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

1、对项目进行全面协调和跟踪管理是项目绩效目标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证。本项目由农业部农业司主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项目参加单位包括国家长期库、复份库和10个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共38个科研、教学单位。项目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各类作物。项目内容包括资源收集(野外考察、国内征集、国外引种)、整理编目(形态及农艺性状观察、编目)、入库入圃(入中期库、长期库及资源圃)、鉴定评价(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精准鉴定或多项鉴定评价)、种质监测及繁殖更新(库圃保存种子或植株的活力监测及繁殖更新)、分发利用(数据库建立与完善、优异种质资源发布、田间展示、分发供种、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的若干内容,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基础性工作。项目涉及资源、育种、植保、生物、生化、分类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与合作,是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关键。作科所(原品资所)在以往多年种质资源研究中形成的资源保存和研究工作体系和网络,为本项目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实施平台和基础,加上牵头单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组织协调,不定期检查监督和年度会议检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和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为项目的实施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依据。本项目实施前,各承担单位利用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项目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的制订和编写,出版了110多种作物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些作物还制定了鉴定评价行业标

准。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依据。由于鉴定评价标准统一,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质量较高,获得了一批性状突出且可利用的优异种质;由于收集、保存、监测、更新均有规程和标准作依据,收集及更新入库种质质量大幅度提高。

3、项目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强化了优异种质的示范展示,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项目强调了参加人员的服务意识,扩大优异资源的分发利用范围,增加了优异资源展示规模,通过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优异种质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宣传了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争取到社会更多方面对种质资源事业的支持。

二、项目存在问题与不足

1、项目经费力度太低,影响到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项目涵盖了整个农作物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对这样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基础性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万的经费远难以维持现有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太少,在项目计划时,一些库、圃放弃或减少了属本项目应做的工作内容,一些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无法得到安排,影响到项目长期目标的实现,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也失去争取国际领先地位的可能。

2、科技队伍不稳,骨干人才贫乏,人员素质极待提高。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20世纪在种质资源工作实践中培养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撑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但大部分未经专业系统培训,有的对种质资源工作还不

熟悉。再之,对种质资源科技人员的考核机制缺少激励因素,现有考核机制偏向或雷同于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人员的指标,使部分人员失去了对种质资源基础工作的兴趣。由于经费力度不足,部分人员没有把精力集中在种质资源事业上,或去搞开发创收工作,以维持生计,或去承担资源外项目,表面上搞资源,实际上在搞育种。有的甚至丢弃了部分资源基础性工作。也有的认为资源工作太辛苦,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难出成果,难写论文。也有的缺少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浮躁,缺少科学严谨态度。改进考核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是改变队伍现状的重要措施。。

3、项目跟踪管理与经费管理还有待改善。本项目的规模和层次要求对项目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才能,项目主要依靠项目牵头单位对项目进行具体管理,牵头单位虽已作努力,但监督不够,对各分项目缺少严格的验收制度。由于各库、圃目前尚无运转经费来源,项目在经费安排上,势必要考虑各库、圃的正常运转经费,这样就会影响到各库、圃绩效计划目标的安排,应该做的工作可能降低指标或不作安排,如果库、圃正常运转费用有专门渠道来源,就会克服这种情况。此外,个别单位在经费管理上有不够严格的现象。

4、项目绩效目标质量把关上尚待进一步提高。本项目数量指标一般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完成,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各级课题负责人在执行中严格把关。虽然本项目大部分工作有“规范”“规程”“标准”可遵照,但能否严格执行,以及各人对执行标准认识的差异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会影响项目质量,因此,对项目执行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非常重要。项目立项时对各指标完成的质量未作具体严格要求,有的数量指标已完成,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无法检查。因此,要求今后制定

指标时要明确规定质量指标,并可以检查。

5、由于经费限制,一些重要内容未能在项目中予以安排。如10个中期库保存种质的监测未列入,将影响到下一步繁殖更新计划的安排;各资源圃资源收集也未列入,影响各圃资源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一些作物资源目前尚未进行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今后项目安排中值得考虑的。

