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年、《蝶舞天涯》2002年、《杀死你的温柔》2002年、《无极》2005年、《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梅兰芳》2008年、《赵氏孤儿》2010年。

张艺谋,《一个和八个》联合摄影1984年、《黄土地》摄影1984年、《大阅兵》摄影1984年、《老井》摄影/主演1986年。以下的皆为他导演的作品:《红高粱》1986年、《代号美洲豹》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3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有话好好说》1997年、《一个也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幸福时光》2001年、《英雄》2002年、《十面埋伏》2003年、《千里走单骑》2005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2006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2007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总导演2007年、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导演2007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2008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总导演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总导演2009年、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2009年、《山楂树之恋》2010年、《金陵十三钗》2011年。

三、第五代部分导演的创作风格

陈凯歌:1、影片多以追求理想化。2、多年数以人为主,以人为本。3、影片题材多样不拘一格。4、影片内容严密,主体紧凑。

张艺谋:1、“英雄”与“凡夫”形象的创作最具完整化。2、细腻地刻画某一主体人物,更具突出于以往导演形象。3、文化底蕴的渗透和弘大的场面是他创作中常有的风格之一。《十面埋伏》里鲜艳的色彩,无限的视觉冲击在脑海里回荡;《一个不能少》很多年前看过的,画面却一直清晰的在我脑海里。

冯小刚: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强烈。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漏出对生存、生命的反思。最喜欢他的《非诚勿扰》

贾樟柯:1、追求影像对现实的穿透力。2、叙事更沉静,不做单纯的道德批判。3、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致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温暖的基调。

四、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

(一)陈凯歌——第五代主流电影美学的奠基者

陈凯歌,福建省长乐人,1952年8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讲述了抗战期间,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父亲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准备投奔八路军。《黄土地》的成功在于他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的天际、气势磅礴的黄土地,蜿蜒曲折、滚滚东逝的黄河水,甚至对许多当地民俗的描写都和人物紧密相联,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这部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不拘一格,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人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陈凯歌拍出了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个人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与影片的主演。

(二)张艺谋——第五代电影的世俗化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也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导演之一了。张艺谋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1981年导演处女座《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可以说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的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群以酿酒为生的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影片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影片明快、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之后张艺谋又拍摄了纪实风格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个“民女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看到了一种法制观念的觉醒。一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形象深入我心。关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娓娓道来,尽管近几年来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还有人说某些影片商业性质太过浓厚,但我个人而言还是很喜欢他的作品。

这一代导演他们特有的生活、学习、成长、创作经历,几乎无法复制,这正是第五代导演不同于其他代导演,电影艺术创作在国内国际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原因。虽然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作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的电影现象,一直备受关注。时至今日,那些曾经活动在银幕上的影像和声音仍然影响着我们。“第五代”导演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由于时间以及素材的缺乏,本文介绍的还太过狭隘,笔者想跟大家交流的电影还有很多,纸张已写不尽对它们的喜爱。笔者相信,只要有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新生代导演在,中国的电影界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花军.第五代导演[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2]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1997.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李陀文《话说黄土地》) 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打破了全景构图、传统的电影用光。要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要么是大顶光和逆光,大俯大仰的角度,要么纹丝不动,仿佛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的固定镜头,长镜头,要么物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而人反而被挤到了一角,以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 艺术上大胆创新,超过思想的创新,对电影本性,形式技巧,超过对思想,现实的思考,因为教学上注重影像造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不像过去重人物的刻画,要鲜明。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 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的《晚钟》(1988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例子: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张艺谋《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大体上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即使叙述个人的事情,其象征隐喻的内涵又使之超越了个体。即使是90年代后陈凯歌拍出的《霸王别姬》,影片也是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 学生姓名:左强伟 学号:6100212135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 2015年 6 月 16 日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

第五代导演专题

第五代导演专题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吴子牛、宁瀛等。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作为电影运动,从1983年到1991年的起止,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和《晚钟》,到《边走边唱》告一段落。《边走边唱》时的陈凯歌悲壮地继续坚持着第五代电影前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陈凯歌: 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陈凯歌以"学者型导演"著称,他以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内含。其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

