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

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证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名:肝胆湿热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 茵陈10g 枳实10g 木香10g 金钱草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芎10g 荜拨10g 银花 15g 连翘 15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每日1剂。

(四)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日月、梁门、太冲,肝郁气滞证加期门,支沟

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成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一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用泻法或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脾、胃。耳穴用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病情危急行胆囊造瘘术。

(六)护理

1.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诱因、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2)既往史。

(3)监测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有无黄染。出入量、电解质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2.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石症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注意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3.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胆囊造瘘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持胆囊造瘘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以下。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夹闭管道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4、辨证施护:

(1)肝郁气滞证

①卧床休息,保暖,防止受凉

②高热、无汗用50%酒精擦浴。

③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黄疸的消退。

④重症禁食,遵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

⑤口服中药汤剂100ml,每日2次,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⑥大便干燥者给予导泻剂。

(2)肝胆湿热证

①调节情志,使病人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腻食品。

③恶心、呕吐给予止吐药。

④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⑤针刺足三里、梁门、日月或太冲。

5.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呕吐、黄胆、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就诊。

三、难点分析

(一)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通常伴有胁腹疼痛,甚则痛引肩背,腹拘强直,压痛惧按,在服用利胆汤原方加减的同时,加入荜拨10g,可增强其行气利胆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的效果较好,因其药性温热,易损伤津液,需中病即止;此药煎剂口感较差,患者顺从性较差。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2016年尝试优化方药组成和剂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荜拨,改汤剂为颗粒剂,观察疗效。

四、疗效评价标准

(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1)

(一)评价标准

治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胁痛中医症候积分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

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心衰中药治疗

心衰的治疗: 1心气不足型:心悸气短、活动加重,乏力、头晕、盗汗等。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型:咳嗽、气喘、畏寒尿少、面色苍白。 方药:真武汤加减 真武汤 -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真武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3气虚血瘀型:口唇青紫、咳嗽气喘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克),川芎一钱 半(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 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 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 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4痰瘀阻肺型:心慌气短、憋闷,泡沫样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泻肺去痰,利水平喘。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塞,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 面目浮肿,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酸辛;亦抬支饮不得息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取400毫升,去枣,纳葶苈,煮取200毫升,顿服。 【备注】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 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8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患者现在自觉胸口发闷,患者自诉:晚上躺下就开始咳嗽.不能正常 入睡.在他院诊断为心脏衰竭. 请问,对于这样的病情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应给予什么进行治疗. 心衰是由于慢性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因心血液排出困难,静脉系 统瘀血,而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 本病临床又分左心衰,右心衰和合心衰三种。多数右心衰乃左心衰影响到右心所致。其主要 临床是心胸绞痛,紧缩不舒,或心胸憋闷如有物压,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偏黯、脉弦滑,常用的,如下。 1、辨证论治: ●心气不足,心阴(血)亏型 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舌质偏红,脉细结代或细数。 治法:益气敛阴,活血利水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方剂名称】:五苓散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 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2015崩漏地诊疗方案设计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014年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是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失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诊疗方案》及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 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一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深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注意患者年龄,无排卵性功血常发生于青春 期或围绝经期,排卵性功血常生于生殖期妇女。既往月经可

