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县名单

省直管县名单

省直管县名单

2009年纳入山东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20个县(市)分别是:

商河县(属济南)

高青县(属淄博)

利津县(属东营)

莱阳市(属烟台)

安丘市(属潍坊)

金乡县(属济宁)、泗水县(属济宁)

宁阳县(属泰安)

荣成市(属威海)

莒县(属日照)

郯城县(属临沂)、平邑县(属临沂)

夏津县(属德州)、庆云县(属德州)

莘县(属聊城)、冠县(属聊城)

惠民县(属滨州)、阳信县(属滨州)

曹县(属菏泽)、鄄城县(属菏泽)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周天勇 近年来,在中央下发的文件中,不断涉及“省管县”的改革问题,这表明了中央鼓励地方进行大胆创新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决心。从“市管县”体制向“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种简政放权式改革,目的在于调动地方行政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尽管市管县的现行体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亟待体制和制度创新,需要在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进行松绑,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扩权强县”,最终到“省直管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市管县体制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省管县改革的背景、利弊和着力点。 一、市管县的由来和历史作用县乡政权体制,以及管理县的省派出地 区行署,是适应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区划管理方式。而20世纪80年代普遍实施的市管县体制,是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进步。 (一)市管县兴起: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行政体制选择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市制萌芽开始,市一直是人口密聚“点”上的一个行政建制,市与县、城与乡之间被严格封闭、隔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型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建制市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

当时的市领导县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问题而设置的,并无“带”县之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市领导县体制的范围有所扩大。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1959年9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进1958年以后的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此后,这一体制便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得以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乡分割、生产重复、流通堵塞、多头领导、互相牵制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政府急切需要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式。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带县,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 从微观的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主要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而从宏观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主要是为了适应和促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二) 市管县的发展、作用及利弊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82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辽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从实际情况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大大增加了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但其财力并没有增加。对于原来管县的市来说,市级财力下降较多,对其财权冲击较大,但对其所管的县承担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不少省、自治区的试点办法明确规定,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原来管县的市不再集中县级收入,但却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的补助力度,还要保证在教育、危房改造、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对所管县的配套资金。这种办法必然加剧市级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县级财政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受益者,其财力和财权得到了扩张,事权却没有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三、对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上,要对各地“市管县”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省纷纷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和5个自治区都已陆续开展了财政省管县、“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通过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通过对部分强县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努力实践县市分治。 改革的实质是在调整省、市、县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政府权力角度看,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和人事权三种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效率。从各省区开展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来看,三大权力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财政省直管改革开展最为普遍,除宁夏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外,全国试行改革的21个省均已开展此项改革;其次是事权,事权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排名第二,有19个省区开展了相关改革;排在第三位的改革是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有12个省区开展;人事权的省管县改革进度最缓慢,仅有5个省区开展相关改革。

建立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试点改革,最早推行改革的浙江省,从2000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已有2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占了百强县的四分之一。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强县扩权”改革后,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改革遭遇法制障碍。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地级市这一级地方建制,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文件中,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设定。因此,在市管县体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就会成为制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法制障碍。 二是政府层级间的矛盾增加。就市县而言,其关系演变为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此外,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扩权县与原辖市在行政关系上还有上下级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这增加了县的工作难度。而县与县之间因制度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双方竞争更趋激烈。 三是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设置与省直管县改革要求不适应。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总体上比省直单位机构要少得多,有些省直单位在县政府没有对口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实行省直管县后,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增加,领导职级如果不变,这种级别落差会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是队伍稳定。另外,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会越来越多,县级政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省直部门有较大差距,难以与省直部门实现有效对接。

