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学年论文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

级的影响分析

院系: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 年5月 5 日

姓名学年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1)

2.1 基本概念 (1)

2.2 作用途径 (3)

3 苏州市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分析 (3)

3.1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3)

4 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4 4.1 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正确引导外资流向 (4)

4.2 改善贸易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探讨为主线,首先阐述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对苏州市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该过程中发现了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政策性建议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杨文康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1级国贸2班 1106110250 )

指导教师:黄毅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自2001年入世这十年以来,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不单单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代表着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核心[1]。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是一国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推动各国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来反映国内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

苏州市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积极大量利用外资,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十分迅速。通过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本市的产业结构,提高了苏州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外贸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也提升了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对外贸易相关概念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者“国外贸易”,简称外贸。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相互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

活动。这种贸易活动一般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引进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一方为贸易进口方;与此对应的,则为贸易出口方,二者缺一不可。目前,对外贸易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2)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用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表示,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及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出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之相对的进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如果一国的外贸依存度高,则表示该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比较大。

2.1.2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构成状况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效益[3]。一般情况下,我们我们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如商业、保险业、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性部门。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依次转移,在该过程中,新兴产业不断崛起,淘汰了衰退产业,成为新的中坚力量。产业结构可以细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4]。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长期失衡,则不会有高级化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结合起来,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2 作用途径

2.2.1 通过进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由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原因,往往会制约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则可以通过进口先进技术来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克服国内资源不足的障碍。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因素,一国(地区)技术的进步可以快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当技术结构发生改变时,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但是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技术进步仅靠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国外技术远比国内成熟得多。通过引进这些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以有效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本和时间,这是其技术进步的捷径。技术水平的上升决定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某一产业技术进步速度越快,其劳动生产率上升也越快。这样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也使得资源不断流向该产业,加速了资本累积,从而提高了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尤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学技术更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2.2 通过出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水平的提高,一国生产某种初级产品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但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了国内供给大于国内需求,出现产品和资源过剩的情况,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当代缅甸经济学家H.迈因特完善和发展了“剩余的出路”这一理论,该理论对上述情况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该理论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产品找到出路,解决资源过剩的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 苏州市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分析

3.1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使苏州

在全国及同类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苏州市作为“新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苏州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苏州的对外贸易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加工贸易比重偏高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苏州市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5]。

3.1.1 对外贸易总量方面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10年来苏州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额、进口额和贸易顺差整体呈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2001年为236.6亿美元,其中出口123.1亿美元,进口113.5亿美元。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了1032亿美元.此后,苏州对外贸易发展节奏加快,2010年时,苏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740.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约11倍,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进口1209.7亿美元。贸易顺差也在一直增大,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49.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11.8%。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苏州市对外贸易总额比2008年下降了270.7亿美元。但在2010年时,苏州市对外贸易已经全面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2010年苏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增长19.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8%,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16.2%,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可见,苏州市的进出口规模正逐年扩大,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论证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苏州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正确引导外资流向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是苏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问题,随着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广地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易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外资的过度依赖,需要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密

切关系,统筹规划,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流向。苏州市政府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这不仅有利于苏州市制定正确的产业投资政策,营造公平的外贸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而且可以在全面提高苏州市招商引资的整体水平的同时,促进三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6]。

4.2 改善贸易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苏州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良好,但其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了更好地发展苏州经济,首先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强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的交流,发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优化苏州市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苏州市应积极改善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收入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软件业等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合理引进外资,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从而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苏州市的经济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束语

苏州市对外贸易已成为其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本文以苏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市近年来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经研究得出:苏州市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对外贸易能够有效促进苏州市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苏州的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对苏州的经济拉动力偏低,不利于苏州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降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正确引导外资流向,改善贸易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促进苏州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龚文龙,李世鹏.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09(12):10-12.

[2] 候旭.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J].经济论坛,2009(17):14-16.

[3] 曲洋,支大林,唐亮.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50-152.

[4] 王其猛,李辉.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5(3):11-15.

