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

中西方之间由于地理、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月亮意象的时候存在着

差异。随着时代的不同,月亮所代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那我就在这篇文章中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谈谈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使用了大量的月亮意象。一些月亮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而在另一些月亮的描写中夏洛蒂赋予了它个性与生命,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成一

个人。相对而言,虽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使用了寥寥可数的几个月亮,但却带有特别

的含义。

一、爱情的象征:

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简?爱》里的月亮与简的爱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每次简与罗切斯特的感情变换总少不了月亮的身影。月亮见证了从简与罗切斯特第一次在森林里

相遇的悸动,到罗切斯特向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向她求婚的欣喜,以及简在成婚前一个月,简痴痴地等着罗切斯特回来的焦急,直到被告知罗切斯特婚姻真相时而决定离开时的

绝望,“从我那儿远远就能听见大海像地震似的在沉闷地轰鸣,——乌云正在它的上空密布。月亮在逐渐向波涛中沉落下去,又大又红,活像一颗滚烫的炮弹,——她向正在暴风

雨骚扰中发抖的世界投下她血红的最后一瞥。”罗切斯特有个仍然在世的妻子的事实如同

晴天霹雳,即便简深爱着罗切斯特,却也不愿再留在他的身边。月亮是简与罗切斯特之间

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以存在隐瞒和欺骗。

月亮不仅见证了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而且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推波助澜。他们之

间感情的加深都伴随着月亮的出现。“天色还没有全暗,月亮正在渐渐明亮起来,我可以

把他看得很清楚。”从“渐渐”中可以看出月亮似乎有人性一般,为简的爱情之路照亮。

月光让简清楚地观察到罗切斯特的外貌,“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漂亮的青年人”,那是符合她的审美眼光的男子。也简对罗切斯特有好感,甚至觉得罗切斯的厌烦好无理的态度

让她更加自在。

《红与黑》中于连和玛特儿的约会是月亮见证的。这次冒险一般的约会促进了两人感

情的升温。“他值得当我的主宰,因为他爱我已经爱到杀我的程度。”

二、母亲的形象

在《简·爱》中,月亮被赋予了母亲的形象。在西方,月亮被分成了三个阶段,并且

把她跟女性特征和女性生理上的周期变化和更新联系在一起。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收

养她的舅母家又被百般虐待和歧视。被舅母送进慈善学校后的又过着冷酷艰苦的生活。生

活黑暗让简对同样是在黑夜里的皎洁的月亮产生了共鸣。简把月亮当成母亲。当简因为受

到冤枉而痛苦时,谭波儿小姐为简证明了清白。“刚刮起来的风吹走了浓云,露出了皎洁

的月亮,月亮透过近旁的窗子,清晰地照亮了我们俩,也照亮了正在走近的身形,我们一

眼就认出这是谭波儿小姐。”谭波儿小姐如同母亲一般给年幼的简以安慰。

月亮总是给予简以平和安静,出现在简需要它的时候。当得知罗切斯特婚姻的真相时,简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恐惧。她希望离开罗切斯特,并且希望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时候.

月亮出现了,“……白色的人体照耀在碧空中,光灿灿的额头俯向大地。它目不转睛地盯

着我。它对我的心灵说话,声音远不可测,然而却又那么近,它就在我的心里低语:‘我

的女儿,快逃避诱惑。’”月亮作为母亲出现了,给予简支持,使简更加地坚定了离开罗

切斯特的决心。

《红与黑》中,于连第一次成功牵起德·瑞那夫人的手的那天是一个没有星光也没有

月光的晚上。于连从小没有母亲,月亮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去安慰于连。在这个“今宵没有

星光也没有月光”的晚上,于连的内心无疑使焦躁不安的。“于连暗自想到:‘有一天我将和一个人第一次决斗,难道我也是这样怯懦战力和不幸吗?’他太怀疑了,他对于自己

对于别人都失去了信心”。“在等待和焦急中,于连的过分紧张的激情,使他几乎失去知觉。”

但在与玛特儿小姐的凌晨幽会时,虽然于连一开始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妥的,认为这会