省直管县后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探析

省直管县后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以这一顶层安排为标志,中央编办2011年在河南、广东等8省展开的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进入到深入推进阶段。省直管县,在省、县之间减少了一个行政层级,但在省直管县之后,如何优化行政区域大为缩小的地级市内部行政层级,也是十八大“优化行政层级”要求的当然内容和不能拖延的现实课题。 一、地级市行政层级基本现状和主要弊端 (一)基本现状:三级体制。目前,全国共285个地级市,行政层级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不设区县(及县级市,下同),市直管镇街,如东莞、中山等市,为地级市行政层级的改革优化提供了一种方向和榜样,不是本文作为问题研究的对象。二是只设区,区下设镇街,如鄂州、莱芜等市;三是区县兼有,区县下设镇街的,绝大部分为此类。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街道为派出机关,不是一个行政层级,但从实际设置和运行看,已膨胀固化为等同乡镇的行政层级。《组织法》对市辖区政府没有明确定位,但在有关表述中将其与县政府并提,实际运行中,显然是独立的行政主体,除公安、国土等少数上级垂管部门外,机构设置与县同构,与市对应。因此,后两种类型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即“市(地级市)—县市(县级市)区—镇街”三级体制。与古代的秦、宋等朝和现代的美、法等国相比,均多出1-2级。 (二)主要弊端:三个导致。一是导致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成本过高。多一个层级,就多一层政府机构,机构数量、行政人员必然加倍增长,行政经费不断攀高,“吃饭财政”屡见不鲜。在2007年各国行政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名中,中国以27.6%位居榜首,远高于6%的平均值。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统计局的调查报告,2005年到2010年,我国行政经费以年均约一千亿的速度在递增。二是导致行政效率降低、群众负担加重。行政层级的增加必然拉长许多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的环节和时间,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的降低,群众办事更加费时费力费钱,进而加剧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的增加,加重群众的税收和经济负担。《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2009年中国百姓的税务负担列全球第二。三是导致资源整合受限、一体发展受阻。在地方利益驱使下,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比较明显,保护主义盛行,使纵向的层级分割和横向的区域分割,如同“看不见的墙”对经济的纵向联系、横向沟通产生刚性约束,跨层级跨区域流动困难,限制了资源整合和结构升级,阻碍了一体化发展的深入。 二、地级市行政层级改革的驱动力及可行性 (一)驱动力:内外兼具。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打破现有行政层级,在更广范围和区域内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推动政府纵向减少行政层级,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二是国家对于改革规律的顶层把握,决定了改革新的主流是“优化行政层级”,将行政改革从横向的同一层级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量变改革,深入到纵向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减少层级”的立体式质变革命。三是县域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其GDP超过全国的50%,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部分,但由于大部分经济社会决策权都属地级市,

全国百强县(市)排名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百强县(市)排名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自2000年以来,关于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评价,国内有两个最权威的排名。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评出的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和《经济日报》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评出的我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即“经济百强县”,至今已进行到了第四届。 2011全国百强县排名完整名单 1,江苏江阴市 1,江苏昆山市 1,江苏张家港市 1,江苏常熟市 2,江苏吴江市 3,浙江慈溪市 4,江苏太仓市 5,江苏宜兴市 6,浙江绍兴县 7,福建晋江市 8,浙江义乌市 9,广东增城市 10,浙江余姚市 11,山东龙口市 12,内蒙古准格尔旗 13,辽宁瓦房店市 14,山东文登市 15,山东邹平县 16,江苏丹阳市 17,辽宁海城市 18,湖南长沙县 19,浙江诸暨市 20,四川双流县 21,山东荣城市 22,山东胶南市 22,山东即墨市 22,山东胶州市 23,山东新泰市 24,河北迁安市 25,山东邹城市 26,浙江乐清市 27,浙江温岭市 28,浙江富阳市 29,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30,江苏海门市 31,浙江瑞安市

32,山东滕州市33,山东寿光市34,江苏靖江市35,山东诸城市36,陕西神木县37,福建福清市38,山东章丘市39,山东莱州市39山东招远市39,山东平度市39,山东莱西市40.江苏溧阳市41,浙江上虞市42,浙江海宁市42,浙江桐乡市42,浙江平湖市42,浙江长兴县42,浙江嘉善县42,浙江德清县43,江苏启东市44,辽宁庄河市45,山东肥城市46,辽宁普兰店市47,福建南安市48,辽宁大石桥市49,福建石狮市50,江苏如皋市51,河北武安市52,山东省充州市53,江苏江都市53,江苏铜山县54,福建惠安县55,新疆库尔勒市56,江苏东台市56,江苏泰兴市56,江苏海安县56,江苏如东县56,江苏兴化市56,江苏大丰市56,江苏姜堰市57,浙江永康市58,浙江玉环时59,山东广饶县60,山东乳山市

