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

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而通过三国时代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我们也能了解英雄概念的发展确实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密切联系,比如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就当时各方诸侯是否为天下英雄展开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称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等,可见英雄观念成形于三国时代并无大的争议。贺昌群先生在《英雄与名士》中指出:“英雄之名,起于灵帝时黄巾农民战争,郡太守与刺史制度已为宦官及其爪牙所败坏,地方政治紊乱不可收拾,军政大权落于州牧之手,凡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文能经邦,武能拨乱的人,便可以称为英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乱世三国,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文

武兼备的曹操具备以上特点,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而当时人才辈出,有以上志向和能力的能臣不在少数,可见英雄观念的产生和推崇确实是大势所趋。而时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演义小说,因此英雄观念也就在小说中更加鲜明地延续和发展下来了。

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描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尽管它没有《三国演义》有演义历史的真实性,但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观念,却是与《三国演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作家的原因。相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而经施耐庵整理和润色以出版,罗贯中著《水浒传》曾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而施耐庵此人一生经历了元朝末年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又经历了激烈的农民起义。他对朝廷不满,所以弃官,同时又拒绝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徵召,隐居一生。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他是痛恶封建统治的。在《三国演义》中写英雄信手拈来的罗贯中和有特殊人生经历的施耐庵的笔下,《水浒传》的英雄气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再正常不过了。其次是时代原因。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当道,残杀忠良,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民起义是必然结果。而起义要获得胜利就需要英雄的出现,这又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在《水浒传》中,竭力鼓吹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歌颂落草为寇的英雄,歌颂农民起义的胜利是全书的主题。得益于以上两个原因,因此英雄观念在《水浒传》中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体现了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英雄观的形成和发展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许多共性。在英雄的身上,都熔铸了民众百姓的理想人格、审美观点和道德标准。正因为两书主旨相同,故明人将其合刊,题为“英雄谱”。但两书所塑造和刻画的英雄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比较和品析。故下文将以英雄观为切入点,剖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书在这个母题上的异同点。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英雄观的相同点

2.1“义”是英雄行为的第一准则

尚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侧重历史演义的《三国演义》,还是侧重刻画和歌颂水浒英雄的《水浒传》,都高举义的大旗,竭力讴歌和赞美义之力量。在这两部书中,罗贯中和施耐庵都以义为中心标准,塑造了各类英雄形象。像刘备、宋江等的仁义之为,或是关羽、武松等的英雄之举,都在义的光环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义,他们可以赴汤蹈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毫不夸张的

说,无论是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稳坐中军的谋士,在英雄的心中,义气当先是毋容置疑的,义是行为的第一准则。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身处哪个集团,无论出身和结局如何,只要心中义的旗帜仍屹立不倒,无论大义还是小义,都一律加以赞美。孔孟常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像一生秉持仁义做人的刘备,无疑就是仁义的化身。在当时那个寸土必争、弱肉强食的割据时代,刘备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力量多么渺小,哪怕身无立锥之地,也始终贯彻仁义凌驾于生命的做人原则。像第四十一回,刘备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落败,准备弃樊城而逃。刘备当时心里挂念的是樊城几十万百姓如何生存的问题,最后决定百姓愿随者便一同过江,哪怕带着百姓行军缓慢,会带来杀身之祸,他也义无反顾。而后走投无路投刘表,刘表几度欲让荆州,甚至诸葛亮也欲让刘备接手荆州,可刘备就是不取荆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他与刘表是宗亲,有兄弟关系,因而他绝不在寄人篱下情况下做出不义之事。后来刘备入川,尽管刘璋无能,西蜀刘备若不取,也早晚会被张鲁和曹操等狼虎之辈夺走,可刘备念及刘璋与自己同为汉室宗亲,在部下都恳求其取西蜀时,也坚持不谋西蜀。难怪乎学者齐裕焜在《明代小说史》中写道:“刘备以仁义立国,”确实无愧于当时百姓心中最伟大的“仁君”。除了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也是《三国演义》的一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写道:“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关羽就是忠义和义勇的化身。关羽为将为臣,确实都以义字当先。“降汉不降曹”体现了忠义之道;“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体现了兄弟情义;“华容释曹”表现了义不忘本;“义释黄忠”则是心心相惜的英雄情义。除此之外,其他集团的代表人物诸如孙策、周瑜、张辽等也都是以义为先的英雄人物。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吕布。众所周知,我们经常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比喻万中挑一的优秀人才,吕布之勇世所罕见,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但为什么不能称为一代英雄呢?因为吕布不仅是猛将的代表,更是无情无义的代名词。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是最客观的评价。他为物欲杀养父丁原,贪女色弑义父董卓,被张飞嘲讽为“三世家奴”;后又降袁术、效袁绍、从张邈、投刘备。既投了刘备却又偷袭徐州,背信弃义到了极致;后来被曹操击溃俘虏,部下张辽誓死不从,而他向曹操示好想投诚于曹操,而且还要刘备帮他说好话。曹操回顾刘备曰:“何如?”刘备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闻言,即杀之。吕布这样的猛将,向来唯才是用的曹操都不用,足以见吕布的不仁不义确实令人发指。可见不仁不义者,在封建社会是被人唾弃的,又怎么称为英雄呢?

《水浒传》的主旨也非常明确,以义一字来打造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个英雄好汉。无论是晁盖时期的“聚义厅”,还是宋江时期的“忠义堂”,“义”字始终

是最鲜明和坚定的存在。各路好汉在义字旗下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从“七星”梁山泊创业、三山聚义、白龙庙聚义再到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无不是为义所驱使。而上至三十六天罡,下至七十二地煞,也都是坚决地贯彻以义为第一准则行动的。比如宋江,宋江的仗义,天下人皆知,因而宋江有“及时雨”和“呼保义”的双重美誉。书里是这么写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简单的说,就是乐于助人,对别人推心置腹,以义行走江湖。为了兄弟他可以两肋插刀,甚至不惜得罪朝廷,私放晁盖等重犯六人。书中用了一首诗来赞扬宋江的仁义:“有仁有义宋公明,交结豪强秉志诚。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难怪晁盖事后感叹:“宋江仁义,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交了这个兄弟,也不枉了。”后来宋江上了梁山,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吸纳各方豪杰梁山结义,并带领着起义军杀贪官、斩污吏,败童贯,捉高俅,对梁山起义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以替天行道为宗旨的梁山,也就难怪宋江虽无雄才大略,也无高强武艺,却毫无悬念地坐上第一把交椅了,靠的正是一个义字。