三、今后建议

1、建议国家对该项目每年给予5000万元的稳定支持。这样人均经费7万元,可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主持单位可以根据项目长期目标制定年度目标,并制定项目经费分配原则和标准。经费跟任务走,按各库、圃的实际需求进行经费分配和任务分工,任务严格控制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利用仅指分发利用。创新和分子鉴定可考虑另行申请项目安排,以免影响种质资源基本基础工作开展的力度。经费列出预算明细,由内行专家予以审核,主持部门批准。

2、库、圃运行经费希望国家另行渠道予以解决。国家长期库、中期库和资源圃是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基本设施,担负着国家近45万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任务,库、圃的运行和管理费用应由国家列入专项运转费予以解决。目前这种挤占项目经费维持库、圃运转的状况应予以改变。

3、建议设立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专家体系,并建立相应考核机制。像作物产业开发体系那样,设立专家岗位负责制,按作物资源设立岗位专家,每位专家年基础工作经费50-70万元,按作物制定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年度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整个资源体系约100名专家,承担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岗位专家不得再承担其它国家重点项

目。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把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贡献的大小作为种质资源科技人员主要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评制度。这样,能稳队伍,留住人才。

4、分期分批对资源队伍中的骨干进行培训。由项目主持单位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选定教材和授课专家。为此,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确定骨干和培训人员,选拔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能安心资源工作的重点骨干进行人才培养,培养一批能担负领导责任又有专业知识的骨干力量,为我国21世纪的种质资源事业更好发展贮备科技人才。同时各库、圃制订培训计划,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使种质资源工作更加规范,数据采集更加准确有效,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5、增加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和国外引种的力度,进一步丰富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除对已保存作物尚未充分收集的资源要进一步收集外,还应增加对未保存作物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同时,增加国外引进资源的力度,改进引种管理,丰富我国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异性,进一步为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6、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除做好常规的形态和农艺性状观察鉴定外,应重点加强适合目前育种需要的品质,抗病虫、抗逆境及适应性精准鉴定和综合评价,为优异种质提供利用打下基础。

7、加强项目管理的力度。项目包括了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性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作物多、单位多、人员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持单位必须加大管理和协调力度,建立专家负责制,定期检查监督,及时解决难题,对各分项承担单位采取问责制和奖罚制,表扬先进,克服浮躁、不严谨、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发展方向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有丰富的栽培和野生植物资源,被认为是栽培植物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据初步统计,我国重要栽培作物有600 多种,其中粮食作物30 多种,经济作物约90 种,蔬菜120 余种,花卉140 余种,果树约150 种,牧草约50 种,绿肥约20 种。在现有作物中起源于我国或在史前已栽培的有237 种。但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等原因,我国农业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和侵蚀,如野生稻、野生大豆及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在原生长地已很难找到;外来种侵袭使土生土长的植物物种数减少,加上大量病虫天敌的减少,使作物病虫害加重;农业机械化和良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导致了大量地方品种被淘汰。在生产上种植的许多作物的骨干品种种质基础日趋狭窄,存在遗传脆弱性和突发毁灭性病害的隐患。为此,近20 年来,作为拓宽育种遗传基础的源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研究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有自动数粒仪。 如今,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根据作物繁殖方式等生物学特性,实行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与非原生境保存相结合的保存策略。原生境保存是指在植物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建立保护区或保护地,使重要作物野生种及野

