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重点知识

传播学的重点知识
传播学的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知识

1、什么是传播?(名)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

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

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

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

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其

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领域,二是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④拉扎斯菲尔德: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他与卡兹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学科的尊重,但这种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收到了批判学者的抨击。⑤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5、传播的主要类型?(名)

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称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就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6、大众传播:P111

特点:1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复杂的庞大的开支 2信息传播快速、广泛、连续和公开3媒介为机械媒介4受众相当大,不知名,分散,不同。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P113

答:(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功能(了解)。②社会协调功能(沟通)。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③社会化功能(规范教育)、④提供娱乐。(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③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四)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⑴政治功能:①监督(收集情报)②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⑵经济功能:①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信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③开创经济行为

⑶一般社会功能:①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④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7、传播模式 P59(简)

1.直线模式:由拉斯维尔提出,指出构成此模式的“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模式第一次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完全,没有提供一条反馈的渠道,没有揭示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香农-韦弗模式,有香农和韦弗提出,表述为,信源发出信息,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器接收到的信息还原为讯息,传给信宿信,此模式导入了噪音概念,担任缺少反馈环节。

2.循环和互动模式:由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基础上提出。这个模式中没有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的主体,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强调了互动性,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德弗勒模式,由德弗勒提出,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扩展了噪音的概念,但没超越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噪音概念有其局限性。

7、什么是传播者(名):

信息的发出者。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信息传递者角色中的一类,把从外部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例如处于信息交流的目的,把信件转发给组织;涉及向下属穿的信息的各种语言交流,如总结会。

8控制研究研究什么?(简)P129

控制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第一点控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因此,在极权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二点主要理论是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和布里特的“潜网理论”。

9、传播者的权利与任务(论) P178

任务:权利:

搜集信息采访权

选择信息报道权

加工、制作信息批评权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保密权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安全权

10、传播者概念?(名)

信息的发出者。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11、守门人和守门人理论(必考)(名)

1947年库尔特.卢因(K.lewin)《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

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现,信息总是沿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每个门区都有把关人所处的位置,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作出决定。

守门人理论是传播内部控制的一种方式,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产生传播不纯粹的客观中立,是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二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选入并得到报道,三是“把关”过程及其结果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潜网”理论:有布里特提出,它揭示了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过程,因而被称为“潜网”。

12.、布里特“潜网”理论(名)

这张“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它揭示了。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过程,因而被称为“潜网”。

13、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必考)

报刊”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有四点——集权主义传播主义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流通、新闻传播、言论扩散加以绝对的控制。

这种从封建专制思想出发对言论与新闻的绝对控制,扼杀了广大人民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也违背了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该理论主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己见,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能够凭理性鉴别对错、真伪,即“自我修正”;主张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的“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并因而提出“观点的自由市场”。

该理论相比极权主义理论自然是一大进步,但事实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新闻自由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真正受益,大众传媒仍然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控制,而且滥用新闻自由的状况也屡见不鲜。

3、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该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它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应当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没有外来控制的条件下,传播媒介也应该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自律”)。

该理论要求传媒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传媒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一向强调所谓“自由传播”,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实践自己的承诺。

4、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该理论来源于极权主义理论。不过在极权主义理论指导下大众传播媒介和政府是分开的;而在苏联的传播理论中,这二者是合为一体的,政府对大众媒介具有直接的领导权。

由于《报刊的四种理论》是作者在冷战时期而作,他们的分析带有西方学者意识形态的偏见,是含有敌意的,因而错误地把前苏联传播理论视为极权主义理论的延续。

14、阿特休尔媒权利代言人的结论

一切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鼓吹手”。控制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的、世俗的;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党派集团、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三种模式:1、市场模式2、共产主义模式3、进展模式。

15.传播控制:P129

(一)政治控制(二)经济控制(三)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活动的控制(四)受众控制(五)自我控制

16.传播媒介概念:(名)

第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

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17、传播媒介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意义:(论)

微观分析(媒介本体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个体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特点、功用等具体问题。

宏观分析(媒介价值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又可称媒介的社会价值研究、经济价值研究、文化价值研究。

18、媒介发展的特点与阶段(了解)

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动媒介。

19、媒介理论介绍:

(一)麦克卢汉:P147(必考)

提出了关于媒介的三个重要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概念。特别是媒介即讯息,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他的观点不过辩证唯物,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他的理论中没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的活动完全是片面的,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

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2、媒介延伸说(媒介是人的延伸)3、媒介冷热说4、“地球村”

