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的基本特征

听觉的基本特征

1、听觉范围。

人耳能够听到声波范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可听到范围,一个是声压的幅值范围:被听觉阈值(最低声压级,和声音的频率有关)和痛域(使人耳感到疼痛的声压级,与声音的频率关系不大)决定。

2、听觉的等响特性。

反映人们对不同频率的纯音乐的响度感觉的基本特性。说明认为判断声音和相对与声压级和频率都有关系。以低于或者高于原始声音的声压级重放音源,则会改变原始声音中的各频成分的相对响度关系,产生音色变化。

3、听觉阈值。

如果把可闻频段的信号保留,把不敏感频段的信号只反映强信号,对难以察觉的弱信号忽略不计,这样可以使信息量大大减少,从而压缩声音信息量。

4、听觉得掩蔽特性。

听觉得掩蔽性是指一个比较强的声音往往会掩盖较弱的声音,从而使其不能被听到,分为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稳定条件下,一个包含多种频率成分的声音同时发声时,幅值较大的频率信号会掩蔽相邻幅值较小的频率信号,使之完全听不见,而且低于该频率的掩蔽交窄,高于该频率的掩蔽范围较宽,可达该频率的数倍。

时域掩蔽:人耳除了对同时发出的声音在相邻频率信号之间有掩蔽现象意外,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也存在掩蔽现象。

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特性与感知分析

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特性与感知分析 声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感知和情绪产生着深 远的影响。然而,声音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它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声波。这些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我们的听觉特性和感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特性与感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声音的频率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特性的。声音的频率是 指声波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一般来说,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赫兹到20千赫兹之间。低频声音,如20赫兹到200赫兹的声音,给人一种沉稳和 低沉的感觉。这种声音常常被用于营造庄重和肃穆的氛围,例如在葬礼上常常可以听到低沉的悼词声音。相反,高频声音,如2000赫兹到20千赫兹的声音,给人一种明亮和尖锐的感觉。这种声音常常被用于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例如在恐怖片中常常可以听到尖锐的音效。 其次,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分析也与我们的生理特性有关。人耳对不同频率声 音的感知有一定的差异。低频声音更容易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在远处听到低频声音的效果更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远处听到低沉的雷声,但很难听到高频的细微声音。另外,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也不同。在中频范围内,人耳对声音的敏感度最高。这也是为什么中频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此外,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特性和感知还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研究表明, 低频声音可以产生一种平静和放松的效果,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在晚上听一些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入睡。相反,高频声音可以引起紧张和兴奋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听一些激动人心的音乐来提高竞技状态。 总结起来,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特性和感知分析涉及到声音的频率、传播特性、人耳敏感度以及心理状态等多个因素。低频声音给人一种沉稳和低沉的感觉,而高频声音给人一种明亮和尖锐的感觉。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知有一定的差异,低

声音听觉

声音听觉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问题。 一、声音三要素 1.响度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1kHz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使用中要注意。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声强为10-16W/cm2 时的响度级定为0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

(整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

人耳的听觉特征

人耳得听觉特征 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得存在感觉。声音得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得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当人耳接受声波得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 2、声音得产生就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得感觉就是生理、心理活动。 ①构成人耳听觉特性得要素 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得客观因素就是:振幅、频率、谐波 构成人耳对声音得听觉特性得要素就是:响度、音调、音色 ⑴响度:就是人耳对声音强弱得感觉程度。它首先决定于声音得振幅,其次就是频率。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得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单位:分贝(dB) 与振幅得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得声压范围就是:0——120 dB 与频率得关系:a、4—5KHz附近得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得音响度大于高频音得响度c、常见声源得声压级dB λ窃窃私语:20——35 女高音:35——105 男λ高音:40——95 λ小提琴:40——100 交响乐:80 dB 小鼓:55——105 打雷:120λ dB λ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 ⑵音调(音高):就是人耳对声音高低得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得对数值,其次就是取决于声音得振幅。 频率越高,人耳感觉得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

