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7426939.html,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作者:郑国凤韦永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风云变幻,美国各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继续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尤其强调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从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缩写为NCLB)到2010年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简称改革蓝图),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教育措施的出台,暴露出了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尤其是许多公立学校);教育机会不均;校园环境恶化;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领导短缺;高中生辍学严重等,一系列的改革文件彰显了美国政府改革基础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关注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干预作用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其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直接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事务中的作用日渐显现,进入21世纪,从布什政府签署的新世纪第一个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开始,近十年间,先后颁布了《2002~2007战略规划》(2002)、《2007~2012战略规划》(2007)、《美国竞争法》(2008)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2010)等一

系列教育改革法案,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这些教育改革法案及措施中除了通过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资助这一经济杠杆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外,各届政府更加强调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调控作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7~2012年战略规划》都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战略目标,其框架结构基本相同,都包含了教育部使命、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实践策略三级要求。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的演讲中正式宣布美国基

础教育改革政策要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开发能够满足21

世纪美国参与世界激烈竞争需要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成就,消除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采用多种方法招募、培训、鼓励杰出教师;三是支持特许学校改革;四是加强学生学习,努力降低高中辍学率;五是通过基础教育稳固高等教育。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要求具体,内容详实,涉及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的颁布执行,彰显了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教育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其最终目标是继续确保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二、继续加强政、企、教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首脑会议(Education Summit)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始于1989年,至2005

年止,共召开了五届。参加者包括了联邦政府首脑、各州州长、经济界领袖、教育行政官员及教育界专家等,第一届教育首脑会议的显著结果,就是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第二届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作者: ————————————————————————————————日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改革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开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做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李 莹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收稿日期:2008-04-29 作者简介:李莹(196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阶段性成果。 摘 要: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主要体现在:高度重 视基础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调动国家和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一支爱岗敬 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 性,发挥学生创造性;构建合理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54(2008)05-0104-03 The Revelation of A m erican Post-war Education Refor m L iY i n g (Shandong Institute o f Po liti cs and Law,J i nan250014,Chi na) Abstract:T he post-w ar educati on re f o r m U.S.has an i m portant i nstructi ve va l ue for Ch i na s'current qua li ty educati on in Ch i na. It is ma i n l y re flected i n:attachi ng great i m portance to t he function of basi c educati on i n soc ial deve l op m en t;acti ve use of the m ob iliza ti on o f nati onal and soc i a l forces to i ncrease educati ona l i nput;estab lish m ent of a respectab l e and hi gh-qua lity teache r staf,f and g i ve full p l ay to t he role of teache rs;f ocus on the ove ra ll deve l op m ent o f students and cu lti vate a ll-round deve l op m en t o f hu m an resources; full y develop the ir personalit y and crea tiv ity of students;Construc ting a reasonab le curr i cul um to mee t the ever-chang i ng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 i a l deve l op m ent. K ey word s:Am erican B asi c Educa tion;R efor m;China;Qua lity Educa tion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 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一个飞速 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要保持我 国在竞争中不落伍,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而综 合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基 础教育的质量则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石。 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 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其教育在20世 纪的发展具有飞跃性的质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二战后至60年代的教育改革。战后美国的教育改 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思想的基 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一、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动因及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进入冷战时代和美国向 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的背景下,从20世纪50年代 末开始,美国实施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自上而下的 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以实用主义为基石的杜威教育 理论是主导二战前美国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学校 课程设置复杂,学生为了取得学分,选修有吸引力 的、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科,而不是选修最需要的学 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 发展方面落后于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而美国二战 后进行的工业化革命不仅需要尖端科技人才,而且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1957年苏 联卫星上天,刺激着美国朝野纷纷对原来的教育政# 104 #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4 -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对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都是各国政治家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了迎接挑战,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力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大批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得出同一结论:未来社会要求的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 1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重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如德国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2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意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如英国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 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3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如日本政府呼吁要“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创造新思想。” 、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养成 4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如英国把以前的“信息技术”改称“信息和交流技术”,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美国的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工具。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5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把学生的教育交到他们手中。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观、俄罗斯教育改革 1俄罗斯政府将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 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俄罗斯政府于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黄光炜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趋势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20世纪的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有3次较大的教育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发端于社会发展迅速的美国,然后波及整个世界。 第一次教育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要求课程必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 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 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朝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了《2000年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将其演变成《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 综观几次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处于改革的核心地位。为什么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道理很简单,任何教育目标都是要依靠课程来实现的。当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总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同时以新的内容与方法做保证。 (二)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1、日本:日本基本上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 实施新的课程。他们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轻松地生存,能够愉快地学习。他们认为应该给学生自主发展留有更多的时 间、更大的空间,以使他们健康地、自由地发展。他们对旧有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审视。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7426939.html,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作者:郑国凤韦永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风云变幻,美国各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继续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尤其强调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从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缩写为NCLB)到2010年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简称改革蓝图),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教育措施的出台,暴露出了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尤其是许多公立学校);教育机会不均;校园环境恶化;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领导短缺;高中生辍学严重等,一系列的改革文件彰显了美国政府改革基础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关注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干预作用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其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直接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事务中的作用日渐显现,进入21世纪,从布什政府签署的新世纪第一个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开始,近十年间,先后颁布了《2002~2007战略规划》(2002)、《2007~2012战略规划》(2007)、《美国竞争法》(2008)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2010)等一 系列教育改革法案,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这些教育改革法案及措施中除了通过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资助这一经济杠杆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外,各届政府更加强调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调控作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7~2012年战略规划》都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战略目标,其框架结构基本相同,都包含了教育部使命、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实践策略三级要求。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的演讲中正式宣布美国基 础教育改革政策要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开发能够满足21 世纪美国参与世界激烈竞争需要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成就,消除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采用多种方法招募、培训、鼓励杰出教师;三是支持特许学校改革;四是加强学生学习,努力降低高中辍学率;五是通过基础教育稳固高等教育。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要求具体,内容详实,涉及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的颁布执行,彰显了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教育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其最终目标是继续确保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二、继续加强政、企、教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首脑会议(Education Summit)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始于1989年,至2005 年止,共召开了五届。参加者包括了联邦政府首脑、各州州长、经济界领袖、教育行政官员及教育界专家等,第一届教育首脑会议的显著结果,就是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第二届教育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_周满生

