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大都会及其精神生活.

齐美尔-大都会及其精神生活.
齐美尔-大都会及其精神生活.

3.1大都会及其精神生活*

个人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力量、历史传统、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如何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构成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初民为维持肉体生存而与自然所作的奋斗,其现代形式已有了最新的变化。十八世纪号召人将自己从国家、宗教、道德和经济等所有的历史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天性——既是本然良善的又是人人具有的——应该自由地发展。十九世纪,除了更多的自由,还要求人及其工作的功能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使个人之间不再具有可比性,并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大程度的必不可少的人。然而,它也造成每个人更直接地依赖于所有其他人的辅助。尼采看到了以最无情的个人奋斗为条件的个人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基于同样的理由认为应该抑制竞争。如其所是,所有这些立场都体现出一个基本动机:人要抗拒自己被社会-技术体制所拉平和耗尽的处境。要探究特定的现代生活及其产物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实体的精神,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诸如都市的复杂结构如何在个体和超个体的生活内容之间建立某种平衡。这种探究要求回答个体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这就是我现在的任务。

都市人个性的精神基础是由紧张的刺激不断强化造成的,这种强化来自于迅疾、不间断的变化着的各种内外刺激。人是一种懂得区分的生物。瞬间的印象次第而来,其间的差异会对人产生刺激作用。比起那些持续的印象,彼此只有微小差异的印象和因循守常地发生的与显得习以为常和有规则的印象来,纷乱而千变万化的意象、碎片似的浮光掠影,以及不期而至纷至沓来的印象会耗费人更多的注意力。所有这些都是都市产生出的心理状况。面对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丰富多彩的形态,在心理生活的感知基础方面,城市与小镇及乡村生活形成深刻的对比。都市对人这样一种区分的生物要求比在乡村生活具有更多的自觉意识。在乡村,生活的节奏和心理感知意象流都更徐缓,更习以为常,也更加平静。正是联系乡村生活,人们便容易理解都市人心理生活世故的特点。小镇中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深层的感受和情感关系,而这些感受植根于比较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以平稳的节奏循持续的惯例而发展。然而,理智则位于显著的、自觉的、和较高的心理层面。它也是我们内部最具适应性的一种能力。为了适应变化和现象的反差,理智不需要任何强烈冲击和内在的剧变;而只有借助这种剧烈的改变,更保守的心灵才能适应各种事件的都市节奏。所以,都市类型的人——他们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发展了一种保护机能,以抵御可能毁灭他的外界环境的刺激流和差异带来的危险。他们用脑袋而不是心灵来作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自觉意识握有了心理的特权。都市生活因而强调都市人的高度的意识和理智的优先地位。因应都市现象而转变来的保护机能是最麻木且远离深层人格的。所以,理智被看作是对主体生活的保持,以对抗都市生活汹涌的力量。理智也向各个方向伸展,并且与大量的分离的现象相勾连。

都市一直是货币经济的中心。在这里,经济交换的多样和集中赋予交换手段以重要性,这是匮乏的乡村经济所没有的。货币经济和理智的支配有内在联系。它们对人对物时都持一种就事论事(mater-of-fact)的态度;而且,出于这种态度,形式公正(formal justice)常常带有一种不可通融的冷酷。心智老练的人对所有真正的个性漠不关心,因为对由以引出各种关系和反应的个性是无法用逻辑操作完全对付的。同样,对现象的个体性也无法运用金钱原则。货币只处理一切事物中的共性:它问的是交换价值,它将一切的质和个性还原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一切人们之间的亲密的情感关系都建立在他们的个性之上,而在理性关系中,人则被当作一个数字来计算,如同本身无关紧要的一个元素。只有可以客观度量的成果

*本文原名”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选自Kurt Wolff 编译的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Free Press, 1950), pp.409-424.

才有意义。于是都市人算计他的商家和顾客、他的家佣,甚至还常算计他必须与之社交的那些人。这些理智的特征与小圈子(small circle)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小圈子里,人们必然对各自的个性知根知底,这导致圈内一种更温情脉脉的行为基调,使行为超出仅仅是付出与回报的客观平衡。分析小群体的经济心理,有一点十分重要,最初的生产是为订购商品的消费者服务的,生产者因此与消费者彼此熟悉,然而,供应现代都市的生产几乎完全面向市场,即,面向完全不知名的购买者,而后者作为个人从未真正进入生产者的视野。这种匿名性使各方的利益采取了一种无情的就事论事的方式;而且,由于不考量个人关系,对双方经济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也就不必害怕出现任何偏差。货币经济支配了都市;它取代了家庭生产和物物直接交换的最后残存形式;它一天天地减少来自消费者订购的产品。就事论事的态度与都市中主导的货币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没人能说清楚究竟是理性的精神状态最先促进了货币经济还是后者决定了前者。都市生活方式无疑是最适合这两者相互促进的土壤,这一点只需引用最杰出的英国宪政史家的名言便可佐证:贯穿整个英国历史,伦敦从未扮演过英格兰的良心(heart),却常常是英格兰的智囊,而且一直是她的钱袋!

在浮在生活表面的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表征中,同样的精神之流汇合了。现代人的心智是越来越善计算了。货币经济带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计算,呼应了自然科学的理念:把世界变成一个算术问题,把世界的每个部分安到数学公式之中去。只有货币经济才能让如此众多的人们整日权衡计算,用数学做决策,将品质问题简化为数量问题。由于货币的可计算性,一种在定义相同与差别时要求的确定性和精确性,在制定协议和计划时要求的毫不含糊,都被带进生活的各种关系和各种要素中,就像怀表的普及使这种精确性在外部得以实现那样。然而,都市生活的条件既是这种表征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典型都市生活中的关系和事务通常差异很大,极为复杂,如果不确保严守时间,整个结构就会陷入难以摆脱的混乱中。首先,众多怀着不同兴趣的人聚到一起,必须把他们的关系和活动整合到高度复杂的组织中,由此带来时间精确的必要性。假如柏林的钟表突然乱了套,哪怕只有一小时,城市全部的经济生活和交通都会长时间混乱。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外部因素,长距离,也使所有耗时等待或不守信的约会显得近乎奢侈地浪费时间。所以,若是不把所有活动和相互关系整合进稳定的非个人化的时间表里,都市生活的技术几乎无法想象。在这里,全部反思工作的一般结论很清楚,即从存在表面的任何一点——无论怎样地只与表面相关联——都可放下一枚探针,直达心灵的深层,结果就会发现,生活中一切平庸肤浅之事,都与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最终决定密切相关。都市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和广阔迫使守时、计算、准确成为生活的必须,它们不但与都市的货币经济和理性密切相关,而且改变了生活内容的色彩,有助于排除非理性的、本能的而又自主的表征和冲动,这些表征和冲动力图从内部出发决定生活方式而不是从外部接收普遍而又精确计划的生活形式。尽管以非理性冲动为特点的独立个性并非不能在城市中存在,但它毕竟与典型的城市生活相对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罗斯金①和尼采何以都市深恶痛绝。他们的天性发现生命的价值在无法预制的存在中,不能用任何精确性来描述。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也憎恨货币经济和现代生活的理性化。

