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 __**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__》(**党发〔20**〕32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办学多元、管理科学、质量提升、公平保障、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促发展、保公平、调结构、提质量、强活力,坚决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破解人民群众急切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坚持重点突

破,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改革的亮点和突破点。

(三)改革目标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改革取得突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形成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办学多元、管理科学、质量提升、公平保障、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一)完善教育评价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五好学生(品德修养、知识技能、身心发展、审美取向、实践创新)、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成效、师生关系、班额标准化、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

素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科学指导。(责任单位:县教科局)

2.改革校长评价制度。推动考核中小学校(园)长与考核学校相结合,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办学评价体系。制定中小学校(园)长学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关注学校差异和发展变化幅度,促进过程性管理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专业评价和民主评议相结合,提高校长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县教科局)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加快建立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实绩,将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选优、职称(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县教科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二)推行“校长职级制”和“教师无校籍”人事管理改革

4.实行“校长职级制”,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建立校长选聘制度,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聘任和管理校长。

推行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设置为5个等级,即:一级校长、二级校长、三级校长、四级校长、五级校长,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严格考核校长,并确定等级。校长职级评定工作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副校长由校长提名,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察任免,学校中层干部由校长任命后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直各部门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把学校发展规划、资源支配使用、教育教学管理、校本培训研修、学校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聘任考核、评优晋职、专业发展等依法依规授权校长负责。在严格编制和资金预算上,校长有权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在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统筹安排使用学校经费,保障学校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牵头单位:县教科局;责任单位:县编委办、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5.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合同管理,转变身份。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对全县教师人事进行统一管理,将全县教师的身份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核定职数,公开。在不突破全县教师编制总数和中小学教职工职数的前提下,按照规定的师生比和班生比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各校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和实际办学需要等因素,核定每校教职工职数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职数,教师公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合理流动。根据核定教职工职数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安排各校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定员定岗,可通过教师申请定向支教、集团合作办学

整合教师、校际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未能获得岗位的教师,通过培训后再上岗或转岗。县域统筹,动态管理。教师职称评聘及岗位内部等级晋升在全县范围进行统筹,择优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做到平稳推进,动态管理。(牵头单位:县教科局;责任单位:县编委办、县人社局、县财政局)

(三)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智慧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7.推行智能管理和决策。实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师生信息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资产财务管理、校园设施管控、食宿管理、关爱资助管理以及学校督导评估、学业评价、质量监控和信息服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和决策,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教科局)

(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研教改水平

8.积极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助互助”教学模式。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微课、小班化教学等试点改革工作,以新型试点教学载体促进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创新。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支持和鼓励学校开展好教研教改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

突出学校教研教改的普及性和实效性。充分借鉴智慧教育和数字校园的建设开展好教师上课、评课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 __包等新媒体、新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促进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创新。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实施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运用大数据分析干预课堂教学的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教学实践。(牵头单位:县教科局)

(五)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9.健全和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加强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重点为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创建方向、内涵发展内容和举措、完善治理结构和程序,提高学校管理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依据《**省普通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家长委员会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学校(幼儿园)民主管理。通过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不断规范学校(幼儿园)管理。(牵头单位:县教科局)

10.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乡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与科技宣教文化信息中心合署办公,2块牌子,1套人马。对乡镇(街道)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负责履行对本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职能,督促指导本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贯彻落实党的

教育方针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监督、指导各学校科学使用和管理教育经费,督促、指导各学校按要求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由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推荐,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察和聘任,被聘任的校(园)长负责聘任本校的班子成员、聘任和管理考核教职工,主持本校(园)工作。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辖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实行捆绑考核。规范城关地区学校名称。把**中学更名为**县第一中学,杏山中学更名为**县第三中学,杏山小学更名为**县第一小学,向阳小学更名为**县第二小学。(牵头单位:县教科局;责任单位:县编委办、县发改局、县工信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六)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抓手,构建管、办、评分离的现代教育体系

11.创新政府治理教育机制。完善政府宏观管理教育职能。建立**籍在教育管理上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建立公众参与建议、咨询委员会论证、政府决定的教育决策机制。提高本县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理清政府管理教育、管理学校的责任边界和责任清单。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系。完善政府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省教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1.实施的准备与过渡(2000年至2001年9月) 课程改革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于2000年开始组织力量对当时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①当时教育部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在新课程大面积推行之前,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有限的调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一些先进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出来。如当时的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中,要求每学期增加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对相应的教材进行了修改。这种过渡性的调整,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准备和预热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人(特别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2.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1年至2002年)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

