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第3卷第1期2011年1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l.3No.1Jan.2011

简论电影艺术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电影艺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性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民族化与全球化作为一对概念似乎也日渐复杂。

一方面,作为“视觉的世界语”,在新技术新手段的操作下佳作不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精神需求,民族化又是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坚持民族价值观念,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兼具全球文化视野,电影艺术的发展才具有光明的前途。

关键词:电影艺术;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1)01-0154-02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的商业属性注定了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在东西兼顾的商业化创作心态下,电影艺术的民族性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出于本土意识对经济一体化、文化同质化趋势的担忧,为了保护民族电影产业、捍卫文化多元性和坚持民族价值观念,一股以民族化对抗全球化的思潮也悄然出现。然而,电影艺术究竟需要民族化还是全球化,似乎陷入到了一个语义悖论当中。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曾指出

:“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就必然是民族的。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

过分强调民族化有副作用。”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指出:“不能把那些固定的僵化的形式,说成一定是民族形式。过分强调民族性,

排斥外来的东西,进场时民族要趋于保守的时候。”电影史家邵牧君则认为:“‘民族化’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他要求把外来的影响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管辖之下,把外来文化改造(化)成符合民族传统特点的形态。”他进而断言,“在文化问题上鼓吹‘民族化’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

”总的来说,在当下中国的电影界大致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电影艺术是“舶来品”,是“视觉的世界语”

,是与传统最缺少关联的国际性新型艺术;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最早有“影戏”的传统,电影似乎是早已有之,故应强调走民族化的道路。

电影艺术是国际性的新型艺术,是“视觉

的世界语”

电影艺术是“视觉的世界语”。就拿《阿凡达》来说,在

《泰坦尼克》之后沉寂多年,卡梅隆从2005年起着手筹拍《阿凡达》,在四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研发3D 摄像机,进行技术创新。这可以说是一部“开启好莱坞电影的崭新时代”的电影,接近5亿美元的耗资,不仅开辟了电影3D 技术的新天地,

它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受也是划时代的。当座位上的观众身临其境的成为

“阿凡达”进入潘多拉星原始森林时,惟妙惟肖的视觉让我们彻底地迷失在潘多拉星的奇幻世界中无法自拔,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

漫天飞舞的“灵魂树”种子,包围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在《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在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与之同时期上映的《孔子》则是一部反映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该片可位列现今国产片特效之首,

虽其特技效果不能与《阿凡达》相比,但其技术含金量却也能体现出现今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本片使用了近四百余个特效镜头,

接近半年的制作周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在该片的细节上,导演胡玫做到了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季平子的葬礼还是鲁国的朝堂,

齐国兵马还是卫国的都城……即使是简朴的孔子学社,却也暗藏玄机。每一件道具的设置都颇具匠心,如片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罐,都是细致的还原为当时孔子专门设计用来教导学生的教具。如此的细心雕琢,让我们恍惚间似乎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看到了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也走进了史书中的故事。

4

51①收稿日期:2010-09-18

作者简介:刘双(1987-),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码艺术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是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而言或许是一种西方化、现代化的走向,但鲁迅先生在论及对西洋文化的吸收问题时曾说过,“虽是西洋文化吧,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化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绝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变成牛肉的”。新型电影或许是反传统的,但事实上未与传统文化脱节,在“新”的同时,可以大量吸收西洋文化的影响,但其结果仍然是中国人自己的电影。我们可以“新”技术、“新”创意,但只要导演把握好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张力关系,我们就可以坚持民族化的立场。

二中国的“影戏”传统是我走民族化道路的重要根据

“影戏”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名称,由“影”和“戏”组合而来。所谓“影戏者,戏也”,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其最初的目标就是博取观众的叫好和掌声,可以说是一个古老但又新奇的被商业化的娱乐形式。

“影戏”是中国电影的奠基。在近代中国人的记忆中,电影最初是以“西洋影戏”的角色进入日常精神生活领域的。这种来自异域的“影戏”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与本民族早已有之的影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鲜事物。作为一种舶来品,他的传入无疑也是“西风东渐”的产物,然而从文化催生的层面来看,外国电影的传入也促使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

中国式电影可说是戏曲的一种“民族迷恋”的转变。郦苏元和胡菊彬在关于中国无声电影的著作中宣称,早期中国电影经历了很多阶段:“最初由戏曲片开其端,继之而起的是纪录片和短故事片,最后以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完成为终点,构成早期电影创作发展的整个过程。”戏曲电影是通俗的、亲切并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经典戏曲作品的传播让其远远超出了以前的地域和语言界限,如家喻户晓的传奇浪漫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可以体现出戏曲电影的适应性、多样性。事实上,中国的第一批电影可能就是戏曲片,一些经典戏曲被改编或者直接搬上银幕,可以说,名曲名段为早期中国电影带来了“致命的诱惑”。

