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综述

临终关怀综述
临终关怀综述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的展望

08市场莫裕明 0814008

【摘要】本文全面叙述了中国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背景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龄化;孝道;死亡教育;医疗体制;制定法规;综述

【前言】

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于1988年开始发展,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现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展望做一综述。

临终关怀是人类死亡文明的重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好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临终关怀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亟需大力发展。

【正文】

1 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1]临终关怀的对象是指处于临终阶段的临终者.具体指诊断明确,治疗无望,估计生命期在1O个月左右的患者。[2]

临终关怀目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3]临终关怀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4]关怀临终者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临终关怀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临终关怀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2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2.1 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

目前临终关怀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

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它的出现一方面足随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提出的自然需求,另一方面更是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各种需要。

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地区或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时,就成为老年型的地区或国家。1991年1月,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之后,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左右.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5]1999年1月,新华社公布了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到2025年,我国几乎25%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是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使得政府、社区和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为临终病人,生活不能自理,80%左右依靠家属照料,家属面临极大困难,众多垂危老人呼唤临终关怀。

2.2 各种慢性病患病人口的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疾病以及晚期肿瘤病人的不断增多,很多病人在终末期都需要他人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病人的生活大多不能自理;“空巢现象”和普通人员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困难;绝大部分家庭难以承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另外多数综合性大医院为了经济效益、周转率等问题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6]

3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1 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

在中国,受儒家、道德、佛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人们认为死亡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对死亡采取否认、蒙敝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7]且在中国文化史中,儒家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一种人世文化,他所深切关注的是人的现世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死亡一直被看作是不吉利的,我们要极力去避免谈及死亡,这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而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国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这种对待死亡的负面态度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作为临终关怀的实施者,护士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据调查,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8]

3.2 传统“孝道”的影响

“孝道”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百行孝为先”,孝是行为最高准则。[9]孝道的实施,集中于病、老、死之际,民谚云:“养儿防老”,所以古来皆强调子女尽心竭力送终为尽孝道。[10]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作为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我们的社会观念是:如果子孙到老人临终时,不能够亲自去侍候和照顾,这是不孝子孙、不孝儿女,而把患者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不仅妨碍儿女尽孝道,而且是无异于宣判患者死刑,放弃治疗,

这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3.3 大众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

专业教育仍很匮乏。尚没有宁养医疗专科医生训练和认证。现如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很少,对社会公众生死观的教育远远不够,各种传媒报道的也只是一些负面新闻,而对临终关怀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却少的可怜,临终关怀只停留在专业人员学术范围内。[11]并且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很避讳的一个话题,人们不会去谈及死亡,即使谈及也会用别的词语代替,例如去了,走了等等。在国内也很少进行死亡教育,因此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非常的局限。教育的力度远远比不上临终关怀发展的脚步。

3.4 经济实力的制约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不足,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尤其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还存在无钱看病、看不起病等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成为最大的老龄化国家。而老龄医疗、保健需求巨大,这无疑将会对医疗卫生工作形成巨大的压力,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3.5 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不健全

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在我国,临终关怀的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还不健全,对临终关怀的发展规划及卫生政策更是一项空白。另外,我国的保险制度不健全也是阻碍临终关

怀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12]

3.6 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护理技能。但是目前我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医护人员为主,他们的学历层次偏低,总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护理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并且医护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而在发达国家。从事临终关怀的团队中除了医护人员外,还有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和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在国外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并取得资格证才可以上岗。有的国家已把临终关怀纳入到医务人员学位培养教育之中。[13]

3.7 慈善组织和义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

在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中,很多工作都是由义工来承担的。义务服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他们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义工制度,更加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义工服务在我国的发展相当缓慢。参与服务的义工数量非常少,且义工的来源阶层尚不广泛,目前多来源于在校大学生和病人家属。但是无论参与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8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缺乏

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死亡教育”非常缺乏,人们常常不

知道如何面对死亡,甚至经常接触濒死病人的医护人员,对死亡也抱有恐慌甚至恐惧的态度。此外,临终关怀服务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志愿者等组成团队,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人性化服务。而日前我同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志愿者还不多。[14]

4 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展望

4.1 开展死亡教育,加大宣传力度

应充分的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的死亡教育,例如通过网络、电视、书刊、报纸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向群众宣传生与死相关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可能的话将死亡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尽早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通过死亡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有关死亡知识,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生命与死亡。[15]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

4.2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规模太小,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得到这种护理,供需严重失衡。临终关怀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其责任主体应是各级政府,政府应尽快敦促立法机关为临终关怀

