得观众的认可。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冯小刚是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他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业片的时候有着不乏现实关注的维度和取向。他从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开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作品中发掘时代的本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他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双轨并进的道路。

主要代表作品

导演电影?手机( 2003)

?永失我

爱( 1995)

?甲方乙

方( 1997)

?不见不

散( 1998)

?没完没

了( 1999)

?一声叹

息( 2000)?

大腕( 2001)?

天下无

贼( 2004)

?夜宴( 2006)

?集结

号( 2007)

?非诚勿

扰( 2008)?

风声( 2009)?唐山大地

震( 2010)

?非诚勿扰

2 ( 2010)

?温故

1942 ( 2012)

出演电影?冤家父

子( 1996)

?甲方乙

方( 1997)

?让子弹

飞( 2010)

?苏乞

儿( 2009)

?建国大

业( 2009)?

爸爸( 1996)?

童梦奇

缘( 2005)

?谁说我不在

乎( 2001)

?阳光灿烂的日

子( 1994)?

最爱( 2010)?

破事

儿( 2007)?

功夫( 2004)

导演电

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4)?情殇( 1995)

?一地鸡毛( 1995)

风格特点

一,富有讽刺意味

二,富有京味

三,商业气息重

四,非常幽默

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

六,电影成本大都不高,所以收益大

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应该说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

(3)沉重却不失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贺岁片戏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

(4)京味儿语言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像早期的欧美喜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语言来叙述,叙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经的表出,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3.陈凯歌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是一个承载了中国电影文化特质的极富个性的导演,读书的嗜好带给他丰富的学识,不断的思考让他的思想变得宏大深邃,文革期间的特殊经历强化了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电影虽然有晦涩难懂的缺陷,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他的电影大多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极高的文化品格[52]。他在电影《黄土地》中将目光投向在黄土地上生活的平凡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层关怀与挖掘。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他将纯粹个人的艺术风格做到了对通俗的折衷,在第五代电影浪潮走向没落的时刻,他以适时的变化完成了风格的交替。

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具有哲理性以及开拓性的特点。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展示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他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这也使得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因此,陈凯歌更像一个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此外,陈凯歌还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中,他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这是中国电影冲破理论框架,把重心放到表现力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主要代表作品

风格特点

一借助寓言故事表达象征意味

二将历史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融合三表现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

〈一〉生死道场历史见证〈二〉命运无常爱生万相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及风格

1.贾樟柯

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主要代表作品

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体现

(一)现实的故事结构

(二)多种方式的叙事模式

1. 散文化的剧作结构

2.段落式的平行结构

(三)独特的视觉语言

(四)真实嘈杂的音响语言

1.流行音乐他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很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方式

2.现场同期声

3.广播、电视和方言

(五)本质而真实的演员表演

纪实风格的影响及启示

贾樟柯的影片关注民生现实,讲述小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更显生活的本色和中国本土的原色。贾樟柯以纪实性的风格向观众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们生活的真实环境,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理性地加以反思和评判。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审美美学

坚持废墟美学、粗糙美学和工地情怀的独立片

第一,在审美趣味上,贾樟柯电影作品抛弃了“第五代”导演热衷的宏大叙事下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挣扎,更注重当下性和现实感,以普通人的生活展现时间流逝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一种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的困境。贾樟柯游刃有余地展现这种困境的能力得益于他的个人身份和成长经历。

第二,在影像特征方面,贾樟柯偏爱用长镜头、同期录音、实景拍摄等手段来表现纪实风格。非职业演员和方言的使用也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共同烘托了整个电影的氛围。

第三,在对贾樟柯电影作品的接受和认同方面,虽然对贾樟柯电影将来的发展前景看法不一,但对贾樟柯的创作才能普遍给予肯定,对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中所处的支柱地位亦表示赞同。

叙事风格

一、边缘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贾樟柯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以自我为中心来关心社会变迁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贾樟柯抛弃当下主流电影、商业电影以及娱乐电影的叙事手法,关心社会边缘人以及边缘人们的现实生活,把人文关怀作为自己影片的叙事主题。贾樟柯对边缘人的描写体现了贾樟柯关怀人、尊重人的创作理念,在贾樟柯的作品中是蕴涵着人文精神的。深受巴赞“真实美学”影响的贾樟柯,一贯坚持了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以记录“当下”真实、揭示主流社会对边缘人物的不公为影片的最高价值,其作品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真诚与力量。以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为影片的主人公,以展现边缘人物的灰色青春与生存焦虑为主要内容,旨在揭示当下社会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以貌似无聊琐碎的生活片段作为细节来展示边缘人物屡遭挫伤的人生图景,并以此表现创作主体隐于其中的深层意旨、价值判断。贾樟柯用地道的平民化叙事,记录了普通小人物的日常情感和微妙的心理体验。用日常的琐碎代替了戏剧表演,体现了一种朴实自然的形态与节奏,从而使观众进入平民阶层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突出了平民生活的平凡、无奈与辛酸,他的影片饱含着对小人物深切的悲悯和理解,表达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思考。贾樟柯完全隐匿掉导演的阐释功能,在看似没有加工和剪辑的痕迹中,把对人物、对生活、对存在的思考和评判完全交给了观众,显示出他的电影特殊的叙事魅力。贾樟柯给中国低迷的电影状态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拓了中国电影弱势边缘化题材的新领域。