不会是一个圈套。但最终于连还是去了玛特儿小姐的屋子。甚至与第一次和德·瑞那夫人

牵手的局促不同,他能够狠冷静、理智地去分析玛特儿小姐的言语、行为。这些都是月亮

给予了于连力量。“月亮照住了他们的全身。声音不再发出,一切静寂,更没有什么可担

忧的了。”

三、月亮是贞洁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里阿尔忒弥斯又名“福贝”,代表着青年女子和纯洁。于连在与玛特儿小

姐的幽会是在一个明亮的月夜里。玛特儿小姐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它象征着玛特儿小

姐的纯真、贞洁。

简希望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我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有我的独立意志。”但罗切斯特的欺瞒让简的希望破灭。虽然心底里仍然爱着,但理智一

直逼迫她离开。简在追问月亮她应该离开,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月亮是她心理一条理智线,

也是简对爱情始终如一的渴望。

四、光辉与暗淡

古时候在晚上只有月亮能照亮道路,月亮被认为是有能力去保护或者去惩罚人类。人

们赞扬月亮的光芒,当月亮用银色的光取走黑夜的阴影时。月亮耀眼的光芒使得周围发光

的物体都黯然无光。简说过只要有月亮,她就一点也不害怕在外面呆得很晚。月亮给予她

强大的不惧黑暗的力量。在罗切斯特家中的客人被尖叫声吓到时而乱作一团时,是月亮的

光辉给予了光明。但月亮也把家中的阴暗面显得尤为黑暗。没人知道梅森被人刺伤,因为

他早早地就离开了庄园。

五、月亮被赋予了独立的人格

《简·爱》里,夏洛蒂·勃朗特将月亮塑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她作为一个人,一个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当又圆又亮的月亮运行到我对着窗子的那块天空,透过

没遮拦的窗玻璃窥视着我的时候,它那明亮的目光把我惊醒了。”

六、总结

月亮总是在人类情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作为母亲形象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

