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中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吃饭。”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常有如下的说法,请你对照上文填空。

1.“知书”方能“达理”,不好好读书,连日常的礼节都不懂。这是为

__________而读书。

2.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这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

3.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县长。这是为______________而读书。

4.小朋友,如果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________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_______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_______界地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好奇心()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

1.给加点字注音,按原文填空.

2.填一填,看谁组的词语好.

始终:()始()终()始()终

3.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的句子在短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句。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

A.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

却得意扬扬。

2.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语气。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1)魏校长受到感染,读出佩服和赞叹的语气。()

(2)魏校长吃惊,要读出惊讶和疑惑的语气。()

3.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03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 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选字填空,组词语。 1. 戎戒 ( )备( )马( )兵( )烟 2. 诸储 ( )侯( )蓄( )位( )备 三、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 ..(确实这样) 四、写出反义词或近义词。 1.例:苦——甜 竞争——( ) 唯一——( ) 2.例:相信——信服 信然——( ) 唯一——( ) 竞争——( ) 诸位——( ) 五、课文整体梳理。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那些小朋友都。只有。

告诉我们说明王戎是一个。 六、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七、请概括王戎具备了哪些良好素质?假如你当时要是在场,听了王戎说李子是苦的,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参考答案: 一、róng zhū jìng wéi 二、1. 戒戎戎戒2. 诸储诸储 三、C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25课

第25课《伯牙绝弦》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 娥()眩()渭()秦() 蛾()舷()猬()奏()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再,重新 鼓于是,就 复断 若弹 乃说,道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 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二) 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 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 5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 1 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二、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三、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训练题及答案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训练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bófù mófàn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 chénɡchǔ bào fù xiōnɡhuái ()()() zhèn xīnɡ zhōnɡhuá ()() 二、扩词。 租()闯()妇()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得意()()左()右盼 ()武()威风()日() 灯()酒()疑()不解 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 左顾右盼(含反义词) 一条条(ABB式) 五、根据解释写词语。 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十分得意的样子。()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 九、课内阅读。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喝he ()当danɡ() he() danɡ() 2.解释下列词语。 1.铿锵有力: 2.欺凌: 3.为什么说读书能振兴中华?阐述你的观点,明确读书的目的。 十、课外阅读。 坐中国船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先靠岸了。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搁:gē(耽搁、搁置、搁浅) 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 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 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 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 漾:yàng(荡漾、漾奶) 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 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 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 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 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 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 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 二、多音字 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晕:yūn(头晕)yùn(晕车) 三、近义词 预告——预报幽雅——幽静昏暗——暗淡参差——杂乱朦胧——模糊仿佛——好像澄碧——清澈瘦削——枯瘦赶忙——赶紧退缩——畏缩凝视——注视 四、反义词

缩小——扩大昏暗——明亮朦胧——清晰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 五、理解词语 预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静而雅致。 错综:纵横交叉。 澄碧:清而明净。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六、句子解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及答案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竞.技(jìn jìng)诸.多(zhū zū)戎.马一生(róng lóng) 2.选字填空。 [唯维] ()一()护()有思() [竞竟] ()赛()然()争毕()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 A.经常 B.曾经 C.尝试 (2)诸.儿竞走取之() A.众多 B.姓 C.其他 (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A.压弯树枝 B.折取树枝 C.曲折 的树枝(4)取之,信然 ..()A.承认了 B.相信如此 C.的确如此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王戎是东汉人,是“竹林七贤”之一。() (2)成语“道旁苦李”就是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中提炼出的。() (3)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的“笔记小说”。() 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