二、纪实风格的坚持贾樟柯的电影受纪录片的影响很深,从个人视角出发,重视于个人内心经验的记录,讲述个人所观察到的在时问中不断穿行的世界以及这世界中渺小的个体所遭遇到的生存的压力、危机和困境,他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他的一系列剧情片中,原生态的叙事方式,鲜明纪实特色的创作风格成了他的身份标签。

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生命体验,对于沉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他采取了一种类似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以此增强影片的感染力。他追求真实感,试图呈现日常生活状态。不拘泥于经典叙事原则。在他的影片中,没有单一的戏剧冲突,看似无关的细节充斥其中,长镜头延宕了故事节奏。他的电影追求镜头的客观性。大量应用了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使影像不受人为干预地拍摄。获得了一种似现实生活本身的审美效果,使影片与现实生活合而为一,增强了电影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贾樟柯吸收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以民间立场叙事的优点,放弃了追求画面的华美和精致的唯美作风,去除了伪民俗的作秀表现,拉开了意识形态与时尚流行文化的距离,使他的影片更凸显生活本色和中国本土的原色。

三、开放式结局的独具匠心

他并没有在影片的结尾向观众交代主人公未来的生活和命运,而是留给观众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更加真实地

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本质,并且寓意深刻。

四、凝定深远的镜头话语贾樟柯电影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巴赞、克拉考尔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他追求

镜头的客观性,很少使用蒙太奇的拼贴,他的电影里面缓慢的长镜头的应用,演员大量静默的表演以及人物无所事事的烦闷状态,使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会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理性地加以反思和评判。贾樟柯用他所熟悉擅长的镜头语言表现了对“人”的发现,对生存状况的问询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特写则更多地将焦点集聚在当下社会状况的细节表现上,对细节的捕捉。意在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2.管虎

主要代表作品

风格特点

1.倒叙悬疑的故事讲述

2.印象派风格的继承

4.王小帅

主要代表作品

风格特点

边缘人青春纪实

1.电影关注对象:城市底层的边缘人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消解宏大叙事,回到个人化叙事。第六代导演从边缘出发,他们将镜头对准都市角落里那些迷茫、困惑的个体以及他们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展示着边缘的个体生命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凸显导演内心的人性关怀。影片通过边缘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述来变现当下社会的人情世态。

2.电影主题:青春和成长王小帅通过边缘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体会到青春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用这样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青春真实的样貌

3.表现手法:纪实的视听语言第六代导演直接从最贴近他们生活的环境取材和选取人物,不加任何情节化、风格化、操纵性的滤镜,直接呈现现实,注重从镜头、声音、视听元素以及电影的细节等各个方面对影片风格进行强化。在王小帅的电影中这样的创作理念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运用自己的影响语言来完成对影片纪实性的追求,同时形成了它独特的影像风格。另一方面,他以逼近生活原貌的影响语言和叙事态度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彻底拒绝和对社会边缘人物生存的表现,在作品中充分而灵活的运用长镜头、同期录音,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

总结

王小帅的电影试图通过讲述尽可能完整的故事来变现小人物的生活,他希望用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阐释对于社会生活的看法。让观众通过观赏这些作品也能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原生态以及青春的残酷产生更为直观的生命体验和更为深刻的人生思考,这凸显了他作品强烈的纪实风格和创作理念。实际上,他的作品在观众的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却十分有限,他的影片也往往被定义为文艺片的范畴。

5.陆川

2002年,陆川的处女作《寻枪》令国际影坛惊艳,他的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2004年),有评论家认为它是“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甚至有评论家提出:“《可可西里》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学的革命”。《南京!南京!》(2009年)再现南京大屠杀那段悲壮的历史,激发起无限观众的民族主义精神,是至今为止陆川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陆川的电影无论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影片格调还是矛盾冲突等方面都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结合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主要从主题、人物塑造和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论述。

主演代表作品

导演电影

?可可西里( 2004)?王的盛宴( 2012)?寻枪( 2002)

?南京!南京!( 2009)?2008分之一(2008)

编剧电

影?可可西里( 2004)?寻枪( 2002)?南京!南京!( 2009)?王的盛宴( 2012)