验。②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培训等准备工作。国家级培训采用集中参与的方式进行,组织实验区的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例如,关于教师培训,是由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对实验区的教师代表进行培训。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实验区,省里用较大的气力组织实施,尽可能动员人力和物力支持国家级实验区的工作。 3.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2002年至2003年)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由省(市、区)负责选择、组织与落实。2002年全国共启动520个省级实验区,有18%的县(区)使用新课程,平均每个省有将近18个实验区。第一批省级实验区的运行基本采用国家级实验区的方式,动用省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智力资源和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源。组织较系统的培训与指导,配置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与资源。2003年,又有910多个省级实验区启动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2002年和2003年两年共有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50%左右。 4.大面积快速推进(2004年至2005年) 到2004年,全国就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外,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这一阶段可以看做快速推广阶段。这意味着以前没有进入实验的学校此时必须无条件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5.逐步调适并实现常态化(2005年以来)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

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

深化教育改革的综合问题剖析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活力,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对教育的新要求,但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教育部分中都被首先强调。这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必须常抓不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的统一。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如果教学是“一刀切”的,势必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吃不饱”。实际上,只有因材施教,只有面向差异,只有符合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让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飞的就飞。这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所强调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也就是最好的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战略,是一种价值观,需要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具体实现策略,也有必要开展专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不断探索经验。 (二)坚持德育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首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创造性问题,不仅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认知的问题。要成为有益于科学和人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行,就必须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力宛若发动机,道德就是方向盘。人类能够以智慧去创造一切,人类也应该能够以品质去掌握和控制一切。落实德育为先,就要坚持德育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首都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首都基础教育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新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自满意识必须摒弃!随着人民群众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特别是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公平、优质、多元、开放、便利、高效的教育诉求不断升级,与此同时,不同群体对教育诉求的分化趋势也日益凸显。对于不同家庭的选择性教育需求,我们的教育服务供给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的满意水平。各区县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城市功能核心区面临如何推进校际均衡,缓解择校热的问题;发展新区面临如何探索新机制,加快拓展教育资源,应对人口聚集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态涵养区面临如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整体优质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细致分析,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要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共识大的、阻力小的、容易改的基本上都完成了,今后要改革的都是“难啃的骨头”“难趟的深水”,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去一一攻克。“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任何犹豫懈怠、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甚至放慢脚步,都会使努力奋斗取得的优势稍纵即逝,造成不可弥补的战略性失误。我们一定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直面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不躲、不绕、不推,心无旁骛地推动各项改革。近期,各区县在描绘新教育地图过程中的进度不一,其根本上就是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不同的表现。 二、进一步把握方向、保持定力,明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解决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工作上取得突破,务求实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原则,避免政策碎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承担单位: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案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全盘地、全面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次,各项改革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转变教育观念要用制度来促进、来保证。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英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

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人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教育机会匮乏的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仅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性教育的被传输。因此,学校不能把教育局限在自己内部,要用大教育观来发展教育,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应该把家庭、社会看成最丰富的资源,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圆满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小细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人体,离开整体去谈个体是不可能的,是片面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单单是老师、学校一方面的事。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校,外来人口子女入校越来越多,参差不齐的家长素质、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同看法等,越来越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关键性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教师的工作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要实现和家长、和社会的横向联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

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 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 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验背景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也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活动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课程的革新、活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先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根据牡丹江市制订的《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三、实验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八)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总体教学水平。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出发,阐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主要阶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学生状态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来说,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主要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养模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主要内容,可直接传授相关知识、技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建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养的培养作为发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快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个体系都能从技能、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1]。从另一方面来说,核心素养具备迁移性、整合性等特征,主要强调相应能力的培养,但并不能否定传统技能,而是将其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国家根据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快素质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可通过课程整合,再辅以教学、德育等核心素养实施。所谓的课程整合涉及各个学科,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课程整合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需积极整合相应课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合理、有效的运用探究、合作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新型的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的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老师制定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 比如在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师主讲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自主讨论和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在学习本章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话题做相应的报告或宣传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创新。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笔者还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背景的影响下,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通常需结合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一般来说,教学有法,但却不存在定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相应课堂的教学就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方法。在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基础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调研时间: .4.16—— .5.4 调研对象:语文老师(石老师)、数学老师(倪老师)、英语老师(雷老师)物理老师(李老师)调研目的:了解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调研方式:电话访问、网络、QQ访问 四位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都曾经当过班主任老师。 对四位老师的采访过程如下: 我说:老师,你好,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能够问你几个问题吗? 答:好,我现在没事,你问吧。 问:老师,请问您认为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吗?有怎样的问题呢? 石老师答:中国当前的教育确实是出了问题。我认为有以下

