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澳大利亚电影_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_澳大利亚电影_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_澳大利亚电影_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澳大利亚电影”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摘要]电影作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的完善结合体在电影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传递文化作用。“澳

大利亚电影”课是一个范例。它说明了电影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建构着多元

文化认同和理解。作为高校四级后文化拓展课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

养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澳大利亚电影”课 多元文化理解 建构

一、研究背景

“澳大利亚电影”课是北京大学非英语

专业大学生在完成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英语

四级学习后,选修的语言文化类型的拓展课

程之一。作为一门四级后的语言文化课程,

“澳大利亚电影”课一学期给学生展示5部

反映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影视作品:《澳洲

乱世情》(Australia),《加里波利》(Gallipoli),

《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悬崖

下的午餐》(The Picnic at Hanging Rock),和

《钢琴别恋》(The Piano)。通过电影这个

视听艺术的窗口,电影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

今天澳大利亚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

化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多元文化认同和

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

国家,认识这样一个国家,也是构建二十一

世纪青年学生跨学科知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文化视角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im)最初是著名心

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建

构主义观点坚持语言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

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而

是通过原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输入之间的相

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能力。[2] 这一理论是认

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是素质教育的理

论基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他人

的帮助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立事

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学习者是在

周围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

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

发展。建构主义倡导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文电影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是学习

文化的过程。文化的概念不是先天所有,是

通过后天习得的。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截然

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属于跨

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差异进行的研究。研究跨文化交际的

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4]

三、个案研究:以“澳大利亚电影”课

为例

北京大学自2009年起为非英语专业大

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后的拓展性文化课

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

主体的形式。首先学生课前需要根据教学计

划对要讲评的电影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

读,以便参加课堂电影讨论。其次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导的分析作品和讨论,教师只是

指导者。

(一)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如何评价一个学期的“澳大

利亚电影”课?(2)学生怎么样看待通过

电影方式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研究对象

58名学生中,男生38人,女生20人。

平均年龄20岁。在2009-1010学年第一学期

选修“澳大利亚电影”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首先基于58名选课学生的问

卷调查,然后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0.0)

统计软件。笔者又从58人中随机访谈8名

学生,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如何通过电影来建

构多元文化的理解。

(四)结果与讨论

1. 电影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拓宽

学生的文化视野

电影语言传递着文化符号和意义。电影

课堂教学将文化意义展现给学生。学生对电

影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澳大

利亚电影教学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个

国家的多元文化观念。下面的表1是个量表。

它反映了学生对电影课堂教学中文化建构功

能的看法。

(表1 :学生对“澳大利亚电影”课的总体评价)

平均数和众数反映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多

数水平和集中趋势;中数表示学生对澳大利

亚电影喜欢的程度。表1中的平均数8.1739

和众数8说明学生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电影”

课上讨论的5部电影不仅增加了他们对澳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0.046

利亚多元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了解澳大利

亚历史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由此可见,电影

能够成为学生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表1的

中数8反映了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这种以学生

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认为它能够有效地帮助

获取文化知识。

访谈中,一个学生说,“5部电影让我

看到了澳大利亚社会并不完全是我以前了解

的以白澳文化政策为主导国家。在这块土地

上,200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

活方式,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因此建立起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另外一个同

学说,“二战后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澳

洲,使得这个国家今天成为200多个民族的

独特组合。这些电影让我觉得澳大利亚一定

是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国家,没有人去关注别

人的身份。只要生活在那片国土上,就会得

到足够的信任”。学生喜欢通过电影这种视

觉艺术来增加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不是仅读

一些东西就可以理解,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比如电影、视频等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的过

程。下面表2的结果显示了72%学生选择影

视资料作为他们理解文化最好的手段,这个

百分比远远高出了喜欢文本形式的学生人数

(23%)。

问卷题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本资料1323%

音频资料35%

影视资料4272%

总数58100%

(表2 : 学生眼中对了解文化最直接的媒体形式)

电影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和文化

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反映。今天的大

学生都是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

多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他们的长辈相

比,他们更容易通过视频感官刺激来获取知

识。充分利用电影课来传播文化价值观,拓

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建构多元文化认同是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澳大利亚电影”课堂讨论也是建构文

化理解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除原土著居住民

以外,人口的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在讨论

过程中,有的学生质疑澳大利亚移民的文化

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共存的可能性。不同

文化的人看世界的方法不一样,如何在一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 甘玲玲. 多媒体辅助的大班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时间[J].高教论坛,2006(5):18-24.

[3] 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2005(4): 6-8.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4.

