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TS)——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的抽动障碍

l 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

l 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

l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

l 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

【临床表现】

l 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

l 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l 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程度有变化

l 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

l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

l 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

l 抽动于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l 无意识障碍,亦不发生癫痫样痉挛

【发病机制】

1、很多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l 65%~9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是家族性的

l 单卵孪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53%~56%)明显高于双卵孪生(8%)

l 男性外显率高(0.5~0.9),女性外显率低(0.2~0.8)

l 出现强迫性症状或行为障碍较为常见,家族中精神病病史也较多见

2、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抽动秽语综合征

l 大脑的影像学改变主要在基底核

l 难产、窒息、早产、头部外伤等造成的儿童器质性脑损伤,可能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l 约50%的患者有肌张力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等神经系统体征

l 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改变

3、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l 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

l 性激素及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

l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失调——小剂量可乐定可使症状减轻

4、精神因素

l 精神创伤、生活事件、过度紧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l 抽动可能是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

5、感染及免疫因素

l 昏睡性脑炎伴动眼危象和疱疹脑炎的患者可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l 病理解剖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颞叶、基底核丘脑中脑盖部及中脑水管周围有病变

l 链球菌感染后自体免疫过程可能与儿童抽动及强迫症状有关

l 成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链球菌M12、M19抗体滴度升高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

1、病史:

l 有家族遗传倾向

l 发病年龄2~18岁,多在4~12岁起病,青春期后逐渐减少

l 症状呈波动性,数周或数月内可有变化,病程较长为慢性病程,至少持续1年

2、抽动:

l 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

l 首发于面部,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

l 表现眼肌、面肌、颈肌或上肢肌反复迅速的不规则抽动

l 如眨眼、撅嘴、皱眉、抽动鼻子、扮鬼脸、甩头点头、颈部伸展、耸肩等症状

l 加重后出现肢体及躯干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转圈、踢腿顿足、躯干弯曲和扭转动作等

l 抽动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数百次

l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3、发声:

l 发声痉挛是本病另一特征

l 30%~40%患儿因喉部肌肉抽搐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异常喉音

l 如犬吠声、吼叫声、嘿嘿声、咂舌声、喉鸣声、“喀哒”、“吱”“嘎”等声响

l 有的患儿无意识刻板地发出咒骂,粗俗淫秽语言、模仿语言、模仿动作、重复语言

4、行为紊乱

l 约85%的患儿出现轻中度行为紊乱

l 不安、躁动、易激惹

l 半数伴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l 可有反复洗手和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

l 可有拽头发、挖鼻孔、咬指甲、咬嘴唇或舌等自残行为

l 可发生感觉性痉挛,如压力感、痒感、热感、冷感

l 秽亵行为,过度挑衅和暴力行为

5、智力:

l 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

l 有时学习能力下降、阅读书写及作文困难,甚至不能完成正常学业,学习与ADHD有关

l 患者有一定的控制力可遏制不自主抽动数分钟或更长时间l 检查通常不能发现其他异常体征

l 病程有缓解复发

【鉴别诊断】——注意与儿童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和抽动的疾病鉴别

①习惯性痉挛:

l 见于5~10岁男孩

l 为不良习惯、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行为

l 多动较局限和时间短,可自行消失

l 无言语障碍及智力减退

②小舞蹈病:

l 近期若无风湿热、关节炎病史,以及心脏受累证据较难鉴别

l 小舞蹈病一般无发声痉挛

l 为自限性疾病常在3~6个月消失抗风湿治疗有效

③ Wilson病:

l 肝脏受累

l 角膜K-F环

l 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异常

④摆动头综合征:

l 进行性脑积水

l 出现快速节律性头部摆动。

抽动秽语综合征尚需与Huntington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肌阵挛等疾病鉴别