几个问题:(1)教育的目标不正确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活得更有质量。可是教育却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孩子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甚至孩子会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2)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下来,几乎把有灵性的人培养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笨蛋和庸才”,都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当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快乐可言,失去学习的兴趣是必然的。(3)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是速成的。即为了高考,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去努力的学习。 问:老师,请问您觉得基础教育重要吗? 倪老师答:肯定是重要的。就比如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特殊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每个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它也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每个孩子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能让她的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小学孩子是懵懂无知的,小学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能使她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品质等得到发展,更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培养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环境意识等。小学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黄金

学习六盘水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心得体会

学习?XX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心得体会 XXXX小学杨程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认真学习了XX市委下发的?XX 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本方案制定的根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黔党发…2015?32号)。自改革开放以来,XXX 教育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等快速发展,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但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XX教育主要指标仍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且配置仍不平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亟待提高。XX要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必须加快“赶”、大力“转”、积极“改”,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支撑六枝教育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作为教育改革下的小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 通过对?XXX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老师身上的责任重大,为了学生的一切,我要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身先士卒,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2017年8月20日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模板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春节前夕,连续发生了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排名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将母亲打死;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初三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砍死;还有河南省安阳市一学生家长,因其子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和未当上少先队大队长,竟带人打了班主任等多起事件。 这几起事件,我们一方面既感到震惊、痛心,同时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这几件事从表面看是偶发的刑事案件,但从深层次看,它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一种反映。具体讲,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欠缺,特别是法制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知识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倾向还很严重;社会教育的大环境还存在一系列刻不容缓的问题,宣传武打、凶杀等暴力内容的小说、光盘、杂志依然充斥着市场,电影、电视媒体也时常播映带有这些内容的节目,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家长们自身存在的狭隘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导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它方面的教育,教育方式、方法又失之于简单,因此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不仅要学习学校的课程,而且课外还有繁重的额外负担,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未能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反而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产生了许多悲剧。由于我国人口多,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多,社会就业压力大,这种就业压力过早地在学校引发了升学竞争,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如扩大招生规模这样的措施,但很难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高屋建瓴,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强决心和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切与期望之情。同时,文章从全党、全社会和教育工作的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深受教育,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积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 __**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__》(**党发〔20**〕32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形成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办学多元、管理科学、质量提升、公平保障、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促发展、保公平、调结构、提质量、强活力,坚决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破解人民群众急切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坚持重点突

破,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改革的亮点和突破点。 (三)改革目标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到2020年,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改革取得突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形成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办学多元、管理科学、质量提升、公平保障、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一)完善教育评价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五好学生(品德修养、知识技能、身心发展、审美取向、实践创新)、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成效、师生关系、班额标准化、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德江县长堡镇水塘中学:张金显 近来,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学校组织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结合本人半年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感受。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储蓄新的原动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 作为教育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 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中学生了,在网络信息社会,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

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九大行动

王殿军: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九大行动 在推进课堂教学变革过程中,中小学一线教师往往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典型问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就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改进方向,并在课堂理念、目标导航、整合内容、留足空间、重建信任、调适进度、化难为易、强化引导、有效激励等方面给出了行动策略,一起来看。 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中,部分基层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往往存在知行不一、标径不合、取舍不妥、动静失策、收放失当、难易失衡、进度缺统筹、对话缺深度以及评价缺引导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变革中有效解决。 一、改进课堂行动,不断超越自我 课堂实践变革既是理论,更是行为。要把这种课堂实践变革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除了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外,还必须在反思中逐渐改进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而改进行为的关键是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能“为”的事情做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力争做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课堂实践变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不断调整和完善,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但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的初期,教师先要模仿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模

型进行实践,等自己熟悉这种变革的方式后,再尝试超越、突破现有的模型,进而逐渐创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系统。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在课堂实践变革中,教师需要从改进学习目标、实现路径(尤其是课堂流程)和关键问题入手,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简单可行的办法是,每天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今天还有哪些代替学生思维或学习的行为,该怎样改进。只要每天在实践中改进一点点,就会逐渐改变固有的“教为中心”的教学陋习,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二、坚持目标导航,规划实现路径 推进课堂实践变革,要努力做到“目标有层次,路径有指导”。学习目标要按照学生的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三层目标,目标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基础性目标;二是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的相关目标就是拓展性目标;三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挑战性目标。 不同层次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路径来达成。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绘制”实现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地图”,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只需要适当提问和检查即可。挑战性目标主要在课后完成,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点拨和提示即可。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与解决拓展性目标有关的关键问题上,每堂课完成这部分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