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诗经》教案优秀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诗经》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诗经》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雎鸠():一种水鸟。窈窕():文

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寤寐():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芼():择取。(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品读全诗,把握文义。(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板书:所闻: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

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今天我们认为它是一篇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4.探究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三、布置作业。1.背诵《关雎》。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

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二、学习《蒹葭》。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4.放录音,学生再听一遍,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解决下列字词的读音。蒹葭()伊人()溯洄()晞()湄()跻坻()涘()5.“蒹葭”换为“芦苇”,“苍苍”换为“茂盛”怎样?“之湄”“之涘”都换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换成“水中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双声、叠音词的好处,重复中有变化。6.本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变化,说明了什么?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说明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空间变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说明“伊人”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7.谈谈“伊人”和“诗人”的形象。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诗人时而“溯洄”,时而“溯游”,说明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而“伊人”则代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爱情、理想、事业……8.一个目标永远在眼前却永远无法接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追寻呢?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吗?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提示: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补充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三、对比赏析《关雎》《蒹葭》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怀着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

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四、布置作业。1.背诵《蒹葭》。2.把《蒹葭》改写为一篇散文。3.对《诗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诗经选注》《诗经鉴赏集》《闲坐说诗经》等书。板书设计蒹葭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凝望追寻时间之长空间转移:“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教案篇二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 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

提示: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

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课文探究】

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

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

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今义

【阅读提升】

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写作训练】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1、略;

2、略

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

1、隅:yú踟:chí荑:tí

2、蚩:chī罔:wǎng

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箫颜色多亮丽,美得让我乐陶陶。

赠我郊外白茅草,的确又美又奇妙。不是茅草多美丽,美人赠送乐逍遥。

4、略

5、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

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6、(以下内容为课后整理)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

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学生也说了)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

2、c(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c,

4、c,

5、d(比喻手法)

6、b,

7、(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

《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 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4、《〈诗经〉》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 2、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六、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七、课时安排。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 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程中《诗经》的教学。通过研究《诗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1. 《诗经》的背景和特点: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使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 2. 《诗经》的分类和选读:讲解《诗经》的分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3. 《诗经》的意义和影响:探讨《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分类和选读内容。 2. 诗诵朗读:组织学生进行诗诵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和韵律的感受,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3. 研究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的意义和影响展开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馈 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反馈。 3. 期中考试:设置适当的笔试题目,考察学生对《诗经》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1. 《诗经》的相关教材和课本。 2.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资料和评论性文章。 3. 《诗经》的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 以上为《诗经》教案的内容概要。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

《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4篇

4、《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采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 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 一、常识积累 1. 写作背景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 篇。《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

《诗经三首》教案3篇

《诗经三首》教案3篇 《诗经三首》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诗经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挂念到大家。 《诗经三首》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力量。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秀丽”的观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

同学想像女仆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会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示意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示意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同学回答,也可由老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协作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静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爱好。)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诗经〉》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1、《〈诗经〉》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 《蒹葭》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 关于《采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关雎教案4篇

关雎教案4篇 关雎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解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

《诗经采薇》教案5篇

《诗经·采薇》教案5篇 《诗经·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育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育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很多问答的诗人。今日我们就一起去观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珍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

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仔细,擅长思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解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刚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学问,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沟通沟通。假如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争论 1.通过自学与争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情愿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洁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洁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状况与心情。

诗经(精选8篇)

诗经(精选8篇) 篇1:《诗经.》 《诗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这一时期产生了再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被学术界称之为“风骚”。因为诗经的精华部分是十五国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二者合称“风骚”。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常识(师生互动) 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诗三百” 共收入305篇风,即音乐曲调,160篇十五国风 (诗歌形式; 雅,即朝廷正乐,105篇大雅、小雅 内容) 颂,即宗庙祭祀之乐,40篇周颂、鲁颂、商颂 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表现手法; 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 艺术手法) 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 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4.《诗经》的影响 《诗经》当中汇集了我国古代五百年之久的写作经验,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大意义,比兴的技法和借景抒情的方式一直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创作倾向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结论: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1.学生自由朗读《采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字音问题,注意节奏。 2.学生个别朗读《采薇》,订正字音,调整节奏。 3.学生齐读《采薇》。 重点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大车。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雨(yù)雪霏霏:下雪。 四、结合课下注释,反复读本诗,掌握大致意思。 五、作业 继续熟读诗歌,并能概括大意。 篇2:诗经节选 诗经节选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 • • • • • • • • • • • • • • • •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