(二)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P121

1、媒介的“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

2、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媒介发展与人类文明相协调,偏向于时间的没解释个人的宗教的,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疆的控制;偏重于空间的媒介是大众的政治的普遍的,有世俗化、公平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可加强权利中心对边疆的控制。

(三)、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乔舒亚.梅罗维茨(J. Meyrowitz)美国传播学家,

致力于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传播媒介的研究。

主要观点:

1、情境决定论。媒介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变化影响尤为重大,传播情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和制约。

2、情境独特论。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大众传播媒介的入侵,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

3、情境合并论。电子媒介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四)、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

主要观点:

1、媒介霸权——全球传播的中心在美国。全球军事势力范围、全球经济影响、全球政治实力、全球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媒介失去控制——预警

原因:(1)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物质上的攀比欲望(2)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3)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

对策:(1)公众自我控制个人欲望(2)强化教育,反复向公众灌输不能放弃持久的价值观念

20、受众

受众的概念(名):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传受者。

受众的特点(简):1.规模巨大2.分散新和异质性3.匿名性4.流动性5.无组织性6.同质性(有同一的行为倾向)。概括为:广、杂、散、匿。

受众的权利有哪些?P178(简)

1、知情权

2、交流权

3、讨论权

4、补偿权

21.受众心理研究(三个选择性会考)(重点)

1. 选择性注意

是指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具体表现为:

(1)受众一般接受与自己固有观念相近的信息,而对不相近者加以排斥;

(2)受众一般接受地理位置接近或心理距离接近的信息;

(3)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的和喜爱的媒介

2. 选择性理解

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

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具体表现为:

(1)受众受到被理解对象内容上的制约,与传者理解的结果相差不多:

(2)受众因立场、利益的不同而理解各异,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同一个受众因时间、场合、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信息会产生

不同的理解。

(3)受众会加入主观因素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即各取所需。

注意事项:

(1)信息编码要清晰准确,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作二次传播的

可能,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2)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

能。

3. 选择性记忆

是指受众对强烈刺激大脑的信息如赞成的、反对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加以记忆,否则就加以排斥、遗忘。

(1)选择性记忆具有主观性,记忆的倾向性受受众的需要、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信息传播的环境、形式、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2)受众不但成为信息的接受终端,还可以成为向他人转述信息的传播者。

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对外来的威胁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有一种抑制心理。

具体表现为:

(1)不予理睬

(2)驳斥外来观点

(3)歪曲或相反的理解外来信息

(4)贬损信息来源

(5)寻求社会支持自己的态度体系

易得性心理

1973年,施拉姆在《人、讯息和媒介》中提出:

预期能获得的报酬——指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满足程度

需要付出的努力——指媒介易得性的大小(支付经费的多少,接受信息所费时间的多少)

22. 传播效果(名):

1、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

2、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传播效果四个阶段的案例与结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施拉姆P193

研究成果:

1、第一次世界大仗德国投降受到协约国的欺骗。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的宣传。

3、 1923年——1932年——60年代佩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成果。

4、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星球大战》广播剧引起的全国大恐慌。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部的调查研究成果。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霍夫兰等人受美国陆军部委托,1942—1947年对二战中军事记录片对军队士兵的劝服效果实验研究------说服性理论 P199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对两次总统竞选的调查。 P196

1944年《人民的选择》提出:(“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两级传播”“舆论领袖”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960年约瑟-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了完整总结。提出了大众传播

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了受众既有的态度而不是改变态度;

(3)受众态度的改变必须通过中介因素起作用;

(4)传播效果产生会受到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5)传播效果产生还受到媒介条件、舆论环境的影响。

其研究的核心是关于政治或社会性宣传活动的说服性效果,提出了“中介因素”说。

罗杰斯(“多级传播”)

1971年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是有多级中介环节组成信息传播链。

(创新与扩散理论)经典案例:

1927年——1949年美国推广玉米混合新种。

50-60年代创新和扩散理论的代表是罗杰斯

1962年在《创新的传播》提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五个环节:

“知晓——兴趣——评价——使用——确定”

创新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基础,而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创新的交流和扩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适度效果论(1960年——1970年)

对过去理论的思考,对新理论的假设:

①过去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过于注重要改变受众的态度和意见,因此效果有限;

②过去研究思路只注意“大众传播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而忽略了“受众对大众传播做了什么”。

③过去的研究注意的是大众传播的短期效力,而忽视了大众传播的长期效力。

1、使用——满足理论 P185

40——70年代,是典型的受众中心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为达到某种需要的实现和满足而使用媒介。

理论假设:个人对传媒及其内容怀有某些期望,他们是有目的地选择媒体及其内容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

1959年,B.Berelson(贝雷尔森)提出“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卡茨在1959年认为,死

亡的将是大众传播的说服理论。

传统的传播研究———(媒介对人们做了些什么?)