那些嵌入生活形式之严密性和精确性的因素,也同样嵌入了最高度非人格化的结构中;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了高度的人格主观性。也许还从未有一种心理现象能够像“腻烦”(blasé attitude)一样如此无条件地属于都市。“腻烦”最早发端于神经受到瞬息万变而又高度密集的剧烈刺激。都市人知性的提高似乎也可以溯源于此。因而,那些一开始知性就不活泼的迟钝的人通常并不会真正感到“腻烦”。只有生活中充斥了无穷满足的人才会感觉“腻烦”,因为他们的神经经受了长久的强烈刺激,到最后就根本不再会有什么反应了。同

①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画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和环境保护活动家。他为之努力并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s)以倡导自然主义、揭示自然真理而闻名。——译住

样,在急剧而冲突的变化中,众多印象尽管无害却会激起强烈的反应,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他的神经不会有机会重新蓄积力量。于是产生了一种能对激动人心的新事物投入恰当精力的“不作为”(incapacity)态度。这就构成了“腻烦”,事实上,与那些在宁静而少有变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相比,每一个都市里的儿童都表现出了这种态度。

造成都市“腻烦”的原因除了心理的根源,还有源于货币经济的因素。“腻烦”的实质是钝化辨别力。这并不意味着要像个呆瓜一样不感知事物,而是将物的含义、物的不同价值乃至物本身当作无实质的东西来经验。感到“腻烦”的人语气平稳低调;没有一样东西值得大惊小怪。这正是货币经济完全内化在主观上的真实写照。由于充当了纷繁芜杂的事物的一般等价物,货币成了最可怕的平等派。货币只用一个问题就可以表现所有的品质差异:“值多少钱?”货币,了无特色又不偏不倚,成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它不可避免地掏空了事物的核心,它们的个性、独特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可比性。所有的东西都同样漂浮在货币之流中,处在同一水平,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事物的特色,或干脆说无特色,会被货币这柄尺度不知不觉地消减至于最小。然而,通过货币在财富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甚至通过当代公众的精神气质处处加诸于这些客体的全部品质,货币独一无二地衡量对象的作用变得十分强大。大城市,作为货币交易的主要场所,较之小地方更明显地把事物的可购买性置于首位。那正是“腻烦”发端于城市的道理。人流物流的聚集刺激个人的神经系统,使其达到接收的顶峰,在“腻烦”中表现出来。通过强化纯粹的数量概念,使这种刺激走向反面,表现出“腻烦”特别的调节作用。在这种现象中,神经系统用拒绝的态度应对刺激,作为适应都市生活内容与形式的最后防线。对人格的自我保护,带来了整个客观世界贬值的代价,最终逃脱不了发现自己的人格同样毫无价值的境地。

为个人自身着想,面对大城市,这种生存方式的主旨必须完全与它合拍,自我保护机制迫使他采取一种社会性的至少是消极的行为。对于都市人彼此的心理态度,我们可以正式地称为“有所保留”。在小镇上,一个人认识他遇到的所有人,而且与他们都保持积极的联系。都市人则会和无数人打交道,如果他们都像小镇里的人那样与人交往,他们的内心将会完全分裂并处于一种不可想象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这种心理事实,另一方面是对都市生活中大量的一面之交有理由不予信任,这都使“有所保留”的态度成为必要。由于这种态度,我们甚至常常认不出住了几年的邻居,也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在小镇居民的眼里显得冷酷无情。事实上,如果不是自欺欺人,有所保留的外表包藏着的不尽是冷漠,我们时常意识不到,那是一种微妙的反感,彼此陌生而排斥,距离稍近就会爆发为仇恨和争斗。组织广泛交往生活的整个内部系统基于层次分明的心理结构,即同情、漠然和反感,它们既是最基本的又具有最恒久的性质。“漠然”这个层面并不似表现出来的那样强烈。我们的心理活动依然会对几乎所有其他人造成的印象做出反应,产生某些独特的感受。印象的无意识的特征,流转变化的特征导致了漠然的状态。其实,就像不分青红皂白的忠告令人难以忍受一样,这种漠然也是不自然的。面对漠然和不加区分的建议这两种典型的都市生活陷阱,“敌意”保护着我们。潜在的反感和尚未达到真正爆发阶段的对抗造成距离和敌意,目前的生活状态若是缺少它们可是完全没法维持下去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广度和混合性,它出没的节奏、它获得满足的形式——所有这些,连同统一的(狭义的)动机,构成都市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总体。在都市生活方式中直接表现为“分离”的东西实际上只是都市社会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这种带着些微反感气息的保留态度,表现或掩盖了一种更一般的都市精神现象:它保证个人一定程度的人格自由,这种自由在任何其它条件下都不会产生的。都市可追溯到社会生活进化的一种大趋势,这是可以从中发现近乎普遍公式的不多趋势中的一种。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和当代的社会结构中发现最初级的社会构成:面对相邻的、陌生的或者有些对立的其他人群,发展出一个紧密结合的小圈子。这个圈子有强大的内聚力,但为成员个人发展其独特个性,自由和自主负责活动留下的空间极其狭窄。政治和家族集团、党派以及宗教社团便以

这种方式开始的。年轻的社团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界限和高度的一致。所以,它们不允许个人的自由及其独特的内外发展。由此阶段开始,社会进步在两个不同却呼应的方向上展开。当团体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其重要性和生活内容方面以同样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团结便开始涣散,最初设立的与外界的严格界限也由于各种同外界的相互联系和接触而趋于松弛。同时,个人大步跨越最初的猜忌的防线,获得了活动的自由。个人还获得一种独特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是扩大的群体中的劳动分工使之成为可能和必要的。国家和基督教会、基尔特和政党以及其它不可胜数的团体,都按照这个图式发展起来,当然由于团体各自的特殊状况与力量,这一般图式也被修改。在我看来这一图式在都市生活中个体性的进化过程中也可清晰地辨认出。古代世界和中世纪的小镇生活设置界限阻碍个人向外发展活动与联系,阻碍个人独立和个性本身的分化。现代人几乎无法在这样的限制下生存。即使在今天,一个来到小镇的都市人都会感到至少是类似的拘束。构成我们周围环境的圈子越小,对我们与他人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消除对个人的各种束缚——的限制就越多,群体就越急切地保卫已有的成果,生活行为和个体的思想,通过各种数量和性质的专业化来突破整个小圈子的构架也就越容易。