生近缘植物就地进行自我繁殖以保存种质。非原生境保存,即将种质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包括在低温种质库中进行的种子体保存、在种质圃中的植株保存、在试管苗种质库中的组织培养物保存等。 种子保存技术有好多种,如低温储存技术。利用低 温种质库保存种子,除贮藏温度较低外,作为种质保存的种子,还须经过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密封包装等一系列入库保存前处理。还有离体种质保存技术,许多植物种质资源无法通过种子贮藏达到资源保存的目的,如椰子、油棕、咖啡等是顽拗型种子,它们或不耐干燥脱水和低温贮藏,或作物不产生种子,这种植物不能采用低温库种子贮藏的方式,只能通过种质圃,以植株或块根、块茎等活体方式在田间保存。它包括试管苗组织培养技术和超低温保存技术。 随着人们对种质资源保护的不断认识,国家对种质 资源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七五”以来,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1984 年建成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国家种质库1 号库(后改为国家种质分发交换库),又在在1986 年和1992 年建成了国家长期库和青海复份长期库。可见国家对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视。通过国家的科技攻关,我国种质资保存技术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家库已建立一套先进的管理和种子入库前处理技术。通过系统地研究,解决了各种作物的安全有效干燥条件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底多样系应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 底多样 系 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
刘 旭

汇报提纲
一、研究意义 二 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技术进展 四、技术成果 五 技术应用 五、技术应用 六、社会影响

一、研究意义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 价值的宝贵财富,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 是新品种培育、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 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 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保障。 要保障

一、研究意义
我国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不清 ? 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不规范 ? 缺少科研和生产急需的技术指标 ? 数据可比性差、共享利用率低 严重影响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 高效利用,制约了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

一、研究意义
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针对 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蔬 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 菜、果树、牧草绿肥等五大类110种作物为研 究对象,研究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 和技术指标体系,实现种质资源全过程的规范 化和数字化,发掘和利用优异作物种质资源, 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技术创新
1、首次查清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本底多样性
? 提出了种质资源层次结构,建立了遗传多 样性研究的新方法 ? 首次明确了110种作物本底的物种多样性和 遗传多样性 ? 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的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

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

1 总论 1-1 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描述规范和术语 1-2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1-3 农作物种质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1-4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2 粮食作物 2-1 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3 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4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5 玉米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6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7 大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8 高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9 谷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0 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1 燕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2 荞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3 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4 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5 籽粒苋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6 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7 豌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8 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9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0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1 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2 饭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3 木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4 小扁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5 鹰嘴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6 羽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7 山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8黑吉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 经济作物 3-1 棉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2 亚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3 苎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4 红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5 黄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6 大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7 青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如何保护种质资源库

