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u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丁菲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小组成员:武则文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周云华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摘要:本文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近年来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给出近十年来苏州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将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分析影响苏州产业结构的因素;根据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状况,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苏州;三大产业;影响因素;产业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陆第6位。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重心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近十年(2000——2009)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

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表1:苏州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值表)

(图1:苏州1978—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图2:苏州近十年2000—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图3:197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2000——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1978——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52756.8 + 76.829518*年份 + 12.20062*(年份-1993)^2 + 0.633481*(年份-1993)^3

2000——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394821 + 697.68357*年份 + 45.665381*(年份-2004.5)^2

(图4:1978——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2000——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1978——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835906 + 1426.4421*年份 + 193.01873*(年份-1993)^2 + 9.2656514*(年份-1993)^3

2000——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1546070 + 10779.503*年份 + 614.21591*(年份-2004.5)^2

(图5:1978——2009 三次产业百分比 1999——2009三次产业百分比)

由方差分析表知,各模拟曲线大体符合所收集数据。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第一产业总值上涨较为缓慢,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总值呈持续发展状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比重较小。

20 世纪80 年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 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是:

1.1第一产业发展良好

1978——2009年第一产业值

(图6:2000——2009年第一产业值 2003——2009年第一产业值)1978——2009第一产业(亿元) = -15203.26 + 7.6582265*年份 - 0.167872*(年份-1993)^2 - 0.058034*(年份-1993)^3 + 0.0007058*(年份-1993)^4 + 0.0001767*(年份-1993)^5

因2003,2004年第一产业值出现反常的下降,所以去除特殊点。取2003——2009

第一产业(亿元) = -18728.84 + 9.3817857*年份 + 1.5939286*(年份-2006)^2

(图7:1978——2009年第一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一产业百分比)1978——2009第一产业百分比 = 16.787054 - 0.0081139*年份 - 0.001488*(年份-1993)^2 +

0.0001369*(年份-1993)^3 + 1.9141e-5*(年份-1993)^4 - 4.0747e-7*(年份-1993)^5 - 5.9253e-8*(年份-1993)^6

2000——2009第一产业百分比 = 9.172053 - 0.0045643*年份 + 0.0008337*(年份-2004.5)^2 -

9.3434e-6*(年份-2004.5)^3

由以上数据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知,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在近十年中逐渐优化,总值提升,所占比例下降。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1.2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图8:1978——2009年第二产业值 1999——2009年第二产业值)1978——2009第二产业(亿元) = -86745.73 + 43.62354*年份 + 7.9628639*(年份-1993)^2 + 0.4329156*(年份-1993)^3

2000——2009第二产业(亿元) = -870767.3 + 435.61467*年份 + 12.975417*(年份-2004.5)^2

(图9:1978——2009年第二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二产业百分比)

1978——2009第二产业百分比 = 22.536541 - 0.0112479*年份 + 0.0001182*(年份-1993)^2 + 1.2163e-5*(年份-1993)^3

2000——2009第二产业百分比 = -10.53435 + 0.00558*年份 - 0.0040905*(年份-2004.5)^2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递增,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其中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是主要原因。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

而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制约着苏州未来发展。苏州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苏州要想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重视资源环境问题。

1.3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图10:1978——2009年第三产业值 1999——2009年第三产业值)

1978——2009第三产业(亿元) = -55566.61 + 27.937266*年份 + 4.2609417*(年份-1993)^2 +

0.2117772*(年份-1993)^3

2000——2009第三产业(亿元) = -516197.1 + 258.10806*年份 + 31.113866*(年份-2004.5)^2

(图11:1978——2009年第三产业百分比 1999——2009年第三产业百分比)

1978——2009第三产业百分比 = -40.03561 + 0.0202304*年份 - 0.0002287*(年份-1993)^2 -

0.000166*(年份-1993)^3 + 4.4951e-7*(年份-1993)^4 + 4.7138e-7*(年份-1993)^5

2000——2009第三产业百分比 = 12.826739 - 0.0062429*年份 + 0.011399*(年份-2004.5)^2 +

0.0001332*(年份-2004.5)^3 - 0.0007623*(年份-2004.5)^4 + 1.3551e-5*(年份-2004.5)^5 +

1.8556e-5*(年份-2004.5)^6

2001——200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

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明显偏低。

2. 苏州经济结构分析

2.1世界产业结构一般规律

(图12:1978——2009 三次产业百分比 1999——2009三次产业百分比)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2.2苏州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所以苏州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其一大优势。

2.2.2人口因素

(图13:1978——2009年人数 1999——2009年人数)

