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第7章气体管道

7.1一般规定

第7.1.1条本章规定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煤气、压缩空气和真空等实验室内气体管道设计。

第7.1.2条气体管道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氧气站设计规范》、《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等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第7.1.3条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管宜明敷。当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的通风措施。

第7.1.4条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各种气体管道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

第7.1.5条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

第7.1.6条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管应高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设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能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置换的要求。

第7.1.7条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气体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7.1.8条管道敷设要求

第7.1.8.1条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坡度,坡向冷凝液体收集器。

第7.1.8.2条氧气管道与其它气体管道可同架敷设,其间距不得小于0.25m,氧气管道应处于除氢气管道外的其它气体管道之上。

第7.1.8.3条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50m;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第7.1.8.4条室内氢气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内或直接埋地,不得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

第7.1.8.5条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

7.2管道、阀门和附件

第7.2.1条气体管道宜采用无缝钢管。气体纯度大于或等于99.99%的气体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缝钢管。

第7.2.2条管道与设备的连接段宜采用金属管道。如为非金属软管,宜采用聚四氟乙烯管、聚氯乙烯管,不得采用乳胶管。

第7.2.3条阀门和附件的材质:对氢气和煤气管道不得采用铜质材料,其它气体管道可采用铜、碳钢和可锻铸铁等材料。氢气和氧气管道所用的附件和仪表必须是该介质的专用产品,不得代用。

第7.2.4条阀门与氧气接触部分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密封圈应采用有色金属、不锈钢及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填料应采用经除油处理的石墨石棉或聚四氟乙烯。

第7.2.5条气体管道中的法兰垫片其材质应依管内输送的介质确定。

7.3管道连接

第7.3.1条气体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等形式。氢气管道不得用螺纹连接。高纯气体管道应采用承插焊接。

第7.3.2条气体管道与设备、阀门及其他附件的连接应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螺纹接头的丝扣填料应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或一氧化铅、甘油调合填料。

7.4安全技术

第7.4.1条气体管道设计的安全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7.4.1.1条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和氢气放空管上应设置阻火器。

第7.4.1.2条各种气体管道应设置明显标志。

第7.4.2条使用氢气及可燃气体的实验室应设置报警装置。

第7.4.3条气瓶应放在主体建筑物之外的气瓶存放间。对曰用气量不超过一瓶的气体,实验室内可放置一个该种气体的气瓶,但气瓶应有安全防护设施。

第7.4.4条氢气和氮气的气瓶存放间应有每小时不小于三次换气的通风措施。

实验室气体管道说明及安装

实验室气体管道说明及安装 1.1实验室气体管道系统技术说明 1.1.1编制依据参照国家规 标准规(描述、罗列本招标文件适用的主要标准和规) 下列规、规程和标准通过引用构成了本技术文件的组成部分。本技术文件涉及到的规、规程和标准,除注明年号者外,应为最新版本。所有工程的制造、检验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技术文件外,尚应符合图样以及订货技术协议的有关规定: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Code for Fire Prevention of Building Design》?GB50235-2010 《工业金属管道施工规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metallic piping》 ?JGJ91-93《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Design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Lab 》 ?GB 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Design code for industrial metallic piping》(2008年版) ?GB 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Design Code for H2 station》 ?GB/T 20801-2006《压力管道规工业管道Design Code for Pressure Pipelines》?GB16912-2008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 ?GB50184-2011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SH/T3103-2009 《石油化工中心化验室设计规》 ?电子工业部气体管道安全管理规程 ?GB4962-2008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SH 3501-2011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当上述文件与本技术文件条件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原则上按照较严者的要求执行, 或书面形式向买方提出,由买方负责联络设计方提出处理意见;以上标准均采用 最新版本。

2019新蒸汽管道设计计算

项目名称:XX蒸汽管网 设计输入数据: ⒈管道输送介质:蒸汽 工作温度:240℃设计温度260℃ 工作压力: 0.6MPa 设计压力:0.6MPa 流量:1.5t/h 比容:0.40m3/kg 管线长度:1500米。 设计计算: ⑴管径: Dn=18.8×(Q/w)0.5 D n—管子外径,mm; D0—管子外径,mm; Q—计算流量,m3/h w—介质流速,m/s ①过热蒸汽流速 DN》200 流速为40~60m/s DN100~DN200 流速为30~50m/s DN<100 流速为20~40m/s ②w=20 m/s Dn=102.97mm w=40 m/s Dn=72.81mm ③考虑管道距离输送长取D0 =133 mm。 ⑵壁厚: ts=PD0/{2(〔σ〕t Ej+PY)} tsd=ts+C C=C1+C2 ts —直管计算厚度,mm; D0—管子外径,mm; P —设计压力,MPa; 〔σ〕t—在操作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压力,MPa;

