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魅力

古典文学的魅力
古典文学的魅力

古典文学之美

华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瑰丽无比,先人的古典文化,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静地。品读先人的古典文化,演绎现在的经典人生。—题记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看待问题的态度,就拿孔子推崇的中庸来说吧!孔子极其重视中庸,于是他说;中庸为之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也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那又怎么办?当然是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回到这种原则,由此可见,孔子对中庸思想的热爱与重视,而中庸总结为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我们先说中吧!其实中的不走极端包括两个方面。既不超过也不落后,保持一种恰当的节奏,这一点孔子是非常认可的,据《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师与商也孰贤。师与商都是孔子的学生,师,字子张,商,字子夏,子贡的意思是问,子张与子夏这两个学生,老师觉得谁更优秀一点,孔子答曰,师也过,商也不及也。就是说,子张这个人超过,而子夏这个人呢,落后了。子贡也就问,这样是不是子张比子夏优秀呢?而孔子却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超过了就等于跟不上,因为没有保持恰当的节奏,没有

‘中’。庸,就是常,所以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庸就是普普通

通。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用,一个庸常,一个使用,就是常用也就是说经常用得到的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既是常用之道那就不能唱高调据《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也就是说,别人对我很坏,我却用好心和恩德去回报,您觉得怎样,若是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说以德报怨,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德啊!孔子却反问︰“何以报德”就是你拿恩德去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呢?

所以以德报怨是值的讨论的,道德不能唱高调,但以德报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孔子就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当别人对你报之以怨的时候,你既不报之以德,也不报之以怨,而是报之以直,“以直报怨”就是看着办。孟子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就是说,可以马上走就马上走,可以继续干就继续干,可以隐居就隐居,可以做官就做官,没有一定之规,一切都看可不可以。这就是孟子所认为的看着办,一切都着眼于“可以”二字。何谓可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应该,二是能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时也是我能够做的,我就去做,这就叫“直”具体到“以直报怨”也就是说我觉得该怎么回报就,我就这么回报。显然看着办也并非全无原则,它是该怎么办怎么办,而并非想怎么办就怎么

办,孔子的这个做法很实在,也很高明,因为不唱高调,谁都能做到,既解决了问题,又坚持了中庸的原则。

中庸就是这样,看着不难,但真正做到又很不容易,因为唱高调的结果必然是走极端而走极端也一定唱高调。走极端需要道义的支持,你得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和达到某个崇高的目标,这样,你才会理直气壮,所向无敌,这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结果是中庸之道变成了没有原则,风吹两边倒等等。那些既唱高调又走极端的人是不可能理解中庸之道的。中庸就是不唱高调,不走极端,切实可行的道。“极高明而道中庸”就告诉我们要正直稳当,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告诉我们既要有原则又需要灵活。而同权,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地了,孔子还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就是说我们交朋友,如果交不到中庸之人,那就交狂者或狷者。

何为狂者就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何为狷者就是消极抵抗,守住底线,有所不为的人。这是乎不符合中庸之道,因为狂者意味着过,而狷者意味着不及。孟子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但孔子的思其次也是有底线的,因为狷者有所不为,是君子,是有道义之人。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问题,面临问

题时不走极端,遇事时不高调,交友时选择道德高尚之人,即使他们不是最好,不是中庸,但次之也要有底线,因为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更重要。同时中庸也是一种修养,修养达到一种境地叫平和。中庸还教会我们处理棘手问题的关键着眼于可以……品味古典文化,演绎现在的经典人生。

