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9页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9页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9页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1)产生向上的升力用来克服直升机的重力。即使直升机的发动机空中停车时,驾驶员可通过操纵旋翼使其自转,仍可产生一定升力,减缓直升机下降趋势。

(2)产生向前的水平分力克服空气阻力使直升机前进,类似于飞机上推进器的作用(例如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

(3)产生其他分力及力矩对直升机;进行控制或机动飞行,类似于飞机上各操纵面的作用。旋翼由数片桨叶及一个桨毂组成。工作时,桨叶与空气作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桨毂则是用来连接桨叶和旋翼轴,以转动旋翼。桨叶一般通过铰接方式与桨毂连接。

旋翼的运动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不,因为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动外,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机翼的复杂得多。

先来考察一下旋翼的轴向直线运动这就是直升机垂直飞行时旋翼工作的情况,它相当于飞机上螺旋桨的情况。由于两者技术要求不同,旋翼的直径大且转速小;螺旋桨的直径小而转速大。在分析、设计上就有所区别设一旋冀,桨叶片数为k,以恒定角速度Ω 绕轴旋转,并以速度Vo沿旋转轴作直线运动。如果在想象中用一中心轴线与旋翼轴重合,而半径为r的圆柱面把桨叶裁开(参阅图2,1—3),并将这圆柱面展开成平面,就得到桨叶剖面。既然这时桨叶包括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对于叶剖面来说,应有用向速度(等于Ωr)和垂直于旋转平面的速度(等于Vo),而合速度是两者的矢量和。显然可以看出(如图2.1—3),用不同半径的圆柱面所截出来的各个桨叶剖面,他们的合速度是不同的:大小不同,方向也不相同。如果再考虑到由于桨叶运动所激起的附加气流速度(诱导速度) ),那么桨叶各个剖面与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更加不同。与机翼相比较,这就是桨叶工作条件复杂,对它的分析比较麻烦的原因所在。

旋翼拉力产生的滑流理论

现以直升机处于垂直上升状态为例,应用滑流理论说明旋翼拉力产生的原因。此时,将流过旋翼的空气,或正确地说,受到旋翼作用的气流,整个地看做一根光滑流管加以单独处理。假设:

空气是理想流体,没有粘性,也不可压缩;

旋转着的旋冀是一个均匀作用于空气的无限薄的圆盘(即桨盘),流过桨盘的气流速度在桨盘处各点为一常数;

气流流过旋翼没有扭转(即不考虑旋翼的旋转影响),在正常飞行中,滑流没有周期性的变化。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作出描述旋翼在:垂直上升状态下滑流的物理图像,如下图所示,图中选取三个滑流截面,So、S1和S2,在So面,气流速度就是直升机垂直上升速度Vo,压强为大气压Po,在S1的上面,气流速度增加到V1= Vo+v1,压强为P1上,在S1 的下面,由于流动是连续的,所以速度仍是V1,但压强有了突跃Pl下>P1上,P1下一P1上即旋翼向上的拉力。在S2面,气流速度继续增加至V2=Vo+v2,压强恢复到大气压强Po。

这里的v1是桨盘处的诱导速度。v2是下游远处的诱导速度,也就是在均匀流场内或静止空气中所引起的速度增量。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利用牛顿第三用动定律来解释拉力产生的原因。

旋翼的锥体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桨叶位:桨毂旋转平面内旋转。实际上,目前的直升机都具水平铰。旋翼不旋转时,桨叶受垂直向下的本身重力的作用(如下图左)。旋翼旋转时,每片叶上的作用力除自身重力外,还有空气动力和惯性离心力。空气动力拉力向上的分(T)方向与重力相反,它绕水平铰构成的力矩,使桨叶上挥。惯性离心力(F离心)相对水乎铰所形成的力矩,力求使桨叶在桨毂旋转平面内旋转(如下图右)。在悬停或垂直飞行状态中,这三个力矩综合的结果,使得桨叶保持在与桨毂旋转平面成某一角度的位置上,翼形成一个倒立的锥体。桨叶从桨毂旋转平面扬起的角度叫锥角。桨叶产生的拉力约为桨叶本身重量的10一15倍,但桨叶的惯性和离心力更大(通常约为桨叶拉力的十几倍),所以锥角实际上并不大,仅有3度一5度。

悬停时功率分配

从能量转换的观点分析,直升机在悬停状态时(如下图) 发动机输出的轴功率,其中约90%用于旋翼,分配给尾桨、传动装置等消耗的轴功率加起来约占10%。旋翼所得到的90%的功率当中,旋翼型阻功率又用去20%,旋翼用于转变成气流动能以产生拉力的诱导功率仅占70%。

旋翼拉力产生的涡流理论

根据前面所述的理论,只能宏观地确定不同飞行状态整个旋翼的拉力和需用功率,但无法得知沿旋翼桨叶径向的空气动力载荷,无法进行旋设计。为此,必须进一步了解旋翼周围的流场,即旋冀桨叶作用于周围空气所引起的诱导速度,特别是沿桨叶的诱导速度,从而可计算桨叶各个剖面的受力分布。

在理论空气动力学中,涡流理论就是求解任一物体(不论飞机机翼或旋翼桨叶)作用于周围空气所引起的诱导速度的方法。从涡流理论的观点来看,旋翼桨叶对周围空气的作用,相当于某一涡系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旋翼的每片桨叶可用一条(或几条)附着涡及很多由桨叶后缘逸出的、以螺旋形在旋翼下游顺流至无限远的尾随涡来代替。

按照旋翼经典涡流理论,对于悬停及垂直上升状态(即轴流状态),旋翼涡系模型就像一个半无限长的涡拄,由一射线状的圆形涡盘的附着涡系及多层同心的圆柱涡面(每层涡面由螺旋涡线所组成)的尾迹涡系两部分所构成。

直升机旋停、垂直上升状态的涡柱

这套涡系模型完全与推进螺旋桨的情况相同。至于旋冀在前飞状态的涡系模型,可以合理地引伸为一个半无限长的斜向涡柱,由一圆形涡盘的附着涡系及多层斜向螺旋涡线的斜向涡面的尾迹涡系两部分所构成。

升机前飞状态的涡柱

二、直升机的操纵特点

直升机不同于固定翼飞机,一般都没有在飞行中供操纵的专用活动舵面。这是由于在小速度飞行或悬停中,其作用也很小,因为只有当气流速度很大时舵面或副翼才会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单旋翼带尾桨的直升机主要靠旋翼和尾桨进行操纵,而双旋翼直升机靠两副旋翼来操纵。由此可见,旋翼还起着飞机的舱面和副翼的作用。

为了说明直升机操纵特点,先介绍直升机驾驶舱内的操纵机构。直升机驾驶员座舱操纵机构及配置直升机驾驶员座舱主要的操纵机构是:驾驶杆(又称周期变距

杆)、脚蹬、油门总距杆。此外还有油门调节环、直升机配平调整片开关及其他手柄。

驾驶杆位于驾驶员座椅前面,通过操纵线系与旋翼的自动倾斜器连接。驾驶杆偏离中立位置表示:

向前——直升机低头并向前运动;

向后——直升机抬头并向后退;

向左——直升机向左倾斜并向左侧运动;

向右——直升机向右倾斜并向右侧运动。

脚蹬位于座椅前下部,对于单旋翼带尾桨的直升机来说,驾驶员蹬脚蹬操纵尾桨变距改变尾桨推(拉)力,对直升机实施航向操纵。

油门总距杆通常位于驾驶员座椅的左方,由驾驶员左手操纵,此杆可同时操纵旋翼总距和发动机油门,实现总距和油门联合操纵。

油门调节环位于油门总距杆的端部,在不动总距油门杆的情况下,驾驶员左手拧动油门调节环可以在较小的发动机转速范围内调整发动机功率。

调整片操纵(又称配平操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直升机在飞行中驾驶杆上的载荷,不同于飞机的舵面载荷。如果直升机旋翼使用可逆式操纵系统,那么驾驶杆要受周期(每一转)的可变载荷,而且此载荷又随着飞行状态的改变而产生某些变化。为减小驾驶杆的载荷,大多数直升机操纵系统中都安装有液压助力器。操纵液压助力器可进行不可逆式操纵,即除了操纵系统的摩擦之外,旋翼不再向驾驶杆传送任何力。