从这一角度看,古代希腊城邦似乎具有小镇的典型特征。远近的敌人持续威胁城邦的生存,导致了其政治与军事事务的紧密联系,一种市民对市民的监督,一种全体对个人的戒备,个人生活被压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只有在家庭内充当暴君才能获得补偿。雅典人生活中巨大的骚动、兴奋和奇特多彩的一面,也许只有被置于这样一种背景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那就是,具有无与伦比的个性化人格的民族与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ing)小镇中的持续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之间的斗争。这造成了一种紧张气氛,弱者受压抑,强者则经由挑激而取最富激情的方式证明他们自己。而这也是在人类智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称为——而无法精确定义——“普遍人性(the general human character)”的品质何以恰好在希腊繁盛起来的原因。因此,我们断言以下这种关系的真实性和历史有效性:最广阔、最普遍的生活内容和形式是与最个性的生活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准备阶段,即发现它们的敌人为了维持逼仄狭小的形式和规模,而将它们二者置于这样一种境地:既阻止它们向外扩展和推广普遍性,也反对它们在内部自由传播个体性。正是在封建时代,“自由”人是指那些置身于国内法(law of the land),也就是最大的社会范围之下的人,而不自由人是指那些仅从封建关系的狭窄圈子获得权利,而被排斥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之外的人——,所以相对于那些被琐碎和偏见所包围的小镇人而言,现今的都市人是精神意义上和纯粹意义上的“自由”人。人们互相之间的矜持和冷漠以及大范围人群的智力生活状况对个人独立性的影响,没有比在最拥挤的大城市中的个人感受得那样强烈。这是因为肢体的亲近和空间的狭隘只会使心灵之间的距离变得更明显。在某些条件下,个人若认为没有别处比在都市人群中更感孤独和失落的话,显然这只是自由的一面。因为这里与别处一样,人的自由决不需要作为一种安慰反映在他的情感生活中。

不只是地域的直接规模和人口的数量,由于人群圈子与个人内外自由的扩大这两者间的一般历史联系,导致了都市成为自由之域(the locale of freedom),更是因为越过这种可见的扩张,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世界主义之地(the seat of cosmopolitanism)。城市的范围像财富聚集一般膨胀;财产的数量近乎自动地迅速增加。某一界限一经突破,公民的经济、个人和智力的种种联系,城市的理性对其腹地的支配的范围等,就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动态扩张的每一次推进,都成为新的更大的而非同等的扩张的下一步。从城市冒出的每一线新发展,似乎本身就能生长出更新的发展脉线来,这就像城市中的地租无须费力就可以增值一样,仅仅增加交易就能为所有者自动带来收益。在此关节点上,生活的量直接转为品质要求。小镇的生活领域主要是自足的。都市的一个关键特质,正在于它的内部生活会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到处泛滥。魏玛并不是一个反例,由于它的显赫完全依赖于个体人格,故随他们

的消亡而没落;而都市确以其真正的独立为特征,它甚至不依赖那些最杰出的个人。这是对独立的呼应,是个人为其在都市中享受的独立所付的代价。都市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功能扩张超越其物理的界限。而这种功效反过来加重都市生活的负荷,给予其重要性和责任。人不会为其身体和他直接活动的区域所限制。毋宁说人的范围是由他在时间与空间上产生的各种效应的总和构成的。一个城市也同样是由超越其直接范围的它的全部效应构成的。只有这一范围,才是城市表现其存在的真实领域。这个事实表明,因城市扩张而逻辑地和历史地带来的个人自由不能仅仅消极地理解为单纯的流动自由,及消除偏见与卑劣市侩气的自由。关键是,每个人最终拥有的独特性和不可比性,须以某种方式表达在对其生活方式的谋划中。我们依我们的本性行事——这毕竟就是自由,只有当我们对本性的表达不同于他人的表达时,这种率性而行对我们自己和对他人才成为明白的和令人信服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清楚明白才能证明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非别人所强加的。

城市首先是经济上劳动分工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巴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极端情况,“第十四人”②成为了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这些人在自己的住所门口置有记号以便人们辨认,并且时刻准备好合适的着装参加宴会。这样,如果有哪个晚会只有十三个人,他们就马上会被征召。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为劳动分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决定性条件。城市提供了一个圈子,借助其规模该圈子可以吸引许多极为不同的服务。同时,个人的集中和为争夺用户而产生的竞争迫使个人在某一领域专业化,这样他才不会被别人轻易取代。城市生活决定性地将过去人为生存而与自然的斗争转变成为钱而与他人的竞争。专业化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竞争赚钱,同时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供给方必须始终引诱和唤起顾客新的、分化的需求。为了挖掘尚未枯竭的财源,为了找到一种不会被轻易取代的工作,个人服务的专业化是十分必需的。这整个过程促进了大众需求的分化、精致和丰富,而这一定会导致在大众中个性差异的发展。

所有这些形成的向心理和精神特征个性化的转变,乃是城市以与其规模相称的作用造成的。支持这一过程的有整整一系列的明显的因素。首先,每个人必须面对在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维护自我个性的困难。当重要性在数量上的增长和精力的花费接近极限时,人们就会致力于质的分化,利用人群对差异的敏感引起社会的注意。最后,人们受到诱惑要取最具倾向性的风格,即都市特有的矫揉造作、反复无常和过分的精雕细琢。如今这些过分表现的意义都不再与行为的内容有关,而在于“与众不同”的形式,以惊人的方式出彩,从而引人注目。对于许多类型的人而言,保留一点自尊和充当一个角色的唯一手段是间接的,即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同样的意义上,一项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是炒作,炒作积累的效应仍然是值得注意的。我提到,与小镇中的社会交往相比,大城市里的人际交往既简短又稀少。要“处于焦点”,要成为受人关注的人和惊人个性的人的诱惑,对于只有简单接触的都市个人显然更有吸引力,反之,在一个有着频繁和绵长的社交、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可确保其明确的形象与个性的氛围中,这种出风头的诱惑就要小多了。

都市之所以有助于鼓励最个性化的人的存在,不论下面的解释是否合理或者成功,在我看来最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可称之为“客观精神”的东西对于“主观精神”的压倒性优势构成了现代文化发展的特点。这就是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法律,生产技术还是艺术,科学还是日常环境的各种客体,都是全部精神的体现。跟随这种精神的发展而成长的个人智性不仅极不完善,且与精神的距离渐行渐远。如果我们看一下最近几百年来体现在各种事物和知识、制度与享乐中的庞大的文化,并且再将所有这些与同时期个人文化的进步——即使以社会高层群体为例——相比较的话,不难发现这两者的增长是极不平衡的。我们注意到,个人文化在精神性、优美和理念诸方面的确出现衰退之势。这种不一致本质上是由日益发展的劳动分

