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

一《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

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4、提问: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兴

六、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蒹葭》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蒹葭jiān jiā伊人yīrén溯洄sùhuí唏xī

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三、精读品析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表现手法

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

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五、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七、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伊人道阻

苍苍霜在水一方长水中央

萋萋晞在水之湄跻水中坻

采采已在水之涘右水中沚

课后记

铸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搏击残暴统治,讴歌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抗暴,誓死不屈的精神(从赤身上看出);讴歌一种豪迈仗义,忠诚有信的精神品格(从侠客身上看出);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梳通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故事寄托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赤不惜生命,客以身殉义的思想的可取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君子之交淡如水,丈夫行事多无悔。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在古代,世人都非常崇尚侠客之道,即便是现在,武侠小说也受世人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侠义的一篇文章《干将莫邪》。

二、作品作者简介

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搜神记》。鲁迅先生的《铸剑》就是改编于此

《搜神记》: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志怪小说)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莫邪(yé)重身(chónɡ)自刎(wěn)汤镬(huò)踔(chuō)踬目(zhì)

2、停顿: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愿王/自往临/视之

3、熟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铅笔将课文翻译在文中空白处,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

2、老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并指正。

3、指导翻译:

干将、莫邪:夫妻二人,楚国的冶铸工人. 作剑:铸剑欲:将重身:怀孕当

产:就要生孩子了大:长大背:后面相:仔细观察比:及,等到壮:成年所在:在什么地方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只看到堂前有一根松木柱子竖立在石头上面报:报复眉间广尺: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购之千金:悬赏千金捉拿他亡去:逃离行歌:这里指哭唱幸甚:太好了自刎:自杀奉:进献立僵:直立不动负:辜负,对不起仆:倒下汤镬:开水锅如:按照,依照踔:跳踬目:瞪眼临:靠近拟:这里形容剑锋利无比,只见比画一下,大王的头就掉下来了于是尸乃仆:乃,才乃问其母曰:乃,于是

作业:熟读课文和译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快速复习本课译文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情节如果用两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围绕“复仇”两字

2、课文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三、重点研读

1、齐读

2、请找出第一段中楚王的四次“怒”,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剑三年乃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楚王是一个暴躁野蛮,凶残多疑的君王。

3、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因为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成雌雄宝剑后,楚王因霸道蛮横而杀掉了干将,干将儿子赤长大后立志为父报仇。

4、赤是怎样实现自己报父仇的愿望的?——楚王悬赏杀赤,赤逃到山中,遇到一侠客,应允替赤报仇。赤即自刎,侠客拿着赤的人头和宝剑去见楚王,从而用计杀了楚王。

5、赤是怎样杀掉楚王的?——持剑头拜楚王言煮赤头诱王看赤头剑杀王头,后自杀。

6、鉴赏人物形象

干将:是一个铸剑技艺高超、聪明勇敢的艺人。

楚王:是一个暴躁野蛮、凶残多疑、愚昧粗心的君王。

赤:是一个报仇意志坚决、至死不渝去复仇的少年。

客:是一个见义勇为,重承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7、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

该如何看待?——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课文叙述了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反而被杀,其子赤长大后托客报父仇的悲壮故事,表现了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讴歌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抗暴,誓死不屈的精神。

2、写作特点:想象奇特,主要表现在: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板书设计: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敢于抗暴

干将莫邪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誓死不屈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

蒙古草原狼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第四课,是姜戎《狼图腾》,的节选。集中描写了北京知青陈阵在草原上第二次遇到大狼群时,回忆自己第一次孤身骑马险过断魂“狼牙关”的惊心场面。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作者着力写出来狼的团结,智慧,谨慎,奋进和热情,不愧是草原上的战神。

学生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自己的见解,不再浮于文字表面。现在孩子在人性品质的缺失,可以从狼的身上有所教育。使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感染,情感上的共鸣。做生活上的强者,才会到社会上有所发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疏通了文章内容。

这节课我想从赏析狼的精彩语句出发,分析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了解有关狼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狼性教育。在感受狼的精神魅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文中描写狼的精彩语句,分析其具有的优秀品质。

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创新性的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狼成为草原上不败战神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蒙古草原狼的精神魅力,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赏析关于写狼的精彩语句,分析狼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感悟蒙古草原狼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狼性”教育。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朗读了《蒙古草原狼》,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我们不禁为陈阵捏了一把汗,今天我们着重赏析蒙古草原狼的精彩语句,感受草原狼独特的精神魅力。

