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简述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1. 胎儿血液循环是一个独特的循环系统,与成人的血液循环有很大的不同。

2.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是有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肝循环。

3. 肺循环系统将血液从胎儿的心脏向外输出,流经肺部,从而获得新鲜的氧气,然后回流到心脏。

4. 肝循环系统将血液从胎儿的心脏向外输出,流经肝脏,从而获得新鲜的营养,然后回流到心脏。

5. 胎儿血液循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还存在一个叫做“羊水循环”的循环系统,它将胎儿的血液从脐部流入羊水,然后回流到脐部。

妊娠生理

妊娠生理 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妊娠全过程约40周, 受精与着床 ㈠受精 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过程称为受精。通常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小时内。当精子与卵子相遇后,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在酶的作用下,精子穿过放射冠、透明带,与卵子的表面接触,开始受精。已受精的卵子称受精卵或孕卵,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 ㈡受精卵的输送与发育 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的同时,借助输卵管肌肉的蠕动和纤毛推 动,向宫腔方向移动,约在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 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称桑椹胚。约在受精后第4日,进入宫 腔,在子宫腔内继续发育成晚期囊胚。 ㈢着床 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宫内膜的过程,称孕卵植入,也称着床,约 在受精后第6-7天开始,11-12天结束。着床需经过定位,粘 着和穿透三个阶段。 ㈣蜕膜的形成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迅速发生蜕膜样改变,此时致密层蜕膜样细胞增大变成蜕膜细胞。依其与孕卵的关系分为三部分:

1.底蜕膜与囊胚极滋养层接触的蜕膜 2.包蜕膜覆盖在胚泡上面的蜕膜 3.真蜕膜除底蜕膜、包蜕膜以外的覆盖子宫腔表面的蜕膜。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㈠胎盘 1.胎盘的形成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 2.胎盘的结构妊娠足月时,胎盘为圆形或椭圆形盘状,重450-650ɡ,约为足月新生儿体重的1/6,直径16-20㎝,厚约2.5㎝,中间厚,边缘薄。胎盘分为子面和母面,子面光滑呈灰白色,表面为羊膜,中央或稍偏处有脐带附着。母面粗糙,呈暗红色,由18-20个胎盘小叶组成。 3.胎盘的功能①简单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转运④较大的物质可通过血管合体膜的裂隙或通过细胞质膜的内陷吞噬继之膜融合,形成小泡向细胞内移动 胎盘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和合成功能等。 ㈡胎膜 胎膜是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㈢脐带 脐带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体蒂发展而来。胚胎及胎儿借助于脐带悬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目的要求: 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生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 掌握ASD、VSD、PDA、TOF的血液动力学, 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的诊断; 熟悉上述几种常见先心病的治疗原则。 一、概述(Essentiality) 先天性心脏病是胚胎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造成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 心脏病。 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出生婴儿的7?8‰。根据国内资料统计,各类先心病 以VSD最多,其次是PDA、TOF、ASD。近些年来,由于小儿心血管病研 究工作(诊断、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 二胚胎时期的心脏发育(Embryology of the heart) 原始心脏于胚胎的第2周开始形成,约于第4周起具有循环作用,至第5?8周房、室中隔完全长成,即为四腔心脏,所以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第2?8周,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三、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Fetal Circulation) 一根脐V(含A血)和两根脐A(含V血)以及胎盘与母体之间进行营养 和气体的代谢是通过弥散的方式进行交换的。 除脐V内是氧合血外,其他都是混合血。 卵圆孔和动脉导管都正常地开放着。 几乎左、右心室都向全身输送血液。 胎儿肺组织处于萎陷状态,当然也就无气体交换之功能。因此只有体循环而无肺循 环。 五、先天性心脏病病因 (Etiology) 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第2?8周的过程中,任何内在和外来因素的变化,影响了胚胎的发育,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发育异常即可造成各种先天性心脏的畸形。归纳起来有以下诸因素: (一)内在因素(intrinsic factors) (二)外在因素(extrinsic factors) (三)其他因素(other factors) 七、常见的几种类型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健