1978——2009人数(万) = -3787.755 + 2.1847031*年份 - 0.1449059*(年份-1993)^2 + 0.0084597*(年份-1993)^3 + 0.0006905*(年份-1993)^4

2000——2009人数 = -12922.29 + 6.7454545*年份 + 0.3068182*(年份-2004.5)^2

苏州近年来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苏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70所,在校学生100.2万人,毕业生24.9万人,教职工总数7.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万人。在苏州的高等院校有29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一般。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2009年来看,全年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37万人,再就业培训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9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培训25.9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28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73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8500人。

适当的人口增长率,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以及劳动力资源增多为苏州产业调整奠定了基础。

2.2.3需求因素

(图14:197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随人数变化图 1999——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随人数变化图)1978——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6524.73 + 47.953004*人数(万) + 1.2767331*(人数(万)-562.71)^2 + 0.0011329*(人数(万)-562.71)^3 - 0.0001562*(人数(万)-562.71)^4

2000——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56785.01 + 100.85099*人数 + 0.4830972*(人数-601.5)^2

根据苏州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判断苏州需求总量是增长的,但苏州的需求结构不容乐观。消费观念有待转变,以促进消费升级,来优化产业结构。

2.2.4技术进步

苏州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园区生物纳米园是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全年专利申请量5.5万件、授权量3.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城市第二位和第一位。2009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人。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苏州创新能力提升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资源匮乏、科技服务滞后、科技领军人才稀缺和缺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存在。

科技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苏州在这方面不占优势。

2.2.5资金供应状况

2009年,注册外资连续第五年保持150亿美元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地位。新批农业项目占全市总额的0.66%。制造业项目占全市总额的75.5%。服务业项目547项,注册外资37.7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比重提高到23.83%。制造业新设项目中先进制造业占比为45%;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之比为2∶1。

可见苏州的资金供应的非常充裕,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优化产业结构也十分有利。

2.2.6能源供应状况

苏州目前能源储备少,抗干扰能力不强。苏州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行业的能耗占到苏州全部综合能耗量的67.76%。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煤炭消费比例都低于45%,相比之下,苏州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的空间很大。

苏州想要改变当前的能源状况,可以抓住三峡电站、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的机遇,调入电力、天然气来逐步替代原煤的购入,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利用比重。所以苏州的能源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2.2.7政治环境因素

国际、国内大环境良好。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环节向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地区总部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国家创新战略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出台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和一大批科技重大计划、重大专项,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和项目支撑。

苏州政府在体制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做的工作有目共睹,而且也认识到苏州产业结构

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政治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是强有力的推手,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实现苏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规模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政府调控,加强政府服务,营造优越发展环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政府的工作对产业结构转化起到了积极引导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5:1978——2009三次产业值)

(图16:2000——2009三次产业值)

3.1第一产业

(图17:第一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97.394286

标准差20.041699

数目7

零均值 ADF 2.9999317

单一均值 ADF 1.9954353

2010预计值150.4624亿元

要调优种养业。以特优、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优质粮油、园艺作物、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建设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3.2第二产业

(图18:第二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2529.3749

标准差1258.1916

数目10

零均值 ADF 6.5796745

单一均值 ADF 1.4270888

趋势 ADF -4.703935

2010预计值52210.9926亿元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但要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建设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要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有选择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主动采取措施把“三高一低”的企业转移出去,将优质环保的现代服务型和高科技企业置换进来。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改善资源环境,能增强持续发展后劲。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要注重发展污染小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专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向服务业延伸,并将部分内部服务剥离成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也可以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并最终形成适应苏州城市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

3.3第三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比重

(图19:第三产业时间序列)

均值1437.2407

标准差777.29939

数目10

零均值 ADF 17.469507

单一均值 ADF 12.107796

趋势 ADF 3.144099

2010预计值3541.2950亿元

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影响因素与苏州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分析得出苏州第三产业比重亟待提高,而其中的服务业又是重中之重。

3.3.1加快发展旅游业

苏州依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可谓前途无量。政府要做到强化规划引导,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要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精心培育旅游业发展品牌,并进行大力而广泛的宣传。要着力完善、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综合型、主题型大型项目引进步伐,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使苏州早日成为国内外一流旅游目的地。

3.3.2提高传统服务业

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服务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大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市场以及综合性市场;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销售、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培育律师、会计师、仲裁、审计、咨询、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发展完善社区服务。

3.3.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政府要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资投资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宽外资、民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引资政策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4提高苏州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苏州科技工作要进一步开创新局面,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理念必须要有新视野,要充分借鉴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科技工作,构建以企业自

