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文化》

期末论文

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姓名:叶炜杰

学号:201230740224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摘要:

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相得益彰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

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

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

唐诗《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诗句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转贴于 233网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备的。她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难得的佳作。张若虚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赞扬张若虚的贡献是“无从估计的”。

三、个人观点

诗人在开篇中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几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每次读到此处,我眼前仿佛一副美丽的画卷猛然打开,扑面映入眼帘。明月下,春江万里,潮水滟滟,不禁让人思绪飘飞,浮想联翩。好一副春江夜景。

作者接着写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江水正趁着月色轻轻地绕过花香满地的春之原野,那一抹浓浓的月色流淌在花树上,像是给大地撒上了一层飘逸而洁白的小雪。

我不禁疑问,诗人应该是一个丹青妙手吧,要么他轻轻挥洒一笔,便能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呢?还不仅如此,这个绘画的高手还巧妙而细微地观察了月光:月光仿佛将世间万物的颜色已经抹去,只留给大千世界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多么细腻而温润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辽阔幽静而又恬美。

上面的这五句,好似一副画卷,由远及近,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由大及小,从春江到孤月,诗歌充分体现出了博大、宁静、浩瀚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

诗人接着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没有生命,永远如一,而且如此单调没有变化,它们只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人类却有无限的生命力,延续的人类代代绵延、繁衍无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又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紧紧扣住“春江明月”四个字,由江月意境生发出的种种诗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和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丰富的。由情和爱及烦与恼交织而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但情感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令人徘徊的月光下,我们能感觉到时光在渐渐流逝而去,春光将要过去,但是回家的

日子依旧是遥遥无期。

冷冷的毫无情感的月亮又要西边落入海面了,在明月下赏月的人们,能有几个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中呢?家,难道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吗?是的,一定是的,要么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让我们不禁想到作者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是渺小的,却是如此美好而丰富的,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

结论

我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以孤篇压倒全唐,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它所蕴涵的宇宙意识和哲理意味。一首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的诗是平庸无奇的,一首只有哲理语言的诗是空洞乏味的。《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首将抒情思想与哲学意识完美结合的诗。这与唐朝的时代气息有关,但更与诗人本身的性格密切相关。唐朝承袭了前面所有朝代的艺术高度,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到魏晋的精雕细刻无一不对唐朝文人的思想和文字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唐朝的文人还是特殊而开阔的,唐朝开明宽松的政治气氛浪漫而理想化的政治态度都为唐朝文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唐朝才会出现这么多对生命的高歌对宇宙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晨晖.浅析《春江花月夜》[J].时代文学. 2008.

[2] 张斌.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审美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35).

[3] 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徐中玉. 大学语文[M]. 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爱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J].高等函授学报. 2000(3).

[6] 宋安,余迅.《春江花月夜》的整体解读.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0(3).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国贸4班 日期:2012、05、08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有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在此,我选取各个时代的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青铜器佛教雕塑壁画 清明上河图美与形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学习美术鉴赏中国部分的时候,很是自豪,自豪于我们的艺术文明,钦佩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下面根据我在艺术鉴赏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分别鉴赏一下古代各个阶段的那些我们自豪的艺术。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

大截的是彩陶文化。 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 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工业设计2班 姓名:曾玉琳 学号:0864122204

艺术欣赏之我见 “艺术是一种宣泄心灵与情绪的冲动,设计是一种表现智慧与品位的行动。要使一个国家得到真正的进步,设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愿用自己有限的脑摺皱来指挥双手发出我微薄的力量去为之,我愿与更多的人为伍!”通过对艺术欣赏的学习,我可以解决一些艺术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艺术究竟为了什么?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理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尽管艺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说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就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他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像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底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再次是美学与艺术的关系,雨果说过:“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席勒动情地呼唤过:“啊!人类有你才有艺术。“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而艺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美呢?美术中的艺术美,离不开美术作品,艺术美指的就是美术作品中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

现当代艺术赏析课程大纲

现当代艺术赏析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校普通全日制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修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熟悉“现当代艺术”各个流派代表艺术家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并且能够认识到影响“现当代艺术”各个流派发展的深层次的观念原因,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现当代艺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及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导论:课程主要内容和意义(4学时) 1、教学内容:对“现当代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基本要求:了解“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及“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马蒂斯和野兽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野兽主义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野兽主义的艺术特色及主要的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二章毕加索和立体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立体主义的特点、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第三章未来主义(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未来主义的艺术特点及主要艺术家和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未来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四章表现主义(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表现主义的特点、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及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五章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让学生对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第六章荷兰的风格派(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荷兰风格派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基本了解荷兰风格派的艺术特色及主要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审美文化论文

