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油画的价值和意义

古典油画的价值和意义
古典油画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古典油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我可能不会过多地讲怎么看怎么欣赏作品,因为,你们无论是在展厅还是听其他老师的讲课,或者是自己面对作品的时候,都已经有了很多的知识和准备。我讲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学术问题,确实也是一个问题学术问题。

西方的古典油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外来的东西,但是它又根植于人对于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我们会把这种把握方式作为外国文化逐步地接受,但是,由于这样的接受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习惯于接受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艺术的成就。但是,事情并不总是如此,因为,如果我们看中国的艺术,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似乎我们有两种意识,一种叫做西画或者叫做油画,另外一种叫做国画。好像有两样东西,但是,假设我们面对艺术的时候,或者说面对绘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两种东西,那么,我们就要做出选择,我们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譬如说,大家今天来看这个展览或者来听这个讲座,就是这样。好,那我可以看西方的那一种,当然也可以同时看中国的另外一种,这两种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今天我们如何来看待它的价值,并且把这个价值不仅是看成一个欣赏的途径,而且看成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我们就不得不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过去都以为我们会用眼睛看世界,其实不是这样,无论是中国伟大的敦煌,还是八大山人和齐白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一直用眼睛看世界,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准备去画出一双非常真切的手,这样的一个方法,他没有做过。也就是说,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并非是他的眼睛直接认知,然后用他的手去表达出来,而是他根据一种看世界的特殊方法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把握的。那么,古典油画是另外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像,也许他真的可以画出一双手。就像我们在展厅里看到有一些作品,甚至你贴得很近了,还以为这不像画出来,好像是生来如此,身在画中。这种感觉,凭我们的直觉,我们就能够欣赏它,能够感受到它的技巧和它的一种艺术的魅力。但是,画得再像,也不如拍一张照片又快又准,拍一张照片不如看真人,如果一个人就在你面前的话,他更像他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绘画作为接近真实的角度去衡量,其实,这个接近的程度的多少,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标准。尤其是摄影发明了以后,这个标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还有什么事情更为重要呢?我们开始追索,是不是即使画得像,他也有一个怎么来画的问题藏在里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题目。实际上,我们讨论的题目中包含着两个层次的问题,我们说的古典绘画跟中国不同,我们今天要讲这个不同,我不侧重讲这个不同。但是,我们讲不同的时

候,这种不同并不是说只是画得像,最主要有两个问题潜藏在里面,我把它概括成简单的两句话:第一句是西方古典油画画什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画?

这两个问题大家听起来觉得很简单,其实,大家去看看油画旁边的说明牌,它总是在讲画什么的故事,或者拿一个耳机听里面也在讲画了什么。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我不是讲这个画什么的问题,我还是讲刚才我已经提到的这个问题,人其实不会用眼睛直接看世界,他是通过一个传统、一个文化,固定下来的成为一个传统的方式去看世界,也就是人的眼睛看世界,其实是被艺术训练出来的,或者是被艺术做过一定移动改造,然后才用之去看世界的。古典实际上是一种改造了的,人为地计算过、打磨过、调整过、取舍过,积下来的一个规则,它是用一个规则来看世界。当然,画什么的问题,就不是简单地是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是画出了故事中间所说的那个事件的哪一样东西,我们要能看到这一点,再来看古典油画就透过了表面的故事看到画里边画什么的问题了。画什么也有不同的问题,并不只是故事是问题,里面还潜藏着问题。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讲怎么画。

怎么画是不是一个技法问题呢?当然是技法问题,但又不完全是。因为,画什么,这里有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在同样的题材中,由于不同的画法,它的意义会发生改变。在这个层次上如果展开的话,它就变得很重要。

今天讲的这两个问题,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两个问题略微有所解释,也许就完成了今天下午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讲座结束之后,大家可以把我跟大家讨论的问题到展厅里面对着原作去印证一下,也许我们看到同一幅画,意义就有所不同,我们同样面对一张作品,它的价值就有所变异。《西方古典油画的价值和意义》本来是一个过分大而不当的题目,但是,经过我刚才非常确切地把它固定在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一个很小的问题上,它就不会那么大,而是直接贴近我们今天的问题。