上叫“提高一个八度”。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得关系: a、人耳听觉得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 b、语言得频率范围范围就是100——10 KHz 音乐得频率范围就是50——15 KHz 音调与声压(振幅)得关系: a、1K——2 KHz 以上得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 b、500 Hz以下得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 ⑶音色(音品):指声音得音调与响度以外得音质差异。它与声音得频谱结构、包络与波形有关。发音体得泛音结构不同频率特性曲线、种类不同造成音色结构得不同。 声音得物理特性 声音得构成及关系 客观:振幅(大、小);频率(快、慢);谐波 主观:响度;音调(音高);音色(音品) 振幅:声波得振动幅度,它得大小影响人耳对声音强弱得感觉强度(即响度)单位:分贝(dB) 频率:声波每秒钟振动得次数。它直接影响人耳对声音高低(音调)得感觉。单位:赫兹(Hz) 谐波:指声波得波形。包括瞬间状态。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声音音质差异(音色)得感觉。(如乐器不同,相同得“i”听觉则不相同。) 声音得传播 ⑴直达声:就是室内任一点直接接收到声源发出得声音。 它就是接收声音得主体,又叫主达声,不受空间界面影响,其声强基本上就是与听点到声源间距离得平方成反比衰减。 ⑵早期反射声:指延迟直达声50ms以内到达听声点得反射声,对声音起到增强作用;在大空间内,因反射距离远,易形成回声,产生空间感。

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

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在平常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朋友说话特别的快;而有一些朋友,说话又特别的有节奏,抑扬顿挫声音非常的动听;还有一些朋友,说话的时候速度会非常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内容了:人类的行为模式,也在有的书里叫做思考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透过五种感官系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的本体感觉来接收外在的信息。但是在我们的大脑内部,则只有三个内感官处理系统,那就是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意思就是嗅觉、触觉和味觉在这三个外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在内部统归为内感觉这部份来处理。 因此,在NLP里就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 视觉型的人:用他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听觉型的人:用他们的耳朵去听这个世界。 感觉型的人:则去感受这个世界。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用哪种方式在进行沟通或者处理这些数据,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潜意识下自动运行的。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就会问了:如果我是视觉型的,难道我的耳朵就没有起作用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只会采用一种方式而完全将另外两种方式所摒弃,我们的大脑会随着外界的刺激而自动的在三种方式中不断的转换,但我们都有一个“优先采用的系统”,那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视觉、听觉、感觉三种方式之一。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特别的舒畅、愉悦。 例:今天一开始中我提到的:有些朋友说话特别的快,而有些朋友说话又特别的慢,如果你经常都是说话速度非常快的话,当你面对一位说话特别慢的朋友的交流时,你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别扭和压抑。所以,当我们和自己相同的“优先采用系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也比较乐意和对方继续的交流下去。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了如何解读别人的“优先采用系统”后,我们就很容易的解读他人,从而与他人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好了,我们接着讲如何来识别他人的行为模式了。 视觉型的行为特征:

人耳的听觉特征

人耳的听觉特征 人耳的听觉特征 1、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声音的传播过程(自然状态):当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一个往复的弹性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声波,经过介质(物体、空间或水)向四面八方传播。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 2、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 ①构成人耳听觉特性的要素 构成声音产生与存在的客观因素是:振幅、频率、谐波 构成人耳对声音的听觉特性的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⑴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程度。它首先决定于声音的振幅,其次是频率。声学中把描述响度、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叫等响度曲线。单位:分贝(dB) 与振幅的关系:a、声压级越高,人耳感觉声音响度越大b、人耳的声压范围是:0——120 dB 与频率的关系:a、4—5KHz附近的声音最响,因外耳道与其产生共鸣b、低声压时,低频区的音响度大于高频音的响度c、常见声源的声压级dB λ窃窃私语:20——35 女高音:35——105 男λ高音:40——95 λ小提琴:40——100 交响乐:80 dB 小鼓:55——105 打雷:120λ dB λ教师讲话:50——60 飞机起飞(3m处):140 dB ⑵音调(音高):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声音频率的对数值,其次是取决于声音的振幅。 频率越高,人耳感觉的音调随之升高,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音调单位:美(mei)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a、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Hz——20KHz,其中700——3000Hz为最灵敏区 b、语言的频率范围范围是100——10 KHz 音乐的频率范围是50——15 KHz 音调与声压(振幅)的关系: a、1K——2 KHz 以上的高音区,声压增大感觉音调提升 b、500 Hz以下的声音,声压增大,感觉声音低沉,音调下降 ⑶音色(音品):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它与声音的频谱结构、包络和波形有关。发音体的泛音结构不同频率特性曲线、种类不同造成音色结构的不同。 声音的物理特性 声音的构成及关系 客观:振幅(大、小);频率(快、慢);谐波 主观:响度;音调(音高);音色(音品) 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它的大小影响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强度(即响度)单位:分贝(dB) 频率:声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它直接影响人耳对声音高低(音调)的感觉。单位:赫兹(Hz)谐波:指声波的波形。包括瞬间状态。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声音音质差异(音色)的感觉。(如乐器不同,相同的“i”听觉则不相同。) 声音的传播 ⑴直达声:是室内任一点直接接收到声源发出的声音。 它是接收声音的主体,又叫主达声,不受空间界面影响,其声强基本上是与听点到声源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衰减。 ⑵早期反射声:指延迟直达声50ms以内到达听声点的反射声,对声音起到增强作用;在大空间内,因反射距离远,易形成回声,产生空间感。 ⑶混响声:声波经室内界面的多次反射,迟于早期反射声到达听点的声音,直至声源停止发声,但由于多次反射,听点仍能听到,故又称余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工作过程,并能分析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 1. 人的视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人的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视觉和听觉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引出本节课 的话题。 Step 2 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 - 视觉:眼睛是感受光线的器官,光线会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组成的光学系统,最终投射到视网膜上,通过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 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和解读。 - 听觉:耳朵是感受声音的器官,声音是由空气震动产生的压力波,经过外耳、中耳、内耳等部位进行传导,最终通过耳蜗中的感受细胞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 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和解读。 Step 3 学生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人的视觉和听觉相比,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2. 人的眼睛和耳朵对环境的感知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点? Step 4 小组展示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5 拓展活动 教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视觉和听觉现象,例如: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表现,或者听听不同种类的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效果等。 Step 6 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的视觉和听觉对人类认识世界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性。 Step 7 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听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听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我们通过听觉完成语言沟通、 感受世界、保持安全等重要任务。听觉所依赖的是内耳的神经元,它们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最终让我们听到声音。 内耳的结构包括耳蜗和前庭。耳蜗是传递声音信号的主要器官,它包括上腔和下腔两个腔室,被 Cochlear partition 分成三个隔室,分别是 scala vestibuli、scala media和 scala tympani。Scala media中有内的毛细胞,它们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 内耳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是将声波处理成可识别的模式,并把 它们转化为向外发送信息的语言。这些神经元可以特定地识别音高、音调和声音的复杂度等特征,从而帮助我们识别音调、语音 和音乐。 与视觉系统相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个区域都与听觉处理相关。听觉信息从内耳发送到脑部,经过类似视觉信息传递的多阶 段处理和集成。听觉通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外耳到内耳:声音从外耳进入,经过耳蜗中的内毛细胞 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被传递到大脑。 (2)神经耳蜗到下一级结构:听觉信息通过各种神经元从内 耳传递到被称为听觉脑干核(auditory brainstem nuclei)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各种信息(如频率、强度等)被进一步处理和组合。 (3)听觉皮层处理:听觉信号通过脑干核进入听觉皮层,经 过更加深入、针对性的加工和集成,最终让我们的大脑得以听到 和理解声音。 除了上述听觉处理通路,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被认为参与了 听觉处理,如乙酰胆碱、儿茶醇、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化合物 在听觉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 总结来看,听觉处理和神经生理学都是高度复杂的领域,涉及 到内耳神经元和大脑的多个区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 这些领域的了解也不断深化,为未来开发更好的听力辅助技术和 治疗听力障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简述身体各感觉通道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身体各感觉通道发展的基本特征 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古代,人类的五感依靠于生存和狩猎,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感官逐渐得到了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身体各感觉通道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视觉通道的发展 视觉通道是指人类的视觉能力,它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从胚胎时期开始,视觉通道就开始发育。在出生前的最后几个月,胎儿的眼睛已经能够接收到光的影响。到了出生后的几个月,婴儿的视觉能力会快速发展。他们能够辨认出各种颜色和形状,同时也能够追踪移动的物体。到了两岁左右,幼儿的视觉能力已经基本成熟。 听觉通道的发展 听觉通道是指人类的听觉能力,它也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胎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就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到了出生后,婴儿的听觉能力会逐渐发展。在婴儿的第一个月,他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包括人的声音和其他的声音。到了六个月左右,婴儿能够模仿一些声音,比如说咳嗽和嗓音。一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语言,并且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单词。 触觉通道的发展

触觉通道是指人类的触觉能力,它包括了我们对物体表面质地、温度、压力和疼痛的感知。胎儿在出生前就能够感受到外部的触觉刺激,包括其他人的触摸和自己身体的运动。到了出生后,婴儿的触觉能力会逐渐发展。在婴儿的第一个月,他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触觉刺激,比如说冷热和软硬。到了六个月左右,婴儿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手指探索周围的环境。一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说拍手和挥手。 味觉通道的发展 味觉通道是指人类的味觉能力,它是我们品尝不同味道的感觉。在胎儿发育期间,味觉通道已经开始发育。到了出生后,婴儿的味觉能力会逐渐发展。在婴儿的第一个月,他们已经能够感知到不同的味道。到了六个月左右,婴儿已经能够品尝到不同的食物,并且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味道。一岁左右,幼儿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饮食技能,并且能够辨认出一些常见的食物。 嗅觉通道的发展 嗅觉通道是指人类的嗅觉能力,它是我们感知不同气味的感觉。在胎儿发育期间,嗅觉通道已经开始发育。到了出生后,婴儿的嗅觉能力会逐渐发展。在婴儿的第一个月,他们已经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气味。到了六个月左右,婴儿已经能够辨认出熟悉的气味,并且能