2.2 英雄气长,儿女情短

不同于西方骑士所崇尚的爱情至上思想,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重伦理关系的国家,有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传统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权、夫权至高无上,女性的地位只能被压制在最底层。而且自古有道:红颜祸水。中国历来有“女祸”之说,意指一旦迷恋于女色,就会招惹祸害,轻则祸己,重则亡国。作为封建社会民众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上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自然要恪守忠君爱国、义不负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是排斥女色和淡化家庭情感的。在这一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两书所极力推崇的英雄都是这方面的楷模。“大义为先,私情为后”成为了英雄们的共识。

在《三国演义》中,花尽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英雄鏖战、虎帐谈兵和权谋相争的画面,极少有关于英雄儿女私情的描写。我们常说的“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似乎在三国世界里并不受待见,就连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女人,如诸葛亮之妻黄氏、江东两大美女大小乔的描写也只是寥寥数笔而已,就算是真正花了笔墨所写的貂蝉,也只是被王允利用来行使“美人计”、使董卓与吕布反目,从而逼吕杀卓的棋子而已。后来董卓和吕布死后,貂蝉的故事也随即戛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的描写。而关于貂蝉的描写,也并非是交代英雄爱情的故事,相反却是应了上文的“红颜祸水”一说。正是因为董卓贪图美色,才会被王允设计遭吕布杀害;因为吕布的好色,才会自成一方势力后,终日饮酒

作乐,只听貂蝉之言,不闻下属之谏,最终被曹操所俘,死于白门楼下。在三国世界中,因为念念不忘情色,所以董卓、吕布皆非英雄。真正的英雄,不能有丝毫的儿女态。他们在大战前,绝不可能被妻儿之情所羁绊。比如庞德。庞德要与关羽决一死战时,不带妻儿,只带了一口棺材。临走前对妻子说:“吾今为先锋,义当效死疆场。我若死,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当与吾报仇也。”他妻子大哭不止,而庞德却是冷冷作别。他看重的不是恐怕再也见不得妻儿,而是要妻子照顾好孩子,日后好为他报仇。同样的,刘备也是一个只重义气,不讲儿女私情的典型例子。当初张飞失了徐州,丢了嫂子,悔恨难当,拔剑就要自刎。被刘备一把抱住,夺剑掷地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从这番话可看出,妻子在刘备心中并无地位,妻子只是一件衣服,破了就补,丢了就再找,但手足缺一不可。张飞的地位无异于是远高于自己的妻子的。还有长坂坡一役,赵云冒死救回阿斗。可当刘备看见忠肝赤胆、浴血奋战的赵云险些因为救阿斗而丢了性命时,接过儿子就猛掷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了一员大将!”尽管刘备此举多少有些收买人心的嫌疑,但要想到他当时仅有这一亲生骨肉,敢于做出这一举动,也多少可看到刘备确实看重赵云多过于阿斗。此外,赵云坚决不娶结拜兄弟赵范之嫂为妻,认为此举有悖伦理常情,甚至不惜与赵范翻脸;关羽身居曹营,坚决不与两位嫂嫂同屋共处,对于曹操所赠的美女毫不动心等事迹都说明了英雄在情欲方面的强大自制能力,尽管在现在看来未免有点“傻”,但在封建社会,这反而显示出了英雄本色。

“不谈爱情”可以说是《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的一大特色(王英和扈三娘例外)。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人,除却三对夫妻(分别是王英和扈三娘、张青和孙二娘以及孙立和顾大嫂),剩下的一百零二人,清一色全是男人,而且绝大部分没有家庭,没有妻子。他们心里只有哥们义气而没有爱情私欲,平日只惦记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却不知道讨个老婆生儿育女。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水浒传》比《三国演义》更甚,几乎不屑于对好汉们的私人感情进行描写,而且书中贪图女色的人物必然都会被作者所嘲讽和鞭挞:比如小霸王周通,就曾经因为欲强娶刘太公的女儿而挨了鲁智深一顿好打;矮脚虎王英欲抢占刘高之妻为压寨夫人,而遭到宋江的批评: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贪美色“不是好汉的勾当”。可见,在宋江、鲁智深等深明大义的人看来,近女色绝非英雄所为。相反,不近女色的人物,往往就是书中竭力塑造和刻画的英雄,我们不妨看看梁山的领导阶层是如何看待女性问题的:晁盖平生“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得打熬筋骨”;宋江则“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卢俊义“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从这三位头领来看,对女色都是持漠然的态度,上行下效,其他大小头领自然也是不近女色了。在作者看来,好汉一心不能二用。只有忽视女性,才能在替天行道的大

业中同仇敌忾,一旦分心于儿女私情,则会破坏男性的攻守同盟。比如第七十三回,李逵以为宋江强抢刘太公的女儿,气得手持双斧,砍倒杏黄大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撕得粉碎,甚至大骂他平生最为敬仰的宋江:“当初敬你是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正是酒色之徒!”连李逵这种目不识丁的莽汉都认为,重女色和英雄好汉的作为是相悖的,贪图情欲绝非英雄作为。因此作者出于塑造英雄行侠仗义的形象和替天行道的义举出发,就有意安排英雄远离女色了。

可见,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中,“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确实相互排斥,难以协调。正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只能是“英雄气长,儿女情短”了。

2.3英雄的悲剧

自古英雄多悲剧。我国古代的英雄,或因为能力太强遭人妒忌杀害,或因为空有抱负能力不为人所用而郁郁而终,亦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衰亡。在大部分英雄的身上,都散发出一股浓厚的悲剧色彩,似乎都是英雄们的宿命。在这一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惊人的相似,在这两部书中,在竭力讴歌的英雄身上,都体现了一部有血有肉的血泪史。鲁迅先生曾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透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是深重的,同时了解到作者对命运悲剧的深刻思考。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与命运顽抗,逆天而行在古代封建社会被公认是愚蠢至极的做法,按理说“千古第一奇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应该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但诸葛亮却偏偏不顺应天命而动,逆天而行,而这正是诸葛亮命运的悲剧所在。诸葛亮自出山相助刘备以来,接连战赤壁、袭荆州、伐西川、取汉中,势力不断拓展,乃至建立了蜀汉的基业。但荆州失陷和彝陵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从这以后诸葛亮已经开始忧虑蜀国的命运,经常长吁短叹,眉头紧锁,难见往日的意气风发,他隐约也预见了日后的悲剧命运。此后的六出祁山,似乎已无关痛痒了,蜀汉劳师远征,劳民伤财;曹魏以逸待劳,国富民强。两国强弱明显,实力悬殊,但诸葛亮明知打不过,却仍坚持不可为而为之。坚持伐魏,这其实是时势的矛盾所引发的悲剧。当时蜀国内忧外患,内部矛盾重重,只有伐魏,才能凝聚民心。而即便不出祁山,曹魏也会进攻蜀汉。与此同时,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此时不伐魏,日后自己不在,蜀汉的灭亡也是在所难免。所以他只能强打精神,六出祁山。一方面为了延迟蜀汉的灭亡,另一方面则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兑现当年刘备托孤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在六出祁山过程中他自己也经常流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在作战方面多次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如上方谷困司马,忽然天降暴雨;五丈原攘垦,主灯却意外为魏延所灭;首出祁山即有孟达之失,这之后张苞和关兴也英年早逝。在内政方面,