制定专门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人人享有临终关怀的权利。[16] 4.3 加入医疗保险有助于临终关怀普遍开展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062万,占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17]随着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需求的卫生资源大幅度上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健康保障及生活质量等伦理问题也逐渐凸现。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在美国,多数临终关怀照料由医疗保险提供,1995年医疗保险计划为临终关怀患者支付65.3%的费用,并每年平均以33.1%的增长率增加,在医疗保险计划中,临终关怀为医疗保险患者提供完全的个案处理,包括所有的服务与药物和设备。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等地已逐步建立较为完善地医疗保障体系,对广泛开展临终关怀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8]

4.4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要先于医疗患者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以正确的眼光接受这项事业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位患者。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就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综合服务事业,它要求具有综合素质的从业人员。第二,从业人员需要有投身此项事业的热情和决心,因为临终关怀事业是要能吃苦,能吃亏的。第三,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沟通技能,这样才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第四,从业人

员必须树立良好的临终关怀服务理念以及学好临终关怀服务的相关操作技能。

此外,要面对临终关怀的患者还需要有一份认真对待生命的责任心,一颗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爱心。拥有爱心的工作人员才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才可能有继续坚持与病痛斗争的动力,才可能觉得人间还有如此的大爱。过程很艰苦,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4.5 加大临终关怀资金投入,扩充资金来源途径

政府应该根据人民的需求加大对临终关怀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医疗保健体系,在其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调整现行医保政策,扩大临终关怀的受益面及服务对象。从而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政府可以支持商业保险中亦可以吸纳临终关怀保险内容,以集中社会分散资金,服务临终关怀事业。此外,可以鼓励号召广大企业和慈善机构,捐资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4.6 鼓励学生参与义工行动

志愿者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人是愿意参与临终关怀工作的,故应加强组织和管理,并住政策方面予以支持,鼓助大学生和其他人群参与安宁护理工作。[19]

临终关怀患者大多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让大学生走进他们最后的生命历程,向他们付出关爱,让他们得到关心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尊敬生命。总之,参与义工行动一方面可以从

我做起,改变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总结】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每个人不仅希望生的健康,活的幸福,也希望死的安祥、无痛苦,这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临终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但临终并不等于死亡,它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提高临终生命质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是时间并不长,且存在着许多巨大的阻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李跃跃在临终关怀的调查与护理对策中结果显示65%的人们开始了解接受临终关怀。这为临终关怀事业展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21]

【参考文献】

[1] 王平,李海燕著.死亡与医学伦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5,7:49.

[2] 李义庭,李伟,刘芳.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0:12.

[3] 陈萍.社区临终关怀沟通与死亡教育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

资讯,2010,2(15):209.

[4]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2001,26(6):73—74.

[5]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

学与哲学,2006,27(1):65-66.

[6] 钟华.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护理与康复,

2008,11(7):604-605.

[7]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浙江中医学院学

报,2001,26(6):73—74.

[8] 杨晶,张金环,刘玉春.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

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5-607.

[9] 陈番,李伟长.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9:l3—14.

[10] 崔以泰.开展中国特色之临终关怀研究.中国医学伦理

学.1992.26(6):42—44.

[11] 王东海,刘达,刘同芗.浅议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

及存在问题[j].临床与医疗,2009(21):386-387. [12] 王东海,夏德涛,张翠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及相关

问题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16):76-77. [13] HERNDON C M,FIKE D S,ANDERSON A C. et al Pharmacy

stu—dent training in United States hospices[J]. Am —J —Hosp— Palliat—Care. 2001.18(3):181.

[14]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

学与哲学,2006,27(1):65-66.

[15] 陈萍.社区临终关怀沟通与死亡教育的意义[j].中国中医

药资讯,2010,2(15):209.

[16] 石礼华.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82-83.

[17] 孟宪武等著.临终关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8:8~9.

[18] 余静,刘小国.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误诊学

杂志,2003,3(10):1489-1491.

[19]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

学与哲学,2006,27(1):65-66.

[20] 钟华.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护理与康复,

2008,11(7):604-605.