一、古典绘画的第一个问题。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也许诸位特别是年纪大的人,都经过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文化大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艺术政策非常强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我们过去的一位国家领袖毛泽东主席写过一本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书中他提出一个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一个常识,也就是说,似乎绘画这件事情,有一点像一个杯子,它是一个形式,但是,杯子里存放什么是它的内容,同样一个形式,既可以存放一杯好酒,也可以存放一杯毒药。所以,对于内容和形式是分开来考虑的,好像里面的东西是可以变换的。形式就是形式,内容就是内容。

在古典的时候,我们好像觉得这句话也可以拿来印证,比如,我们今天去展厅,大家看到我们展览的题目叫做《古典与唯美》,但是是否在这个展厅里展出的都是古典主义绘画呢?不完全是,有古典主义绘画,也有超越古典主义的反古典主义绘画。我举一个例子,你们会看到有一个19世纪的英国流派叫做拉菲尔前派的绘画。拉菲尔前派他们之所以画画,有一个原因就是反古典。因为,古典主义认为艺术最高的宗旨体现在古代的希腊,由学院派继承,而学院派最高的榜样,或者说在艺术上体现古典最高原则的人就是拉菲尔,拉菲尔是古典最高原则的代表。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表也许有一个问题,他过分地取消了艺术中的某些因素,是哪些?各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有些人认为他把感觉的东西取消了,他把情绪的东西取消了,对于微妙感觉和微茫情绪的认识,在艺术中最想看到,所谓“扰人春色不在多也”,既然如此,他一定就会去寻找一种解决的可能,他们解决的可能就是超越拉菲尔,到拉菲尔前面去,叫做拉菲尔前派(Pre-Raphaelite),就是反古典,不跟古典走,要跃到古典前面去寻找更深的来源。

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里,对于内容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比方说在17世纪的时候,以法国学院为正宗的学院派,这个学院派也影响到中国,像中央美术学院这些地方,它的最高原则,最深来源,一定是跟法国的艺术学院有相关之处。在做艺术学院的关于内容的等级划分的时候,当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说第一等要画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包括《圣经》中的题材,这时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整个展厅里面有很多故事讲的都是《圣经》中的故事,或者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或者历史上被人们认为具有典范作用的故事。他虽然画一个人,但是他的名字可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虽然用了一个场景,但是可能是用了神的标号。

第二等他认为是画风景,画现实中的题材。

第三等就是静物。

内容分等级,这个有点像我们过去的文化政策所说的,我们绘画要画工农兵,不能画花草之类的东西,过去我们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今天这个时代过去了,但是我一提到大家就会想起。

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给大家讲另外一件事情。

19世纪末,在世界艺术史上发生一件大事:出了一些新的艺术家。他们联合起来说:我们不要跟着学院派的方法去画,不要跟着古典的方法去画,那么要怎么画呢?他们各有各的说法。

有的说要画光线,比如说现在是春天的中午,光线一定有一种飘荡的发灰的感觉,要把这个画出来。不是中午,哪怕是同样的景色,就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这一派人画出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印象派。展厅中莫奈等人的作品就属于这一流派。

有的人说要画出一种感觉,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情绪,希望这个情绪直接通过笔法能够把它宣泄出来,像中国的书法一样写的时候就能把一些东西宣泄出来。展厅里爱德华.蒙克等人的画就属于表现主义这一流派的。

还有一些人说:我既不想把自己的感觉直接让人家看到,也不想靠眼睛把握瞬间的现实,我画一个颜色,其实颜色里边包含着我的一个想法,我的一个感觉,这种感觉跟我内心的一种不便言说的状态是相勾连的,我把它用颜色画出来以后,这种感觉就藏在后面,画出来是什么东西不重要,关键是它带出来的后面的那种不可言说的感觉很重要。比如说莫罗的画《莎乐美》,他的颜色中,好像蓝颜色和红颜色一起在视觉上很令人吃惊,感觉它背后藏着一些东西,在艺术理论上这叫做象征主义流派。实际上是一种征兆,什么是征兆?比如说刚才我急着来上课的时候,脸色就会有焦虑的变化,这个东西就是征兆。其实不但人体会有征兆,人类的精神也会有征兆,这种征兆被画出来是很有意思的情况。