由于刘禅平庸无能,以致于大事小事诸葛亮都无事无巨细地张罗谋划,此乃身劳;明知忠言逆耳却又不得不谏,屡遭刘禅白眼,此乃心伤。最后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一个三国中最耀眼的人物却落得如此悲剧的结局,实在让人不得不叹。除了诸葛亮,三国中典型的悲剧英雄还有“忠不顾死,义不负心”、为了替兄弟关张报仇,起举国之兵最后惨败以致病亡的仁君刘备;作为降将,在诸葛亮死后仍坚持作战,但因蜀中没有根基和嫡系屡遭排挤的姜维;空有抱负却不得重用的猛将魏延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阐述了。

《水浒传》全书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逼上梁山”,另一个是“招安”。恰恰是因为这两个词,全书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悲剧色彩。其实,梁山众英雄好汉大多都不是主动上梁山聚义的,“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这是他们的内心真正的声音。他们上梁山的根源在于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压迫,导致他们无法在各自的环境中继续生活,才不得已上梁山聚伙的。比如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这里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林冲了。林冲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家庭美满,生活和谐。正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无奈祸从天降,高俅之子高衙内意欲霸占林冲的妻子,甚至在大庭广众下调戏她,林冲怒冲冲拳头举上去,一看是自己顶头上司高俅的儿子,“手先自软了”。这样厚实退让的性格使得他只能忍辱负重,不断的忍气吞声的结果是助长了罪恶的气焰。而后高俅设计使得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而背上罪名被发配沧州,林冲不仅官做不上反倒成了罪犯。接着高俅又买通押解欲取林冲性命,所幸有鲁智深相救逃过一死。野猪林没杀死林冲,高俅又使陆谦放火,欲烧死林冲。一再的压迫终于使林冲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当世英雄终于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坏人的嘴脸,他不再委曲求全,而选择了快意恩仇,杀了陆谦等三人后终于上了梁山。林冲从堂堂朝廷禁军教头沦为梁山草寇,可以说是从是一个“逼上梁山”的典型例子,是这一时期很多遭受社会压迫的英雄的缩影。如果说“逼上梁山”拉开了英雄悲剧的序幕,那“招安”则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招安”是宋江认为的梁山好汉最好的归宿,是梁山聚义的最终目的。只有招安,才能实现“报国安民”的理想,博个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正果。宋江的本意是好的,他确实在为兄弟们谋求最好的出路,但他没有清楚地了解和尊重其他人的意愿,也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桎梏,领悟忠义不能两全的道理。结果,在他几乎可说是一意孤行的决定下,带着梁山众弟兄走上招安之路。众人尽管认知有分歧,但仍不遗余力地表示支持。在与方腊周旋了十余战阵后,终于活捉了方腊,平定了江南叛乱。可在征方腊一役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死伤无数,最后仅剩二十七人!而存活下来的二十七人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阮小七只拿了个芝麻绿豆小官;宋江、卢俊义等人虽受朝封,却未能逃脱被迫致死的厄运;李逵随宋江而死;吴用,花荣最后也在梁山上吊身亡。如果说牺牲换来了胜利,那么牺牲

还是值得的,可问题是梁山标榜的“替天行道”,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触动过蔡京、高俅等大奸臣的半根汗毛,所谓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到头来只化作一张空头支票,让人不胜唏嘘。招安的悲剧,既是梁山英雄好汉的悲剧,也是这一时期所有英雄的悲剧。

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英雄观的不同点

3.1 能力侧重点不同

金圣叹曾说过:“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前一句的意思是因为《水浒传》太多描写打打杀杀的画面,专以攻城破狱为能力,以打家劫舍为豪举。而青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怕会学习好汉打杀的一面,惹是生非,因此不适合看水浒。后一句指的是《三国演义》里面充斥着谋略博弈,而老年人已经已经有了丰富人生阅历,若还钻研三国,恐怕会更加老道,变得老奸巨猾。金圣叹的这句话尽管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所说的确实不假。在三国乱世,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是难以建功立业的,因此智谋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水浒传》则是将好汉的行侠仗义和替天行道渲染到了极致,因为力当为第一重要的存在。

3.1.1三国英雄尚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动荡的东汉乱世中,出场的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百,但真正有所作为并建功立业者却不多,比如曹操、刘备、司马懿等,在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拥有智慧和谋略。而那些功败垂成者,则无一例外都些有勇无谋的人。曹操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我们知道,曹操正是这样的英雄。他曹操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纵观曹操的一生,他动员诸侯组成联盟伐董卓、擒吕布、灭袁绍、败马超,统一了中国北方。特别是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威震天下,尽显其智谋过人的一面。欲借献刀而行刺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梦中杀人等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奸雄本色。尽管曹操玩弄权术,在“拥刘反曹”的《三国演义》中是作为反面的人物而存在,但他却无疑是刻画得最为丰满的形象。抛开曹操奸诈的外衣,曹操绝对可以称为一个名垂千古的英雄。说到智谋,决不能少了“智绝”的诸葛亮。诸葛亮才多智广,三国英雄无能能出其右。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未出隆中早谋定三分天下之计。一出山即大败曹军于新野,几凭一己之力令孙刘结为联盟,帮刘备取荆州,谋西蜀,为蜀汉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真的可能说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典型代表。其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作战,轻描淡写间克敌制胜的睿智儒雅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除了曹操

和诸葛亮,三国中智谋过人的还有陈宫、郭嘉、贾诩、荀彧、周瑜、吕蒙、陆逊等等,都以自己出色的谋略为自己的君主出谋划策,取得了一番成就。相反,像有勇无谋的代表袁绍,曹操的评价一针见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这样空有抱负而没有谋略,外强中干又决而不断的人,注定只能是三国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纵然出身名门望族、位列三公,又有何用?可见,在尚智的三国中,智慧如同一张身份证,没有了它,到哪里都是行不通的。