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把加点的“之”字指代的人或物填入括号内。 A.小儿 B.王戎 C.李子(2)翻译画“”的句子。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用“/”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②说说王戎为什么这么说。 (4)课文用“|”分为三部分,其中第部分是详写,写出了 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的孩子。(5)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 参考答案 1. jìng zhū róng 2.唯维唯维竞竟竞竟 3.(1)B (2)A (3)A (4)C 4.(1)×(2)√(3)√ 5.(1)C B C (2)看到路边李树上有很多李子把树都压弯了,许多小孩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3)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好的故事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象征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迷茫。)// 第一部分(1)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kē)上。 (3)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2、3)写“我”梦到一个好的故事。 (4)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运用梦中的景象,突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qié)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suō)笠(lì),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cēn)差(cī)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6)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xuē)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

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9)我就要凝视他们...... (10)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zhòu)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cù),凌乱,仿佛有谁掷(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zhuì)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ní)色的碎影。(写梦中美好事物破碎,表达了“我”失落的心 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示当时现实的残酷。)// 第三部分(4——10)详细介绍梦到的好的故事。 (11)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1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第四部分(11、12)写回到现实,“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文作者鲁迅。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及知识梳理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年仅七岁的王戎能够根据情况分析出道旁李是苦李的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注解] 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②尝:曾经。③折枝:压弯树枝。④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着,争相。走,跑,疾行。⑤唯:只有。⑥信然:的确如此。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内问题: 1、文中哪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 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答:做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课练(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课课练 第一课时课堂作业。 1.给下列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剖(pōu pāo) 汹(xōnɡ xiōnɡ) 宰(zhǎi zǎi) 遣(qiǎn qǎn) 2.补充词语。 井( )有( ) 镇( )自( ) 纹( )不( ) 舍( )救(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镇定——( ) 浸没——( ) 反义词:惊慌失措——( ) 威严——( ) 4.选词填空。 威严严肃 (1)就在这时,船长( )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2)李老师态度( )地批评了小明。 违背违抗 (3)没有一个人( )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 空。 (4)学生不能有( )学生守则的行为。 【答案】 1.剖(pōu) 汹(xiōnɡ) 宰(zǎi) 遣(qiǎn) 2.井(然)有(序) 镇(定)自(若) 纹(丝)不(动) 相(提)并(论) 3.镇定——(镇静) 浸没——(淹没) 惊慌失措——(镇定自若) 威严——(和气) 4.(1)威严 (2)严肃 (3)违抗 (4)违背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即将葬身yú fù()的危险,诺曼底号上的人们jī

nɡhuānɡshīcuò(),只有哈尔威船长穿梭在人群中,指挥船员们坚守ɡǎnɡ w èi(),指挥人们有zhì xù()地安全撤离。 2.填空。 (1)雨果是()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九三年》等。 (2)《“诺曼底号”遇难记》体裁是,它按照“雾海夜航→→盛赞船长”这一海难发生过程安排情节,主人公是。 3.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答案】 1.秩序鱼腹岗位惊慌失措 2.(1)《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小说、海难发生、舍己救人、哈尔威船长 3.没有忘记,这是船长舍己救人。如果把自己算进去,根本就没有时间了,只有营救60个人的时间,多一个都没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pōu kāi kū lonɡ hùn luàn wéi hù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剖(pāo pōu)开遇难(nàn nán) 葬(zàng zhàng)身湍(chuǎn tuān)急 薄(báo bó)雾调(diào tiáo)遣 三、辨一辨,再组词。 例( )抗( ) 秒( )哗( ) 淹( )奥( ) 列( )杭( ) 抄( )桦( ) 掩( )懊( ) 四、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1.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改为“把”字句)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什么意思? (2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22课-25课练习+答案

22.九色鹿 一、读拼音,写词语 fā shì huáng bǎng cái wùhào dàyìwù ( ) ( ) ( ) ( ) ( ) hún pòcán hài pái chìfàng qìzhēng zhá ( ) ( ) ( ) ( ) ( ) z hī ēn túbào bèi xìn qìyìchūn guāng míng mèi ( ) ( ) ( ) 二、组词 誓()义()()) 警()丈()())三、多音字 zhēng()zhá()o() 挣调 zhèng()zhā()tiáo() 四、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一片()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身上有(),漂亮极了,人们()。 2.《九色鹿》一文是一个(),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文中的九色鹿 (),调达是一个()的卑鄙小人,国王是一个()的人,王妃是个()的人。3.我知道的民间故事有:、、、