Ej—焊接接头系数; tsd—直管设计厚度,mm; C—厚度附加量之和;: mm; C1—厚度减薄附加量;mm; C2—腐蚀或磨蚀附加量;mm; Y—系数。 本设计依据《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和《动力管道设计手册》在260℃时20#钢无缝钢管的许用应力〔σ〕t为101Mpa,Ej取1.0,Y取0.4,C1取0.8,C2取0. 故ts=1.2×133/【2×101×1+1.1×0.4】=0.78 mm C= C1+ C2 =0.8+0=0.8 mm Tsd=0.78+0.8=1.58 mm 壁厚取4mm 所以管道为φ133×4。 ⑶阻力损失计算 3.1按照甲方要求用φ89×3.5计算 ①φ89×3.5校核计算: 蒸汽流量Q= 1.5t/h 粗糙度K=0.002m 蒸汽密度v=2.5kg/m3 管内径82mm 蒸汽流速32.34m/s 比摩阻395.85Pa/m ②道沿程阻力P1=395.85×1500=0.59MPa; 查《城镇热力管网设计规范》,采用方形补偿器时, 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取值比0.8,P2=0.8P1; 总压力降为P1+P2=1.07Mpa; 末端压力为0.6-1.07=-0.47Mpa 压力不可能为负值,说明蒸汽量不满足末端用户需求。 3.2按照φ108×4校核计算: ①φ108×4计算: 蒸汽流量Q= 1.5t/h 粗糙度K=0.002m 蒸汽密度v=2.5kg/m3 管内径100mm

华东电力设计院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华东电力设计院汽水管道支吊架手册 使用说明 总则 支吊架的整体结构通常是由“管部”、“连接件”和“根部”三个部分所组成,管部、连接件和根部的结构型式均以标号方式表达其名称、结构型式、材料及规格,具本表示方式如下: 第一单元:占两位数,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代表管部、连接件和根部各零件和部件的名称,具体表示方式如下: 第二单元: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管部、连接件和根部的结构型式管部:占一位数,除弯头支架外,通常表示为: “1”——代表≤555摄氏度各种介质温度下的管部结构; “2”——适用于无保温管道的管部结构; “3”——代表焊接式管部结构。 “4”——代表加强焊接式管部结构。 连接件:占一位数,代表各种连接件的结构型式。 根部:占两位数,奇数表示单槽钢的结构,偶数表示双槽钢的结构。 第三单元:占一位数,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代表 管部:与管道表面接触部分所使用的管部材料: “H”——代表合金钢; “R”——代表20号钢; 当为A3钢时,则可省略不予表示。 连接件:代表: 1.螺纹连接件的螺纹旋向,以字母“Z”代表左螺纹,右螺纹者则不表示: 2.中部弹簧组件的支吊方式 “A”——单吊板连接的弹簧; “B”——双吊架连接的弹簧; “C”——螺纹连接的弹簧。 3.未表示者则无要求。 根部:代表悬臂梁结构和简支梁结构与土建梁的支承方式:第四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

管部:管子的外径(毫米) 连接件: 1.拉杆及其附件和标准件的直径(毫米)和拉杆的长度(毫米); 2.弹簧编写及其冷态荷载(公斤力); 3.滚筒的直径(毫米); 4.其他连接件的编号。 根部:表示编号及支吊点距离(毫米)和主要型钢的长度(毫米)。 第五单元:占一位数,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代表: 管部: 1.表示荷载等级: “Q”——轻荷载; “Z”——重荷载; “J”——减震支架管夹。 2.表示支架支座上的特殊要求,当支座上需要带有聚四氟乙烯板作滑动材料时,应注明有“F”字样。 连接件:表示支承底板的特殊要求,同“管部(2)” 根部:空白。 各种管部、连接件和根部型号的具体表达方式,可参阅本手册中各种结构型式的“标记示例”。 本手册所使用的单位,除特殊标明外,分别是 长度——毫米(mm) 面积——平方毫米(mm2) 重量——公斤(kg) 荷载——公斤力(kgf) 力矩——公斤力—米(kgf---m) 设计方面 一、管部 1.手册中的“管部”适用于555摄氏度蒸汽和265摄氏度水及以下介质温度的汽水管道,对于油、气管道亦可使用。选用时应根据管道运行时的介质温度选择合适的钢材。 2.“管部”中的PMAX值系指在介质温度下所允许的最大了承载能力。 因此应根据管道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荷载选择使用。当选用有“荷载等级”的结构时,应根据管道的设计荷载正确选用。当水平管道支吊架的设计荷载超过于荷载超过手册中允许的最大荷载时,除可缩短支吊架的设计跨距外,尚可按图1所表示的方法选择使用。 3.在吊架拉杆偏移角≤4度时,“管部”中的吊架结构强度已考虑到由于管道水平位移所产生的水平力的影响,当吊架拉杆长度较短时和支架有较大的水平位移时,应将支吊架进行偏移安装,偏移安装值和偏移安装方向应在设计方件中标明。 4.对于高温高压管道和水平力要求严格控制的支架,应在支架的支座底面和滑动、导向底板的表面装设聚四氟乙烯板作滑动材料以减少水平力的产生。