美,是一个在生活中人人都提及的词,它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包括客观的和主观。而审美文化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审美文化已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来源于“有用”二字,苏教授进行的动物人类学实验中,黑猩猩坎奇用石头割开绳子,找到钥匙打开箱子拿到香蕉。而香蕉对它来说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为了得到这种有用的东西,猩猩付出努力最终达到目的,同时收获了喜悦,即为美感,这就是审美最初的来源。同时,通过分析原始宗教与猩猩坎奇的时间差,我们知道审美意识的萌生先于我们所认为的“礼、乐”。 影响美感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一,时代性。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共同审美标准,“燕环肥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西汉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与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体态完全不同,但在她们各自的时代就是美的典范。还有诸如“三寸金莲”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看来,这种裹足的习惯就是对人的一种虐待,但在那个时候裹足就是一种美德,美的标准,三寸金莲则是女性最美的小脚。二,民族性。美感还因名族。种族地域的不同有区别。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南太平洋汤加女子从14岁起开始增肥,缅甸巴洞族妇女以脖子长为美,5岁以后就开始就由村医把一根直径三分之一英寸的铜棒绕在脖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二到三年就加上一个新的铜圈。这种习俗现在已被认为是陋习。三,功利性。从审美的发源“有用”来看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名家验证。苏格拉底说过“实用就是美”——对于我们这个主体而言是实用的事物是美。农村里,只要自己的儿媳妇能生孩子,婆婆就把它看成是一种美。人们对烈士的崇拜也是一种功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13-000)梵高的《向日葵》赏析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 时间:2012年6月6日

摘要:梵高油画《向日葵》,具有非同寻常的仿佛想要突破画框的一股奔涌而出的力量,和一种难以克制的自我表达的欲望,令人震撼。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从内在精神到外在形式无不给我们启发与深思。 关键词:印象派情感美学向日葵梵高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这样印象派绘画便由此而得名了。 如今一提到印象派,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忽视荷兰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3.30——1890.7.29,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舞蹈美学论文

浅谈舞蹈艺术基本理论 学生姓名:韩乐学号:20105145027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 指导教师:纪华林职称:讲师 摘要:舞蹈艺术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把握舞蹈。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以舞蹈为主要生活艺术,舞蹈离不开 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舞蹈。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念;种类;基础知识 Abstract: dance art basic theory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nce, understand the dance, and grasp the dance. Dancing i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 art, people in the dance of life as the main life art, dance without life, life more from dance. Keywords: dance art; Concepts; Species; Basic knowledge 前言:舞蹈是艺术当中的一种,舞蹈是表现人体动作特性的一门艺术。舞蹈艺 术的基本理论可以从舞蹈的概念、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基础知识这三方面去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这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仅是从生活中经过人们不断的组织、演练而来的产物,它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象征的源泉。舞蹈是在舞台,是在灯光布景及服装道具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艺术。所以它和其他的艺术(戏剧、美术、音乐等)是不等同的。舞蹈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及思想感情与认识,是一种具有审美观念的意识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中就已经开始发芽,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的,祭祀、战争、劳动等都是它发展的要素。原始的舞蹈并没有成于一体的动作或规范化,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就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不发达,他们就通过动作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所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舞蹈发展也更多的出现了独立的舞蹈体系。欧洲的芭蕾舞艺术、印度的佛教舞蹈以及伊斯兰的舞蹈艺术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体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蓬勃向上,舞蹈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孕育了周代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以及明清戏曲等,它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主要的艺术活动,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不过它们之间也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们只是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的手段上面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已。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来说话的,它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的姿势当中,描绘着想要说明的事物。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严霜1415123015的西方美学史期末论文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完成时间 2015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西方美学史 专 业 美学 年 级 14级 注: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 用统一格式稿纸誊正,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 送交评审教师。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最迟 在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 告单一并交本单位研究生秘书注册存档。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 严霜 学 号 1415123015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严霜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研究鲜有问及。本论文运用典型分析法集中论述如何破译敦煌造型艺术。 关键词:敦煌造型艺术;艺术再生;路径 0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鲜有问及,只是近来《兰州晨报》和《兰州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上偶尔有些敦煌舞剧演出过程和吨哈哈艺术演出团体如何经营演出,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报道,但是只是对这种敦煌艺术再生现象的报道,并没有提高到理论高度。 1 敦煌造型艺术概述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敦煌壁画也离不开造型这一艺术手段。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 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 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描摹,而 是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 表达多年积累经验所得。 1.1 绘画风格 较早的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 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 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 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