从_市管县_到_省直管县_的体制转型分析_楚明锟

收稿日期:2010-12-18 基金项目: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课题 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演革与现行省县关系的利弊分析 。作者简介:楚明锟(1956-),男,河南新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 省直管会 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行政管理 学研究。 崔会敏(1974-),女,河南郾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学与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周军(1984-),男,江苏射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研究。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1 Januar y .2011 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的体制转型分析 楚明锟1 崔会敏2 周军 3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 消除 市管县 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改革。相 对于 市管县 体制来说, 省直管县 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行政区划 中图分类号:D03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1-0060-06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成长,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如城乡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行政系统的纵向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使经济增长日益陷入条块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困境中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建立 市管县 体制,扩大城市和行政区的边界,把城市和周围县之间跨区横向联系转化为同一行政系列中的科层制关系,形成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成为解决此类矛盾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而且清除了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因此, 市管县 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建立的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管县 体制的预期优势逐渐被一些问题销蚀,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出现了 小马拉大车 、 市刮县 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同时也为了减少行政层级和提高行政效能,中央提出 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的任务。本文就市管县 体制利弊进行分析,指出 市管县 体制弊端是体制 转型的原因, 省直管县 体制优势是体制转型的依据,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当措施。 一、 市管县 体制的历史成效与现实弊端 可以说,在解决我国社会转型初期 行政区 和 经济区 的磨合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这一体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就现时代而言, 市管县 体制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弊端日益凸显。 (一) 市管县 体制所取得的历史成效第一,促进了城乡分割的区域经济趋于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流动和资源配置基本采用计划调配的方式,城市与周边地区各自独立发展,区域间的联系更多地依赖于上下级政府间的行政命令。 市管县 体制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与城乡分割的局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腹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紧密协作,摆脱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有效地发挥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人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三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些总结、研究和分析,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做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运作方式,希望尽快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 Abstract:this article for three-years provincial County are some summary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 further straighten out and regulate the mode of operation, hoped that the growing County domain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Keywords: direct County fiscal management reform 2009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包括行唐在内的全省64个扩权县(市)和产粮大县(市)开始实行统一的省财政直接管理体制,2010年又将实施范围扩大到92个县(市)。那么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不足 1.省直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扩大与细化 首先,单纯财政直管的作用不明显,财政仅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财政预算的安排和执行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这样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省财政直管(况且目前仅是财政结算方式的改变),对县财政运行的积极作用难免要打折扣。其次,实行财政直管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省对直管县在政策扶持、税收激励、转移支付、基本支出保障、配套优惠、津补贴增长等方面都没有较大变化,省财政直管的优越性体现不充分。再次,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与省直管县的收入管理方式极不协调,直管县财政收入由市级考核管理,财力结算由省直接对县,负责税收征管的国税、地税却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市级税收征管部门垂直下达的收入计划与市政府下达的综合计划也不尽一致,给直管县全面落实收入目标增加了难度。 2.行政直管改革未能同步跟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脱离了这个基础和保障,先行一步的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既走不平稳,也会延误到达目标的时间,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直管县都是损失。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财权与行政管理权不一致的问题比

河北省的县级市、扩权县、直管县2015年

张家口市辖区的县级市,扩权限和省直管县的区别? 很多网友搞不清扩权限和省直管县的区别,就张家口而言没有县级市,张北属扩权县,怀来在扩权县的基础上又前进为省直管县。这实际上就是为以后取消市级行政级别做的实验。下面就是他们的区别! (1)县级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县级行政区——市(城市),宪法所指的“不设区的市(即不设市辖区的市)”,县级市为省、自治区所设地方行政单位;作为区划术语,“县级市”自1983年开始正式固定下来。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方式建立。 (2)扩权县是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县(市)扩大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扩权县(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市),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扩权县(市)被赋予与设区市相同的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主要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安排、税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证照直接发放、部分价权下放、统计直接发布、政策直接享有、信息直接获得等11个方面62项管理权限。据悉,扩大县(市)管理权限的基本原则是“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逐步做到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原需经设区市审批或管理的,原则上变为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管理,报市备案;原需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原则上变为由扩权县(市)直接审核、报省审批,报市备案。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文件规定须经设区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省、市政府委托和授权等办法放权。扩权县(市)取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后,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对等的责任。 (3)省直辖县:省直接管理县,去掉地区这一级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现在中国的行政架构是中央、省、县、乡四级,省和县之间的地区级是过渡形式,已经在逐步取消了。“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在目前国情条件下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最现实的选择。不少地方总结经验时,注意到了浙江经济大发展的经验,也认为有“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的功效。强县扩权无异给条件好的县(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最后省完全管县做好准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模式,参照目前省对扩权县体制设定,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划分方面,完全比照目前扩权县财政体制,调整省市县三级财政收入体制,设区市原则上不再分享直管县的财政收入。二是财政支出责任方面,与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相对应,设区市也不再承担相应支出责任,对于新配套资金,统一省财政对直管县配套比例,适当高于省对一般县的配套比例。三是体制基数核定方面,原则上以2008年决算数据和市对县经常性补助(上解)为依据,并参考2007年相关情况,按照不挤不占、保各级既得利益的原则处理。四是管理方式上,完全按照目前对扩权县的做法,省对直管县的体制上解(补助)基数和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以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资金调度和拨付、财政决算结算、财政收支统计报表报送等事项,由省财政直接对直管县办理。 2015河北省将扩大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确定迁安市、宁晋县、涿州市、

