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辅导讲义

授课主题物态及其变化

教学目的1. 知道三态和六种物态变化

2.会用本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会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教学重难点用本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堂引入

本节知识点讲解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构:

单位: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即量程。

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即分度值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测量前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滴、钢铁熔化、冰熔化为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2. 探究固态熔化时的条件:

探究固态熔化时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试管、烧杯、温度计、石棉网、秒表、水、火柴、海波、蜂蜡。

实验装置

海波: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

(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总结:海波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蜂蜡: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蜂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

体。总结:蜂蜡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1、熔点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熔化必须具备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5、固体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6、几种常见的晶体:

几种常见非晶体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晶体凝固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沸腾

a. 蒸发

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b. 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越来越大;响声小。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气泡的特点: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a.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2、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例如:烧开水时壶嘴处冒出的“白汽”;

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周围冒的“白汽”;

打开冰箱门冒“白汽”;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自然界中“白汽”、露水、雾的形成、自来水管出汗、都是因为气温下降使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比如: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液化石油气;火箭里的燃料(液态氢)

四:升华和凝华

生活中物理现象:

在寒冷的冬天,霜雾松冬天衣服可以晾干

在玻璃窗的内

表面会有冰花。

云、雨、雪、露、雾、霜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便液化成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液化)

雨:云中的小水滴相互聚集,就形成了大水滴下降成为雨(液化)

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液化)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凝华)

霜:夜晚,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凝华)霜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巩固练习

1、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D

2、小丽同学在公园里游玩,看到园艺师傅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师傅们把细水管插入树下的土壤里,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这是因为

A.减少了水在地表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表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减弱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A

3、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

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B

4、下列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是:

D

5、装水的试管B浸在烧杯A的水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则()

A.烧杯A中的水不能沸腾,试管B中水能沸腾

B.烧杯A中的水能沸腾,试管B中水不能沸腾

C.烧杯A与试管B中的水都不能沸腾

D.烧杯A与试管B中的水一起沸腾B

6、如下图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

供热不变).根据图象可知:

这种晶体的名称是_______,其熔点是_______,液态名称是_______,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_______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_______状态,加热8分钟时,此物质的温度是____,此时进行的物态变化是____,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_______分钟.

冰;0℃;水;固液共存;液体;100℃;(汽化)沸腾;3

本知识点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水的沸点低于或者高于100℃

B、-1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C、在敞开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D、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

2、如图所示,水在壶中被加热,又从凉铁板上掉下的水是蒸馏水在获得蒸馏水的过程中,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凝固B

3、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出现黑斑,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A.灯丝升华后又凝华形成的

B.灯丝汽化后又凝固形成的

C.灯丝熔化后又凝固形成的

D.灯丝熔化后再汽化最后凝华形成的A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C

5、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6、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变慢的是()

A.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

B.将湿衣服放到太阳下晒

C.用衣架撑开湿衣服晾干

D.用电吹风机吹头发A

7、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纸片,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说明此时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热时间过长,其原因可能是(回答出一条即可).

缩短实验时间99 小于撤去酒精灯水初温太低等

课堂总结

本章主要学习了物态及其变化,这里面包括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之间的转化还涉及吸热和放热。

重难点: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家庭作业

1、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海波熔化过程持续了12min

D、7min时海波处于液态B

2、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A

3、把0℃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D.无法判定C

4、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汽化和熔化

B.凝华和液化

C.升华和凝华

D.液化和升华A

5、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C

6、用如下图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

(2)将装有适量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之一能使试管均匀受热.实验中发现萘熔化的整个过程时间太短,不便于观察,可以通过_______水量(选填“增加”或“减少”)来达到延长过程的目的;_______

(3)小明同学实验时想让温度计与萘充分接触,坚持把玻璃泡插入到试管底部,这样做是(选填“允许”/“不允许”)的;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看出,蔡是_______(选填“晶体”/“非晶体”),萘的熔点是_______℃;

(5)由图乙可知,在5min时萘处于_______态,20min时萘处于_______态.