著名东方学家爱德华·萨伊德在《东方学》中指出:“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构建———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构建,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是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1]

三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平衡

当下,我们要承认全球化已是一个事实,而强调民族化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来谈———是动态中的民族化。民族文化并非永恒地固守一个恒定不变的民族本质,那是不切实际的。从这些言论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这一对互相依存又相对立的范畴,其关系无疑更趋向于紧张。各国正极力与好莱坞霸权展开抵抗,抵抗电影的文化特性毫无疑问地决定了它必然具有的民族性,但其界限的模糊以及电影文化与商业特性的抵牾使电影创作陷入了困境,即,如何平衡电影的全球化和民族化。

在我看来,“民族化”可以是现代化审美的一支,在对待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心平气和的来谈论,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要因为追求现代性的立场把它看成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而完全否定。辩证全面地来理解民族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民族化并非是一个落后的口号,他完全可以“抵抗”全球化,与现代化构成充足的张力成为极为可贵的一个维度。或许我们可以用民族的亭台楼榭、民俗人情来讲述远距离的陈年往事,来呈现民族色彩,甚至是用西方的现代价值观念来诠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的民俗,如果能深刻地反映民族文化基质,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思想,那么它即使局部失真也不失存在的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对民族化口号的重提,意味着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关系的认可。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所主张的:“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以便共同探讨对于人类和世纪的未来有关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当是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得到普遍遵守。”[2]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社,1999.

[2](德)哈贝马斯.从感性印象到象征表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杨凤娥)

551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阳光照的我们特别的难受,但是早上我们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嵩阳办事处,我们有秩序的排队入场,看着义工老师们亲切的说:“老师,您好!”我被他们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所感动。进入会场,我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之后白雪老师用亲切的声音对我们说欢迎我们抽空参加本次学习。对于本次学习我有很多的感受,这三位老师解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许建国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爱,赢来了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事例讲解着对孝道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启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自己不断的进步。 本次三天的学习对我有两点感动: 一、义工老师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看到义工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感动,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 二、三天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有三句话:“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书读百变,幸福自现。”“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同时我也在想我孝顺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

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从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作为年轻人,千言万语,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语言化作行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篇二 一、当今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是否幸福?安康? 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婴儿直至长成到成年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现在几乎有情感认知的人,无论什么年龄层都感到不快乐、空虚甚至无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技能是越学越多,书包是越背越重,有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是不是越活越有力量?为什么我们的日子没有越来越轻松? 这一切归根于什么出现了问题?觉悟的人就是善于找出原因,从原因上下手;迷惑的人就是爱停留在结果上,然后(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回想我们受教育的历程,有没有一个专门的体系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所以说的不是骂人的话,就是我们不会做人啦,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啦。 二、什么是教育?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学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通;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的、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的;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充分地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各国,使世界经济发生动荡,从而严重影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三、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待经济民族化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会将经济民族化问题抛之脑后。经济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习惯和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逐全球化潮流。这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也要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经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究其本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族化而存在,正是各自独立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互相联系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就不可能有经济全球化。这说明共性是不能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经济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这说明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再次,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具有本国特色,因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全球化所包含在内,经济全球化只是各国民族经济的一部分。这说明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在相互联系中也存在着差异性。最后,经济全球化不是任意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各民族国家经济中优秀部分的全球化,以及各民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和互相联系中实现的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东西就越容易全球化。同时,各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的技术,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过程。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教导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民族化的关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尚萌萌(1989—),女,汉,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 济 论 丛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72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近年来,“全球化”这一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说到全球化,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步伐明显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一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些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

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文化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加快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层而上的交流与互动。丙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趋向西化,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冲击再大,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全球化与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摘要:全球化是指它的超地域性,也就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与特定领土框架的连接变得越来越松散的趋势。领土距离的日趋有限和疆界意义的日益淡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的传统职能及其价值,国家本身及其作用必然要有一个历史性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但国家不会失去对其领土范畴内的社会进行管理的合法性。全球化松懈了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文化) 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全球化越加强,民族性也就可能会越高涨。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出现杂交化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全球化;领土疆界;国家;民族文化 以超越领土框架为标志的全球化,突出了与“边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家司法权、经济活动、民族与国家的认同和政治经济治理等。目前,全球化进程已非常明显地冲击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地域性最强的国家与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的前沿地带。 准确地理解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几百年来不断呈水平式国际化发展的历史相比,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向垂直式纵深方向发展的进程,其深刻之处在于它所包涵的民族间、国家间、社会间和文化间的渗透性和全面的高强度的相互依存性。我们可以从对全球化的社会学和经济分析中准确地理解它的深刻性。任何事情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印记,对空间的组织和利用,既界定了时代特征和社会关系,也为取得权力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如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空间内自由流动,使得资本的所