四大定位明确省直管县(市)发展方向

本报讯(记者郭海方)记者11月5日获悉,为进一步加快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步伐,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就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予以分解,要求省直管县(市)争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争创扩大开放招商的高地。 争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样板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加快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省直管县(市)要做培育集群的样板,争取尽快率先打造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基础较好的巩义、永城等争取培育几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做优化结构的样板,巩义、长垣、永城、汝州等地要重点加大对现有产业产品的改造提升,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邓州、固始、滑县、鹿邑、兰考、新蔡等县(市)要重点通过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的“无中生有”。做创新驱动的样板,支持本地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集聚。做绿色发展的样板,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争做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通知》指出,省直管县(市)要做城区规划建设的典范,按照以人为本、节约集约、产城互动、生态宜居、文化传承等理念,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水平建管,高速度集聚人口;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范,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同质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居民所有权利义务同等化;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争做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要按照大部门制的思路,综合设置机构,不搞上行下效、对应设置,争取在行政审批标准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争取用2至3年时间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权证和经营权证分离,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水管体制等领域改革,年内基本完成代管县农电体制改革任务。 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的政策,大胆突破,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 要素保障方面,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在直接融资方面积极创新;有条件的省直管县(市)适时启动筹建农村土地信托中心,探索开展土地存贷业务,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确保县(市)域内每名农民工至少得到一次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方面当好标杆。 争创扩大开放招商的高地 《通知》强调,省直管县(市)要用好直管“牌子”,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及各行业领军企业的对接,不断优化开放招商环境;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招商成功率和质量。 《通知》明确了各地各有关部门促进省直管县(市)改革发展的具体责任,并强调将省直管县(市)“十三五”规划纳入全省盘子,与省辖市同等对待。

2013全国百强县排名

2013全国百强县排名 1,江苏江阴市1,江苏昆山市1,江苏张家港市1,江苏常熟市 2,江苏吴江市 3,浙江慈溪市 4,江苏太仓市 5,江苏宜兴市 6,浙江绍兴县 7,福建晋江市 8,浙江义乌市 9,广东增城市 10,浙江余姚市 11,山东龙口市 12,内蒙古准格尔旗 13,辽宁瓦房店市 14,山东文登市 15,山东邹平县 16,江苏丹阳市 17,辽宁海城市 18,湖南长沙县

19,浙江诸暨市 20,四川双流县 21,山东荣城市 22,山东胶南市22,山东即墨市22,山东胶州市 23,山东新泰市 24,河北迁安市 25,山东邹城市 26,浙江乐清市 27,浙江温岭市 28,浙江富阳市 29,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30,江苏海门市 31,浙江瑞安市 32,山东滕州市 33,山东寿光市 34,江苏靖江市 35,山东诸城市 36,陕西神木县 37,福建福清市 38,山东章丘市 39,山东莱州市39山东招远市39,山东平度市39,山东莱西市

40.江苏溧阳市 41,浙江上虞市 42,浙江海宁市42,浙江桐乡市42,浙江平湖市42,浙江长兴县42,浙江嘉善县42,浙江德清县 43,江苏启东市 44,辽宁庄河市 45,山东肥城市 46,辽宁普兰店市 47,福建南安市 48,辽宁大石桥市 49,福建石狮市 50,江苏如皋市 51,河北武安市 52,山东省充州市 53,江苏江都市53,江苏铜山县 54,福建惠安县 55,新疆库尔勒市 56,江苏东台市56,江苏泰兴市56,江苏海安县56,江苏如东县56,江苏兴化市56,江苏大丰市56,江苏姜堰市 57,浙江永康市 58,浙江玉环县 59,山东广饶县

