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板

偏光板
偏光板

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图2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

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图2:非偏极光图3:部分极性偏振光

图4:线性偏极光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振光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1) 反射型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2) 复屈折型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光膜的起源

偏光膜是由美国拍立得公司(Polaroid)创始人兰特(Edwin H. Land)于1938年所发明。六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偏光膜在生产技巧和设备上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在制程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的材料上仍和六十年前完全一样。因此,在说明偏光膜的制程原理之前,先简单的叙述一下兰特当时是在什幺情况下得到灵感,相信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偏光膜的制程。

兰特于1926年在哈佛大学念书时看了一篇由英国的一位医生Dr. Herapath在1852年发表的论文,内容提到Dr. Herapath的一位学生Mr. Phelps曾不小心把碘掉入the solution disulfate of quinine,他发现立即就有许多小的绿色晶体产生,Dr. Herapath于是将这些晶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如下图所示:当两片晶体相重迭时,其光的透过度会随晶体相交的角度而改变,当它们是相互垂直时,光则被完全吸收(图6);相互平行时,光可完全透过(图7)。

图6:光被完全吸收图7:光可以完全透过

这些碘化合物的晶体非常小,所以在实际应用上有了很大的限制,Dr. Herapath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才能做出较大的偏光晶体,可是他并没有成功。因此,兰特认为这条路可能是不可行的,于是他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兰特把大颗粒晶体研磨(ball mill)成微小晶体,并使这些小晶体悬浮在液体中。

●将一塑料片放入上述的悬浮液中,然后再放入磁场或电场中定向。

●将此塑料片从悬浮液中取出,偏光晶体就会附盖在塑料片的表面上。

●将此塑料片留在磁场或电场中,干燥后就成为偏光膜。

兰特的方法是将许多小的偏光晶体,有规则的排列好,这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偏光晶体。他应用上述的方法,在1928年成功的做出了最早问世的偏光膜、J片。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时、成本高和模糊不透明。但兰特已经发现了制造偏光膜的几个重要因素:(1)碘(2)高分子(3)定向(Orientation)。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兰特终于在1938年发明了到现在还在沿用的制造方法,其基本原理将于下节中讨论。

偏光膜的工作原理

时下最通用的偏光膜是兰特在1938年所发明的H片,其制法如下:首先把一张柔软富化学活性的透明塑料板(通常用PVA)浸渍在I2 / KI的水溶液中,几秒之内许多碘离子扩散渗入内层的PVA,微热后用人工或机械拉伸,直到数倍长度,PVA板变长同时也变得又窄又薄,PVA分子本来是任意角度无规则性分布的,受力拉伸后就逐渐一致地偏转于作用力的方向,附着在PVA上的碘离子也跟随着有方向性,形成了碘离子的长链。因为碘离子有很好的起偏性,它可以吸收平行于其排列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只让垂直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通过,利用这样的原理就可制造偏光膜(如图8)。

图8

偏光膜的种类及发展

现今所使用偏光膜的种类

偏光膜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但能使用在LCD做为偏光材料,亦可用于太阳眼镜、防眩

护目镜、摄影器材之滤光镜、汽车头灯防眩处理及光量调整器,其它尚有偏光显微镜与特殊医疗用眼镜。为了满足轻量化及使用容易的要求,所以偏光膜的选择以高分子二色性型为主,这型起偏材料的种类有四:

(1) 金属偏光膜

将金、银、铁等金属盐吸附在高分子薄膜上,再加以还原,使棒状金属有起偏的能力,现在已不使用这种方法生产。

(2) 碘系偏光膜

PVA与碘分子所组成,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

(3) 染料系偏光膜

将具有二色性的有机染料吸着在PVA上,并加以延伸定向,使之具有偏旋旋旋光性能。(4) 聚乙烯偏光膜

用酸为触媒,将PVA脱水,使PVA分子中含一定量乙烯结构,再加以延伸定向,使之具有偏旋旋旋光性能。

偏光膜的构造

高分子膜在经过延伸之后,通常机械性质会降低,变得易碎裂。所以在偏光基体(PVA)延伸完后,要在两侧贴上三醋酸纤维(TAC)所组成的透明基板,一方面可做保护,一方面则可防止膜的回缩。此外,在基板外层可再加一层离型膜及保护膜,以方便与液晶槽贴合(如图十三)。