有者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而工人由于流动性受限制则获利甚少。同样,时间也代表着价值和权力的源泉,投资的获益时间对投资者和引资者的利益与政策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起作用的问题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今天,技术的进步“无疑 大大地压缩了时间- 空间的方程式” ,即缩短了穿过同一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尽管受到难以逾越的空间距离的制约,但时间已不再是决定性的障碍,而非物质交流则基本上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分离问题。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与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缩小了和高度流动了的世界,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属于何种地域性约束的共同体,人们都已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了解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进程,同步地产生相互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可以建立起密切的和深刻的社会关系,甚至组成共同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地具有了全球治理委员会所提出的“天涯若比邻”的感受,提高了“全球意识”,从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谈论全球命运,关注全球事务与个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罗伯特森指出,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的显现,就是认识到我们都参与到了全球网络的互动之中, “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由它推动着跨国界的经济一体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强化程 度” 。 全球化的经济属于一种生产、交换和消费逐渐与距离和疆界的地理范畴相脱离的新型世界经济。第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跨国公司随着经济自由化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全球范围内灵活地组织生产被认作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但更为重要的是应看到跨国公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从而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然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来文化流进,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从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原来越冷清,逐渐被打入冷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有些文化甚至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2020精选范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2020精选范 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1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

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精品】

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 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统一的、辩证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地加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会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决不是相反,也决不能相反。任何弱化和排斥民族文化个性与特点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与文化全球化的本义相悖的,也都是不科学和不实际的。 文化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泛化,以及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创造机制的科学化与开放化,文化生产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趋向等。毫无疑问,对于文化自身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是实现飞跃呢,还是走向沉沦?关键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确定民族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虽然同属于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样具有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性质和功能,同样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又毕竟是文化,它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

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却必不可少;它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潜在的,是无形的,但同时却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乃至于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大杠杆”,社会进步的“火车头”。人们越来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中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政治则越来越被文化所融汇,在许多情况下政治常常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借重于文化而发挥其作用的。 毋庸置疑,文化的作用是广泛而重要的。但是,要使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和内在性规律,并在实践中尊重这些特点和规律,正确驾驭这些特点和规律。在文化的诸多特点和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不可逆性和它的民族性,而它的不可逆性又主要是通过它的民族性来涵载和体现的。所以,只有民族性才是文化的脊梁和灵魂,才是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才是文化能够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特征与规律,都是或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信息的交换获取巨额利润。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国际大循环,使之成为西方资本的积累对象。经济全球化,即资本国际大循环中的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是造成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贫富分化与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如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泥潭。 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既要看到全球化积极的方面,又要正视全球分裂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必须接受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是可以免费搭乘的顺风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是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展自己,还是被全球化浪潮冲向边缘,被全球分裂化的浊浪所吞没,要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与中国的选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文木 在历史上,人类只经历过两种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史上划时代的革命,也是全球化时代的真正起点。所以全球化———不管它有多少表现形式———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化运动中最本质的物的要素是商品,而非一般的自然物质。因此,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动力:价值总要消灭使用价值,资源配置总要寻求高效率,并由此获得最佳利润。生产一旦以利润为目标,社会必然要出现两极分化,代表资本的“精英”日益进入社会的主流,而提供剩余价值的另一方人数日益增多并被边缘化。这便成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及其历史运动的社会基础。 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世界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中心。资本把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分裂开来,并通过这种分裂无限汲取剩余价值。资本最先把本国生产与消费分裂开来并通过最大限度地压低国内消费来获取剩余价值。当这个进程达到极限时,也就是说,作为消费主体的劳动大众消费水平被压低至极限时,经济便发生危机,社会就因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满和动乱。为了保持高额利润率及本国统治稳定,资本中心便开始向海外扩张,并通过这种扩张转移国内危机。这样便产生了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的概念。资本中心与资本外围的对立,是原来发生于资本中心国内部的生产和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的外化或转移形式,也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概念的基础。一国内部的劳资对立外化并扩大为国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开始是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对立,这种关系在20世纪下半叶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解体,殖民地转变为主权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对立转变为南北对立。资本中心国总是力图通过打破外围地区的封闭性,获取高额利润;外围地区的国家则在利用外来资本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力图保护本国的民族特性。这样便产生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在相当的意义上说,就是在保证人类民族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生产资料及生产关系社会化的主义,其作用本质上是在继承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正面成果基础上对它们二者的负面作用的制约和扬弃。私有制是全球化的正面成果即人类活动社会化的最后障碍,而资本的私人占有恰恰又是全球化的原始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私有制在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最尖锐的对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资本为核心动力的全球化运动却成了私有制的掘墓人———这是主张“适者生存”的全球化的“精英”们所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目前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所反对的其实不是全球化中的正面成果,而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国际垄断因素。而资本的国际垄断———其政治表现为世界霸权———就是私有制发展的后期阶段。 ? 141?全球化:问题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