这些人集合在一起,决定要做一个独立的艺术家的组织,自己来办自己的美展。把中间一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或者代表性的风格提出来,作为他们的标号,这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叫印象派。印象派实际上并不只是印象主义的画家,刚才讲到的各种类型都有。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学院派,也就是古典艺术。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展厅里看到两样东西:一种是古典艺术的成就,另外一种是各种反古典的成就。这两种东西一并展示出来给我们看。

我为什么讲这些事情给大家听呢?一方面给大家带来一个知识,我们今天所说的古画,或者写实的画法,并不都是古典绘画,里面有古典绘画,也有反古典绘画。他们都有一种特征:我们一看就能看出他画了什么东西。还没有到现代绘画的程度,所以,我们说他是一种古代绘画,并不一定是古典绘画。

刚才我所说的并不是主要部分,我主要想告诉大家的是另外一个事情。

重大的艺术革命发生之际,艺术中有一样东西转化了,转化成什么呢?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形式是杯子里面装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杯子,是用玻璃杯子还是陶杯子,还是用手捧着液体,形式本身就是问题,并不是捧什么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用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拿金色的杯子,有可能他在举行重大的仪式,有一个人用头骨的杯子,也许他是在举行一次重大宗教仪式,或者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魔王。所有这一切在他的形式中,内容尽在其中。艺术的重大革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点上进行了重要的革命,我们称为现代艺术革命。

今天大家是来听古典绘画的问题,但是,我把古典绘画问题发生变化的关节点告诉大家,你们会知道古典原来是历史上的一个现象,而且,它是一个曾经被革命过了的一个现象。那么,我们今天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了两个态度:

一个态度也许跟在座的态度比较接近,我们喜欢古典,因此,我们永远地欣赏它,虽然有“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的感叹,但是毕竟还是很喜欢来看古代人留给我们的似乎是千古不变的美感,悠久流长,这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我们今天看古典,其实是我来看古典,我已经不是古人,我和当时出现古典艺术时代的人,无论是感觉还是经验都大不一样。你们可以想一想,当时古典时候的人,他们最快的行进的速度可能是一匹马,在骑马颠簸中体现出来的古典美感,早已消失于强光映照下的墙面上。我们不可能回到古典的状况,我们看古典是一个不得不的被动状态。

但是,假设我们已经知道了原来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在现代艺术革命中(1870-1880年左右)已经变化了,我们用变化了的对于艺术的理解,反过来再看古典,我们就有了看古典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像古典一样看古典;第二是用现代的方法看古典。我们用现代的方法看古典,我们突然发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改变了。我们看古典被画出来的东西是怎么被画的,我们看被画的过程中间,人是如何把他的一些问题呈现在画面上,只不过借了一个古典的格式,借了一个古典的理由。在现代艺术中间是如此,反过来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和觉悟,再来看古典时代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看出了一种自己的欣赏道路,如果我们再扩大一点,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

独一无二的个人,我们面对绘画的时候,都是一次古今以来独一无二的遭遇,我们的每一次欣赏,实际上都是一个独自的、唯一的一次机会,假设我们这样来看待问题的话,我们的欣赏就变成一次非常珍贵和非常具有尊严的活动。即每一次来到展厅,每一次面对绘画都是很有尊严,而且是非常令人珍惜的“此生一回,人生一次”的机会。

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就要换换我们的脑子,如果我们还在想,走到展厅里就走到说明牌去看,看看它上面讲了什么故事,这样也许就浪费了我们的机会,浪费了我们看画时候的那种感觉。为了不浪费这样的机会,我们就把内容的问题换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讲,也就是说,至于古典绘画中题材方面的内容问题,这个在展厅的说明中可以看到,我们不讲,我们讲,看画,看它画出了什么?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一部分内容。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进的,大家来一次很不容易,这是我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成果,我将最真挚的部分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二、古典绘画的第二个问题

画什么?怎么画--形式:画什么(丘壑)

怎么画(笔墨)