给水管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给水管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业主的设计委托书和双方签署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地形图。 3、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设计院已完成的初步设计。 二、采用技术标准、规范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4、《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 5、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 三、工程设计概况 八一路给水管管径为DN600,北接门背街已建DN600给水管,南接西环路,沿西侧人行道敷设。 西环路给水管管径为DN600,北接八一路DN600给水管,南接南环路DN200 给水管,沿西环路东侧敷设。 民主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和DN100,北接门背街已建DN600给水管,沿民主路路边敷设。 龙山路给水管管径为DN300,北接西环路DN600给水管,南接龙都路DN300 给水管,沿东侧人行道敷设。 龙都路给水管管径为DN300,西接西环路DN600给水管,东接马家湾至龙门街DN400给水管,沿北侧人行道敷设。 建设南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北接马家湾至龙门街DN400给水管,南接龙都路DN300给水管,沿东侧人行道敷设。 铁石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北接龙都路DN300给水管,南接西环路DN600 给水管,沿西侧人行道敷设。 丝绸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北接龙都路DN300给水管,南接中兴路DN200 给水管,

沿西侧人行道敷设。 中兴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东接西环路DN600给水管,西接中南路已建DN600给水管,其中节点J-1?J-22沿北侧人行道敷设,J-23?J-37沿南侧人行道敷设。 南环路给水管管径为DN200,东接西环路DN600给水管,西接龙门街DN400 给水管和白龙大道DN250给水管,沿北侧人行道敷设。 四、管材、接口形式、管道基础及管道防腐 1、管材 本工程采用球墨铸铁管;过桥、过街、穿越地下障碍等采用钢管。 2、管道接口 钢管采用焊接接口;球墨铸铁管采用T型橡胶圈柔性接口。 3、管道基础 在管基土质情况较好,地下水位低于管底的地段钢管及铸铁管采用素土基础 , 管道铺设在未经扰动的原土上,铸铁管采用砂基础,砂垫层厚200mm。 管基在岩石地段采用砂基础,砂垫层厚200mm。 管基在回填土地段,超挖500m m,管基的密实度要求达到路基密实度后(95%),垫砂200mm 厚。 当位于淤泥或地下水位多且地下水位高的地段时,应换填300mm碎石,再铺200mm厚砂敷管。 4、管道防腐 球墨铸铁管内外部均需防腐,其内部防腐采用水泥砂浆防腐,并已在制造厂内完成。 埋地钢管及管件内防腐采用IPN8710-2B防腐底漆一道,IPN8710-2B防腐面漆二道,其干膜厚度应130um,钢管及管件外防腐采用IPN8710-1防腐底漆两道, 脱脂玻璃布两层,IPN8710-3厚浆型面漆三道,漆干膜厚度500um,防腐漆操作程序

《燃煤电厂四大管道设计选用导则》

企业标准 Q/CPI ××—20×× 代替Q/CPI ××—20××燃煤电厂四大管道设计选用导则 20××—××—××发布 20××—××—××实施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定义与术语 (3) 4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4) 5设计参数 (4) 6管道材质规格选型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四大管道特性数据 (8) 附录B(规范性附录)火力发电厂推荐四大管道材质和规格系列 (11)

前言 随着火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新建火力发电机组已经从300MW、600MW管道发展机组亚临界参数发展到600MW超临界、600MW超超临界、1000MW超超临界参数,四大管道材质和规格系列也随着不断变化,新的材料、新的管道规格设计选型不断出现。通过对四大管道的材质和规格系列进行统一,可以充分发挥集团公司集中打捆招标采购的优势,并为项目间四大管道调剂使用创造条件,也可使前期项目剩余的管道能够在后期的电厂建设中得到利用,从而有利于减低项目工程造价和节省建设成本。 集团公司曾于2004年4月、2007年3月、2008年3月和2009年5月四次主持召开了在建工程四大管道设计协调会,形成并不断完善了集团公司四大管道材质和规格系列。并在上述四次会议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火力发电机组四大管道设计选用指导意见》。随着新的机型和设计参数不断出现,新材料的运用和使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各种类型机组四大管道材质和规格系列将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导则由集团公司火电部组织编制,是集团公司企业技术标准系列之一 本导则由集团火电部提出。 本导则由集团火电部起草。 本导则由集团火电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 本导则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华东电力设计院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华东电力设计院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使用讲明 总则 支吊架的整体结构通常是由“管部”、“连接件”和“根部”三个部分所组成,管部、连接件和根部的结构型式均以标号方式表达其名称、结构型式、材料及规格,具本表示方式如下: 第二单元: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管部、连接件和根部的结构型式管部:占一位数,除弯头支架外,通常表示为: “1”——代表≤555摄氏度各种介质温度下的管部结构; “2”——适用于无保温管道的管部结构; “3”——代表焊接式管部结构。 “4”——代表加强焊接式管部结构。 连接件:占一位数,代表各种连接件的结构型式。 根部:占两位数,奇数表示单槽钢的结构,偶数表示双槽钢的结构。 第三单元:占一位数,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代表 管部:与管道表面接触部分所使用的管部材料: “H”——代表合金钢; “R”——代表20号钢; 当为A3钢时,则可省略不予表示。 连接件:代表: 1.螺纹连接件的螺纹旋向,以字母“Z”代表左螺纹,右螺纹者则不表示: 2.中部弹簧组件的支吊方式 “A”——单吊板连接的弹簧; “B”——双吊架连接的弹簧; “C”——螺纹连接的弹簧。 3.未表示者则无要求。 根部:代表悬臂梁结构和简支梁结构与土建梁的支承方式: 管部:管子的外径(毫米) 连接件: 1.拉杆及其附件和标准件的直径(毫米)和拉杆的长度(毫米);