婴幼儿的听觉发展

婴幼儿的听觉发展 听觉是人类的五种感官之一,可以让我们感知声音,而耳朵是负责听觉的重要器官。听觉系统的发育非常的早,约28天大(相当于胚胎期第四周)在胚胎头端即可看见两个外胚层增厚的部位,其中一个增厚区为耳板(otic placode),此便是耳部发生的最早征兆。当胚胎继续发育,耳板随即快速内陷为耳凹(otic pit),进而形成耳泡(otic vesicle),耳泡将来就会发育为与听觉和保持平衡有关的构造。约35天时(相当于胚胎期第五周)显示出耳咽管鼓室隐窝(tubotympanic recess)处,意味着中耳的发育也开始了。约42天(相当于胚胎期第六周)可看见几个隆起,即为耳状丘(auricular hillocks),围绕着咽沟或前两个咽弓之间的裂缝发育;此沟会变成外耳道,而且围绕着它的耳状丘融合形成耳壳,也就是外耳的贝壳形状部分。在此时内耳的球囊下端也形成了一个管状突出物,称为耳蜗管(cochlear duct)。约48天(相当于胚胎期第七周)已可清楚看见外耳的耳廓及外耳道,只是此时期的耳朵位置相当低,位于颈的下半部,而后会随着下颔与颈部的发育生长,逐渐往上移至头部正常的位置。至胚胎期第八周结束时,胚胎已经有了清楚的人类特征,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都已建立;内耳的耳蜗管已经绕了2.5 转,而外耳的耳廓也开始定型它们的最后形状了。 从第九周起迈入胎儿期,是胎儿组织和器官的成熟时期。九周大的耳位还是很低,到了第16 周,外耳就更加靠近头部两侧最后的位置。第18 周时的耳骨已经完全形成,而且已经长到正常的位置,并支錂起来了。从第19-20周起最大的变化就是感觉器官进入成长的关键时期,

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

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信息传递和情 感表达的重要功能。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和 理解周围的环境。本文将介绍声音的基本特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一、频率 频率是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指的是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 是赫兹(Hz)。在听觉范围内,人耳可以感知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20Hz到20,000Hz。越高的频率对应着更高的音调,越低的频率则对应 较低的音调。例如,钢琴的高音区域的频率较高,而低音区域的频率 较低。 二、振幅 振幅是声音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它指的是声音波的振动幅度大小。 振幅与声音的响度有关,单位是分贝(dB)。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振幅通常与声音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越强烈。相比之下,振幅较小的声音则相对较弱。 三、波形 波形描述了声音振动的图像特征,它体现了声音的波动过程。常见 的声音波形有正弦波、方波和锯齿波等。正弦波是一种基本的声音波形,它具有平滑连续的特点。方波则具有更加锐利的特点,它的波形

呈现方块状。而锯齿波的波形则呈现锯齿状。不同的波形会给我们带 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和音质效果。 四、共振 共振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声音与空间或物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当声音波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就会发生共振 现象。共振会增强声音的能量传递,并产生更加清晰响亮的声音。这 也是为什么在音乐厅等具有良好音质的场所聆听音乐效果更佳的原因 之一。 五、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在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中传输的过程。声音是 通过空气中的分子振动来传播的。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每秒343米。声音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也就是声音变得越来越弱。这是因为声音的能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总结: 声音的基本特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而波形展示了声音的波动特点。此外,共振 和声音的传播也是声音特征的重要方面。通过了解声音的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声音,丰富我们的听觉体验。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 考查重点 1、感觉的含义及属性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 3、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及联觉 4、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痛觉等)的含义、现象及感受器、适宜刺激等; 5、知觉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含义,以及距离知觉的线索、生物钟的概念、错觉(包括运动错觉)的应用及产生原因。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1、感觉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属性:(1)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3、感觉的种类: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低的,其感受性高。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4、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刺激的物体叫刺激物。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

5、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种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绝对阈限越小,其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其英文缩写为j.n.d)。差别阈限越小,其差别感受性越高。 7、韦伯定律: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I/I=K 8、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R。费希纳定律说明我们不 能拿刺激的物理单位来代表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的单位。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对光适应),有些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对暗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分为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和负后像(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物的强度成正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对比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4、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