(1)秒表;(2)增加;(3)不允许;(4)晶体;80;(5)固;液

第 11 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运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知识梳理】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 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 内通过的路程是5m ,则它通过20m 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 内通过的路程是20m ,接下来的15s 时间内作速度为5m/s 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 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合___________km/h 。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 .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9:1 B .1:9 C .4:1 D .1:4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辅导讲义

授课主题物态及其变化 教学目的1. 知道三态和六种物态变化 2.会用本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 会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教学重难点用本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堂引入 本节知识点讲解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构: 单位: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即量程。 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即分度值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测量前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滴、钢铁熔化、冰熔化为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2. 探究固态熔化时的条件: 探究固态熔化时的条件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试管、烧杯、温度计、石棉网、秒表、水、火柴、海波、蜂蜡。 实验装置 海波: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像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 (48 ),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总结:海波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蜂蜡: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蜂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

体。总结:蜂蜡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1、熔点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熔化必须具备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5、固体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6、几种常见的晶体: 几种常见非晶体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晶体凝固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互逆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沸腾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复习

《物态变化》复习 温度、温度计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一、物态变化之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附答案)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附答案)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单选题 1、下图中,正确描述巴中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凝固阶段温度变化的是() A.B.C.D. 2、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 3、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 B.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C.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4、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B.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 C.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 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珠,属于凝华现象 5、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①雾的形成②蜡烛滴“泪”③冻衣服晾干④ 露珠的形成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6、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②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关于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铁管比0℃的木头更冷 B.体温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需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与视线相平 8、海波的熔点为48℃,如果海波的温度正好是48℃,则海波处于() A.固态B.液态 C.固液混合态D.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9、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给盛有水的杯子盖好杯盖 B.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C.把蔬菜放入塑料袋内保存 D.把水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保存 10、下列物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2020年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物态的变化[含详解]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中考复习 ——物态的变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 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1)仅增加水的质量; (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 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分 别对应图线______、______和______(填“a”“b”“c” 或“b”).下列答案填写顺序正确的是() A. c、d、b B. d、c、b C. d、b、c D. c、b、d 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C.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3.下列各种生活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 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了 C. 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D. 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 4.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 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 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 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 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 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5.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下列温度与时间关系图能反映温度计示 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上课讲义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 §1分子热运动 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 B.腌咸菜 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 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 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杯中的更甜。说明扩散块慢与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 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4、 §2、内能 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请你各举两个实例。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4、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图钉温度有什么变化?解释这种变化。 摩擦后的图钉变热,这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图钉的温度升高。 §3、比热容 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无关。 2、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相同的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铝上升的温度较高 B.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C.铝和铜上升的温度相同

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事先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向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测量和读数准确。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三章《物态变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三章《物态变化》(学生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要点梳理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由__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__的过程。 (2)特点:升华时要__________热量。 2.凝华 (1)定义:物质由__________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2)特点:凝华时要_________热量。 解读: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加热升华、干冰升华用于人工降雨、寒冷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球变小、灯丝变细等;常见的凝华现象:雪和霜的形成、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冬天窗户内侧形成的“冰花”、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冷冻食品上白色“粉末”的形成等。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其基本过程是:地面上的水__________形成水蒸气升入空中,遇冷后_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者__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云。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雨、雪、冰雹、雾、霜。降水的一部分__________后发生汽化和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另一部分重新回到大海、 湖泊、河流等,完成循环过程。 二、重点解读 一、升华与凝华 1.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后不见了;0 ℃以下气温中结冰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灯丝变细等。 2.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生活中的霜、雾凇、雪、“冰花”等。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例题1】齐齐哈尔的四季分明,下列常见的四个物态变化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A.B.C.D. 二、物态变化过程的识别 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这三种物态任意两种都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六种物态变化。每 种物态变化都对应着热量的吸收或放出。这六种物态变化可以结合下图来帮助记忆。在该图中,我们将固态、液态、气态看做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由低到高的过程,包括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从外界吸热; 反之,由高到低的过程,包括凝固、液化和凝华都要向外界放热。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1 物态变化》公开课(教案)

专题三热学 热学包括两局部,一是物态变化,二是热和能. 一、物态变化这局部内容,在中考中常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分数值约占总分的2%. 在物态变化这局部内容中,摄氏温度的记法、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是命题的热点;晶体的熔化、凝固,液体的汽化和液化及特点,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命题的热点,主要考查对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考题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形式出现,图象主要是要会识别物态变化图象. 二、热和能这局部内容是中考重点考查知识之一,分数值约占总分的5%〜8%. 关于热和能重点考查的内容有: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内能;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比热容、热量的计算;燃料的热值;能量守恒定律.其中热点是:对扩散现象的理解;比热容的理解,热量计算;做功和热传递.出题主要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创新探究题、联系实际的简答题. 近年来常与电功、机械功结合考查.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理解气态、液态、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和 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4.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知道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 5.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 的观点进行解释. 6.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7.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 的热量计算. 8.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燃料的热值和热能的效率. 9.知道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1 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 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 (