主题特点

一、题材讲述中国男人的故事,以警察、军兵的故事为主,探索人面临残酷现实的生存挣扎和对道德的考验

陆川电影多以探索人面临残酷现实的生存挣扎和对道德的考验为主题。

二、人物形象塑造大都是具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义勇双全的阳刚男人,但却具有悲剧式的命运

三、传统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的矛盾,善良的人性与丑陋的物质金钱的对比陆川电影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传统的道德与残酷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也是善良的人性与丑陋的物质金钱的对比。

风格特点

1.画面特点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

2.叙事特点以及开放式结尾陆川的作品总是强调叙事性和故事性,工业剪辑是其亮点所在,且具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具体线索。

3.影片的题材均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影片的主人公均带有理性的悲剧色彩

6.宁浩

2006年,宁浩导演拍摄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最佳导演奖项;2009年,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这也使宁浩赢得新生代的“鬼才导演”的称号;2013年12月3日,历经四年的反复修改和延期,宁浩执导的作《无人区》公映。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影片特点

1.复杂的多线索叙事多条线索交叉叙事结构,这可以说是“宁式喜剧”最大的特点。这些多线索并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其中有一条主线所,这条主线索贯穿全剧,并且起着连接各条线索的作用。这些线索相互交织,互为伏笔和前提。

2.人物对白的方言及地方特色既然是黑色幽默喜剧,宁浩喜剧电影的人物对白就极具喜剧效果,很日常化,内涵极其丰富,好多对白更是被观众奉为经典。并且他的人物对白总是几种方言混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风格黑色幽默喜剧让人欢笑的同时又往往具有一种揭示社会,反应社会弊端的作用,反应小人物的心酸。让人们在大笑之后又能引起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

4.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5.大胆、新奇的摄影风格快速、凌厉的迂回交叉剪辑摄影极其讲究,追求一种新颖,具有动感的摄影,看似很处理很随意的镜头往往别具匠心。为了和影片的多线索交叉叙事结构配合,影片的剪辑也主要采用了一种迂回穿插叉剪辑这一在中国商业电影并不常见的剪辑手法,非常巧妙。采用这种剪辑手法主要是为了向观众交代各条线索的叙述,使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

6.细小、核心的物件在“宁式喜剧”电影中,经常出现看似很普通的物件(道具),其实也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的起着暗示、象征意味,有的起着推动剧情发展的剧作作用。

7.黑色电影的元素及暴力元素往往充斥着血腥的暴力因素,如犯罪主题、贩毒,买凶杀人等以及脏乱、恶劣的人物生存活动环境。

8.善恶又报的“大团圆”结局

中国港台电影导演以及风格

1.徐克

徐克是香港的著名导演,也是一个多产的电影导演,他的导演艺术风格是多样的,分析和研究徐克的导演艺术风格可以很好地了解徐克的影视作品。作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徐克将古典主义与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新武侠电影的新局面。徐克电影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模糊了商业片与艺术片的界限,使艺术片可以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体,使娱乐片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他的电影风格迥异,加之动作效果出众,观赏性极强。

徐克的电影众多,风格不同,类型各异。他试图融合不同的文化内容,不喜欢抄袭别人的东西,真实反映个人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动作片、武侠片、言情片、喜剧片、神话片都真实地体现出了徐克的神奇魅力和一贯的风格。徐克电影的艺术风格是他运用特技手段创造的神奇视觉感受,同时在影片的叙述上是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故事。这种影片的独特视觉享受符合了观众们的口味,加之影片内容的情感体现,使其影片的内涵深刻。

主要代表作品

执导作品

风格特点

一、悲哀的乱世情怀如《黄飞鸿》系列影片背景是清末,反映外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笑傲江湖》中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东厂专权。《青蛇》中的人妖混杂的乱世场景。将乱世作为影片的故事叙述背景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首先表现在对电影特技的运用以及个人言志的余地,符合他拍摄的武侠片和对人性的批判。其次,乱世对徐克来说反映了电影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他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历史,而是在乱世中揭示人性,进行探索与思考,这也反映了他对香港人身份的追寻与文化的认同,现实感受深刻。

二、突出的本土情怀徐克电影的本土情怀突出地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理解,运用现代思想去重新进行继承与发扬。比较突出的影片就是《黄飞鸿》系列影片,影片中到处张扬着中国的元素,充满了民族意识和情感。

三、独到的叙事过程在叙事上,徐克电影比较侧重于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徐克的电影开场十分精彩,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视线。

四、刺激的视觉盛宴电影的运动镜头的使用是徐克电影视觉冲击力强的一个因素,通过对演员的调配,加之摄影机的运动,构成了徐克电影的经典影像,具有一定的美学风格。另外,利用了广角镜头的拍摄,造成了光学变形的效果,镜头剪辑也使得动作美感十足,看起来十分痛快。动作场面是徐克十分注重的一个方面。动作的诡异也是徐克武侠片的特点。徐克对人物造型的设计也是十分独到的。徐克十分迷恋电脑特技的运用。