图十三:偏光膜的构造简图

LCD用偏光膜的品质特性

由于LCD的显示非发光型,为了达到显示器明亮、易辨识的要求,偏光膜就必须具有清晰、高透过及高偏旋旋旋光性。近来LCD的使用愈来愈广泛,如民生、军事、高科技等。因应LCD的多样化及耐用性的提升,必须加强偏光膜的耐久性及耐旋旋旋光性。

另外、在外观特性上,配合LCD画素的提高,偏光膜的表面必须是平滑且高精细化;若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之下长时间使用,也必须维持偏旋旋旋光性能,且所用的黏着剂其安定性也是要求的要点之一。通常在偏光膜的制造过程中,都是在无尘室进行:

1.由于偏光膜的素材为PVA及TAC,所以其上不可有异物及未溶的树脂。

2.在偏光膜的贴合过程中,不可在涂胶、贴合及加工时有任何异物混入。

3.保护膜或离型膜等材料不可有任何缺陷。

4.在成品的表面及切断面,或包装袋上不可有任何异物附着混入。

若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则无法做出高解析、大尺寸、高精细化的偏光膜。(如图十四)

图十四:LCD客户对偏光板外观欠点品质要求

LCD用偏光膜的发展

(1) 碘系偏光膜

PVA及碘所构成的偏光膜长久以来都在LCD的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今材料与延伸技术不断改良下偏光度及透过率都相当接近理论值(偏光度100%;透过率50%)。

(2) 耐久性偏光膜

使用染料配方让偏光膜具有耐高温高湿、耐光等特性,大多使用在车、船舶或飞机用的LCD上。但偏光率不及碘系且价格昂贵是其缺点。现今发展是藉由PVA的延伸配向及开发在可见光区有均匀吸收的高偏旋旋旋光性能染料分子,其偏旋旋旋光性能已可与碘系偏光膜相当,唯价格方面仍比碘系偏光膜高。

(3) 光学补偿膜

随着LCD产品技术愈来愈进步,故针对偏光膜之着色、视角、漏光等等要求相对提高,因此需要各种光学补偿膜去做补偿。例如(STN-LCD)因液晶分子之扭转超过90度造成使用直线偏光之偏光膜会有着色现象出现,其解决方法为加上一片位相差膜。

表面处理

表面加工处理可增加偏光膜的光学及机械性能。现今为了满足LCD多样化的要求,具有复合功能的偏光膜已在市场上销售。

1. 抗反射(AR)处理

当光经过偏光膜的表面时,会有5%左右的反射损失,由于光度的损失及反射光将造成LCD辨识度的降低。改善的方法是在偏光膜的表面蒸镀上一层金属膜,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降低反射值,将反射率降至1%以下。

(2) 抗眩(AG)处理

为了避免光线被过度集中,将偏光膜的表面加工做成凹凸状,将光线均匀地分散,可达到防眩的效果。

有经AG处理,其表面可达铅笔3H硬度较耐刮,另雾度高可适用于大尺寸产品(大于12.1”),主要是因LCD之背光源强的关系。另外随着LCD之分辨率要求增加如UXGA级(1600 x 1200)对AG要求更细致化处理,目前偏光板制造商亦开始注意到此方面,相信最近会有对应产品供市场评估。