3.1.2 水浒英雄尚力

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提到:“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认为侠客总是以武力触犯律例,其行为违背了封建法纪和社会统治秩序,是不可取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却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北宋末年,在奸臣当道、权钱勾结的背景下,受到欺压想要单靠报案申诉来讨回公理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如果这种做法有效,也就不会有林冲被逼上梁山这样的事发生了。因此以武立世,声张正义是必要的手段。梁山好汉正是顺应这样的时势而生的,替天行道的大旗也是基于此而立的。天海藏《题水浒传序》就赞美梁山好汉“强者锄之,弱者扶之,富者削之,贫者周之,冤屈而起伸之,囚困者斧而处之”。认为他们行侠仗义的做法,与“君子”无异。可见在《水浒传》中,要重新点燃重构理想政治秩序的火花,实现自身抱负,就必须以武犯禁,用正义的力量推倒旧的秩序,重铸道德的法纪。这样也就形成了《水浒传》尚力的特点。全书看下来,梁山英雄都是一些崇尚武力,凶狠斗勇的阳刚之人。就连以扈三娘为首的三位女性,也都练就一身本事,绝无半点阴柔之气,其言行举止与男性并无多大差异。而且梁山英雄做事大都光明磊落,敢作敢当,很少有像三国人物一样重谋略、玩心计,人前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比如武松,就是一个典型的武勇过人、尚力斗狠的人物。武松从二十三回出场到三十二回落幕,都是以武治暴的表现。他用一双嫉恶如仇的铁拳、除尽天下恶人。杀嫂祭兄、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单臂擒方腊等,极大地渲染了和突出英雄靠武力除暴安良的正义性。除了武松,鲁智深也是作者花大笔墨刻画的英雄。他看到金老汉父女被郑屠欺压,他就三拳打死郑关西;在桃花村,他痛打抢占民女的小霸王周通;在瓦官寺,杀死无恶不作的丘小乙和崔道成;看到高俅加害林冲,他愤怒不已,扬言要杀死高俅为林冲出气……除了武松和鲁智深,其他好汉这样路见不平,该出手就出手的打斗描写全书通篇可见,这大量的描写使得《水浒传》尚力的风格力透纸背,读起来让人不禁要拍手称快。

3.2 对英雄的审美观不同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描写刻画英雄方面可谓有

天壤之别。《三国演义》是站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工写成的演义小说,却在有意在史实英雄的刻画上神话英雄,拔高英雄的形象;《水浒传》的英雄多为虚构,但作者却无意美化英雄,相反却多以狰狞粗犷的粗线条描绘英雄。

3.2.1 以正面描写刻画三国英雄

《三国演义》是一幅在东汉乱世中,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各势力的英雄在中原逐鹿的历史舞台上展现风采、建功立业的历史画卷。为了进一步凸显他们的英雄气概,有必要对英雄美化,从正面突出英雄的雄壮美,使要讴歌和赞美的三国英雄成为人中之龙,成为民众崇拜的对象。和《水浒传》中凶神恶煞的好汉不同的是,《三国演义》介绍英雄人物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的。比如刘备,小说里写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刘备貌美自不必说,更绝的是这种外貌正是帝王之相。所以小说借吴国老一语道破:“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还有关羽,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在这种正面烘托下,一个一手持刀,一手绰髯的关羽就威风凛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小说对武将的描写极少有像黑旋风李逵那样的粗犷凶恶,即便像张飞这样的大汉,也只是写道“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并不给人以狰狞之感。这是一类对君主、武将的描写,立意明显,是为了凸显他们的威严和神勇。还有一类是对谋臣、儒将的描写,也是从正面描写的,像诸葛亮,书里是这么写的:“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周瑜则是“资质风流,仪容秀丽”等等,此外像鲁肃、陆逊等的描写也都大同小异,这是为了突出儒将谋臣的儒雅风采。即使像庞统这样的丑男,也不过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罢了,看着也就是和宋江差不多,作者只是如实叙述,并没有进一步丑化。此外,和水浒英雄好勇斗狠,嗜血成性等行为相比,三国英雄的舞刀弄枪就显得“高雅”了很多。关羽诛文丑,并无什么血腥描写,只是写道“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于马下”;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也只是描述“一连杀死八人”。这和水浒里面经常读到的“一刀劈作两半”,“乱刀将人剁成肉泥”等杀戮画面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有两书时代背景不同的原因。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各路英雄捉对厮杀,并无对错之分,英雄们的上阵杀敌都是合乎道义的,并无过多私人恩怨夹杂其中,不像水浒好汉的杀人往往是带有报仇雪恨、除暴安良的因子。杀人只是一种形式,胜利才是真正重要的,演义追求的是历史感和理性深度,因此多以标准、正面的描写来塑造英雄。

3.2.2 以反面描写塑造水浒英雄

《水浒传》则从反面塑造英雄好汉。《水浒传》开卷的楔子就写道:“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里的妖魔指的就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正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妖魔本是邪恶的化身,应该被一除而后快,这里居然以妖魔来指代梁山英雄。这是何故?其实此妖不同彼妖,作者意欲使好汉披上妖魔的外衣,来烘托反衬时代的黑暗和不公,竟使得“人变成妖”,甚至要逼得“妖魔”来对抗“正道”,为全书打下以暴制暴的基调。作者并不反感他笔下的这群“妖魔”,相反却对他们歌功颂德,原因在于当时的大奸臣蔡京、高俅等人名义上是朝廷高官,身份显赫,实则才是真正祸害百姓的魔头。正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也是猴精、猪精一样,他们本是妖,却以降妖除魔为己任。所以在这里水浒英雄看似是穷凶极恶之徒,其实行使的却是替天行道的义举。在《水浒传》中,作者几乎不从正面来描写梁山英雄的外表和举止,他们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忠君爱国、正气凛然的影子。甚至连他们的绰号,也没有多少儒雅和义勇的味道,相反体现的却是一种狰狞丑怪之美。比如花和尚鲁智深,本来一个出家人,多少该有些清真寡欲的样子吧,在书里却尽是“这个人不似出家人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腮边新剃暴长短须,戗戗地好渗濑人”这样的描写;赤发鬼刘唐“一身黑肉”,“两条黑魃魃毛腿,紫黑阔脸,鬓边一搭朱砂记”;丑郡马宣赞,“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就连梁山第一把交椅宋江,也好不到哪去,人不仅一点不好看,而且还又黑又矮,被人唤做“黑三郎”。从头目到领袖的描写,都和三国的威风凛凛的关羽、帝王之相的刘备等相去甚远。除了外貌描写外,好汉们的出手也是粗鲁蛮横之极。武松杀嫂,可谓毫无叔嫂情分,挖心割首,残酷至极;李逵得知狄太公女儿与人通奸,将二人杀死并砍成十来段;青、孙二娘的黑店,逢人便杀,“肥的作黄牛肉卖, 瘦蛮子作水牛肉卖”等等。书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杀戮描写,从这些描写来看,作者不仅不写好汉的外貌和举止有侠义风范,却是反其道而行,穷尽一切笔墨写好汉的丑,我认为这是作者有意打破传统审美习惯。这种剑走偏锋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一种刻画英雄的暴力美学,营造一种惊心动魄之美,使狰狞可怖成为审美的对象。因为尽管梁山好汉杀人如麻,但所杀之人确实大部分乃极恶之徒,写杀一人,实则乃意欲杀尽同一类人,因此手法更显残忍和泄愤。就如同铁目虫鬓的钟馗捉鬼、怒目狰狞的金刚除魔是一个道理。正面的英雄固然有传统之美,但粗粝的英雄也有其可爱之处。