小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健 一、小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心脏的特点 1. 心脏的体积相对较成人大,重量和容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重量:新生儿的心脏约重20~25克,大约占体重的0.8%,成人心脏约300克,约占体重0.5%。1岁时为出生时的两倍;5岁4倍;9岁时为6倍;青春期增长到12~14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容积:新生儿仅20~22亳升,2岁半60亳升左右,7岁时约100~120亳升。以后增长相对缓慢,于14岁时才达到140亳升。至青春期又迅速增长,18岁时达240亳升左右。心脏发育过程中有两次增快阶段,即2岁以前和青春期后期。 2. 心肌收缩能力差。 婴幼儿心壁薄,心肌纤维细弱,弹性纤维少,只在心包膜和心内膜上才有弹性纤维,因此,心肌的收缩能力弱,心排血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弹性纤维变粗变长,到了6~7岁时弹性纤维开始分布到心肌壁内,增加了心脏的弹性,有利于心脏的收缩。 3. 心率较快,且节律不稳定。 心率较快的原因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量多,而小儿的心脏容积较小,心肌收缩能力差,每搏输出量较成人少,因而只有增加搏动次数来补偿不足。所以儿童年龄越小,心率越快。随年龄增长,心跳次数逐渐减少。 由于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兴奋性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10岁左右才发育完全,因此,心搏不稳定(心率加速),脉搏节律不规则。 (二)血管的特点 1. 动脉内径相对比成人宽,动静脉的口径相差较小。 新生儿为1:1,成人1:2。冠状动脉也相对比成人粗,心肌供血充分。这样的构造对幼儿供血充足,有利于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管内径相对地变窄。 2. 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供氧充足。 幼儿的毛细血管网较密,管径也较成人粗大,尤其是肺、肠、胃和皮肤部位的血管,血液供给充足,身体得到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十分充足,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组胚名词解释

Bone lamella骨板——骨质结构呈板状,同一骨板内的纤维排列互相平行,基质呈凝胶状,具有粘合纤维的作用,骨盐沿胶原纤维长轴排列并与之紧密结合。 Osteon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和营养单位,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和骨内膜。 (chondrocyte):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幼稚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组织的表层,单个分布,体积较小,呈椭圆形,长轴与软骨表面平行,越向深层的软骨细胞体积之间增大呈圆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常见数量不一的脂滴。 Recirculatio n o f l y mph o cyt e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周而复始的现象 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具有共同来源(幼单核细胞)和共同功能(趋化性运动,强烈吞噬)的散布于全身的系统.包括: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小胶质细胞等 Yerminal center生发中心(位置、结构特点)生发中心位于次级淋巴小结,可分为明区和暗区。暗区主要由大型B细胞组成,明区主要由中型B细胞组成。 . T h y m i c c o r p u s d e胸腺小体:或称Hassall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数层扁平的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清晰,胞质嗜酸性;小体中心的细胞胞核消失,已变性解体。 (thymus dependent area)胸腺依赖区:在淋巴结为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即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外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该区内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脾脏,胸腺依赖区为动脉周围淋巴鞘。 - barrier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覆盖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与胃黏膜分Mucous-hco 3 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凝胶层,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具有防止h+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使胃黏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Splenic sinus脾血窦:是髓质的淋巴窦,位于脾索之间,腔内含较多的巨噬细胞,可较强滤过淋巴液。窦壁都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构成,构成栅栏状,彼此之间有缝隙,脾索之间的血细胞可以通过它们进入皮窦。皮窦宽大约30~100微米,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脾窦内含有淋巴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 Surface mucous cell表面黏液细胞:该细胞椭圆形的核位于基底部。2.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于透明。3.细胞间有紧密连接,此细胞分泌含高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有重要保护作用。表面黏液性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三至五天更新一次。(chief cell)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zymogenic cell),分布在胃底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底部。细胞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