增强LCD亮度的原理和方法

由LCD的工作原理得知,LCD器件是由背光源发射的光通过偏振片和液晶盒时,控制投射强度识别图像的器件。也就是LCD的亮度取决于通过液晶盒(LCD屏的透过率)和彩膜CF光量(CF的透过率)及背光源的亮度。因此,要提高LCD表面亮度应从三方面着手:

1.提高背光源亮度

2.提高TFT像素的开口率

3.提高所有材料的亮度

如图所示,使用导光板的侧灯式光源,假设导光板光效率为100%,其在导光板中损失40%,通过下偏光片损失36%,通过液晶盒损失18%以及表面反射损失1%,由此,LCD显示从导光板到最终利用率不到5%。由此可见,如何将光效率提高,如何让液晶显示呈现一个明亮鲜艳的图像是液晶显示产业的一个大问题。

背光源作为LCD显示的重要配件和亮度来源,对提高液晶显示亮度来说非常重要,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因此,人们尝试多种方式从背光源方面去改进LCD显示亮度,首先从灯源角度,可增加灯管数,增加灯源功率,但都会导致耗电大、体积加大;其次从导光板角度,

这对导光板的材料、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三,从灯管后的反射膜及导光板下面的反射板角度,提高发射效率,增加发射亮度;第四,在导光板与下层偏光片之间加棱镜膜和增亮膜。本文主要从第三、四角度来论述-如何让您的液晶显示亮起来。

高效率的反射膜

反射膜是液晶显示器中的一个部件,它的反射率的高低都会影响显示的亮度效果。如下图所示,反射膜可用于灯管和导光板下面,有些公司利用一些特殊技术制作出具有高效率的反射膜反射效率接近100%。

除了在灯管处的高反射膜,在导光板下的反射膜尤其重要,需要特殊的粒子结构与导光板的印刷点相匹配,不但能反射光,而且还要使反射光比较均匀。用这些特殊的反射膜,需改动设计、模具,就可使液晶显示的轴中心亮度提高近30%。

棱镜膜

用过笔记本电脑和液晶台式显示器的人都会发现,显示屏存在一定的视角。从垂直于显示平面的方向观测电脑,亮度较高;但从偏离法线一定角度观测,会发现亮度不是很高。这也合乎用户的使用要求,因为笔记本电脑通常是个人用,这要求本来分散的光通过一些方法集中到中心观测的一定角度,使在轴中心亮度大大增加。而棱镜膜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棱镜膜,顾名思义,其表面是一个个结构相同的棱形结构,如下图所示。

棱镜膜的作用就是让分散的光集中在法线70度范围内出光,其原理是利用全发射定律,让大于70度射出的光又反射回来再次被利用,可使在轴中心亮度增加110%,其原理是利用折射和全反射原理使分散的光线集中于一定的角度从背光源中发出。

增亮膜

在背光源中除了棱镜膜外,还有一种增亮膜。众所周知,当光通过下层偏光片时,有50%的光被吸收白白浪费掉。而采用增亮膜系列产品,其原理是原本被吸收的50%偏振光重复利用,如图所示,该膜可允许P1偏振光通过,而将P2偏振光反射回来重复利用再变成P1和P2,如此反复可循环可增加亮度60%。

将上述反射膜、增亮膜、棱镜膜配套使用可使总体亮度增加230%,而且无需改任何设计、模具,只需加入三、四层膜。

偏光板

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图2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

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图2:非偏极光图3:部分极性偏振光 图4:线性偏极光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振光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1) 反射型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2) 复屈折型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光膜的起源