导演艺术及影像风格

1.徐克话语“第一文本”“第二文本”第一文本指的是他创作了一系列怪异的第一文本(电影作品),第二文本指的是他的第二本。因为徐克独特的人生阅历它可以用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内心去认识问题、感性生活。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他都在努力尝试不同类型新的突破。这些表明徐克不甘只拍摄一种风格类型的影片,敢于尝试去探索和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

2.徐克风格奇、险、诡、异徐克电影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影像风格上、都显示出个性的光芒。徐克电影总以瑰丽的影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流畅的故事节奏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为无数观众提供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1)在影片主题内容上,徐克电影共同体现了两种特征:乱世景象和英雄情结

(2)徐克电影的故事性很强,矛盾冲突此起彼伏、高潮不断。同时,徐克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幽默的味道,在搞笑中又耐人寻味。

(3)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是一次绝对的视觉盛宴

3.徐克本色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因为徐克特别的人生经历所以他自觉地通过电影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中来达到一种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对本土文化的追寻。徐克电影在取材上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在其独一无二的导演艺术风格将深邃的内涵植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具有浓厚的本土情怀。除此之外,徐克电影还为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一种是中国传统伦理理念,一种是现代化的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贯穿于徐克电影的作品中,他一方面肯定现代文明的物质先进性,另一方面也在批判先进科技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谋取私刑的工具。

2.吴宇森(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是华语影坛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中西方电影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不论是在亚洲还是在好莱坞,吴宇森都为动作电影的表演和剪辑带来了革命性的观念。作为首位成功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华裔动作片导演,他不仅让香港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让好莱坞认识到了华语电影人的创作实力。他也是个性张扬的作者导演,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世界观。在他执导的那些堪称杰作的黑帮片和战争片中,他的暴力美学极具原创的诗意化和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不仅极具戏剧张力,而且具有近似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在他的电影中,暴力情景的主旨不再是简单的陈述情节,而是在陈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原有的情节样式,把暴力情节的现实性有意淡化。他在表现暴力情景时,在叙事本文中加入了一系列修辞性的成分:通过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他把一种以表现杀戮为目的的电影叙事形态演变成为一种以动作表演为目的的舞台化电影空间,进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动作电影中暴力的存在方式。除此之外,探索与拓展了电影艺术语言,造就了吴氏电影语言。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在暴力这层外衣下,他更注重描写人与人的情谊、人与时代的积极关系,并将人性的暴戾与善良、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水乳交融地呈现在银幕上。虽然他执导的电影充满了暴力,但是吴宇森式的动作英雄总是既流血又流泪。他创作的影片就是有再凶险的境遇,再残酷的场面,也不会因此失去人性的慈爱与悲悯。在作品中注重体现亲情和仗义的同时,他也接受西方电影的审美方式。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光彩夺目,而且集合了西部片、黑色电影及浪漫通俗剧等各类电影的精华。

主要代表作品

湖兄弟之间的友情,不可动摇的做人原则,在枪林弹雨中谈笑风生,在殊死恶斗中欣赏对手,就像在片尾中教堂里的一场生死决战,当李警官大叫一声“小庄”,拿起枪与之并肩作战的时候,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是热血沸腾的。这种英雄惜英雄的感情超越了身份,超越了忠奸,也超越了正邪。吴宇森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暴力美学”的手段将暴力最大限度的唯美化,从而迎合了观众对动作的潜在喜好。为暴力美学电影的上镜头性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吴宇森的电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表现暴力和血腥场面,更多的是将暴力诗化、唯美化(升格镜头的运用、对暴力动作的设计)让暴力动作的表现就如同舞蹈一样具有了一种很好的视觉效果。

(三)高峰期 ------《变脸》(1997年) 1993年颠峰时期的吴宇森远赴好莱坞,开始了他的另一个新的电影寻梦之旅,也成就了他的另一个事业高峰。期间也有一些可以说顺应西方人审美观的作品,如1993年的《终极标靶》和1996年的《断箭》。这两部影片相对于吴宇森前期的影片来说,“吴氏的暴力美学风格”并不是十分的明显。直到1997年才推出了还可以说是具有吴氏风格的影片《变脸》,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吴宇森的又一个巅峰。与其在好莱坞初期时的作品不同的是,该片有了一种新的突破,除却具有吴氏暴力美学风格外,还生发出一种除技巧表象之外的人文内涵。吴宇森似乎也找到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共同崇尚的“人道精神”和“家庭观念”,并且吴宇森影片中还刻意表现了女性角色的刚强和温柔。这也难怪该片被美国影评人评为最具有“吴宇森风格”。