[21] 李跃跃.105例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调查及护理对策

[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1):52.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于丽娜,张洪英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 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 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 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 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 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 2012 年 7 月, 笔者有幸去位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 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参与了主题为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的 暑期学校,短短两个星期的会议、讲座、工作坊、机构参访以及一些文化 和社会活动,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 见解和思考 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

1 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 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 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 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 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 的困难时期。 2 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 重要作用。 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 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 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 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 3 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 笔者去过位于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 60 个志愿者, 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 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 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 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二、我国的临终关怀现状 1 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1988 年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 1992 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 1998

浅谈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

浅谈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3-08-21T08:42:51.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邓晓燕吴惠兰[导读] 传统的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邓晓燕吴惠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 666100)【摘要】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是由临终关怀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宗教 等全方位的身心舒缓医疗与护理照料,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老年人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使其能够安详地、无憾地走完人生旅途,是人道主义的新起点。 【关键词】临终关怀现状发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59-02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等,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是近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1]。通过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病人的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能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1 临终关怀的现状 1.1 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现状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超过120家,分布地由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大城市逐步向中等城市延伸。2001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2500万元,在我国多个省市建立了20多所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宁养医院,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 1.2 影响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主要因素 1.2.1 传统的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患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必然有其各自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1.2.2 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传统医学人道主义观点认为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对于临终患者,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积极救治,却忽略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临床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缓慢发展且反复的,很难确定何时为“临终”,如实告知患者的病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加速病情恶化,医护人员会选择将实情告知家属,而用善意的谎言来面对患者,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即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想找人倾诉,周围的人也刻意回避,以至于病人心中的郁闷得不到疏通和排解,更加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1.2.3 临终关怀知识缺乏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1.2.4 临终关怀过程中对家属关怀的缺失。 1.2.5 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资金的缺乏。 1.2.6 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缺乏。 2 临终关怀的意义 2.1 缓解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社会压力。 2.2 提高生存质量,使老年人“老能善终”。 2.3 树立正确死亡观。 3 临终关怀的发展 3.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宣传,还要实施专业性教育,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继续教育,端正临终关怀工作者的观念,并弥补其学校教育的不足。 3.2 死亡教育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死亡教育,要认识到疾病的折磨是痛苦的,死亡本身并不痛苦;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人都不能幸免;要顺其自然,不要惋惜,更无须后顾之忧,亲人自会平安生活,未尽事业也会后继有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面对临终过程。 3.3 注重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家属宣泄感情,认真倾听其交谈,提供精神支持,安慰家属面对现实,尽力提供生活指导与建议,帮助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可以通过让家属与临终病人单独相处;安排家属和医生见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与家属共同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一起参与和执行;向家属交授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倾听家属表达自己的情感;向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以解决实际问题。 3.4 促进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多以对症照料和护理为主要内容,一般不采用昂贵的治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社区模式能使患者在熟悉的住宅环境中离世,符合我国在家中送终的传统观念,从而有利于满足部分患者的愿望,利于临终关怀的长期运作。 4 体会 较多的临终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控制下,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的痛苦经历,使老年人心理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政府须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加大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通公民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临终关怀使临终者正视生命终结,使他们临终前在精神或肌体上得到相应的照顾,从而冷静的处理一些事情并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临终关怀使病人家属理性渡过分离时刻,从而有效地办理一些病人或亲属应当办理的事情。通过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怀从业队伍,促进临终关怀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燕,白桂春,卞龙艳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5. [2]张小燕.老年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

《临终关怀》护理考试重点

临终护理考试重点(2013) 名词解释 1.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员及志愿者等多方面、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晚期患者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为人生划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加强。 2.临终护理:是一种组织化护理方案,重视团队精神照顾,为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全面照护。 3.临终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系统地利用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设备的过程。为了实施临终护理,必须明确其职能,确立临终护理组织,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4.死亡教育:是指将有关死亡与濒死及其与生命有关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及个人的教育过程。 5.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6.被动安乐死:对不可治愈的晚期临终患者,停止使用延缓其生命的器械或延续其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方法任患者自然死亡的方式。 7.主动安乐死:对于躯体和精神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人为的,旨在仁慈地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8.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9.癌性疼痛:指与癌症有关的疼痛,包括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疼痛和与治疗有关的疼痛。 10.死亡:即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中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性死亡。 填空题 1.临终关怀的对象(晚期患者及其家属)。 2.临终关怀格式塔的两大支柱(症状控制)、(关怀)。 3.世界临终关怀创始人是英国的(西斯莉。桑德斯),她于(1967年7月)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4.晚期患者的确定,以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为标准。 5.临终护理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广泛性)。 6.临终关怀机构告别室设计和配置特点(人性)、(人道)、(至爱)、(关怀) 7.悲伤发展的四阶段理论(麻木)、(渴望)、(颓丧)、(复原) 8.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医学和方法论原则(姑息性原则)、(客观原则)、(整体论原则)、(调整原则)、(清醒原则) 9.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生命伦理原则(统一原则)、(权利原则)、(公平原则) 10.晚期患者症状护理的一般原则(质量原则)、(舒适原则)、(同意原则)、(告知原则)、(个体化原则)、(综合治疗原则)、(无创原则) 11.癌痛止痛治疗中首选的最常用配方(吗啡+) 12.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健康状态)、(主观体验)