人格,月亮与人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可以说月亮是一个人的另一面、潜在的思想和愿望。月亮的描写也使简和于连的形象更加的圆润丰满。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试卷及答案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试卷及答案 外国文学19 世纪文学试卷 A 卷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的书名分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2.托尔斯泰主义的两个命题是(道德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 3.分别举出英国19 世纪三位女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作家是(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依次的小说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简?爱》)和(《呼啸山庄》)。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 .复调小说艺术: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苏联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2.多余人: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 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 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为多余的人,无用的人。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乔林(《当代英雄》)、罗亭(《罗亭》)、别里托夫(《谁之罪》)、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他们反映了贵族阶级趋于没落时期的社会现实。 3.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97部小说的总题名。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分析研究、哲理研究、风俗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个场景,包括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巴尔扎克采用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各部小说串连起来,建成人间喜剧大厦。人间喜剧以编年史的叙述方式,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 4.湖畔派诗人: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三诗人的代表诗作分别是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勒律治的《老水手之歌》、骚塞的《审判的幻景》。 三、简述题(每题10 分,共20 分)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要点:叙写人情风俗史,重视客观性,描写普通人,注意细节描写,坚持人道主义,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2.复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结尾描写. 此题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情况,“逼迫”学生读原著,重视细节描写。而不是背教科书。《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结尾描写是安娜卧轨自杀。 四、论述题(20 分) 1.于连形象的现代意义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家: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做《漂亮的朋友》等; 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大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私人生活场景,。最重要最丰富的是“风俗研究”,包括六个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4、左拉的三部曲《三明城》,包括:《鲁尔德》、《罗马》《巴黎》。 5、哈代小说的种类:浪漫与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成就最高)。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20世纪美国文学 1、、希尔德烈斯的《白奴》,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托夫人,“写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豪威尔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新财富的危害》。马克·吐温“文学中的林肯”,“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品《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欧·亨利《四百万》《麦琪的礼物》。 2、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大河情结”)。 3、艾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诗人。 4、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从诗歌开始,以庞德领导的意象派和漩涡派诗歌为发端。 5、弗罗斯特,美国的“民族诗人”,四获普利策奖,代表作品《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之北》。 6、现实主义小说,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 7、纳博科夫,“20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洛丽塔》。 20世纪英国文学 1、“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文学,主要文学形式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2、丁尼生,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诗人,代表作《悼念》。,齐名者勃朗宁。 3、优秀的剧作家王尔德《莎乐美》和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 4、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伦敦和巴黎);萨克雷是出色的讽刺小说家《名利场》。儿童文学,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5、托马斯·哈代,小说家和诗人,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作家之一,“威塞克斯小说”,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6、三位重要诗人——哈代、叶芝和豪斯曼。 7、“奥登派”,“启示派”。 8、象征主义诗歌,叶芝《芦苇中的风》,艾略特《荒原》。 9、两大戏剧家——王尔德和萧伯纳(《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其他还有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品特、奥凯西、奥斯本《愤怒的回顾》(“现代英国戏剧的里程碑”)。10、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包括三部小说和两部插曲,《有产业的人》《进退维谷》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月亮意象的含义精编版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 一、概述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文学,现实主义方兴未艾,古典主义消退殆尽,浪漫主义余波犹存。此外又陆续出现了好些新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自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 (一)自然主义文学 ?1865年,左拉以“自然主义”指称初露端倪的一种文学流派,并逐渐对这种文学流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从此,“自然主义”便成为文学史、文艺学和美学等领域的一个特定范畴。 ?在新兴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中,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对许多作家的观念更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自然主义的理论先导。 1、孔德(1798-1857) ?孔德的实证哲学之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他强调艺术要探索人,认为人的社会取决于生理条件,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 2、泰纳(1798-1857) ?提出了决定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种族包括人的先天的、生理的、遗传的和特定民族影响等要素,环境包括物质和社会两重因素,时代包括文化和当时占优势的观念等因素。 ?他主张描写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类型的人物、综合研究人所收到的各种影响,特别是种族影响。 3、贝纳尔 ?贝纳尔医生对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命名,他“就是承认随时随地都有规律”,认为研究任何实物的性质都必须探讨其特征和环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一理论成为当时医学界、哲学结合文学界的权威理论。 (二)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的观念源于德国古典美学思潮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歌德认为艺术作品时独立的有机体,席勒提出把美作为一个自足而独立的“美的显现”。柯勒律治发表过唯美的主张。而康德则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强调美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 ?唯美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超功利的艺术主张和唯美形式的追求两个方面,颠覆了艺术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文学传统,被长期贬斥为“形式主义”但唯美主义拓宽了美的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它既是象征主义的先导,有对20世纪的文学造成了影响。 1、泰奥菲勒·戈蒂耶(1811-1872) ?戈蒂耶唯美主义的先躯。倡导“为艺术而艺术” ?代表作《珐琅和雕玉》(1852)以画家的眼光纯粹从色、光、线条、浮雕的效果出发,反复咏叹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刻意创造赋予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方面的美感。 ?受泰奥菲勒·戈蒂耶的影响,60年代法国出现了阵容可观的帕尔那四排唯美主义集团。 2、约翰·罗斯金(1819-1900) ?罗斯金英国被称为“美的使者”达50年之久。 ?他认为对美的感受能力来自“道德知觉”。他推崇哥特式建筑是体现了基督教的“真理、牺牲和顺从”三大美德。 ?把美分为“典型的”和“生命的”。 3、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诗剧《莎乐美》(1893)是王尔德的又一代表表作。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月亮作为这样一个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是一个常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意象。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让人们对月亮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更 ①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 563.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美]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P201.

19世纪后期外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流派

一、19世纪后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原因: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动摇。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力之势。 (一)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独立斗争的展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的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等。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多取自巴黎公社革命事业,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诗歌是公社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欧仁·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和路易丝·米歇尔是公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狄盖特:《红色圣女》鲍狄埃:《国际歌》。深深植根于革命斗争现实的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谱写了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第一章。 (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先声。19世纪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它们相继发表理论和作品,标志自然主义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深受他文学观点的影响,其中著名的有莫泊桑和若利-卡勒·于斯曼(1848-1907)等。他们曾共同发表短篇小说集《梅塘夜话》(1880),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后,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全欧,尤以在德国的声势最大。 特征: 1、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 2、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 3、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 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受到推崇,成为文学创作乃至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 古典主义文学尊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以其为典范,因此得名。基本特征有三: 1、提倡摩仿古代文学,从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规范化并作为自 己的规则严格奉行。例如“三一律”:要求剧情必须时间、地点、情节一致。追求戏剧