如何保护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地球上约有30万种植物,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只要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为作物育种开辟广阔天地。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建成各类种质库1400余座,收藏种质资源700多万份(含各国重复保存部分),其中,我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总量达45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对种质保护的重要设备。 从种子法制定以来,保护种质资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种质资源保护制度也应该不断完善,同时这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种子法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认为:近年来,受城镇化快速推进、大规模开发建设、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我国的种质资源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保护方式已难以适应。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十分有必要。 明确使用财政资金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依法向社会开放,推动商业性应用。建立与从事种质资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考核、绩效评价机制,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国内种子企业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提高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水平。 同时,加快探索建立种质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创新的积极性。种质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有效利用好种质资源,是社会发展之需,是我国由种质资源持有大国向利用大国转变的必然途径。 高标准高质量的种质资源库必须要满足的需求: 1、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最佳恒温波动度 0.5℃。 2、可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 3、制冷系统重要部件如压缩机、冷凝风扇、蒸发器风扇和膨胀阀等采用进口名牌产品,保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工作。 4、冷风机采用双压缩机设计,节能可靠。 5、高亮度彩色触摸屏,清晰显示气候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程序运行数据及其他工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工作方法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调查收集可以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物质和信息基础;反之,会使得整个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做更多的工作去修正。同时,因其工作繁琐,过程漫长,内容零散,无法集中进行,且对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专业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有关调查收集工作的方法。 1 调查收集的地点 除了当下还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品种,大多数的地方品种都处于零散分布的状态。正因如此,很多品种都会在难以预知的环境中存在。 1.1 田野 田野是最理想的调查地点,笔者收集到的品种中,60%以上是直接在田野发现的。田野包括大田和小地块,由于大田种植的品种往往是时下推广的大宗品种,有时候小地块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田野调查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不易产生误判,缺陷是调查范围过大,它要求调查人员时常到田头寻找,因工作量过大,人力上难以满足。 1.2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自然会有一些地方品种出现。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是良好的品种调查场所;但经销户很难提供可靠的品种信息和种子,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判。因此对调查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要求调查人员对地方品种有一定的了解,后续工作需要特别重视品种真实性的核实。1.3 居住地 村落、生活小区、工厂、暂住地,凡有人活动的地方,均有可能出现地方品种。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房前屋后、庭院、花坛种植蔬菜及杂粮作物,因个人喜好而选择地方品种的情况也不少。近年来,下山移民群体越来越大,很多偏远山村保留的品种也随之大量“移民”。 2 调查收集的工具 种质资源调查最离不开的是记录。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调查人员不应过于相信记忆,而要更依赖“烂笔头”。 2.1 相机 图片采集是调查收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 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 的工作方法 黄丽梅1 吴金水2 (1浙江省松阳县种子管理站,323400;2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局,323400) 环,随身携带相机绝对是一个良好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获取作物的图像资料,无论是在田间、菜场、生活小区,都可以拍到大量的图片。如果是较连续地关注种植在某个地方的作物,借着图片属性中显示的拍摄时间,还可以大致计算出它的生育期。在工作中,很多品种往往不会特意安排种植观察,而直接拍摄可以省去大量的投入。 2.2 手机 智能手机为调查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录入平台。借助QQ 日志、微信等手段,可以直接拍摄上传图片资料,同时可以保存文字信息,至少没有必要随身带纸笔记录。要注意的是手机作相机使用的话像素要足够高,一般手机拍摄的图像大都不如相机。2.3 纸、笔、尺子 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更习惯于用纸(或笔记本)、笔等传统工具记录。本质上说,顺手的就是对的。软皮尺或卷尺主要用于测量作物部位的长度、宽度、株行距等,携带方便,以体型小而实用为佳。2.4 瓶子 药瓶、矿泉水瓶可以用来贮存种子,最好有标签贴纸,把品种名、来源、编号之类贴在瓶子上。需要妥善保存种子的情况有:(1)收集来的种子因数量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需要再繁殖,需要贮存到下一季种植;(2)为省去每年繁殖的麻烦,需要保存濒危品种时,种子充分干燥后熏蒸处理,再放入瓶子密封,可以大大延长贮存时间,置于冷藏设备中效果更好。当然,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用更专业的容器和包装。 3 调查收集的技巧 练就“鹰眼” 调查工作其实没有捷径,都要靠踏踏实实的工作,要说有诀窍,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练就一双“鹰眼”。调查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作的效率,有专业基础又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可以一眼发现目标。 聊天的艺术 时常与农户及各方面人士聊天,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老农户为重点走访对象,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注重传统,更怀旧,也不容易随风潮而改变。即使找不到种质实物,这样的聊天也很有意义。因为种质资源与其他东西不同,它往往需要“故事”来支撑,要有可追溯性,否则无法区别是当地老品种,还是新近引入的品种。聊天时应像朋友似的对待调查对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简述了开发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总结分析了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当前,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2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农业综合开发所包括的土地治理项目、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专项科技示范项目等几类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农民的生活宽裕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总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调查表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调查表 ——粮食、油料、蔬菜及其它一年生作物 □未收集的一般性资源□特有和特异资源 1.样品编号:,日期:年月日采集地点:,样品类型:,采集者及联系方式: 2.生物学:物种拉丁名:,作物名称:,品种名称: 俗名:,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其他: 3.品种类别:□野生品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 4.品种来源:□前人留下,□换种,□市场购买,□其它途径: 5.该品种已种植了大约年,在当地大约有____ __农户种植该品种该品种在当地的种植面积大约有亩 6.该品种的生长环境:GPS定位:海拔:米,经度:°,纬度:°土壤类型: ,分布区域: 伴生、套种或周围种植的作物种类: 7.种植该品种的原因:□自家食用,□市场出售,□饲料用,□药用,□观赏 □其它用途: 8.该品种若具有高效(低投入,高产出)、保健、药用、工艺品、宗教等特殊用途: 具体表现: 具体利用方式与途径: 9.该品种突出的特点(具体化): 优质: 抗病: 抗虫:

抗寒: 抗旱: 耐贫瘠: 产量:平均单产_ ___ 公斤/亩,最高单产___ __ 公斤/亩 其它: 10.利用该品种的部位:□种子,□茎,□叶,□根,□其它:__________ ___ 11.该品种株高厘米,穗长厘米,籽粒:□大,□中,□小 品质:□优,□中,□差 12.该品种大概的播种期:________ __,收获期:__ _________ 13.该品种栽种的前茬作物:__ ______,后茬作物: 14.该品种栽培管理要求(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 15.留种方法及种子保存方式: 16.样品提供者:姓名:,性别:,民族: 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人,联系方式:。 17.照相:样品照片编号: 注:照片编号与样品编号一致,若有多张照片,用“样品编号”加“-”加序号,样品提供者、生境、伴生物种、土壤等照片的编号与样品编号一致。 18.标本:标本编号: 注:在无特殊情况下,每份野生资源样品都必须制作1~2个相应材料的典型、完整的标本,标本编号与样品编号一致,若有多个标本,用“样品编号”加“-”加序号。) 19.取样:在无特殊情况下,地方品种、野生种每个样品(品种)都必须从田间不同区域生 长的至少50个单株上各取1个果穗,分装保存,确保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作为今后繁殖、入库和研究之用;栽培品种选取15个典型植株各取1个果穗混合保存。 20.其它需要记载的重要情况:

2014年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4年最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附件1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篇一: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目录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调查任务承担单位调查区域调查时间 2. 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种植业发展状况畜牧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状况 3. 调查过程 4. 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草谷比的测定 收集系数的测定可利用系数 5. 秸秆资源量评价 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 秸秆资源评价 6. 秸秆经济性评价 7. 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8. 不确定性分析 9. 结论和建议结论建议 1. 前言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对**省农作物秸秆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与评价,获得**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利用途

径等情况,对**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指导**省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省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篇二: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秸秆资源调查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特制定全国农作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如下: 一、调查与评价工作目标 通过调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资源总体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各级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县为单位进行,逐级汇总。主要调查与评价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和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以及

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最新)

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最新)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根据《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X—2030年)的通知》(农种发〔201X〕2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种〔201X〕26号)精神以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201X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种〔201X〕11号)、《XX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201X年实施方案的通知》(XX农办发〔201X〕105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是对珍稀、濒危作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全面普查作物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对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是丰富农作物基因库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摸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收集一批珍稀种质资源,并对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保护,深入研究、发掘优异基

因,丰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农作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新基因和新种质。 (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是提升种业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和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线”。 二、主要任务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对XX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一是查清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古老地方品种的分布范围、主要特性以及农民认知等基本情况;二是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三是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多样性及其消长状况等基本信息;四是分析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揭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征集表》。 征集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的种质资源25—30份。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调查每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科、属、种、品种分布区域、生态环境、历史沿革、濒危状况、利用价值、适应范围等方面的认知等基础信息。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调查表》。

201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6年最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面,托普云农为您带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全文内容,欢迎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7月8日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主要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十一条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第十二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四)遗传性状稳定;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20个点,棉花、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或具备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申请省级品种审定的,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点。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 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 1

请。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三)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品种名称。 第十条申请者申请品种登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包括: (一)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包括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申请者、品种选育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育种者)、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内容; (二)不少于1个生产周期的品种比较试验报告,包括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区域及季节等; (三)抗性鉴定报告; (四)育种过程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 (五)种子、植株及果实等实物照片。 2