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黄土地》(1984)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黄土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影像美学”的崛起。 《霸王别姬》(1993)获第四十六届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就了“第五代”的抗鼎之作。在《霸王别姬》中,陈凯歌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辨,将历史宏观和个体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地融合一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张艺谋: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从《黄土地》和《小武》来看摘要:从改革开放距今仅仅30年,我国的电影在艺术主张和风格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黄土地》和《小武》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本文就这两部影片,从主题选材和拍摄角度上谈论其异和同。 关键词:选材主题发展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选材和主题上 第五代导演普遍有浓厚的个人经历色彩。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性的崛起。其选材多为非现代的时代背景,多为名著改编,英雄主义浪漫文艺气息较浓。其主题注重历史反思,有沉重的宿命感。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黄土地》是根据柯蓝散文集《神谷回音》改编,影片讲述的就是革命时代,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收集民歌的故事。影片以陕北民歌贯穿始终,将民俗,民风,民情融会贯通,从一种沉重的历史的角度来反思那个年代,百姓的生活,那个地方女孩的命运,整体风格浪漫又沉郁。 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第六代导演不一样的影片风格。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他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上或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极强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或是一些普通的边缘生存者。他们似乎没有远大理想,整日里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他们游离于社会体制,按自己的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生活着,当然有时候,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中也有着季度的内心焦虑。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不同,他们的焦虑是个体的、感性的、只属于自己的。严格地说,第六代导演影片中所呈现的主体形象并不是纯粹的平民或市民而是浸透着知识分子意识的个体知识分子。第六代的电影也就成为了其生活状态的一部分,成为了其生存的具象表征。《小武》里通过平实记述的手法,讲述一个街头小偷的故事。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人忽视和唾弃,却也有着精神的需求和人性的美好。 从拍摄手法上 第五代导演有着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影片习惯于拍摄宏阔壮大的场面,以天,地,来衬托人物命运,并通过音乐和民歌民俗等形式来表现渲染主题,有强大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视角冲击力。《黄土地》很典型的表现了这一点。整部影片以陕北的黄土地为背景,苍黄沉郁,民歌贯穿始终,黄土地,湛蓝天,土红棉袄,大花轿,视角上把我们带回了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风格特点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实性:贾樟柯曾经说过:“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如影片《小武》,贾樟柯将一段冰冷的现实塞进胶片盒,该段现实图景是社会底层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记录了历史。 二、声音的现场录制:热辣辣混沌沌未经任何修饰的污浊音响,使故事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了,都是我们熟悉的声音。

第五代导演分析

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风格的艺术思考 ——对“商业片”与“文艺片”的双重解读 刘晗 指导教师:高峰(教授) 摘要:第五代导演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电影文化现象在中国电影银幕上书写了璀璨浓重的一笔,同时也给评论界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文化课题。本文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位导演的电影入手,着重对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风格作一个初步的比较和探讨,并力求对西方电影需求和中国大众文化需求的裂变展开讨论,进而把握整个第五代导演的美学追求和电影艺术风格的脉络。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文艺商业 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这个群体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值得夸耀的存在。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然而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他们选择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于是也产生了关于“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分歧。 一、“甲方乙方”:陈、张与冯的对决 陈凯歌和张艺谋所代表的追求电影人文气息的导演,使得中国电影从戏剧化程式回到了原来的银幕,也使国人初步领略了电影意想美学的魅