胎儿循环

胎儿循环 出生后,我们通过肺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而能量物质的摄取发生在胃肠道,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物质转化后进入循环。在胎儿期,摄取氧气及排出二氧化碳在胎盘循环内完成,能量物质也是通过胎盘膜后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其中一部分会通过胎儿肝脏后再进入胎儿循环,约有平均50%是通过静脉导管直接进入胎儿循环进行利用。 胎儿循环方式 出生后,我们的肺循环和体循环完全分开,氧合完全的动脉血由左心室射血后通过主动脉系统供应氧气及能量物质至全身组织,此后静脉回血至右心房,右心室,由右心室射血至肺循环,肺循环回血由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左心室,完成全身血液循环,此外,也有极少部分未经氧合的血液回到左心,包括由支气管动脉的部分血液营养支气管后,血中氧已被消耗后流回入肺静脉,还有少量冠状静脉血流通过迷走静脉也直接回入左心室。出生前,氧合充分的血液是由母体通过脐静脉至胎儿期内,而这些氧合血在进入心室射血前即与胎儿体循环静脉血混合。脐静脉进入肝门后转向左侧,并分成数支分支,远端分支衍生为静脉导管并首先汇入下腔静脉,脐静脉进入肝门后向右侧的分支,在与门静脉混合后供应肝右叶。左侧肝静脉回流入心的位置非常靠近静脉导管,在胎羊中左肝静脉是与静脉导管混合后经由共同通道从腔静脉左后方回流,而在人类胎儿中,二者靠近后分别回流,在胎羊中,左肝静脉是与静脉导管之间有一个薄的类似瓣膜结构将二者隔开,该结构可能与局部相关血流的流向有关。右肝静脉在下腔静脉右侧和后侧分别回流,该处也部分的被上述的瓣膜结构覆盖,基于相关血管造影研究,在脐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后,Lind等发现脐静脉血经过静脉导管的血流大部分由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从各支血管中注入核素标记的微粒从而判断由脐静脉、门静脉以及下腔静脉来源的不同血流在胎儿体内的分布。在肝左叶的血流中,90%由脐静脉供应,其余10%由降主动脉通过肝动脉供应。尽管大部分(92-95%)经过静脉导管的血流均来自脐静脉,仍有一小部分来自门静脉。绝大部分门静脉的血流供应肝右叶,经极少部分进入静脉导管,而不会进入供应肝左叶。静脉导管在这里是作为脐静脉直接进入下腔静脉的旁路途径,避免了肝脏微循环的高阻力,不管在胎儿还是胎羊,经过静脉导管的脐静脉血所占比例变化很大,由20%至90%不等,平均为50%。 静脉导管的血流优先由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而腹部来源的下腔静脉血流优先由右心房经三尖瓣引入右心室。利用核素标记物技术,我们研究了胎羊的左肝及右肝静脉血流的分布情况,与人类一样,左肝静脉以及静脉导管的血流优先由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而右肝静脉与腹部下腔静脉的血流优先由右心房经三尖瓣引入右心室。由胎羊胸部下腔静脉的直接观测研究得知,氧合较好的左肝静脉以及静脉导管血流在腔静脉左前部分层流,而氧合较差的右肝静脉与腹部下腔静脉的血流在右后部分层流,对胎羊的超声多普勒研究也证实了同样的现象。 不同血流引流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在胎羊中前述的类似瓣膜结构在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人类胎儿中,这种作用尚未证实,故血流的优先引流可能起重要作用,在胎儿中房间隔下缘的引流,下腔静脉瓣以及房间隔下部的对应运动,以及界嵴、梳状缘延续过下腔静脉的结构,使得下腔静脉左后部分血流直通过卵圆孔进入左房,其他的机制包括不同来源血流的血流速度不同,腹部下腔静脉血流速度较慢,为15cm/s,而静脉导管的血流相对较快(55-60cm/s),这就使两者在血管或心脏内分别运行,故提供较多氧气的静脉导管的血流优先经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再到升主动脉,而血氧饱和度较低的腹部来源的下腔静脉血流则优先由右心房经三尖瓣引入右心室及肺动脉。 几乎所有的上腔静脉血流均经三尖瓣进入右心室,但也有5%或更少的血流经卵圆孔入左房,对胎羊中的超声多普勒研究发现这部分血流在心房收缩期首先反向流入下腔静脉上