②按西方迷信,十三为不详之数,逢一桌十三人时,临时再拉一人入席凑数——译注

工造成的。因为劳动分工要求个人片面的技能和竭尽片面的追求之能事,而这也常常意味着牺牲个人的个性。无论如何,个人对于客观文化的疯长越来越束手无策。个人被归约为一种可以忽略的数量概念,对于这种贬值,他自觉意识到的,当然要比发生在他的实践中的和得之于此实践的全部模糊的感受中的要少。在由物和权力构成的巨大组织中个人只是一个小齿轮,这个庞然大物将所有的进步、灵性和价值从个人手中夺走,只是为了把他从主体形式转变成纯粹客观生活的形式。无需多说,都市正是这种压倒一切个人生活的文化的真正舞台。在建筑物和教育机构中,在空间征服技术的奇迹和享乐中,在社区生活的结构中,在国家的各种可见的机构中,都充斥着这样一种压倒性的具像化和非人格化的精神,以至于可以说,笼罩在它的影响下个人是无法维持自我的。一方面,对个人而言,生活由于四面八方涌来的各种刺激、利益、消遣和意识而变得无比容易。它们仿佛将人置入水流中,个人几乎不必击水就能随波逐流。然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这种非人性的内容和器物充斥于生活,并热中于取代真正的人性色彩和不可比较性。这使得个人必须召唤出他最大的特色和独一无二性,以保存他最个人化的核心。他必须扩张这种个性要素以使他的声音能为别人甚至他自己所倾听。由于客观文化的过度膨胀导致的个人文化的萎缩,这也是一些最极端个人主义的宣道者,首先是尼采,为什么会对都市怀有深深憎恶之情的一个原因。但同时的确也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些思想家在都市中如此为人热爱,并且以预言家和救世主的面目为都市人所仰慕,虽然这两种形象是他们最不喜欢仰慕的。

如果要探求在都市数量关系中滋养而成的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即个人独立和个性本身的具体展现——的历史地位,都市就在精神的世界史中占有一个全新的地位。18世纪,个人处在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而这些政治的、土地的、行会的和宗教的结合都早已失去意义了。它们可以说是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种种压制,不自然的和过时的形式、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自由和平等的呼声出现了,坚信在所有社会的和知识的关系中,人们都具有行动的充分自由。自由立即允诺人皆有高贵本质并使这一信念引人注目。这一本质是自然赋予给每一个人的,只是历史和社会使之扭曲了。除了18世纪自由主义的理想以外,在19世纪,一方面随着歌德和浪漫主义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上的劳动分工,另一种理想出现了:从各种历史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个人现在要求将他们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所认同的人的价值不再是每一个体中的“普遍人(general human being)”,而是人的质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时代外部和内部的历史,就是在这两种界定个人在社会整体中的角色的观点之间的斗争和纠缠中展开的。而都市的功能就是为这种斗争和调和提供舞台。因为都市准备的种种特殊条件向我们展示,它们是发展分配个人角色这两种方式的机会和激励。此外,这些条件因其孕育了心理实存的发展,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而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都市显示出它本身乃是那些伟大的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在此过程中,封闭生活的对立潮流展开了,并且以平等的权利彼此融会。在此过程中,不论其具体现象是让我们同情还是厌恶,生活之流都完全越过了适于作价值判断的领域。由于生活中的这些力量已经彻底地生长于扎根于全部历史生活——我们在历史生活中,作为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瞬间的存在,只属于历史的一小片段——之中,我们的任务不是去谴责或去宽恕,而是去理解。

(陈蕾、张能译于海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800字作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学语文作文范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800字作文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只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 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历史成正比。”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之语曰“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xx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

都市及其精神生活.

3.6都市及其精神生活* 个人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力量、历史传统、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如何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构成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初民为维持肉体生存而与自然所作的奋斗,其现代形式已有了最新的变化。十八世纪号召人将自己从国家、宗教、道德和经济等所有的历史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天性——既是本然良善的又是人人具有的——应该自由地发展。十九世纪,除了更多的自由,还要求人及其工作的功能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使个人之间不再具有可比性,并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大程度的必不可少的人。然而,它也造成每个人更直接地依赖于所有其他人的辅助。尼采看到了以最无情的个人奋斗为条件的个人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基于同样的理由认为应该抑制竞争。如其所是,所有这些立场都体现出一个基本动机:人要抗拒自己被社会-技术体制所拉平和耗尽的处境。要探究特定的现代生活及其产物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实体的精神,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诸如都市的复杂结构如何在个体和超个体的生活内容之间建立某种平衡。这种探究要求回答个体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这就是我现在的任务。 都市人个性的精神基础是由紧张的刺激不断强化造成的,这种强化来自于迅疾、不间断的变化着的各种内外刺激。人是一种懂得区分的生物。瞬间的印象次第而来,其间的差异会对人产生刺激作用。比起那些持续的印象,彼此只有微小差异的印象和因循守常地发生的与显得习以为常和有规则的印象来,纷乱而千变万化的意象、碎片似的浮光掠影,以及不期而至纷至沓来的印象会耗费人更多的注意力。所有这些都是都市产生出的心理状况。面对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丰富多彩的形态,在心理生活的感知基础方面,城市与小镇及乡村生活形成深刻的对比。都市对人这样一种区分的生物要求比在乡村生活具有更多的自觉意识。在乡村,生活的节奏和心理感知意象流都更徐缓,更习以为常,也更加平静。正是联系乡村生活,人们便容易理解都市人心理生活世故的特点。小镇中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深层的感受和情感关系,而这些感受植根于比较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以平稳的节奏循持续的惯例而发展。然而,理智则位于显著的、自觉的、和较高的心理层面。它也是我们内部最具适应性的一种能力。为了适应变化和现象的反差,理智不需要任何强烈冲击和内在的剧变;而只有借助这种剧烈的改变,更保守的心灵才能适应各种事件的都市节奏。所以,都市类型的人——他们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发展了一种保护机能,以抵御可能毁灭他的外界环境的刺激流和差异带来的危险。他们用脑袋而不是心灵来作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自觉意识握有了心理的特权。都市生活因而强调都市人的高度的意识和理智的优先地位。因应都市现象而转变来的保护机能是最麻木且远离深层人格的。所以,理智被看作是对主体生活的保持,以对抗都市生活汹涌的力量。理智也向各个方向伸展,并且与大量的分离的现象相勾连。 都市一直是货币经济的中心。在这里,经济交换的多样和集中赋予交换手段以重要性,这是匮乏的乡村经济所没有的。货币经济和理智的支配有内在联系。它们对人对物时都持一种就事论事(mater-of-fact)的态度;而且,出于这种态度,形式公正(formal justice)常常带有一种不可通融的冷酷。心智老练的人对所有真正的个性漠不关心,因为对由以引出各种关系和反应的个性是无法用逻辑操作完全对付的。同样,对现象的个体性也无法运用金钱原则。货币只处理一切事物中的共性:它问的是交换价值,它将一切的质和个性还原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一切人们之间的亲密的情感关系都建立在他们的个性之上,而在理性关系中,人则被当作一个数字来计算,如同本身无关紧要的一个元素。只有可以客观度量的成果 *本文原名”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选自Kurt Wolff 编译的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 ork: Free Press, 1950), pp.409-424.