论“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

论“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 当中心城市已不能拉动用边县区经济发展,“大马车”马力不足。财政上“市压县”,行政上效率低下、成本过高,行政框架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以不同形式推进“省管县”改革。就“市管县”行政体制的由来、弊端,“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省管县;行政体制 1“市管县”行政体制的由来 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地级市282个,地级市管县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0%,市管县已成为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2“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弊端 2.1阻碍县级经济发展 “市管县”体制实行以来,原本“中心城市”带动县级发展的初衷并没有全面实现。一些市将县视为其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其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级市和县(市)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据四川省财政厅掌握的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新增的32个省管县中,有一半的县要向所在市上缴税收收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年鉴的统计发现,“市管县”实施后,“国家转移县乡财政”与“县乡上交财政”之间的差已从1980年的“正160亿”变为1999年的“负1600亿”。 2.2行政层级增多,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宪法》规定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即“(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自治乡、镇”。省一市一县一乡的四级行政区划体系,使得信息传递层级增加,速度减慢,同时文件精神及准确程度也会相应降低。省一级多为宏观管理,制定政策;市一级传递精神;县一级执行政策。而中间硬生生的加一个市级,往往达不到行政效率最优化。 2.3行政管理成本过大 政府层次增加一级,纳税人的负担就多一分,行政开支也就越多一份,用于执行的资金也就少了一份。省一市一县的行政体制,使得行政权力被层层截留,中间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根据世界各国行政构架的经验来看,“扁平式”行政结构是潮流所趋。所谓“扁平式”,就是扩大政府管理幅度进而减小政府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利弊整理版

韩颜明:中国省直管县的利弊 作者:韩颜明时间:2010-09-28 浏览次数:2215 次 省直管县是近年地方政改中的热点,在乡村直选试验偃旗息鼓之后,省直管县就成了政改内容里面惟一还能够引人关注的事情。 省直管县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在市管县体制下,大部分地方的财政资源都过分地向市一级集中,导致县财政贫血,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市财政对县财政的“侵占”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严重,在经济落后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更严重。财政资源越少的地方,市一级机构截留的比例越高。 市管县的利弊 市管县曾经是作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它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地方放权的政改思路。在市管县体制下,市一级管辖区域增大,取代了以往地区一级行政管辖权力。市管县之后,市机构(地级市)事实上承担起了两种不同特点的地方事务的管理角色,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管理者,另外一个身份是广域范围(包含下辖县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者。两种身份既有冲突,也有协调。从冲突的角度讲,中心城市与其它县区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受众和区域特色,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上差异巨大。市机构同时兼任两种区域的管理者,厚此薄彼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 从协调的角度讲,在地区体制下较为分散各自为政的县域经济在市管县后彼此关联度加强,通过市一级的整合,在中心城区与县区之间,以及各县区之间可能形成较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经济较发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强的市较有可能形成市县区的发展联动,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市管县后发展良好,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苏州、无锡、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苏州的GDP在2002年超过了天津,2004年超过深圳,仅落后于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级城市,无锡、宁波、温州也在全国百强城市榜中排名靠前。 因为上述这些成功的例子,市管县在此后二十年间被广为推广,目前全国333个地级机构中,市管县的比例已经达到85%,总数为283个。 市管县体制下,市县管理的整体性加强,相对于地区制度下比较分散的县为主体的地方经济,市县一体化后对各项政策的应用能力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可以看作是形成了283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主体(不包含没有改制的其它区域),这些区域性竞争主体成为地方发展活力的重要源头,也是二十年间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 市管县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其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日渐突出。市一级是两种利益主体共同的管理者,但它与中心城区有更密切的利益关联,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更能体现市一级管理者的政绩,这一点在单一集权体制下对官员的意义尤为重要。市一级官员更愿意把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这一点上,而不是分散撒落到下辖县区,尤其是下辖县区中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市管县体制下,中心城区变得华丽、整洁、气派,俨然一个现代化都市特征。与之相呼应的是下辖县区内财政资源紧张,广大农村地区残破凋蔽,类似情况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地区较少的财政资源竭尽所能才勉强可以供养一座看起来繁荣的中心城市,这样的繁荣需要财力和资源上对县域经济进行搜刮才能完成。 市管县制度最初的设计者恐怕不会想到目前的结果,这项制度出台的初衷是为了放权给地方,以激发地方发展经济的活力。它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确实达到了激发地方活力的作用,它同时也在另外一些地区,让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障碍。