[5] 王世文.苏州市出口贸易面对的挑战与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28(1):13-16.

[6]孙淮中.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78-81.

[7]姚乐.苏州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优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17(7):62-63.

苏州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苏州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王倩

摘要 4000多年历史造就了苏州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令人传诵。苏州市对外贸易是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苏州市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市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以及对SWOT分析,发现我市苏州对外贸易目前的优势以及缺点,并找出方法如何扩大其优势,补足其劣势,以及我市苏州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增加苏州市经济,使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SWOT分析补足劣势扩大优势

目录 一、前言 (1) 1.1苏州市的历史发展成就 (1) 1.2苏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二、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SWOT分析 (1) 2.1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 三、威胁与机会 (2) 3.1苏州市对外贸易的机会 (2) 3.2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威胁 (3) 四、贸易战略的建议 (3) 4.1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 (3) 4.2积极创建本土品牌 (4) 4.3施行自主品牌战略的意义与好处 (4) 4.4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品牌建设 (5) 4.5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工作 (6) 参考文献 (7)

一、前言 1.1苏州市的历史发展成就 4000多年历史造就了苏州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令人传诵。苏州也是经济发达的贸易城市,古时苏州就是各大王朝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苏州有自己的特色,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诗如画的场景让人赞叹。苏州的旅游业也闻名中外,一座座国际文化遗产的园林,一个个吴王夫差的故事被人所熟知。 总是能成功把握住经济发展机遇的苏州,很快地便以其后来居上的发展速度,跑在了城市发展的前列。似乎只是在一夜之间,苏州市成了国内很多城市发展的学习榜样。在2015年,苏州以10500亿元的GDP总量,全国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深圳,稳居第六位。 1.2苏州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201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13.1亿美元,增长0.6%,其中出口1811.8亿美元,增长3.1%。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达到29.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二、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SWOT分析 2.1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文化强市。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龙头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沪甬跨海大桥把江浙的城市群与上海衔接起来,使之起到长三角核心驱动作用。苏州作为上海的邻居,两个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上海作为老牌强市也带动这苏州的发展。 本地市政府也相当关注苏州市外贸的发展,苏州市市长周乃翔称事实上,为应对近两年低迷的外贸形势,苏州除了外贸转型、开发总部经济外,还创新贸易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01-餐饮商业商圈分析-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北京商圈规划分析 商圈的概念 什么是商圈?商圈是指以店铺座落点为核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而形成的一个方圆范围,是店铺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它由核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构成。核心商业圈是离商店最近,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约占商店顾客的50%-70%,核心商业圈的外围,则顾客较分散,市场占有率相对减少。一般讲,商圈有四种形态:一、商圈的定义 商业是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商业企业的经营能力所决定的,而商圈是商业物业吸引顾客的空间范围,也就是消费者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活动的时间距离或者空间距离。确定商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商圈需要从体量、目的、位置等方面定义。商圈是一个群体,它的层次是多元化的。第二,消费群体。一个商圈若没有消费力,消费组合只是盲目地打造,也不能称为成功的商圈。第三,位置。商圈的关键要素在于便利性和消费环境,所以位置非常重要。第四,目的。打造商圈肯定有一个目的,开发商的目的是如何体现商业价值。第五,城市规划。通过商业的改造形成消费环境,聚集人气,这也是打造商圈的重要目的。 二、商圈的要素 商圈必需的要素,包括消费人群、有效经营者、有效的商业管理、合理的发展前景和政府支持,此外还有商圈的形象、功能、建筑形态以及建筑成本等。 第一,消费人群。第二,有效经营者。这两者需要有机结合。第三,有效的商业管理。第四,商业发展前景。打造商圈需要多方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入驻,商圈未来的形象、概念都是打造商圈的主要手段。第五,商业形象。商圈必须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特色。环境、包装、对外宣传都是商圈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第六,商圈功能。商圈按功能分为传统商圈和主题、概念商圈。赛特商圈、王府井商圈等属于传统商圈,而像电子城等属于主题商圈。 北京市老商圈分析 王府井商圈:王府井商圈主要是由一条步行街带动的,而且“客流量不小,外地人不少”,定位具有传统色彩,北京市商业规划中,王府井商业将由一条街转为一个区域的繁荣。