临终护理论文

临终护理论文 【摘要】探讨临终关怀的护理及所带来的问题,认为:1、不仅绝症患者有临终的问题,实际上人人都将走向临终。所以,临终关怀的性质不应局限在仅仅对绝症患者及家属的照顾,而应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2、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临终关怀也带来诸多的问题需要医护工作者去挑战。 【关键词】临终关怀伦理问题护理 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的障碍,这其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有着较强烈的冲突。 1 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概念、性质及其意义 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临终病人,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 治疗转变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续病人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2 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2.1传统死亡观念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 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1],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临终关怀无疑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远比传统的中国人看法积极得多。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但是医护人员亦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许多医护人员亦无正确的死亡观,所以医护人员对死亡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

临终关怀

给生命以尊严-------关于临终关怀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需求调查——文献综述

临终关怀服务综述 ——电院515030910439 邓明华 一、概念 (一)临终 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关于临终的时间范围,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美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日本,临终的时间范围为2个月到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英国,临终的时间范围1年或不到1年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意大利,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 个月内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我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6 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1]。 我国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通过对近8000个病历的观察分析,有7200人(90%左右)从其生命本质发生无法复原的退化至死亡的时间为10个月左右,故认定临终期应为10个月左右。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沃母”理论,将临终关怀定为六个月[2]。 本文认为将临终关怀的时间范围限定在3个月到6个月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如果时间限定的太长,一方面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所不符,另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刚刚起步,不能为太多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如果时间限定的太短,将浪费大量卫生资源,这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现实不相符合。 (二)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这个术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争议。英文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例如“end of life care”、“terminal care”、“hospice care”或者“palliative care”[3]。从字面上看,这几个术语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前两个侧重于强调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人的“濒死”状态,而后两个强调服务的内容和宗旨,所指的范围更广。因此,现在“hospice care”和“palliative care”使用的较为广泛。英国一般使用“hospice care”较多,一般翻译成“宁养服务”,主要是对在医学上判明治疗无效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身心照护与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所使用的是“palliative care”,一般翻译成“姑息照护”,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病人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安宁照护”一词较为普遍,香港地区则使用“善终服务”一词较为普遍,而大陆地区则使用“临终关怀”一词较为普遍。大陆学界对临终关怀做出了诸多定义,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是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人编著而成于2000年出版的《临终关怀学》一书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

临终关怀——案例分析

少女王小乐未实现的愿望 一个13岁的青春少女本应该享受着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然而,家住南京的王小乐的生活却在几年前被改变了。 2009年,5年级学生王小乐在体育课后突然不省人事,被老师送往医院急诊。 王小乐“不省人事”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答:心源性;脑源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中暑或缺水;胸内或肺内压力增高;精神和心理因素刺激; 护士在给小乐进行护理评估时,闻到较明显的烂苹果味,经询问获知小乐在体育课后喝了大瓶可乐,且得知她平时常感到口干但未检查、治疗。经进一步检查,小乐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乐此次出现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什么呢?该怎么处理呢? 答:原有糖尿病,摄入大量含糖食物后引起; 处理:1、补液,通常用生理盐水;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监测动脉血气分析;4、防止诱因和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等经有效救治后,小乐出院了。随后,经过近半年的糖尿病治疗,小乐的病情也稳定了,重返校园的她身上多了一样东西――电子胰岛素注射器。午饭前为自己打上一剂胰岛素成为小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2010年,小乐突然感到膝盖疼痛,双腿不能直立。近几年来,小乐的眼睛、四肢、内脏、免疫系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病症。 因为这些并发症,小乐父母收到过三次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但小乐都挺过来了。直到2013年春节,小乐再次入院。医生表示已经无力挽救,告诉小乐父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重症监护室,每天费用近2万,但只能为王小乐多延续一周左右的生命;要么回家听天由命。 1.小乐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的哪些并发症? 答: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感染) 2.你认为该如何告知小乐父母最后这个消息? 答:有计划的如实告知,逐步透露病情信息,绝对不能说谎,要让父母有一定心理准备 3.如果你是小乐的父母,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让小乐自己选择,因为没有人可以体别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他自己的,做父母的应该尽轲能的满足希望的,父母也不会希望孩子过早的离世,也不希望孩子痛苦 4.如果你是小乐,你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答:回家听天由命;因为一方面无论是在家还是住院,都是要死的,还不如为活着的人着想,减少父母的负担,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以幸福的心态走完最后的时间,得到“善终”。另一方面,家是自己熟悉的,会减少孤独、无助和失落感。 4年来,为了给女儿看病,小乐父母已借了十几万的债务,家里早已经山穷水尽,他们只能忍痛把女儿接回了家。此时的小乐已经不能吃饭、不能说话、双目失明溃烂,痛苦的表情始终没有消失过。但就在回家的第一晚,小乐伸出青紫色的手,挣扎着把写了遗言的日历本交给了母亲。“我不想撑下去了,让我舒服点走吧!” 看到女儿早早写下的遗言,小乐父母忍不住地流泪,他们决定,一定要让女儿安稳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1.你认为此时怎样的临终关怀机构是适合小乐一家情况的?可为小乐一家提供怎样的 照护?(请综合考虑小乐的身心与小乐家人的心理。)