(四)延变期 ------《风语者》(2002年)《风语者》可以说是吴宇森的一种转变,只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选择自己所擅长的动作片,而是选择了战争这样一个陌生的题材。当然吴宇森也并没有忘记自己所擅长的对友谊和男人间的情谊的描写。

另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只算得上是个新词,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的一种电影风格。总体来说暴力美学其实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但是就电影中打斗、枪战的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说,它就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形式主义趣味。而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美学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发展,则是由香港电影人来完成的。它以张彻、吴宇森、徐克等人为代表,成熟以后又反过来波及美国,经过昆廷·塔伦蒂诺的发扬光大,并启发了奥里佛·斯通等人的一些影片。《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低俗小说》、《杀手雷昂》、《变脸》、《天生杀人狂》、《黑客帝国》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但是电影中就“暴力美学”在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这种“暴力美学”技法上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爱森斯坦及其“杂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学说。

爱森斯坦在一九二三年《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了“杂耍蒙太奇”的理念。“杂耍蒙太奇”的主要精髓在于使用离开现实的、脱离叙事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法,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爱森斯坦最初是从戏剧效果和功能来考虑杂耍蒙太奇的,他认为“吸引力”(从戏剧的视点来看)是戏剧的一切进攻性要素,也就是能够从感受上和心理上感染观众的一切要素。需要强调的是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的基础理论部分是要清算和批判的。就是说杂耍蒙太奇的基础理论有一部分表现出了哲学和历史判断的绝对的自信,这种自信是教条式的,它导致了在认识论上的作者的过于强横的权威,并导引出美学上的乌托邦。观众完全是一个接受教育的思想容器,观众也只是来接受已经形成的作者的观点和理论。这种杂耍的意念过于强烈、急功近利的时候,在美学上就给人一种美学的暴力的感觉。这当然就是我们在看待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时要清算的部分。

“暴力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和继承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学说,相反的暴力美学恰恰是对“杂耍蒙太奇”理念的一种清洗。暴力美学是将“杂耍蒙太奇”学说中强力灌输政治理念的那一部分进行了清洗,而将艺术技巧那部分合理内核从中剥离出来,它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艺术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暴力美学就是从杂耍蒙太奇发展出来的一种形式技巧和美学观念。它的具体的内涵就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并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就英美电影而言,1967年亚瑟·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的《野蛮的一伙》、1971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1976年马丁·西科塞斯的《计程车司机》等作品都能够依稀看到暴力美学发展的轨迹。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片的出现使得暴力美学真正的在影坛上成熟起来,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形态反过来也影响了整个香港乃至世界电影。

暴力美学发展到今天又有了更新的内涵,它在表面上弱化或者说摒弃了社会劝诫和道德评判这样一种观念,但是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把美学的选择和道德上的评判还给观众。同时,它也意味着电影不再给观众提供一种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而只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电影也不再承担对观众的社会教化责任。观众也不再是“接受结论和聆听教诲的思想容器”,观众完全是主动地去判断和接受美,也就是把责任和选择交回给观众的电影观。

3.王家卫

王家卫的作品具有风格化的影像、后现代意味的表达方式和对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把握,构建了“王家卫式”电影美学。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旅程

(一)特立独行的电影视角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比如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他的电影中,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二)王家卫与香港电影香港电影十分注重娱乐功能,编导把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以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为最高欲望,再加上电影创作者普遍没有国家、民族、历史的精神负担,因此在策划和创作电影时,首先要有一个商业化的外包装,而所谓的“思想性”、“教育性”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但是,王家卫却逆潮流而动,打破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空上达到高度自由,而在剪辑方面则借鉴和使用MTV的剪辑技巧,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电影氛围。但是,他的电影又不是“纯艺术”的,也一样注重商业的包装,如对明星演员的启用,对黑社会电影核心质素的借鉴和吸收。

(三)王家卫的电影观念

(1)创作理念王家卫擅长写剧本,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高人一等的优势基础。一般的香港电影主要以人物塑造和对

白语言写作构成剧情发展的基本构架和故事肌理。而王家卫的电影却与众不同,角色往往出场不久,就树立起鲜明的性

格和特征。

(2)表现方式王家卫精于设计特殊情境,其电影叙事结构,通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单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他作为“电影作者”的标志性特点之一。他的电影叙事结构常常断裂,要靠旁白才能贯穿,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电影叙事结构的完整性。相反,王家卫认为在断裂中处处可见段落间的对比而表现出事件的冲突张力,或因类比而强化的主题形象。

(3)时代特征王家卫的电影大体上都是描摹回归前香港人的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角色少而又少,且极少有家庭及家人的出现。家庭背景的缺省、个人主义的凸显,十分恰当地表现出了香港人的无根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促的苍凉感受,与香港人在97回归的特殊时期,把对自由和世纪末的双重不安转化为情感上近乎贪婪、偏执的专注,和对于时间无尽流逝的焦虑一一对应。