2.弹簧编写及其冷态荷载(公斤力); 3.滚筒的直径(毫米); 4.其他连接件的编号。 根部:表示编号及支吊点距离(毫米)和要紧型钢的长度(毫米)。 第五单元:占一位数,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代表: 管部: 1.表示荷载等级: “Q”——轻荷载; “Z”——重荷载; “J”——减震支架管夹。 2.表示支架支座上的专门要求,当支座上需要带有聚四氟乙烯板作滑动材料时,应注明有“F”字样。 连接件:表示支承底板的专门要求,同“管部(2)” 根部:空白。 各种管部、连接件和根部型号的具体表达方式,可参阅本手册中各种结构型式的“标记示例”。 本手册所使用的单位,除专门标明外,分不是 长度——毫米(mm) 面积——平方毫米(mm2) 重量——公斤(kg) 荷载——公斤力(kgf) 力矩——公斤力—米(kgf---m) 设计方面 一、管部 1.手册中的“管部”适用于555摄氏度蒸汽和265摄氏度水及以下介质温度的汽水管道,关于油、气管道亦可使用。选用时应依照管道运行时的介质温度选择合适的钢材。 2.“管部”中的PMAX值系指在介质温度下所承诺的最大了承载能力。 因此应依照管道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可能显现的最大荷载选择使用。当选用有“荷载等级”的结构时,应依照管道的设计荷载正确选用。当水平管道支吊架的设计荷载超过于荷载超过手册中承诺的最大荷载时,除可缩短支吊架的设计跨距外,尚可按图1所表示的方法选择使用。 3.在吊架拉杆偏移角≤4度时,“管部”中的吊架结构强度已考虑到由于管道水平位移所产生的水平力的阻碍,当吊架拉杆长度较短时和支架有较大的水平位移时,应将支吊架进行偏移安装,偏移安装值和偏移安装方向应在设计方件中标明。 4.关于高温高压管道和水平力要求严格操纵的支架,应在支架的支座底面和滑动、导向底板的表面装设聚四氟乙烯板作滑动材料以减少水平力的产生。 5.手册中的部份“管部”除可作支吊架的管部结构外,还可作减震支架和限位支架的管部结构。 6.焊接式管部(个不结构型式除外)一样使用在介质温度≤350摄氏度

管道设计手册

管道设计手册 配管设计通则

目次 1 适用范围 (2) 2 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 (2) 3 管系压力等级的分界 (3) 4 阀门选择 (4) 5 管系放空与排凝 (6) 6 安全阀放空与停工放空 (7) 7 阀门及仪表的安装方法 (9) 8 管件的选择 (12) 9 法兰间隙与管间距 (16) 10 管系法兰的设置 (18) 11 管道的最大允许支撑间距 (18)

1、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装置(单元)配管设计中所涉及的一般事项。 2、配管设计所需基础资料 (a)设计基础条件(B a s i c E n g i n e e n i n g D e s i g n D d t a) (b)详细工程设计数据(配管)[D e t a i l e d E n g i n e e n i n g D e s i g n D a t a(P i p i n g)] (c)流程图(含工艺、公用工程、管道及仪表流程(P&I D) (d)公用工程流程图 (e)装置布置图 (f)设备含机泵、工业炉及其它非定形设备 (g)管道等级表 (h)管道表 (I)仪表规格表 2、管道系统(以下简称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 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的确定原则如下:(1)管系的设计温度取与其相接的设备的设计温度。 (2)管系的设计压力取以下压力的最高者 (a)与管系连接的设备的设计压力; (b)保护管系的安全阀的设定压力; (c)当离心泵出口管道考虑切断时,设计压力为泵的正常吸入压力加上泵进出口额定压差的倍。 (d)往复泵出口管道上安全阀的设定压力。 (3)对于低于大气压操作的管系,按承受外压条件设计,设计压力取。 (4)夹套管内管设计压力:当内管介质压力大于夹套内介质

GB50030氧气管线设计规范要求

氧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30-1991 第2.0.3条氧气站等的乙类生产建筑物与各类建筑之间的最小防火间距,应符合表2.0.3的要求。 注:⑩液氧贮罐周围5m的范围内,不应有可燃物和设置沥青路面。 第9.0.1条氧气管道的管径,应按下列条件计算确定: 二、流速应是在不同工作压力范围内的管内氧气流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氧气工作压力为10MPa或以上时,不应大于6m/s; 2.氧气工作压力大于0.1MPa至3MPa或以下时,不应大于15m/s; 3.氧气工作压力为0.1MPa或以下时,应按该管系允许的压力降确定 9.0.14条六、穿过墙壁、楼板的管道,应敷设在套管内,并应用石棉或其他不燃材料将套管端头间隙填实;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GB16912-1997自1998-2-1 起执行 8 氧气管道 8.1.6 氧气管道的弯头、分岔头不应与阀门出口直接相连。阀门出口侧的碳钢管、不锈钢管宜有长度不小于5倍管外径且不小于1.5m的直管段。 8.1.10 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管线之间最小间距要求应按表8执行。 表8 厂区及车间架空氧气管道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 m 8.1.11 除为氧气管道服务的电控、仪控电缆(或共架敷设的为该类管道服务的专用电缆)外,其余电气线路不准与氧气管道共架敷设。 8.2 氧气流速1) 1)流速均指管内氧气在工作状态下的实际流速。 氧气管道中最高流速不应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 管道中氧气最高允许流速 8.3 管道材质 氧气管道材质的选用应符合表11规定。 表11 氧气管道材质选用表