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小儿心血管的特点。 2.先心病的病因及预防、分类及诊断要点。 3.常见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主要辅助检查特点。 4.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 第一节儿童心血管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在胚胎早期第2周左右,由胚胎腹面两侧的原始基所形成的两个血管源性管状结构在胚胎中轴两侧向中线融合,形成原始心管。胚胎22~24天,在一系列基因调控下,由头至尾,形成动脉干、心球、心室、心房及静脉窦等结构,与此同时心管逐渐扭曲旋转,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渐渐向腹面突出,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心脏的流入及排出孔道并列在一端,四组瓣膜环也连在一起,组成纤维支架。 至胚胎第4周左右,心脏外形基本形成,开始有循环作用,但此时心脏仍为单一的管道。在此之后或更早一些开始,心脏发育经历以下变化:①房室分隔。在房室交界处长出心内膜垫,将房室分隔开。①左右心房分隔。由心房腔长出的镰状隔与心内膜垫相互延伸而形成,其间伴随着房间隔、房间孔和卵圆孔的复杂变化。①心室间隔形成。由心室底部突出室间隔基胚并向房室管方向生长,将心室分成左右两半;至胚胎第7周时室间隔上缘的结缔组织、漏斗部及心内膜垫融合成膜部室间隔,从而促进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发育过程中的任何异常即可造成室间隔缺损。①主、肺动脉及瓣膜发育。由原始心脏出口动脉总干内层长出两个相对的纵嵴,并在中央轴相连,将总干分为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左向后旋转与左心室连接,肺动脉向前向右旋转与右心室连接。如该纵隔发育障碍,则可造成主动脉骑跨或大动脉错位等畸形。二尖瓣和三尖瓣由房室交界的心内膜垫及圆锥隔形成。至第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形成,成为四腔心脏。 胚胎第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时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

儿科学重点知识点: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概述】本章内容重点主要是各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系统生理特点 1. 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1)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①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而进行交换的; ②胎儿时期只有体循环,几乎没有肺循环,因为胎儿肺脏处于压缩状态; ③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但肝是纯动脉血供应; ④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中的特殊通道; ⑤胎儿时期肝脏供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供血的含氧量最低; ⑥胎儿期供应右心室不仅后要克服体循环的阻力,同时承担着远较左心室多的容量负荷;(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①脐血管: 1°出生后脐血管被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脐胎循环转变为肺循环; 2°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 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3°脐静脉变成肝圆韧带,脐动脉变成膀胱脐韧带; ②卵圆孔: 1°由于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变薄并扩张,肺循环压力下降; 2°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脏的血液↑,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也↑,左心房压力因而↑; 3°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即在功能上关闭,至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关闭; ③动脉导管: 1°出生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上的关闭; 2°另,血氧增高、缓激肽的释放可使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 3°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 4°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 2. 小儿血管心率血压特点: (1)小儿血管的特点: ①小儿血管相对较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10岁以前肺动脉较粗,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 ②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毛细血管比成人粗大,可保证这些器官的血液供应,对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良好的作用; (2)小儿心率的特点:小儿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心率为120~140次/分,1岁以内为110~130次/分,2~3岁为100~120次/分,4~7岁为80~100次/分,8~14岁为70~90次/分; (3)小儿血压的特点:动脉收缩压=(年龄×2)+80mmHg,舒张压=收缩压×2/3;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70mmHg;收缩压高于或低于此标准20mmHg,可考虑高血压或低血压;学龄前儿童静脉压为40cmH2O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cmH2O; 二、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1. 分类:

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试题】胎儿血液循环出生后的改变,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肺小动脉肌层退化 B.肺循环压力增高 C.卵圆孔关闭 D.体循环压力增高 E.动脉导管关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正常胎儿血循环特点 ①胎儿体内只有体循环,几乎没有肺循环,因为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 ②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动静脉混合血——除肝外; ③胎儿时期肝脏的供血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下半身供血含氧量最低; ④胎儿时期,右心室承担着较左心室更大的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 【试题】2岁女孩,体检发现胸骨左缘第2~3肋间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伴固定性分裂。该患儿的诊断是 A.动脉导管未闭 B.房间隔缺损 C.室间隔缺损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瓣狭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体检发现,说明无症状,房缺是可以的;胸骨左缘第2~3肋间,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伴固定性分裂,房缺诊断明确。 【试题】3岁患儿,自幼反复患肺炎,平素食少体弱。查体:生长发育落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Ⅲ级收缩期反流性杂音,胸片示肺血多,肺动脉段突出,左心室增大。最可能的诊断为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肺动脉狭窄 E.法洛四联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患儿平素食少体弱,生长发育落后,这是体循环缺血的表现;3、4肋间收缩期杂音,左心室先增大符合室缺,最可能的考虑室缺。 【试题】 关于室间隔缺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易疲劳 B.易肺炎,肺炎时可出现发绀 C.缺损大者,症状重

