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_民族化_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_民族化_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_民族化_与全球化视野

10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 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要发展, 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 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 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 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政治民主化、制度

化、法制水平不高, 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 如不认真对待, 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近期以来, 理论界对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掌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机遇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为我国利用世界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速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学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通;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的、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的;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全球化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海关变革与发展 ——以实施《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 ◆王军 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而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国际货运与人员交流的巨大增长、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剧增以及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已成为全球化治理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世界海关组织(WC0)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大举措是制定了《WC0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在2005年世界海关组织理事会年会上获得通过。本文以全球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为基本工具,对《框架》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治理要素做一简要介绍,在分析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有利治理条件及现实治理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关实施《框架》的治理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海关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在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一份可供思考与借鉴的材料。 一、全球化治理与《框架》治理要素的介绍 关于全球治理的要素,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基础、规制保证和治理操作三类主要指标的复杂治理体系,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制以及结果是全球治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从这一分析工具出发,《框架》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框架》的目标与原则——全球治理的价值 全球治理的价值,就是全球治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从这些倡导者的眼光看来,这些价值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从《框架》的名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框架》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世界海关组织成员对于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具体而言,《框架》制定的目标价值共识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制定全球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标准,促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形成适用所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增强海关应对2l世纪挑战和机遇的作用、职能和能力;加强成员海关之间的合作,提高甄别高风险货物的能力;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促进货物在安全的国际贸易供应链无缝流动。与此相联系,《框架》的技术价值体现为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框架》统一了对进口、出口和转运货物提前递交货物电子信息的要求。这是《框架》力图超越各国海关的现行做法与措施并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海关标准的制度规范价值基础;第二,加入《框架》的成员承诺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对付货物安全方面的威胁。这是《框架》为形成标准统一性的管理范式价值基础;第三,《框架》要求根据进口国的合理请求,出口国海关应基于可比的风险识别方法,对出口的高风险集装箱和货物进行查验,最好使用非侵入式查验设备。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之间合作的最低价值标准;第四,《框架》规定了成员海关要向达到最基本的供应链安全标准并采纳最佳做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便利。这是《框架》要达到的加强成员海关与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充分地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各国,使世界经济发生动荡,从而严重影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三、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待经济民族化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会将经济民族化问题抛之脑后。经济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习惯和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逐全球化潮流。这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也要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经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究其本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族化而存在,正是各自独立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互相联系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就不可能有经济全球化。这说明共性是不能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经济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这说明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再次,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具有本国特色,因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全球化所包含在内,经济全球化只是各国民族经济的一部分。这说明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在相互联系中也存在着差异性。最后,经济全球化不是任意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各民族国家经济中优秀部分的全球化,以及各民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和互相联系中实现的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东西就越容易全球化。同时,各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的技术,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过程。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教导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民族化的关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尚萌萌(1989—),女,汉,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 济 论 丛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72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球化时代 (一)全球化 1.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多重变奏 全球化的起点:1500年,全球化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以后;苏东巨变。 全球化的表征:例如蝴蝶效应,美国经济对各国及对世界的影响。 2.全球化是什么? ①注重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等全球化) ②政治多极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 ③网络 ④文化现象 ⑤没有全球化的概念,是历史,应用帝国主义发展的过程的概念。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纵向发展: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横向发展: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表现。 4.全球化的本质:①西化、资本主义化、美国化 全球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例如,野猪的幸福: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幸福。 家猪的幸福:生活水平高。 ②社会主义化 当下两种制度不断拼搏的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终于社会主义。 5.全球化意味什么? 乐观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水平提高。 悲观主义:资本流向全世界,利润流向母国。 (二)反全球化 1.反全球化思潮 事件:1999年西雅图风暴,2001年意大利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反全球化的形式:①抗议游行 ②论坛(世界社会论坛) ③反全球化网络 ④马路秀 2.反全球化是什么人? ①发达国家的人:弱势群体 由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有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出现第三世界。 ②发展中国家:成功故事,例如中国和印度 失败故事,例如东南亚和古巴 3.反全球化是什么? ①依附论批判性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②跨国公司 ③世界利益的分化贫富差距大 ④数字鸿沟 4.世界范围下如何看反全球化?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是逆动现象,全球化仍是大的趋势。 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性是趋势。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全球化是指它的超地域性,也就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与特定领土框架的连接变得越来越松散的趋势。领土距离的日趋有限和疆界意义的日益淡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传统职能及其价值,国家本身及其作用必然要有一个历史性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但国家不会失去对其领土范畴内的社会进行管理的合法性。全球化松懈了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文化) 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全球化越加强,民族性也就可能会越高涨。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出现杂交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全球化;领土疆界;国家;民族文化 以超越领土框架为标志的全球化,突出了与“边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家司法权、经济活动、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和政治经济治理等。目前,全球化进程已非常明显地冲击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地域性最强的国家与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的前沿地带。 准确地理解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几百年来不断呈水平式国际化发展的历史相比,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向垂直式纵深方向发展的进程,其深刻之处在于它所包涵的民族间、国家间、社会间和文化间的渗透性和全面的高强度的相互依存性。我们可以从对全球化的社会学和经济分析中准确地理解它的深刻性。任何事情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印记,对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既界定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关系,也为取得权力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如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内自由流动,使得资本的所