大自然文学

大自然文学:该类作品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畅销书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面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刘先平说:“我在大自然中跋涉了30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示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生态道德是维持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 坚信,只有以生态道德来修身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之花才会遍地盛开。我们倡导绿色阅读活动,就是让大自然走进校园,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帮助沟通孩子与大自然 的纽带。” 文学研究者——“大自然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畅销书” 大自然文学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用故事和散文笔调写出来的知识性、实用性、科普性的作品;一类是以森林、草原、海洋等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还有一 类是幻想类的表达人类理想的作品。 对大自然文学颇有研究的《文艺报》副总编吕先富非常看好大自然文学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大自然文学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最多共同语言的文学门类,大自然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学畅销书。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人类现在普遍陷入一种生态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以人性关怀为己任的文学必然做出反应。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生态文学的思潮。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大自然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框架里面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比如1962年雷切尔的《激进的春天》,这是一本标志性的作品,它讲述的是农药对生态的破坏,作家开始自觉表达生态问题,自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这本书的价值和特点。另外,俄罗斯的大自然文学特别发达,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阿克萨科夫的《带枪猎人的笔记》、乌申斯基的《鹰和猫》、列夫·托尔斯泰的《晨露》、马明·西比里亚克的《阿廖奴什卡的故事》、《灰脖鸭》等,均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吕先富认为,所有大自然文学作品都表现了作家对大自然的挚爱、对大自然的真知灼见。大自然文学直指当代最高的审美价值领域,大自然文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表达,事关审美领域,向一个无限扩大的大自然去延伸,因此大自然文学的价值有 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书业专家——“把最优秀的图书献给孩子”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1710677.html,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作者:李佳伦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舍是我国的现代作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有着悲天 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有不失温婉的戏谑与幽默,由文窥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体现在它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他人,而是让人在幽默的语言中体味不一样的情感,是笑中带泪的。其次,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老舍出生于北京,他爱北京,因此,老舍的语言较多的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和,尤其是儿化音。同时,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文学语言影响重大,使得他的语言简约凝练,且追求古典的声韵美,语言魅力自成一派。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文学语言;魅力 引言 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真。老舍真不是浮于表面的说事,他的真来自于他的经历深厚,能够抓到事情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真让他有畅所欲言的需要和骨气,每每读他的语言,就觉得他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要透过纸面向外扑散而来,像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倾诉,里面的东西,没有半点掺水。在《骆驼祥子》里,他虽处处以上帝地视角说话,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和多余,他擅于讲故事,同时又在讲故事当中,融入了他生命的精华的体验。现代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接受外国文学而形成新的文学,对在这个的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老舍的作品也不例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特点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1. 老舍及其作品概述 老舍是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的作品,代表作有《茶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对于老舍,冰心曾这样评价:“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在老舍的作品中包含了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似鲁迅的文章那般晦涩难懂,语言冷峻犀利,极具讽刺评判的意味,他的文章遣词造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会出现幽默诙谐、机智俏皮的语言,但却有着别样的深意,使人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发中带泪。(2)京味十足。这是老舍作品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擅长描写老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通过对平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描写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小及大,让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堪称人类人文学的奇珍。它凝聚民族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极具光采,极富滋味,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已有近几千年的历史,人的情感也借由文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文学描摹的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

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仅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更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激励人民,召唤人民勇敢地、顽强地、持续地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并为实现真理,奋斗不止。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式的名言,也已深刻在中国人心中,在现实中已将这“匹夫有责”分解到各个方面,比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化祖国,人人有责”等。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意志和观念,成为了一种奋发精神,而它也正是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一)