古典绘画的第二个问题是画什么的问题,是怎么画的问题。画什么现在并不重要,实际上是一个怎么画的问题。

在刚才的格式中间就是一个形式问题。

画什么的问题,里面又隐藏了一个很特别的问题,也许大家想都没想过。大家想过没有?艺术这个东西,如果我们是盲人,我们能不能感受艺术?能不能感受绘画?能不能感受形体?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荒唐的问题,但是,古典主义中有一个原则,它的原则是,假设我们不用自己的眼睛,拿手去摸一样物体,摸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存在的,而这个不以我们个人的眼光和偶然的观看存在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本质的状况,如果能够把这个本质的状况表达出来,这就是古典最应该追求的一种造型,造型的目的就是把这个世界不以任何人的参与的一个追求,而做这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素描。大家想这个事情复杂化了,我们平时说的素描就是油画有色彩,素描就是拿铅笔画单色的画。这是简单的说法,实质上素描就是撇开任何细节的偶然的因素,对于物体的一个真实的把握方式叫做素描。这是一个哲学的意念,这是一个人和世界的关系。所以,我一开始就讲,为什么中国的绘画,都要“一笔草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哲学是,

我和自然在一起的时候,我要把自然对我的感染使我本人变成自然的一部分,然后天然地把自己的感觉飘逸的洒落在画面上,这时他自然会是那样一个状态。

这就是哲学上很大的问题了,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差距,才会出现文化的差异,才会出现文化的冲突,才会需要办博物馆,才会需要在中国也看古典绘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和文化的根源问题相关。

我们现在说的古典方法,怎么画的问题中,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一个东西画出来,而是有规范的方法,规范的方法早就有,而且一直存在,一直做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特别了解的。了解之后,再看绘画的时候就能看门道,所谓内行看门道,看他是如何运用他的那一套来做画,运用的程度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是熟练还是不熟练?是高超还是一般?就像听音乐时一样,听出来的并不是对于某种声音的模仿,而听出它的和声,甚至听出它音色的感觉,甚至听到微妙之处,可以听出中提琴弓弦松紧的程度和弓的木质的变化所造成的轻微的音的感觉的变化。这种东西常常是我们欣赏艺术时最可宝贵的微妙之处,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大而化之的一个画面,其实我们是要通过画面去感觉人所具备的文明的感觉,通过少数的人留在艺术中间一直传承到我们内心的过程,我们要的是这个过程。所以,怎样画的问题是往细的地方看,而不是往粗的方面看。我刚才说素描是古典方式的基础,一层一层地往里走。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画什么的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三女神”《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这个内容画的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神,这次展览中有很多这样的展品。这是17世纪鲁本斯画的一幅画。17世纪之前实际上还有一些重要的艺术家已经画得很好,画得就像展厅中的形象差不多的比较完美形象。可是到了鲁本斯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画的人体有一个特别的东西,人物身上的肉开始嘟噜出一块,他是不是没有能力画一个非常优美的形象呢?他是可以画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我们看,他画的人物的肉里血特别充沛,人的气色特别好,特别是脸上,嘴唇红红的,脸上有两块红的斑,再加上跟花在一起,头发很丰富,身体里无尽的肉身的力量好像要流出来一样。那么,到底女神是他的内容,还是通过肉身的涌动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它的内容呢?其实这里的女神只是一个题目,我们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有关女神的画,真正的是内容看他怎么样把什么样的对象中间的部分传达出来,强调出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希腊的雕刻,古希腊的雕刻和17世纪的绘画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区别看出来,就马上能看出展览作品中的区别。古希腊的作品尤其注意整体的变化,我们看人物腹部的变化,她的腹部比例,从这儿到这儿,感觉都是经过一些仔细地调节,并且经过人为地拉长缩短,把细节上的一些东西打磨掉,剩下来的是一个庄严、肃穆、规则、完美的形体。

我们再看这幅作品中人物身体的这些部分,一条一条的变化,她的身体随着运动的变化而变化,都出现了很多偶然的皱褶。这种情况在古代的作品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一个女神,被赋予不同内容的表达。

这幅作品今天看来也觉得是一种古典,但是这种古典的内容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内容是两回事情。这个时候画的是农民的家庭,所画的对象不同,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意味就不同。我们发现,艺术家会借助题材的变化来做变化。但是,同样是画农民,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又回到一个古典绘画,这个其实是一个农民的家庭,但是它的题材是一个古典的故事:圣母生了耶稣基督,圣母的妈妈圣安娜来看她。一个很朴实的农民家里,新生儿出生,家里的外祖母、母亲和熟睡的婴儿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他和普通的农民家庭骨子里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场景不同,一个是晚饭后的闲谈,一个是(中国的说法)月子中的一次访问,是这样一个区别。