8.4 管件选用 8.4.1氧气管道上的弯头、分岔头及变径管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氧气管道严禁采用折皱弯头。当采用冷弯或热弯弯制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5倍;当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碳钢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5倍;采用不锈钢或铜基合金无缝或压制弯头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对工作压力不大于0.1MPa的钢板卷焊管,可以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5倍的焊制弯头,弯头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 b)氧气管道的变径管,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焊接制作时,变径部分长度不宜小于两端管外径差值的3倍;其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及焊瘤; c)氧气管道的分岔头,宜采用无缝或压制焊接件,当不能取得时,宜在工厂或现场预制,但应加工到无锐角、无突出部位及焊瘤。不宜在现场开孔、插接。 8.4.2 氧气管道上的法兰,应按国家有关的现行标准选用;管道法兰的垫片,宜按表12选用。

化工管道设计手册

化工管道设计手册 配管设计通则 目次 1 适用范围 (2) 2 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 (2) 3 管系压力等级的分界 (3) 4 阀门选择 (4) 5 管系放空与排凝 (6) 6 安全阀放空与停工放空……………………………………………………………… 7 阀门及仪表的安装方 (9) 8 管件的选择 (12) 9 法兰间隙与管间距 (16) 10 管系法兰的设置 (18) 11 管道的最大允许支撑间距 (18)

1、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装置(单元)配管设计中所涉及的一般事项。 2、配管设计所需基础资料 (a) 设计基础条件(Basic Engineening Design Ddta) (b) 详细工程设计数据(配管)[Detailed Engineening Design Data(Piping)] (c) 流程图(含工艺、公用工程、管道及仪表流程(P&ID) (d) 公用工程流程图 (e) 装置布置图 (f) 设备含机泵、工业炉及其它非定形设备 (g) 管道等级表 (h) 管道表 (I) 仪表规格表 2、管道系统(以下简称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 管系的设计压力与设计温度的确定原则如下: (1)管系的设计温度取与其相接的设备的设计温度。 (2)管系的设计压力取以下压力的最高者 (a) 与管系连接的设备的设计压力; (b) 保护管系的安全阀的设定压力; (c) 当离心泵出口管道考虑切断时,设计压力为泵的正常吸入压力加上泵进出口额定压差的1.2倍。 (d) 往复泵出口管道上安全阀的设定压力。 (3)对于低于大气压操作的管系,按承受外压条件设计,设计压力取0.1MPa。 (4)夹套管内管设计压力:当内管介质压力大于夹套内介质压力时按内管介质压力确定。 3、管系等级的分界 当内管介质压力小于夹套内介质压力时,接承受外压设计,设计压力按夹套内介质压力确定;夹套外管设计压力按夹套内介质压力确定。 (1)管系的压力范围是从压力源到较低压力的管系或所连设备前的第一个切断阀或止回阀。 当是双阀时,双阀的压力等级取较高侧的压力等级(见图1) 图1 管系的压力范围 (2)调节阀周围管道的压力及温度划分见图2 图2 调节阀周围管道等级的划分

管道安装设计说明

管道安装设计说明 1、管道安装应按流向保持千分之三坡度(有特殊要求的管道,需补充说明),各管道最低点及主管末端应加放净点,最高点应加排气点。 2、管道安装前应将内部的浮锈及脏物清洗干净,阀门应除去防锈油污,如需特殊处理的管道应在施工前处理完毕。但应注意与管道相连设备的技术要求,需隔断的位置,应临时设盲板。 3、管道安装时,其焊缝不得设在支架内及穿墙套管内。 4、管道布置图中凡与设备管口相接,且图中未标明标高的管道以设备管口标高进行施工 5、管道布置图中未定位管道及阀门,现场按最佳位置施工。 6、管道安装过程中,若因现场实际测量误差引起管道安装位置变动,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所有埋地管道应采用焊接方式,室外埋地管道穿越道路及回车场地时,应设置保护套,保护套管尺寸比管道大两个规格,套管两端用油麻密封,施工完毕后,套管也按照埋地管道防腐要求进行防腐。8、在管道布置图中,部分未标注定位尺寸的管架,应按照已有的预埋件及墙、柱、就近设备为支撑点,参照管架一览表的选型及《管架标准图》(HG/T21629-1999),现场确定最佳位置安装。 9、管道安装完后,按《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和《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的要求进行吹扫、脱脂和清洗。 10、管道试验:

(1)管道试压应具备的条件: a、管道支架安装完毕。 b、需做热处理的焊口热处理工作结束 C、管道安装全部完成并检查合格。d、管道的焊缝按管道数据表的要求进行探伤,并有探伤报告。e、试验的压力表已经校验,其精度不低于1.6级。 (2)管道安装完毕后按《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的要求进行液压试验。 (3)管道安装完毕后,输送高度危害介质的管道按《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的要求做泄漏性试验。 (4)压力试验和泄漏性试验需满足本工程管道数据表中技术要求。(5)按照《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的要求进行焊后热处理,以消除应力。 11、管道安装时应注意“液袋”和“气袋”。即在液体管道低点加排净,在气体高点管道加放空 12、所有管道均不可与管架直接发生摩擦,做支架时管道与管卡接触应加垫橡胶板。

城镇燃气管道布置设计要素分析

城镇燃气管道布置设计要素 城镇燃气管道布线的依据 城镇燃气管道布线时,必须考虑到下列基本情况: ( l )城镇燃气门站、储配站的位置; ( 2 )管道中燃气的压力。高压燃气管道不宜进入城镇四级地区; ( 3 )城镇燃气各级调压站的位置; ( 4 )街道其他地下管道的密集程度与布置情况; ( 5 )街道交通量和路面结构情况,以及运输干线的分布情况; ( 6 )所输送燃气的含湿量,必要的管道坡度,街道地形变化情况; ( 7 )与该管道相连接的用户数量及用气量情况,该管道是主要管道还是次要管道; ( 8 )线路上所遇到的障碍物情况; ( 9 )土壤性质、腐蚀性能和冰冻线深度; ( 10 )该管道在施工、运行和万一发生故障时,对城镇交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城镇燃气管道平面布置时需考虑因素 城镇燃气管道平面布置时,要考虑下列各点: ( l )要使主要燃气管道工作可靠,燃气应从管道的两个方向得到供应,为此,管道应尽可能逐步连成环形; ( 2 )次高压、中压管道最好不要沿车辆来往频繁的城镇主要交通干线敷设,否则对管道施工和检修造成困难,来往车辆也将使管道承受较大的动荷载。对于低压管道,有时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后,可沿交通干线敷设;( 3 )燃气管道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面通过。燃气管道不宜与给水管、热力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等同沟敷设。在特殊情况下,当地沟内通风良好,且电缆系置于套管内时,可允许同沟敷设; ( 4 )燃气管道可以沿街道的一侧敷设,也可以双侧敷设。在有有轨电车通行的街道上,当街道宽度大于20m 或管道单位长度内所连接的用户分支管较多等情况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以采用双侧敷设; ( 5 )燃气管道布线时,应与街道轴线或建筑物的前沿相平行,管道宜敷设在人行道或绿化地带内,并尽可能避免在高级路面的街道下敷设; ( 6 )燃气管道布线时应在门站、储配站、调压站进出口、分支管起点、主要河流、主要道路、铁路两侧设置阀门,次高压、中压管道上每2km 左右设分段阀门。高压燃气干管上,分段阀门最大间距为:以四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8km ;以三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13km ,以二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24km;以一级地区为主的管段不应大于32km ( 7 )在空旷地带敷设燃气管道时,应考虑到城镇发展规划和未来的建筑物布置的情况; ( 8 )为了保证在施工和检修时互不影响,也为了避免由于漏出的燃气影响相邻管道的正常运行,甚至逸入建筑物内,地下各级压力燃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构基础以及其他各种管道之间应保持的最小水平净距分别列于表 4.1-15-1 、表

实验室气体管道设计方案

方案内容 方案设计目的 高纯气体中央供气系统是专为高精度分析测试设备所用高纯工作气体的传输而设计,系统需要为分析设备提供压力、流量稳定且经过长距离传输后纯度不变的高纯气体以满足各种高精度分析设备的使用要求。系统同时还应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并方便客户的日常使用及管理。 第一部分气瓶间布局 1.由于存放的气体由于有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气体,按国家规定必须分库存放。分别放入不同的气瓶间内。 2.气瓶间内设立一次调压面板,其中二托一面板带吹扫铜镀铬面板4套 3.压力调节器入口前需加装烧结金属过滤器以防止颗粒等杂质污染系统。 4.所有面板均配备吹扫阀,可实现对面板的清洗置换。 5.压力调节器及相关管件均需牢固的固定在压力调节面板上,面板应设计的紧凑而合理,以尽量减少系统中的死体积。 6.压力调节面板应采用全不锈钢材料制成,并且牢固的固定在可靠的位置上,确保其安全性。 7.气瓶间内存放的气瓶采用带防倒链的气瓶支架固定,气瓶支架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气瓶支架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 8.气瓶间内的气体钢瓶与压力调节器之间采用SS 316L高压金属软管连接无渗透。 高压软管为柔性软管,以保证连接的方便性。并自导防护钢缆,预防极端情况下,