作者简介

张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语

言学与外语教学、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

社会中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呢?有的同学说:“尊重移民的文化,重视各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平等权利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恪守的基础。多种不同民族共生共存的国家没有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冲突,而是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平等待遇和机会”。学生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初步、原始的想法,在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和碰创中,迸发出火花。同学之间的“头脑风暴”也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发展,这一点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式的电影课堂教学让我们觉察到学习者身上对文化认识的变化,他们的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得到拓宽,新的文化认同得到建构和发展。

2.电影是建构多元文化视角的手段之一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它通过题材、故事情节等手段来表现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变化。表3统计了学生对一个学期所展示澳大利亚电影的喜爱程度。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影响他们文化态度的电影。

五部电影题材对最喜欢电影的选择百分比《澳洲乱世情》(Australia)爱情故事16

28%《加里波利》(Gallipoli)战争题材35%《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

历史题材

32

55%

《悬崖下的午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文学题材2

3%

《钢琴别恋》(The Piano)

女性题材

5

9%

(表3:学生对电影题材喜欢的选择)

表3结果显示在“澳大利亚电影”课上展示的5部电影中,《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是最受学生青睐的一部。1996年,澳大利亚女作家多莉丝?皮尔金顿?加利梅拉(Doris Pilkington Garimara)完成了小说《防兔篱笆》。此书一面世,就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6年后,此书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无数。在20世纪30年代,白人以物竞天择的自然生存法则为理由对土著人实施迫害政策,将土著人的小孩抓到白人的营地驯化,这些孩子称为“被偷走的一代人”(the stolen generation)。《防兔篱笆》记录澳大利亚这段土著人与白澳人冲突的历史。电影情节展示了两个被抓进营地的女孩如何经过千辛万苦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这两位80岁的电影原形人物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政策,国家让土著人分享现代白人社会的便利。政府做出

很多努力,保护土著人的文化。

访谈中,有的同学说,“白人来到澳洲大陆,发现土著人与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就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更加优越的地位,进而认为他们有权力帮助土著人进行他们所谓的文明化。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野蛮的歧视。一个文明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其独特性,如果所有的文明都是一个形式,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单一的没有色彩的世界了。所以,白澳政策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侵略”。还有一位同学说,“这个片子的主题应该就在于平等这个观念。地球上每一种文化的行程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而其存在就必然有其合理性与独特的魅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汇时,从来都不能以高下优劣来判断,而那些浸淫在特定文化中的不同种族的人群,自然也不应有优劣之分。人类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化,如果整个地球千篇一律,人类文明大概也就停止了进化的脚步。文化的平等,是人的平等,因为文化体现在人的身上”。还有的同学在课程论坛里写了一首小诗:

“你的心中有防兔篱笆吗?其实,我和你一样……

虽然我是黑人、虽然我是印第安人、虽然是贱民、虽然我是土著……

虽然我是贫苦农民、虽然我是小学未毕业、虽然我从没走出大山……

虽然我是曾经的小强盗、虽然我是曾经的瘾君子、虽然我是曾经的精神病……

虽然……

我不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我成为一个《窈窕淑女》,

你能尊重我吗?你能平等的看待我吗?你能容许我正常的生活吗?

我只是一只普通的小黑狗,但请你别用硫酸漂白我。”

接受访谈的8位学生一致认为电影帮助他们直观的认识了这个国家。澳大利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的问题,发展至今澳大利亚已经在处理多元文化方面显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为了生活需要抱着一颗理解与包容的心去和那些与自己有着极大不同背景的人打成一片。有的同学说,“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不应该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思想和文化都要进一步开放。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这不是说要中国走西化的路子,而是希望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能够更加宽容,在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时,能够从容善意地接受别的文化,就像古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的境界”。电影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看到他人文化的优势,使

得跨文化意识得到加强,内在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影视这个窗口,帮助学生了解和建构新的文化认同,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电影课堂教学中的获得的经验是学生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四、结语

文化认同的建构是个动态过程,不是即时性的结果。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会发现看得见的变化。通过一个学期对澳大利亚影视作品了解,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今天中国的大学生是在汉语和汉民族“同质”文化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理解的经验,因此学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过程就是体悟我们自己思维视野有限性的过程。

澳大利亚文化汇总

Australian Culture 如何适应澳大利亚文化 尊重私人空间 澳大利亚的文化中,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私人空间。一些在国内看似无心的行为,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很可能成为一种无礼与冒犯。 “如果是在超市里,别人在看货架上的东西时,即使他站得离货架有1米左右,如果你要从那儿过,是不能从那个人和货架之间走过去的,一定要从那个人背后绕过去,直接从中间走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来悉尼留学还不到3个