D.右心房增大 E.左心室增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室间隔缺损,体循环缺血,右心房血量少,右心房缩小,D错。 【试题】 脉压增宽,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提示 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大,出现周围血管征。 【试题】11个月女婴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Ⅲ级左右连续机器样杂音,向颈部、锁骨下传导,可触及震颤,胸部X线示:肺血管影增多,左心房、室增大,主动脉弓增大,肺动脉段突出。此患儿的诊断是 A.法洛四联症 B.室间隔缺损 C.肺动脉狭窄

[病例分享]胎儿脐静脉-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

[病例分享]胎儿脐静脉-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 我们一起走过春暖花开的季节! 在分享病例之前我们先通过一张图来复习一下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 胎儿脐静脉-门静脉系统包括脐静脉、门静脉和静脉导管,由胚胎期卵黄静脉网和脐静脉系统吻合形成。脐静脉从胎盘输送含氧血,自脐部入肝,连接左门静脉,灌注左肝叶,然后在肝脏中裂连接右侧门静脉,形成主门静脉,收集来自脾脏和胃肠的低氧血,灌注右侧肝叶; 脐静脉末端形成静脉导管,穿过肝脏,将大部分含氧血直接汇入心脏。先天性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 CAPVS) 非常罕见,门静脉血不经肝脏,直接汇入体循环,导致肝脏发育不良。其发生机制为:脐静脉

与卵黄静脉吻合及卵黄静脉与肝血窦吻合未形成或形成后被吸收。 超声观察脐-门静脉时,采用腹部横切面和矢状切面结合。正常脐静脉位于肝脏下方,血流方向朝向头侧,自肝下缘入肝,入肝后连接左侧的左门静脉,分出左门静脉下支供应肝下叶;此后左门静脉呈直角延续为门静脉窦,在腹部横切面上显示为L形的门静脉窦,随后与门静脉中支汇合后向右走行成为右门静脉,静脉导管在L形的门静脉窦处、在连接主门静脉前起自左门静脉,从左向右走行( 图A、B)。扫查过程中发现脐静脉连接的门静脉各分支有可疑时,应针对性检查。 [1] 18周胎儿腹部彩超图像A:腹部横切面B:矢状切面AO:主动脉ST:胃泡LPVs:左门静脉支LPVi:左门静脉下支LPVm:左门静脉中支RPV:右门静脉HV:肝静脉DV:静脉导管UV:脐静脉UC:脐带UA:脐动脉RA:右心房病例一

超声表现:脐静脉腹腔段分叉呈“Y”型,一支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另一支走行迂曲,连于静脉导管后注入下腔静脉。超声提示:肝内脐静脉异常走行(肝内门-体静脉吻合畸形)病例二 超声表现:脐静脉腹腔段向上走行,没有经过静脉导管,直接注入右心房。超声提示:门静脉系统发育异常病例三

儿科学循环系统疾病

第12节: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小儿心血管系统生理特点 左房连接肺静脉,右房连接腔静脉,左室连接主动脉,右室连接肺动脉。 体循环:肺静脉→左房→左室→主动脉→腔静脉 肺循环: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肺静脉 腔静脉 肺静脉 肺 体 循循 环环 肺动脉 主动脉 (一)胎儿-新生儿血液循环转换 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 (2)胎儿时期只有体循环而无肺循环。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只有肝脏----纯动脉血供应。 (4)动静脉导管、卵圆孔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 (5)胎儿时期肝脏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下半身最低。 (6)胎儿时期右心室承担的负荷较左心室大。 2.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卵圆孔关闭时间:肺循环建立后即功能上关闭,至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关闭。 (2)动脉导管关闭时间:足月儿出生后10-15小时功能性关闭,3-12个月内解剖上关闭。 右心房 左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二)小儿心脏、血管、心率、血压的特点 1.小儿动脉相对比成人粗,动静脉之比新生儿为1:1 ,成人为1:2 2.小儿心率较快。 3.血压:收缩压=(年龄×2)+80mmHg,舒张压=收缩压的2/3 【可以结合体重公式记忆:2岁~12岁体重(kg)=年龄×2+8】 二、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首选检查方法:X 线治疗:手术。 (一)、分类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平时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动脉血混入静脉血)。当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血液可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出现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时则出现永久性青紫(艾森曼综合征)。左向右分流型常见于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某些原因(如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时,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均可出现持续性青紫(静脉血混入动脉血),如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等。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流,如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等。 三、房间隔缺损(指左房和右房间卵圆孔未闭) 腔静脉肺静脉 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肺动脉主动脉 房缺4种类型:继发孔型(最常见)、原发孔型、静脉窦型和冠状静脉窦型。(一)病理生理 右心房不但要接接受上下腔静脉的血,还要接受从房间隔缺损过来的左心房的血,所以右心房的容量负荷很大,因而导致右心房增大,右心室是接收的右心房