【检查】

实验室:

l 血脑脊液常规化验多正常

l 血生化一般正常

l 有时发现5-HT水平降低

电生理

l 脑电图——50%~60%可有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无特异性l 动态脑电图——异常率可达50%

l 心电图——多正常

脑CT——多正常

脑MRI

l 可能发现两侧基底核体积不对称

l 双尾状核、豆状核平均体积较正常小

l 伴有注意缺损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左苍白球明显小于右侧

脑SPECT

l 可见颞叶、额叶、基底核局限性血流灌注减低区

l 发作期间病灶部位局部血流灌注减少;发作期则增多,此与癫痫的SPECT图像特点相似

【治疗原则】

l 一般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无须治疗

l 对已经确诊者则应早期采用药物疗法

l 治疗原则为;初始小剂量、缓慢增加药量、尤其应用神经阻滞药或可乐定时更重要

l 治疗要有一定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更换药物

l 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改善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复杂的伴随症状时可考虑联合用药

l 由于药物治疗是对症性的,故应维持治疗,轻者需6~12个月,重者应1~2年或更长时间

l 维持治疗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2~2/3

【药物治疗】

氟哌啶醇:

l 为选择性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药

l 为首选药物疗效可达60%~90%

l 主要对运动和发声有效,可使许多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恢复常态

l 但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伴随症状效果不明显

l 初始0.25~0.5mg Bid,或0.5mg睡前一次服用,每隔3~5天增加1次

l 有效量往往达5~30mg/d,一般2~10mg/d

l 症状控制后剂量应逐渐减少至每天维持量在10mg以下

l 约半数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如情绪恶劣、嗜睡、锥体外系、认知迟钝、心脏传导阻滞等

l 动作徐缓及静坐不能是氟哌啶醇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应同时并用苯海索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

l 开始用药或加药过程中会出现动眼危象,用东莨菪碱(海俄辛)肌注可缓解

l 氟哌啶醇最低有效浓度为2.0ng/ml,血药水平超过6.0ng/ml可出现不良反应

l 不应成为儿童用药的首选药

匹莫齐特(哌咪清):

l 疗效与氟哌啶醇相似,但无镇静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现作为二线药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l 药物作用时间长、单次口服时间为24h,故日服1次即可l 初始量为0.5~1mg/d最好晨服;以后每周可小量增加直至抽动症状被控制

l 一般儿童2~6mg/d,最大用量0.2mg/(kg·d),成人4~

12mg/d,维持量为3~6mg

l 引起心脏传导阻滞较氟哌啶醇更常见,可T波倒置、u波出现、Q-T延长、心率过缓

l 故用药前和治疗过程中每隔1~2个月应进行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T波倒置、u波出现等应停药

l Q-T间期延长不很明显时可继续用药但不能再量。长期使用可出现焦虑情绪

硫必利(泰必利):

l 本品疗效不如氟哌啶醇

l 优点为不良反应轻。对氟哌啶醇不耐受者可改用此药

l 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无力,大剂量可出现恶心呕吐

l 开始剂量为50~100mg/d分2~3次口服,根据病情渐加量

l 常用剂量为200~300mg/d,儿童一般不超过600mg/d l 大多数病例的疗效出现于用药1~2周后

舒必利:

l 对控制抽动症状也有较好效果

l 抗抽动剂量为200~400mg/d

l 主要不良反应有困倦抑郁、焦虑、轻度震颤、性欲降低

五氟利多:

l 经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治疗未见效者服用五氟利多可获疗效,

l 不良反应轻,尤其嗜睡较其他药物轻

盐酸可乐定:

l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l 药理作用可能是抑制蓝斑区突触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使抽动症状减轻

l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抽动症药物,有效率为22%~70%

l 起效时间较氟哌啶醇慢,需3周或更长时间才有效

l 对伴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的治疗可首选可乐定

l 可乐定有片剂和皮肤贴片两种

l 口服开始剂量为0.025~0.075mg/d,分2~3次口服,缓加量,日量不超过0.5mg,或按3μg(kg·d)计算

l 儿童可用贴片,每片含2mg,贴于两侧耳后,每次可贴0.5~1片,每周更换1次

l 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头痛头昏、易激惹、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

l 治疗中应监测血压和脉搏情况,定期行心电图检查

l 治疗过程中不可骤停药物,否则可出现急性停药反应

l 控制注意缺陷和多动——首选可乐定,可乐定对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发注意缺陷和多动有较好效果