3.3 英雄的局限性不同

在塑造英雄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塑造刻画了一系列高大无比的英雄形象,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会有不足的地方。

3.3.1 三国英雄过于完美,有失偏颇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立足东汉三国历史并借鉴史料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为了凸显英雄对战争和时局的影响力,因此对英雄的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渲染,人为地将英雄的形象拔高了不少,其本意是为了神化英雄,殊不知这样反而拉远了英雄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存在很多疑惑,有一些夸张描写在很多评论家看来更是离奇荒唐。而且作者基于“拥刘反曹”的中心思想,对蜀汉集团的人物始终偏爱有加,因此在讴歌蜀汉英雄方面更是不遗余力。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4]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所谓“物极必反”,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像刘备,我们都知道他以仁义立国,其仁义广播四海,天下皆知。从其放徐归曹、逃而不弃百姓、不谋刘表、刘璋之地等都感受得到刘备之仁。本该点到即止,但作者为了进一步表现刘备之仁,不断处处加以强调,反而使刘备的“长厚”变得“虚伪”。比如放徐庶归曹一事。刘备得知徐庶将走,立刻“泪如雨下”;送徐庶一行,更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这都还可以接受。但最后徐庶远去,他还要命众人砍倒树木,众人不解,他说“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这是何等矫情!刘备与徐庶初识不久,何来这等深厚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三让徐州、汉中称王的一再谦让。既然天意、人心都认为非你莫属,而自己也有欲取之意,何故再三推托?不免有些虚情假意;白帝城托孤,明知诸葛亮忠心不二,直接交代诸葛亮辅佐刘禅就可以了,他偏要说什么如果刘禅无能,诸葛亮可废禅而自立这样的话,作者这么做还是为了要突出刘备的仁义,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刘备对诸葛亮有猜忌之意吗?实在是画蛇添足。除了刘备塑造得过了头,诸葛亮也是如此,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可谓煞费苦心。不仅为其虚构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设空城、七擒孟获等子虚乌有的情节,还让诸葛亮身怀呼风唤雨、奇门遁甲之术。如果说单是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倒还可以让人接受,但如果还会以石为兵,甚至死后还能让自己魂灵控制天上的将星不陨,就实在太过夸张了。这不是人能做到的,真的是“妖怪”才能有这等本事。除此之外,为了彰显关羽之道义,关羽可以出阵前立下军令状,可回过头就华容释曹,弃国家利益于不顾;为了烘托赵云之骁勇,他可以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而毫发无损,简直是金刚不坏之身;为了表现张飞之威武,居然能以单枪匹马挡曹操十万大军。豪不夸张地说一句,只要曹操拿出百名弓箭手,一人一箭,任你张飞再猛,还不也得变成一只刺猬?如此夸张的描写还有很多,只是在刘蜀集团特别集中罢了。这样写的后果,一定程度上确实更提升了三国英雄的高大形象,但也使得这部小说失真不少,不能不说是一个硬伤。

3.3.2水浒英雄杀抢成性,有失形象

相比《三国演义》那些近乎完美的英雄,《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们就显得真实很多。在施耐庵的笔下,一众绿林好汉以武行世,行侠仗义,他们身上闪耀的

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崇尚和学习。但他们的劣根性也非常明显。由于他们出身不同的阶层,三教九流,成分复杂,很多好汉甚至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他们干尽杀人放火、抢财劫掠等勾当,因此在他们身上匪气十足,有抢杀成性的一面,这也是好汉们历来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有人就曾指出:“一部《水浒传》说的都是强盗逻辑”。这话细读很有道理。梁山好汉从不自力更生,他们没钱,就去抢,这就是他们的生存逻辑。像李逵,他嗜赌成性,别人不肯借钱给他赌博,他就抢钱,而且对别人大打出手;为了宋江有鱼吃,二话不说就去抢夺渔民的活鱼;史进练就了一身本事,但没钱就半路劫道寻盘缠;戴宗作为押牢节级,却勒索囚徒钱财,对稍有不服管教者就打杀威棒;周通、李忠等为了给鲁智深弄盘缠就下山劫杀过路商旅;施恩经营“快活林”仗着势重人多,每日都从“许多去处”勒索“闲钱”,连妓女都不放过;李俊、张横等人在长江见人就抢……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的抢,如果是像夺“生辰纲”等不义之财倒也罢,但他们的行抢劫掠从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对象和后果,只要性起,则“抢了便是”,从不手软。而且他们不止抢钱,女人也照抢不误。董平屡次求婚不果,就杀了程太守,抢了太守女儿;王英抢了知寨刘高的老婆,当自己的压寨夫人;周通看上刘太公女儿,就强娶过门等等,在他们看来,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说抢掠仅是一部分好汉所为,只是“个性”;那么凶残嗜杀,就几乎是所有梁山弟兄的“共性”了。梁山好汉上至三十六天罡星,下至七十二地煞星,无一例外皆满手血腥,无愧为魔君现世。梁山的灵魂人物宋江,为了逼秦明入伙,居然让人假扮秦明, 到青州城外杀人放火,把几百家无辜百姓杀得一个不剩,一时间血流成河;打下祝家庄后,和吴用商议要把庄园“尽数洗荡了,不留一家”;李逵在江州劫法场时,“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清风寨王英、燕顺等一伙,抢钱掠人后要宰人心肝做“醒酒汤”;催命判官李立麻倒宋江后,就要将宋江剥皮做人肉馒头;杨雄杀潘巧云,先割舌,后剖腹,再取心肝五脏挂于松树上……如此杀人手段,简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凶残之极,令人发指。对待生命,他们缺乏最低程度的尊重和爱惜,视他人生命如草莽。难怪金圣叹评价众人时说:“狠毒之极,我恶其人”。这样的杀抢成性,为梁山好汉的英雄侠气蒙上一层阴影,为其后来的替天行道打了不少折扣,这是梁山英雄带给读者的消极影响,是他们性格中“恶”的一面,是不值得读者学习的。