我把两幅画放在一起,大家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同样是那种农民家庭的感觉,但是,怎么来画大不相同,这个画中,整个人像一个经过抽象的一种肃穆的存在,而这幅画却在很仔细的细节中表达出对人间的关切。这两个事情放在一起,哪怕是一块桌布也画得很细,很有力量,而在这幅作品中这些细节都被取消掉了。这个画面上,似乎是我们推开门进去,背后有一道光射进来,屋子里很黑暗,这些人或者比较麻木,或者微微抬头看了我们一眼;而在这幅画中,只有一支蜡烛在这儿,但是,这支蜡烛照着耶稣头部,好像神圣的光辉从他的内在精神里慢慢地洋溢开来。这就是古典主义给我们的一种内容呈现方式。

这是法国的风景画家画的风景,他是照着意大利的废墟来画的,事实上的风景在现实中大概不会存在,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一种想象和向往制造出来的一种古代的废墟,借此发思古之幽情。

这也是古典绘画,是伦勃朗的一张风景画,在伦勃朗的风景画中,同样也是石头同样也是桥,然而,风云的变化不同,光线的变化不同,这幅画多么像一个非常庄严的仪式,而这幅却像一次偶然的在荒野中的喧嚣,这两样东西可以完全不同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古典艺术时要看的

内容,假设我们去掉石桥和城堡,每幅画就看上半部,下半部全部去掉,无非是一团树、一朵云、一片天,但是,这里竟然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大到可以直接干涉到我们的精神,也就是说古典的做法,主要是在表达对象的过程中,有一种对对象的特殊形式,通过这种特殊形式建造了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精神状态。我们只要面对它看起来就会觉得有很大区别,有了区别,你就知道原来里面有东西可以看,在这里能看出区别,那你对着一幅没看过的画时也就会注重于看区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古典的意义和价值的意义所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很有名的宗教题材作品《耶稣下十字架》,这是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再看法国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同样是一个宗教的题材,“耶稣下十字架”在西方是最普遍的题材,在这个题材里面耶稣的形象,你完全想象不出来,这竟然是同一个事件,但是给每个人的印象和表达出来的巨大的差异,已经使得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来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艺术中的内容问题。

现在我们回到拉菲尔的这幅画--拉菲尔画的西斯汀圣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最最充分的标准件,假设我们问什么叫做古典绘画?这就叫古典绘画的最高准则,就是这个形象。其他的古典绘画都是从这一点上或者那一点上慢慢生长出来的部分。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第二个问题:怎么画的问题。

刚才我们说,第一个问题在这幅画当中照样可以看出来,同样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另一个女性的形象,这个实际上是伦勃朗为他的一个主题创作也是一个圣经故事所做的习作,在这幅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写生的作品,这幅画不大。同样是画一个人,但是人跟人不一样。

下面进行第二部分的推敲。

在拉菲尔时代,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英国有一个美术学院院长,叫做伯尔茨,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去梵蒂冈学习绘画,他进了梵蒂冈以后觉得很沮丧,因为他第一次进去转了一圈出来以后,他发现看不到拉菲尔的画,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画。道理就像你进了展厅,看了一圈,回头问一个专业的人,你问,世纪坛有一个展览,里面有一些好画,你知道哪几张画最好吗?搞专业的人会告诉你哪些画最好。但是你看了以后没看见,你也会觉得自己不懂。所以,伯尔茨觉得自己可能有问题。拉菲尔的画看起来确实不那么张扬,看上去淡淡的。后来他想自己可能不适宜画画,于是反复地去看,学了很长时间以后,他以后一进梵蒂冈,只看到拉菲尔,别的画慢慢看不见了。

这是很早之前的一个故事。但是拉菲尔的画里面,实际上有一个特别的怎么画的问题。在他的画里,这幅画到底最重要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问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幅画的重心实际上是通过各个可以注意的点构成一个平衡,如果说这幅画最重要的重心何在?应该说是圣母和圣婴中间的似乎虚无的东西。因此,拉菲尔的画有一种和谐,没有一个地方有冲突、较劲,看起来是平缓而柔和的。这是他的画的特点。

这幅画完全相反,看上去,就是很亮的人,后面漆黑的背景上,老远就看到光线的冲突、笔法的交织跃然而出。

这就是古典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那么我要问,如果是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怎么画的问题?是,这是怎么画的第一层问题。用什么样的感觉把一幅画画出来?这里不涉及技术问题,而涉及到怎么处理画面的问题。这是我们说的怎么画的第一层问题。

