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教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本课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相关典故】

晋文公时,在琅琊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说:“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道边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课后作业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选字填空,组词语。

1. 戎戒

()备()马()兵()烟

2. 诸储

()侯()蓄()位()备

三、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

..(确实这样)

四、写出反义词或近义词。

1.例:苦——甜

竞争——()唯一——()

2.例:相信——信服

信然——()唯一——()

竞争——()诸位——()

五、课文整体梳理。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那些小朋友都。只有。告诉我们说明王戎是一

个。

六、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

苦的,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róng zhū jìng wéi

二、1. 戒戎戎戒 2. 诸储诸储

三、C

四、1.和谐繁多 2.果然只有竞赛各位

五、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争先恐后地跑去摘;王戎没有动;

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聪明的小孩。

六、1.信:诚实,不欺骗;信然:的确如此。

2.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的果子,肯定是苦李子

3.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

4.道边苦李

5.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

的错误,少走弯路。(意思对即可)

七、如“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词语。我要是当时在,我也会怀疑,即使相

信他的话,也会去证实一下,到底是不是苦的。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看到路旁有果树,上面结满了水果,比如枣子、桃子、梨子、李子等,你会怎么样?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里面的孩子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情景。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

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今名。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抽读,学生评价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尝:曾经。

②诸:许多。

③游:玩耍。

④子:李子。

⑤折枝:压弯树枝。

⑥竞走:争着跑过去。

⑦唯:只有。

⑧此:这。

⑨信然:的确如此。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

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出示:王戎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伙伴们赶忙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没去。别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他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因为这是苦李子,别人都不吃。”那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

2.回顾上节课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

思考: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

子。

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的?

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

思考:王戎的推断正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正确。取之,信然。

2.感悟人物形象。

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因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

讨论交流: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聪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学生熟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这类写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善观察勤思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畏难情绪。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上,一是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课文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建立学生复述课文的意识,为后面文章的学习和复述做好铺垫。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王戎的分析,形成对王戎的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学时,我按照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通过自由读、听范读、抽读等,结合学生互评,让学生把文章读熟、读通,同时在读中帮助理解,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句疏通,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既把握了文意,又建立了复述的意识。在难点的解决上,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比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带入体会,理解王戎的分析,得出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印象。过程全面,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陈奋学科语文教龄12 微课名称把细节融入童 话 视频长度5分 05 秒录制时间 2014年12 月 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各种教学版本均可知识点描述通过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与快乐。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讲授型对话型引导归纳 适用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童话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能自己编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他们故事中的内容缺乏比较系统的描写,鉴于细节描写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首先感悟童话的魅力引起思考为什么童话有如此魅力,然后让学生通过问老师,明白在童话中使用细节描写可以是童话变的更生动形象。最后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了初步理解,也明白了童话故事为什么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当老师教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生动具体时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30秒以内)由两个学生的对话引起疑问:为什么童话有如此魅力? 30秒以 内 二、正文讲解(4分钟左右)学生带着“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看童话书呢?”这个问题问老 师。 30秒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1.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童话里面的什么? (动作、语言、神态--) 2.老师小结这就叫细节描写。正是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置 1.5 分

身故事之中。 老师举例说明。 1.列举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丑小鸭》的片断。(课件出示片 断) ①请生读一读这段话,提醒注意红色字的地方。 ②你们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生说体会。 2.把红色字部分去掉,请生再读一读。(课件出示) ①提问感觉有什么不同? ②师小结:是呀,加上红字这段话不仅抓住了丑小鸭的动作、 语言、神态,心里进行描写,而且用词十分丰富,让我们感受 到了丑小鸭的可怜、孤独,无助和凄惨。 ③请生说两者的对比点,明白细节描写的作用。 3.从两者对比,迁移到写作中。 2.5分 三、结尾(30秒以内)谢谢大家聆听,再见! 30秒以 内 自我教学反思 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入手,由两个学生的对话展示学生么普遍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童话会这么生动有趣呢?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方法,理解细节描写的在故事中发挥的重大,最后结合学生熟知的故事举例对比说明,没有细节描写的故事与融入细节描写的故事一对比,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除了明白童话故事为什么这么吸引人的原因,也学会了把故事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 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Studio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语

句来理解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了海底动物活动各有特点。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

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它们的游动速度;这样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这句话单从修辞的角度说就是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03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 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 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 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 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 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下语文《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微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学会“杂”“稀”“蜻”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的思想感 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 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针对优美句子,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一

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 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额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第一、二句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写了“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而第三、四句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唯有”是“只有,”“日长”是“天长”,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来飞去。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25课

第25课《伯牙绝弦》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 娥()眩()渭()秦() 蛾()舷()猬()奏()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再,重新 鼓于是,就 复断 若弹 乃说,道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