月的敬路月已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从背后绕不过去,一定要说打搅了,再从中间穿过。这是普遍的礼貌问题,不只是我个人要这么做。” 敬路月告诉笔者,之前的一次经历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去买肉,看到一个店员在那儿愣着,我就去跟她说我要买什么,但当时我没发现,实际上她是在等另外一位顾客付钱,而那位顾客和这个店员站的距离,对我来说,是看不出他们俩是在谈话的。然后,那个店员就很不客气地跟我讲:难道你没看到我正在为别人服务吗?我心里觉得委屈,他们中间隔了一个放肉的展柜,那个顾客和展柜之间还能挨紧站3个人。”敬路月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比画出顾客与店员之间的距离。 转换思维模式 在为人处世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辞让之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含蓄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处世哲学。谦逊含蓄与直截了当是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的差别之一。 “有一次,一位澳大利亚同学来我家玩,临走前,我客套地说了句‘明天有空带着你女友过来玩’,没想到第二天他真的和女友一起买了很多吃的东西过来,大有开派对的意思,弄得我很尴尬。”在澳大利亚悉尼留学的黄鹤告诉笔者。 此外,在学习方面,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比较善于综合性思考,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善于分析性思考,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注重从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外,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顺着老师的讲解听下去,而澳大利亚学

中澳文化之我见

14酒店管理李小强 中澳文化差异之我见 在你到达澳大利亚之前,你也许已经从书上、澳洲回来的旅游者那里或是你的亲戚朋友的经验得知澳洲或澳洲人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这些观点是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就象你会认为一些澳洲人对你的国家的一些看法有时会被很奇怪的歪曲了一样。 澳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有时很难接受一些陈旧的观念。你会发现你在不断的比较澳洲和你自己的国家,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始你会感到很难适应或感到不满,渐渐的你会理解澳洲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去鉴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去了解这里的环境和这里的人。最基本的是要和澳洲人相处融洽。下面一些观点也许会帮助你去了解澳洲人什么样和怎样去和他们成功的相处。澳洲人很自豪的称自己为‘平等主义者’。事实确实是这样,谈话非常随便。比如:学生对老师通常是直呼其名字,态度也不象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尊敬。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其他人也是同样的友好和不正式:秘书,实验室的技师,图书管理员和清洁工;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司机;售货员和银行职员-这些人都给学生提供服务但绝不是‘佣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很有资历和经验的,如果你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他们会非常不满。所以,做为一个对澳洲社会很陌生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对每个人都表现足够的友好并给予尊敬。 澳洲人说话非常直率,有时甚至是你会觉得他们过于外向以致显得莽撞。你也许会被一句很普通的骂人话或说话的方式触怒;比如,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称呼你为‘哥们儿’;经常用演讲的说话方式来体现他们的容易接近。

有时他们的幽默和玩笑听起来非常怪异。他们的话语有时让人觉得失望,但是请认真听,不要很快就反感。去观察他们互相怎样交谈,怎样反应,去感觉他们的幽默。你不用特意去学他们,但是你需要去理解他们交谈中暗含的意思。总之,要时时刻刻怀有一种宽容的心对待不同的事物和文化.有一些情况会使澳洲人对外国人产生反感,如:不按秩序排队等。许多情况下人们需要排队等候某项服务--在邮局或公共汽车站--澳洲人一般不会排成一个很明显的队,但是很明确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一个不明情况的外国人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而认为柜台开门或者汽车进站的时候,谁都可以往前挤。这样很可能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甚至会粗暴的批评你。所以,一直等候直到轮到你,在你后面的人一样会守秩序。你如果不能确定是不是有一个队(人很少或看上去很希松的时候),你应该询问一下"IS THIS A QUEUE?" 然后再站到自己该站的地方.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麻烦,你最好能从别人那里寻求一些意见和帮助-向朋友,学校的咨询员,你的课程协调员寻求帮助。澳洲人特别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你没有要求,别人不会干涉你的生活或主动给你建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发成绩单. 每个人的成绩单都是用信封密封好的.只有你自己和有关老师知道. 除了颁发奖学金之类,也一般不予排名. 即 使排名, 也不公布具体分数. 一个坏处是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开口说,别人很难知道. 这时你应该直接和能够帮你的人表达清楚. 否则会使事情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许多问题在别人的帮助下,往往是能很快得到解决的。澳洲人希望你能独立。你不提出他们不会给你帮助;但是你一旦提出,他们会尽力帮助你。关键的是你自己迈出第一步。不干涉他人隐私的习惯在日常谈话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如果你不是很了解一个人,一般你最好只谈一些很随便的话题,如果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问他的收入,年龄,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就像可口可乐神秘的“7X”秘方一样,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与众不同、身价倍增,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可口”和“可乐”。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个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个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莱坞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它作为全球“梦工厂”和“印钞机”的最大源泉。 凭借着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好莱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传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交融沟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偏好也随之多元化。好莱坞追求欲望和利润的痴心脚步已经越来越追不上观众变心的翅膀了,他们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自己高企的审美预期。他们急切地需要世界题材来踏勘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盈利能力的新边疆。现在,这只文化大鳄开始向世界张开了大口,在世界各国开设“灌装分厂”,开始梦想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的运作策略和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是好莱坞“文化入侵”其他国家民族素材的重要原因。“欲望工厂”的生产要得以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新奇。这不仅仅指电影拍摄技巧和电影明星的不断更新。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的状况,好莱坞曾尝试向太空、史前和未来等幻想空间进军,虽然也取得了类似于《星球大战》、《魔戒》等片的巨大成功,但卡通和动漫带来的冲击令它如芒在背,不敢大意。于是,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宝藏,寻找新的欲望原料,成了好莱坞的新战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