十九世纪前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67

十九世纪前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昆士兰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体魄健美,外貌非凡,经理充沛,才干出众,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形象反映了拜伦内心的矛盾。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拜伦 艺术特点 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游记》把叙事与抒情自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以哈洛尔德游历的路线把长诗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抒情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插叙丰富长诗的内容,强化思想感情。 2,长诗广泛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自然与社会的对比,各民族英雄的过去与屈辱的现在的对比,人民与统治者的对比,侵略者与被侵略人民的对比,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的对比等。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3,对大自然的描写是长诗中重要的内容。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纯真的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或抒发主人公的情怀,或寄托诗人的自由精神和美好理想。 4,长诗的语言生动、自然、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唐璜》是诗体小说,是一部内容深广的政治讽刺诗。这部长篇叙事诗也是诗人创造天才的一座丰碑。歌德称赞它是“一部绝顶天才之作”。 1827年10月,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在这篇文章里,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的贡献 1,从理论上阐述了丑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滑稽丑怪事物的描绘的审美意义,从而有益于文艺题材的扩大,使文艺能够更广泛,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2,强调在美丑比较、对立和斗争中表现美,有益于加深文艺反映生活的深度和提高艺术效果。 3,为打破古典主义的悲剧喜剧不能互相混淆的清规戒律,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根据,有利于戏剧艺术的发 艺术特征与成就 1、情节紧张奇特、想象丰富瑰丽、场面宏伟变幻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联想”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 2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3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 4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5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 6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7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8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9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1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2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4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15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7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8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19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2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21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22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23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24 On Paul’s S 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25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27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2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29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30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31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3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33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34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35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36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7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38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39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40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41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42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是()。 A.霍布斯B.伽桑迪 C.笛卡尔D.狄德罗 2.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 A.马里诺B.贡哥拉 C.约翰·多恩D.格里美尔斯豪森 3.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 A.屈莱顿B.弥尔顿 C.班扬D.本·琼生 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拉辛B.莫里哀 C.高乃依D.拉封丹 5.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 A.《伪君子》B.《熙德》 C.《费得尔》D.《安德洛玛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 A.笛卡尔B.伽桑迪 C.布瓦洛D.黎塞留 7.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 A.《拉封丹寓言》B.《丹麦寓言》 C.《寓言诗》D.《寓言故事》 8.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是()。 A.《妇人学堂》B.《可笑的女才子》 C.《冒失鬼》D.《情敌》 9.莫里哀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同时又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的剧本是()。 A.《可笑的女才子》B.《妇人学堂》 C.《吝啬鬼》D.《恨世者》 10.莫里哀鞭挞贵族恶习败俗的作品是()。 A.《恨世者》B.《吝啬鬼》 C.《堂·璜》D.《乔治·唐丹》 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妇人学堂》 12.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青年人冲破金钱与宗教的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D.没落阶级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D.市民世俗文学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 A.《伊甸园》B.《失乐园》 C.《复乐园》D.《力士参孙》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有()。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E.重视主观想象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 A.莫里哀B.高乃依 C.拉辛D.拉封丹E.布瓦洛 6.《熙德》中的主要人物有()。 A.高迈斯B.杰葛 C.罗狄克D.施曼娜E.阿巴贡 7.《安德洛玛克》的主要人物有()。 A.赫克托耳的寡妻B.皮洛斯 C.爱弥奥娜D.阿喀琉斯E.答尔丢夫 8.莫里哀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杰出的讽刺喜剧,主要有()。 A.《伪君子》B.《堂·璜》 C.《恨世者》D.《吝啬鬼》E.《情仇》 9.《吝啬鬼》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 A.奥尔贡B.阿巴贡 C.答尔丢夫D.玛丽亚娜E.大密斯 10.莫里哀晚期作品主要有()。 A.《乔治·唐丹》B.《史嘉本的诡计》 C.《无病呻吟》D.《醉心贵族的小市民》E.《妇人学堂》 11.《伪君子》的主要人物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