苏州市机电产品出口状况分析

苏州市机电产品出口状况分析 摘要:2006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5494.2亿美元,增长28.7%,增幅同比回落3.3 个百分点,仍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的 1.5个百分点;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56.7%,提高0.7个百分点;出口净增额1226.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增量的59.2%,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16.1个百分点。当年的顺差更是达到了1216.6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的69.12%。无疑成为顺差的主要力量。江苏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实际额位于广东之后,位列全国第二,06年实际出口额1114.25亿美元[1],而苏州市占到了其中的65.8%。可以说在06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2006年也是苏州市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对外贸易进出口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较好成绩较好的一年,诸如出现了一般贸易的出口增量首次高于加工贸易,出口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产品科技含量有所提高等好的迹象,但同时也不得不清楚的认识到我市机电产品还存在很多诸如外商所占比例过大,加工贸易比例仍然占据主导,品牌意识不够等不足,如何正确看待我市机电产品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品牌建设,从而使我市乃至全国的机电产品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问题,优势,解决方法 Abstract:The whole national’s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s export was $54,942 million in 2006, which increase 28.7%. The amplitude decreased 3.3% comparing corresponding period, but which still was 1.5%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export of foreign trade; the proportion moved up to 56.7% of the whole national export of foreign trade; the net added-quantum of export was $12,267 million, which took up 59.2% of the total incr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al export of foreign trade and made a increment of 16.1% in the whole national export of foreign trade. What’s more, the favorable balance came up to$12,166 million that year, which took up 69.12% of the total $17,747 million in the whole national trade favorable balance. It is no doubt it had become the leading power of the whole national trade favorable balance. The real quantum export of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s in Jiangsu took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country following the Guangdong. In 2006, the real quantum export was $11,142,5 million and Suzhou took up 65.8% of it. It was fact that Suzhou got a good achievement in 2006, and this year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of Suzhou, it was also the year that we got the good achievement in realizing the change of the increasing way of import and export in the foreign trade, taking some good phenomenon for example, the added-quantum of common trade was higher than processing trad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ructure of the export was changing in the some extent and the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ts was improving. However, it cannot but to recognize clearly that there were still much lack of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s in Suzhou, for example, the overlarge proportion of the foreign companies, the processing trade proportion still taking the leading place and the week-consciousness of trademark. How to tre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rightly on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s in Suzhou, arising some corresponding ways to solv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the trademark, sequentially leading th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products in Suzhou or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o right way to develop. Keywords:Problem,Advantage,Resolvent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商圈板块分析

商圈板块 地区公司独有新浪独有公共商圈 宝山吴淞,长江西路,美兰湖高境淞南,西城区,共康泗塘, 东城区 大华,上大,顾村板块, 月浦地区 长宁虹桥机场北新泾,内长宁古北,虹桥/天山,中 山公园,新华路 崇明崇明县,横沙岛,红星农 场,堡港别墅小区 崇明新城,崇明港,崇明岛, 城桥镇,陈家镇 长兴岛 奉贤奉城南桥,海湾 虹口四平路四川北路,曲阳,鲁迅 公园,凉城,北外滩 黄浦南京东路,城隍庙,老西 门,外滩 北黄埔,黄埔滨江人民广场 嘉定马路区域,黄渡区域嘉定新城,江桥,安亭, 南翔 金山张堰区域,亭林区域金山新城枫泾,石化,朱泾 静安南京西路,静安寺,同乐 坊 北静安,南静安曹家渡 卢湾瑞金宾区,新天地,淮海 路 北卢湾,南卢湾,浦西滨江打浦桥 闵行颛桥,华漕,马桥,吴泾,浦 江镇 古美,七宝,金虹桥, 莘庄,老闵行,春申 浦东八佰伴,上南地区,外高 桥,浦江镇 唐镇,花木北蔡,临港新城, 周康,高行,大三林,东外滩, 碧云,世博,北外滩 陆家嘴,世纪公园,金 桥,张江,塘桥,川沙, 源深 普陀梅川路,中山北路万里,真如,长征,桃浦,宜 川 曹杨长风,长寿/武宁 青浦百合,练塘镇,淀山湖,金泽 镇 青浦城区,朱泾,朱家 角,华新,赵巷,重固 松江松江老城,车墩,洞泾, 大学城 泗泾,松江新城,九亭, 新桥,佘山 徐汇音乐学院,肇嘉浜路,衡 山路,复新西路 徐汇滨江,徐汇中心,龙华, 华泾 南站长桥,康健田林 杨浦控江地区,平凉路新江湾城,杨浦内环中原,黄兴,五角场闸北火车站永和,闸北内环,不夜城大宁,彭浦 昆山淀山湖,安亭昆山花桥 南汇周浦,航头,惠南镇,临港新城 周边嘉兴,平湖,舟山,苏州,启 东 太仓