论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潮和激烈的社会权利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多种文化的繁荣,美国作为“民族大熔炉”在移民同化方面的效果也随之减弱了。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对特定时代下社会巨大变化的理论回应,是从西方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群体的角度出发,向主流社会吁求尊重其文化差异和独特的文化身份,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反对西方文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并为少数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任何一种理论都会经历一个受质疑和再反思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过分关注人们的族群身份并渲染文化的差异性,会削弱文化认同并将社会推向动荡与分裂,也有学者认为多元和统一的矛盾并非美国社会所独有,不能否认其在教育、经济、政治及社会观念等各个层面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多元文化主义虽然产生了一些消极性影响,但总体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相对“单一文化”来说的,在美国社会它主要指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国内很多学者在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研究时首先应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主要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指出不同文化共存这一事实;后者则是一种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不仅指出了多种文化并存,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加以平等对待,最终追求的理念是平等和正义。在“多元”的旗帜之下聚集了各种不同的诉求,有的呼吁建立一种以文化划分的新国家格局,有的要求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扶持,有的涉及对少数族裔生活方式、语言和信仰的尊重。因此,它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公共政策,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这些理念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美国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和族群构成的国家,如果有所谓的美国文化的话,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第二,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传统的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建立在某一个族类群体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第三,族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1]。 在较大的社会体系中,因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而在主观上自我认同并与其他群体区别的一类人可被称为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族群而不是公民个人。“少数族群基于特定的族群与族群意识而形成的文化成员身份,就是族群身份”[2],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美国是多族群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但少数族群文化的价值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也不能反映各族群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地位。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在主流社会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同化与少数族裔固守自己的文化认同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多元文化主义者看到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背后的“同化主义”和“一元主义”诉求,极力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主流社会承认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族群身份。 族群身份不仅是族群间相互区别的标志,而且涉及到平等与承认的问题,既承认族群差异,更要承认差异平等,这就使得美国的少数族群不满于以往的同化模式,开始坚持和保护本族群的文化,同时寻求群体权利的建构与保障。美国是一个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一贯认为社会公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起点平等”和“权利平等”,因而主张在公共领域中赋予每个国民普遍平等的身份与权利。多元文化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公民身份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个体平等的不同理解――平等究竟是无视差异的一视同仁,还是在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差异”是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既指一个少数族群文化的个性