钢瓶阀损坏等现象带来的高压“抽鞭”事故。压力调节器与管道的连接方式为双环卡套。 9.高压软管上的钢瓶接头必需与钢瓶角阀的规格相匹配,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10.排空气路应分类收集、固定牢固并排放至室外安全地点。 第二部分终端布局 11.系统设置为二次减压系统。终端采用壁挂式设计。上设有压力调节器、输出压力指示计、紧急切断阀,同一气路的呈上下对应排布,方便操作。面板为不锈钢产品。 具体位置参见图纸,具体配置情况如下: ■壁挂式终端标准型 26套 注:该终端可以实现在室内对设备的压力调节、输出压力的监控及气路开关控制,省去了每日往返于气瓶间和实验间的奔波,提高了办事效率。 12.控制终端上的气体出口尺寸要与分析仪的气体入口尺寸相对应。气体出口接头还应方便安装。 第三部分气路的布线 13.气瓶间内压力调节面板与实验室内的气路终端之间选用SS 316L BA管进行连接,管道内表面光洁度为Ra<0.4um BA级管道。 14.4N氮气主管线采用OD3/8”(6.35mm)的管道,0.5Mpa压力下流量可达8M3/小时,完全满足常规用气需求,支线采用OD1/4”(6.35mm)的管道。用焊接三通分出支路来对设备进行供气。 15.5N氮气、氦气、预留气主管线采用OD1/4”(6.35mm)的管道,支线采用OD1/4” (6.35mm)的管道。用焊接三通分出支路来对设备进行供气。

压力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目录 一、压力管道设计基本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压力管道设计、安装、检验相关标准、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压力管道图样绘制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压力管道设计文件编制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压力管道设计基础数据采集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压力管道布置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压力管道材料选用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压力管道元件选用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压力管道支吊架设计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压力管道强度计算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一、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二、压力管道防腐、隔热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三、压力管道其他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压力管道设计基本规定 总则 1.1.1 本规定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R1001-2008《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制定。 1.1.2 本规定适用于公称压力小于或等于42MPa的工业金属压力管道及非金属衬里的工业金属压力管道的设计。非压力管道的设计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1.1.3 本规定不适用于GB/《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1部分:总则第条规定的管道范围。 1.1.4 压力管道,是指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 1.2.1 GA类(长输管道) 长输(油气)管道是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划分为GA1级和GA2级。 GA1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长输管道为GA1级: (1)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的长输管道。 (2)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并且输送距离(指产地、储存地、用户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管道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200km的长输管道。 GA2级: GA1级以外的长输(油气)管道为GA2级。 1.2.2 GB类(公用管道) 公用管道是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和热力管道,划分为GB1级和GB2级。 GB1级:城镇燃气管道。 GB2级:城镇热力管道。 1.2.3 GC类(工业管道) 工业管道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划分为GC1级、GC2级、GC3级。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作者:陈龙俊、黄志斌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册数规格:全五卷+ 1CD16开精装 定价:Y 1280元 现价:520元 详细目录 第一篇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概述 第二章石油化工工艺流程图设计 第三章物料衡算 第四章能量衡算 第五章石油化工管道仪表流程图(PID )的设计第六章石油化工工艺设备设计及其选型 第七章车间布置设计方法 第八章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基本方法 第九章计算机在石油化工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篇石油化工工艺工程项目设计及常用规范第一章工程设计项目专篇编制的设计文件

第二章公用工程分配系统和辅助系统设计第三章工程设计常用规范(规定、标准)和相关资料 第三篇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安装设计施工技术 第一章石油化工管道法兰 第二章石油化工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计 第三章石油化工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基本单元典型设计第四章小型设备设计施工技术 第五章管道与设备隔热安装设计施工技术 第四篇石油化工新型储罐浮盘设计与应用 第一章新型储罐浮盘设计与应用概述 第二章铝浮铜式铝制骨架内浮盘设计 第三章塑胶浮子铝制骨架内浮盘设计 第四章石油化工浮盘项目的可行性分折和浮盘工厂设计第五章石油化工储罐设计与施工的相关标淮 第五篇石油化工压力管道设计与施工检验 第一章石油化工压力管道设计概论 第二章计算机辅助石油化工压力管道设计软件 第三章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与实例第四章压力管道的隔热设计和防腐蚀措施第五章长输管道和公用管道设计简述

第六章压力管道的制图设计 第七章压力管道的施工与检验 第八章压力管道设计专业项目管理 第六篇石油化工单元工艺设计计算与选型 第一章反应器 第二章发酵罐 第三章液体搅拌 第四章离心机和过滤机 第五章泵 第六章压缩与膨胀机 第七篇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 第一章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国内外标准第二章石油化工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第三章石油化工复杂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第四章典型生产单元的控制方案第五章石油化工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第六章控制室的设 计第七章仪表盘、柜的设计 第八章储运系统仪表选型及自动化设计 第九章防爆设计及标准

压力管道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射阳港经济区射阳金鹤纤维素有限公司蒸汽管网设计工程。蒸汽管网利用三通由原厂区内蒸汽管道接出,通至新库房。 2、设计参数 工作压力:0.8MPa 工作温度: 160℃ 设计压力: 1.6 MPa 设计温度: 300℃ 工作管道直径:Φ108×5 过路段埋地外护管直径:Φ219×6 保温材料:超细离心玻璃棉δ=60-70mm(详见图纸列表) 保护层:镀锌彩钢板δ=0.5mm 3、本设计遵照以下标准规范 1、《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2006); 2、《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D0001-2009); 3、《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CJJ104-2005); 4、《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5、《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6-2008);