4 结论

从上文可知,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英雄观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在尚义、重情义轻私情、英雄悲情结局等方面,两书体现了惊人的相似;而在表现英雄能力、个性、形象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英雄具备了我们民众所推崇的爱国、正义等优秀品质,所以他们大多受人敬爱。但他们身上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愚忠、斗狠等各种劣根性。所以我们用一种辨证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汲

取他们身上积极的品质优点来鞭策和提升自己;同时过滤他们身上不足的一面,不能盲目地进行模仿学习。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结构都异常庞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通过梳理和分析两部巨著中的英雄观,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三国和水浒社会背景、矛盾冲突、人物特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对这两部书都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水浒传人物介绍

水浒传人物介绍: 1 九纹龙史进(史家庄少庄主) 2 神机军师朱武(少华山大寨主) 3 跳涧虎陈达(少华山二寨主) 4 白花蛇杨春(少华山三寨主) 5 花和尚鲁智深(鲁达,提辖) 6 打虎将李忠(卖艺,史进第一位师傅,后为桃花山寨主) 7 小霸王周通(桃花山寨主) 8 豹子头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 9 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周世宗之后) 10 旱地忽律朱贵(梁山耳目,“忽律”即鳄鱼) 11 摸着天杜迁(原梁山二寨主) 12 云里金刚宋万(原梁山三寨主) 13 青面兽杨志(殿司制使官,管军提辖使,杨家将之后) 14 急先锋索超(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管军提辖使) 15 美髯公朱仝(郓城马兵都头) 16 插翅虎雷横(郓城步兵都头) 17 赤发鬼刘唐 18 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 19 立地太岁阮小二(阮氏三兄弟老大,石碣村) 20 短命二郎阮小五(阮氏三兄弟老二,石碣村) 21 活阎王阮小七(阮氏三兄弟老三,石碣村) 22 入云龙公孙胜(一清道人) 23 白日鼠白胜 24 操刀鬼曹正(屠夫,林冲徒弟) 25 及时雨宋江(表字公明,呼保义,“黑宋江”,郓城押司) 26 铁扇子宋清(宋江之弟) 27 行者武松(武二郎,打虎武松) 28 菜园子张青(十字坡黑店) 29 母夜叉孙二娘(张青之妻) 30 金眼彪施恩(小管营) 31 毛头星孔明(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 32 独火星孔亮(孔家庄,白虎山,宋江徒弟,孔明之弟) 33 锦毛虎燕顺(清风山大寨主) 34 矮脚虎王英(清风山二寨主) 35 白面郎君郑天寿(清风山三寨主) 36 小李广花荣(清风寨知寨) 37 镇三山黄信(青州府都监,秦明徒弟) 38 霹雳火秦明(青州指挥司总管兵马统制) 39 小温侯吕方(对影山寨主,方天画戟) 40 赛仁贵郭盛(方天戟) 41 石将军石勇(大名府人士,放赌为生) 42 催命判官李立(揭阳岭黑店主) 43 混江龙李俊(扬子江梢公)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一 东汉末年,朝败,各地黄巾军蜂起。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曹经过多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曹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赤壁一战,曹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从此拉开帷幕。不久以后,孙权杀了刘备义弟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还是不久以后,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二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

后院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骑校尉曹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曹、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三国演义》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水浒传》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人物1:花和尚鲁智深 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浙江坐化 人物2:豹子头林冲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泊落草——水寨大并火 人物3:智多星吴用 说三阮撞筹——智取生辰纲——梁山泊举戴宗——双掌连环计——使时迁盗甲——赚金铃倒挂——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智取文安县 人物4:及时雨宋江 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夜看小鳌山——揭阳岭逢李俊——会神行太保——浔阳楼吟反诗——智取无为军——遇九天玄女——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闹西岳华山——兵打北京城——雪天擒索超——赏马步三军——夜打曾头市——义释双枪将——弃粮擒壮士——排九宫八卦阵——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全伙受诏安——奉诏破大辽——兵打蓟州城——夜渡益津关——大战独鹿山——大战幽州——梦受玄女法——破阵成功——智取润州城——大战毗陵郡——苏州大会垓——宁海军吊孝——智取宁海军——大战乌龙岭——智取清溪洞——衣锦还乡——神聚蓼儿洼 人物5:行者武松 景阳冈打虎——供人头设祭——十字坡遇张青——威振安平寨——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夜走蜈蚣岭——醉打孔亮 人物6:黑旋风李逵 斗浪里白条——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斧劈罗真人——探穴救柴进——元夜闹东京——巧捉鬼——双献头——寿张乔坐衙——扯诏骂钦差 人物7:玉麒麟卢俊义 活捉史文恭——大战玉田县——兵陷青石峪——分兵宣州道——分兵歙州道——大战昱岭关 人物8:浪子燕青 放冷箭救主——双献头——智扑擎天柱——月夜遇道君——秋林渡射雁 人物9:小旋风柴进 门招天下客——横海郡留宾——失陷高唐州——簪花入禁院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曹操煮酒论英雄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曹操煮酒论英雄 导读: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

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 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曹操煮酒论英雄 1.煮酒论英雄曹操初三作文 2.煮酒论英雄作文700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一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是一部历史小说:反映时期为东汉末年,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二篇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等,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

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三篇 故事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魏、蜀、吴之间的赤壁之战,吴蜀的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艺术成就是出色的。在情节方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单刀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至于三国的人物方面,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以及乱世奸雄曹操是《三国演义》之中描写的最成功的人物,还塑造了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一大批的个性人物。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500字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想必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吧!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真我受益匪浅啊! 《三国演义》中的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讲的是:有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桌上,曹操问刘备现在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说好多个当时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认同。刘备反问曹操认为天下谁才算是英雄?曹操对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刘备以为是身份败露,筷子都吓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刘备借口说是被雷吓的。曹操也信以为真。我认为曹操算得上英雄。曹操,人们都骂他“奸雄”,曹操的奸,我不反对,但雄我很赞成,曹操在患病的情况下继续带兵,忍着疼痛抵挡刘备的军队。 人们说曹操狂妄,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付我”的大逆不道的话,但是哪一个君主不狂妄的。有人说,曹操杀了不少人,但哪场战斗没有血腥?没有人牺牲?哪个君王没杀过人?我认为孔明也是英雄,因为孔明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料到了三天后必有大雾,大胆的以三日期限造出十万只箭;诸葛亮能七擒孟获,又七纵,正是他运用到了欲擒故纵的战术,才让孟获心悦诚服,归顺于蜀国。再说他的空城计,正是智慧的诸葛亮确定了司马懿的心