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的生命意识(一) 【内容提要】 魏晋时期自然成为被独立审视的审美对象,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魏晋士人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内蕴于其中的生命气息以及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魏晋文学中的山水之文也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彰明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关键词】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生命意识 魏晋是真正发现自然美的时代。魏晋时期自然美进入士人的生活中,他们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将一往深情投入大自然,对山水草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山水草木开始真正作为独立的对象进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具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魏晋文学将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与魏晋士人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融为一体,使山水之文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承载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一、美在形式——本真的生命意识 魏晋时期,自然山水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进入文学作品,突破了儒家把自然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象征之物加以审视的局限,更注重对自然生命存在本身风姿的审美体认,更多地观照自然景物的感性形式之美,更尽情地感受自然的野逸与生机。 魏晋士人以新奇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大自然的声色之魅和形式之美,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经验描绘自然,突出其色彩、形态和声音等外在特征的美。东晋山水诗的开宗巨匠谢灵运恣意游赏,凡泉林幽壑,朝岚夕霏,尽在其笔底。他极其细致地体察和敏锐地体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生命形式,借山水诗来表现自然清新生动的生命本色。“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远山林壑,落霞夕霭,黄昏暮色,清晖无限,使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幽暗的色彩和混沌的景象中,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获得了彰显。“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自然时令的变化触动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包孕着生机的明媚春光,鲜活的生命迹象在诗人心里引起无限的喜悦感。“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明净的山水,生动的色泽,自然灵动的生命形式,显现出自然的感性形式所蕴蓄的无穷魅力。谢脁的山水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则更突出了自然浑融圆润,清新萧散之美。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谢灵运、谢脁等魏晋士人已经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在他们那里,自然既没有为主体的情志所吞没,同时也不是主体有意克制自身的产物。因此魏晋士人“不再要从当下感性之物超越出去,不再要由物见道,当下之物就是值得肯定、值得欣赏的。美不来自于道,不来自于任何外在的他者,美就在于感性事物自身”①。魏晋士人以纯净书写的形式和清丽的语言本色地描绘山水草木,其目的不是为了避世,也不是为了寻仙,而是为了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和欣赏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及其所蕴涵的生命情趣。 自然的生命形式之美的确让人目不暇接流连沉醉,而充溢于其中的汪洋恣肆不可阻遏的内在生命力,则更令人震撼。解脱了经学束缚的士人们以敏锐而又极富情韵的感受力,尽情地体验蕴含于山川草木中的生命气息。“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谢万《兰亭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奔流的万壑、竞秀的千峰、繁茂的草木、可人的鸟鸣、哀婉的猿啸、朦胧的晓岚、明朗清新的日月、灿烂的霞光等鲜亮的生命形态,无不蕴藏着无限的生命气象与自得生机,无不回旋着生命的律动,透露着宇宙的生气和灵气,激发出生命独异的回响。 这种对自然感性形式和其内在生命力的审美体悟,甚至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品藻上。两汉时期人们以儒家所认可的伦理道德标准品评人物,只要具备儒家所要求的道德品行,即便是面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精神何处安家? 语言、文字、文学。这个专业凝视的,一直是精神世界的风光。 我们都在使用语言和文字,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和文字。大多数也不曾思考过她们。看,多么尴尬,我我们在用语言文字交流和思考,却不曾思考我们正在用语言思考的语言。而问题是,弄懂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绝对不是一个衣食无忧之后可以聊以解闷的闲话题。不懂她们也就难懂我们的思维。不了解语言的人们怎么能保证自己用以思考的语言不曾背叛织自己?一个社会形成了语言,却不了解这种语言,这个社会的一切用语言织就的网怎能保证不是幻景? 就个人来说,也许不必考虑这些问题。我只需用着舒服,管他这种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遗憾的是,你错过了一道醉人的风景。文字绝对不是干巴巴的工具。汉字,诞生在三千年前的龟裂的甲骨上的独特的方块字,字体本身就充满美感。传说古时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个传说表明古人对汉字的出现的惊叹和赞美。汉字是艺术,这无需我多言。 而我们普遍第一印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显然是文学园地。这当然是不大不小的偏见,但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确实让这里充满魅力。或者是文学本身的魅力让这个与文学亲近而又不同的地方让人们产生错觉。不再说语言专业,这里的文学专业也不是文学本身。这里散发着已经问世的文学的浓郁的气息,也有含苞待放的文学的焦急吐息,但同样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基于文学而又超越文学的东西,那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的研究。 我一件一件的说。在这个专业,我们正经的事就是研读各个时代各类作家的经典。文学的魅力在经典里彰显无遗。这也是我们对文学最深刻的体会的来源。我们把文学当做精神的暖床,因为在这里,通过阅读作家的经典,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升华。阅读经典,我们最大的收获大概有这两个方面:精神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我们在文学里看到的不只是善,也包括恶,但我们不会从这里学会恶;我们在文学里懂得的不仅仅是世界的温馨,也包括无比的冷酷,但我们不会从此对世界冷漠。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学里了解了世界,同时升华了自己,而不是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抹杀掉明亮的心。《人间喜剧》是黑暗和丑陋的舞台,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光明和博爱;《平凡的世界》展示了苦难和摧残,但我们读着苦难,却更不惧苦难,而对人生有了更积极更光明的向往。读经典对我们智慧的启迪更毋庸赘言。人生来本不愚昧,但对我们自己乃至这个世界的白纸般的认知,让我们以愚昧的状态活着。文学经典是几千年世界历史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重要指引。从古老的《周易》到《老子》《论语》《庄子》再到《红楼梦》《阿Q正传》,古老的年轻的中国在不停的讲述世界的人生的智慧。这有对宇宙的神思,有对人生的达观,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社会的透视。世界文学更是星光璀璨,伟大作品不胜枚举。 这个专业又是新文学诞生的理想沃土。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文学梦吧,想把自己喜欢的,梦想的,追求的东西用文学表现出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但很少人能如愿,因为文学能力的限制。即使写出来了,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学修养,自己写的东西枯燥乏味,没有深度。这也许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枯燥没深度,而是无法畅快地表达出来。文学的修养需要充足的学习才能积淀,而这正是文院得天独厚的地方。经典的阅读是必要的条件,渊博的教授的指引也是我们走上正确的文学道路的必要条件。我们没走深入一层,就会对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文学。这虽是浅显的看法,但或许有些可取性。我们认识许多从社会上起步的作家,韩寒和郭敬明是这些年比较红的作家,年轻派,有个性。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算不上作家。他们写的文字毫无意义,要么只是戏谑,要么只是华丽的拼凑。也许他们本