氯米帕明(氯丙咪嗪):

l 本品可增加脑内5-HT的水平

l 对伴发的强迫症状有效

l 儿童每天3mg/kg,成人起始剂量为25mg/d,据病情缓加,成人最大剂量为250mg/d

l 不良反应有口干、镇静震颤、便秘、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

氟西汀:

l 为新一代抗忧郁剂

l 始量为20mg/d,此后逐渐加至60~80mg/d。

l 儿童对此药的激活作用较敏感,始量为隔天10~20mg/d

l 较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较轻、少数可引起消化不良、恶心、皮疹、轻躁狂

l 研究表明,儿童服用少量氟西汀很安全

利培酮

l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l 疗效肯定,副作用轻微且极少出现

l 剂量0.5~3.0mg,分早晚两次给药,

奥氮平:

l 是一种非典型的具有包括DA-2、5-HT2A和2C拮抗作用的多种受体活性的精神抑制剂

l 能明显减轻抽动症状

l 但对伴随症状无效

l 最终剂量为2.5mg/d,平均10.9mg/d

l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体重增加、食欲增加、口干、低血糖

l 奥氮平可作为治疗运动抽动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规精神抑制剂

肌苷:

l 可能有效

l 是嘌呤类代谢中间产物,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具镇静抗惊厥作用

l 起类似氟哌啶醇的多巴胺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l 肌苷与氟哌啶醇联合治疗效果更好,且可减少氟哌啶醇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哌甲酯(利他林):

l 对治疗注意缺陷和多动有争议

l 因中枢兴奋剂可加重抽动症状

三氟拉嗪、氟桂利嗪、纳曲酮、地西泮、维生素E、维生素B6等药物可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

【联合用药】——多在下列情况下应用

l 用氟哌啶醇单一治疗不能控制或不良反应太大不能继续治疗

l 用可乐定后,运动和发声症状仍存在

l 常用氟哌啶醇+可乐定,优点在于二者均为很小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不良反应较少

l 也可氟哌啶醇+硫必利(泰必利)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l 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l 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解决环境中的应激,并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

行为疗法

l 消极练习法——在15~30min内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抽动动作,随着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

l 自我监督法——自己对抽动详细记录,可增强对抽动的意识并努力去克服、此法适用于成人或较大儿童

l 松弛训练——学会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可使抽动减轻,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作用

l 行为反向训练——用与抽动相反的或不一致的对抗反应来控制抽动

【外科治疗】

l 多采用立体定向进行未定带、丘脑腹外侧核或丘脑中间板毁损术,有显著的远期疗效

多动秽语综合症

多动秽语综合症 多动秽语综合症 抽动秽语综合征(T ourette Syndrome,TS)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在儿童期起病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儿童自我意识是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病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小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1、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 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3、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程度有变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1

抽动秽语症

有这样一群孩子,上课坐立不安,扭动着身体,小动作不断,或耸肩,或挤眉弄眼,或发出怪声,或说脏话等,最让老师头疼,同学讨厌,或许经常罚站,被叫家长,甚至家长也会觉得,这娃怎么这么“淘气”,惯常的打骂孩子,在不原因中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有一种疾病叫做妥瑞氏综合征,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多起病于3~10岁的孩子,其中4~7岁为最多,主要表现一种不随意、突然发生的、快速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非节性的运动或发声。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眨眼),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点头、耸肩、击打、踢腿等),并持续存在。 抽动形式也从简单到复杂,最后出现秽语。通常发声抽动症状较运动抽动症状晚1-2年出现,多为简单发声抽动,复杂发声抽动较少(吸鼻子,清嗓子,咳嗽、犬吠声、“啊啊”声等),约15%的患儿存在秽语。 抽动秽语症状累及部位多,次数频繁,对患儿情绪、心理影响较大。约有一半患儿伴有强迫症状,一半患儿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并有部分患儿伴有自伤行为、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患儿的抽动症状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目前病人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在治疗方面,有药物治疗也有手术治疗,常见药物有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很多药物也是尝试治疗,尝试改善一些患儿的部分症状。药物开始治疗可以用小剂量,缓慢增加药量,减轻副作用。 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改善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复杂的伴随症状时可考虑联合用药。服药控制症状效果好,维持一段时间,不能立即停药,可以尝试慢慢减下来,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如果症状重,服用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通过微电流刺激相关神经核团,改善异常放电的模式,改善患儿症状。