1.观潮 ——“奇招”写奇景 【微课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微课内容】 导入:本文展现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了观钱塘江大潮之“奇”。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雄伟的钱塘江大潮的现场。作者用了怎样的“奇招”写出了这“奇景”呢? 【点击呈现Ppt1】观潮 ——“奇招”写奇景 【点击呈现Ppt2】巧用比喻、夸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连着运用了两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潮到来时的形态、颜色和声音,使人深受震撼。 除了比喻,还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山崩地裂”“颤动”并不是真的山崩地裂了,前面还有两个很关键的词“如同”“好像”。也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涨潮的时候,“山崩地裂”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叙述,而是进行了适当的夸大。 【点击呈现Ppt3】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点击呈现Ppt4】巧用对比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宽阔”“横卧”“平静”等词写出了钱塘江潮来前风平浪静的景象。正是这静景的描写,才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点击呈现Ppt5】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侧面描写: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潮来之时,“只见白浪翻滚……,”“犹如……”。这是正面写,接着又加入了侧面描写:“顿时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通过描写观潮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 作者恰当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写出了潮声、潮色、潮形、潮势,真是让人如临其境啊!

优秀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扩句

优秀小学语文微课教案扩句 扩句 教学设想: 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扩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扩句中的一些重要方法,从而提高扩句准确率。 教学目标: 1、掌握扩句要求和常用的扩句技巧。 2、通过归纳学习,能正确熟练地扩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掌握扩句要领,能按要求正确扩充句子。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光秃秃的树干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更喜欢哪一棵呢?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和老师一样,更喜欢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同样,为了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我们就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这就是扩句。 扩句就是在原来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后添加适当的修饰词语。(课件出示) 二、扩句原则(课件出示) (一)不能改变原意。 (二)不能改变句型。 (三)修饰词语搭配得当。 (四)符合例句要求。 例举病句: 1、我们热爱家乡。 我们热爱家乡的田野。 2、大地是个宝库。 地大物博的大地真是一个宝库啊! 注:第一组例句是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原句的意思是“我们热爱家乡。”但是扩充后改为“我们热爱田野。”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所以这样的扩句是不正确的。 第二组例句中,扩充的词语“地大物博”与原句的“大地”搭配不得当,而且原句是陈述句,扩充后却成了感叹句,改变了句型,所以在扩句时任意加词,最后弄巧成拙,产生病句。 同时有的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所以要扩句前,首先要明确例句的要求,明确需要在什么地方添加词语。 三、扩句步骤 第一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扩充。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微课教案

第二单元 6.爬山虎的脚 ——善于观察,写出特点 一、微课目标:认真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生长的 位置、形状、颜色,体会作者从叶、茎、叶柄、细丝等方面所作的仔细观察。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点击呈现)幻灯片1:爬山虎的脚 ——善于观察,重点突出 读了课文题目,你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吧? 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二)微课过程 1. 读课文,了解从哪几方面写爬山的脚的。 这些句子具体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点击呈现)幻灯片2: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话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爬山虎脚的位置,长在“茎”上;第二句既进一步交代了爬山虎脚的具体位置,即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的反面,另外还交代了它的形状: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第三句交代了爬山虎的颜色:嫩红。这段话从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2.画一画,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点击呈现)幻灯片3: 看图,想一想,这些画画是不是符合课文的内容。 通过与课文内容对比,我们发现图1把爬山虎的脚画在了茎上,课文中说的是“长叶柄的地方;图2把爬山虎的脚画在了茎的正面,课文

中说的是“反面伸出”;图3只有两三根细丝,课文中说的是“六七根细丝”,所以画得都不准确。 这三幅图,都没有准确表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看来我们的观察和朗读都不够详细,我们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3. 找一找,深入体会特点。 文章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爬山虎的脚写得清清楚楚,细枝末节的特点都不放过,真是了不起!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句。 (点击呈现)幻灯片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三)微课小结 (点击呈现)幻灯片7:写一篇小小观察日记。 事物的美,事物的奥妙,事物的特征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长期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有脚的特征。这长期观察,反复观察多么重要啊!练练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基本功,对一种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到、比较出的情况写下来,写成一篇小小的观察日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 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二) 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 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 5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 1 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背诵指导

《观潮》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 一、微课目标:理解课文,掌握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二、微课过程 【点击呈现Ppt1】 《观潮》第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本文的三、四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了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怎样积累这优美的语言,省时省力地把这段课文背诵下来呢? 【点击呈现Ppt2】弄清叙述顺序。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景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知道它主要讲了什么,才能比较顺利地背诵,而且记忆牢固。 【点击呈现Ppt3】抓住难点,逐句突破。 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背诵的难点,进行重点背诵。 如:点击课件: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先写声音,然后写了浪的样子像“一条白线”,最后写人们的表现。

点击课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通过对浪潮样子和声音的描写,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浪潮汹涌澎湃的景象。 【点击呈现Ppt4】配合图片,整段背诵。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要边背诵边浮现文中描述的景象。这样更有助于记忆。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聪明的你,用老师这种方法,背诵这段较长的课文,不会超过十分钟哦。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微课教案