第十二章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回忆并说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会区别六种物态变化。 3.会分析物态变化图像。 【复习重点】 会区别六种物态变化。 【复习难点】 会分析物态变化图像。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物态变化⎩ ⎪⎪⎪⎪⎨⎪⎪⎪⎪⎧温度⎩⎪ ⎨⎪⎧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熔化与凝固⎩⎪⎨⎪⎧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图像汽化与液化⎩⎪⎨⎪⎧汽化⎩⎪⎨⎪⎧蒸发——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吸热,沸点液化——放热——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压缩体积升华与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温度和温度计 【典例1】 按图(a)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温度,其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b)所示,则液体温度为9℃。 ,(a)) ,(b)) 知识模块二 物态变化图像 【典例2】 甲、乙、丙、丁四图是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或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甲) ,乙) ,丙) ,丁)

A.甲、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B.甲、丙两图表示的是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C.丙、丁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D.乙、丙两图表示的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典例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甲) ,乙)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高(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92℃。 知识模块三物态变化 【典例4】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发生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当堂演练提升能力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物态的变化》复习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物态的变化》复习学案 设计人: *** 审稿人: *** 班级姓名 【知识梳理】 一.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规定为0℃,为100℃。 2.温度计: (1)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估计。②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 ④放:玻璃泡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 3.体温计: (1)用途:测量 (2)特殊结构: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设计了。 (3)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是。 (4)使用:(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把水银。二.熔化和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从变成的 过程叫做凝固。 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我们称 为 ,如海波、冰、各类金属等。 3.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升高,这类固体我们称 为,如松香、石蜡、玻璃等。 4.晶体时的温度叫熔点,的温度叫凝固点,同 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定义:物质由变为的过程。 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变成的过程。 (2)特点:热量。 (3)方法:、。 (4)应用:气体液化,使其体积,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煤气罐中的液化气。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概念:物质由直接变成的过程。 (2)特点:热量。 (3)应用:生产中常用干冰升华获得来冷藏食物或实施。 2.凝华 (1)概念:物质由直接变成的过程。 (2)特点:热量。 (3)常见现象: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的形成等。 【聚焦考点】 考点一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例1.(2021春•浦东新区期末)在图中,温度计A的最小分度值为℃。温度计B的测量范围为℃,它现在的示数为℃。其中,为体温计(选填“A”或“B”)。、

第1课 分子热运动【帮课堂】(解析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

第1课 分子热运动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模型; 2.理解分子热运动理论;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 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5.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建立分子热运动概念与理论; 2.知道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3.会用分子热运动理论分析扩散扩散现象; 4.建立物质微粒(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 5.认识物质三态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知识点01 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概念辨析】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 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的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能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对点练习1】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 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C. 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答案】AB。 【解析】A.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A正确; B.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B正确。 CD.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液体分子排列相对紧密,分子之间距离小,表现为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固体的分子排列规则且紧密,分子之间距离小,表现为斥力。故CD错误。故选AB。 【对点练习2】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尘土飞扬 B. 茶香四溢 C. 树叶纷飞 D. 瑞雪飘飘 【答案】B。 【解析】ACD.尘土飞扬、树叶纷飞、瑞雪飘飘这三句所描述的都是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ACD 不符合题意; B.茶香四溢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故选B。 知识点0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如果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也容易被压缩。 3.液体间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重点解读】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邻近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称为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距离有关系。

初三物理新人教版讲义

第十三章内能 §13.1 分子热运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 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图1 解答: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实验观察: 1、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将CuSO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观察现象。 ①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3、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如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

水温度低,扩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3)热运动 由于分之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铅块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 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 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①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图所示。 ②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 F引 = F斥: 斥力起主要作用: 引力起主要作用: 作用力微小,可以忽略: ③引力和斥力的变化过程 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在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斥力变化得快。 如图所示,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 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 接触水面,然后稍梢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项知识集中训练含答案—物态变化辨析

人教版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专练——物态变化辨析(28) 一、单选题 1.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冰棒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打开冰棒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B.包装纸外面的霜,是凝固造成的 C.吃冰棒时感到凉爽,主要是熔化放热造成的 D.手湿时将冰棒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 2.近段时间由于天气逐渐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肺炎等传染病频繁发生,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消毒杀菌。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正在教室喷洒消毒液,桶内的消毒液压出形成“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喷洒过程中,喷出的“白雾”说明液体和气体之间可发生扩散现象 B.喷洒过程中,看到的“白雾”是由于消毒液放出热量形成的 C.喷洒区域附近能闻到消毒液的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消毒液喷洒出来后过一会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露珠的形成液化放热现象 B.严冬公园的雪人变小是升华放热现象 C.冰雕用的冰是凝固吸热形成

