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在革命斗争时期,战士们精忠报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渝的气魄令人敬佩。下面是整理的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题解读

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

《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

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2.诗(一)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

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余下的诗句均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当时斗争环境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问题,集中展现了他冷静的神态、清醒的和坚毅的斗志。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后三句是对首句的回答。

3.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写出诗人即使死后仍然关心革命,要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的。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为革命英勇殉难的精神。

4.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第三首前两句中投身应有涯有什么含义?

投身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应有涯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6.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

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8.《梅岭三章》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第一首,面临牺牲的考验,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回忆十年革命征程,抒发死不瞑目,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10.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①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

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1.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

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陈毅元帅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被捕就义前藏于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取义成仁的说法。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其意义深远,感情强烈。

上面就是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了,大家是不是被将士们舍生取义的气格惊叹到?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相关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主题把握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原文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在革命斗争时期,战士们精忠报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渝的气魄令人敬佩。下面是整理的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题解读 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 《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 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 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2.诗(一)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二、积累词语 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三、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3.“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2.《梅岭三章》 (1)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 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⑤“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涯:边境。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二、故事背景 1934 年10 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 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理解词义 1.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2.丛莽:丛生的草木。 3.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4.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 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5.捷报:胜利的消息。 6.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7.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四、问题归纳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3.“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5.“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

语文-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xx》、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知识点梅岭三章,作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涉及到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梅岭三章的一些知识点,并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分析。 首先,梅岭三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山深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村民小杨,他身负着解救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重任。小杨勇往直前,充满正义感的行为让人为之动容。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梅岭三章还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描述。在这个故事中,梅岭的壮丽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梅岭的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山间溪流潺潺,景色宜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梅岭三章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珍惜的思考。 同时,梅岭三章还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故事中,小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人深感动容。他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扶持,透过与自然的联系,他不仅得到了力量和勇气,也从中

得到了启示和智慧。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人心生敬畏与 感悟。 梅岭三章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生活的智慧。故事中,小杨遇到 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 坚持与努力,让人们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 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种智慧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也能够不断追求进步,勇往直前。 除此之外,梅岭三章还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故事中,小杨对于村民们的关爱和自己在梅岭的成长,体现出了深厚的情感。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让人们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了更 深层次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索。 梅岭三章作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传 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考能力。这篇文章通过对 梅岭三章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一篇章 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收获。通过学习梅岭三章,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与 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我们一同在梅岭三章 的故事中感受生活的真谛,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2 《梅岭三章》笔记

2 《梅岭三章》笔记 1、【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阅读小序,说说其在这首诗歌中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第一首:时间:过去;内容:回首征程;精神: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时间:现在;内容:勉励战友;精神: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时间:未来;内容:展望未来;精神: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5.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7、写作特色 1)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8、全篇总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解诗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现实与想象、联想完美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今日追思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壮的场面,“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由“地府”联想到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梅岭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梅岭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原文: 梅岭三章 现代-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对照翻译: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旋围解。 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 创业艰难百战多。 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注释: 旋:不久。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梅岭三章是今天的课文,主要是描写了一位文人在登上梅岭后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出了一些关于学问、人生的思考。 文人登岭望极目 文章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了梅岭三章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引发了对于登山的感受。作者还借用了“望极”这个词,传达出登 上山顶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难想象,当作者登上山顶,俯瞰下方的美景时,他内心一定也感到了无比开阔。 话说登岭逢僧 故事接下来,就讲述了当文人登山后,遇到了一位僧人,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课文的很大一个主题是学问。不管是文人还是僧人,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探寻学问,也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里程碑。而学问,也不止是学校里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是宽广绵延的一片领域,包含了各种体裁的文化知识。 持经成骑驴 这一节内容其实有点搞笑,但我认为它也隐含着一些深意。在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这位僧人所笃信的佛教教义,其实也包括了一种超然的世界观。就像基督教中有人“让人打你的右脸,也把另一边转过来”,佛教也认为人们要通过倾听佛经、修行 悟道,才能先得到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一种彻底的解脱。

一鸟飞过来 读到这,我忍不住想起了“蒲公英”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同样有一只小鸟,以及它停留在佛家书册上时那深刻的寓意。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鸟儿也是一种凡鸟世界与高妙佛图的联系共享者,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与生命力的崇敬。 老庄语 最后,文人和僧人的对话,也是我认为本文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在这里,老庄的话语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于道的理解,关注的是“天人合一”这个更上层的主题。换句话说,大自然、人文文化、人类情感等,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全局的、综合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而这也是人们对于真实的、有意义的生命诉求,从而通过形成精神上的扩充而更加强大。 总而言之,在梅岭三章中,文人的一次山林之游,颇有章法,不论是对于自然、人类情感,还是对于知识学问的探索,它所展现的都是一种不俗的眼光。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此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启示。登上梅岭的文人,通过和僧人的对话,也颇有些温煦人心的意味。比如,文人认为“山的存在,才有了登山的过程”,诠释了人类探索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探寻人生道路上,需要不断探寻、寻找自我,才能让人生有所

九年级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涉及了梅岭的历史、文学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梅 岭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下面就让我们来对 这三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梅岭的历史传说与发展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梅岭的历史传说和发展过程。梅岭是一个名 副其实的世外桃园,传说中是神仙之地。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梅岭 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梅岭的地理环境对其 历史的影响,如何形成了梅岭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特色文化。 梅岭是一个受到神仙关注的地方,许多神仙都在梅岭修炼成仙。传说中的翠竹山是梅岭的象征,这里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给人以 清新、宜人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梅岭的早期发展 状况,如何由一个边陲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第二章:梅岭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梅岭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梅岭位于南方的 丘陵地带,四面环山,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这里气候湿润,四 季如春,适宜居住和生活。 梅岭的地理特点是丘陵起伏,山水相依,河流纵横。这里有许 多著名的山脉和湖泊,如梅花山、竹林湖等。在这里,我们可以 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貌特点。 此外,梅岭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鸟类、昆虫和野生动物。梅岭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也为梅 岭的旅游和观光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章:梅岭的文学传统和名家名篇 梅岭的文学传统和名家名篇是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梅岭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孕育着许多文学名家。这里相继出现 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学作品,给梅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梅岭的文学传统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山水文化和人文精神上。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梅岭痴迷不已,并在此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译: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四、字词积累 伏(fú) 丛莽(mǎng) 旋(xuán) 旌旗(jīng) 阎罗(yán) 国门悬 (xuán) 诸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ɡ)旋:不久、随即。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课文预习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资料链接 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也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二、诗歌赏析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

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此诗塑造了“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背景:1942年,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中逝去,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然而联系诗人与被凭吊者萧红不幸的遭遇来看,诗中包含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怀念,对生命之旅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作者: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背景: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