临终关怀案例讨论

临终关怀案例讨论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六章探讨安乐死与临终关怀护理伦理道德 案例1 患者张某,男,40岁,胃痛十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再次入院,经检查发现癌肿已扩散至肝、结肠、直肠等处。腹部包块逐日增大,白细胞下 降3000以下,病人不能进食,极度衰竭,全靠输血、输液维持。 病人不堪忍受病痛折磨,要求告诉真实病情,如不可治愈就放弃治疗, 早日解脱病痛之苦。而妻子也陷入难以决断境地。医务人员意见也不 一。 问题: 1、按本案例该患者如放弃治疗是属于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 2、什么是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临终关怀的护理伦理要求,对案例提出一些建议。 案例2 患者王某,男,77岁,农民。因肺癌入院治疗。入院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扩散至身体其它部位,于是医生只有采取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医 生告诉病人和家属借此可延长几个月生命。 但病人拒绝继续治疗,因为这样会花掉老两口所有的积蓄,患者想让妻 子用这笔钱作为养老费用,并且还要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为此提出安 乐死想法。 问题: 1、能否为其实施安乐死如不可行,请为其制定临终关怀护理伦理计 划。 2、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案例3 杰克在1990年6月4日以“仁心怪物”为名,使用他设计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完成初次实验,帮助患老年痴呆症的珍妮结束她的生命。 珍妮生前非常活跃,到处旅行,爬过喜马拉雅山,是一名网球好手,以 教钢琴为业。四年前,她突然无法记忆已学过一辈子的琴谱,阅读也发 生困难。经医生诊断,她已患痴呆症,将逐渐丧失记忆。珍妮当即决定 在意识清醒时告别人世。 她想过许多方法,如跳楼,但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其死得有尊严。最后她 想到了杰克发明的自杀机器,认为值得一试。 杰克发明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安装在一辆房车内,这机器先为珍妮静脉注 射生理盐水,然后等她按下按钮,即会继续流出镇静剂,令其昏睡,继 而注射氰化钾,其心脏随即停止跳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珍妮请陪伴自己的医生妹妹为其念了一段经文,下午 2点左右,她按下了按钮,5分钟后,珍妮安详地离世。珍妮死后四天,奥克兰巡回法官禁止杰克继续使用他的机器。 讨论: 1、你认为珍妮是否有死亡选择权利你是否赞同珍妮的死亡方式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细则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细则 为了给住在养老机构中的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关怀与照料,帮助各 种治疗无望的临终老人能平静安宁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安抚照顾患者家属,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根据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本服务细则。 1临终关怀服务对象及其理念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入住机构的各种急、慢性损伤或疾病 致心肌、肝脾、大脑、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老人或各类晚 期癌症等绝症老人,尤其是剧烈疼痛导致身心极度痛苦的老年患者。在临终关 怀服务对象中,癌症晚期老年患者最适合接受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的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其理念是 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 2临终关怀服务原则 2.1以照料为中心 临终阶段,以治愈为主的治疗已转向以对症疗法为辅、以护理照料为主的 全方位服务。处在临终阶段的老人对治疗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而最需要的是身 体舒适、控制疼痛、消除症状和精神与心理支持,而这一切只有靠精心的照料 和细致的护理才能获得。因此在临终服务中,工作人员经常考虑的事情是如何 给予临终老人以最及时、最适宜的照料。这种照料是以重视老人实际需要为前 提的,尽量按照老人和家属的愿望进行护理,最终达到舒适。照料应全面、细致。 2.2维护人的尊严 老人的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动的降低而递减,个人的权利也不可因身 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老人还未进人昏迷状态,他们仍然有思想、有意识、有 感情,他们周围的人就仍然应该尊重其人格并维护其个人权利与利益。如允许