怎么画的第二层问题。

我们看这幅画,她的这只手,没了,就是一笔很粗糙,这只手侧过来一笔画下来。这就出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画都画出这么一个对象,这么一个人物,但是怎么把她画出来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看到他是用很多笔慢慢描出来的,是一种处理方法,一笔一笔地画出来又是一种方法,看用不同方法画出来画给我们的感受,实际上就像我们在看书法和美术字时的区别,美术字是慢慢描出来的,书法是写出来的。如果我们会看怎么把他写出来的部分,实际上我们会慢慢地知道了一样东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叫做笔墨,是一种笔墨的问题。怎么画有两层问题,第一层问题是怎么处理画面的整体问题,很复杂有很多因素。那么,我现在立即把我的话带到很小的细节上,很小的细节就是同样一个形象,如何用笔、用颜色、用手法来把它处理出来,这个实际上是很值得看的部分,如果我们会看这一点,最后画上画什么变得不重要了,比如说画的女人是谁,画成什么样子都不重要,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很过瘾、很来劲,你会看出门道。这样一个形象,我们在拉菲尔画上,他是靠非常仔细的一种造型做出来的,这个造型有点像把世界上的事物重新再制造了一遍,只不过是在平面上进行了一种充分的制作。我们看这幅画,依旧是衣衫,远远看去是衣衫褶起来的样子,仔细看是一笔下来,有点类似看一个武林高手,哗地一下手挥过去,那边一个大胖子轰然倒地的那种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对于笔法的一种欣赏,你能够欣赏到笔法的微妙之处,再看古典艺术制作的好坏时,就可以在两层中间仔细看,可以看他整体的布置,也可以看他处理的可能。大家知道

一进展厅侧面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女人的头像,有纱巾蒙在脸上,我们仔细看纱巾时用笔再带过来几笔,就把纱巾蒙在脸上的感觉充分地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笔法的微妙之处。

现在看到的是威尔斯早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个老人,画得很充分,每一个细节都画得很好,他为了表达他的写实能力,下很大功夫去画罐子,让你感觉罐子好这幅画就好。

我们现在看哈尔斯的作品,感觉像是一幅写意画,有点像吴昌硕,他画出来的人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一个人,也是卖水的,但是他这个罐子的画法,关键在于他的画好想你能感觉到落笔之声,在画面上啪啪的那种感觉,都能够呈现出来。

风景也是如此。

苏格兰的风景,17世纪的风景。

这是西班牙艺术家艾尔科利克的作品,我们看到这个风景中,好像苍茫中有一些阴云笼罩,似乎要发生什么奇迹的样子,但是在这个地方你会看到,整个作品会翻飞起来,整个风景似乎是在呐喊,他用他的处理和笔法使得风景画具有了自己的一种表达的可能,具有了一种自己的宣泄的可能,都把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人物也是如此。

我现在告诉大家怎么来看怎么画的问题。我们可以看怎么来造型,也可以看怎么造型的过程中的用笔、处理形体、处理光线变化的变化,他们之间各有不同的表达,表达的深刻程度已经超越了题材,超越了所画的对象里面可看的东西,在怎么画的过程中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的理解。

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大家看到我们的题目叫做古典,古典绘画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讲完了画什么和怎么画的相当于理论问题又不完全是理论问题的问题。大家多少了解到看画的时候看什么才有意思。至少可以不戴耳机甚至不必听讲解员讲故事了。因为这些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内容是看他怎么把对象的某种东西画出来,重要的可看之处是他在怎么画的时候,能够在里边把自己,把个性,把他的感觉放进去多少,拥有什么独特的技术和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这是我们要说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古典。

实际上,古典艺术跟中国的艺术相差很远。西方古典油画发展到17世纪达到最高峰,再往后虽然是发展,发展到19世纪,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展览。

但是已经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在学院派上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了成熟的标志,也有了很多不同的流派。

