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绿色家园

绿色之路

——临夏市生态环境保护纪实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临夏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有“中国小麦加”、“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临夏也是我国黄河上游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西部天然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乎整个临夏州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因为有温润的气候环境和相对丰富的绿色植被,临夏市民对自己的城市环境一直抱有优越感,然而,2014年11月15日投放运行的全国空气质量监测仪显示,临夏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367个监测城市中处于末位,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情的数据无疑给所有人的当头一击。

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临夏市是全州经济文化的中

心。面对被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临夏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主动作为,在州委州政府和州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开始对全市的环境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以人为本,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发展理念,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大气、水、土壤的综合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特效字幕)

近三年来,临夏市投资达4.3亿元,先后实施了老城区西北片、东城区和3号热源厂集中供热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仅是污染治理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实现了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临夏市先后淘汰燃煤锅炉442台,对全市67家砖瓦窑厂全部进行了转产拆除,对15家砂石料厂(堆放点)依法进行了取缔。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了四个优质煤炭交易市场,取缔了全市所有零散煤炭销售点。对全市846家餐饮单位全部改用了清洁能源、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全市所有建筑工地、搅拌站全部落实“九个百分之百”

防尘抑尘措施(施工现场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工地路面硬化、工程车辆冲洗、拆迁湿法作业、渣土车限高密闭、裸露地面覆盖、高空作业控尘、严禁焚烧垃圾);通过免费发放电热毯,落实电费补助等方式,取缔小煤炉19000多个,改造土炕12000多座。全市范围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严禁焚烧垃圾,露天烧烤一律使用清洁能源,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近三年来淘汰黄标车2600多辆,并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鼓励市区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工程车辆尾气检测工作。

率先在全省县级市成立了环保公安侦查大队,联合环境监察大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全市环境违法行为总量逐年下降,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投资636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智慧城市网格监测监管项目,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城市监测网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精准施策、精准治污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支持者、监督者的良好格局。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投资、治理成效)

大力实施碧水工程:2017年,制定印发了《临夏市2017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和《临夏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按期上报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搬迁养殖专业户清单,开展了私屠滥宰专项整治行动。对大夏河、牛津河、红水河临夏市段进行综合治理,封堵取缔排放口11个。编制

完成了临夏州临夏市引黄济临地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区划

报告,对太子山水库饮用水源地开展常规监督检查,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每月对临夏市污水处理厂开展四次现场监督检查,确保了污处设施的正常运行,达标率达到100%,运行率达到95%以上。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即一期提标改造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全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面:

制定印发了《临夏市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临夏市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对接工作。

加快黑河湿地湖泊治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强与项目单位沟通,尽快完成招投标等手续并开工建设。实行“周调度、月汇报”制度,随时掌握项目进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三、面源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行绿化公司承包造林、专业队造林等方式,新建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城镇绿化美化等工程,使全市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加快。

走在临夏市的大街小巷,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临夏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完成人工造林

万亩,义务植树万株,新建绿色通道公里;完成封山育林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多平方公里。

一手抓植树,一手抓治理,通过实施全域旅游无垃圾,打响了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市的人民战争。

全市共购置3万多个轮式垃圾桶分别发放到全市37个行政村农户家中,实行垃圾桶“承包到户”,将原来的“村收集”的垃圾处理方式精准细化为“户收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垃圾收集率,减少了二次污染,彻底解决了面源污染顽疾,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三部分

经过三年多的真抓实干,临夏市连续三年顺利完成了国家考核各项指标任务,取得了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的双赢的骄人成绩。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已成为临夏市民的共同感受。数据显示:2017年,临夏市PM10、PM2.5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74、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96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6.6%,地面水水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的提升了城市形象,生态文明成效日益凸显,环境红利不断释放,八坊十三巷、大夏河三十里牡丹长廊、东郊公园等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全市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498万人次,单日游客最高量达1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51%和207%,旅游经济

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绿水青山正逐渐成为“金山银山”,美丽临夏焕发出绿色新活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新临夏,不仅用其崭新的姿态有力的回应了“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谬论,而且,有力的提振了全市各级干部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干部的能力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这种“人定胜天”的工作精神在全市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中不断传递。

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幸福的美丽新临夏,正在我们面前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