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文本,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氓

一、情景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板书】氓《诗经》

二、文学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幻灯片】

2.《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幻灯片】

3.《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 60 句,分为六章,每章 10 句。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

其叶沃若(代桑树)

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

不思其反(你)

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幻灯片】

3.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幻灯片】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幻灯片】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幻灯片】

四、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采薇》。【幻灯片】

第二课时采薇

一、新课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骙骙( 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幻灯片】

(2)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暮 mù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遑,闲暇

忧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车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幻灯片】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合作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明确】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幻灯片】

艺术手法

【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明确】薇,菜名,又名野豌豆; 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

【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幻灯片】

(2)重章叠唱

【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

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幻灯片】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幻灯片】【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幻灯片】

艺术手法

【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幻灯片】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幻灯片】

艺术手法

【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明确】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幻灯片】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

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幻灯片】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经》两首。

2.试将两首诗改写成课本剧。

六、板书设计

诗经·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

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4 诗经两首 《氓》—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诗经的有关知识,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等方法,积累字词,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诗经》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 教学难点: 1.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大家是否读到过这么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里面的前两句,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后两句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为“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相形失色。顺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想你。”此为元悼念亡妻韦丛之作,“沧海”和“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的其他女子。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读这首诗你们可能觉得元稹是一个痴情之人,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韦丛死后又纳妾,续弦。他这种行为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渣男,表里不一。忠贞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正式进入课文中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1.明确氓选自卫风 2.齐读课文,并正音(注意诵读节奏,二二节拍) 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3.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疏通一下文意 ①翻译的时候逐段分析 板书 第一章: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章: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第三章: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第四章: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第五章: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9: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 氓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诗经两首》是高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诗经》选篇。本单元还选有《离骚》(节选)、南北朝诗歌,显然是按诗歌史的发展脉络编排的。《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学习本课,就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氓》与《采薇》均是反应先民现实生活的诗篇。对文本的价值定位当在生活化地感知先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便了解诗歌发展之“流”,从而对传统文化、文学的源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对《诗经》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只作简单回顾。分析人物形象之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也可作爱情观教育。【教学目标】 《诗经》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但现在读来语言已经生涩。因此,要走进《氓》,先要读懂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进新的知识。如何把必要的知识转化为鉴赏《氓》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氓》以及后续诗篇的学习,逐渐获得《诗经》鉴赏的能力。《氓》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对《氓》熟读成诵; (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 对《氓》的鉴赏需要充分熟悉文本。比如要记住文中的异读词、通假字,掌握一些特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 两首》教案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 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争辩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 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忱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糊涂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仆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 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仆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猛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布满着悲伤。 前三章的很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终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布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骄傲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美已军的装备精良,气概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爱好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仆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仆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忱。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仆人公还生疏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公平的,从苦痛的经受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她懊悔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糊涂、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比,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比,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比女仆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也示意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年轻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格外符合女仆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示意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学校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像,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日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接受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消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仆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力量。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其次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依据大事的进展挨次,实行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谈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 1. 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2.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 1.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 讨论法: 从故事情节,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 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 二鉴赏: 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 蚩—→媸无—→毋于—→吁说—→脱 泮—→畔匪—→非 实词: 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 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 熟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 特殊句式: 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 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 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 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氓 1.故事和人物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它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熟语。 3、领悟主人公的情感。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手法1. 诵读法:2.讨论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氓》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老师说,爱情是感 性的,婚姻是理性的。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 青梅花枝。)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二、指导诵读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二节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三、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于—吁无—毋说—脱蚩—→媸泮—→畔匪—→非 2.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 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熟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1.了解《诗经》及思想内容,背诵两首诗 2.把握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 类活用等 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语句 力量目标 1.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憧憬,理解古人对和平奇 特生活的渴望 [知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背景] 1.《氓》 本诗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诗歌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可悲命运,显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公平,也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那个时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2.《采薇》 本诗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月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格外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战胜狁的记载。 [知常识]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方,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2.《诗经》名句精选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4《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学案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 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过程与 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 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 点1、诗歌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 果。 2、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 一课时学习《氓》第二课时学习《采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检查预习 1、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__部的诗歌总集又称《》或《》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__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开创了我国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注音 氓()蚩蚩()匪()来贸丝愆( )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于 ()嗟()鸠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靡()室老矣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

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回答这道题,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从诗歌的语言中品味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这首诗歌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预设学生鉴赏要点:

湖南省高中语文 第4课 诗经两首《氓》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氓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诗经》有如彼岸之花,幽香渺渺。更如永恒的明月,见证我们的前尘往事。昨天我们从字面上解决了《氓》的基本内容,发现这样的故事也总是在我们生活中,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家庭里上演,今天,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 二、让我们在朗读中回顾故事情节: 全班朗诵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追忆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婚变的全过程。但是细心的我们会发现,诗中有一些诗句似乎与情节无关,是哪一些诗句呢? 请学生讲解: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三次写淇水的诗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你觉得这些诗句有何妙处?这些诗句与女子的婚姻有什么联系? 这些诗句实际上就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两种手法常常连用。 比兴手法的妙处: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有了这些诗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让这首叙事诗增添了不少文采。 请一位同学来诵读这一部分诗句,我们来体会一下用了这些诗句的妙处。再全班女生齐读这一部分。 事实上,比兴手法在《诗经》和很多经典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高中语文《第4课 诗经 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 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

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 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比和兴在诗歌中常常同时使用,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么几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一个明显的比兴,那么它喻的是什么呢?——喻女子年轻貌美。 女子年轻貌美的时候,氓对她的态度是什么?追求——相恋——约定婚期——成婚,两个人由相知到相许,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初这段感情是什么样的——甜蜜美好的。在我们刚才读的这两小节中,抒情女主人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两人由恋爱到成婚的过程,这里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赋。对,文章开头用桑之未落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赋大量铺陈叙述描写了爱情初期的甜蜜。但是这样的甜蜜是短暂的,文章接着笔墨一转,怨开始出现了。 2. 抒情女主人公的怨源于何事?发生了哪些事情让她感到怨呢: 生可能答:被丈夫抛弃。为什么被抛弃呢?我们延续刚才的分析方法,桑叶枯黄陨落也是比兴,那么它指的是(女子年老色衰)用桑叶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这是让人伤感的。还有吗?勤劳却被家暴(找出文中原话朗读)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 4《诗经》两首-氓

《诗经氓》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一课时(A) 编写人:张玉英备课组长:张玉英教研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一、《诗经》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0: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诗经“六义”。 3.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国风”独特的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把握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分析诗中的情节内容,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分析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2.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六经奥论》)《诗经》中的“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卫、王、秦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