揭秘中国六大城市新贵族的真实生活

揭秘中国六大城市新贵族的真实生活2009年08月10日 10:01环球网 胡润研究院7月29日在上海发布“2009中国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胡润研究院调查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沈阳、成都这六个城市的新贵族群体,发布6个城市的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 公布六大城市新贵族消费门槛 六大城市中,北京的新贵族消费门槛为8700万元。其次是上海、杭州、深圳和成都和沈阳。胡润表示:“我认为《中国新贵族消费门槛报告》可以来定义中国的新贵族。另外,新贵族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要有正面影响。”胡润还表示,最近五年高档房地产的发展最能影响新贵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上海新贵族一年花费750万,先生年消费最多。以上海为例,根据胡润研究院统计,门槛8397万元用于家庭消费、先生消费、太太消费、孩子消费,其中新增年消费750万元,主要用于今年新车购臵、150万元慈善捐款和收藏。先生年消费最多,高达360万元。 一、上海富豪爱出国游玩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上海的千万富豪有116000人,亿万富豪有7000人。上海富豪特点是在消费方面理智而清醒,绝不从众。同样他们也懂得生活,假期充足,出国频繁。 二、北京富豪娶亲动用加长林肯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北京的千万富豪有143000人,亿万富豪有8800人。北京富豪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且恋旧,他们向往修身养性,回归自然。 三、杭州富豪酷爱收藏珠宝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杭州的千万富豪有42300人,亿万富豪有2280人。浙江富豪在奢侈品的选择上非常传统,也很自信。手表、珠宝、名车,都是他们的收藏最爱。 四、深圳千亿富豪宴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深圳的千万富豪有40600人,亿万富豪有2760人。深圳富豪认为奢侈品代表一种舒服的生活方式。 五、成都富豪追求生活惬意 《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成都的千万富豪有12200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人的现实生活处境之一就是他的精神状态如何,这反映着精神生活的质量。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精力充沛,最具青春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时期。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今天的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自主性明显增强,日趋理性和务实。他们对自己为什么上大学有着清楚地认识。%的大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上大学的首要理由是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时为了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幸福生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激活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学子们个体意识在社会天平上强化。有些学生的追求目标也从政治取向转向经济取向,从理想转向现实,从精英意识转向注重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追求现实中即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从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力图二者兼顾。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只关心跟自己有关的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但仍有20%的大学生不关心或者参与国内外时政和国家大事。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取向是指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趋势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具有可变性,它受社会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对外政策、社会环境及主体的受教育

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我们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富裕起来家庭的一代,在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生活需求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复杂,形式也更加多样。因此部分大学生表现为过于强调个体,看重眼前利益,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偏重金钱和物质利益,求稳妥享受,图舒适安逸,相应的理想、信念、奉献、荣誉观念淡化,不关心社会共同理想等。二、网络运用形式多样化 据上表调查数据分析:据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使用时长,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与普及,网络内容的不断更新,其吸引力也在逐渐加大。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普遍偏长。网络运用形式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运用形式多样,涉猎范围广泛,而且容易接受并使用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资源。但是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以娱乐为主,同时兼顾交流和学习。在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中,大学生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购物的比例占了46%,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学习查阅资料、网上聊天交友,编程网页制作和炒股所占比例分别为%、%、%、%。可见,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 在网络时代,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涌入网络这个光怪陆离的太虚幻境,登陆浏览、聊天交友、交换信息、打游戏、看电影,很多人因此沉迷其中,上网成瘾,不能自拔。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认