越来越常见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这样治

越来越常见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这样治 据小编的教师朋友反映,在一个小学班级 里,经常出现有一两个孩子的脸部或者身体出 现突然的快速抖动,如眨眼、皱眉、歪嘴、摇 头、点头、耸肩、抬臂、踢腿、扭腰、干咳、 骂人、吼叫等,把老师和同学都吓一大跳。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抽动秽语综 合征了。那么,抽动秽语综合征究竟该怎么治 呢?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 1中医辨证施治 (1)肝肾阴虚,精髓不足 症状:眨眼,目涩、目赤或目痛,寐少多梦,烦躁不安,伴有眼睑抽动,口舌生疮,胸闷胀满,叹息,手足抽动,舌红,苔少,或呈地图舌状,脉细。 治法:滋水涵木,降火息风。 方剂: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0g,阿胶9g(冲服),沉香粉6g,龟甲6g,麦冬9g,熟地6g,麻仁6g,钩藤6g,五味子6g,牡蛎12g,炙甘草12g,鳖甲6g。 (2)阴虚风动 症状:挤眉眨眼,摇头耸肩,手足瘛疭,心中憺憺大动,噘嘴嗅鼻,喉中痰声吭吭,口渴唇干,大便干结,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潜阳息风,养血柔肝。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炙鳖甲6g,牡蛎6g,白芍15g,炙甘草6g,桂枝3g,全蝎6g,茯神9g,钩藤9g,阿胶6g,石菖蒲6g,佛手6g,鹿角霜6g,丹参3g。

(3)痰火扰神 症状:起病急骤,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伴喉中痰鸣,粗言秽语,谩骂,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火涤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加减。青礞石6g,黄芩3g,制大黄1g,沉香3g,鹿角霜6g,石菖蒲6g,郁金3g,陈皮3g,半夏3g,钩藤6g,沉香粉6g,天竺黄3g,全蝎3g,胆南星3g,竹沥6g,川贝母6g。 (4)脾虚肝旺 症状:纳呆食少,情绪不稳,易怒烦躁,沉默寡言,眼红或胸胁闷痛,全身肌肉多呈不自主抽动,如眨眼、努嘴、皱眉、点头、摇头、踢腿,大便溏,四肢冷,形体消瘦,咳声阵阵,谩骂,大喊,舌红,苔薄白,脉弦或缓。 治法:缓肝理脾,强土制木。 方药:太子参10g,茯苓3g,白术6g,白芍6g,灵芝6g,茵陈6g,炙甘草3g,钩藤6g,陈皮3g,半夏3g,焦三仙6g,鸡内金6g,麦芽3g,佛手6g,全蝎1g,生姜1g,大枣3枚。 (5)风痰壅肺 症状:风痰上壅咽喉,则咽痒不适,怪声连连,骂声不断,流窜经络,肢体抽动,喉中吭吭作声,偶有秽语,伴不自主摇头,挤眉,耸肩,四肢抽动,舌红或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化痰息风。 方药:辛夷、苍耳子各6g,玄参、板蓝根、肉桂3g,山豆根、半夏、伸筋草各6g,钩藤、白芍、全蝎、石菖蒲各3g,川贝母6g,蝉蜕、天麻各6g,菊花3g。 (6)肝经郁热 症状:紧张时眨眼、摇头、耸肩、手足抽动,发作频繁,放松时发作次数减少或减轻,可伴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易怒,舌红,苔黄、花剥或少苔,脉弦或细数。 治法:平肝息风。