为了得到飞行状态改变时驾驶杆力变化的规律性,可在操纵系统中安装纵向和横向加载弹簧。因为宜升机平衡发生变化(阻力及其力矩发生变化),驾驶杆的位置便随飞行状态变化而变化,连接驾驶杆的加载弹簧随着驾驶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时,则驾驶杆力随着飞行速度不同也出现带有规律性的变化,这对飞行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为消除因飞行状态改变而产生的驾驶杆的弹簧载荷,可对弹簧张力进行调整,相当于飞机上的调整片所起的调整作用,因此在直升机上通常把此种调整机构称为调整片,或称作调平机构。弹簧张力是由调整片操纵开关或电动操纵按钮控制的。

自动倾斜器的主要零件包括:旋转环连接桨叶拉杆,旋转环利用滚珠轴承连接在不旋转环上,不旋转环压在套环上;套环带有横向操纵拉杆和纵向操纵拉杆;操纵总桨距的滑筒。直升机的驾驶杆动作时,旋转环和不旋转环随同套环一起向前、后、左、右倾斜或任意方向倾斜。

因为旋转环用垂直拉杆同桨叶连接,所以旋转环的旋转面倾斜会引起桨叶绕纵轴做周期性转动,即旋翼每转一周重复一次,换句话说,每一桨叶的桨距将进行周期性变化。为了解桨距的变化,应分别分析直升机的两种飞行状态,即垂直飞行状态和水平飞行状态。

垂直飞行,靠改变总距来实施,换句话说,就是靠同时改变所有桨叶的迎角来实施。此时所有桨叶同时增大或减小相同的迎角,就会相应地增大或减小升力,因而直升机也会相应地进行垂直上升或下降。操纵总距是用座舱内驾驶员座椅左侧的油门总距杆。从下图中看出,若上提油门总距杆,则不旋转环和旋转环向

上抬起,各片桨叶的桨距增大,直升机上升。若下放油门总距杆,直升机则垂直下降。

直升机水平飞行要使旋翼旋转平面倾斜,使旋翼总空气动力矢量倾斜得出水平分力。旋转平面倾斜是靠周,期性改变桨距得到的。这说明,旋翼每片桨叶的桨距在每一转动周期中(每转一周),先增大到某一数值,然后下降到某一最小数值,继而反复循环。各种方位的桨距周期性变化如下图所示。下面考察自动倾斜器未倾斜和向前倾斜时作用于桨叶上的各力。

旋翼旋转时,每片桨叶上的作用力如下图所示:升力Y叶,重力G叶,挥舞惯性力和离心力J离心力。

层桨的构造同旋翼相似,不过比旋翼要简单得多。尾桨的每一桨叶和旋翼桨叶一样,其旋转铀转动。由于尾桨转速很高,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离心力。

尾桨操纵没有自动倾斜器,也不存在周期变距问题。靠蹬脚蹬改变尾桨的总距来操纵尾桨。当驾驶员蹬脚蹬后,齿轮通过传动链条带动蜗杆螺帽转动,蜗杆螺帽沿旋转轴推动滑动操纵杆滑动(见上图),杆用轴承固定在三爪传动臂上,另一端则用槽与支座相连,以防止滑动操纵杆转动。三爪传动臂随同尾桨叶传动,通过三个拉杆使三片桨叶绕自身纵轴同时转动,此时,根据脚蹬蹬出方向和动作量大小,来增大或减小尾桨桨距。

直升机操纵图解

三、直升机的反扭矩

直升机飞行主要靠旅翼产生的拉力。当旋翼由发动机通过旋转轴带动旋转时,旋翼给空气以作用力矩(或称扭矩),空气必然在同一时间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矩作用于旋翼(或称反扭矩),从而再通过旋翼将这一反作用力矩传递到直升机机体上。如果不采取措施予以平衡,那么这个反作用力矩就会使直升机逆旋翼转动方向旋转。

旋翼的布局形式

旋翼之所以会出不同的布局型式,主要是因平衡旋翼轴带动旋翼转动工作时,空气作用其上的反作用力矩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

为了平衡这个来自空气的反作用力矩,有两种常见的办法,组合形成了现代多种旋翼布局型式。

1.单旋翼带尾桨布局。空气对旋翼形成的反作用力矩,由尾桨产生的拉力(或推力) 相对于直升机机体重心形成的偏转力矩予以平衡如上图的a。这种方式目前应用较广泛,虽然层桨工作需要消耗一部分功率,但构造上比较简单。

2.双旋翼式布局。由于在直升机上装有两副旋翼,可以是共轴式双旋翼,也可以是纵列式双旋翼或者横列式双旋冀(含交叉双旋翼),通过传动装置使两副旋翼彼此向相反方向转动,那么,空气对其中一副旋冀的反作用力矩,正好为另一副旋翼的反作用力矩所平衡,见图2.1—20中的b、c、d、e。

直升机尾桨

(作用)尾桨像一个旋转平面垂直于旋翼转速平面的小螺旋桨,工作时产生拉力(或推力)。尾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尾桨产生的拉力(或推力)通过力臂形成偏转力矩,用以平衡旋翼的反作用力矩(即反扭转);

2.相当于一个直升机的垂直安定面,改善直升机的方向稳定性。而且,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小尾桨的拉力(推力)来实现直升机的航向操纵;

3.某些直升机的尾轴向上斜置一个角度,可以提供部分升力,也可以调整直升机重心范围。尾桨和旋翼的动力均来源于发动机;发动机产生的功率通过传动系统,按需要再传给旋翼和尾桨。

尾桨的旋转速度较高。直升机航向操纵和平衡反作用力矩,只需增加或减小尾桨拉力(推力),对尾桨总距操纵是通过脚蹬操纵系统来实现的。

(类型)尾桨通常包括常规尾桨、涵道尾桨和无尾桨系统等三种类型。

1.常规尾桨这种尾桨的构造与旋冀类似,由桨叶和桨毂组成。常见的有跷跷板式、万向接头式和铰接式。

2.涵道层桨这种尾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置于尾斜梁中的涵道;另一部分是位于涵道中央的转子。其特点是涵道尾桨直径小、叶片数目多。涵道尾桨的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涵道内空气对叶片的反作用推力;二是涵道唇部气流负压产生的推力。

3.无尾桨系统无层桨系统主要是用一个空气系统代替常规尾桨,该系统由进气口、喷气口、压力风扇、带缝尾梁等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压力风扇位于主减速器后面,由尾传动轴带动,风扇叶片的角度可调,与油门总距杆联动。尾梁后部有一可转动的排气罩与脚蹬联动。工作时风扇使空气增压并沿空心的尾梁向后流动。飞行中,一部分压缩空气从尾梁侧面的两道细长缝中排出,加入到旋翼下洗流中,造成不对称流动,使尾梁一例产生吸力,相当于尾部产生了一个侧向推力以平衡旋翼的反作用力矩(见上图);另一部分压缩空气由尾部的喷口喷出,产生侧向报力,以实现航向操纵,喷气口面积由排气罩的转动控制,受驾驶员脚蹬操纵。