偏光片(偏光板)知识

偏光片(偏光板)知识 发表时间:2012-7-10 浏览:2258 标签:偏光片偏光板所属专题:模切材料专题 偏光板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将不具偏极性的自然光转化为偏极光,使与电场呈垂直方向的光线通过,让LCD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偏光片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通过偏光片的自然光变成偏振光。偏光片是一种产生和检测偏振光的片状光学功能材料。偏光片是一种影响LCD液晶屏显示效果的关键组件。 偏光板是使不具偏极性的自然光,产生偏极化,转变成偏极光,加上液晶分子扭转特性,达到控制光线的通过与否,从而提高透光率和视角范围,形成防眩等功能,是面板上游原材料领域十分重要的一类产品,而且约占lcd tv原材料成本的10%。 偏光片按功能分类:透射式偏光片反射式偏光片半透过半反射式偏光片补偿型偏光片 偏光片按染色方法分类: 碘系偏光片:容易获得高透过率、高偏振度的光学特性,但耐高温高湿的能力较差。 染料系偏光片:不容易获得高透过率、高偏振度的光学特性,但耐高温高湿的能力较好 偏光片的组成 最早的偏光片主要由中间能产生偏振光线的PVA膜,再在两面复合上TAV保护膜组成。为了方便使用和得到不同的光学效果,偏光片供应商应液晶显示器制造商要求,又在两面涂覆上压敏胶,再覆上离型膜,这种偏光片是我们最常见到的TN普通全透射偏光片。如果去掉一层离型膜,再复合一层反射膜,就是最普通的反射偏光片。 使用的压敏胶为耐高温防潮压敏胶,并对PVA进行特殊浸胶处理(染料系列产品),所制成的偏光片即为宽温类型偏光片;在使用的压敏胶中加入阻止紫外线通过的成份,则可制成防紫外线偏光片;在透射原片上再复合上双折射光学补偿膜,则可制成STN用偏光片;在透射原片上再复合上光线转向膜,则可制成宽视角偏光片或窄视角偏光片;对使用的压敏胶、PVA膜或TAC膜着色,即为彩色偏光片。实际上随着新型的液晶显示器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偏光片的类型也愈来愈多。 1、偏光PVA膜的特性 偏光膜PVA作为一种使用延伸方法制成的产品,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性: 光线选择性:选择通过偏振方向与延伸方向一致的光线通过; 温度、湿度敏感性:吸潮或加温后,被拉伸的成线性的分子链将会自动还原回团状的分子链,失去光线选择性。 脆弱性: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失去光线选择性。 偏光片的分类: 按温度分为普通型偏光片、宽温型偏光片; 按透过率分为普通透射片、高透射片; 按底色分为灰白类偏光片、彩色偏光片; 按复合不同功能的光学膜分为全透射片、半透射半反射片、全反射片、光学补偿片、视角控制片。 2、影响偏光片性能的主要参数: 厚度;透过率(单体透过率、平行透过率、垂直透过率);偏光效率;颜色坐标(NBS);复合膜类型;抗紫外线性 3、偏光片的工厂自适应测试方法及判定标准: 尺寸:A、测试方法:用直尺、千分尺或卡尺测量待测偏光片原片的长度、宽度、厚度。B、判定标准:测量结果在供应商所提供的参数范围之内为合格。 光电性能:A、测试方法:把偏光片贴在产品上与贴有现用同类偏光片的同一型号产品一起测试比对其光电性能。B、判定标准:测试样品Voff值与生产产品Voff值相当;测试样品对比度大于生产产品对比度;测试样品底色与要求底色一致。