牛的血液循环

牛的血液循环 牛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称体循环,也是大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称肺循环,也是小循环。 1.牛的肺循环 牛的肺循环血管肺循环的血管起自右心室的肺动脉,肺动脉输送血液分别到左、右两肺,反复分支与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相接,再汇流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称此为肺循环。 (1)肺动脉:是短而粗的动脉干,起于右心室,经主动脉的左侧面斜向后上方,在心底的后上方分为左、右两支。在分支处的前方,肺动脉与主动脉弓间,有一呈圆柱状的连结物,称动脉导管索,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肺动脉的左、右两支分别与左、右支气管一起经肺门入肺。牛和羊的右肺动脉在入肺前还分出一支到右肺的尖叶。肺动脉的分支入肺后,在肺内伴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终在肺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2)肺静脉是由肺的毛细血管网逐级汇集而成,与肺动脉和支气管伴行,最后汇集成6-8支肺静脉,由肺门出肺后注入左心房。2.牛的体循环牛的体循环的动脉为主动脉,自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内含有动脉血,分别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后经前、后腔

静脉(心静脉除外)将全身血液返流入右心房,因此体循环的血管分为动脉系和静脉系。(1)体循环的动脉体循环的动脉为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先向上,再向后弯曲,然后沿脊柱腹侧向后,至第5腰椎处分为左、右髂外动脉。左右髂内动脉及荐中动脉。主动脉行程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2)体循环的静脉体循环的静脉可分为心静脉、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

动物解剖学章节练习题3

《动物解剖学》期末复习题(3) 背完考试95+!!心血管系统 一、选择题 1、三尖瓣位于 A、主动脉口 B、左房室口 C、右房室口 D、肺干口 E、冠状窦口 2、肺干起始于 A、右心房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左心室 E、主动脉弓 3、关于心包描述不正确的是:心包 A、位于纵膈内 B、位于胸膜腔内 C、分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D、的外面覆盖有纵隔胸膜 E、腔由浆膜心包的壁层和脏层围成 4、心传导系统不包括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浦肯野纤维丛 D、房室束 E、支配心的神经 5、供应心血液的动脉是 A、主动脉弓 B、冠状动脉 C、肋间动脉 D、胸廓内动脉 E、胸主动脉 6、关于胎儿出生前心血管结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具有 A、卵圆孔 B、脐动脉和脐静脉 C、动脉导管 D、奇静脉 E、静脉导管 7、支配四肢骨骼肌的神经属于 A、中枢神经 B、脑神经 C、躯体神经 D、内脏神经 E、副交感神经 8、脊髓外侧角的神经元属于 A、躯体运动神经元 B、感觉神经元 C、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D、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E、中间神经元 9、位于背正中沟和背角之间的白质称为 A、腹侧索 B、外侧索 C、白质前联合 D、背侧索 E、固有束 10、脐静脉退化为 A、膀胱圆韧带 B、肝圆韧带 C、子宫圆韧带 D、圆韧带 E、镰状韧带 11、位于左房室口的瓣膜是 A、三尖瓣 B、二尖瓣 C、肺干瓣 D、主动脉瓣 E、静脉瓣 12、前肢的动脉主干是 A、髂外动脉 B、髂内动脉 C、腋动脉 D、双颈干 E、胸主动脉 13、心传导系统不包括 A、窦房结 B、浦肯野纤维 C、房室束 D、心肌细胞 E、房室结 14、胃的动脉血管来自 A、肠系膜前动脉 B、腹腔动脉 C、肠系膜后动脉 D、髂内动脉 E、肋间背侧动脉 15、胎儿出生前心血管系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A、卵圆孔 B、脐动脉 C、脐静脉 D、动脉导管 E、门静脉 16、脐动脉退化为 A、膀胱圆韧带 B、肝圆韧带 C、子宫圆韧带 D、动脉韧带 E、静脉导管索17全身最大的淋巴导管是 A、内脏淋巴干 B、右淋巴导管 C、胸导管 D、腰淋巴干 E、右气管淋巴干 18、位于牛肩胛横突肌深面的淋巴结是 A、下颌淋巴结 B、颈浅淋巴结 C、颈深淋巴结 D、髂下淋巴结 E、腘淋巴结 19、位于牛乳房基部后上方的淋巴结是 A、腹股沟深淋巴结 B、腹股沟浅淋巴结 C、腘淋巴结 D、髂下淋巴结 E、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丿L>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 •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动脉导借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隔阻,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部处于压缩状态,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骨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流至胎盘,摄取氧气及营养物质。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血氧量较下半身高。 2.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 肺小动脉骨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方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