(总结)以上各型尾桨都各有其特点:常规尾桨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应用广泛,缺点是受旋男下洗流影响,流场不稳定,裸露在外的桨叶尖端易发生伤人或撞击地面障碍物的事故;涵道层桨优点是安全性好,转于桨叶位于涵道内,旋翼下洗流干扰、影响较轻,且不易发生伤人接物的事故,缺点是消耗功率比较大;无尾桨系统的优点是安全可靠、振动和噪声水平低,前飞时可以充分利用垂直尾另的作用、减小功率消耗,缺点是悬停时需要很大功率,目前已进入实用阶段。

四、悬停

悬停是直升机在一定高度上保持航向和对地标位置不变的状态。直升机的这一飞行特性不但能适应多种作业的需要,更能扩大其使用范围。无论是高大建筑物的屋顶平台,还是高山峡谷的狭小平地,它均能起降自如,实施多种作业。因此悬停是直升机区别于一般固定翼飞机的一种特有的飞行状态。虽然某些特种飞机,例如喷口转向飞机,也能作短时悬停,但由于它们产生平衡飞机重力喷口的推力面的载荷大大超过直升机旋翼的桨盘载荷,这样不便使这类飞机在相同飞行重量的悬停需用功率比直升机的高得多,而且过大的诱导速度引起悬停状态作业的环境条件大大恶化。此外垂直起落飞机的喷口对地面严重烧蚀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这类飞机的使用范围。

直升机悬停时的力及需用功率

悬停时,单旋翼式直升机力的平衡如下图所示。旋翼拉力在铅垂面的升力分量

T1与全拉的飞行重力G

平衡;用于平衡反扭矩的尾桨推力T尾则等于旋翼在水平侧向分力T3。即

铅垂方向:T1=G

水平侧向:T尾=T3

悬停时,直升机的需用功率由尾桨和传动等功率外加上旋冀所需功率组成,旋翼需用功率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旋翼产生拉力所付出的代价——诱导功率P 诱;(2)电于空气的粘性旋翼旋转时克服桨叶型阻需要耗费的功率——型阻功率P型。即

P悬停=P诱+P型

必须指出,旋翼的悬停需用功率,比大多数前飞状态需用功率都大一些。这是因为悬停时,流过桨盘的空气质量流量较小;根据动量定理,要产生同样拉力,旋翼在悬停时的诱导速度需更大一些,而诱导功率正比于旋翼拉力和诱导速度。所以悬停诱导功率就比平飞时的诱导功率更大些,而型阻功率损失主要取决于旋翼转速和桨叶构型。由于旋翼转速和桨叶构型很少随飞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型阻功率随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变化也较小。总的来说,悬停状态的需用功率在直升机的各种飞行状态中是较高的。

垂直上升

直升机在四周有较高障碍物的狭小场地悬停起飞后无法以爬升飞行方式超越障

碍物,垂直上升飞行是超越障碍物获取飞行高度的有效方式。在上述情况下一些特殊空间和区域作业,直升机的垂直上升性能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垂直上升时直升机的力及需用功率

直升机垂直上升飞行速度称为上升率以Vy表示。通常直升机的垂直上升速度都不大,机体阻力与飞行重量G比较起来则为一个小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直升机垂直上升时力的平衡与悬停时基本相同。即

铅垂方向:T1=G

水平侧向:T尾=T3

垂直上升时旋翼需用功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诱导功率P诱;型阻功率P型,以及旋翼上升做功的上升功率P升,即

P垂升=P诱+P型+P升

垂直上升与悬停状态相比,诱导功率虽然随上升高度的增加其值有所减小,然而随着Vy的增加被忽略的机体阻力的功率损耗也有所增加,这两项大至相抵。型阻功率也可认为与悬停状态相同。因此在粗略分析中可以近似认为垂直上升时P诱与P型之和与悬停时的旋翼需用功率相等。然而上升功率P升=T1Vy则随垂直上升速度线性增加。因此垂直上升的总需用功率比悬停时的需用功率大,并且随上升率的增加而增加。

垂直下降

直升机的垂直下降与垂直上升相反,利用它可以使直升机在被高大障碍物所包围的狭小场地着陆。由于这时旋翼的诱导速度与其运动的相对来流方向相反,流经桨盘的两股方向相反的气流使旋翼流场变得更加复杂。随着下降率的增加,当两股气流的速度数值十分接近时,直升机会进入不稳定的“涡环状态”,这时经典的动量理论不能反映流过旋翼气流的流动规律,通常利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半经

验理论进行描述。下面重点介绍垂直下降中旋翼特有的这一物理现象及相关问题。

垂直下降的直升机的力及需用功率

垂直下降与悬停及垂直上升时力的平衡基本一样,即

铅垂方面:T1=G 水平侧面:T尾=T3

垂直下降时旋奠的需用功率,类似于垂直上升,可写成

P垂降=P诱+P型+P降

需用功率与垂直上升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P降中的Vy 数值为负。即下降的重力做功,旋翼气流中获取能量。(2)在垂直下降速度较小时,P诱由于旋翼周围的不规则的紊乱流动使旋翼垂直下降状态诱导的功率增大。直升机垂直下降中,旋翼从下降中所获取的能量,在很大的速度范围内,消耗到诱导功率中去了。

五、直升机的前飞

直升机的前飞,特别是平飞,是其最基本的一种飞行状态。直升机作为一种运输工具,主要依靠前飞来完成其作业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有关直升机前飞时的飞行特点,从无侧滑的等速直线平飞人手,有关上升率Vy不为零的前飞(上升和下降)留在下一节介绍。直升机的水平直线飞行简称平飞。平飞是直升机使用最多的飞行状态,旋翼的许多特点在乎飞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直升机平飞的许多性能决定于旋翼的空气动力特性,因此需要首先说明这种飞行状态下直升机的力和旋翼的需用功率。

平飞时力的平衡

相对于速度轴系平飞时,作用在直升机上的力主要有旋空拉力T,全机重力G,机体的废阻力X身及尾桨推力T尾。前飞时速度轴系选取的原则是:X铀指向飞行速度V方向;Y轴垂直于X轴向上为正,2轴按右手法则确定。保持直升机等速直线平飞的力的平衡条件为

X轴:T2=X身

Y轴:T1=G

Z轴:T3约等于T尾

其中Tl,T2,T3分别为旋翼拉力在X,Y,Z三个方向的分量。对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由于尾桨轴线通常不在旋翼的旋转平面内,为保持侧向力矩平衡,直升机稍带坡度角r,故尾桨推力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y,T尾与T3方向不完全一致,因为y角很小,即cosr约等于1,故Z向力采用近似等号。平飞需用功率及其随速度的变化

平飞时,飞行速度垂直分量Vv=0,旋翼在重力方向和Z方向均无位移,在这两个方向的分力不做功,此时旋翼的需用功率由三部分组成:型阻功率——P型;诱导功率——P诱;废阻功率——P废。其中第三项是旋翼拉力克服机身阻力所消耗的功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旋翼拉力的第二分力T2可平衡机身阻力X身。对旋翼而言,其分力T2在X轴方向以速度V作位移。显然旋翼必须做功,P =T2V或P废=X 身V,而机身废阻X身在机身相对水平面姿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值近似与V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废阻功率P废就可以近似认为与平飞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如图中的点划线③所示。

平飞时,诱导功率为P诱=TV,其中T为旋翼拉力,vl为诱导速度。当飞行重量不变时,近似认为旋翼拉力不变,诱导速度271随平飞速度V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平飞诱导功率P诱随平飞速度V的变化如上图中细实线②所示。