2010全国百强县排名

2010全国百强县排名 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占的比例最大。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序变化比较大,全国百强县格局悄然改变。老牌百强县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了百强县行列。广东省百强县数目历史上曾达到15个之多,后来有6个改成市辖区,有7个退出百强县。 在新兴百强县中,江苏省百强县由苏南向苏北“北上”;山东省百强县由胶东半岛向鲁中“西进”;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现在中部地区已经崛起16个全国百强县,西部地区已大开发出6个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县的格局正在改变。 1.江苏江阴市R1T2005 相对稳定A级 2 江苏昆山市R2T2005 相对稳定A级 3 江苏张家港市R3T2005 相对稳定A级 4 江苏常熟市R4T200 5 相对稳定A级 5福建晋江市R5T2005 相对稳定A级 6 江苏吴江市R6T2005 相对稳定A级 7 浙江慈溪市R7T2005 相对稳定A级 8 浙江绍兴县R8T2005 相对稳定A级

9 江苏宜兴市R9T2005 相对稳定A级10山东荣成市R10T2005 相对稳定A级11浙江余姚市R11T2005 相对稳定A级12浙江义乌市R12T2005 相对稳定A级13江苏太仓市R13T2005 相对稳定A级14浙江诸暨市R14T2005 相对稳定A级15浙江温岭市R15T2005 相对稳定A级16山东文登市R16T2005 相对稳定A级17福建福清市R17T2005 相对稳定A级18浙江乐清市R18T2005 相对稳定A级19广东增城市R19T2005 相对稳定A级20浙江瑞安市R20T2005 相对稳定A级21浙江海宁市R21T2005 相对稳定A级22山东邹城市R22T2005 相对稳定A级23山东龙口市R23T2005 相对稳定A级24浙江桐乡市R24T2005 相对稳定A级25山东胶南市R25T2005 相对稳定A级26江苏丹阳市R26T2005 相对稳定A级27山东即墨市R27T2005 相对稳定A级28浙江富阳市R28T2005 相对稳定A级29山东寿光市R29T2005 相对稳定A级30山东胶州市R30T2005 相对稳定A级

【调研报告】关于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调研报告 省委省政府在XXX市与XXX市启动实施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已经一年多时间了。为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深化和扩大改革成果,近期省委财经办派副主任XXX同志带领两市有关领导,围绕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问题到河南、河北和浙江等省份进行了调研。在此过程中,结合省外情况,认真审视和剖析两市实行省管县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XXX和XXX对于加快我省中部城市群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增长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X-2020年)》明确:“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已经进入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从中部城市群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来看,主要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和松原5个市的城市规划区及若干节点县(市、区)组成,涵盖200多个乡镇。当前,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是产业上的差距,也是中等城市数量、规模和水平上的差距。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中心城市严重发展不足,除了长春、吉林两市外,其余6个地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财政支持能力和整体调控能力都非常微弱;另一方面是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全省建制镇中镇区人口超过3万人以上的包括县城在内仅有46个。这样的省情决定了走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以培育中小城市成长为主要任务和重点,把一批经济强县率先建设成为区域性中等城市。 XXX、XXX两市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后劲较足,初步具备了向中等城市发展的

基本潜质和必要条件,在财政收入已超过部分地级市水平。XXX作为我省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在承接长吉和沈阳都市经济圈以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方面都要发挥重要作用。201X年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可实现21.8亿元,超过通化、辽源、白城、白山等地级城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XXX属于长吉经济圈范围,是我省中部城市群框架内的重要节点城市,小城镇建设很有起色,围绕长春周边的范家屯、大岭等小城镇在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人口承载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具备了向中等城市或卫星城市发展的条件。201X年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可实现16.5亿元,超过白城、白山等地级城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逼近通化、辽源等市水平。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完全可以将XXX、XXX打造成我省新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增长极。到“十三五”期末,我省中部城市群将形成“5+2+11+X”,即:5个区域中心城市,2个新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等城市,11个节点县(市),若干新兴城镇组成的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落的新格局。 二、强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机制建设,充分释放省管县体制的改革红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实行省直管县是大势所趋,代表了新形势下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但目前很多地方并不具备全面推进省管县的条件。从目前全国各省新一轮扩权强县改革情况看,已经有16个省份开展“直管型”模式的改革,其中安徽、河南、黑龙江、江苏、湖北、河北、云南、宁夏8个省份为中央试点,吉林、辽宁、广东、贵州、陕西、海南、新疆、四川8个省份为省自选动作。从运行成效上看,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讲,以下四种模式不宜实行省直管,直管的实践也是不成功的,更不适于全面推广。