(4)角色选定王家卫的电影中,角色总是以杀手、妓女、警察、空中小姐等固定的身份出现,别具寓意。这些本质上透露着无助的流浪身份,表现出王家卫对香港人社会生活层面的基本看法。尽管王家卫在时空处理及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充满著压抑与悲观,但王家卫笔下的人物们却常在不可思议的行径中,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生活在这个充满绝望的社会中的无奈。

音乐特色

(一)音乐中潮湿的感觉你轻轻的吟唱,我慢慢的飘荡,那些岁月的风起,散漫青春的回忆,那些热烈的曾经,一如你轻盈的心。应该说王家卫是潮湿的,他的光影艺术里渗透着潮湿仲夏或是寂寥暖冬的味道。闷热狭窄的巷道和昏黄暧昧的光晕,烦躁中梦寐的点点唏嘘——男人的淡漠与感伤,女人的无奈和痴狂,在他的镜像中像是拼图一般,没有逻辑,没有顺序,只是片断和各种风式的荡漾音乐一起,转换着一种或正或反的心情。音乐与光影是王家卫放在衣兜里的两块会酿酒的石头。他在只属于他专用的情调上漫步,石头在暗地里悄悄地擦出心火,照亮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上面的三条掌纹依依可见——爱情、生命、理想。(可以用于影评)

(二)梦醒时分的意乱情迷糜烂的音调,散漫的歌声,一点点的深入和湿透,冷漠和淡定,痴醉和迷情,没有理由,没有解释,只是静静的流淌,巴掌大的空间弥生着淡淡的迷乱,滋生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4.陈可辛

在华人电影圈,陈可辛曾有着一种标杆性的启示意义。这位早年游走于好莱坞的香港导演,对现代娱乐工业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透切,以至于他早期进入大陆电影市场时,完全移情移景,忘我投入。他执导的电影作品,却像是不间断变化翻新的风景,或者多声部复调回旋的乐曲,始终保持了一种不断寻求转变与创新的可贵激情。他在电影中总是不断地探索人性的复杂、对某些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的思索。

主要代表作品

题材类型的选择

陈可辛在故事题材上的选择上,却一贯注重“内心化”的故事,通过不同叙事的表达手法来塑造人物,力图在电影类型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其导演的影片类型主要有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

(1)爱情片《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金枝玉叶》《宽容世界》等都属于陈可辛导演的爱情片。在他的影片中,爱情是一部悲伤的童话,讲述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恨离合。陈可辛的爱情片不同于其他导演,他执着于“缺憾的爱情”的主题,从他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开始的掺杂友情的爱情,再从《甜蜜蜜》中纯真的爱情到《如果爱》中陌生人般的爱情。无论他用哪种方式,他的镜头所记录的世界都是聚焦于漂泊中颠沛流离但却真挚温暖的爱情。

(2)喜剧片在喜剧类型上,他有《中国合伙人》《新难兄难弟》《金枝玉叶2》和《浮世怨曲》

(3)动作片《投名状》《武侠》《港片银幕“黄金铁三角”》

独特叙事手段的运用

(一)音乐的选择在陈可辛的影片中,他以个人的历史记忆来为电影选择主题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来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氛围,来烘托出影片的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不同的影片中陈可辛在音乐的选取也不同,既符合电影时代特征又很好的与影片结合。例如《甜蜜蜜》中邓丽君歌曲的运用,这样的歌曲与影片主题呼应,也见证了那代人的爱情。还有《中国合伙人》中关于梦想的励志歌曲的运用。在这样的音乐选择下,使得影片中人物性格更为鲜明,贴近电影主题的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亲近感和时代感。这也是陈可辛聪明的所在。

(二)语言的特色在陈可辛的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主观直白,他这种创作叙事风格在每部作品中都有体现。爱情片《甜蜜蜜》中草根式的话语与精英话语的结合,使整部影片中的语言,主观直白,简洁明了。虽然这种简单直白的语言,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出现的,但在影片中这样设置,却使观影者十分着迷。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友情中,人们都尽量用“好话”去维护,不再是实话实说。在影片中,直白的话语触动了人们早已麻木的神经,甚至直接触及到人们内心,给人痛彻心扉或欣喜若狂的极至感受。

叙事中的人文价值分析

(一)时代与人物的关系“人类的时间体验与历史感知由文化建构并经由文化而获得不同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体验,时间则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6]陈可辛一向懂得如何在这个飘忽不定的年代下,描绘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生活身不由己的抉择。主要表现大时代的感怀洪流,小人物的命运沉浮。

(二)主题关系——爱情与友情,情义与名利,忠诚与背叛在陈可辛的电影中,爱情与友情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5.李安