智慧城市怎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落地何方? ——青岛励图高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诸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实实在在落了地,为城市的各项行业应用带来了充满时代意义的变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同样也受到前沿技术浪潮的推动,提出了对自身更高标准的要求,以应对智慧城市阶段的建设挑战。 为何筹建“时空信息云”?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2006年,特别是2009年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以来,311个地级市、100多个县级市开展了建设工作,其中158个地级市、60多个县级市地理空间框架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累计开发了2000多个应用系统,惠及国土、规划、房产、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众多领域,已经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便利帮手,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业与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空间框架作为城市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在数字城市建设阶段, 地理空间框架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进行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奠定了城市各项功能、应用及服务的空间信息化基础。但如何感知、获取城市实时动态的信息,如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自动化地处理、识别、匹配、分析、整合,形成具备各部门特色的知识,智能化装配到不同的应用系统中,是智慧城市建设阶段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在更高层次的需求牵引下,为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目标与愿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要求对地理空间框架做出进一步提升。在原有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搭建之上,提出建设时空信息云中心,即一个城市的“大脑”: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实时地感知每一个物联网节点中的信息,如同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信息实时地传输给中心系统,智能地判别和处理相关的任务,并将指令反馈给现实世界。在此机遇下,数字城市建设时期的地理空间框架将转型为智慧城市阶段的时空信息框架,以时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支撑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标准先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06年就与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人民政府三方达成了共建共享协议,分批、分阶段地开展了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为确保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标准研制、新技术突破、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大力气,从标准、技术、政策三方面保证了所搭建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市政府权威的、唯一的、标准化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早期阶段,如何在各部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纷争环境下,确立测绘地理信息的行业定位,形成一套统一的、能够协调起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建设标准,同样也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长期以来不断探讨和完善的重要课题。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人生两大生活中,精神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德与才如知识文化的过程;物质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包括名和利的实践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条件而不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明,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物质为第一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人生失去了生存基础,人及人的精神将不复存在。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精神生活,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客观、辩证、科学的发展关系,缺一就不客观、轻重就不辩证、失衡就不科学,两者之间需要相对的保持平衡发展。物质丰富而精神贫困,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丰富而物质贫困,不利于物质文明建设。物质和精神都贫困,更不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是健康人生、健康社会所需要的。按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的观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宜重一边,轻一头;重物质、轻精神的失衡发展。过去视金钱为“粪土”和如今把金钱视为“生命”都不是科学发展的观点。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源泉,这两者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铺相成的,没有人可以把这两种生活分离开来。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是有完全的物质生活或者是单纯的精神生活。没有物质生活的支持,精神生活就是空谈,没有精神生活的支持物质生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物质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发展之中的,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会一层不变;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就如当你吃不饱的时候,餐餐有饱饭吃,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你时常因为没衣服穿而挨冻的时候,天天能穿暧,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需求,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这时,精神生活就显得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了,就如农家事对农民而言是物质生活,但对一些享受农家乐的人来说就是精神生活了。但对个体的'人'来说,就不尽相同了。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永远是第一,精神生活可有可无,甚至是无聊的。有的人喜欢追求精神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变化”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地理作业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 性与相互性 初二34班王芷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频繁的交往,使得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的相互性增强,这也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简单自由。很多地区的独特风俗在逐渐淡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差异性并不是那么强烈。某些地区,虽然融合了很多不同于原始风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但其原始生活观念和习惯仍然保留原始模式,这是差异性的直接因素。 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是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且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南北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迥异,导致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有了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相互性。下面就此观点具体分析。 一、不同地区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差异性 ①我国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强,较干旱,适宜小麦生长。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北方人较喜欢吃面包,以面食为主;而南方人则偏好米饭,可谓餐餐不离米也。这是南方人与北方人基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 ②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它是祭祀灶君的节日,这天送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人们把君神像贴在锅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三号以后,人们开始打扫房屋,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忙到除夕。有些地区把小年当作大年的前奏,但据调查,在48个大学生中,有30%的同学没有过小年的习惯,有7%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63%的同学仍然保留着这种习惯。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观念保持着相对的差异性。即使同是过小年,但其庆祝方式却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隆重程度胜于春节,而有些地区则只是简单的吃顿饭而已。 ③在不同地区人们的最大差异是否是在饮食的问题上,有的同学表示是肯定的。但由于所处区域的不同,长期食用一种食物,便不自觉地出现了许多饮食模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胃中了。这种差异的饮食模式,不仅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还受到传统习俗,社会经济影响。我们知道北方人喜欢吃咸,而南方人喜欢吃淡,四川,湖南喜欢吃辣,这与所处地理环境和传统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饮食的差异性,使得社会的多样性更显著。饮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习惯与生活观念的映射,更适当地深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广西是一个壮族集聚的地方,也是壮族的故乡,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的一个特色。据材料得知,五色糯米饭又叫化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柴蓝草汁,红草汁,黄花汁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蒸制而成。无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了壮族人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壮族人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做无色糯米饭吃。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讲话时强调,要结合上海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社会的凝聚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俞正声书记在上海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上讲到的“三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以及广大市民的重要性深入到人们心中的一个至高位,让我们对文化肃然起敬,倍感珍惜。是的,文化是向心力,是意志力,是忍耐力,是坚持力,没有文化对人心的凝聚,民族、国家、社会将失去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失去对崇高精神的培育,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持续力,最终国将“失魂落魄”。 自打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文化战略部署开始,我国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文化强国”的口号也随之喊得响亮,行动自然也是紧紧跟上。今年前些时候,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如今的文化建设已经早已步入发展轨道,并朝着更高的目标在前进。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上海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四大价值取向,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和期待。 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有前途;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拥有未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这个价值取向,需要全体上海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地方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实力也强大不起来。 毋庸讳言,当下社会面临多方位的诚信危机。个别官员信誓旦旦、口口声声称执政为民,干的却是执政为己、贪污受贿的行径。有些企业见利忘义,热衷于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近年来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可是,它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吗? 在大学时候,某天我去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一些自己自选的书籍和读者之类的杂刊,其中有一篇关于刘达任的《柏克莱那几年》。幸有此文,让我一直坚定了我毕业之后的梦想。 上世界六十年代,刘大任从台湾去美国求学,恰巧在柏克莱遭遇了自由言论运动风潮。最终,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了“乌托邦的寻找者”。 这位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小说家写道:“也真是直接参与运动的亲身体验,因…柏克莱人?而感染的…寻找乌托邦旅程?,接受了残酷考验,所有事业梦想全部报废,学位自动抛弃,人生大转弯,甚至对人生的本质产生了难以解决的怀疑,然而,直到今天,扪心自问,没有一丝一毫后悔。” 他还提到了有名的《呼伦港宣言》,开篇是那几个著名的句子:“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适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继承的世界``` ```”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不也是身处一个“至少相当舒适的环境”,但又不安地看着找个世界吗?只是,比起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如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物质化,甚至使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屈从于生活的压力。但是,万一如今这种琐碎的物质生活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在上世纪风起云涌面前也注定是小儿科,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换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能为“寻找乌托邦”放弃一切的人,那么“大城市小还是城市”式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听到并听从内心的声音,任何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大城市生活丰富,工作机会多,如果是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等上世纪的人基本无法进入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缺点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对安逸,但工作机会少,又普遍是人情社会,任何事情都得靠关系,又因人际关系复杂,隐私空间常被侵犯。 这些优缺点并非绝对,它往往会随着个体自身的特点而转化。比如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有一份中上的收入,那么小城市的低房价就显得诱惑,但如果他又特别喜欢丰富的多元的生活,那么大城市的高房价也不会阻挠他。 你想要什么,最终就会实现什么,当然这和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许多人会觉着这种想法太不成熟了,因为许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实现,即使行动起来,路上也会遇到各种现实的艰难险阻,以至于不得已放弃。他们会摆出各种大道理,列出各种反面教材,告诉你若不按部就班,以后的生活回如何凄惨·······可是,如果你连对梦想追求的勇气都没有,你又能实现什么?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问题上,我的感情一直倾向于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认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也并不是呼吁每一个年轻人必须去大城市生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前者的生存压力更大,也是需要更大的的勇气去承担,而遵循自己内心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也正是我所缺少的,也是我喜欢并尊重的。 对于逃离大城市的年轻人,我同样尊重,因为他们尝试过。对于选择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轻人,我也并不反感,因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内心的选择。我唯一不能认同的是某些人对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论调。 我见过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虽然我并不认为那是失败者,但他们无一例外遭遇到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从北上广回到家乡,就有一些这辈子未曾离开过家乡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当然还少不了“早说过在外面难以生存”这样之类的话。还有一些人正在大

大学生精神生活况分析图表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政治面貌 3.您的专业

4.家庭居住地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大多数来自农村和乡镇,只有少数来自大中城市。 5.在大学校园里,您将大部分时间用于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50%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业,在人际交往,学生工作,社团活动,上网等方面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在人际交往、上网方面占有较大比例,说明仍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分配存在问题。 6.在学校您和老师的关系是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50%的大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不愿和老师过多地来,只有28%非常喜爱老师并乐意与老师进行交流,甚至有20%的大学生没有感觉,处于盲目状态,还有2%的大学生比较惧怕老师,不敢与老师进行沟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7.您对校园内外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的参与度是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68%的大学生会选择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参加活动比较积极,这是一个较好的现象,说明大学生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 8.和家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令你满意吗? 调查结果表明46%的大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满意,42%的大学生很满意和家人的

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感觉与家人的关系比较融洽。 9,您目前的恋爱状况是: 调查结果表明52%的大学生在对待恋爱上,目前不愿意面对这一问题,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渴望爱情,但无合适对象。同时在大学里也有一部分同学处于热恋中。 10.你常和同学、朋友聊天、聚会吗?