加,左心房压力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 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借血流逐渐减少,高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闭塞,最后血流停止,形成动脉韧带。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 的存在。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 •心脏重量在整个小儿时期,心脏重量的增长速度并非匀速生长,出生后6周内心脏重量增长很少。此后,心脏重量增长的速度呈持续和跳跃性增长。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 1岁时心脏的重量为出生时2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 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 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22ml, 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而变化,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2〜5岁时左心界位于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lcni处,5〜12岁在锁骨中线上,12岁以后在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

【儿科学总结】循环系统疾病

【儿科学总结】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生理特点 一、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一)胎儿正常血液循环特点胎儿的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与脐血管来完成的。几乎无肺循环;胎儿时期肝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二)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卵圆孔生后5~7个月解剖上关闭。动脉导管解剖上关闭时间80%在生后3个月内,95%在生后1年内,若1岁后仍未闭,即认为畸形存在。 二、小儿心脏、血管、心率、血压的特点(一)心脏心脏的位置小于2岁时为横位,心脏逐渐转为斜位。心室的增长。胎儿期因右心室负荷大,故出生新生儿右室壁较厚,4~ 5mm,几乎与左心室相等。出生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左心室迅速发育,至6 岁时室壁的厚度达10mm(约新生儿时的2 倍),而此时右心室壁的厚度不及6mm,15 岁时左心室壁的厚度增至出生时的2.5倍。 (二)血管小儿动脉相对比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10岁以前肺动脉较粗,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婴儿期肺、肾、肠及皮肤的毛细血管粗大。 (三)心率新生儿每分钟120~140 次,1岁以内每分钟110~130 次,2~3岁每分钟100~120次,4~7 岁每分钟80~

100次,8~14 岁每分钟70~90 次。 (四)血压动脉血压:推算公式;收缩压=(年龄×2) 80mmHg,舒张压=收缩压的2/3。 静脉血压:学龄前儿童静脉压为40mmH2O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mmH2O。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概论一、分类(一)左向右分流型(潜在青紫型)常见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二)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等。 (三)无分流型常见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和右位心等左向右分流型特点:1.一般情况下无青紫,当哭闹、患肺炎时,右心压力高于左心,即可出现暂时性青紫。 2.心前区有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于胸骨左缘最响。 3.肺循环血量增多,易患肺炎,X线检查见肺门血管影增粗。 4.体循环供血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二、特殊检查法1.X线检查 2.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M 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扇形切面显像:三维超声心动图:多谱勒彩色血流显像。 4.心导管检查临床常用右心导管检查。可了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压力变化,明确有无分流及分流的部位。