平飞型阻功率尸型则与桨叶平均迎角有关。随平飞速度的增加其平均迎角变化不大。所以P型随乎飞速度V的变化不大,如图中虚线①所示。

图中的实线④为上述三项之和,即总的平飞需用功率P平需随平飞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条马鞍形的曲线:小速度平飞时,废阻功率很小,但这时诱导功率很大,所以总的乎飞需用功率仍然很大。但比悬停时要小些。在一定速度范围内,随着平飞速度的增加,由于诱导功率急剧下降,而废阻功率的增量不大,因此总的平飞需用功率随乎飞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趋势随V的增加逐渐减缓。速度继续增加则由于废阻功率随平飞速度增加急剧增加。平飞需用功率随V的增加在达到平飞需用功率的最低点后增加;总的平飞需用功率随V的变化则呈上升趋势,而且变得愈来愈明显。

直升机的后飞

相对气流不对称,引起挥舞及桨叶迎角的变化

直升机的侧飞

侧飞是直升机特有的又一种飞行状态,它与悬停、小速度垂直飞行及后飞一起是实施某些特殊作业不可缺少的飞行性能。一般侧飞是在悬停基础上实施的飞行状态。其特点是要多注意侧向力的变化和平衡。由于直升机机体的侧向投影面积很大,机体在侧飞时其空气动力阻力特别大,因此直升机侧飞速度通常很小。由于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的侧向受力是不对称的,因此左侧飞和右侧飞受力各不相同。向后行桨叶一侧侧飞,旋翼拉力向后行桨叶一例的水平分量大于向前行桨叶一侧的尾桨推力,直升机向后方向运动,会产生与水平分量反向的空气动力阻力Z。当侧力平衡时,水平分量等于尾桨推力与空气动力阻力之和,能保持等速向后行桨叶一侧侧飞。向前行桨叶一例侧飞时,旋翼拉力的水平分量小于尾桨推力,在剩余尾桨推力作用下,直升机向民桨推力方向一例运动,空气动力阻力与尾桨推力反向,当侧力平衡时,保持等速向前行桨叶一侧飞行。直升机的起飞

直升机利用旋翼拉力从离开地面、并增速上升至一定高度的运动过程叫做起飞。直升机具有多种起飞方式,可以垂直起飞,也可以像固定翼飞机一样滑跑起飞。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起飞,必须根据场地面积的大小、大气条件、周围障碍物的高度和起飞重量大小等具体情况决定。

垂直起飞是直升机从垂直离地到一定高度上悬停,然后按一定的轨迹爬升增速的过程。爬升高度视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而定。一般而言,作为起飞过程完成的离地高度约为20—30m,速度接近其经济速度。直升机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垂直起飞方法。

正常垂直起飞

正常垂直起飞是指场地净空条件较好,直升机垂直离地约0.15—0.25 个旋翼直径的高度,即部分利用旋翼的地面效应,进行短暂悬停,检查一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1)产生向上的升力用来克服直升机的重力。即使直升机的发动机空中停车时,驾驶员可通过操纵旋翼使其自转,仍可产生一定升力,减缓直升机下降趋势。 (2)产生向前的水平分力克服空气阻力使直升机前进,类似于飞机上推进器的作用(例如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 (3)产生其他分力及力矩对直升机;进行控制或机动飞行,类似于飞机上各操纵面的作用。旋翼由数片桨叶及一个桨毂组成。工作时,桨叶与空气作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桨毂则是用来连接桨叶和旋翼轴,以转动旋翼。桨叶一般通过铰接方式与桨毂连接。 旋翼的运动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不,因为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动外,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机翼的复杂得多。 先来考察一下旋翼的轴向直线运动这就是直升机垂直飞行时旋翼工作的情况,它相当于飞机上螺旋桨的情况。由于两者技术要求不同,旋翼的直径大且转速小;螺旋桨的直径小而转速大。在分析、设计上就有所区别设一旋冀,桨叶片数为k,以恒定角速度Ω 绕轴旋转,并以速度Vo沿旋转轴作直线运动。如果在想象中用一中心轴线与旋翼轴重合,而半径为r的圆柱面把桨叶裁开(参阅图2,1—3),并将这圆柱面展开成平面,就得到桨叶剖面。既然这时桨叶包括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对于叶剖面来说,应有用向速度(等于Ωr)和垂直于旋转平面的速度(等于Vo),而合速度是两者的矢量和。显然可以看出(如图2.1—3),用不同半径的圆柱面所截出来的各个桨叶剖面,他们的合速度是不同的:大小不同,方向也不相同。如果再考虑到由于桨叶运动所激起的附加气流速度(诱导速度) ),那么桨叶各个剖面与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更加不同。与机翼相比较,这就是桨叶工作条件复杂,对它的分析比较麻烦的原因所在。 旋翼拉力产生的滑流理论 现以直升机处于垂直上升状态为例,应用滑流理论说明旋翼拉力产生的原因。此时,将流过旋翼的空气,或正确地说,受到旋翼作用的气流,整个地看做一根光滑流管加以单独处理。假设: 空气是理想流体,没有粘性,也不可压缩; 旋转着的旋冀是一个均匀作用于空气的无限薄的圆盘(即桨盘),流过桨盘的气流速度在桨盘处各点为一常数;

汽车空气动力学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燃油价格的上涨以及越发严格法规的颁布,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得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成为汽车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性能进行预测,相比风洞试验可以节约资金,缩短新车型开发周期。面对这种形势,本文针对车身设计提出了一种通过空气动力学性能分析来确定造型的工业设计方法,并对汽车三维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首先阐述了轿车外流场数值模拟的整个过程,包括几何、物理模型的建立、湍流模型的选取、边界条件的添加等。所分析的模型选择某豪华轿车1:2实车模型,对实车模型作了如下简化:忽略车身外部突起物如后视镜、刮雨器等部分;没有考虑车轮影响;对车身底部做了简化,没有模拟车底真实的几何形状。为了节省计算耗费,只取实车模型沿纵向对称面的一半。利用FLUENT进行模型分析,得出车身表面压力分布图、压力场的流态显示,并计算了相应的阻力系数,从而较好地模拟了轿车的外流场,确定了车身空气动力学特性,并对模型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和不同的湍流模型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为数值模拟的实用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还详细论述了基于空气动力学的车身造型设计方法,以及其两条技术路线,积极探索空气动力学在车身造型中的具体应用,为车身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得出结论,汽车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可以辅助汽车设计师,在设计初步完成之后,对其进行流场的数值模拟,对设计提出改进意见,争取达到美学与空气动力性完美结合的程度。 汽车空气动力学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的知识,研究汽车行驶时,即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时,汽车周围的空气流动情况和空气对汽车的作用力(称为空气动力),以及汽车的各种外部形状对空气流动和空气动力的影响。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辆汽车以后,德国就在航空风洞中进行了车身外形实验研究。后来德国人贾莱·克兰柏勒提出前圆后尖的水滴状最小空气阻力造型设计方案,从而找到了解决形状阻力的途径。美国人W.Elay 于1934年用风洞测量了各种车身模型的空气阻力系数。法国人J.Andreau则提出了汽车表面压差阻力的概念,并研究了侧风稳定性。2O世纪40年代,另一位法国人L.Romani对诱导阻力进行了研究。6O年代初,英国人white通过风洞实验提出了估算空气阻力系数的方法。到7O年代,汽车空气动力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是在8O年代才较为系统地研究汽车空气动力学的。 目前世界上许多公司都在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进行探索与竞争,并且大都实力雄厚、各有建树。美国几乎各大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飞机制造子公司。通用有休斯飞机公司,克莱斯勒有湾流公司。苏联的伏尔加有一个27m2的风洞,最高风速1 20km/h。法国雷诺已经开展了计算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西德大众最近也购得CDCgo00型计算机,其目的之一可能就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的摸拟。现在世界上计算空气动力学一流水平当属美国NASA。NASA在飞行器计算空气动力学方面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水平,并且在不断更新其巨型机。许多高超音速空气动力试验无法进行,就用计算机进行摸拟。 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近年来开始生产轿车才开始了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抓住太好时机,建立起我国自已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的综合系统,争取国家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建立相应的开放实验室,争取第一流的专家及广泛的国际交流。开放实验室主要进行汽车空气动力学的计算机摸拟、外形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相关的并行软、硬件,计算数学的研究。其中轿车的空气动力学摸拟与优化必将太大加快新车型的开发速度,以提高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为我国产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开放的高水乎研究环境。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应用的世界范围的角逐