获知病情信息、允许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各种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 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2.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人认为,临终只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毫无价值;临终老人的情绪变得异常消沉,对周围一切失去兴趣。临终关怀却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生活。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提高临终老人生活质量的知识与 技术,如各种止痛剂的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等。 2.4共同面对死亡 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自己应首先持有这样的生死观,即从生下来的那 一刻起,人们便开始了面对死亡。人们最终无一幸免地走向死亡。只有这样才 能教育指导临终老人坦然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珍惜那即将结束的生命价值。同时,工作人员应该和临终老人共同面对死亡,做每一件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他 们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处理每一个问题。这样临终老人将不会感到孤独无助、惧怕与痛苦,而会保持一个平静的心理状态,以现实的态度面对死亡,以 主动的态度去追求最后的生活质量。 3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内容 3.1临终老人的生理需求及护理 临终老人会面临很多生理上的改变,如食欲下降、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减退、知觉和意识状态改变等,针对这些变化,临终关怀服务要提供更为恰当的 护理。从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个过程来看,其主要目标应是协助解决临终老人各 种基本生理需要,控制疼痛,缓解症状,尽可能地使老人处于舒适状态,提高 临终生活质量。 3.1.1控制疼痛 3.1.1.1药物控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痛药剂。 3.1.1.2非药物控制。 3.1.1.2.1意念止痛法。通过集中想象,帮助老人从疼痛中解脱出来,增 强其自控能力。 3.1.1.2.2音乐疗法。音乐能使人身体放松,疼痛缓解,心情得以平静, 促进与周围人的交流,使身心感到愉快。

临终关怀案例讨论

临终关怀案例讨论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第六章探讨安乐死与临终关怀护理伦理道德 案例1 ?患者张某,男,40岁,胃痛十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再次入院,经检查发现癌肿已扩散至肝、结肠、直肠等处。腹部包块逐日增大,白细胞下降3000以下,病人不能进食,极度衰竭,全靠输血、输液维持。 ?病人不堪忍受病痛折磨,要求告诉真实病情,如不可治愈就放弃治疗,早日解脱病痛之苦。而妻子也陷入难以决断境地。医务人员意见也不一。 ?问题: 1、按本案例该患者如放弃治疗是属于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 2、什么是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临终关怀的护理伦理要求,对案例提出一些建议。 案例2 ?患者王某,男,77岁,农民。因肺癌入院治疗。入院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扩散至身体其它部位,于是医生只有采取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医生告诉病人和家属借此可延长几个月生命。 ?但病人拒绝继续治疗,因为这样会花掉老两口所有的积蓄,患者想让妻子用这笔钱作为养老费用,并且还要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为此提出安乐死想法。 ?问题:

1、能否为其实施安乐死?如不可行,请为其制定临终关怀护理伦理计 划。 2、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何? 案例3 ?杰克在1990年6月4日以“仁心怪物”为名,使用他设计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完成初次实验,帮助患老年痴呆症的珍妮结束她的生命。 ?珍妮生前非常活跃,到处旅行,爬过喜马拉雅山,是一名网球好手,以教钢琴为业。四年前,她突然无法记忆已学过一辈子的琴谱,阅读也发生困难。经医生诊断,她已患痴呆症,将逐渐丧失记忆。珍妮当即决定在意识清醒时告别人世。 ?她想过许多方法,如跳楼,但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其死得有尊严。最后她想到了杰克发明的自杀机器,认为值得一试。 ?杰克发明的三段式自杀机器安装在一辆房车内,这机器先为珍妮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然后等她按下按钮,即会继续流出镇静剂,令其昏睡,继而注射氰化钾,其心脏随即停止跳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珍妮请陪伴自己的医生妹妹为其念了一段经文,下午2点左右,她按下了按钮,5分钟后,珍妮安详地离世。珍妮死后四天,奥克兰巡回法官禁止杰克继续使用他的机器。 ?讨论: 1、你认为珍妮是否有死亡选择权利你是否赞同珍妮的死亡方式