动脉导管未闭,图文详细讲解

一,动脉导管未闭 1,在学习动脉导管未闭前必须先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解剖胎儿的动脉血完全来自母体胎盘的脐静脉(以胎儿的心脏为起点,出心为动脉,进心为静脉),通过静脉导管(与动脉导管名字相伴,是连接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血管),进入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这一股动脉血液三分之二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心脏,供应头颈上肢。 头颈上肢循环后的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这股静脉血液和来自下腔静脉的完全动脉血液汇合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射出心脏,大部分的血液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供应腹部盆腔下肢。 降主动脉的髂内动脉分出脐动脉进入胎盘,进行物质交换 其中还有一部分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分支,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部分血液进入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另外一部分血液是下肢盆腔腹部的血液回流到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2,掌握动脉导管闭合机制 (1)动脉导管闭合的解剖生理机制: 动脉导管的结构与主动脉及肺动脉均不相同,大部分的组织是螺旋状排列的平滑肌,当其收缩时候,可以保证导管的长度不变,管腔的直径缩小,使导管内膜对合。但是前提需要动脉导管内弹力纤维层发生断裂,然后形成局部内膜垫,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发生,动脉导管就无法关闭。 (2)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血氧浓度和前列腺素,前者是促进作用,后者是抑制作用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壁对于高氧的敏感度低,对于前列腺素的敏感度高,所以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发生率高 (3)正常新生儿动脉导管纤维化的解剖闭合(真正意义上的闭合)

的时间 生后2-3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岁后闭合的可能性极小3.病理解剖 (1)动脉导管位置 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分叉偏左肺动脉侧。 主动脉峡部:主动脉缩窄段病变的部位绝大多数(95%以上)在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接处,亦即主动脉峡部 主动脉峡部 (2)正常动脉导管长度及直径 内径是3.5mm,外径5-6mm,长度1.25cm (3)未闭动脉导管解剖形态分类及各个特点 管形、漏斗形、窗形和动脉瘤形 管形:多为中小导管,手术中分离结扎困难小

(整理)第三章循环系统

(整理)第三章循环系统 第三章循环系统 一、填空练习 1.循环系统包括和两部分。 2.心血管系统有、、、组成。 3.除毛细血管外,管壁从内向外依次分为组、、三层。 4.中动脉的内膜主要有、和组成。 5.中动脉的中膜主要由组,又称为。 6.大动脉的中膜很厚,含有多层,又称为。 7.在投射镜下,根据内皮细胞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可以分为三类,即、、。 8. 静脉管壁内放置血液逆流的结构称为。 9.毛细血管管壁有和组成,两者之间散在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 10.中小静脉常与相应的动脉伴行。静脉的数量比相应的动脉多,管径较伴行的动脉, 管壁较伴行的动脉而,其弹性较伴行的动脉,所以在组织学切片中静脉管壁常,管腔常。 11.一个典型微循环的血管包括、、、和。 12.在微循环中,起到控制微循环总闸门的作用,行程迂回曲折,血流很慢,是物质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13.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沟称,它是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 14.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和。 15.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它包括、和。 16.在心的传导系统中,发出节律性的兴奋,是心正常的起搏点。 17.心斜位于胸腔纵膈内,约在身体中线的左侧,是中空的肌性器官。 18.心的外形包括、、和。 19.心有四个腔,在后上部的为和,在前下部的为和。

20.从主动脉弓上发出的三个大的血管分支,从右向左依次是、和。 21.心包分为和两层,内层又可以分为和,两层之间的间隙为。 22.主动脉口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为,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腔称为,其左侧和右侧分别有的开口。 23.外周阻力血管包括、和。其关闭平滑肌收缩可增加血流的外周阻力,对维持有重要作用。 24.心内膜分为、和,在心室的心内膜下层有纤维。 25.心瓣膜包括、、和。它们都是由向腔内折叠而成,具有防止的功能。 26.心室肌纤维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层。 27.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持性结构称,它是心 肌纤维和心瓣膜的附着处。 28.颈动脉末端分叉的后方,有一圆形小体,称为,它是,能感受血中CO2、O2分压以及H+浓度的变化。 29.在颈内动脉的起始处管壁稍膨大,称为,内有,能感受血压的变化。 30.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31.淋巴管系包括、、和。 32.淋巴管由汇合而来,其位置可分为和两种。两者之间有广泛的。 33.全身各部的淋巴管逐渐汇合成9条较大的淋巴干,分别为、、、和。 34.全身9条淋巴干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和。 35.胸导管是全身最长、最粗的淋巴管,起于。胸导管收集的淋巴,占全身的,其范围包括及的淋巴,最后注入。 36.右淋巴导管由、、汇合而成,注入。右淋巴导管收集的淋巴占全身的,即。 二、A型选择练习 1.心底朝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