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功正《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

有关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 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 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 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 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 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 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 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 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 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 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 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 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 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 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 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 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 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 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地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2012级文学院四班史雪平学号 摘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生存基础,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逐渐确立了为我所用的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们真正的长久生存的基础。古代中国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观,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却有许多。主要包括:人应该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应该过分的向大自然索取,尽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人之心,善意的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弱小的群体;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后,不应该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要做到给自然物以生长的时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而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青山绿水中积淀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释放自己,展示他们的诗性,这些青山绿水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无论是魏晋还是唐宋又或者是明清,自然界的万物在文人的笔下被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洗涤内心的污浊。在花草树木中寄托性情,在从鱼鸟兽中体会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自然界天人合一和谐 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审美功能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和渔猎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更多的依赖外部环境,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如其他民族一样,曾经历过以神秘感应为核心的巫术阶段与神化自然的自然神阶段。在上古神话中,有大量描写人与自然是如何抗争的,比如:女娲补天、后羿杀群害,大禹治水等传说,这些无疑是在讲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的先进勇敢的事迹。 当人们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不像之前那样仅仅依靠自然界来获取食物,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从依靠自然界中完全解放出来,生活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源。在《诗经》七月中就描写了农奴们狩猎活动和采摘活动,如“一日之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在明清时期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还是能看到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获取必要的生存物质。 在殷商时代,人们还普遍认为自然是由一个万能的人格神—帝或上帝主宰着。到了西周,人们虽依然保持着对天的虔敬,但已不像商人那样将天看成人格神了。周人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他们在人事上更看重“德”的作用,天实际上被敬而远之了。春秋战国之时,士人阶层崛起。这是一个极富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他们反思社会、反思自身,并且开始在哲学高度上思考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意义。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在政治上无固定地位士无定主。由于政治手段的匾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反归自身—首先营构自身精神人格如儒家的存心养性、进德修业;