现在的传播研究———(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

相关研究:

1、1944年,赫左格对广播连续剧妇女听众的调查;

2、1949年,Berelson(贝雷尔森)就纽约报业发送员罢工所作的“失去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

3、1958—1960年,W.Schramm(施拉姆)、Jack Lyle(李尔)、E.Parker(帕克)在加拿大、美国有关电视和儿童关系的调查研究。

4、1964年,J.G.Blumler(布拉姆勒)、D.McQuail(麦奎尔)对英国大选中电视拥护收看政党选举电视节目理由的研究。

1973年卡茨、布拉姆勒等三人在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选出35种个人使用媒介的需求,将其分为5大类:

(1)认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

(2)情感的需求(Affective Needs):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

(3)个人整合的需要(Personal Integrative Needs):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

(4)社会整合的需要(Social Integrative Needs):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

(5)舒解压力的需要(Tension Release Needs):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23、议程设置P214 (必考)(论)

1968年、1972年,Maxwell E.McCombs (麦库姆斯)、Donald L.Shaw(肖)对总统选举的研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选民们讨论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地区这一时期主要新闻媒介所要报道的问题。

①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的信息和所安排的相关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的某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②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会与引起受众对这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在社会生活中,常会有许多“议程设置者”,包括权力、利益集团、大众媒介受众舆论都

可以进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实质:是媒介控制问题。

原因:

(1)1922年,W.Lippman(李普曼)《舆论学》:“大众媒介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象” 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构成再作业”的机构,它所拟造的“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1958年,Norton Lang(诺顿朗)最早提出了“议程设定”假说,报纸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

1963年,Bernard Cohen(科恩)《报业与外交政策》:“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当考虑什么问题时十分成功。”

(2)议程设置的方法一般通过

A、媒介内部“把关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来影响制约报道内容的取舍(时空因素、媒介宗旨新闻价值、社会文化规范)

B、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舆论操纵来实现。

24、“知识沟理论” P229(必考)

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3)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原因:

A. 经济条件不同;

B. 传播技术不同;

C. 资讯储存量的不同;

D. 社会接触不同;

E. 信息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因素的不同;

F.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众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已有知识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愈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利用程度越高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额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意义: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此理论目前主要应用于两个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和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25、“教养理论”、“培养分析理论” P255

60年代格伯纳在宾夕法尼亚洲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领导的研究。是有史以来对电视效果所作的最长期及最大规模的研究。

所谓的“培养分析”,是形容电视观赏在观众形成社会真实的感觉和观念中的独立作用。电视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他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1)分析电视凶杀、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研究电视上的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结论:在现代媒介社会,大众传播是提供社会共识的主要渠道。

“培养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

26、沉默的螺旋 P219

原联邦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重建强大的大众媒介概念》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说。不赞成大多数意见的受众,常对有关论题保持沉默,这一现象会使主导性意见增强,会使沉默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感到孤独,从而接近主导观点,久而久之,保持沉默的人会越来越少.其变化就如同上大下小的螺旋。

原因:

(1)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避免个人陷入孤立状态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人们就要观察周围的一件环境来做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选择;

(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而更显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吃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反复就成螺旋式进程。多数意见、舆论、流行或时尚都呈现出沉默的螺旋式特点;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而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具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大众传播具有共鸣性、累积性、普遍性的特点,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大的效果。

有三个大规模调查研究项目支持此项理论:门德尔松、麦戈比、法夸尔

1、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全国驾驶员检测

2、大众传播减少心脏病的调查

3、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和前苏联的社会动荡、海湾战争及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完整版)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

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5.简述大众媒体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概括

传播学定稿1.0 1.0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卢因: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实地调查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他曾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报偿的保证 ────── =选择的或然率 费力的程度 2.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3.二分法、五分法: 二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五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2人);群体传播(3人以上);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大众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应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的经验范围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超级最新版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版

传播学 2013/12/29 传播学1 人类语言的特性(理解) 1.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的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它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而不像动物那样主要靠遗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知识点)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人类迄今为止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结束。简而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重要意义: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

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a.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b.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c.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理论知识归纳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第二章重点 “信息”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重点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 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 符号的定义 象征符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定义 符号意义的分类 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 第五章重点 传播过程八要素 传播模式定义 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 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 第六章重点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 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重点 群体的定义 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 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八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拟态环境的定义 第九章重点 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 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 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把关人”概念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十章重点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 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理论评价 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 第十一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 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 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考研传播学知识点(20)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几个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