有改变,以往有崩漏病史,或口服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 等史。 (2)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 上。已有停经数月后有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可伴有不同程 度的贫血、不孕、白带增多。 (3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4)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有贫血,可行B超检查,或行诊剖术以止血,送病检了解内膜情况。性激素检查可有 改变或无改变。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红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2、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饭食,四肢不温,或面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得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得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得分级方案,主要就是根据患者自觉得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得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崩漏中药方剂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2T16:13:41.8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9期作者:李晓丹 [导读] 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 李晓丹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2100) 【摘要】目的:探讨崩漏的中药方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的中药方剂的组成和方义进行分析。结果: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结论:根据发病的轻重缓急和出血的久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 【关键词】崩漏;中药方剂;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13-02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急重而又难愈之症。中医治疗崩漏遵循“急则治疗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凡骤然出血、量多势急阶段,当以“塞流”之法治其“标”;出血量少势缓、淋漓不净阶段,当以“澄源”之法治其“本”;出血暂止以后,则当用“复旧”之法复其常。选取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中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崩漏患者30例,均属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7~25岁。均有阴道出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少腹疼痛。出血时间为8~30天者17例;1~2个月者8例;2个月以上者10例。30例均治愈,阴道出血全止,停药后连续观察2~3个月,经量、周期均属正常者。 2.中药方剂 2.1 青功汤 生地20g,地骨皮、旱莲草、淮山药、党参各15g,白芍、玄参、当归、茜草各12g,红花6g。按照制剂规范制成合剂。每日服3次,每次约20d,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滋阴益肾,清热止崩。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青春期功血以阴虚内热所致者为多。少女天癸初至,肾气尚未完全充盛,冲任失于固摄,水亏火旺,热伏冲任,迫血妄行,遂成崩漏。纵观历代医家所述,亦以从火热论者居多[1]。“青功汤”方中生地、地骨皮、旱莲草、玄参滋阴凉血止血;白芍和血敛阴柔肝;党参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又有促血凝作用。诸药合用,重在滋水,使水足而火自平;配用活血之药,乃因“漏久必瘀”,以期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全方补中有攻,行中有止,既扣西医之“病”,又合中医之“证”,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2.2 凉冲止崩汤 白芍18g,生地、地榆炭、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g,丹皮、麦冬、槐花、龟板、女贞子各10g,黄芩6g,甘草4g。若血块多者,可加炒蒲黄15g,三七4g(研末冲服);若量多而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30g,白晒参10g;有虚脱之势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升麻 10g;功血后期无血块流出者,可适当加入棕榈炭、血余炭之类以收涩止血。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一般1~3个月为1个疗程。清热养阴,凉血止崩[2]。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型)。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养阴补血以“复其旧”。临床运用此三法时,当视其病情,机圆法活。凉冲止崩汤用生地、丹皮、地榆炭、槐花、旱莲草凉血止血;白芍、麦冬、阿胶、龟板、女贞子加强养阴之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可滋补肝肾以固本;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清热养阴,凉血止崩,数法皆备,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2.3 温肾益气汤 熟附片20g,炮姜10g,炙甘草10g,太子参30g,黄芪30g,熟地黄15g,制首乌10g,肉桂末3g(冲服),升麻10g。全方共煎1小时,每天1剂。温补肾阳,益气升阳。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阳虚)。方中熟附片、肉桂温肾壮阳,补益命门,温阳止崩;炮姜既可引血归经,更有补火温阳收敛之妙;炙甘草益气安中,可制附子之毒性;太子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熟地黄、制首乌补肾填精益髓;升麻升阳止血而塞流。全方温阳益气之力强大,药后效如桴鼓,标本兼治。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经候如常。然“血之源头在于肾”(李士材《病机沙篆》),崩中漏下,日久不断,气血久虚,常须补肾益精以生血。 2.4 二至丸合左归丸 女贞子、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地榆炭、蒲黄炭各15g,旱莲草20g,山药25g,甘草8g,枸杞子、川牛膝各12g。上药常规煎服,每天1剂。调冲任,补肾气。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肾虚)。中医学认为,女子二七肾气始充,但冲任未盛,肾气不足,若失于固摄,则会发为崩漏[3]。对青春期患者,治疗重在补肾气,益冲任。治疗上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疗原则,更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方中女贞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菟丝子补益肝肾、调冲任,旱莲草、地榆炭、蒲黄炭养血凉血止血,达到“血见黑则止”之效。 2.5 固冲宁血汤 生黄芪、生白术、生芍药、生地黄各30g,茜草、山萸肉、紫草各15g,五倍子、三七、甘草各10g。每日1剂,并可视病程及出血量,按比例增减药量。用酒精浓度为50V/V的白酒50ml再加适量的水浸泡中药半小时,小火煎取第一次中药汁,另置。然后再加上浓度同上的白酒50ml及适量的水,煎取第二次药汁,前后两次药汁合置混和,总量约为300ml,分成3份。上午、中午、晚上临睡时各服1次。在月经行经时服用,经血净后停药,连续3次为1个疗程。益气固冲,宁血止血。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气虚肾亏,冲脉失固)。青春期功血属中医学“月经过多”、“崩漏”范畴,发生机制是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脏腑发育尚未成熟,表现为气虚肾亏,冲脉失固,致使敛摄无力,血溢脉外形成本病。治疗原则是益气固冲,宁血止血[4]。固冲宁血汤以敛血止血迅速而著称。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振奋冲脉;白芍、山萸肉、五倍子养阴敛血,固冲涩血;生地、紫草、茜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三七活血行血,防止血瘀脉络影响正常血液运行,又具良好的止血作用而减少出血;甘草调和诸药。共达益气健脾以固冲脉、养阴清热以宁血海之功,使经血有序而除青春期功血。 3.讨论 调经还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处方用药,即分阶段调经。经期血室正开,宫颈口松弛,用药应因势利导,慎用大寒大热之剂;若非月经过多,不宜过用收涩之品,以免影响经血排出和子宫内膜顺利剥脱。经前血海充盈,若非虚证月经过少,不宜滥用补品,以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陈士铎教你治疗胁痛 “胁痛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肋软骨炎或者肋神经痛导致,中医一般认为和肝胆有关系。今天给大家重点介绍陈士铎对于胁痛的治疗方法和思路。”一、肝郁气滞 这种胁痛,时好时坏,基本和心情关系很大,多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的情况,心情畅快则胁痛减轻,郁闷则加重,而且会伴有食欲差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肝郁气滞,陈士铎用 遣怒丹:白芍(二两)柴胡(一钱)甘草(一钱)乳香末(一钱)广木香末(一钱)白芥子(三钱)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痛轻,四剂痛止,十剂病除。方解:夫平肝之药,舍白芍实无第二味可代,世人不知其功效,不敢多用。孰知白芍必多用而后能取胜,用至二两,则其力倍于寻常,自能遍舒其肝气。 况助以柴胡之疏泄,甘草之调剂,桃仁、白芥以攻其败瘀,乳香、广木以止其痛疼,安得不直捣中坚以解散其敌垒哉。此症亦可用宣郁定痛汤:白芍(一两)川芎当归丹皮(各三钱)柴胡(二钱)甘草白芥子大黄牛膝炒栀子(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即安。二、肝胆火旺 这种胁痛,都是暴怒引起的,多伴有肝脉必洪大而无伦次,眼珠必红,口必大渴呼水,舌必干燥而开裂,典型的肝胆火