汽车空气动力学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2理论分析3数值计算 2. 汽车流场包括和内部流场车身外部流场 3. 气动阻力增加,加速能力下降。当汽车达到最大车速时,加速度的值就瞬低为零 4. 消耗于气动阻力的功率T D A C P ηρ23 a u =,功率与速度3次方、阻力与速度2次方成正比 5. 汽车空气动力特性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1.升力和纵倾力矩都将减小汽车的附着力,从 而使转向轮失去转向力,使驱动轮失去牵引力,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质量轻的汽车,特别是重心靠后的汽车,对前轮胜利越敏感。2.为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要减小侧向力,使侧向力的作用点移向车身后方 6. 汽车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答:(1)基本形状化造型阶段(2)流线形化造型阶段:①杰瑞提出“最小阻力的外形是以流线形的一半构成的车身”‘只有消除尾部的分离,才能降低阻力’;②雷提出:短粗的尾部与长尾相比,仅使气动阻力系数有较小的升高,1934年起,雷提出的粗大后尾端的形状逐渐发展为快背式。③康姆提出,对大阻力的带棱角的车型,气动阻力系数随横摆角的增加变化很小,而对于流线型汽车,随着横摆角变化,阻力系数有很大变化,即地租汽车侧风稳定性差、。(3)车身细部优化阶段: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原则是首先进行外形设计,然后对形体细部逐步或同时进行修改,控制以及防止气流的分离现象发生以降低附着力,成为细部优化法(4)汽车造型的整体优化阶段:整体优化法设计的原则是首先确定一个符合总部制要求的理想的低阻形体,在其发展成实用化汽车的每一设计步骤中,都应严格的保证形体的光顺性,使气流不从汽车表面分离,称之为形体最佳化 第二章 汽车空气动力学概述 7. 气动升力及纵倾力矩:1.由于汽车车身上部和下部气流的流速不同,使车身上部和下部 形成压力差,从而产生升力。作用于汽车上的升力将减小轮胎对地面的压力,使轮胎附着力和侧偏刚度降低,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2.车身底部外形对升力系数影响很大,故不能仅根据侧面形状来分析汽车空气动力特性 8. 侧向力及横摆力矩:1.侧向力和横摆力矩都影响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在非对称气流中, 横摆力矩有使汽车绕垂直轴转动的趋势。 2.流线型系数越大,侧向力系数越小,并且侧向力系数几乎与横摆角成比例增加,一般长度较小、宽度较大、车身低矮的汽车空气动力稳定性好 9. 侧倾力矩:汽车的高度和宽度对侧倾力矩影响很大,一般低而宽的汽车侧倾力矩系数比 高而狭长的汽车的汽车的侧倾力矩系数小,汽车设计时,应尽量使风压中心接近侧倾轴线 10. 阻力分类:气动阻力:外部阻力(形状阻力、诱导阻力)和内部阻力(发动机冷却系阻 力、驾驶室内空调阻力、汽车部件冷却阻力),诱导阻力是升力的水平分力。 11. 空气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前端形状、风窗玻璃与发动机罩形状、顶盖外形、车身侧面 外形、后窗周围形状、车身底部外形。 12. 在设计中,前端形状如能尽量倒圆棱角,使外形接近流线型,并减小车头的正面投影面 积,就可得到较好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13. 影响风窗玻璃与发动机转角部位空气动力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发动机罩与风窗玻璃的夹 角、发动机罩的三维曲率及结构、风窗玻璃的三维曲率及结构 14. 车身侧面外形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在保证总布置设计要求即在居住空间控制的范 围内,影视侧面外形曲率达到最佳化,消除侧面部件的外凸和棱角,使其平滑以消除和

船舶原理 螺旋桨 螺距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螺旋桨的几何特征 一、主要内容 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有效马力、机器马力、收到马力和传送效率、推进效率和推进系数的 概念; 3、螺旋桨的外形和名称及几何特征的有关专业术语。 二、重点内容 1、有效马力、机器马力、收到马力和传送效率、推进效率和推进系数的 概念; 2、桨叶数、桨的直径、螺距比和盘面比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结合螺旋桨模型组织教学 四、思考题 1、什么是有效马力、机器马力、收到马力和传送效率、推进效率和推进 系数? 2、表征螺旋桨几何特征的主要参数有哪些? 三、下讲主要内容 理想推进器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船舶快速性 船舶在给定主机马力(功率)情况下,在一定装载时于水中航行的快慢问题。 2、推进器 将能源(发动机)发出的功率转换为推船前进的功率的专门装置或机构。常见的推进器为螺旋桨。 3、主要内容 1)推进器在水中运动时产生推力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好坏; 2)螺旋桨的图谱设计方法。

二、马力及效率 1、有效马力P E 1)公制有效马力(本教材常用)2)英制有效马力式中,Te 为有效推力(kgf ),R 为阻力(kgf ),v 为船速(m/s )E ()7575P v Rv UShp =e =或hp T E ()7676P v Rv UKhp =e =T 思考:在船舶专业中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哪些?

2、主机马力和传送效率 推进船舶所需要的功率由主机供给,主机发出的马力 称为主机马力,以P S 表示。 主机马力经减速装置、推力轴承及主轴等传送至推进器,在主轴尾端与推进器联接处所量得的马力称为推进器 的收到马力,以P D 表示。 传送效率η s =P D / P S ,它反映了推力轴承、轴承地、 尾轴填料函及减速装置等的摩擦损耗。

复杂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

复杂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作为20世纪航空技术领域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极大地拓展了飞行器的应用范围。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运输、巡逻、救护等多个领域。旋翼是直升机的关键部件,为直升机的飞行提供所需的升力、推进力和操纵力。旋翼的气动特性直接决定了直升机的性能、飞行品质、噪声辐射和振动特性等,因而旋翼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旋翼的风洞实验技术复杂、费用昂贵,旋翼计算流体力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另外,旋翼计算流体力学可以在旋翼的外形优化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旋翼计算流体力学仍然是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直升机工业界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美国空军甚至将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列为21世纪美国空军的7个空气动力学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特性 与固定翼相比,旋翼空气动力学的复杂性(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 1.旋翼所产生的尾涡结构比较复杂,始终在旋翼下方附近,主宰着整个流场, 严重地改变了桨叶的有效迎角,从而影响旋翼的气动性能;

2.直升机在低速下降过程中,前行桨叶产生的桨尖涡会与后行桨叶产生叶涡 干扰(Blade-Vortex Interaction, BVI) 现象; 3.前飞状态下,前行桨叶的相对速度较大,而后行桨叶的相对速度较小,后 行桨叶为了获得足够的升力,必须工作在大迎角状态,这样很容易产生大分离流动,甚至动态失速; 4.前行桨叶的相对速度较大,靠近桨尖区一般都会有激波产生,激波较强时 会产生激波-附面层的干扰现象,并诱导边界层发生分离; 5.旋翼流场高低速并存,在跨音速态下,桨尖有激波产生,桨毂区为不可压 区。旋翼流动的这些复杂特征给旋翼流场的数值模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常见的研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 Dynamics, CFD) 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旋翼CFD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纵观旋翼CFD的发展历程,控制方程经历了小扰动速势方程、全速势方程、Euler和Navier-Stokes (NS) 方程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基于Euler和NS方程旋翼流场的数值模拟成了当前旋翼CFD的主要研究手段。与Euler方程相比,NS方程更加精确地描述了涡的形成和输运特性,对流场的描述更加精确。然而以涡为主导的旋翼流场若采用NS方程进行模拟,通常需要巨大的计算网格数量和较长的计算周期,导致旋翼流场的计算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旋翼CFD工业应用的一个瓶颈。