抽动秽语综合征指南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编写组成员:梁秀龄徐评议王丽娟冯慧宇张玉虎) 抽动秽语综合征,称作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GTS),也称Tourette综合征(TS) ,因法国神经病学家Gilles de la Tourette 于1885年首次对该综合征作了详细报道而得名。另有称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G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1],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多见。某些患者其行为障碍比抽动症状更突出。GTS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变的外显率,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已除外GTS的多种后选基因,至今仍未有准确的基因定位。GTS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年轻人、有家族史。病理表现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去抑制状态,同时伴随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抽动与行为紊乱[2 -3]。也有人认为GTS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与中枢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TS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者见于一半患者,仍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GTS 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女发病之比为2~10:l。 (一)前驱症状: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①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②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③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④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⑤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⑥较罕见的是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二)主要症状:有两方面,即多发性抽动以及行为障碍。 1. 多发性抽动临床上抽动分为四类:①单纯运动性抽动:累及一条或一组肌群,表现为短暂的肌肉阵挛性抽动,缓慢的运动或姿势维持(张力障碍性抽搐)或肌群紧张(强直性抽动);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累及多组肌群,运动抽动常合并精神行为紊乱,表现为半目的性动作;③单纯声音抽动;④复杂声音抽动伴随语言表达障碍。四类抽动的临床表现见表1。GT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肌肉抽动。通常头面部先累及,如眨眼、撅嘴、喷鼻、点头、耸肩,逐渐发展到四肢和躯干,可出现一侧投掷运动、转圈、踢腿、腹肌收缩等。抽动发作频繁,一日十几次至数百次。约30%~40%患者抽动时伴爆发性异常喉音,如犬吠声、吼叫声、喉鸣声、嘿嘿声等,或刻板地发出咒骂和淫秽词句,并有强迫性意向。85%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行为紊乱,如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和行为退缩、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破坏行为、学习差等。上述症状在睡眠时消失,精神松弛时减轻,紧张、疲劳或压力增大时加重。患儿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半自主),例如在上学期间压制抽动的欲望和不舒服感觉,放学回家后则通过抽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精神压力。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与抽动相关的情感和冲动释放,明显的暗示性是本病区别于其他运动过度性疾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2. 行为障碍最常见是强迫症(OC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OCD发生率20%~60%,一级亲属中常见,表现为不自主地反复出现而持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冲动行为,或者是重复行为,如不停洗手、计数、默诵等,或脑中不断出现一些曾经见过的影像。这些症状不自主地反复出现,造成思维中断,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 李中正医师行知堂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

抽动症

抽动症是什么?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男性多见,大部分患者于4~12岁之间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 疾病名称 抽动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因 病的病因尚未阐明,近年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上述一般认为影响抽动症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理 3.生化代谢 4.环境因素 5.躯体因素 6.器质性因素 7.药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少部分在早期出现,多数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总结以下几点: 1.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 2.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可以作出诊断,但应排除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动作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 诊断主要以下几点 1.舞蹈症 2.肝豆状核变性 3.癫痫肌阵挛发作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出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受益匪浅。现将韩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 1.1 心神失调为本 韩师认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种肝风动摇的症状为本病的外在表现。临床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加上过分溺爱和学习上过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抽动症状。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后期患者抽动症

状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中医认为,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所致。《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藏神,神伤则心主神明功能异常。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本病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外在的各种症状则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逐渐引起。 1.2 肝风为标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形气未充,《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的记载。可见,小儿对惊恐等情志刺激耐受性差,易神伤而致精神、情志方面的改变;另外,有一些患儿素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都可引起心主神的功能失调,日久累及他脏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累及肝脏时,出现的就是肝风动摇的症状。这与肝脏的特性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在五行属木,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抑郁不舒就会出现肝风煽动的外在表现,“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正反映了患儿抽动的特点,即抽动的部位常不固定,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复交替出现。临床上,患儿出现心理情志的变化时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又称多发性抽动症) 一、【概述】 儿童的抽动症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据估计有 15% 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 问题。临床上称为“抽动障碍” ,起病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 , 美国1971年调查,学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为5%至10%;荷兰调查表明,儿童抽动症占学龄儿童5%至20%;北京的调显示,小学生患病率超过8%,性多于女性,男孩女孩发病比例约为4到9:1。 抽动症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的儿童疾病,患儿一般不存在明显智力问题,少数智力低于正 常的表现, 更多的是由于此类患儿不自主运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年 龄的增长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治疗, 毕竟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 的影响。

抽动症尚未被多数人了解和重视, 在学校, 患儿常被看作是思想品德差, 屡教不改的坏学 生,挨批评受罚则是家常便饭;在家里,父母常“恨铁不成钢” ,往往施以粗暴的﹑简单的 教育方式,拳棒交加;在同学﹑亲友邻里眼中,这些顽皮孩子也常受到讥讽﹑疏远和歧视。 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 主要表现: 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不自主地、 反复地、 快速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并可伴有注意力 不集中、 多动、 强迫动作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 无论哪种抽动障碍的形式都主要表现为两 种抽动类型, 即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 但根据抽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类型又可分为: 短暂 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 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 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 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多发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疾病。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这增加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多发性抽动症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不同程度地干扰与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有学者认为食物中的调味品、防腐剂和人工颜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虽目前未被证实,但在选择食物时应当注意。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儿到少年期症状会好转, 只有一小部分儿童会持续至成年。 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 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 绝大多数孩子发生 的习惯性抽动行为, 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 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 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