临终护理教案

模块十六临终护理 第一节概述 【新课导入】 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死亡是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命的必然结果。那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现在老龄化的趋势如何?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收集相关信息;能够判断问题的性质;为解决问题提供 依据;具备独立学习的习惯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濒死及死亡的定义,死亡过程 的分期 3.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具有慎独精神;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过程】 生老病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死亡是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命的必然结果。 一、临终关怀 (一)、概念 1.临终概念:现代医学不能医治,经维持治疗不能好转并恶化,医生认为是 无效治疗时至病人临床死亡的时间为临终。 2.关怀概念:是一种社会及亲属对临终者总体的、特殊的、人文的态度,自 始至终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3.临终关怀概念:是有组织地向临终心里、社会等方面,主要是为临终病人 缓解痛苦,使生命得到尊重,提高生活质量,家人身心得到维护和增强,使得病人能无痛,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二)、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 1.专门的机构 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 3.居家照顾 二、现在临终关怀的起源于发展(小先生) 现代临终关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首创“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在英国成立。1988年8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

和临终关怀基金会、上海临终关怀机构也相继成立。 三、濒死及死亡的定义 (一)、濒死(dying) 即临终,指患者已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即: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death) 是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是个体生命功能的永久终止。布拉克法律词典对死亡的定义:生命的永息,生存的灭失,血液循环停止,同时呼吸及脉搏等身体重要生命活动的终止。 (三)、脑死亡(brain death)即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是生命活动结束的象征。脑死亡是现代医学界提出的新的比较客观的死亡标准。 (四)、脑死亡标准 1.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制定了脑死亡标准: 对刺激无感受性及反应性,无呼吸无运动,无反射,脑电波平坦,持续24小时测定,每次不少于10分钟,除外两种情况:1.体温过低;2.服用大量中枢抑制药物。 2.我国脑死亡的标准 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的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图平直、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持续12小时以上。 四、死亡过程的分期 死亡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一般分为三期 (一)、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此期主要特点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导致意识、心跳、血压、呼吸和代谢方面的紊乱。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反射减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此期生命处于可逆阶段,若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生命可复苏。反之则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又称躯体死亡或个体死亡):此期主要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此期一般持续5-6分钟,超过此时,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在低温条件下,尤其是头部降温脑耗氧量降低时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临床上对触电、溺水、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病人仍有复苏的可能,因此期重要器官的代谢尚未停止。

临终关怀护理服务规范

临终关怀护理服务规范 (一)组织架构及职责 临终关怀服务由护理部、各临床科室、门诊部、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实施。主要职责: 1、护理部:负责制定临终关怀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对护理人员及志愿者临终关怀知识培训,负责评价与改进临终关怀服务质量。 2、科室护士长:组织对护理人员及临终患者家属临终关怀知识培训,负责实施临终关怀服务,负责评价与改进临终关怀服务质量。 3、门诊及志愿者:负责丧亲者访视。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开展电话随访,有条件时,去家中随访,必要时给予丧亲者提供支持与辅导。 4、护理人员: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包括为临终者提供生理、心理、精神护理,为临终者家属提供咨询、心理辅导及随访等支持性服务。 (二)服务对象及服务程序 1、服务对象:住院临终患者及其家属 2、服务程序 (1)临终判定标准:通常指生存时间有限(3~6个月)患者。 (2)临终护理的基本原则 ①关怀生命的原则 ②维护尊严的原则 ③尊重临终者权利的原则 ④满足临终者意愿的原则 ⑤全人关怀的原则 (3)生理护理 ①病室环境: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将临终者搬入单间病房,同时创造舒适温馨的生活空间,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可放置一些绿色植物与鲜花。可依患者喜好在其房间墙上或床头摆放一些素雅的装饰画等。 ②饮食护理:给予足够合理的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尝试新的花样,少量多餐。 ③口腔与皮肤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并观察口腔内有无改变。保持患者舒适的体位,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④睡眠护理: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被褥柔软、舒适,尽量减少夜间护理操作,遵医嘱可给予患者镇静剂或安眠药。 ⑤排泄护理:患者发生腹胀、便秘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同时注意保持患者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症状控制 ①控制疼痛 观察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止痛效果并记录。