文学的魅力

文学的魅力 都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文学的魅力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文学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那么它的魅力就像明珠发出的千万缕光芒,至于你是被哪一缕慑去心魄就因人而异了。 对于我来说,我将文学的魅力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再来则是从阅读者的角度。 不知其他人是否曾经试着写些东西,我就总试图写些小说一类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文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挑战。其实无论写些什么,总离不开故事和人物,想要把文章写下去、写得好,更离不开对故事的结构和人物内心的思考挖掘,这是一个很复杂很有难度的事情。当你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这种复杂性尤为明显,这须要创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大胆的想象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要触及内心美好的经历和感受,同样也无可避免地要挖掘自己内心丑恶阴暗的一面来丰富笔下的人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创作成为了一个深入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是在写作中一点一点发现的。所以,我觉得创作就像在写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否正视自己的内心就是文学创作是对你我的最大挑战,就是吸引我总想写点什么的那种神奇力量。 而从另一个角度想,文学为什么又能征服读者使之沉溺其中呢?我想那是因为文学作品承载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经历了作者的内心历程,从而体味了不同的人生。当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经历与阅读者本身经历相似时,那是一种“海内存知己”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的共鸣;当作品中描写的是自己从未经历或永远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时,一种新奇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尤其当我读到作品中有那些我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被主人公不受约束地去完成的情节时,我就会觉得十分痛快,好像心愿得偿一样。我想文学对于读者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把你不能做、不敢做、永远也不可能遇到的经历展现在你面前,植根于你的心灵,让主人公为你一一完成、一一体验,再以优美的语言让你沉醉其中并流连忘返。文学让你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贵贱,逾越一切隔阂去经历不同的人生,去做任何你能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它是穿越时间隧道的旅票,是开启不同时空大门的钥匙,带你结识那无数的川流于历史和未来、现实和虚幻的人物;它就像一粒神奇的糖果,引领你品味悲欢离合,让你如痴如醉,且歌且叹,或凝眉深忧,或开怀高歌…… 如果说文学的魅力是无穷多的,那么对我来说,它的魅力就是分享不同的心灵历程,探索各异的内心世界,尝试无数的迥异人生。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我,或者说每部文学作品都是在讲我的一个故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我,更能征服读者呢?

自然文学的魅力

自然文学的魅力 ——《寻归荒野》散记 《寻归荒野》是一本评述美国自然文学的书。应该说,美国文化就是在一片荒野中开辟出来的,所以,以荒野为关注焦点的美国自然文学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 有一段时间,我业余好象只关注两件事,一件事是每天清晨走出家门在附近的科普公园漫步、锻炼,另一件事是阅读程虹教授写的这本《寻归荒野》。渐渐的两件事发生了联系。我受了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们的影响,看到科普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了感情。当我看到每天都有人喂食公园里可爱的小松鼠,便停下脚步细细地观察,当作一件很开心的事。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在这个公园里,只有一对松鼠带着六个小松鼠生活时,我不免为它们的生计担起忧来。 与自然合为一体,是文学的固有传统。比如中国画,山水之中总会有人的活动作点缀,而且人总是处于点缀的地位,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国自然文学也把人的中心地位让渡给自然和生态。看来,这是人类的共性。自然文学传统应该是人类文化共有的财富。 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然文学才被作为约定俗成的名称,表示一种关于人与自然的非小说散文体的文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文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带有自然特色或以自然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又有所不同。“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自然文

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的气息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阅读《寻归荒野》,可以遴选出13位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科尔。科尔1825年创建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他认为,如果自然没有被人类之手所触摸,那么人们就会更易于与上帝之手接触。他们视荒野为精神升华的媒介,视艺术为自然与人类合二为一的载体。这个画派坚信:如果美国的风景是一个新的伊甸园,那么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则持有进入伊甸园的钥匙。他们一反传统画家只限于在画室中作画的做法,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他的代表作是组画《人生旅程》,分别以春夏秋冬代表人生的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寓意深刻。 2.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爱默生呼唤人们用一种新目光看自然,要人们从自然中寻求精神和自我。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抽象的自然。他的同代人钱宁谈到有四类作家:第一类是黄昏追日,他们执意朝着地球相反的方向走去,满怀敬慕之情去追随那正在退去的昔日之辉煌;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第三类是拂晓初醒,他们凝神着火红的东方,以一种宗教似的崇拜迎接初生的太阳,心中充满

2020年精选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精选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 会认同"诗歌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 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根据导师 ___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 ___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古典文学的魅力