二、找出描写蒙古草原狼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精彩语句赏析:

1、“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2、“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忽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箭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

3、“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

4、“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

5、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6、“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忽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7、“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三、分析蒙古草原狼的优秀品质,探讨它成为草原上不败战神的原因。

从危机意识、沟通能力、时间观念、资本财富、平常心态来分析草原狼成为草原上不败战神的原因,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四、拓展延伸

《狼图腾》经典语录

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时机的战神,没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

草原上的狼,战斗力为什么那样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头狼会干脆地杀掉重伤兵,可是这样一来也就减轻了狼群的负担,保证了整个队伍的精干快速有力。

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残蒙古草原刚强不屈的意志和性格。

酷爱黑暗的狼,到了黑夜,全身的生命活力必然迸发;酷爱战斗的狼,到了黑夜,全身求战的冲动必须发泄。

草原狼的自由独立,勇敢顽强的性格,是有其超强本领作为基础的。人也是这样,一个民族自己的本事不高,性格不强,再想独立自由,民主富强也只是空想。

五、布置作业

通过本文的学习,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现代诗歌二首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穆旦、郑敏两位诗人以及“九叶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情感目标: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穆旦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面对民族危亡的苦痛,以及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重点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难点理解穆旦诗歌中的思考,体会诗人痛苦中隐含希望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鉴赏诗歌。

1.解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年仅23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结合背景,深刻感悟。

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于1941年,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5.引入诗人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诗歌。(大屏幕)

但是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穆旦,一个早慧而且早熟的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苦。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与灾难等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他的诗,“给人一难得的丰富和丰富到痛苦的印象,甚至还有一些挣扎的痛苦印记,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诗人除了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坚韧,“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你能从这首诗中读出来吗?

主要抓住:“儿郎的哭声”“红的炭火”“祖先”“风”等意象,尤其是两个“一样”。(具体赏析见教师教学用书。)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儿郎的啼哭打破这宁静,而且写“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呢?

父辈的生命是艰辛苦涩的,子辈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他们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儿子将和父亲一样地劳作,一样地辛苦,一样地疲惫,一样地麻木和呆滞,民族的苦难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是何等不幸,何等悲凉!诗人以平静柔和而又令人心酸的抒情笔调,深刻揭示了20 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面貌。

6.手法运用:穆诗擅长使用排比,并且在句式整齐的基础上求变求新,

从而避免了排比句式的呆,使排比句式既整齐又错落,生动婀娜:写“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一连串的萧索凄清意象铺排,令人如堕冰窖,不寒而栗。写狂风肆虐,“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使人联想到日寇在中国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7.风格:穆旦诗歌突出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更富有深沉凝重悲壮之感。

三、课堂小结。在你成长的路上,也许有一天你会让诗歌去丰富你的世界,提升你的精神,那时别忘了读一读穆旦。

四、布置作业:以《有一个诗人叫穆旦》为,写一篇文章。

诗人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命运多舛,一生颇富传奇色彩。请同学们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诗人的信息与作品

穆旦(19 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中国新诗第一人”,是“九叶”诗派的佼佼者。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

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分类作业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课后反思

九汉字之美妙在多维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

2 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对汉字多种维度之美进行挖掘的方法

3 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批驳自我菲薄的文化虚无者,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探究汉字的多维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挖掘科学与艺术共同具有的美的过程中的独到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查找文中出现的古典诗词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 2008 年8 月 8 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举国上下、全球同庆,亿万人的目光聚焦在鸟巢当开幕式序幕徐徐拉开,展现第二篇章《文字》时,上千人的活字模块上下翻动,创造出一幅幅壮丽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开幕式上最为难忘的环节,至今仍历历在目(大屏幕展示组成“和”字的奥运会视频)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每一个汉字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汉字书法作为一项国粹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哪些奇妙之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科学家沈致远的笔触共同去探寻汉字书法的美丽与奇妙

二、整体感知

1 通读全文,了解下列几个词语的读音及意思

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遒劲挺拔力透纸背泽被四邻

2 画出作者对汉字进行直接赞美的语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找到第1、5、13、14 自然段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思维方式勾连全篇,第 1 自然段高度赞美汉字,并交代本文写作视角,总领全篇第 13—14 自然段继续总写,赞美汉字,希望激发同胞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3 我们了解了文章首尾照应,勾连严谨的结构后,现在把目光锁定在第2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那么第5 自然段中直接列举汉字的美在结构上有什么特殊作用呢?