旋翼式空气动力保险机构在迫1—甲引信中的应用设计

旋翼式空气动力保险机构在迫1—甲引信中的应用设计 摘要迫击炮为滑膛炮,在所配用弹种的引信保险机构设计中,可利用的环境力只有后坐力,国军标GJB373A明确规定引信必须具有两套独立的保险机构,其中每一个都能防止引信意外解除保险和因引信原因使弹药意外爆炸,而且这两个保险装置应从不同的具体环境获得启动力。本设计采用旋翼式空气动力保险机构对迫1-甲引信进行改进设计,寻求除了后坐力外的第二环境力作为引信保险机构的源动力,旨在为众多引信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滑膛炮;保险机构;旋翼式;第二环境力 0引言 在整个引信系统中,保险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机构是保证引信的隔爆机构、点火机构以及引信的内含能量在非战斗状态下出去安全状态,当战斗部出炮口后在某一弹道点的位置时,引信依靠保险机构的相关部件起作用而解除保险,从安全状态转变为待发状态,这就是引信解除保险的过程。抗战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急促行和兵工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设计制造的引信质量上有很多缺陷,近些年,兵工部门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国军标GJB373A明确规定引信必须具有冗余保险,即单个引信必须具有两套独立的保险机构,其中每一个机构都能防止引信意外解除保险和因引信原因使弹药意外爆炸,而且这两个保险装置应从不同的具体环境获得启动力。 引信的保险机构的启动力主要依靠内含能源或环境能源。所说的内含能源,是设计引信的时候就附带的启动力能源,如储能电源、火药动力机、拉压簧等零件或部件;环境能源是指可以在战斗部发射瞬间或飞行过程中升温、升压或产生加速度等外界环境与弹药系统作用产生的能源。迫击炮属于滑膛炮,所以其炮弹的稳定方式只能是尾翼稳定,弹丸飞行过程中非旋或微旋,导致迫击炮弹在引信保险机构设计方面可利用的环境力非常有限,通常只有弹丸在发射瞬间的后坐力作为解除保险的源动力,因此,许多迫击炮弹都没有达到国军标GJB373A的规定,这就给引信的设计和使用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综上所述,为非旋弹和微旋弹寻求第二环境力应用在引信保险机构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利用弹丸在空气中飞行时产生的空气动力作为第二环境力应用在引信保险机构设计中将会使得非旋弹和微旋弹引信的设计更加安全和合理,同时也会使引信满足国军标GJB373A的要求。 2迫1-甲引信结构特点和作用原理 2.1迫1-甲引信的结构 迫1-甲引信属于隔爆雷管型引信,主要配用在60mm迫击炮和82mm迫击炮杀伤榴弹上,采用零号装药发射时其炮弹的最大过载系数为1135。迫1-甲引信的基型引信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

第三章 螺旋桨基础理论及水动力特性

第三章螺旋桨基础理论及水动力特性 关于使用螺旋桨作为船舶推进器的思想很早就已确立,各国发明家先后提出过很多螺旋推进器的设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螺旋桨的形状不断改善。自十九世纪后期,各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提出多种关于推进器的理论,早期的推进器理论大致可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螺旋桨之推力乃因其工作时使水产生动量变化所致,所以可通过水之动量变更率来计算推力,此类理论可称为动量理论。另一派则注重螺旋桨每一叶元体所受之力,据以计算整个螺旋桨的推力和转矩,此类理论可称为叶元体理论。它们彼此不相关联,又各能自圆其说,对于解释螺旋桨性能各有其便利处,然亦各有其缺点。 其后,流体力学中的机翼理论应用于螺旋桨,解释叶元体的受力与水之速度变更关系,将上述两派理论联系起来而发展成螺旋桨环流理论。从环流理论模型的建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已日趋完善。尤其近二十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使繁复的理论计算得以实现,并促使其不断完善。 虽然动量理论中忽略的因素过多,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但这个理论能简略地说明推进器产生推力的原因,某些结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故在本章中先对此种理论作必要介绍,再用螺旋桨环流理论的观点分析作用在桨叶上的力和力矩,并阐明螺旋桨工作的水动力特性。至于对环流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将在第十二章中再行介绍。 §3-1 理想推进器理论 一、理想推进器的概念和力学模型 推进器一般都是依靠拨水向后来产生推力的,而水流受到推进器的作用获得与推力方向相反的附加速度(通常称为诱导速度)。显然推进器的作用力与其所形成的水流情况密切有关。因而我们可以应用流体力学中的动量定理,研究推进器所形成的流动图案来求得它的水动力性能。为了使问题简单起见,假定: (1)推进器为一轴向尺度趋于零,水可自由通过的盘,此盘可以拨水向后称为鼓动盘(具有吸收外来功率并推水向后的功能)。 (2)水流速度和压力在盘面上均匀分布。 (3)水为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 根据这些假定而得到的推进器理论,称为理想推进器理论。它可用于螺旋桨、明轮、喷水推进器等,差别仅在于推进器区域内的水流断面的取法不同。例如,对于螺旋桨而言,其水流断面为盘面,对于明轮而言,其水流断面为桨板的浸水板面。 设推进器在无限的静止流体中以速度V A前进,为了获得稳定的流动图案,我们应用运动转换原理,即认为推进器是固定的,而水流自无穷远前方以速度V (鼓动盘)。图 A流向推进器 260

多旋翼无人机培训指导_多旋翼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理论课程_无人机空气动力的原理

多旋翼无人机培训指导_多旋翼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理论课程_无人机空气动力的原理 关键词速读:无人机空气动力学、无人机理论课程、无人机考证理论、 无人机培训考证、多旋翼无人机 根据《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起飞全重 7 千克以下的无人机视距内飞行时无须持证,超出该范畴的,比如农机植保、测绘航测等行业,则在飞行资质管理范围内,必须通过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学习来考取民用无人机驾照(电子执照),方可持证合法飞行。 本文为理论培训课程中的多旋翼无人机空气动力学理论部分。 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因受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空气流动的描述: 空气动力是空气相对于飞机运动时产生的,要学习和研究飞机的升力和阻力,首先要研究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 流体模型化: 理想流体,不考虑流体粘性的影响。 不可压流体,不考虑流体密度的变化,Ma<0.4。 绝热流体,不考虑流体温度的变化,Ma<0.4。

飞机相对气流方向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反 风洞实验:

迎角: 迎角就是相对气流方向与翼弦之间的夹角 相对气流: 相对气流方向就是飞机速度方向的反方向相对气流方向就是判断迎角大小的依据。 平飞中,可以通过机头高低判断迎角大小。而其他飞行状态中,则不可以采用这种判断方式。

水平飞行、上升、下降时的迎角。 流线和流线谱: 空气流动的形式一般用流线、流管、流线谱来描述。 流线:流场中一条空间曲线,在该曲线上流体微团的速度与曲线在该点的切线重合。对于定常流,流线是流体微团流动的路线。 流管:

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要点

编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论文题目 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 学生姓名顾军 学号070750526 学院民航(飞行)学院 专业飞行技术 班级0707505 指导教师蔡中长实验师 二〇一二年九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年月日 (学号):070750526

螺旋桨及其副作用 摘要 从第一架飞机诞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飞行学员的飞行生涯也都是从螺旋桨飞机开始的,螺旋桨是为飞机提供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飞行带来一些副作用。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应该根据各种飞行需要,克服螺旋桨所带来的副作用,保证飞机的正常飞行。本文先简单的介绍了螺旋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是螺旋桨的主要四种副作用:反作用力矩、滑流效应、进动效应和不对称载荷,从根本上讲述了各个副作用的形成原因以及作用结果,最后谈论了改正措施和个人DA42双发螺旋桨飞机的训练经验。希望本篇文章会为以后飞行学员训练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螺旋桨,工作原理,副作用