语文园地二作文指导 ——仔细观察,写好观察日记 【微课目标】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微课内容】 导入: 第一页PPT内容: 语文园地二作文指导 ——仔细观察,写好观察日记 解说词: 记录观察人、事、景、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积累知识,提高作文水平。 第二页PPT内容: 一、长期观察,总能有所收获。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解说词: 解说词: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对爬山虎的脚形态的描写可谓是细致入微。事物的美,事物的奥妙,事物的特征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长期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有脚的特征。这长期观察,反复观察多么重要啊! 第三页PPT内容: 二、多种感官合作,才会有发现。 解说词: 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都乐意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想一想,试一试,这就是观察。生活中,谁会观察,谁就有发现,谁就会有写不完的故事。请看: 花坛里种着一棵美丽的月季花。它那墨绿色的枝条又细又长,上面长着

一个个暗红的小刺。我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啊,真痛!小刺又尖又硬,好像在提醒我只许看,不能摸。 读着这段话,小朋友仿佛看到了月季花的枝叶。这就是作者仔细观察、善于想象的结果。你看,作者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用眼看,不光看清了花的颜色,连绿叶边缘的锯齿状也看出来了;用手摸,使自己感到枝条上的小刺硬而尖可见,观察是写观察日记的基础,是这次作文的重要环节。 第四页PPT内容: 三、细细比较,才会抓住特点。 细丝圆片 直弯曲 解说词: 还以《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叶圣陶爷爷在对爬山虎进行反复长期的观察同时,还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过程中进行细细的比较,对爬山虎的脚以前观察到的情况与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比较,把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情况比较,才发现爬山虎的脚“变成圆片”“由直到弯”“变成灰色”及“枯萎不见”的特点。 你在习作时,对事物观察的时间长吗?反复观察了几次?观察的仔细吗?对前后观察到的的情况进行比较了吗?练练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基本功,对一种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到、比较出的情况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微课教案

13 白鹅 ——多方描写活灵活现 【微课目标】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微课内容】 导入: 第一页PPT内容: 13 白鹅 ——多方描写活灵活现 解说词: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第二页PPT内容: 1.叫声与众不同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 解说词: 在动物界中,鹅的叫声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可在作者的心中,却是那样亲切,那样美好。作者从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再到句子“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写出了白鹅叫声的特点,而且通过与狗吠的比较,让人如闻其声,同时一字一句都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第三页PPT内容: 2.步态大模大样 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解说词: 鹅的步态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写出了白鹅的“有趣、可爱”“大模大样”这个词非抓不可,也正是这大模大样的走路,才生动地把白鹅的高傲和傲慢体现得淋漓尽致。“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作者把鹅比喻成京剧中的“净角”,将一只大模大样、憨态可掬的白鹅,在读者的头脑中立刻立体起来。读着这样的文字,想着这样的画面,这只有趣可爱的白鹅已经

不知不觉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第四页PPT内容: 3.吃相“一丝不苟”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解说词: 描写白鹅的吃相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课文先写鹅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进而举例说,“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这样不厌其烦地描写白鹅的吃相,目的是为了突出它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在这里,丰先生还戏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更表现出他对白鹅的喜爱。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搁:gē(耽搁、搁置、搁浅) 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 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 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 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 漾:yàng(荡漾、漾奶) 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 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 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 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 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 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 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 二、多音字 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晕:yūn(头晕)yùn(晕车) 三、近义词 预告——预报幽雅——幽静昏暗——暗淡参差——杂乱朦胧——模糊仿佛——好像澄碧——清澈瘦削——枯瘦赶忙——赶紧退缩——畏缩凝视——注视 四、反义词

缩小——扩大昏暗——明亮朦胧——清晰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 五、理解词语 预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静而雅致。 错综:纵横交叉。 澄碧:清而明净。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六、句子解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好的故事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象征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迷茫。)// 第一部分(1)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kē)上。 (3)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2、3)写“我”梦到一个好的故事。 (4)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运用梦中的景象,突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qié)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suō)笠(lì),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cēn)差(cī)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6)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xuē)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

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9)我就要凝视他们...... (10)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zhòu)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cù),凌乱,仿佛有谁掷(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zhuì)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ní)色的碎影。(写梦中美好事物破碎,表达了“我”失落的心 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示当时现实的残酷。)// 第三部分(4——10)详细介绍梦到的好的故事。 (11)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1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第四部分(11、12)写回到现实,“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文作者鲁迅。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训练题及答案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训练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bófù mófàn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 chénɡchǔ bào fù xiōnɡhuái ()()() zhèn xīnɡ zhōnɡhuá ()() 二、扩词。 租()闯()妇()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得意()()左()右盼 ()武()威风()日() 灯()酒()疑()不解 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 左顾右盼(含反义词) 一条条(ABB式) 五、根据解释写词语。 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十分得意的样子。()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 九、课内阅读。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喝he ()当danɡ() he() danɡ() 2.解释下列词语。 1.铿锵有力: 2.欺凌: 3.为什么说读书能振兴中华?阐述你的观点,明确读书的目的。 十、课外阅读。 坐中国船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先靠岸了。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