明确:第5自然段开启了不同于前面的内容,其中第 5 自然段段首的“言归正传”这四个字既是提示语,更是分水岭在第2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中集中笔墨分写,分写部分从两个层次着墨:第一层(2—4 自然段)“偏谈”维度问题;第二层(5—12自然段)“正传”汉字多维之美

三、走进文本(第2自然段到第 12自然段)

1 细读文章,抢答问题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发掘汉字之美的?

几何学的多维角度

(2)开始正式描写汉字之美的段落的标志性语句是什么?

第5自然段“言归正传”

(3)作者是否是从他想要切入的角度直接展现汉字书法的?如果不是,他先写的是什么?不是,他先写的是汉字的其他美或者说汉字普通意义上的普遍美主要集中在第5、6自然段2 紧扣第 5、6 自然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与老师提供的汉字体会一下汉字之美

师生互动

(1)教师提供“美”字的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打乱呈现)

简介: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往往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禽兽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

金文“美”字的来历后代“美”字从羊从大,即是由此演变而来,表示头戴羊角(或羊毛)为美甲骨文下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表示形貌好看金文稍讹篆文遂进一步讹为从羊从大,成了羊大则为美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美”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文中的提示分别认出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并分别说说自己判断的关键:如何认识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

教师总结:其实不同的书法家就算写同一个字,表现的意蕴也各不相同,同一个人的心情不同,他所书写的字也不同,书法还表达着人们融入诗画中的感情书法容百家而各显其个性之瑰丽奇美,正如作者所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3 汉字已经如此美妙,作者为什么还要从多维角度表现汉字之美呢?作者挖掘汉字之美的几何多维角度与以上的美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明确:(1)书法容百家而各显其个性之瑰丽奇美,源出于汉字具有极大的自由度自由度来自多维空间作者用一个“多维”把上面我们欣赏体会的所有的美都囊括进去,还进行了探根溯源他是一位善于归纳的大师

(2)有同学说他是一位科学家,几何学研究空间,空间具有维度,维度越多自由度越大这位科学家从几何学角度研究汉字之美,他又是一位兼容并包的学者正是这位学者以一名科学家的视野去洞悉人文领域,让读者在感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倾听情感的声音,发现灵魂的震颤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位让科学与艺术联姻的学者了

4 关于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80年沈致远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任访问科学家1990 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①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 《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方法与策略上,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需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且,“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应予以关注。 b.文本特征 《蒹葭》出自《诗经》,《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写作手法上,《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品味《蒹葭》的语言特色,感受其节奏和韵味。 2.学习者分析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鴡》,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本特征,具有一定的《诗经》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 一《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 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四、比较阅读。 1.《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五、探究写法:《蒹葭》之美--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朦胧美 叠词押韵重章叠句起兴入笔情景交融朦胧飘渺虚实相生 六、当堂检测: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这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有烘托环境萧瑟、冷落的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板书设计 七、作业: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选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第1篇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根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以下生字的读音. 姝(shū) 俟(s) 见(xin) 蜘蹰〔ch ch〕娈〔lun〕贻〔y〕彤〔tng〕管炜〔wěi〕怿〔y〕归〔ku〕荑〔t〕洵〔x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成心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淘气、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外表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诗经》两首关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1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 鸠.(jiū) 窈窕 ..(yǎo tiǎo) 逑.(qiú) 荇.(xìng) 寤寐 ..(wù 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求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修订

#NDH讽HH・8fHHND・8C)8XDHH・HHC)8SO# 前屮利孜酉ANVS 轄籀期奚聲窪具團茗星

诗经两首:《策葭》、《关雎》教案 教学U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Lh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新课: 在我国儿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o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荐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唾着。 唏:干。 W: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山阴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釆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aacute;otiaacute;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uacute;):配偶荇(xigrave;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egrave;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坻(chiacute;):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igrave;):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诗经》两首Array关睢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 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 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 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 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 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 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蒹葭》

诗经教案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诗经》的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体会其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常识积累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它内容丰富。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才能目的 1.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才能。 2.深化理解这两首诗,进步学生诗歌鉴赏的才能。 德育目的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

可以使人“温顺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消费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妙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与练习

24 《诗经》两首 关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深入理解这《关雎》一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检查预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部分,称为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后人多用来指文人(文学才华?)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