古典文学之美 华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瑰丽无比,先人的古典文化,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静地。品读先人的古典文化,演绎现在的经典人生。—题记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看待问题的态度,就拿孔子推崇的中庸来说吧!孔子极其重视中庸,于是他说;中庸为之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也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那又怎么办?当然是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回到这种原则,由此可见,孔子对中庸思想的热爱与重视,而中庸总结为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我们先说中吧!其实中的不走极端包括两个方面。既不超过也不落后,保持一种恰当的节奏,这一点孔子是非常认可的,据《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师与商也孰贤。师与商都是孔子的学生,师,字子张,商,字子夏,子贡的意思是问,子张与子夏这两个学生,老师觉得谁更优秀一点,孔子答曰,师也过,商也不及也。就是说,子张这个人超过,而子夏这个人呢,落后了。子贡也就问,这样是不是子张比子夏优秀呢?而孔子却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超过了就等于跟不上,因为没有保持恰当的节奏,没有 ‘中’。庸,就是常,所以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庸就是普普通

通。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用,一个庸常,一个使用,就是常用也就是说经常用得到的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既是常用之道那就不能唱高调据《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也就是说,别人对我很坏,我却用好心和恩德去回报,您觉得怎样,若是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说以德报怨,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德啊!孔子却反问︰“何以报德”就是你拿恩德去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呢? 所以以德报怨是值的讨论的,道德不能唱高调,但以德报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孔子就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当别人对你报之以怨的时候,你既不报之以德,也不报之以怨,而是报之以直,“以直报怨”就是看着办。孟子说﹕“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就是说,可以马上走就马上走,可以继续干就继续干,可以隐居就隐居,可以做官就做官,没有一定之规,一切都看可不可以。这就是孟子所认为的看着办,一切都着眼于“可以”二字。何谓可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应该,二是能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时也是我能够做的,我就去做,这就叫“直”具体到“以直报怨”也就是说我觉得该怎么回报就,我就这么回报。显然看着办也并非全无原则,它是该怎么办怎么办,而并非想怎么办就怎么

文学中的自然

院系:xxxx 学号:xxxx 姓名:xxxx 课堂名称:人与自然 分数:______________

王维诗中的人文生态观 摘要:王维为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佛”,本文尝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考察、审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散文。论证了王维诗文并不像长期以来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诸多研究者所论定的那样表现出对世俗妥协、对社会逃避的消极情绪,而是体现了盛唐时期一种良知、宁静、清新、美好、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观。本文认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文中,体现了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养互惠的人文生态观与审美传统。 关键词:王维诗歌积极人文生态观和谐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不等同于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美,因为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美,也包括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它是生命与自然的和弦,是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体现,是生命运动的节奏旋律,是宇宙神秘的诗意境界。对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审美意识中包含有强烈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审美活动的前提,它既表现在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上,也表现在人主体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上。所以,美不仅是人的生命精神在对象之中的物化和显现,而且也是人的自身生存状态的表征。 王维是最当之无愧的重视自然、热爱自然生态的伟大诗人,王维诗歌具有多样的风格,但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关于王维的山水诗画,前人论析甚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定评。殷瑶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更明确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然而以前的很多人研究王维都专注于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上,现在我想从王维具体的诗中来谈谈他的人文自然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

自然写作的特色与魅力

自然写作的特色与魅力 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研讨会在衡阳召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艺出版社等单位领导,湖南省内部分高校学者、文学评论家等四十余人参加研讨会。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研究员主持研讨会。《自然抵达》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作者在散文创作道路上不断攀登所获得的又一成果。与会代表分别从作品的写作资源、作品的丰富内涵、作品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入

地探讨,充分肯定了《自然抵达》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当下意义。与会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论文网/5/view-4340425.htm 一、《自然抵达》的写作资源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作者本人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资源”。也可以说,什么样的“矿藏”,就决定了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向度”。刘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文学阅读和深刻的哲学思索密切相关。 1. 人生资源。刘克邦(《自然抵达》作者)坦承:“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我的人生,来源于我的生活。”汤建军(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认为,刘克邦是个“资源派”的散文家,这就是说,他的写作都是围绕着他的经验与爱好的;作者本人是对生活感恩、为人低调的;正是因为这种感恩和低调,使得他用心为文。阅读《自然抵达》最大的体会是:人生与文学是有