_澳大利亚电影_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

“澳大利亚电影”课多元文化视角建构的探索[摘要]电影作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的完善结合体在电影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传递文化作用。“澳 大利亚电影”课是一个范例。它说明了电影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建构着多元 文化认同和理解。作为高校四级后文化拓展课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 养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澳大利亚电影”课 多元文化理解 建构 一、研究背景 “澳大利亚电影”课是北京大学非英语 专业大学生在完成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英语 四级学习后,选修的语言文化类型的拓展课 程之一。作为一门四级后的语言文化课程, “澳大利亚电影”课一学期给学生展示5部 反映这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影视作品:《澳洲 乱世情》(Australia),《加里波利》(Gallipoli), 《防兔篱笆》(Rabbit Proof Fence),《悬崖 下的午餐》(The Picnic at Hanging Rock),和 《钢琴别恋》(The Piano)。通过电影这个 视听艺术的窗口,电影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 今天澳大利亚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 化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多元文化认同和 理解。澳大利亚是一个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 国家,认识这样一个国家,也是构建二十一 世纪青年学生跨学科知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文化视角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im)最初是著名心 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建 构主义观点坚持语言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 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而 是通过原有的知识系统与新的输入之间的相 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能力。[2] 这一理论是认 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是素质教育的理 论基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下,借助他人 的帮助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立事 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学习者是在 周围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 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 发展。建构主义倡导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文电影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是学习 文化的过程。文化的概念不是先天所有,是 通过后天习得的。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截然 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属于跨 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差异进行的研究。研究跨文化交际的 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4] 三、个案研究:以“澳大利亚电影”课 为例 北京大学自2009年起为非英语专业大 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后的拓展性文化课 程“澳大利亚电影”。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 主体的形式。首先学生课前需要根据教学计 划对要讲评的电影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阅 读,以便参加课堂电影讨论。其次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导的分析作品和讨论,教师只是 指导者。 (一)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学生如何评价一个学期的“澳大 利亚电影”课?(2)学生怎么样看待通过 电影方式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研究对象 58名学生中,男生38人,女生20人。 平均年龄20岁。在2009-1010学年第一学期 选修“澳大利亚电影”课。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首先基于58名选课学生的问 卷调查,然后将问卷数据输入SPSS(10.0) 统计软件。笔者又从58人中随机访谈8名 学生,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如何通过电影来建 构多元文化的理解。 (四)结果与讨论 1. 电影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拓宽 学生的文化视野 电影语言传递着文化符号和意义。电影 课堂教学将文化意义展现给学生。学生对电 影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文化意义的理解。澳大 利亚电影教学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个 国家的多元文化观念。下面的表1是个量表。 它反映了学生对电影课堂教学中文化建构功 能的看法。 (表1 :学生对“澳大利亚电影”课的总体评价) 平均数和众数反映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多 数水平和集中趋势;中数表示学生对澳大利 亚电影喜欢的程度。表1中的平均数8.1739 和众数8说明学生普遍认为“澳大利亚电影” 课上讨论的5部电影不仅增加了他们对澳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0.046 利亚多元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了解澳大利 亚历史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由此可见,电影 能够成为学生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表1的 中数8反映了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这种以学生 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认为它能够有效地帮助 获取文化知识。 访谈中,一个学生说,“5部电影让我 看到了澳大利亚社会并不完全是我以前了解 的以白澳文化政策为主导国家。在这块土地 上,200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 活方式,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因此建立起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另外一个同 学说,“二战后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澳 洲,使得这个国家今天成为200多个民族的 独特组合。这些电影让我觉得澳大利亚一定 是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国家,没有人去关注别 人的身份。只要生活在那片国土上,就会得 到足够的信任”。学生喜欢通过电影这种视 觉艺术来增加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不是仅读 一些东西就可以理解,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比如电影、视频等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的过 程。下面表2的结果显示了72%学生选择影 视资料作为他们理解文化最好的手段,这个 百分比远远高出了喜欢文本形式的学生人数 (23%)。 问卷题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文本资料1323% 音频资料35% 影视资料4272% 总数58100% (表2 : 学生眼中对了解文化最直接的媒体形式) 电影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和文化 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反映。今天的大 学生都是80后、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 多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他们的长辈相 比,他们更容易通过视频感官刺激来获取知 识。充分利用电影课来传播文化价值观,拓 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建构多元文化认同是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澳大利亚电影”课堂讨论也是建构文 化理解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除原土著居住民 以外,人口的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在讨论 过程中,有的学生质疑澳大利亚移民的文化 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共存的可能性。不同 文化的人看世界的方法不一样,如何在一个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

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 差异 电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制造基地,乃至是国际商业电影的制造中心,它对全球电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由于地域、国情、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原因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美国电影票房带来不菲的收入,为美国经济注入了不少活力。此外,好莱坞电影也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 ( 一) 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融入影片 好莱坞电影针对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怀抱的对于 英雄形象的强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虚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来吸引、打动观众。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做得完美至极。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我们常在美国大片看到的个个充满顽强斗志的“孤胆英雄”。比如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起,《超人》《钢铁侠》《功夫熊猫》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 二) 剧情注重以“人性化”作为思想主题 叙事风格非常注重服务于剧情发展与主要人物的展现 过程。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积极的方面表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奋。把主角看作学习的榜样,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这种表现“人性化”主题的代表影片之一。 ( 三) 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锤炼 影片常常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勾起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神经,来达到使观众普遍认同的目的。比如着名影片《乱世佳人》,整个故事体现女主角为了保护家园、照顾家人而表现出的勇敢独立、坚强、乐观等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人性与人情仍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价值观文化观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证好莱坞电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宝之一。 ( 四) 注重整合、利用他国电影资源 好莱坞电影常采用他国故事或题材来进行翻拍、改编、重创等,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全球各洲各国的故事他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