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李安有开发不同题材的创作勇气,并获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从《饮食男女》、《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拍摄了各种不同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能以世界舞台的高度,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李安的电影手法质朴自然,对白风趣幽默,情节细腻别致,剧情圆融流畅。其导演的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开拓了国人视野,传达出人性普世的价值,对当前台湾社会具有提醒与鼓舞作用,为台湾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李安执导英语片亦同样能结合东西方艺术与商业元素、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带来进取的精神与价值;成为在国际影坛具有很高声望的华人导演。

主要代表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  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命名 自第一代的张石川、谢晋等人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这 一代电影导演不像前几代导演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和社会责任感,表现重大的历 史或现实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压力,有的 只是对生命状态的渴望,是对现实的客观纪录,是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体现。一部分学者 为了在研究上或称呼上的方便,将这代新生的力量称为“第六代”,直接延续了由前几代顺承下来的提法。同时,一些学者则将这股新生的力量称为电影“第六代”。本文持后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和 传媒大学接受正规电影艺术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从学校到学校的“第六代”导演不像“三谢”、赵焕童、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陈凯歌、张军钊、黄建新等前“代”导演那样,拥有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们的 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城市空繁复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加上他们对白己同龄 人的生存情境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他们的电影大多以表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内 容为题材,而且大多选择都市社会边缘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湮没的青春》中的打 工仔罗小绪和“金丝鸟”敬欧太太,《感光时代》中的摄影师马一鸣等等,表现出青年导演们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尽管从技巧上说,第六代导演“片子的 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都是很光彩的”,但是,第六代导演群落是边工作边走入社会的,“那么,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大器的关键。 二、第六代导演的审美特点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电影,也是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渗透在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电影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对于第六代导演而言,电影的创作背景大都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将镜头投向底层的关注纪实风格不仅是其内在所特有的,同时也是导 演的需要。其实早在以前,这种关注现实的纪实风格很早就有体现,包括张艺谋的《秋菊 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一级宁流的《民警故事》等等都传达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此之外,新现实主义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新现实主义是在二战以后在 意大利出现的,它相比一般的现实主义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题 材和内容方面更加侧重了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更加注重生活的气氛。 第六代导演深受本土电影和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对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情有独钟,他们很多人身兼数职,编剧导演等集于一身。而在具体创作影视剧本的时候通 常会就地取材,电影情节往往来源于他们自己身边的真实事情,而且,剧中的许多人物甚 至都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找到原型。同时,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长镜头以及 现场同期声录制,也确保了电影影片的真实性。比如张元有一部作品,叫做《儿子》,其实讲述的就是张元一个邻居的真实故事,父亲酗酒,两个儿子也不务正业,家庭也岌岌可危,做母亲的每日努力工作,甚至用业余时间来加班赚取佣金,期望用最大努力挽救这个家庭,然而最终也是失去了信心。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破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残酷。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陈凯歌(1952—)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1950—)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8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李陀文《话说黄土地》) 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打破了全景构图、传统的电影用光。要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要么是大顶光和逆光,大俯大仰的角度,要么纹丝不动,仿佛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的固定镜头,长镜头,要么物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而人反而被挤到了一角,以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 艺术上大胆创新,超过思想的创新,对电影本性,形式技巧,超过对思想,现实的思考,因为教学上注重影像造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不像过去重人物的刻画,要鲜明。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 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的《晚钟》(1988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例子: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张艺谋《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大体上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即使叙述个人的事情,其象征隐喻的内涵又使之超越了个体。即使是90年代后陈凯歌拍出的《霸王别姬》,影片也是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介绍整理(合集)

中国第六代导演 贾樟柯(导演作品共三十五部) 1.小武1998 小武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2.站台2000 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3.三峡好人2006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4.天注定2013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的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电影的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追求、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第六代”导演;后现代; 选择 一、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名称的由来 电影作为舶来品,自它诞生的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历程。依据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按”代”来划分/。”代”的言说是缘于”第五代”的出现。中国电影”第五代”那批电影人主要包括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电影界认定的”第六代”导演,是指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80到9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教育,并于90年找在中国影坛亮相的电影人。”第六代”导演在评论界是备受争议的一代导演,有人因为他们在关注主题、表现视角和影像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成熟性,而质疑他们作为一个导演群体的指称,称他们为无法命名的一代。与”第五代”不一样,”第六代”导演的命名是自己指认和有意识向社会公布的。1992年,胡雪杨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留守女士》后,立即发表了对自我和对一个小团体的命名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这种命名是这批年轻导演的自我言说与定位。尔后随着他们的成名,这种命名动机了发生了转换。现在”第六代”这个称谓已成为为宣传的需要,准确地说是制片人的需要,成为一个商业宣传的广告语。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同后工业时代和和跨国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其基本精神表现为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解构、反叛与超越。关于后现代主义,国内学者的学者的定义是:”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是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从而导致放逐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 学生姓名:左强伟 学号:6100212135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 2015年 6 月 16 日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第一代导演 概述: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 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 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 概述:

各代导演特点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如影片《小武》,贾樟柯将一段冰冷的现实塞进胶片盒,该段现实图景是社会底层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记录了历史。 二、声音的现场录制:热辣辣混沌沌未经任何修饰的污浊音响,使故事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了,都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叙事策略 对于中国“第六代导演”而言,近两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众多青年才俊所执导的一大批影片如《可可西里》(陆川)、《世界》(贾樟柯)、《青红》(王小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茉莉花开》(侯咏)、《自娱自乐》(李欣)等,相继在国内影院公映,有的影片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如近期贾樟柯《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第六代导演”确是迸发出了积蓄已久的能量,“真正浮出了水面”。于是乎,“第六代导演”给人们的印象已不再是“地下电影”的制造者,而是个性彰显、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 尽管第六代导演的影片,由于个人化情绪化叙述浓重、题材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效果,而在票房上没有取得如“第五代导演”作品那样的骄人的业绩,然而,他们在影片中对于社会边缘状态人的日常人生百态的描绘,对于苦涩生命原生态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大多接受过电影专业或戏剧专业的系统教育,受过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熏陶,因而在其新作与旧作、公映和未公映的影片中对于电影叙事方式、构图能力显示出少有的老成,其叙事策略独具特色。为此,本文拟从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等方面做出梳理、阐释和探讨。 一、情节结构编排 (一)倒叙式回忆 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模式。这大概与第六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有关。常有人说第六代导演出现并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幸运。第五代导演正赶上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精英思辨的时代契机,而第六代导演出现时经历的正是社会转型期。政治意识形态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消费文化开始盛行,电影已经从所谓神圣的艺术殿堂走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这个群体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但作为从学校至学校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试验相对比较封闭,这使得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自恋倾向的迷茫、无奈和一种无畏的勇敢。第六代导演整体有一种怀旧情结。这是由于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所以把目光投向过去的青春成长,表现出对回忆的格外留恋,他们“关乎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将淹没不可复现的童年记忆”,这种观念和选材角度,使得他们执导影片的故事叙述必然采用倒叙式回忆的结构模式。譬如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和娄烨的《苏州河》等影片结构就是如此。 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围绕着扁担与越南姑娘阮红之间的关系展开,但是却是以高平的报仇

第五代导演专题

第五代导演专题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吴子牛、宁瀛等。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作为电影运动,从1983年到1991年的起止,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和《晚钟》,到《边走边唱》告一段落。《边走边唱》时的陈凯歌悲壮地继续坚持着第五代电影前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陈凯歌: 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陈凯歌以"学者型导演"著称,他以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内含。其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

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黄土地》(1984)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黄土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影像美学”的崛起。 《霸王别姬》(1993)获第四十六届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就了“第五代”的抗鼎之作。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辨,将历史宏观和个体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地融合一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张艺谋: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从《黄土地》和《小武》来看摘要:从改革开放距今仅仅30年,我国的电影在艺术主张和风格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黄土地》和《小武》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本文就这两部影片,从主题选材和拍摄角度上谈论其异和同。 关键词:选材主题发展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选材和主题上 第五代导演普遍有浓厚的个人经历色彩。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性的崛起。其选材多为非现代的时代背景,多为名著改编,英雄主义浪漫文艺气息较浓。其主题注重历史反思,有沉重的宿命感。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黄土地》是根据柯蓝散文集《神谷回音》改编,影片讲述的就是革命时代,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收集民歌的故事。影片以陕北民歌贯穿始终,将民俗,民风,民情融会贯通,从一种沉重的历史的角度来反思那个年代,百姓的生活,那个地方女孩的命运,整体风格浪漫又沉郁。 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第六代导演不一样的影片风格。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他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上或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极强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或是一些普通的边缘生存者。他们似乎没有远大理想,整日里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他们游离于社会体制,按自己的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生活着,当然有时候,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中也有着季度的内心焦虑。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不同,他们的焦虑是个体的、感性的、只属于自己的。严格地说,第六代导演影片中所呈现的主体形象并不是纯粹的平民或市民而是浸透着知识分子意识的个体知识分子。第六代的电影也就成为了其生活状态的一部分,成为了其生存的具象表征。《小武》里通过平实记述的手法,讲述一个街头小偷的故事。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人忽视和唾弃,却也有着精神的需求和人性的美好。 从拍摄手法上 第五代导演有着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影片习惯于拍摄宏阔壮大的场面,以天,地,来衬托人物命运,并通过音乐和民歌民俗等形式来表现渲染主题,有强大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视角冲击力。《黄土地》很典型的表现了这一点。整部影片以陕北的黄土地为背景,苍黄沉郁,民歌贯穿始终,黄土地,湛蓝天,土红棉袄,大花轿,视角上把我们带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