结合的,在创作中不忘挖掘真理,不忘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有细节,有精神,而且还能处处都是文学,通过很多小的细节能够得知大的东西。 2. 文学资源。刘克邦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始终热爱文学,所以,文学阅读是持久而广泛的,就是在“文革”时期,他的阅读书单上,既有《论持久战》这样的政治著作,也有《封神榜》《彭公案》这样的传统文学作品,还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当代“经典”。改革开放以后,在从事财经工作之外,他的主要精力就全部耗在阅读与写作上面了,可以说,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有所涉猎。这为他的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他获益良多。 3. 哲学思考。刘克邦认为,文学不能缺乏精神和思想,尤其是要有正能量。只有有了正能量,才能够对生命有希望有感觉,才能对社会有宽容有理解。所以,他所写的一些东西,绝大部分都充满了正面的价值取向,这样就能提醒自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文学作家自然主义论文

文学作家自然主义论文 一、自然神基础上的科学信仰 崇尚科学、接受进化论的约翰巴勒斯试图推翻神人同形同性论的上帝。有形的上帝毫无疑问是需要摒弃的,爱默生借以强调人性中的神性的 那位上帝也是不适合的。他说:“我认为唯一能够选择的办法是用普 遍自然的方式构思上帝———一位自然神,依靠他我们真实地生活、 行走和存有,我们与他的关系如同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亲密而持久,或是像苹果依附在大树枝上。”[5]152在这里,上帝被置换成“自 然神”,它没有意识,不再具有超越和救赎的力量。如果说17世纪英 国经验主义主张的自然神论尚且为上帝留下了创世者的角色,那么, 约翰巴勒斯把这个角色都剥夺了。他说“:宇宙不被创造,它本来就 一直存有。”但是约翰巴勒斯认为,每个人必然都有宗教情感体验, 所以精神需要有所寄托。所以他提出“自然神”作为上帝退去之后人 类信念的载体,这个载体无关善恶,不会降临神迹,却确实庇护着人们,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他没有赋予自然以全知全能的神性,而是强 调爱、仁慈等人类神圣的人性来自于自然:“智慧、爱、仁慈、公正,是人类的属性,我们称它们为神圣的,好的,但是它们不存有于人的 外部。人是自己唯一的上帝,且从自然中进化而来。所以,神圣的和 神似的皆在自然里。” 他起码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自然神论其中的一个理解,那就是廷德 尔在《基督教与创世同样古老》一书中提出的:宗教的目的在于促动 世俗的幸福和道德。约翰巴勒斯意图将这个目的同样赋予在他的自然 神论之中。那么,自然神与科学又是什么关系?如果说,科学通常是 实证的,是基于经验的,使用的是演绎或者归纳的方法,而神学、宗 教以神灵的干预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做法,很难认为能够和科学方法相 调和。约翰巴勒斯也认为,科学是破除神秘的,所谓“祛魅”,它摧 毁了人类长久以来对于神灵、对于宗教的信仰,使人类的灵魂暴露在 冷漠的自然、宇宙的现实之下。“科学剥夺了我们的幻想和错觉,它 剥夺了我们的绝大多数外衣。从古至今,人类的灵魂持续寻找自己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

我的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专业介绍 班级:1207011 学号:7 姓名:后月杨 [专业概述] (一)专业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是传播中外文化知识的媒介,又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它通过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开拓了学员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结构,使学员获得丰富的知识资源与厚实的知识背景;提高了学员以现代思维和现代话语发现问题、阐释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社会需求的人才。 而其课程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极富感性和审美性,又能为枯燥的生活送来一抹绿意,充实人的心灵,激活人的生命。 (二)专业性质 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是一门以提高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兼顾理论修养和促进就业为原则;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且掌握秘书基本理论与实务、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能胜任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秘书工作的高级秘书人才和满足新闻传播、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中文信息化处理等文秘管理职位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学习汉语、中国文学、秘书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为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三)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此外它还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学习、生活、处事、做人。所以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们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 基础,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也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 3.我们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 地运用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毕竟文史哲不分家。 4.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 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做出自己的赏析,理解其所拥有的文学意义和时代意义。此外,我们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应该 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作为祖国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掌握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塑造现代国民灵魂、激发现代人生命创造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