绘画艺术 数百年前,在澳洲这块古老而孤立的大陆上,有一类与世界上其他人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澳洲土著人。那时,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自己的语言,终年与桉树相伴,与袋鼠、鸭嘴兽为伍,过着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生活。在山间丘陵,他们栖居于洞穴中,以防不测;在森林灌木丛,他们用树枝架棚,苫以兽皮、树皮,并用它遮身御寒;在干燥的沙漠原野,他们则筑沙墙,挡风露宿。澳洲土著人就是在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澳大利亚逗留不长的时间,我们发现透过澳大利亚的博物馆、美术馆,透过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绘画艺术,对其士著人珍贵的历史文化可见一斑。 据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专修土著人绘画艺术的专家介绍,由于澳洲土著人在历史上没有文化记载,其文化也多半表现在口头流传下来的神化故事、歌吟、绘画、雕刻和习俗之中,而绘画是记录土著民族历史及传播土著民族文化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媒介,被人们视为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形成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在南澳的纽拉博尔(NULLABOR)发现的洞穴壁刻——土著人的石壁画,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历史。这些绘画除用象征手法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之外,还以具象手法记录他们的风俗习惯、神化故事及渔猎生活。因此,澳洲的土著绘画又被人们称为“可视文化”。“梦创时期”(DREAMING TIME),被土著民族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伊始,天空大地、人类万物皆生于此。当时,世界混沌一片,只有一条巨蟒——土著人相信这是神的化身。这条巨蟒熟睡后,梦见了土地,土地就出现了;梦见了人,人就出现了。所以,世界是由神创造的,神控制着万物的变化。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土著人的绘画艺术之中,并成为土著绘画艺术始终描述的主题。 澳洲首都堪培拉的一位学者告诉我们,当地土著语言中无“画家”一词,绘画一般被土著人视为生活必修课。当土著人儿童长到一定年龄之后,便开始跟着长辈在各种东西上描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描画的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绘画技能亦不断提高。不过,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土著人绘画形式基本上分为三种:石壁画、树皮画和沙石画。 石壁画是以凹纹刻在洞穴或山岩的石壁上的,因而得名。其表现内容多为“梦创时期”的神化传说及人和动植物等,绘画形式比较简单,包括几何图形和物象,一般都寓有一定的涵义,是一种视觉语言,记录或象征某种事物或事件,如河溪山峦的地理位置、祖先的足迹及捕猎路线等。石壁画又分为刀刻涂抹和直接描绘两种,所用颜料多取于画址附近的褐色、白色矿石,并将其磨成粉末调制而成,画面一般与实物大小相等。目前,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这种简朴的石壁画,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多集中在西澳的金伯利斯(Kinberleys),及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Cape YorkPeninula)。这些画尽管历尽沧桑,有些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们在金伯利斯看到了一些石壁画,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幅画的是恐龙图。这只庞然大物,正悠闲自得地在林中的池塘边汲水,不远处还有几个人好像不敢靠近似的在一旁注视着。恐龙头顶褐色的颜料十分清楚。

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_王艳

49 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王 艳 (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84) 摘 要: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美国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3个主要类别──“外星人入侵”科幻电影、“灾难和后灾难”科幻电影和“太空旅行”科幻电影的分析,揭示了影像背后所蕴含的反苏反共、美国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对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价值观的大力宣扬,同时也肯定了某些影片中对社会时弊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好莱坞科幻电影;文化;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I10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3)02-0049-06 Deco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ollywood Science Fiction Film Wang 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ub-genre of Hollywood cinema ,science ? ction ? lm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edium in transmitting American culture and ide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ree major sub-genres of American science ? ction ? lm :alien invasion ,apocalypse and post-apocalypse ,and space travel ,revealing respectively their hidden ideologies of anticommunism and American Supremacy as well as their advocating of such American values as freedom ,equality and individualism ,and also af ? rming the signi ? cance of the realistic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ills and ultimate concerns with human future conveyed in some SF ? lms . Key words :Hollywood science ? ction ? lm ;culture ;ideology [收稿日期] 2012-9-10 [作者简介] 王艳(1969~),女,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电影是一门艺术,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各种形象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高科技的表达方式,隐喻或者潜移默化地传达着特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 阿尔都塞(Althusser )把电影看作是一种有别于强制性国家机器(如军队、法庭、监狱)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如他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所表述的:“意识形态不是凭借人的主观观念,而是根据形象事物来进行阐述,特别是通过电影的结构来起作用,这种结构包括有思维结构、故事结构、表达结构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结构来形象表达隐蔽在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阿尔都塞,2006:726)。根据阿尔都塞的观点,电影通过营造视觉奇观使观众与其生存状态之间建立起一种“完美的想 象性关系”(转自戴锦华,2004:187),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影片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的主体位置,成为该意识形态的同谋者。让?路易?鲍德里(Jean Baudrillard )在阿尔都塞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特点。所谓“意识形态腹语术”,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蔽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转自戴锦华,2004:188)。在电影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另一个重要观点来自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汉德森(Henderson ),他认为对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而言“重要的是讲述神化的年代,而不是神化讲述的年代”,即电影批评的参照系数不是电影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