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 No.1,2013 General,No. 396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周满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 [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 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 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摘要: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取向 课程设计一般会涉及四大内部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被确定为有效、合法而被编制进课程。二是不同课程的设置希冀达到的课程目标。三是针对具体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传递所采用的方法。四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外部,不同的课程理论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并指导着当时的课程设计思想。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 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一、“知识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二战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其中小学教育尤其是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球排名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应该如何将有用的知识整合进课程也成为课程专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科结构”运动主张课程应体现学术性、现代化和专门性,课程目标围绕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掌握科学研究的成果而设计。 对于学校课程应该教什么,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以科南特、布鲁纳等为首的结构主义者认为理智训练的重要性和价值高于日常经验和生活适应的价值。“ 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认为,学校应传授学术性课程知识,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注重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1],是学习者智育方面的成长。学科结构主义基于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吸取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主张采用学科课程,强调课程的现代化,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强调系统知识、基本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新三艺”课程就是“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的产物,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 因为强调知识结构的因果互联关系,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探究法学习。学科主义课程设计将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探究过程,把科学知识的获取看做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结果。在学科主义课程中,学科基本概念的不断深化,是通过设置螺旋性课程来解决的。因此,要把学习当做发现的过程,当做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种提高学生理解力以发现这些事物之间是如何互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学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充分激发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又承认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 (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在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十分注重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仅仅坚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基本能力,如求知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以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要巩固现有的教育基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还要进一步加深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发展型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地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未来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教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如何让科学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需要人文学科的指引。我国学校课程中数理学科比例大、人文学静分量偏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一般说来,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越高,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课程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个性化的课程必然带来多样化的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但并不是说不要统一性,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1 一、填空题 1.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2.为迎接21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3.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5.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6.社会学习心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理论是替代强化。 7.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纽曼提出了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 8.桑代克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论断。 9.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10.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的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 12.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13.综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教育目标以( A )为主要内容。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有( A ) 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现代化 C.德育目标多元化 3.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有( B ) A.政治教育 B.法制教育 C.公民教育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1-7.doc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 (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doc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 20世纪的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痛苦的改革,但是并未促进学校治理模式的根本改变。联邦法院1954年开始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且意义深远的改革。但是废除种族隔离本身,并没有要求强制融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退出对学校改革的联邦干预,由州本身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州法院70年代早期开始“公平资金运动”,即要求州内每个学生的实际投入相等,并校际可比。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80年代,学校绩效出现持续恶化,不仅在国际评估中排名后退,而且越来越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贫困学生和少数族裔的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教育改革者通过司法途径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陷入僵局。 基础教育改革的挫折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人要求以私立学校取代原有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支持者认为,目前的问题源于政治理想的失败。如果能够真正公平投入,缩小课堂规模,增加联邦支持,公立学校会运转如常。相反,私立学校支持者认为公立学校总是存在因自身利益导致的以权谋私。这些争论同样陷入僵局,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私有化会带来更好的绩效。 实验主义的新治理框架 在种种失望冲淡了公立学校的前景之际,改革集群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希望的新模式。第一种改革是增强集中化,甚至将公立学校体系国有化。集中元素在于在联邦和州一级设立学校和学生最低绩效标准,学生和学校进行排名。不能满足要求的学生不能升级和毕业,差学校必须重组。这种高风险测试的支持者相信失败惩罚足以迫使个人和机构改进绩效。第二种改革是新地方主义。目的是让权力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课堂,走向校区、校长、教师(尤其那些反对传统僵化体系的专业者),甚至父母。教师和家长创建新小而专业化的学校的意愿日益增强,学生不再受到片区划分的限制。

试谈小学教育国际化

试谈基础教育国际化 南沙区义沙小学黄敬文 南沙区已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签署为期三年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合作协议,根据2012年工作方案,教育局在8月23-24日在东莞召开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实验区2012年培训会议。会上,李爱华局长谈到,南沙区的教育近几年已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发展,今后要从城市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国际化。这是南沙区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又蓝图。 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

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1978年6月,邓小平提出要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1983年10月,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讲的“面向世界”,就是指教育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好东西,要赶超国际的先进水平。这个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由单科型学校向多科型或综合型学校转变;其二是由单纯教学型学校向教学科研型甚至是教学、科研、产业型转变;其三是由单一本科型学校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证书教育等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学校转变;其四是由单纯重视科技教育向科技人文教育并重、由知识教育向素质能力教育转变。这几年教育领域陆续兴起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继续教育和院校重组等几次大的浪潮无一不是这些转变的表现。 其实,这些转变都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都是学习国外教育经验、适应国际教育潮流的产物,或者说是教育国际化的结果。这些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几个共同的动向:其一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得到加强,加快教学和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高校的直接任务;其二是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应有学术性、职业性和事业心与开拓能力等三张通行证;其三是拓宽专业面,改革培养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