Propeller and the Side Effect Abstract From the birth of the first aircraft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lmost all of the aircraft are propeller aircraft. All the pilot students start by propeller aircraft. Propeller is the main component to provide power to the fli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some side effects. In flight, the pilot should overcome the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e propeller basing on a variety of operational need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ircraft has normal flight.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re is a brief introducing the propeller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work. Then I talk about four kinds of side effects of the propeller mainly. They are reaction torque, slipstream effect, the precession effect and asymmetric load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ide effects fundamentally. Finally some corrective measures and training experience of DA42 propeller aircraft are shared. I hope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ilot students. Key Words: Propeller; Principles of work; Side effect

螺旋桨分析

漓江旅游客船动力装置轴系及螺旋桨分析 □南宁船检处阮晓宁 摘要:分析漓江旅游客船轴系及螺旋桨的工作环境并推导了相关计算公式,对认识和执行规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船舶轴系螺旋桨分析 船舶传动装置轴系的功能是将主机的扭矩传递给推进器(漓江船舶均采用螺旋桨),同时又将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传递给船体以推动船舶前进。 轴系受力十分复杂,除主要承受扭矩和推力外,还承受有弯曲应力,交变应力和振动应力。由于轴系的损坏将引起严重事故,故对轴系尺寸的计算和材料的选用,在《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以下简称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从实际出发,使计算简单,应用方便和保证安全,国内外的海、河船舶规范对轴系所采用的计算式,多以主要承受扭矩作用,对自身重量所引起的弯矩可忽略不计的中间轴径计算为基础。尾轴、推力轴轴径则根据其受力分析的前提下,以中间轴径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考虑弯曲应力、交变应力、振动应力)所得之值。 漓江旅游客船受航道条件限制,船舶主尺度较小,且多为尾机型,其轴均为整根式轴系,其计算系按船舶规范规定。 1 轴直径 设轴主要承受扭矩,并将其分解为平均扭矩Mp和变动扭矩Mb(含螺旋桨引起的弯矩及其应力,振动时的振动应力、应变应力),则轴系所受到的合成扭矩M为:

M=Mp+Mb 令(ε为变动扭矩系数) 则 根据理论力学,轴系在力偶矩M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Ne为: (其中ω为角速度) N·mm 根据材料力学 [η]为许用切应力 W为抗扭剖面模数 根据材料力学,材料许用应力的大小与材料、构造、尺寸、制造和载荷性质有关。由于轴系受力复杂的不确定性,轴系持久地承受扭转交变应力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对低碳钢δb≤490 N/mm2时,其持续扭转极限η≤137 N/mm2,并计入安全系数k=1.3后,取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二级学院:航空维修工程学院 班级:航修六班 学号:14504604 姓名:李达伦 日期:2015年6月30日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航修六班14504604 李达伦) 摘要: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及型号研制的基础性学科和先进学 科,本文概述了国外的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直升机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直升机 Abstract:Aerodynamics of helicopter is a helicopter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of basic disciplines and advanced sub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reign helicopters gas 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aero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pplied basic research, helicopter aerodynamic test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Key word:Air dynamics; helicopter 1 前言 飞行器的设计和研制必须以其空气动力学为主要依据,这是飞行器研制区别 于其它武器平台的典型特征。直升机以旋翼作为主要的升力面、推力面和操纵面, 这种独特的构型和旋翼驱动方式,更使其气动特征具有复杂的非定常特征,其气 动分析和设计技术固定翼飞行器更具挑战性。 直升机气动研究是指认识直升机与空气之间作用规律、解释直升机飞行原 理、获取提升直升机飞行能力和效率的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其 主要任务是获得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1]。由于直升机气动特征性直接决定了 型号飞行性能、振动特性、噪声水平,且是结构设计、寿命评估等的直接依据, 因此直升机气动研究是直升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型号研制的基础。尤其 是要实现舒适、安全、便利、快捷的直升机型号研制目标,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将 体现其核心推动作用。 2 内容和范围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发展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 法的研究、基于气动原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气动特性试验研究三大内容。 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关注旋翼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现象及机 理的分析模型和方法,通过对气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对直升机及其流场的 深入了解,以准确地计算其空气动力学特性。 气动应用研究是指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以直升机研制为目标所展开的应用 基础研究,涵盖气动特性、气动弹性、气动噪声、结冰模拟、流动控制等应用领

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第51卷第2期2019年4月 Vol.51No.2 Apr.201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 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吴希明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8) 摘要:基于共轴刚性旋翼独特的运动特征,分析了前后行桨叶气动载荷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旋翼严重非定常气动特性,阐述了共轴刚性旋翼特有的升力偏置特性、双旋翼气动干扰特性以及桨毂阻力特性等若干空气动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的特殊气动问题,概述了目前在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气动布局优化设计、桨毂减阻设计以及相应的气动特性试验等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目前高速共轴旋翼直升机研究的瓶颈问题,指出了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领域后续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高速直升机;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优化设计;风洞试验 中图分类号:V21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615(2019)02?0137?10 Aerodynamic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gresses of Rigid Coaxial Rotor WU Ximing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Ltd.,Beijing,10002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pecific motion features of coaxial rigid rotor,the complex unsteady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the great difference on airloads of the advancing side and retreating side are analyzed and some particular aerodynamic problems including lift?offset,rotor?to?rotor interactions and hub drag are summarized.Focused on the special aerodynamic problems of coaxial rigid rotor,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on aerodynamic theory,aerodynamic configuration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s are reviewed.Finally,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on coaxial rigid rotor aerodynamics are pointed out considering the bottlenecks which exist in current studies. Key words:high?speed helicopter;coaxial rigid rotor;aerodynamics;theoretical research;optimal design; wind tunnel experiment 相较于其他类型飞行器,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低空低速飞行(包括悬停)、灵活机动等特点,在军用(对地攻击、后勤支援、侦察巡逻等)和民用(短途运输、救灾救生、吊装设备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用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常规直升机受旋翼前行桨叶激波失速和后行桨叶动态失速等对飞行包线的限制,最大平飞速度只能达300km/h左右。速度低、航程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直升机在军、民用领域的进一步广泛使用。正因如此,探索新的旋翼构型、提高直升机飞行速度一直是直升机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目前业界的研究热点[1?2]。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最大平飞速度超过400 km/h的直升机称为高速直升机,其中,以美国西科斯基公司X?2TD(技术验证机)[3?4]和S?97[5]为代表的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高速直升机构型。该构型高速直升机革新了常规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采用“前行桨叶概念”[6]和共轴双旋翼构型,只通过旋翼前行侧提供 DOI:10.16356/j.1005?2615.2019.02.001 收稿日期:2018?11?11;修订日期:2019?03?08 作者简介:吴希明,男,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方向:直升机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 通信作者:吴希明,E?mail:ximwu@https://www.360docs.net/doc/2c13893958.html,。 引用格式:吴希明.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问题与研究进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51(2):137?146.WU Ximing.Aerodynamic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gresses of Rigid Coaxial Rotor[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2019,51(2):137?146.