偏光片材料、原理、工艺、作用简介完整版

浅谈偏光片的技术与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上游配套关键原材料偏光片产品的原理、制造工艺、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和介绍。全文力图以简洁的文字、借助相关资料来解析偏光片的有关知识,旨在让更多平板显示业界人士更多地了解偏光片产品的种类、工作原理及其制造过程,促进我国大陆地区偏光片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偏光片;原理;制造工艺;技术趋势。 一、引言 偏光片(Cpolarizer)是液晶面板的关键零件,是目前业界投资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其成本约占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7%左右。需说明的是偏光片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但能使用在LCD上作为偏光材料,亦可用于太阳眼镜、防眩护目镜、摄影器材的滤光镜、汽车头灯防眩处理及光量调整器等,其它还有偏光显微镜与特殊医疗用眼镜 由于目前偏光片的制造技术一直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垄断,中国大陆生产偏光片的企业尚少,而目_主要产品为TN/STN型产品,目前内地上马的LCD生产线多为TFT型,相应的TFT型偏光片的市场缺口大,大部分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极大影响了我国液晶产品的竞争能力。因而发展偏光片项目对完善我国液晶上游产业链,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深超公司的推动下,深纺织集团日前确定投资上马宽幅TFT- LCD用偏光片项目(盛波光电),预计2011年三季度投产,该项目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陆地区该产业的空白。 现就有关偏光片技术原理以及发展趋势做简要探讨,以飨读者。偏光片原理与制造工艺 二、偏光片原理及种类 (一)原理 目前最通用的偏光膜是兰特在1938年所发明的H片,其制法如下:首先把透明塑料板(通常用PVA)浸渍在I2/ KI的水溶液中,使碘离子扩散渗入内层的PVA,微热后拉伸,PVA板变长的同时也变得又窄又薄。PVA分子本来是任意角度无规则性分布的,受力拉伸后就逐渐一致地偏转于作用力的方向,附着在PVA上的碘离子也跟随着有方向性,形成了碘离子的长链。因为碘离子有很好的起偏性,它可以吸收平行于其排列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只让垂直方向的光束电场分量通过,制成具有偏光作用的偏光膜,如图1所示。 最早的偏光片主要由中间能产生偏振光线的PVA膜,再在两面复合上TAC 保护膜组成。为了方便使用和得到不同的光学效果,偏光片供应商应液晶显示器

偏光板

一偏光板異物 偏光板異物主要是在偏光板貼附時產生的,分纖維異物,顆粒異物和殘膠三種。 纖維異物是由浴帽,口罩,無塵布掉落的纖維粘在cell和貼附機上,而清潔時沒有清潔干淨所導致。對於纖維異物我們要及時全面的清理貼附機,按時放送浴帽,口罩,使用性能更 好的無塵棉布可以降低產生異物的可能。 顆粒異物主要是由偏光板本身的顆粒在沒有清理干淨時帶入無層室,在偏光板貼附時沒有清潔干淨或無塵棉布性能不佳的情況下產生的。此外當周圍環境中漂浮著顆粒時,由於靜電吸引也會產生異物。對於顆粒異物,進料時偏光板要盡量清潔干淨,保持環境的清潔度,用性能良好的無塵棉布進行清潔可以降低顆粒異物的產生幾率。 殘膠是cell所帶,在玻璃清潔時沒有清理干淨所致。對於殘膠,要加強在玻璃清潔和偏光板貼附時的清潔力度,這樣可以降低殘膠產生的可能性。 二偏光板刮傷 偏光板刮傷的產生原因有很多。主要為組裝時鐵框劃傷,分解時剪刀劃傷,最終檢測時劃傷,運 送過程中的劃傷等。 組裝時產生的劃傷主要為上偏光板刮傷,且主要為鐵框刮傷。當取鐵框放置時,若鐵框碰觸偏光板,就可能產生刮傷。因此,組裝時應先把鐵框同cell的一端對齊,然後再放鐵框。 分解時產生的刮傷主要為剪保護膜時剪刀向左傾斜劃傷偏光板。因此剪保護膜時,剪刀要平放並且刀口要微微翹起,不要使剪刀碰到偏光板。 最終檢測產生的刮傷主要為FT用棉布擦拭污物時,棉布並沒有蘸酒精所致。 運送過程中產生的刮傷為沒有保護膜或保護膜太小時,人員碰觸偏光板造成的刮傷。若保護膜過大,把panel放入導電箱時保護膜反卷摺疊也容易造成劃傷。因此保護膜一定要有且大小要合適,人員在運送panel時不要用筆或指甲等尖銳物體接觸偏光板。 三偏光板角度不對 由偏光板角度不對所導致的不良現象為畫面異常(偏黃,偏暗等)其主要原因有兩種。其一是偏光板裁切時角度沒有進行確認從而導致裁切的偏光板本身角度不對。其二為偏光板本身角度正確,但是在領取物料時所領取的物料錯誤,而貼附之前並沒有進行確認,從而導致不良。針對第一種情況,在NPI導入時一定要進行角度確認,在確認角度無誤後再開始裁切。對於第二種情況,則要求裁切偏光板後要在顯著位置注明偏光板的角度,貼附之前一定要對角度進行確認。 四偏光板尺寸不對 偏光板尺寸不對分為偏光板過大和偏光板過小兩種不良。當偏光板尺寸過大時容易產生邊緣氣泡,偏光板尺寸過小則不能被鐵框蓋住,產生不良。因此要求在偏光板裁切前一定要對尺寸大小進行確認,裁切時要在誤差允許(誤差的設定要盡量小)的范圍內進行裁切機的設定(在此建議偏光板測量時用測量尺的左端進行測量,亦即先把測量尺的右端整數位同偏光板的一端對齊,用左端精細位讀數,兩者相減得到的數值即為偏光板的尺寸),同時也要加強進料管理,不要使不 良的偏光板進入到無層室內。 五偏光板貼附不良