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

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的交流和利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是指选育特种动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特种动物的养殖、野生种和濒危种的繁殖、以及利用上述方法人工创造的各种遗传材料,其形态包括组织、细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有生命的物质材料。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委员会,研究提出国家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协调全国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的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管理单位。 第五条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障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工作的稳定和经费来源。 第六条国家对在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引进、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收集 第七条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特种动物种质资源普查、重点考察和收集工作.因工程建设、环境变化等情况可能造成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灭绝的,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收集。 第八条禁止采集或者狩猎列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和保护区、保种场种质资源。 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或者狩猎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濒危稀有种种质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及农业部有关野生动物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需要采集或者狩猎保护区、保种场内种质资源的,应当经建立该保护区、保种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特种动物种质资源的采集数量应当以不影响原始居群的遗传完整性及其正常生长为标准。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农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实施的主要经验 1、对项目进行全面协调和跟踪管理是项目绩效目标全面完成的基本保证。本项目由农业部农业司主持,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项目参加单位包括国家长期库、复份库和10个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共38个科研、教学单位。项目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各类作物。项目内容包括资源收集(野外考察、国内征集、国外引种)、整理编目(形态及农艺性状观察、编目)、入库入圃(入中期库、长期库及资源圃)、鉴定评价(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精准鉴定或多项鉴定评价)、种质监测及繁殖更新(库圃保存种子或植株的活力监测及繁殖更新)、分发利用(数据库建立与完善、优异种质资源发布、田间展示、分发供种、信息反馈)等六个方面的若干内容,涵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基础性工作。项目涉及资源、育种、植保、生物、生化、分类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与合作,是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关键。作科所(原品资所)在以往多年种质资源研究中形成的资源保存和研究工作体系和网络,为本项目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实施平台和基础,加上牵头单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组织协调,不定期检查监督和年度会议检查,对项目顺利实施和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相关技术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为项目的实施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依据。本项目实施前,各承担单位利用国家科技基础工作平台项目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的制订和编写,出版了110多种作物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一些作物还制定了鉴定评价行业标

准。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制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依据。由于鉴定评价标准统一,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质量较高,获得了一批性状突出且可利用的优异种质;由于收集、保存、监测、更新均有规程和标准作依据,收集及更新入库种质质量大幅度提高。 3、项目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强化了优异种质的示范展示,促进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项目强调了参加人员的服务意识,扩大优异资源的分发利用范围,增加了优异资源展示规模,通过展示和交流,吸引了更多利用者索取优异种质利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宣传了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争取到社会更多方面对种质资源事业的支持。 二、项目存在问题与不足 1、项目经费力度太低,影响到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项目涵盖了整个农作物资源保护基础性工作,项目的实施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对这样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基础性工作,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年度1500万的经费远难以维持现有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经费太少,在项目计划时,一些库、圃放弃或减少了属本项目应做的工作内容,一些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无法得到安排,影响到项目长期目标的实现,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也失去争取国际领先地位的可能。 2、科技队伍不稳,骨干人才贫乏,人员素质极待提高。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20世纪在种质资源工作实践中培养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目前已有一批新生力量支撑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事业,但大部分未经专业系统培训,有的对种质资源工作还不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普查表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普查表 年基本情况 填表人:日期:年月日联系电话: 一、基本情况 (一)县名: (二)历史沿革(名称、地域、区划变化): (三)行政区划:县辖个乡(镇)个村,县城所在地 (四)地理系统: 县海拔范围M,经度范围°° 纬度范围°°,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毫M (五)人口及民族状况: 总人口数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少数民族数量个,其中人口总数排名前的民族信息: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六)土地状况: 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 草场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 湿地(含滩涂)面积万亩,水域面积万亩 (七)经济状况: 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

农业总产值万元,粮食总产值万元 经济作物总产值万元,畜牧业总产值万元 水产总产值万元,人均收入元 (八)受教育情况: 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未受教育 (九)特有资源及利用情况: (十)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总体生态环境自我评价:□优□良□中□差 (十二)总体生活状况(质量)自我评价:□优□良□中□差(十三)其他:

二、全县种植的粮食作物情况 注:表格不足请自行补足 3 / 12

注:表格不足请自行补足 4 / 12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普查表 年基本情况 填表人:日期:年月日联系电话: 一、基本情况 (一)县名: (二)历史沿革(名称、地域、区划变化): (三)行政区划:县辖个乡(镇)个村,县城所在地 (四)地理系统: 县海拔范围 M,经度范围°° 纬度范围°°,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毫M (五)人口及民族状况: 总人口数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少数民族数量:个,其中人口总数排名前的民族信息: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民族人口万,民族人口万 (六)土地状况: 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 草场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 湿地(含滩涂)面积万亩,水域面积万亩 (七)经济状况: 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显著进展

网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对天气、土壤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农户的种植行为做出指导,更好地为农户进行服务。 3.4 加强种业企业品牌建设 我国种业品牌建设较晚,由此导致了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北京种业品牌建设是实行北京集中化战略的目标。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就企业而言,品牌和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只有产品被认可,并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企业的形象或产品的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确立[20]。种业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和推广、售后服务,使品牌印象在顾客心中根深蒂固,从而达到引导消费、促进消费的目的。总的来说,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并最终使消费者认可。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以顾客为中心,生产抗病、高产的优良种子,提供贴心、便捷的售后服务,只有这样,企业的品牌才会深入人心,才能最终建设企业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晴,卢凤君,李志军,等.转型期北京种业发展的战略路径[J].中国种业,2013(11):7-8 [2] 王彬夫.试论集中化战略在医疗服务市场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1):10-12 [3] 张秋吉.山区城市化发展集中化战略与案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 李开.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实施集中化战略的必要性与途径[J].科技创业,2007(1):89-90 [5] 卫妲.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6] 傅云舟,郭薇.新闻集团跨媒体整合和集中化经营战略对中国传媒业的启示:新闻集团2004-2008年度报表数据资料分析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0):23-25 [7] 黄杨,朱烽美,张芸.集中化导向下地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9):61-66 [8] 张晴.基于集中化战略角度对画廊发展的几点建议[J].艺术科技,2014(7):22-25 [9]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47 [10] 王兵.企业聚焦战略理论和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11] 侯军岐,牛军让,侯丽媛,等.北京现代种子产业整合研究:基于种 业价值链整合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87[12] 马述忠,任婉婉.我国种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瓶颈、战略机遇与美国 借鉴经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7):3-12[13] 孙强,王成志,孙铭丽,国内种子企业销售渠道选择分析[J].中国 种业,2011(4):8-10 [14] 李波.我国种子营销新模式探析[J].中国种业,2013(6):8-11 [15]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6] 刘焱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577-582 [17] 王磊. 新型粮食安全战略下中国种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实施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229-230[18] 马亚丽.浅谈种业信息化[J].山西科技,2016,31(5):114 [19]石恒,孔繁涛,吴建寨,等.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种业信息化监管平 台建设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科技展望,2016(9):53-54[20] 许泉,徐福海,吴强,等.实施中国种业品牌建设 提高国际市场竞 争力[J].种子世界,2015(1):2-3 (收稿日期:2017-01-16 )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显著进展 [本刊讯]从4月7日在南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行动”)2017年工作会议上获悉,“行动”实施2年来已完成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等6省(市、自治区)375个县的全面普查和92个县的系统调查,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通过全面普查,基本查清了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6省(市、自治区)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牧草等栽培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的数量、分布范围、主要特性以及农民认知等本底信息。初步发现各省地方品种和主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情况极其严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 通过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4638份。经初步查对,其中85%是新收集资源。6省375个县中,有43个县的种质资源从未收集保存,从而填补了收集县域的空白。通过对收集资源的初步鉴定评价,在优质、抗病、抗逆、特殊营养价值等方面筛选出一批特优特异种质资源。 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摸清资源家底,防止具有重要潜在利用价值种质资源灭绝,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存,必将对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陈丽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