直升飞机原理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直升飞机原理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1)产生向上的升力用来克服直升机的重力。即使直升机的发动机空中停车时,驾驶员可通过操纵旋翼使其自转,仍可产生一定升力,减缓直升机下降趋势。 (2)产生向前的水平分力克服空气阻力使直升机前进,类似于飞机上推进器的作用(例如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 (3)产生其他分力及力矩对直升机; 进行控制或机动飞行,类似于飞机上各操纵面的作用。旋翼由数片桨叶及一个桨毂组成。工作时,桨叶与空气作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桨毂则是用来连接桨叶和旋翼轴,以转动旋翼。桨叶一般通过铰接方式与桨毂连接(如下图所示)。 旋翼的运动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不,因为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动外,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机翼的复杂得多。 先来考察一下旋翼的轴向直线运动这就是直升机垂直飞行时旋翼工作的情况,它相当于飞机上螺旋桨的情况。由于两者技术要求不同,旋翼的直径大且转速小;螺旋桨的直径小而转速大。在分析、设计上就有所区别设一旋冀,桨叶片数为k,以恒定角速度Ω 绕轴旋转,并以速度 Vo沿旋转轴作直线运动。如果在想象中用一中心轴线与旋翼轴重合,而半径为 r的圆柱面把桨叶裁开(参阅图 2,1—3),

并将这圆柱面展开成平面,就得到桨叶剖面。既然这时桨叶包括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对于叶剖面来说,应有用向速度 (等于Ωr)和垂直于旋转平面的速度(等于Vo),而合速度是两者的矢量和。显然可以看出(如图2(1—3),用不同半径的圆柱面所截出来的各个桨叶剖面,他们的合速度是不同的: 大小不同,方向也不相同。如果再考虑到由于桨叶运动所激起的附加气流速度(诱导速度) ),那么桨叶各个剖面与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更加不同。与机翼相比较,这就是桨叶工作条件复杂,对它的分析比较麻烦的原因所在。 旋翼拉力产生的滑流理论 现以直升机处于垂直上升状态为例,应用滑流理论说明旋翼拉力产生的原因。此时,将流过旋翼的空气,或正确地说,受到旋翼作用的气流,整个地看做一根光滑流管加以单独处理。假设: 空气是理想流体,没有粘性,也不可压缩; 旋转着的旋冀是一个均匀作用于空气的无限薄的圆盘(即桨盘),流过桨盘的气流速度在桨盘处各点为一常数;

螺旋桨工作原理

螺旋桨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螺旋桨 英文名称:propeller;screw propeller 定义1: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 所属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器(二级学科) 定义2: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船用推进器。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船舶及渔业机械(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螺旋桨结构图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或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船用推进器。螺旋桨分为很多种,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飞机、轮船等。 目录 古代的螺旋桨

船用螺旋桨的发展 船用螺旋桨的诞生 螺旋桨轮船和明轮船的比赛 近代船用螺旋桨的发展 船用螺旋桨的功率计算 船用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船用螺旋桨几何参数 古代的螺旋桨 船用螺旋桨的发展 船用螺旋桨的诞生 螺旋桨轮船和明轮船的比赛 近代船用螺旋桨的发展 船用螺旋桨的功率计算 船用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船用螺旋桨几何参数 ?空气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 ?空气螺旋桨的自转 ?空气螺旋桨的有效功率 ?空气螺旋桨 ?螺旋桨之祖——竹蜻蜓 展开 编辑本段 古代的螺旋桨 1、古代的车轮,即欧洲所谓“桨轮”,配合蒸汽机,将原来桨轮的一列直叶板斜装于一个转毂上。构成了螺旋桨的雏型; 2、古代的风车,随风转动可以输出扭矩,反之,在水中,输入扭矩转动风车,水中风车就有可能推动船运动; 3、在当时,已经使用了好几个世纪的阿基米德螺旋泵,它能在水平或垂直方向

飞机振动特性仿真要素分析

飞机振动特性仿真要素分析 杨越明胡进海许毛跃 (空军航空大学 长春 130022) 摘要飞机在飞行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振动,他不仅影响飞机的结构,而且对飞行人员的心理、生理和病理等方面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飞机振动的基本概念、类型、物理参数着手,分 析飞机内部、外部振动源,振动环境对飞行人员的心理、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影响。对仿真要 素进行分析,提供可模拟的数学模型;并可进一步制订仿真器的规范。 关键词振动飞机振动振动环境人体振动效应工效 现代航空器、航天器在飞行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振动,他不仅影响着飞行器的结构,而且对飞行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飞行仿真中,目前主要是针对飞行器的飞行环境、飞行参数、飞行性能做模拟,而对座舱环境中的振动,即人体振动环境没有进行模拟。可以说,总体上对飞行活动没有真实的再现。为此,应对座舱的真实环境进行分析。 1 飞行器振动概述 1.1 振动的基本概念 所谓振动是系统的运动量值相对于某一平均值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只要系统具有惯性作用(如质量)和恢复力(如稳定力)就可能产生振动。对于飞行器而言,主要是由飞行器内部(如动力源)和外部(如气动力)原因使振动源相互作用产生。 飞行器的振动是指飞行中人体所接触的振动环境,包括身体与其支撑表面之间的界面振动、显示器和手控器的振动等,而不是泛指飞行器的所有振动环境。人体所承受的振动条件,称为人体全身振动环境,所呈现的振动特性也应该是仿真的要素。 1.2 飞行器振动概述 1.2.1 振动类型 在机械结构系统中常见的振动包括确定性振动(简谐、周期、稳定、瞬态、自由、强迫、自激等)和随机振动。振动问题就是研究激励(输入)、响应(输出)和系统动态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确定性振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正弦振动,在理论上具有单线谱。但在实际飞行中,往往存在着复合谐波的周期振动,特点是具有分离的多线谱。随机振动特点是运动能量呈连续分布,具有连续谱;他是航空活动中的主要振动形式。

汽车空气动力学

目录 前言 (1) 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2) 一、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2) 二、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3) (1)基础理论 (3) (2)风洞试验 (3) (3)数值仿真 (3) (4)CAE技术平台 (6) 三、改善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措施 (7) 四、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前沿 (9) 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汽车空气动力学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的知识,研究汽车行驶时,即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时,汽车周围的空气流动情况和空气对汽车的作用力(称为空气动力),以及汽车的各种外部形状对空气流动和空气动力的影响。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辆汽车以后,德国就在航空风洞中进行了车身外形实验研究。后来德国人贾莱·克兰柏勒提出前圆后尖的水滴状最小空气阻力造型设计方案,从而找到了解决形状阻力的途径。美国人W.Elay于1934年用风洞测量了各种车身模型的空气阻力系数。法国人J.Andreau则提出了汽车表面压差阻力的概念,并研究了侧风稳定性。2O世纪40年代,另一位法国人L.Romani对诱导阻力进行了研究。6O年代初,英国人white通过风洞实验提出了估算空气阻力系数的方法。到7O年代,汽车空气动力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是在8O年代才较为系统地研究汽车空气动力学的。 目前世界上许多公司都在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进行探索与竞争,并且大都实力雄厚、各有建树。美国几乎各大汽车公司都有自己的飞机制造子公司。通用有休斯飞机公司,克莱斯勒有湾流公司。苏联的伏尔加有一个27m2的风洞,最高风速1 20km/h。法国雷诺已经开展了计算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西德大众最近也购得CDCgo00型计算机,其目的之一可能就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的摸拟。现在世界上计算空气动力学一流水平当属美国NASA。NASA在飞行器计算空气动力学方面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水平,并且在不断更新其巨型机。许多高超音速空气动力试验无法进行,就用计算机进行摸拟。 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近年来开始生产轿车才开始了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抓住太好时机,建立起我国自已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的综合系统,争取国家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建立相应的开放实验室,争取第一流的专家及广泛的国际交流。开放实验室主要进行汽车空气动力学的计算机摸拟、外形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相关的并行软、硬件,计算数学的研究。其中轿车的空气动力学摸拟与优化必将太大加快新车型的开发速度,以提高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为我国产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创造一个开放的高水乎研究环境。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应用的世界范围的角逐中,不断提高水平、提高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