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的离去 班级: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方向)合作办学 论文摘要 本篇论文目的是讨论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从关怀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此类人群临终关怀应当注意问题并进行论述。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既可以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又能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从而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临终关怀、癌症晚期患者、减轻痛苦、社会意义 正文 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多或少都会会面临疾病的痛苦,癌症患者尤其如此。临终的癌症晚期患者是一个没有希望治愈,预计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的特殊群体,该人群常有天价的治疗费用负担,病程长且心理、生理均承受巨大的痛苦。临终关怀源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重点在于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本文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临终关怀的性质及重要性 1.1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服务等。其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命。它在于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地过完生命中最后的阶段。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于1988年正式在临床中应用。临终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安宁、舒适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二是对晚期癌症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提供全面的照护。 1.2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140万人。癌症晚期的病人倍受痛苦的折磨,经慢性消耗后,死于全身器官衰竭。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医疗状况下使更多的病人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医学服务局面:对癌症晚期患者拒之门外,或者在医院里也只是延长其痛苦的生命而不注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关心和照顾。开展了临终关怀,临终病人可以享受规范的医学招呼,尊严地、更少遗憾地离开人世,病人家属也能得到精神上慰藉。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这类患者较长时间维持濒死状态,虽然延迟了医学界定的死亡,但这种延长既增加了病人自身的痛苦,也加重病人家属经济和心理负担,更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开展临终关怀,既保证了病人得到了必要的医学服务,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保证医疗卫生资源的公正、合理的分配。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临终关怀倡导关爱思想,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参与这项事业。积极为这项事业捐献出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感情,给患者及其家属以全面的关怀。使病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有利于推动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2.1临床实验 河南平顶山市解放军152医院肿瘤科收治的7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医院护理人员对其

临终关怀发展前景(1)

临终关怀社会发展前景 2016140886 倩 2016140846 黎若涵 任课老师:田柳 完成日期:2017.11.13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参考题目□自选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4) 2检索策略 (4) 2.1 选择检索工具 (4) 2.2 选择检索词 (4)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5) 3.1 万方数据库 (5)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5) 3.3超星数字图书馆 (6) 3.4 实体图书馆搜索平台 (7) 3.5 国外文献数据库 (8) 4.文献综述 (8) 5.参考文献 (11) 6.自我总结评价 (12)

1.课题分析 临终关怀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是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人士和志愿者等多学科、多领域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的,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全面照护,宗旨是使临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临终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随着社会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临终关怀正在慢慢被人们认识,未来人们在面临病痛以及死亡时,临终关怀是否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本次综述报告,我们从临终关怀的发展背景以及在国外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着手,分析了临终关怀在国外未来的社会发展前景。 2检索策略 2.1 选择检索工具 2.2 选择检索词

临终关怀

第十五章临终护理 第一节概述: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二、死亡的标准;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一濒死:即临终,指患者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变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二死亡:传统的死亡概念是指心肺功能的停止。美国布莱克(BLACK)法律辞典将死亡定义为:“血液循环全部停止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搏等身体重要作用的终止。” 死亡的社会本质定义:死亡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和中断。 二、死亡的标准: 国外的脑死亡标准: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脑死亡。 1968年,在世界第22次医学大会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标准; ①无感受性和反应性;②无运动无呼吸;③无反射(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无吞咽反射;无角膜反射;无咽发射和无跟踺反射。) ④脑电图消失 -WHO建立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的标准:1、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无反射和肌肉活动;2停止自主呼吸;3动脉压下降;4、脑电图平直 我国的脑死亡标准(草案) 20世纪90年代末,中华医学会组织召开了我国脑死亡标准(草案)专家研讨会,提出了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脑死亡应该符合以下6个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由于脑干是心跳呼吸的中枢,脑干死亡以心跳 呼吸停止为标准。但脑干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微弱的心跳,而呼吸必须用人工维持。 2、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性的肌肉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但此时脊髓反射仍可存在。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包括瞳孔对光放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4、脑电图呈平直线。 5、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经过脑血管照影或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程脑死亡图形。 6、脑死亡的诊断必须持续12小时以上。如果符合以上各条件标准,而且这种状态经过12小 时的反复检查都相同,就可以诊断脑死亡。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医学上将死亡一般分为三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濒死期:又称临终期。是临床死亡前主要生命器官功能极度衰弱,逐渐趋向停止的时期。 ◆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是临床上判断死亡的标准,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 大脑皮层扩散到皮层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生物学死亡期:是指全身器官,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停止,也称细胞死亡(cellular death), 此期从大脑皮层开始,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各器官新陈代谢完全停止,并出现不可逆变化,整个机体无任何复苏的可能。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发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等现象。 -尸冷(algor mortis)是死亡后因体内产热停止,散热继续,尸体温度逐渐下降称尸冷。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 临终关怀(hospitalpice)的根本核心是帮助即将离开的人认罪悔改最终灵魂得救,因此除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方式的关怀都仅仅停留在身体和心理的关怀。这一阶段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让生命“走”得温暖[1]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编辑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2]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灵性关怀(佛教认为是道业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圆满临终关怀[3]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4] 一、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 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