苏州市外贸发展的现状

1苏州市外贸发展的现状 1.1 1999-2006年的外贸进出口数据统计 从1999年到2006年,苏州的外贸发展呈现了一个快速稳定发展的局面。仅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1742.64亿美元,增长24%,增幅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总量规模稳居第3位。从快速增长的现状和数据来看,苏州市近年来的外贸发展特点主要有: 1)一般贸易出口取得新的突破。其增幅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2006年,进料加工出口增幅明显上升,高于来料加工2.8个百分点。 2)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2006年全市外贸出口市场达到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超亿美元市场47个。出口市场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对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占全市总额的一半以上。欧盟仍为第一大出口市场。 3)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上升,内资企业出口平稳增长。2005年全省外资企业出口10强中,苏州市占7 个。外贸公司和自营企业分别出口 35.14亿美元和37.43亿美元,增长12.7%和 52%,出口额及增幅都比较平稳。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全省外贸公司出口10强和一般贸易出口10强之列,华芳集团有限公司为全省生产企业出口10强。 1.2 苏州市外贸发展的集中产业 苏州市外贸发展集中产业 (单位:万美元) 2004年到2006年,苏州市的外贸发展集中产业主要是在纺织原料以及纺织

制品、机器,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零件、化工产品、光学,检验、医疗设备。其中光学,检验、医疗设备产业中仅2004到2005年的增长率就在70%以上。纺织品是苏州市传统产业,2004年,纺织纱线和服装衣着附件两大类纺织产品出口52.7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10.38%。无论是纺织品出口总量,还是对欧美的出口,都呈现了增长势头,其中对欧美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但是,由于我国同欧美在纺织品贸易上的摩擦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影响企业的纺织纱线织物制品和服装衣着附件因素较多。据分析,由于纺织品出口的平均毛利仅 5—8%,人民币汇率升值10%,将导致苏州市将近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陷入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纺织、服装企业普遍不敢接出口欧美较大的定单,正常的生产经营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已经同美国进口商签订出口合同的,对方纷纷要求将海运改为空运,运输成本大大增加。纺织业是苏州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不少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久经考验,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多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相应决策。不少企业已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实施贸易、生产要素和资本“走出去”战略等。再如针对薄型涤纶长丝类低档产品进入欧盟将增收反倾销税,苏州市涉及的关联企业,已经采取应对办法,如:调整原料成分比例或采用色织工艺避开设限纺织品品种规格特征;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向中东地区出口;与国内外贸公司人民币买断方式经销。通过贸易方式的调整,基本理顺了出口渠道。其次,还有的调整产品结构。不少企业把当前出现的贸易摩擦看作机遇,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开发出一批新产品。 1.3苏州市外贸发展的主要形式 1.3.1利用外资状况分析 2006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1个,中方投资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6亿美元,增长28.7%,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并呈现出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的态势。在投资项目上,规模型、研发型和生产型项目明显增多。到2005年9月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24%、90.19%和9.57%。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2000年以前的产业基础是以轻工、化工、纺织、食品加工和建材等行业为主,投资规模不大,引进的技术装备一般,2001年以后外商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IT、IC和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1-9月,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产业中,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电气器材、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分别占二产注册外资总额的28.6%、27.1%、11%、9.9%和7.4%。利用外资对苏州第二产业的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苏州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链条中的位置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苏州市现在实有外商投资企业6963家,其中有4369家开业投产,这两个数字均占了江苏省的“半壁江山”。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数拥有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出口,在世界上有比较稳定的市场,是苏州市外贸出口的主体。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产总值/元 1991235.1035.76147.2252.114178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日期: 2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全市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1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6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51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5.4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9.5: 49.0: 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87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7426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0.8个百分点;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719.55亿元,增长14.4%。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8.57万户,增长7.0%,注册资本1946.70亿元,增长16.4%;个体户29.48万户,增长9.9%,注册资金138.02亿元,增长28.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0.55千公顷,亩产430公斤,增加13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471.73万吨,增加16.43万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学年论文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 级的影响分析 院系: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 年5月 5 日