主创新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领军人才为支撑、科技金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落实创新政策为抓手,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实现新的突破。深入贯彻实施市政府落实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的专项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由市政府牵头,科技、税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制;二是扩大落实创新政策企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技术开发费所得税加计抵扣政策的企业数量,推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三是要推动规模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规模型企业,努力实现“科技企业规模化,规模企业科技化”;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辅导落实工作,扩大落实创新政策的社会效应,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3.5引进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特色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针对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问题,要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引进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好各类软件园、动漫产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要鼓励优秀人才向一线流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一线人才的各种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优秀人才向科研和自主创业流动。

参考文献

【1】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816616543.html,/

【2】中国苏州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816616543.html,/

【3】苏州市商务局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816616543.html,/

【4】李悦、李平 1998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 2004 《产业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6】马伯钧 2003 《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消费经济第6期

【7】周旭东 2009 苏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中国苏州发展报

【8】福龙 2009 推进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https://www.360docs.net/doc/c816616543.html,/cn/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产总值/元 1991235.1035.76147.2252.114178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日期: 2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全市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小康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1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6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51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5.4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9.5: 49.0: 4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87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7426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0.8个百分点;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1719.55亿元,增长14.4%。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8.57万户,增长7.0%,注册资本1946.70亿元,增长16.4%;个体户29.48万户,增长9.9%,注册资金138.02亿元,增长28.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0.55千公顷,亩产430公斤,增加13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471.73万吨,增加16.43万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

苏州市研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评价研究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劳动分工的日益细化,研发活动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科技研发成果作为一种新型商品,走入了经济活动视野。研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一趋势造就的结果。苏州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重镇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发展研发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现阶段,深入研究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战略环境,规划苏州研发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评述了研发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发展趋势,收集并整理了苏州研发产业的资源、行业布局等数据资料,进行了苏州研发产业的SWOT 分析,明确了发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各方面情况。本文分别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视角,对苏州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确定了苏州研发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实力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水平。首先从产业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两方面出发,设计了六个评价维度,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了苏州研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得出若干直观结论。之后,通过层次评价方法,对苏州研发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科技实力、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社会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在上述研究内容基础之上,本文借鉴经典的产业政策理论,结合苏州实际情况,从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行业选择两方面出发,做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并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产业;SWOT 分析;竞争力;战略;苏州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fined, more and market tendency of R & D activities more obvio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results as a new commodity, into the economic fiel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 & D industry is this trend results. Suzhou as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center,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R & D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zhou's econom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building of an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policy direction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lated theor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 & D industry, collect and collate the Suzhou R & D industry resources, industry layout data, analysis SWOT Suzhou R & D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from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wo perspectives, the competence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is evaluated, the Suzhou R & D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industry within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Firs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designed the six evaluation dimensions,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and draws several intuitive conclusion. Then, through the hierarchy evaluation method,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uzhou R & D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social effect of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classic theory of industrial policy, combined with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学年论文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 级的影响分析 院系: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 年5月 5 日

姓名学年论文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1) 2.1 基本概念 (1) 2.2 作用途径 (3) 3 苏州市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状况分析 (3) 3.1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3) 4 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4 4.1 降低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正确引导外资流向 (4) 4.2 改善贸易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摘要 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探讨为主线,首先阐述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对苏州市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该过程中发现了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政策性建议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杨文康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1级国贸2班 1106110250 ) 指导教师:黄毅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自2001年入世这十年以来,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对外贸易成长空间,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不单单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代表着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核心[1]。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有机统一,标志着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贸易是一国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推动各国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来反映国内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 苏州市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积极大量利用外资,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十分迅速。通过引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本市的产业结构,提高了苏州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外贸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也提升了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对外贸易相关概念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也可以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者“国外贸易”,简称外贸。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相互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

苏州经济发展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中国大陆排名第5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则达到了11.72万元,已经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超过广州市),比上年增长20.9%。 经济发展再创新业绩。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6亿元,增长28.8%,剔除出口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8亿元,增长10.3%。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 4.4%。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6.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5%和30.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 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着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加大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42.4%。环太湖地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苏高新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44.2%。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24%,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1.4%。房地产、邮政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3% 和28.9%,比上年提高1.6个和 5.4个百分点。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类反映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苏州GDP 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报 道刊登后,却引来了很多读者、网 民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地方领导干部的尖锐批评。批评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苏州名声响不实惠,引进外资多,GDP 增长快,但人均收入与GDP 大不相称,增幅远远低于 GDP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XX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XX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XX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XX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XX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XX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XX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XX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XX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XX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XX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XX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XX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XX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XX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XX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XX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XX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XX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