4.造句。 ……只好…… ……竟然…… 23.雾凇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ù qì hé dī fēng sú níng jié shè shì ( ) ( ) ( ) ( ) ( ) yè mù mó hū zhēng téng zhuì mǎn liáo rào ( ) ( ) ( ) ( ) ( ) yān mò jié bái jīng yíng qióng zhī yù shù ( ) ( ) ( ) 二、组词 堤()凝()()) 提()疑()()) 三、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观”的解释有: A.看 B.样子或景色 C.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D.道教的庙宇 (1)吉林雾凇美丽动人,是我国闻名的景观。() (2)青岛崂山有很多出名的道观。() (3)暑假,爸爸和我一起到九寨沟观光。() 2.“怪”的解释有: A.奇怪 B.觉得奇怪 C.很,非常 D.责备,怨 (1)罗丹说:“……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2)桂林的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3)老让李金海帮忙,怪不好意思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教学设计方案

原文: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优质教案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全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以及生动的场面描写,刻画了哈尔威船长危急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伟大形象。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读懂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面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篇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好文章,也是一篇教育学生应具有高尚人格的文章。教学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抓住震撼人心的部分,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多元感悟的主体作用中,主动参与,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诺曼底号”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维克多·雨果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情境导入 1.播放“诺曼底号”遇难的视频片段: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的一个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根西岛,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地逼近“诺曼底号”。 2.融情想象:若此刻你就在“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样?

尝试融情想象,入情悟境,为课文学习埋下伏笔。 3.揭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相机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 4.交流维克多·雨果资料。 (1)学生介绍搜集的作者资料,同学间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由“诺曼底号”遇难的视频片段和“若此刻你就在‘诺曼底号’上,你会怎么样?”的融情想象,触动学生的心弦,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中当魏校长提出“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吃饭。”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读书时常常有如下的说法,请你对照上文填空。 1.“知书”方能“达理”,不好好读书,连日常的礼节都不懂。这是为 __________而读书。 2.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这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 3.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县长。这是为______________而读书。 4.小朋友,如果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________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_______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_______界地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好奇心()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 1.给加点字注音,按原文填空. 2.填一填,看谁组的词语好. 始终:()始()终()始()终 3.短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的句子在短文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句。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 A.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

人教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2020年-2021年)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为四年级学生很少接触到文言文,因此,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关键点, 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辨析中感知“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 行推理判断”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文言文”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文言句子,指名朗读,并说一说:这两个句子和 我们今天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明:这种以古汉语为基础的语言,被我们称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3.引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教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 旁李。 4.识记“戎”字,怎样记住这个生字?教师相机点明: “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5.学生做扩词训练:“戎”可以组什么词语? 6.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识文言文,并借助题目随文识字,丰富学生的识字经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也可以 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努力将每一个字音读准。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生字“戎”“诸”“竞”。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的认字情况。 (2)小组商议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每组指派一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这三个生字,你是怎样识记的? 预设: (1)诸,可以用换部首的方式识记,“赌”将“贝”换成“讠”。也可以用 字谜的方式识记,“记者的语言”。 (2)竞,可以用比一比的方式识记:竟—竞。也可以用字谜的方式识记:哥 哥犯错被罚站。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奠定基础。 三、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戎、尝、诸、竞、唯。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戎”“尝”“诸”“竞”“唯”的动态书写过程, 学生一边仔细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边听清楚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要点, 再进行书空训练。 4.指名说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请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说一说如何写好这 些生字。 5.重点指导,教师示范,突破写字难点。 戎:“戈”要包住“”,外面的撇要和里面的撇避让。 尝:用扩词法或联系生活法识记。 竞:字形舒展,中间是“口”,要写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