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愿意同其他人交流,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只是和少数人交流,存在着自我封闭的问题。 11.你有明确的信仰吗?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明确信仰的只占了28%,在这之中,有少数人信仰佛教等宗教,多数人是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占62%的人没有明确的信仰,属于无宗教信仰人士;10%的人只信仰自己。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与我国国情有关,宗教信仰自由让多数人选择不信教。 12.你参加过一些公益或志愿者活动吗?

英语考试作文-雅思写作真题范文之:大城市生活影响人们健康

英语考试作文 雅思写作真题范文之:大城市生活影响人们 健康 考鸭们都知道,2018年的雅思作文真题都来自于历史题库。本文就为大家梳理历年雅思写作真题范文——教育类话题:Some people think living in big cities is bad for people’s health.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2014年3月1日) 题目讲解 题型类别:议论文 审题要点:大城市的生活是否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破坏 思路分析:文章架构可以选择单边倒,倾向一边或中立,城市发展和健康类的很多素材稍作改动都可以很好地支持论点。 同意: 1.整个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空气污染,导致人们的健康遭到威胁; 2.生活节奏快,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往往精神压力大,心

理不健康 不同意(让步段): 城市健身设施完备,很多人也积极参加锻炼,但尽管如此,只要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没有得到改善,生活节奏过快,人们还是很难维持健康。 雅思写作大作文范文In many countries today, big cities seem to be stubbornly appealing to the mass population, along with which there arises the question as for whether living in a city will damage people’s health. For me, the answer is definitely yes.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大城市似乎一直在顽固地吸引着大量人口,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居住在城市是否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对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On one hand, the environment of most major cities, especially those in developing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severely destroyed due to the overly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Take air pollution as an example, the speed of vehicles’s injecting tail gas and erect chimneys’ vomiting forth clouds of smoke is so fast and the volume so considerable that the atmosphere long before has failed to degrade the pollutants. Consequently, haze become a new natural hazard in many metropolises in the long run, with the PM 2.5 density in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演讲稿1903) 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又译齐美尔1858-1918),出生于柏林市中心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先后学习了历史、心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最后以一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于1881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885年开始,他以编外讲师的身份开始在柏林大学授课,但一直受到排挤,不被学院承认。直到1901年在他工作十六年之后,才被校方勉强聘为副教授。而在此期间,Simmel 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在柏林文化界他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1914年,56岁的他离开柏林远赴位于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这所省立大学的教授。差不多终其一生,齐美尔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不被体制承认,这种境况,使得他得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自由地思想和写作。齐美尔的绝大部分论述都不合乎学院中的“学术规则”,给人缺乏体系的感觉。 齐美尔批评当代潮流的方式是远离“科学意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是在现时审美化的情景下进行的。在他描述的任何想象中,都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领域既有成果的引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文化批评的兴起,人们对齐美尔的兴趣愈来愈大,因为人们发现早在近一百年前,齐美尔已经对现在文化批评说关注的许多问题有过锐利的讨论,而他的批评姿态即使在今天仍极具前卫性。 Simmel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浮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齐美尔的著作主要是文章,他的主要著作有《 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是个体生命与生活实在发生接触的唯一途径。如果人的感觉都触摸不到生命实在,何况理论。“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空

现代生活与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又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疾病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以向疾病方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已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做好亚健康的防治,提高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是当今中国社会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亚健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常常感到体力不支,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的另一常见症状,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最为常见的表现是心理焦虑;这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恐慌,常伴有失眠、多梦、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肌肉紧张、手抖、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焦虑症者常常觉得生活中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诀这些难题,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进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有甚者会产生自杀念头。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必然会导致病理性改变,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癌症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的激烈,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交往不稳定。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信息接受来源的广泛、及时和量的充足,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孤独、冷漠、自卑、猜疑、自闭,更是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了一道道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患上了情感饥饿症和社会不适应症。由于上述症状的持续出现,往往造成反复性疲劳或者极易疲劳,而且以往可以耐受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经睡眠、休息后疲劳仍不能缓解或恢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显著,每年因此而退学、休学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与极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亚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亚健康的四大起因 大多数人由于紧张.压力过大,再加上营养过剩或代谢失常促成了亚健康.造成亚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现代生活竞争非常激烈,社会在为我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和压力.持续的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可引起免疫系统改变,导致亚健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收入逼迫人们过份地劳作,出现身心情“ 透支” 现象;金钱往往逼迫人们成为它的奴隶。竞争的年代、改革的年代,人们面临着被“ 炒鱿鱼” 和下岗的威胁,为了保持岗位,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人越来越多的矛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变化加速,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思维,成为人们越来越重的压力和负担。由于种种利益交织冲突,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使得每个人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谨慎和困难。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薄弱,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感生活的信心,影响了人们情感生活的质量。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与人——读《城市的精神》 曾橙2015.9.19 关于作者: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为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他并非“中国盲”,早在英国读书时,他便与来自中国的女学生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夫人特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贝淡宁。这个音译名字的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哲学,恰恰是丹尼尔·贝尔的兴趣所在。他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在牛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贝淡宁相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教书,并在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讲授伦理学与政治学。艾维纳,生于耶路撒冷,也是在牛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 除了因为探亲、访学、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到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城市的亲身经历之外,他们为了写这本书还专门到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他们不是采用社会科学研究常见的统计或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是采用逛街、随机采访、讲故事的方式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推理,同时结合政治哲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 关于内容: 这本《城市的精神》从写作上与《城市的胜利》较为相近,由贝淡宁和艾维纳合作完成,主要通过两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各城市的生活、工作及他们的观察、与当地人的交流,谈论了他们对于几个城市的看法,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述他们认为的这几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城市精神,更多的指城市的气质、在那座城市里占主导思想的、社会大众最广泛具有认同感的精神上的认知。更多时候,看这本书,就像是看两位作者凭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的类似于游记,或者他们对这九座城市的认识。 作者认为以下六个因素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这六个因素中没有一个必要或足以创造、繁荣一种精神气质,但每一个因素确实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这个城市得没有贫富差距或民族和种族群体间的巨大鸿沟; 第二,某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长期的竞争关系,这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 第三,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居民有强大的动力来维持这种身份; 第四,城市有实质性权威来推行法律、条例等以及保护和繁荣其特别身份和精神的规定; 第五,城市拥有或者曾经拥有伟大的城市规划者,推行旨在利于实现共同的公共思想的城市改造计划; 第六,一个外部机构如广告宣传活动或电影给城市贴上拥有某个特征的标签。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历史的影响,民族的认识,长久的生活习性等,在逐步发展中均体现了不同独特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千城一面的发展节奏中,作者所选的这九个城市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同时,作者以一种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学的认识,脱去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外表,直析那里社会性的精神。在学习不同城市的过程中,也能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通过理解别人而认识自己。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耶路撒冷是一座几乎全民宗教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坚守及将坚持教义、维护教义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蒙特利尔:语言之城 主要讲述语言是蒙特利尔多年来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作者从蒙特利尔的建城历史出