姓名学年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1) 2.1 基本概念 (1) 2.2 作用途径 (3) 3 苏州市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分析 (3) 3.1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3) 4 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4 4.1 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正确引导外资流向 (4) 4.2 改善贸易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探讨为主线,首先阐述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对苏州市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该过程中发现了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政策性建议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杨文康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1级国贸2班 1106110250 ) 指导教师:黄毅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自2001年入世这十年以来,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不单单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代表着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核心[1]。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是一国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推动各国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来反映国内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 苏州市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积极大量利用外资,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十分迅速。通过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本市的产业结构,提高了苏州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外贸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也提升了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对外贸易相关概念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者“国外贸易”,简称外贸。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相互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常州南大街商圈分析(市场必看、商家必看)资料讲解

常州市南大街商圈分析 常州市市区的第一商圈主要汇集在南大街及其附近。主要包括已经成型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和今年11月8日开业的“莱蒙都会”。 南大街 南大街为常州市第一商圈!同时也是常州市商业项目一号工程,体量6万平米以上。南大街从立项开始就一度成为业内焦点话题,引起了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广泛关注。该项目身处原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老城区,项目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左携泰富百货和新世纪两大本地商业巨头,后期规划又有莱蒙都会大型商业CBD,右临人民公园休闲区、文化宫闹市区,前靠常州市政府,后对兰园休闲区、九州服装城、紫阳花园高档小区、中天体育广场等诸多人居活动及购物要所。 历史上老常州人都知道,南大街、西瀛里商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做生意很旺的地方。据清康熙《常州府志》载,此处明清时称大街,即为常州最早的商业区。南接广化街、西瀛里、青果巷,东西方与双桂坊、青云坊、孙府弄等相交接,北通府直街。民国初年,府直街改北大街,此街即称南大街,这里云集了常州的百年老店数十家,几百年来,这里始终为商贾云集的繁华城区。随着常州建设特大型城市框架的大幕拉开,辅以莱蒙都会的强势入驻,南大街的商圈积聚效应将最大限度的体现。 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由常州之江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造,东起公园路,西至南大街,南自青果巷,北临延陵西路,东西方向宽120米,南北方向长600米。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12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4万平方米,住宅面积4.5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面积4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机动车600辆。步行街共设置了30台自动扶梯和35台垂直电梯。南大街由一条“S”型步行街将3个地块串联起来,一、二层为精品店铺,三层为风情美食街,地下一层为2万平方米的大型卖场——乐购超市,功能设计趋向欧美。南大街有各类大小商家630余家,主力品牌店除了乐购还有五星电器、麦当劳、泰富百货等十余家。日常客流量约为10万,节假日可达30万。 莱蒙都会 “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是华东首个58万平方米超大国际商业街区。建成后将成为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常州市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