澳大利亚的文化

澳大利亚的文化 外语系08级翻译4班 0840512249 史顺娟 摘要:澳大利亚的文化生活乃是丰富多彩的众多传统、澳洲各种民族、风俗以及当代世界影响的产物。澳大利亚社会的特色一方面反映在土著人的绘画、文学和音乐中,另一方面又在从西方传统吸收来的艺术、文学、现代舞蹈、电影、歌剧和戏剧中得到了体现。亚太地区也是影响澳洲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众所周知,澳大利亚人热爱运动,但同时,他们也喜欢静静地感受艺术。从电影、文学作品和音乐到戏剧、舞蹈和视觉艺术,澳大利亚的每个城市都提供有大量的文化产品。当然,如果没有多元文化因素,澳大利亚的文化就不会是今天这样。 关键词:艺术,多元文化,土著文化,饮食文化 音乐 澳大利亚人酷爱欣赏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重要美术展览观众如潮。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澳大利亚人购买杂志和书籍的数量在世界上属于最多者之列。人们对澳大利亚工艺美术作品很感兴趣,同时,美术馆也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展览。当代著名艺术家们的作品就其内容、风格和特色而言,乃是澳大利亚与国际兼而有之。 澳大利亚共有八个大型专业交响乐团。就通俗音乐而论,澳大利亚在世界英语国家中所提供的乐曲在数量上占第四位。作为澳国家歌剧公司的澳大利亚歌剧团经常进行访问演出,广大电视观众和电台听众也能得以欣赏其表演。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著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此相适应,土著文化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获得显著成功的有土著音乐剧布朗奴德、尤图·因蒂摇滚乐队和世界闻名的土著画家。 电影 澳大利亚的电影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澳洲的导演和演员博得了国际上的青睐。影片《交际舞》在1992年的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1993年,在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的协助下拍摄的《钢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金棕榈奖,并获得了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奖九项提名。同年,《调皮的布比》先后五次获奖,包括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小组奖。澳大利亚电影每年在所有重要的电影节上都会获奖;多次获奖影片有《缪里尔的婚礼》、《沙漠女皇普丽西拉》和《小猪贝布》。 文学 在现代英语著作方面,澳大利亚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澳大利亚土著人、托雷斯海峡岛民以及来自海外的移民作家为这方面增添了新的领域。澳大利亚的作家们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帕特里克·怀特获得的诺贝尔奖、布克奖、波德莱尔奖和1995年莱思·穆里所获得的彼特拉克奖。这是彼特拉克奖首次由欧洲之外的作家获取。 博物馆 联邦政府组织和安排了各种计划以便使全社会包括边远地区能更多地欣赏并参与文艺活动。全国性的项目如"澳大利亚大剧场"和"澳洲的憧憬"鼓励艺术家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文化之一。得益于这样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亚一直可以享受多种多样的思想创意、品类繁多的菜肴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和谐的国家,它的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民族特色,它的开放的政策以及音乐等文艺融合在一起,让它成为了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 一、饮食文化 澳大利亚人的食物应该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 肉,蛋,禽,海鲜,蔬菜和四季时令水果应有尽有. 几乎全部是自产自销, 很少依赖进口, 而且品质优良, 其中牛肉, 海鲜, 水果还远销世界各地以往澳大利亚传统的饮食文化以英格兰,爱尔兰为主. 50年代随着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 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多样化. 意大利,希腊,法国,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肴,食品相继在澳洲各地落户生根, 它不仅满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给那里的英国后裔带来了新的口味。谈到饮食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亚洲食品在澳洲的兴盛。如同世界各地一样亚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国餐。从19世纪50年代淘金潮开始,华工就已经把中餐带进澳大利亚。当时的许多小城镇都可以找到中餐馆。20世纪初,糖醋排骨,黑椒牛柳,咕老肉,杏仁鸡丁就已经成为风行一时的异国情调菜肴。现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个小城镇里看到中式餐馆。在大城市里的唐人街,中餐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枚不胜举。据说在各国风味餐馆中中餐的数目是最多的。

谈到饮食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亚洲食品在澳洲的兴盛. 如同世界各地一样亚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国餐. 从19世纪50年代淘金潮开始, 华工就已经把中餐带进澳大利亚. 当时的许多小城镇都可以找到中餐馆.20世纪初, 糖醋排骨, 黑椒牛柳, 咕老肉, 杏仁鸡丁就已经成为风行一时的异国情调菜肴. 现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个小城镇里看到中式餐馆. 在大城市里的唐人街,中餐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 枚不胜举.据说在各国风味餐馆中中餐的数目是最多的。 随着70年代后期越南难民的涌入, 一种价格低廉的越南菜悄悄流传开来,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特别牛肉粉, 这几乎成了越南食品的象征, 然后没过多久越南风味酒杯咸,辣,甜的泰国菜所取代. 泰国餐馆就像当年的法国餐馆一样迅速遍及各个城区, 并风行了10年.在饮食评论家萨维丽看来,澳大利亚饮食文化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烹饪方法的多样化已经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比如泰国咖喱风味食品就不只餐馆可以品尝得到,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她说:“我们很自豪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开放社会,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提供我们的饮食水准。”现在最为流行的亚洲餐依次为中餐, 泰餐, 日餐, 韩餐,越餐和马来餐。 澳大利亚的一些著名餐馆, 20年前是法国菜, 现在却呈现多元化特色. 许多菜兼收并蓄, 互相借鉴, 形成新派的法餐,澳餐和意餐。90年代以后澳洲的家常菜中最普遍的是什么呢? 浇汁意大利面加蔬菜沙拉加泡沫咖啡!