插画艺术赏析论文

插画艺术赏析之 ——唯美写实风格插画浪漫的唯美—Enakei Enakei是韩国着名的插画家。作品以唯美着称,其画风浪漫委婉,时而朦胧忧伤,时而明朗欢快,画面干净、色调柔和,感觉温暖,在韩国极受欢迎。 Enakei的作品分为两大类:jennie和enakei,是以韩国女星闵孝琳为创作原型而创作的一组插画。 作品主要描述名为jennie和enakei两个风格各异女生的生活。jennie 是个可爱唯美的女孩,而enakei是个时尚活泼的女孩,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记述了两个女孩每天的生活,有点小趣味,也有点小想法 韩国插画家Enakei的作品描述了两个风格各异女生的每日生活。作品画面干净、色调柔和,感觉温暖。简单的文字是生活的一些小感想,有点小趣味,也有点小想法。 彩铅水溶后的效果给画面一种柔和的美感。让人从心里感觉到清爽去温和。宁静、可爱、干净、清爽。 黑暗中的唯美——LindaBergkvist LindaBergkvist是一名非常年轻的CG大师,生于1977年,她出生在瑞典,CG的风格充满了童话色彩,神秘、诡异、梦幻。 无论是绘画功底,CG的运用还是充满想象的内容都另人着迷作品细腻但绝对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韩国唯美的CG,又不同于欧美夸张、浓重的风格不论哪方面都称的上是大师级不管你喜不喜欢或对CG有多少了解认为欣赏她的作品都是种享受 LindaBergkvist1977年出生于瑞典,她的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酷爱绘画和插画艺术,也喜欢观看电影,又很多喜欢的片子,比如:Clockwo rkOrange,CryingGame,TheNameoftheRose,SentoChihironokamikakushi, ArmyofDarkness……,从很小就开始绘画,她在20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WACOM画板,于是她开始了电脑绘画创作生活。Lind a的绘画风格细腻,她喜欢刻画人物的特写和幻想中的场景。 这位来自瑞典的女画家,Umeå便是她的故乡,据她自己所说,从小便是个喜欢放飞想象力的女孩,喜欢绘画和向同龄的小朋友讲述自己编造的复杂故事。长大后曾经动过献身教育事业的念头,在一段时间里,努力地学习英语和瑞典语。也不知道是她选择了绘画还是她被绘画选中了,总之,她后来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为当地一家电脑公司制作图片的工作,并

艺术美学论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的一盆花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对象”。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构。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

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有人认为学习美学很枯燥,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美学,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美感”享受。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所以美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美则不研究人,或者研究人而不研究美,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深入。 我们关于“本质”的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它是我们把一事物与一切其他事物及其有机整体区分开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宇宙本体是一个有机的和生态的过程,一股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方法,则所有的事物在其终极的意义上将合而为一,而在现象上的多样性将不可理解。 分开来看,一事物、一过程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是有区别的,但不是独立的。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个人认为,它的最根本意义就是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和掌握绘画、舞蹈、雕塑、音乐、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运动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掌握,能让人在生活方式上产生更大的改变,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自由。 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净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如: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4、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

艺 术 鉴 赏 之 我 鉴 机械工程系 工设093班 靳青 200906014306

艺术鉴赏之我鉴 通过一个学期的艺术鉴赏课,老师引领我们打开艺术的大门进入艺术的世界中去。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部作品,如何读懂艺术家们所想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受到这一学期的时间真正的让我学习到了很有用处的知识,也让我对艺术这门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提升自身修养,还能教会我们识别美丑。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审美对象(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欣赏者)。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述了一个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明,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她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

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审美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以发挥。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09研赵辉 2010年2月

《美学》期末论文题目与要求: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1)简论黑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2)论黑格尔《美学》中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3)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4)论黑格尔对艺术类型和门类的划分 2、所有参考和引用均需注明出处,期刊需注明哪一期,著作需注明作者、出版社,年代和页码。凡引用别人的话不注明出处的,视为抄袭,以零分处理; 3、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清楚;段落划分合理,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错别字超过3个,一个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论黑格尔的艺术理念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宗教,哲学三者是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绝对精神的反应。作为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艺术是最直接的低级的反映,哲学是抽象的最高阶段,而宗教则介于两者之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又否定宗教。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对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窥见其以理念为中心的美学基调,以及客观唯心的辩证哲学思想。 一,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哲学之间关系的分析基点。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源于他对美的定义。而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又基于他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整个真实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其美学观点,例如:客观唯心思想下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切美的本质;而辩证发展的观点中主要包含了,矛盾统一,发展变化,否定之否定等原理。根据矛盾统一原理,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只有自身的矛盾统一的艺术才是美的追求;根据发展变化和否定之否定的原理,黑格尔认为艺术直接显现真理,是肯定的,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则是对宗教的否定,是对艺术的否定之否定,只有经过了这种变化发展,精神就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了解了黑格尔的哲学轮廓就不难理解他的美学概念了。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认识。”1这里的“理念”曾在黑格尔美学中反复出现。 与“概念”,“意蕴”,“神”,“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等是相同的意义。 朱光潜对黑格尔的评论中谈到:“存在”有三种形式,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2这就是说美是心灵的,是不仅“自在”而且“自为”的。 因为艺术,宗教,哲学都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所以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容是相同的。 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1黑格尔《美学》138页

艺术鉴赏论文

摘要: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关键字:书法美艺术视觉造型艺术想象力时代背景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

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文化》 期末论文 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姓名:叶炜杰 学号:201230740224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摘要: 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相得益彰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 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