小儿抽动症的各种问题解答

小儿抽动症是什么? 小儿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etes),它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肌肉不随意运动,抽动症开始只是频繁的皱眉、眨眼、吸鼻、噘嘴,伸舌、张口、点头、摇头、仰头甩头等,严重时伴有污言秽语。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动、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因为小儿抽动症的病因复杂,表现不一,且有反复交替发作的特点,所以极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家里有抽动症儿童,家长要扮演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就要了解如果孩子患有抽动症,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正确的家庭护理是提高疗效、减少疗程、避免复发的关键,作为家长要熟知小儿抽动症的临床症状。据有关调查91%的患儿父母对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表现不甚了解,他们常常以为孩子做出眨眼、挤鼻等现象,误认为是孩子调皮、出怪相,不时指责、谩骂甚至殴打孩子,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患儿在平时做事情时往往注意父母是否在关注自己,这样势必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对抽动症的治疗绝无好处。所以,父母起码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故意出怪相”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要给孩子放松心情,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抽动症的康复治疗。 2. 家长需要对病因有清晰的了解,此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以往的研究认为与器质性、遗传、躯体、心理等因素有关,另外最近有调查表明,孩子压力大、精神刺激、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抽动症的诱因,部分患儿往往在感冒后症状加重,所以父母应该多方面了解小儿抽动症的诱发因素,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不能对孩子精神上形成刺激,另外在患儿感冒时由于抽动症状加重,可配合服用治疗感冒药物,减轻症状。 3.家长对药物治疗:患儿服用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往往易出现锥外系反应,使家长感到恐惧不安而终止药物治疗,为此要给患儿的父母讲解药物常见的副反应,出现副反应后如何处理等知识。一般在患儿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减少或消失,有些父母怕服药后影响孩子的学习,而自行停药,使症状出现,应教育父母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提高服药依从性。 4.行为治疗法是良药:抽动症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常常在短时间内可有效自行控制,当患儿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据此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障碍

抽动症主要源于心理因素治疗可从三个方面入手[2009-9-2922:13:48]???? 孩子常常眨眼,耸肩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习惯不好,纠正了很多遍,总改不过来。直到孩子因在学校打架来见心理咨询专家,才知道孩子得了抽动症。 很多家长起初不知道孩子得的是抽动症,往往在发病四五年后才意识到,耽误了很长时间,也延误了治疗时机。 抽动症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开始表现为频繁的挤眉弄眼、吸鼻子、动嘴巴、伸舌头、点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耸肩、摇头、踢腿、甩手、四肢抽动、肚子起伏等,这些症状会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 抽动症的误诊比例很高,一方面有些家长不会因为孩子挤眉弄眼就带去医院看,导致误诊;有些家长带孩子去了,但医生诊断为眼结膜炎、鼻炎等。吃了很多药,症状稍有减轻,很快又复发。 经过临床诊断发现抽动症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是压力。孩子面临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学校冲突等情况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没有学会处理压力,压力会积累在身体细胞中。 二是冲突。内心一边想要发火,一边想到家长老师的不能生气的教育。如果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冲突就变得非常严重,身体也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压力和冲突都有很强的力量,能够造成细胞内能量的大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就像“地震”一样爆发,表现为身体大肌肉群不由自主的运动。 实际上,抽动的症状有助于缓解孩子体内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的心理。家长可以模仿一下抽动症儿童的行为,就能感受到。做完挤眉弄眼、耸肩、甩手、踢腿这些动作,肌肉可以感受到暂时的放松。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的。 从心理咨询角度治疗抽动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寻找压力来源,找出让孩子紧张和冲突的原因; ●学习缓解压力和冲突的方式,用宣泄、运动、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释放积累的压力; ●建立新的对待压力的模式,再次面对压力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 抽动症的治疗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消除压力源,一起改变应对压力和冲突的方式。 北京金童儿童门诊部