全国各大城市舒适生活标准

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城市,来衡量一下一个人的月薪能够在所在城市形 成的生活标准!最后还是决定拿北京作为参照城市! 如,拿一个在北京月薪为5000.00元(税后)人民币的人,可以达到舒适的生活水平,那么达到同等的生活水平在其他城市需要多少的月薪来维持呢,下面一一指出 (其中包括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上海:5350.00元 广州:4750.00元 深圳:5280.00元 杭州:4980.00 元 南京:3780.00元

无锡:3200.00元苏州:4300.00元济南:3120.00元太原:1980.00元银川:1100.00元昆明:2800.00元贵阳:1600.00元南昌:1200.00元福州:3380.00元厦门:4100.00元青岛:4000.00元

天津:3150.00元成都:1900.00元重庆:2250.00元长沙:2480.00元武汉:2680.00元兰州:1500.00元郑州:2880.00元西宁:1000.00元秦皇岛:2550.00元石家庄:2300.00元哈尔滨:1700.00元

长春:1500.00元 沈阳:2100.00元 合肥:1680.00元 常州:3380.00元 温州:5020.00元 大连:5000.00元 呼和浩特:1700.00元乌鲁木齐:2100.00元拉萨:900.00元 西安:2080.00元 南宁:1300.00元

海口:2600.00元三亚:2360.00元澳门:8900.00元香港:18500.00元台北:11500.00元

大学生精神生活内容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精神生活内容现状调查 报告书

目录 目录 (2) 一、简介 (2) 二、关键词 (3) 三、前言 (3) 四、调查时间 (4) 五、调查对象 (4) 六、调查方式 (4) 七、调查地点 (4) 八、人员分工 (5) 九、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5)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 (5)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8) 十、关于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一)社会大环境的不和谐是根本原因 (10)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不和谐是直接原因 (11) (三)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主要原因 (12) (四)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水平是主观原因 (12) 十一、关于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的建议 (13) 十二、结束语 (15) 十三、附录大学生精神生活内容现状调查问卷.docx (15)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 报告书 一、摘要 内容提要 第一,认真剖析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用具体数据说明河南师范大学全体学生精神生活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大学生在精神生活中好的方面以 及不足之处。 第二,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用事实和数据说明河南师范大学全体学生精神生活状况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实际环境和情况,深 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三,大胆提出解决建议。以河南师范大学全体学生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 行的意见。 二、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生活,问题及现状 三、前言 (1)调查背景: 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受教育的主体,不仅对整个高校教育而且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年代出生的,深受改革开放潮流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同时那些腐朽的思想和制度也会流入进来,而教育也就自然首当其冲,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状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先进文化被接受的同时腐朽的思想也正在侵蚀大学生的心灵。

生活在大城市的30项成本

生活在大城市的30项成本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就意味着背离---背离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背离轻松悠闲的生活节节奏,背离低风险、低污染、低物价的生活环境,背离健康,背离睡眠。唯一没有背离的是欲望本身,它被打扮成理想、前途、上进心和生活品质。 没问题,在大城市生活是人人拥有的权利。只要你能承担以下30项成本,你在大城市怎么都行。 呼吸成本 你在大城市吸入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重金属和病毒,它们来自工厂、大雾、灰霾、香烟、空调以及数百万人的体味。之后,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慢阻肺和肺癌并不便宜。钟南山说:“50岁以一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亚健康成本 亚健康是“穷忙族”的忠实伴侣,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的亚健康率分别是75.31%、73.49%、73.41%,全国领先。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大城市的白领在这种非病状态下紧张地工作,直到心力交瘁。因为不是病,医保卡也帮不上忙。 俯卧撑成本 晨练场上只见老人和学生,上班族大鑫在健身房运动.办年卡,请私人教练,一周一次或两次,直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放弃.周末大家都在租球场,参加瑜珈班.许多人忘记了上楼也可以步行,家里地板上也呆以做俯卧撑. 人身意外成本 以下这些行为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几率,在大城市远高于中小城市:挤压踩踏,高空抛物,建筑事故,高空坠人(参见2008年8月12日农民工坠楼砸死过路女子”的南京新闻)偏僻处抢劫,交通意外,闹市行凶...... 焦虑成本 焦虑变成了都市人的原罪,“成功教”的信徒都很焦虑.不看报、不上网有资讯焦虑,休假有落伍焦虑,单身有婚姻焦虑,结婚有婚变焦虑,跳槽待遇焦虑,怀孕有性别焦虑,育子有择校焦虑,中年有转型焦虑--没一步是省心的。 心情低落成本 愤怒、伤心、抑郁、无聊、孤独、无力感......受些负面情绪被上司看见,会怀疑你态度不端正影响工作;自己来消化,则需要购物、倾诉、社交、暴食、背包旅行等多种费钱、费时的行为配合。 倾诉成本 在深夜你去哪里找一只没有睡觉的耳朵?既然心里宣泄,又不想暴露隐私,很难。于是花钱看心理医生。想省钱的人,就找报纸副刊编辑,免费贡献一个烂故事。 抗干扰成本 无论工作还是休闲,最缺的是大段完整的时间,所有正在做的事情都可能被另一件事、另一个人或无数短信与电话打断。MSN选择“脱机”,QQ选择“隐身”,手机选择“转秘书台”--免二干扰又不想错过机会。 择偶成本 在择偶这件事上,一时间每种职业的人都觉得自己圈子太窄、交际太少。人人眼高手于顶,挑三拣四的,其实基本也就朋友聚会或介绍、网恋、办公室、婚介和艳遇这几大异性源。若干次不靠谱的恋爱和相亲之后,你可能会选择一直单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