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

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á莽:mǎng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

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2.《梅岭三章》 (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捷报:胜利的消息。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⑤“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涯:边境。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⑦“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手法:用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在初三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不同,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学内容也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本篇文章将以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材中《梅岭三章》的教学为例,介绍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梅岭三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本次教学希望帮助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感受文化,增长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2 教学难点 1.文学鉴赏的方法 2.如何从文章中理解蕴含的思想 3.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文学阅读 四、教学过程 4.1 导入(15分钟) 通过引入梅岭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并配以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本篇文章的阅读欲望。

4.2 分析与理解(30分钟) 1.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梅岭三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进一步引导他们就文化领域中相关问题的异同进行深入探讨。 3.分析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语言的形象化、多层次的语言表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 4.3 课堂合作(30分钟)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合作练习等活动,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分小组,相互之间朗读文章及创作续集,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4.4 总结与评估(15分钟) 通过课后总结,让学生掌握学习成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充分考察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给予学生针对性、科学性的教育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对《梅岭三章》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文章阅读的阶段,难以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调整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好的学习态度,成功完成了任务。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文学世界,提升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细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题材选择、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感悟。同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支持和帮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梅岭三章是今天的课文,主要是描写了一位文人在登上梅岭后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出了一些关于学问、人生的思考。 文人登岭望极目 文章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了梅岭三章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引发了对于登山的感受。作者还借用了“望极”这个词,传达出登 上山顶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难想象,当作者登上山顶,俯瞰下方的美景时,他内心一定也感到了无比开阔。 话说登岭逢僧 故事接下来,就讲述了当文人登山后,遇到了一位僧人,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课文的很大一个主题是学问。不管是文人还是僧人,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探寻学问,也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里程碑。而学问,也不止是学校里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是宽广绵延的一片领域,包含了各种体裁的文化知识。 持经成骑驴 这一节内容其实有点搞笑,但我认为它也隐含着一些深意。在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这位僧人所笃信的佛教教义,其实也包括了一种超然的世界观。就像基督教中有人“让人打你的右脸,也把另一边转过来”,佛教也认为人们要通过倾听佛经、修行 悟道,才能先得到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一种彻底的解脱。

一鸟飞过来 读到这,我忍不住想起了“蒲公英”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同样有一只小鸟,以及它停留在佛家书册上时那深刻的寓意。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鸟儿也是一种凡鸟世界与高妙佛图的联系共享者,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与生命力的崇敬。 老庄语 最后,文人和僧人的对话,也是我认为本文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在这里,老庄的话语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于道的理解,关注的是“天人合一”这个更上层的主题。换句话说,大自然、人文文化、人类情感等,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全局的、综合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而这也是人们对于真实的、有意义的生命诉求,从而通过形成精神上的扩充而更加强大。 总而言之,在梅岭三章中,文人的一次山林之游,颇有章法,不论是对于自然、人类情感,还是对于知识学问的探索,它所展现的都是一种不俗的眼光。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深刻印象,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此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启示。登上梅岭的文人,通过和僧人的对话,也颇有些温煦人心的意味。比如,文人认为“山的存在,才有了登山的过程”,诠释了人类探索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探寻人生道路上,需要不断探寻、寻找自我,才能让人生有所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赠陈毅同志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郭沫若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 教师板书课题:2*梅岭三章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等。 (2)写作背景 预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1936年10月,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xìng]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诗前小序,说说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分析回答。)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旋:不久、随即)。 预设:时间:一九三六年冬 地点:梅山 缘由:被围 背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结果:旋围解。 2.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读准节奏,然后朗读。 预设:

2022年部编版语文《梅岭三章》说课稿

《梅岭三章》说课稿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 它的格律是和谐的, 意境是清新的. 语言修辞那么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 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 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 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 既能学到诗歌方 面的知识, 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梅岭三章》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 结合本文的特点, 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 自然 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初一的学生, 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 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 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 真正做到“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根据这些情况, 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有效完本钱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握两个原那么:第一, 注意高视角、低起点, 先把根底知识落到实处,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 重视素质教育,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 强调课前预习, 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 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 教师检查、引导, 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 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让同学们 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 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 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 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 答复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 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评课稿 一、引言 《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的一篇章节,通过描写梅岭山景及与山岭相关的人物、故事,展示了梅岭山的独特风景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梅岭三章》这一篇章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梅岭三章》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分析课文结构和表达技巧 2.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赏识和热爱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梅岭三章》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游览梅岭山时所见所闻,描述了梅岭山的美景以及山上的人文风情。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文背景 •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出处和作者 •分析课文和作者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3.2 课文理解 •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 词汇与短语 •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生词和短语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4 句型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型,帮助学生掌握句型结构和变换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句型,提高写作能力 3.5 交流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解读和评价,提高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初中语文《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2.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吧!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担任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此时他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语文教案-梅岭三章 一. 教材及教学目标 •教材:《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 –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以及描写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梅岭三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首先,通过一段介绍明清时期的背景的视频,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梅岭三章》。 2.讲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生平(10分钟) 通过ppt介绍唐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寅和《梅岭三章》的相关知识。 3.分析《梅岭三章》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方式(30分钟) –第一章:“东坡漫游梅岭”——描写东坡看到梅岭的美景,以及他对梅花的赞美;

–第二章:“岭下人家”——描写东坡在梅岭附近的一个村庄中的生活情况; –第三章:“品梅”——描写东坡品尝梅花的情景,以及对梅花的赞美。 在分析每章内容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学生自主阅读(2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梅岭三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比如对描写方式的理解、情节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看法等。 5.总结出作文的写作思路(20分钟) 阅读完《梅岭三章》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作文写作中需要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写好描写、如何着重表现情感等。 6.课堂作业(5分钟) 最后,教师布置教学作业: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写一篇300字的《梅 岭三章》读后感。要求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梅岭的印象,以及对梅花的感悟。 四.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1.课堂讨论和总结评定; 2.学生写作评定,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并且应用了本节课所教授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3.可以进行小测验,测验学生对《梅岭三章》的阅读和理解程度。 五. 总结 通过对《梅岭三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文化和东坡的一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描写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2.梅岭三章 教案+说课稿+学案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课文预习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资料链接 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也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二、诗歌赏析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

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此诗塑造了“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的形象,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背景:1942年,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中逝去,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然而联系诗人与被凭吊者萧红不幸的遭遇来看,诗中包含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怀念,对生命之旅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作者: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背景: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语文 -梅岭三章

语文-梅岭三章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译: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四、字词积累 伏(fú) 丛莽(mǎng) 旋(xuán) 旌旗(jīng) 阎罗(yán) 国门悬 (xuán) 诸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ɡ)旋:不久、随即。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