D.树上的霜是凝固放热形成的 4.一般滑雪场里都需要进行人工造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冬天房檐下形成的冰柱 B.深秋树叶上的露珠 C.天上飘落的雪花 D.树枝上的雾凇 5.善于观察的小洛发现:夏季夜晚闷热,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第二天早上,玻璃窗上会出现一层水雾;寒冷的冬天,在温暖的室内,早晨起来会看到窗户上有千姿百态的冰花。关于水雾和冰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雾是室外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水雾是室内的水汽化形成的 C.冰花是室外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冰花是室内的水凝固形成的 6.“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不大,所以称为小雪。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3. 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 掌握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明确熔化、汽化与液化是中考物理中的高频考点;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温度计 ①结构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 ②测量范围0~100 ℃;分度值1℃ ③内装液体煤油或水银 ④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⑤使用方法: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中、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实验 室温度计 结构上有无缩口(弯管) 量程与分度值0~100℃与35~42℃),1℃与0.1℃ 使用上可否取出读数,是否需要甩动 (3)体温计 ①结构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缩口(弯管) ②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0.1℃ ③内装液体水银 ④与实验室温度 计的不同之处 (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第0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师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

一、物质的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进行下列四个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下面案的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1)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 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实验(2)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实验(3)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 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第0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导航 模块一 物质的变化 知识预习

实验(4)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记录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液态的水液态的水(2)块状的胆矾粉末状的胆矾 (3) 蓝色的 硫酸铜溶液 蓝色的 氢氧化铜沉淀 (4)颗粒状石灰石 (或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无新物质生成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无新物质生成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有新物质生成 颗粒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变化。如:泼水成冰、水果榨汁等。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如:爆炸、铁生锈等。 【答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讲义第1讲温度与物态变化含解析

第一讲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及物态变化的相关常识 2.掌握固、液、气三者之间的物态变化关系 3.掌握晶体熔化(凝固)实验 4.掌握液体沸腾实验 5.理解熔点、沸点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字母T来表示. 2.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3.摄氏度的规定:,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温度常识】 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是37。1℃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3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时淋浴的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 D、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此温度。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下列对有关数据的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约37。8℃ B.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约30m/s C.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约是25cm D.一枚鸡蛋的质量约500g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在18km/h=18×m/s=5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略小于此数值,约是25cm,故C符合实际; D、10枚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枚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38℃ B.一支中性笔的长度约15.30mm C.一瓶550mL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

九年级物理第1讲(温度,温度计,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第一讲 温度,温度计,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的概念判断】 ①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同一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相同 ②三种温标:摄氏度,华氏度,开氏度 1.用手指去触摸0℃的水和0℃的冰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感到冰更冷,因为冰熔化时吸热B.感觉水更冷,因为“湿冷”比“干冷”更冷 C.感觉一样冷,因为它们的温度相等D.感到冰更冷,因为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2.0℃的水和0℃的冰相比,其冷热程度() A.相同B.0℃的水更冷C.0℃的冰更冷D.无法比较 【2.温度计的使用】 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选用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 ③温度计测量时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壁和底 ④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3.如图所示,四个同学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 4.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该取出温度计立即读数 B.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它最高温度值的温度,但可以测量低于它最低温度值的温度 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D.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必须要使用有零刻度线的刻度尺 5.在练习使用温度计时: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 【3.体温计】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示数只升不降 6.如图的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某医生测量患者甲的体温,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接着用这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患者乙的体温。如乙病人的实际体温是36.4℃,则体温计读数是______,如实际体温是38.2℃,则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 【4.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①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②示数“上小下大” 7.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将会膨胀, 若液面由A上升到B,则表示气温(假设外界气压不变)() 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8.如图,一个充满气体的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容器中,红色液面清晰可 见,这是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的世界上的第一支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判断,细 管上的最大刻度值应在管的________ (选填“上”或“下”)端。 【5.温度计的选择和合金的判断】 ①温度计的选择:所选温度计测量时的温度不能超过测温物质的沸点也不能低于熔点 ②形成合金的条件: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混合,再冷却成为合金。 9.下表中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 和沸点。根据表中信息,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 量气温的温度计内,应选择的物质是() A.水B.汞C.酒精D.乙醚 10.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 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 为合金。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 下列合金不适合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A.铁铜合金B.镁铁合金C.钠铝合金D.铁铝合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