旺;现在来看,这样的患者体质就是肝胆火旺的体质,暴脾气,容易得高血压,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眼睛出血,甚至脑出血。之前治疗一个病人,平时血压很高,也没有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情绪郁怒后,导致白眼球出血,血压 185/120左右,予双侧太阳穴放血,背输穴放血治疗,并予以清肝降火中药治疗,血压稳定,出血消散。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用 平怒汤:白芍(三两)丹皮(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五钱)荆芥(炒黑,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一水煎服。一剂而气少舒,二剂而气大平,三剂痛如失,不必四剂也。方解:盖肝性最急,怒则其气不平,用芍药平其气也,甘草缓其急也。肝气既平而且缓,而后可散其气而泻其火矣。当归辛以散之也,荆芥引而散之也,栀子、丹皮凉以泻之也。然而徒散其火,而火为痰气所结,则散火而未能遽散,故又加香附以通其气,加花粉以消其痰。君臣佐使,无非解纷之妙药,怒气虽甚,有不自知其解而解者矣。或疑药剂太重,凉药过多,讵知其人,素系有火,又加大怒,则五脏无非热气,苟不用大剂凉药,何以平其怒而解其火哉。此症用平怒散亦妙。白芍(一两)丹皮(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牛膝(各三钱)甘草柴胡广木香(各一钱)枳壳(八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三、肝经淤血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方药:麻黄汤。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疑难急重病证,属祖国医学“崩漏”病范畴。病因病机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严重紊乱,致冲任不固,子宫藏泻无度。其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的虚实夹杂、寒热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辨证时必须谨慎审阅,仔细推敲,知常达变;施治时,塞流治标,复旧治本,澄源贯穿始终,充分运用中医因人治异的辨治特色。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还迎借鉴现代诊断技术为我所用,指导辨证用药,疗效显著。现将多年来临床辨治本病的体会归纳如下。 1塞流重在澄源 塞流虽为患者治标之法,但必须以澄源为基础,审因论治,方可奏效。据临床辨治体会将出血期分为三型: 气虚型月经淋沥不尽或暴下不止,血色淡,质乔蟆,面色苍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摄血,多选用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生黄芪60~100g,当归10g,益气养血止血。气虚重者加党参15~30g,补气固脱,出血时间较长、有血快者,加三七3g活血止血,对于出血日久者,为防外邪入里化热,一般加生地以滋阴凉血。 血热型月经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初期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便结、舌红少苔。随着失血过多或淋沥日久可见气血亏虚的征象,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等。因热随血泻,出血一段时间后,从症状上看已无明显热象,但从脉象上血热与气血亏虚有明显的差别:血热者脉细数有力或滑数有力,而气虚则脉细或细数按之无力,遇此情况迎细加推敲,去伪存真。治疗血热者,宜选用清滋之品,如丹皮、生地、白薇、炒黄芩、茅根之类,至于苦寒降泄之黄连、栀子等则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临床常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用水牛角代替,用量30~50g,以清热凉血止血,生地10~20g养阴清热,芍药10g,丹皮10g两药既能凉血又挎螈淤,以达止血不留淤的目的。常加茜草10g,乌贼骨30g,茜草活血化淤又可止血,乌贼骨收涩止血,又能消淤,二药合用能收能通,止血而不留淤。 血淤型初期经色暗红有血快,小腹疼痛,舌可见紫黯,脉细涩或沉细,随失血时间延长或失血过多见舌质色淡而无紫黯,脉象亦很少见涩脉,其辨证依据为出血时间较长,经色有紫黯血快。其治疗采用化淤止血的原则,常用生化汤加减。生化汤温经化淤,加益母草10g,制香附10g以行气活血缩宫止血,出血量多或出血日久,气血亏虚者,加人参10~20g补气固脱。 2调周重在通闭 崩漏血止后建立稳定的月经周期是治崩漏的重要一环。而调整月经周期,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次要标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 肺部罗音 心脏扩大 急性肺水肿踝部水肿 夜间咳嗽 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 胸腔积液 第三心音奔马律 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2 O) 循环时间>25秒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 心动过速 治疗后5天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 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 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或夜卧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崩漏中医治疗偏方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 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隐白穴不太好找,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也可用指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 崩漏的治疗原则-吃什么好-中医治疗偏方 补脾养血--木耳红枣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用料】黑木耳10克,红枣20克,红糖1匙。 【制法】黑木耳、红枣用清水洗净,再用冷水浸泡20分钟;将泡好的木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用法】一日两次,每次一碗。 【功效】补养脾气,养血脉而统摄血行。

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