有者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而工人由于流动性受限制则获利甚少。同样,时间也代表着价值和权力的源泉,投资的获益时间对投资者和引资者的利益与政策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起作用的问题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今天,技术的进步“无疑 大大地压缩了时间- 空间的方程式” ,即缩短了穿过同一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尽管受到难以逾越的空间距离的制约,但时间已不再是决定性的障碍,而非物质交流则基本上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分离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与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缩小了和高度流动了的世界,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属于何种地域性约束的共同体,人们都已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了解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进程,同步地产生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和深刻的社会关系,甚至组成共同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地具有了全球治理委员会所提出的“天涯若比邻”的感受,提高了“全球意识”,从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谈论全球命运,关注全球事务与个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罗伯特森指出,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的显现,就是认识到我们都参与到了全球网络的互动之中, “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由它推动着跨国界的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强化程 度” 。 全球化的经济属于一种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与距离和疆界的地理范畴相脱离的新型世界经济。第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跨国公司随着经济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全球范围内灵活地组织生产被认作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看到跨国公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练习题 1.为什么说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焦虑指的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文化焦虑折射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同危机指的是什么?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 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统一的、辩证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地加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决不是相反,也决不能相反。任何弱化和排斥民族文化个性与特点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与文化全球化的本义相悖的,也都是不科学和不实际的。 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泛化,以及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创造机制的科学化与开放化,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趋向等。毫无疑问,对于文化自身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是实现飞跃呢,还是走向沉沦?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确定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虽然同属于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同样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又毕竟是文化,它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

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却必不可少;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潜在的,是无形的,但同时却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乃至于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人们越来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政治则越来越被文化所融汇,在许多情况下政治常常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借重于文化而发挥其作用的。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但是,要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和内在性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这些特点和规律,正确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在文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和它的民族性,而它的不可逆性又主要是通过它的民族性来涵载和体现的。所以,只有民族性才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才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才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特征与规律,都是或

【辩论】全球化之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你怎么看? 【翻页】 主持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融合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毫无疑问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中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最大的赢家之一。那么中国是否真的是全球化浪潮的赢家呢?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让我们有请持不同观点正反方开始辩论。首先有请正反方辩手陈述观点。 【翻页】 正方(王逸):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利大于弊。首先在政治上,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二是意味着国际政治机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地区的拓展,从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三是意味着协调与合作的增多,对抗和冲突的减少、从整体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放任自流和混乱的状态。因此政治全球化是从全球化衍生出的一个符合逻辑和契合当今国际政治实际的命题。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理应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 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最后,在文化上,中国文化产品将投入到世界各个地区,促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种外在动力。再者,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文化需要为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国际舆论支持。 【翻页】 反方(叶妍妍):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弊大于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看似我们在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收获颇多,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知道,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陈述。首先在政治上,全球化以及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全球化以及迅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国际大循环,使之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经济全球化,即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如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方面,又要正视全球分裂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必须接受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是可以免费搭乘的顺风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展自己,还是被全球化浪潮冲向边缘,被全球分裂化的浊浪所吞没,要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文木 在历史上,人类只经历过两种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史上划时代的革命,也是全球化时代的真正起点。所以全球化———不管它有多少表现形式———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化运动中最本质的物的要素是商品,而非一般的自然物质。因此,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动力:价值总要消灭使用价值,资源配置总要寻求高效率,并由此获得最佳利润。生产一旦以利润为目标,社会必然要出现两极分化,代表资本的“精英”日益进入社会的主流,而提供剩余价值的另一方人数日益增多并被边缘化。这便成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及其历史运动的社会基础。 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世界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中心。资本把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分裂开来,并通过这种分裂无限汲取剩余价值。资本最先把本国生产与消费分裂开来并通过最大限度地压低国内消费来获取剩余价值。当这个进程达到极限时,也就是说,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大众消费水平被压低至极限时,经济便发生危机,社会就因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满和动乱。为了保持高额利润率及本国统治稳定,资本中心便开始向海外扩张,并通过这种扩张转移国内危机。这样便产生了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的概念。资本中心与资本外围的对立,是原来发生于资本中心国内部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的外化或转移形式,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概念的基础。一国内部的劳资对立外化并扩大为国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开始是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对立,这种关系在20世纪下半叶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解体,殖民地转变为主权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对立转变为南北对立。资本中心国总是力图通过打破外围地区的封闭性,获取高额利润;外围地区的国家则在利用外来资本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力图保护本国的民族特性。这样便产生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在相当的意义上说,就是在保证人类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生产资料及生产关系社会化的主义,其作用本质上是在继承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正面成果基础上对它们二者的负面作用的制约和扬弃。私有制是全球化的正面成果即人类活动社会化的最后障碍,而资本的私人占有恰恰又是全球化的原始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私有制在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最尖锐的对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资本为核心动力的全球化运动却成了私有制的掘墓人———这是主张“适者生存”的全球化的“精英”们所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目前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所反对的其实不是全球化中的正面成果,而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国际垄断因素。而资本的国际垄断———其政治表现为世界霸权———就是私有制发展的后期阶段。 ? 141?全球化:问题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