6、《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 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97); 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2011); 9、《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范》(TSGR1001-2008); 10、《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549号国务院令; 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 4、输送介质为蒸汽的管道,管道分类为GC3。 5.蒸汽管道安装 5.1蒸汽管道的施工验收应符合《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2006)和《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的有关规定。 5.2材料:工作管采用20#(Φ108×5)无缝钢管,管道标准为GB/T8163-2008或GB3087-2008。焊接采用氩弧焊打底,焊丝为H08Mm2Si,盖面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条型号为E4303,对应牌号为J422;埋地外护管均采用螺旋钢管(Q235B),管道标准号为SY/T5037-2000,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条型号为E4303,对应牌号为J422。 5.3蒸汽管道的弯头采用热压弯头(GB12459-2005),除特殊注明外,弯头弯曲半径R=1.5DN。三通采用标准无缝三通(GB12459-2005)。管件壁厚不小于直管段壁厚。 5.4全部钢管、管件以及预制件等应有制造厂的合格证书或复印件,在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将内部清洗干净,不得留有杂质;保温制品需有性能检测报告,保温表面不得有

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气体管道设计要求 第7章气体管道 7.1一般规定 第7.1.1条本章规定适用于压力不大于0.8MPa的氢气、氧气、氮气、煤气、压缩空气和真空等实验室内气体管道设计。 第7.1.2条气体管道设计除应按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氧气站设计规范》、《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等的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第7.1.3条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以及引入实验室的各种气体管道支管宜明敷。当管道井、管道技术层内敷设有氢气、氧气和煤气管道时,应有换气次数为每小时1~3次的通风措施。 第7.1.4条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的通用实验室,各种气体管道也应按标准单元组合设计。 第7.1.5条穿过实验室墙体或楼板的气体管道应敷在预埋套管内,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 第7.1.6条氢气、氧气管道的末端和最高点宜设放空管。放空管应高出层顶2m以上,并应设在防雷保护区内。氢气管道上还应设取样口和吹扫口。放空管、取样口和吹扫口的位置应能满足管道内气体吹扫置换的要求。 第7.1.7条氢气、氧气管道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有接地要求的气体管道其接地和跨接措施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7.1.8条管道敷设要求 第7.1.8.1条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水平安装,输送潮湿气体的管道应有不小于0.3%的坡度,坡向冷凝液体收集器。 第7.1.8.2条氧气管道与其它气体管道可同架敷设,其间距不得小于0.25m,氧气管道应处于除氢气管道外的其它气体管道之上。 第7.1.8.3条氢气管道与其它可燃气体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50m;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应小于0.25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第7.1.8.4条室内氢气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内或直接埋地,不得穿过不使用氢气的房间。 第7.1.8.5条气体管道不得和电缆、导电线路同架敷设。

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示范文本

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有;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 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 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在确走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 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4)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 (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厂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5)管道应架空或地上缴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

设在管沟内; 6)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7)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8)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 1O %?30%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管架宜 留有10% - 20%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 9)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0)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1)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 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惰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

电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是在1994年出版的电力管道手册和2005年出版的电力管道设计手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发行的。在此修订版中,每个编辑部门都发布了强大的技术阵容,每个作者都参与其中在编制中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修订开始,准备到审查,每个步骤都是一丝不苟的。作者的尽责态度和严谨态度有效地保证了本手册的性质,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手册内容全面,易于使用,反映了电力管道专业发展的新成就。本书中的大量图表和数据可以由电力管道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直接选择,也可以作为工程验收的参考。 电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是一本全面的电力管道设计参考书。本书涉及的管道类型包括:热力管道,例如蒸汽管道,热水管道,冷凝水管道和废蒸汽管道;以及天然气管道,如冷气管道,水煤气管道,城市煤气管道,天然气管道,液化石油气管道;以及天然气管道,例如压缩空气管道,氧气管道,氮气管道,乙炔管道,氢气管道,二氧化碳管道,真空系统管道,高纯度气体管道等。该书共17章,包括常用数据,管道系统及其选择,管道布置和铺设,加热管道直接埋入技术,管道水力计算,管道热补偿,

管道支吊架的跨度和载荷,管道支吊架,管道强度计算和应力检查计算,选择管道组件,隔热和防腐,变电站,真空管道系统和高纯气体的安装和验收,工程评估等。本书中的大量图表和数据可以由电力管道设计人员直接选择。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也可作为工程验收的参考e。 前言,11.1单位与转换关系11.1.1长度单位的转换11.1.2面积单位的转换11.1.3体积单位的转换,体积单位的转换11.1.4速度单位的转换11.1.5角度单位的转换11.1.6角速度单位转换21.1.7质量单位转换21.1.8密度单位转换21.1.9比体积(质量)单位转换21.1.10力和重量转换力单位转换31.1.11压力单位和应力单位转换31.1.12单位转换动态粘度31.1.13运动粘度的单位换算31.1.14功,能量和热的单位换算31.1.15功率单位的换算31.1.16体积流量的单位换算41.1.17温度单位的换算41.1.18热能单位的换算电导率(热导率)41.1.19传热系数的单位换算41.1.20比热容单位的换算41.1 21制冷量单位的换算41.2通用计算数据表51.2.1拱形元素半径r = 1 51.2.2管道计算数据61.2.3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81.2.4常用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161.2.5水和蒸汽的性能171.2.6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