力,并以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震撼了整个影坛。他们那些频频制造出轰动效益的影片,以及精英文化意识所产生的自我膨胀的心路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二人的创作风格 二人执导的影片总是以长镜头提供诡异的空间特点。这种特点既表现于自然及人文景观之中,又表现在被刻意渲染的独特风俗及生活方式之中。这些电影乐于选择若干民俗代码来强调民族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往往给西方人带来强大的猎奇心理。京剧、皮影、文革、出殡、放鞭炮、挂灯笼、红棉袄红棉裤……都被精心调用为“美”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华民族的代码。[1]可笑的是,这里的代码并不是国人所认知和了解的“中国”,而是西方人眼中那个充满着神秘而诡异的“中国”。 可以看出,陈凯歌与张艺谋背离了原先的历史沉思宗旨,把原有的思想深度变成国际性商业成功的战略“诡计”。《黄土地》里的婚嫁场面和祈雨形式,《红高粱》里的颠轿野合和酒誓镜头,《菊豆》里的叔嫂通奸与拦棺哭殡,《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点灯与封灯,《霸王别姬》里的京剧与文革批斗,《刺秦》里的民族大义……导演借助传统民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使之更赋传奇性,故事情感更加刺激,原有的民俗特色也成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的“民族性”。[2] 总之,陈,张二人电影目的是为西方电影节和西方观众提供来自第三世界的文化消费,使西方人对第三世界的欲望与幻想获得最大的满足。这种以标榜“艺术”的个人独创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影片其实才是真正的背离了文艺,投向了商业与名利的怀抱,因为它不需要导演的才华与思

中国电影之路——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中国电影之路——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加入收藏 2008-12-12 9:16:00 原始出处:2008年04月14日光明网-光明观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仅供网友交流阅读。 摘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影界,也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近年来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个体人生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到潜意识、隐意识的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

力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近年来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所谓?第五代导演?指的是1982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导演。这批导演是从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走出来的一代。他们中大部分在少年时代曾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迎来了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学习的机会,并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总是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他们对通过影片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强烈渴望。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 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都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十年浩劫哪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在冲破长期的个性压抑和思想禁锢的状态下,向社会、向人生发出心中的呐喊。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带着变革时代的新鲜印记,被历史地浮现到银幕上来?。他们大都为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受过正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在对电影的把握上他们更加强调还原电影本身,即所谓的?电影本体论?。通过电影的语言如画面、声音、色彩、意象、演员的表演等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是在对外国经典艺术电影的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叙事和主题,开创出自己的影像魅力和思索深度。加上当时恰逢国门顿开,新潮迭出的思想解放之际,新思潮新概念新艺术的分沓而至,使他们欣喜若狂地激荡80年代整个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深切体验改造本土文化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特定社会的产物。?都是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③ 第五代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它不但全然改观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历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国电影人几十年的宿愿,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接轨,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电影先辈们早年的梦想,他们的崛起,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同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它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是一项花费极为昂贵的艺术。运用一定的资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将电影拍摄出来,经过上级部门审批后再投入市场发行,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 北京电影学院 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 第五代导演 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第五代导演

浅析第五代导演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击败此前呼声极高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成为中国籍若贝尔奖得主第一人。莫言去瑞典领奖后发言时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他在文革中的故事。我再仔细观看了莫言的演讲后感觉到莫言即是那段错误的历史的受害者,所以在他的发言中多次谈及自己小时候的糗事借以大家反思历史甚至人性。但同时可以按受到正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和人情冷暖给莫言的文学之路积淀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素材资料。 第五代导演与莫言一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各自的经历以及苦难动荡的十年并没有禁锢他们的思想,相反丰富的基层经历和人情冷暖使他们阅历丰富想法独特。进入电影学院以后系统学习有关电影的知识,接受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在古今中外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他们又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就是这样丰富的经历和全面的知识体系使他们作品深含自己的主观思考和情感。程凯歌说过“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分不开。十年忧愤,四载攻读,最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与之前的文革时期的主体思想严重的样板电影和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有极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

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他们对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艺术创作特点: 1、现代意识和敏锐的眼光 第五代导演在动荡无序的文革中饱尝艰辛,进入学校后正好赶上中国改革的思想大潮,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电影知识和丰富的哲学社会学知识。使他们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眼光,这些都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体 2、艺术上的探索 第五代导演是在专业院校学习系统的影视知识的一代导演,相比前代导他们 熟练的运用影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叙事结构等艺术表现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