理,让他保住了这个没多少兵抵抗的空城。诸葛亮的忠诚也是不可否认的,面对一个傻瓜皇帝,还毫无篡位之意,可见诸葛亮的忠诚了。 看了《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了孔明聪明、曹操勇猛。我要向孔明学习,做一个聪明的人。 【第2篇】 三国时期,英杰辈出,群雄逐鹿,谈论三国的英雄,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如果在大街上随机调查过往路人,询问他们最讨厌哪位三国人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曹操。”究其原因,无非是诡计多端,自私自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又有谁看到过曹操好的一面呢? 曹操借汉献帝之名,发动讨伐董卓战役。一时间十八路诸侯纷纷来到,送粮者络绎不绝,足以显示出曹操出色的才干。在讨董战役时,真正行动的只有曹操与孙坚两路诸侯。而一直高喊着匡扶汉室的刘皇叔身在何处?史书记载刘、关、张三人并未参加讨董战役。所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完全为罗贯中杜撰的。此外,曹操还十分罗人才,唯才是举。当许攸离开袁绍去投降曹操时,曹操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赤脚迎见许攸。当关羽被杀时,曹操还厚葬了这个令他损兵折将的大将。 还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心匡扶汉室的刘皇叔一夺

水浒传全武将排行

最权威的水浒传全武将排行 水浒群雄的武功排行比起三国群英来要复杂许多,首先是出场人物众多,尤其是招安之后,高手走马灯般上阵,令人眼花缭乱;其次是功夫种类繁杂,不光只有马上对阵一种,还出现了武林侠客的打法——拳击格斗,以及各种怪力乱神的妖法、暗器等旁门左道。因此,水浒群雄的武功高下比较起来,颇有些难度。 为了便于比较,还是先从梁山好汉说起。法术、暗器和水下功夫暂且不表,单以马上马下的武功论,梁山一百单八将大致有一个现成的排行: 马上,当以玉麒麟卢俊义为首,此人身高九尺,惯使一条棍棒,天下无对,曾头市一战,力擒史文恭(史文恭只用二十回合就打败秦明);招安之后,力敌耶律四将不怯(四将武功都不弱,曾分别对阵关胜、呼延灼、徐宁、索超,虽回数不多,但未分胜负),并诛杀一人,击退三人;百战孙安;活捉卞祥;枪挑厉天闰,除与王庆手下之金剑先生李助交手时,处于下风以外,未曾一败,可谓武功盖世,是整部水浒中的顶级高手之一,功夫远胜梁山五虎将。 接下来是五虎将——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霹雳火秦明。其中关胜、林冲较后三人,技高一筹,招安之后,每遇劲敌,非此二人出战不可,对战敌将无数,未有败绩;然后是呼延灼和董平,呼延灼防守能力极强,基本上没有败绩。董平进攻能力似较呼延灼略高一点,但防守能力不及,多次处于险境之中;五虎将里武功最末的是秦明,与敌交手,胜绩不少,但败绩更多,最差战绩是二十回合败给史文恭,二十回合被栾廷玉所擒,其真实功力可能只与八骠骑之花荣、徐宁、杨志相仿佛。 梁山五虎将之后,便是八骠骑——小李广花荣、青面兽杨志、金枪手徐宁、九纹龙史进、急先锋索超、没羽箭张清、美髯公朱仝和没遮拦穆弘,还有两位与八骠骑武功相当的,即扑天雕李应和病尉迟孙立。这十个人武功大致在一个档次,花荣、杨志、徐宁、史进、孙立略高半筹;张清暗器无敌,但枪法一般;穆弘基本上没什么突出表现,应该算是这一组里武功最弱的。 马下,当以鲁智深和武松为首,接下来依次是赤发鬼刘唐、病关索杨雄、浪子燕青、拼命三郎石秀、插翅虎雷横和黑旋风李逵。水浒传里凡遇到马下与马上对阵时,马下都很吃亏,只有鲁智深和武松具有正面抗衡马军将领的能力,二人武功大致与五虎将相当;刘唐、杨雄、燕青与八骠骑相若;石秀、雷横、李逵较八骠骑稍弱。 鲁智深其人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貉腮胡须,身长八尺,腰润十围,力大无穷,手使六十二斤重水磨禅杖,上山之前曾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招安之后,活捉马灵,大战邓元觉,生擒方腊,屡立奇功。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曾在马上与呼延灼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使得呼延灼心里暗赞这和尚功夫了得,马上对战非鲁智深所长,却能与呼延灼打成平手,若在马下,胜呼延灼不在话下;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最新版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一):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最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 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透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另外,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构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三国演义主要资料。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述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四):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先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先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资料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群众创造。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专题训练试题

三国演义专题训练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 1. 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_________小说。 2. 小说的思想倾向是_________。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_________有所诋毁,把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描写。 3. 刘备,字_____,人称_______,_______是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最能突出他这 一特点的情节是__________。此外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等性格特点。 4. 关羽,字_____、______,被曹操封为__________,使一把__________,骑 ______马,_ ______、_______是他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表现其勇,_____________表现其“义”。 5. 张飞,字______,使用的兵器是______,被吕布称为__________。 6. 周瑜,字_________,东吴_________(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________,_________。”  7. 曹操,字_________,小字_________,自封汉相,是_________形象,为人 _______,惯用________,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称赞的是_______,他的字是 ________,主要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础的那次战役是___________。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3篇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一)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席宴上,曹操问天下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而已。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读的,就因为它被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大诗人,其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爱,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三国演义》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三国志》。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只要快乐那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许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类地聚在一起,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往往也自命为煮酒论英雄。这一则也可以想见这典故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了。其实说这话的人也未必就知道这典故的出处,或许也有知道的。结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更是飘飘然,然飘飘了。在醉意朦胧中都认为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气还想在多喝几杯。实际上真正的英雄确有着他独具的品格,胸怀坦荡,腹有良谋,行侠丈义,智勇双全,试问当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几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话,不是凭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胧里的豪言壮语,他是一种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酿酒业也发达了,也许再也不用青梅来煮酒了。我们谈到青梅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了,只留给了诗人的某些诗意的想象和美学的熏陶。不具备英雄资格的人却来煮酒论英雄,实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过在酒席之中能够陶然地忘却了现世的烦恼来充一次英雄也无妨。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世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也有乐。不妨开怀畅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什么不尽人情的话和不尽常理的事在这里都可以尽情的诉说,这酒桌的聚会简直就成了另外的娱乐逍遥的小世界。刘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虽然未免有些放浪于形骸之外,但这也是尽人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旷达的风度。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由明代罗贯中著的我国最早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共120回,75万字。小说是作者据民间传说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的。它是以东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它在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上独具匠心,表现了宏伟的构思,展示出了战争各方人物的智勇和风貌。书中尊刘仰曹的正统倾向十分明显,却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反应了人民保国安民、平息叛乱、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语言和体裁的创新给后世文学创作很大影响。 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 人文科学系 09级对外汉语 余静容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 一、从成书上 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 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 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 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 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表现形式不同, 《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 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经线是三 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 构。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 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 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也是这一个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为我们演义了两个不朽的长篇巨著。 2.而在忠义的作法上二者皆有不同的表现。