老中医分型治疗儿童抽动症

老中医分型治疗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3~15岁儿童,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缩鼻子,摇头,耸肩,秽语,喉内发声以及腹部及肢体不自主抽动等等。 一、分型治疗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陈老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风证”、“痰证”的范畴,祛风化痰为其治疗大法。陈老临床常分四型。 1.肝郁化火,肝风内动: 此型患儿除眨眼、摇头或肢体抽动外,常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治宜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处方:珍珠母 30克,黄芩、栀子、泽泻、柴胡、钩藤、菊花、僵蚕、石决明、白蒺藜各8 克,天麻6克,青黛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常见自幼体弱多病,形体消瘦,多动不安,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唇舌红赤,双眼干涩,盗汗,手足心烦热。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龟板各30克,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沙参、麦冬各10克,当归3 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3.肝气不舒,痰浊阻络: 此型患儿一般较胖,喜食肥甘厚味,不好动,性情郁闷易怒,同时并见部分运动肌抽动,如手指末端不自主抽动,眨眼,口角抽动等。治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处方:制半夏、胆南星、瓜蒌、石菖蒲、茯苓各8克,郁金、白附子、枳实、竹茹各5克,陈皮3克。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4.心脾两虚,风痰闭窍: 此型除各种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喉中痰鸣发声,或有秽语,精神倦怠,面色无华,眠差多梦,饮食欠佳,出

汗多,舌淡苔白,脉无力或沉细等。治宜补益心脾,祛风化痰。 处方:煅龙骨、煅牡蛎、黄芪各30克,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茯苓各10克,扁豆、远志、酸枣仁各6克,当归3 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典型病例 刘某,男性,8岁。不自主眨眼、耸鼻、面部肌肉抽动2年余,近半年多来出现频繁点头,有时咽部发出吭吭声音,曾在当地医院作脑电图、cT等检查均正常,先后服用泰必利、氟哌啶醇和安坦等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儿性情急躁,好动易怒,食欲及二便均正常,舌质红,苔白,脉弦。证属肝郁化火,肝风内动。治宜清肝泻火,熄风止痉。药用珍珠母、夜交藤各30克,青礞石15克,菊花、栀子、黄芩、钩藤、僵蚕、白蒺藜、石决明、远志、益智仁各10克,天麻、白芷、山豆根各6克,青黛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2周后,患儿点头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时轻时重,予前方加柴胡、石菖蒲、郁金各10克。继服2周,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脾气也较前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服3周,诸症悉平。巩固疗效2个月,未见病情反复。 三、情志调理 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故陈老认为,治疗不仅需用药物调节阴阳平衡,心理疏导和心理行为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如给患儿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告诫其少看电视和玩游戏机,尽最减少紧张、恐怖等精神刺激,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和帮助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情绪,适应现实环境等等。

抽动症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 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治疗见效较男孩慢。 儿童抽动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渐加重,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需及时治疗。 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1] 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习惯及模仿 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其他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儿科护理-抽动障碍护理常规

抽动障碍护理常规 抽动障碍即多发性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言语障碍为临床特点。多在儿童期发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本病呈慢性病程,病情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通常需长期服药治疗。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 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不自主、重复地肌肉抽动。常开始于头颈部肌肉如点头、频频瞬目、皱眉、嗅鼻等,以后发展到肩、臂、下肢与躯干部的肌肉,如耸肩、抬臂、睡眠时可缓解或消失。 发声性抽动,大多数患儿伴喉肌抽动,喉部出现不自主怪声,少数患儿反复发出粗鲁下流的语言或有模仿现象。 其他,部分患儿可出现与本症相关的一些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惹,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 【护理评估】 健康史询问患儿抽动发作的开始时间,发作时有无诱因如过度疲劳,焦虑,感染等,有无伴发症状,家族其他成员有无类似抽动史。 症状、体征评估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等,注意检查神经系统相关体征。社会、心理评估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本病的

了解程度。 【护理问题】 有外伤的危险与抽动发作有关。 焦虑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及不被他人理解有关。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的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心理活动,帮助其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处理好学习问题。另外,对患儿辅以奖励的正强化方法,以增强患儿的自制力,从而达到疗效。 2、用药的护理保证患儿按时按量,准确无误地服药,防止少服、漏服或多服。护士要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副作用,表现为动作减少、减慢和肌张力增高,如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 3、病情观察认真观察患儿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并详细记录,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平时要注意有无发作的先兆或诱因。 4、病室环境开窗通风,有适宜的温湿度,要求环境安静,尽量减少噪音。病室禁止喧哗,可适当放些缓慢柔和的音乐,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