关于省直管县与财政分权的

2012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487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7,2012 (CumulativetyNO.487) 关于“省直管县”与财政分权的探讨 范小杰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具体来讲包括财税、金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城乡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其中财政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率先在政府间关系方面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改革。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稳步上升,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不过在中央和省一级财政关系得到很好理顺的同时,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的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将介绍“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 省直管县 财政分权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简单理论分析 有关省管县财政体制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不同级次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层次各异的公共产品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中最优规模的确定问题。 由于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会出现失灵现象,所以政府就成为各种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又指出受益归宿的空间范围是公共物品的关键特征,某些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而另一些则是有地理上限制的。奥茨的分权理论主张最优的政府规模应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空间覆盖范围一致,但这不意味着政府的级次越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就越有效率,而是应根据一级政府能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来确定政府的层次结构,制定合理的财政体制及相应的政府间分配关系。根据我国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现行政府层次构造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协调、各级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等引起的,应该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通过“省直管县”来实现由五级财政到三级财政的转变。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践 尽管80年代实行的“市管县”体制在某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后,这种体制的诸多弊病开始逐渐暴露。“市管县”体制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地市级政府掌握了大量经济社会管理权,县级政府自主权过小,县成为了地级市的附属单位。地级市往往通过政治优势和行政权力参与资源争夺,并且将财权上移、事权下移,政府间财力差距日益扩大,增加了县级政府的负担,抑制了县的发展。 通过近些年“省直管县”体制的推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成效。增强了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调动了县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改变了市级财政的理财思路,使市级财政由依靠集中县级力量转变为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减少了地方财政管理层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财政管理的交易成本。 尽管现在的“省直管县”取得了以上的这些成效,不过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纵向来看,“省直管县”使省财政管理的辐射面变大,管理难度加大,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增加了,但财力目前没能相应增加;横向来看,市级财政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其财力下降的同时事权没有明显减少,市县间互相协调存在问题。总体来说就是,“省直管县”后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一致性出现问题,省市县之间的支出责任没能根据事权与财权、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及时进行调整。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省直管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财政隶属关系上的调整,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逐步的完善,在探索中解决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的大国来说,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应该充分依据各个省的自身特点,分阶段、有方向、因地制宜地推进“省直管县”的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中应该逐步理清以下相关问题。 首先,理清省、市、省管的县的事权与支出责任。通过对事权的逐一列举,具体划分省、市、省直管的县各自的专有事权,以及省、市、省直管的县的共有事权。然后依据事权的划分结果,确定省、市、省直管的县各自的支出责任,明确各自的财政负担范围。 其次,理清省、市、省管的县的财政收入划分。依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对税收收入、收费收入及债务收入进行划分。 最后,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弥补不同层级政府间收支缺口,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成功案例——浙江模式 浙江省是我国“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开拓者,但这一体制却并不是浙江省的原创,我国建国初期就实行这种财政体制。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在八十年代从“省管县”逐渐转化为“市管县”,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省管县”财政逐渐被“市管县”取代,但浙江保留了“省管县”财政体制。 浙江省保留“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是从其自身实际出发的。浙江省小县少,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80%集中于省会杭州200公里范围,各县、市间距离近。同时,改革开放10多年,县域经济已颇为强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块状经济”。1993年,30多个发达县(市)的财政收入已占全省财政收入总量的70%。在这样的基础上,浙江省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基础,在实行撤地建市的同时,仍坚持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并持续推进强县扩权的改革,逐步形成了省级政府地方治理结构方面的“浙江模式”。 浙江省保留了“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但行政上也如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采取市管县体制,这两种体制在事权、财权上必然会存在着矛盾,一方面行政上的市管县,必然弱化一些县的事权,另一方面,财政上省直管县又会弱化设市区的财力。如何协调好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上的这种矛盾就成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 (下转第156页) Times Finance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