《三国演义》选择题(第1——40回)

《三国演义》选择题(第1——40回) 1.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天雨打雷,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 C.《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多脍灸人口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D.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火烧赤壁”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E.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2.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指魏、蜀、吴,代表人物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年间的历史,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成功的巨著。 B.《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作者把刘备写得宽厚仁道,把曹操写成狡诈凶残的典型;把诸葛亮写成是足智多谋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诸多英明的战略战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D.《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E.“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这段话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灵帝即位,宦官曹节弄权。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设计诛灭曹节。谁知策划不周,窦陈二人反被曹节所害。从此,宦官在朝廷内愈发专横。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刘备、关羽、张飞在看那招兵榜文时相识的。 B.刘备字玄德,年二十八岁,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他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但是,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靠编织麻鞋和席子维持生活,家境贫寒。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C.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厉声说话的那个人就是张飞。 D.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逃难江湖五六年矣。闻刘焉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E.刘备持双股剑,关羽操青龙偃月刀,张飞执丈八点钢矛,一道去投了刘焉。刘关张从军后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涿郡,二败黄巾于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并不答谢。张飞大怒,要鞭打董卓,被刘备劝住。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 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而通过三国时代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我们也能了解英雄概念的发展确实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密切联系,比如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就当时各方诸侯是否为天下英雄展开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称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等,可见英雄观念成形于三国时代并无大的争议。贺昌群先生在《英雄与名士》中指出:“英雄之名,起于灵帝时黄巾农民战争,郡太守与刺史制度已为宦官及其爪牙所败坏,地方政治紊乱不可收拾,军政大权落于州牧之手,凡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文能经邦,武能拨乱的人,便可以称为英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乱世三国,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文

青梅煮酒论英雄_《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青梅煮酒论英雄_《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品三国,论英雄,青梅煮酒笑谈天下。拂羽扇,纶巾绸,赤壁东风一夜正浓。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如此猖狂之言却不会有人质疑。 曹孟德在书中尽管占尽大逆不道、奸诈多疑之类的骂名,但谁有他那么足智多谋、心胸宽广呢?谁又可以担当的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又有谁敢这样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败寇,在逐鹿中原三国争霸时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军中神话。挟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声不吭地迈步向前。 乱世人命为刍狗。当初曹孟德领兵四千,兵谋叛,不叛者仅五百,“吾梦中好杀人”一言实属无奈。 谋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灾难;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刘姓手中垮掉;招贤纳士,只因想再次开创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绍一般倨傲无理,他唯才是举,对待有才之人更是谦恭有礼,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卧龙先生隆中对,助刘备复兴业。 孔明在三国内是个忠臣代表:领军最高统帅,军政权为一身。总有人说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后的禅精竭力?躬耕陇亩时,乡里人对他自比管乐之举不屑一顾,出山入幕后,将士对他亦是不信不满,而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滴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孔明是个有理想与承担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担负着那样使命的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时间哭的。 接受托孤,是为帝之诚心所动;出兵北伐,是欲伸大义于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托孤时,刘备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尽节,再无多余的言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呢?孔明知道,刘备一言的重点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将蜀国的未来压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严劝受九、进爵称王时揶揄答道:“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为帝期间,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间为蜀国、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怀天下,心怀苍生,心怀百姓,竭忠尽节,只是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丰。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排名

「天罡星」三十六员: 1.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2.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3.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4.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5. 天勇星------大刀------关胜 6.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7.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8. 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9.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10.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11.天富星------扑天------李应 12.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13.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14.天伤星------行者-------武松 15.天立星------双抢将-------董平 16.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17.天暗星------青面兽-------扬志 18.天佑星------金抢手-------徐宁 19.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20.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21.天异星------赤发鬼-------刘唐 22.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23.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24.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25.天退星------插翅虎-------雷横 26.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27.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28.天平星------船火儿-------张横 29.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30.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 31.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32.天牢星------病关索--------扬雄 33.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 34.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35.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36.天巧星------浪子---------燕青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一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的黄巾军蜂起。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的统一了北方。曹操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拉开帷幕。不久以后,孙权 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的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 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还是不久以后, 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二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

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曹操、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 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三国时期,英杰辈出,群雄逐鹿,谈论三国的英雄,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如果在大街上随机调查过往路人,询问他们最讨厌哪位三国人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曹操。究其原因,无非是诡计多端,自私自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又有谁看到过曹操好的一面呢? 曹操借汉献帝之名,发动讨伐 董卓战役。一时间十八路诸侯纷纷来到,送粮者络绎不绝,足以显示出曹操出色的才干。在讨董战役时,真正行动的只有曹操与孙坚两路诸侯。而一直高喊着匡扶汉室的刘皇叔身在何处?史书 记载刘、关、张三人并未参加讨董战役。所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完全为罗贯中杜撰的。此外,曹操还十分网罗人才,唯才是举。当许攸离开袁绍去投降曹操时,曹操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赤脚迎见许攸。当关羽被杀时,曹操还厚葬了这个令他损兵折将的大将。还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心匡扶汉室的刘皇叔一夺得西川,迫不及待的称了帝,孙权也在江东称帝,而曹操称帝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随时可让汉献帝禅位,名正言顺当个皇帝,而他却一直没那么干,甚至孙权写了封信劝曹操称帝。曹操还说孙权是要把他往火坑里推。他一直

到死仍未称帝,只是被他儿子曹丕追封了一个魏武帝而已。 我并不想为曹操翻案,我承认他只是因为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因为要引诱吕布,拿群众当炮灰;他为了报父仇,攻打徐州时,杀戮人民,挖掘坟墓;明明是自己克扣军粮,却借运粮官的头来安抚军心;借天子之名为非作歹我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全面的看待一个人,既看到这个人的缺点,也看到这个人的优点,并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们都能去完整地看待一个人,世界上就会多一些理性欣赏,少一些盲目崇拜;多一些客观评价,少一些盲目批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