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

White Australia During the years of 1850 to 1879 , there were several gold rushes in Australia .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ers were attracted and took efforts to Australia to dig gold . Among this gold digger army , there were many Chinese people . Chinese people are hardworking and can endure hardships . So many Chinese people earned a lot of money and developed well in Australia ,which dissatisfied the white people there . They thought that Chinese people took away their fortune . So the white people in Australia began to go on strike and asked the government to dispel foreigners who were not white . In this case , the government gave its support to its own people without hesitation . Not before long , the 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was put into force . Later , the Naturalization Act and Pension Act were also carried out . The effect was good : many Chinese people and other colored people chose to leave Australia . Australia became a country that was so-called white Australia .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 fault for a government to protect its own people’s right . At the beginning , what the Australia government did can be understandable .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to put priority on its own people . Now that Chinese people threatened the white people’s advantage , it is proper to do something to help the white people . In fact , Australia government has invented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ways to prevent foreigners from continuously moving into Australia . I remember one way i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people a boat can bring with to Australia . The ultimate number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boat’s tonnage . For example , 1,000 tonnages boat can bring 3 foreigners to Australia . I think such kind of methods are effective and enough . But the Australia government has gone too far . The government put strict policies into force . Those policies not only stopped foreigners from continuously coming , but also dispelled the foreigners who had already arrived at Australia . To create a white Australia is a issue about discriminating against colored people . White Australia means that colored people are not welcomed even are hated . I t’s unfair because colored peopl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in Australia . They just worked hard and got what they were deserved . They ev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ustralia . Because they have made Australia’s economy move forward . Without the huge number of foreigners , Australia couldn’t advance so rapidly . However , they were not welcomed by Australia . On the contrary , white people from

好莱坞电影文化生产解读

好莱坞电影文化生产解读 摘要1910年代初期,洛杉矶地区开始成为美国的重要电影生产中心,于是“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好莱坞”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成为霸主,虽然其后又出现了其他的电影中心,比如宝莱坞,但也依然无法撼动好莱坞在整个世界的地位,这与其电影文化生产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世界进入消费社会,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生产也带上了浓厚的文化工业气息,其文化的扩张也有着很多技巧,让受众无法察觉,甚至乐在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好莱坞的电影文化生产。 关键字好莱坞大片文化工业生产 在如今的电影行业,美国好莱坞大片一直都处于头筹的地位。从确定好莱坞为电影中心开始,直至今日,美国的电影几乎已经横扫了全世界,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像,而且在绝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早已痴迷上了这座庞大的“造梦工厂”,美国靠着其完善的好莱坞电影制造业,将美国文化悄无声息地植入大众的脑海中,使人们不会也不肯消除。美国的这种文化侵略很有效,其他地区的电影根本抵挡不住其攻势。现如今,看着迪士尼、梦工厂动画长大的小孩不计其数,怀揣着诸如《X战警》,抑或《蜘蛛侠》等英雄梦的男孩比比皆是,向往着《公主日记》或是《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爱情的女生更是不胜枚举。好莱坞电影为何具有如此强劲的攻势,本文将从传播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工业方面来进行详细分析。 大片 所谓“大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该词的由来还要追溯到1994年,当时由于经济转型,为了挽救萧条的电影市场,中国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一流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统一进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进口分账”的十部电影往往为好莱坞大制作,预算较高,故而又被人称为十部进口“大片”。1 “大片”这个概念在目前没有具体的权威标准,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必要条件: 1、高含金量,包括高投资和高票房,没有高的投资和票房作支撑,很难被人称为大片。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加拿大澳大利亚

英语国家概况名词解释——加拿大澳大利亚 加拿大部分 treaty of Paris in 1763---the seven years’war ended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Paris in 1763.by the treaty of Paris, new France with its 65,000settlers was ceded割让 to Britain. 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Britain divided the old province of Quebec into two parts, lower Canada(modern Canada) and upper Canada(modern Ontario),each with its own legislature.立法机构。 Act of union in 1840---联合法案recommended that the two Canadas be united in one province. FTA and NAFTA---it stands for the Canad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 signed by the two countries, which came into effect in 1989. Canadian Shield加拿大地盾---The Canadian Shield covers almost half of Canada. It is a semicircular半圆的 band of rock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