lcd偏光片介绍

我是TFT-LCD的,光通过的原理应该和CSTN得差不多。 假设下偏光板的偏光轴方向是60度,那么TFT基板的配向膜方向肯定也是60度(光利用率最高),基板不加电压时60度的偏振光通过后随着液晶分子旋转90度(TFT-LCD都是90度),变成150度的偏振光,CF基板的配向膜和上偏的偏光轴方向都是150度,光便透过了。这是Normally White 的情况,如果是Normally Black的话,上下偏光板的偏光轴方向相同,两层配向膜方向仍成90 度,只要保持下偏光板的偏光轴方向和TFT基板的配向膜方向相同就可以了。 基本原理是这样,没错的。 但是,看来TFT与CSTN在这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上下偏光片的偏光轴角度与配向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次还有一层延伸轴用来进行光的位相差。 整个偏光过程还是很奇妙的。 基本原理是这样,没错的。 但是,看来TFT与CSTN在这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上下偏光片的偏光轴角度与配向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次还有一层延伸轴用来进行光的位相差。 整个偏光过程还是很奇妙的。 偏光片与与配向膜的沟巢方向可以是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垂直的,2楼的兄弟你只说了平行的情况,其实垂直的更平行的完全一样 LCD用偏光片的结构及主要性能解析 2006-11-9 偏光片(polarizer)作为液晶显示器(LCD)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约占其制造成本的20%~30%,然而由于偏光片的制造技术一直被日本、韩国等国家所垄断,因此介绍偏光片的资料极少。本文以TN型LCD用偏光片为例,对众多LCD偏光片使用者较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加以介绍。 偏光片的结构 偏光片是一种由多层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具有产生偏振光功能的光学薄膜,按其在液晶屏的使用位置不同,大体上可分为面片(又称透过片)和底片两种(又称反射片),下图是典型TN型偏光片的面片和底片剖面结构示意图: 各层的材质和主要功能 偏光层:是由PVA(聚乙烯醇)薄膜经染色拉伸后制成,该层是偏光片的主要部分,也称偏光原膜。偏光层决定了偏光片的偏光性能、透过率,同时也是影响偏光片色调和光学耐久性的主要部分。偏光层的基本加工工艺按染色方法可分为染料系和碘系两大系列,按拉伸工艺可分为干法拉伸和湿法拉伸两大系列,改变其材料和加工工艺可实现对偏光度、透过率、色调和光学耐久性的调整。 TAC 层:由PVA膜制成的偏光层易吸水、褪色而丧失偏光性能,因此需要在其两边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