第二、已经出现了反古典的状态。

大家如果真的想知道什么是古典,我现在给大家看到的是真正的古典。古典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通过人的理性对于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分析,进行规范,克制住自己的感觉和感情,让他正当地表现出来,什么是正当很难说,每个人理解不同,但是他的宗旨如此。所以,古典本身是理性的绘画。我们在这张画上看,分析一下,比如他的海平面,一定是一个黄金节的地方,这幅画上面多少下面多少,最合适的地方一定是地平线。左边如果有这样一种结构,右边还是有,在整体上互相辉映,这边有一种交叉的感觉,这边一定有交叉的感觉跟他呼应,这个地方光线的变化以及和整体上光线的布置,互相之间构成画面的均衡,这些都是古典主义的原则,然后,比如黑白、黑白之间的节奏感,以及黑白和灰之间明度的台阶(阶梯)都布置得井井有条。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画,而是编造出这样一幅画。

这是古典绘画的一些感觉,古典绘画的人物画也是一样。

这是17世纪法国学院派的最高代表普桑的画,我们这次展览中看到的很多艺术家的最高的榜样就是普桑。他的画每一个人物都像是在做一个动作,像是在摆一个形态,而他的人物互相之间都有一些结构上的安排,有所调整。这是普桑最有名的一幅画,他的人物似乎是从希腊的雕像移到了画面上。他的这些人都不是真实的人,而是被规范了的人,而且是把很多偶然的人的细节拼起来,拼成一个完美的人,用非常平和、均衡的画面里来陈述内心的一种温雅的故事,把这样一种过程呈现出来。

现在我们看古典和希腊雕刻之间的关系。

希腊的巴底农神庙的像塑,你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他这个人好像是从这儿移上来的,然后我们看衣衫的变化,整个动作的转折,人站在这身体的感觉。

古典到底是什么?古典是有规范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古典,我们说的古典实际上有时候是说古代绘画,并不是真正说古典的绘画。

真正的古典是在艺术中间包含了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如果问你,这三个女人在一起是美还是不美?我们会觉得很美,但是她没有头,也没有手,是残缺的,为什么残缺的人体却有

着美感在里面?这就是古典,古典是潜藏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底下,他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这个内在的逻辑根本上的体现可以在希腊神庙中找到他更为清晰的表达。希腊神庙中,柱子和柱子之间,高度和宽度之间,以及台阶的层次和份量之间都有一个清晰的铸造。因此你就有一个理解,为什么希腊雕塑哪怕破碎了看起来依旧还是很美。因为他的美是背后被计算过的一个准则、规范,当然规范被表面上的很多细节笼罩起来的时候,他也很美,即使那些笼罩他的细节被损坏了,他潜在的东西反而得以张扬。所以,有时候希腊的雕刻比如说像《断臂的维纳斯》,人们绝没有认为她没有手臂是缺陷,而会认为她有了缺陷以后她反而更加完美了。

也许,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古典的价值是深藏在其中的人的理性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和规范。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进入艺术的一种途径而已。当然,我们可以让大家更极端地来理解古典。

我现在把希腊的巴底农神庙博物馆旁边的一个雕刻和普桑的这幅画倒过来给大家看。长大家更充分地意识到什么是古典的精华之所在。他即使倒过来你还是看到他里面有一种均衡感,不会被损失掉,依旧会放在里边让大家来注意。它的人物、构图,每一个细节都在数学当中寻找着均衡和印象,寻找他最后的一种合适,最后的完美,最后的简洁明了到,就是一条线,就是一个干净的、完美的、毫无细节的一个内在的存在。

这就是古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提问部分:

提问1:我想问古典绘画和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什么联系?

朱青生:刚才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没有展开讲,因为不是我今天的主题。

实际上,古典绘画跟中国人的审美是一个非常大的冲突。因此,中国人既困难又幸运。所谓困难是指,如果今天有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学习了中国绘画,掌握了中国艺术的最高标准想要上艺术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必须按照西方古典的那一条规则来学画,然后去考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本身(Academy)就是西方古典主义的逻辑的发展,才有艺术学院。艺术学院就是把古典进行下去,保证古典的纯粹和传承,这就是艺术学院的特点。这是中国人受压抑的地方,本来我们有伟大的文化,自己有古代的文明,但是在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产生深刻的怀疑,于是我们到西方去寻求真理,从玄奘开始,一直到迎来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以这个为代表,

其实我们在文化上,在艺术上接受了西方艺术的一些概念,“艺术”这个词就是希腊的概念,不是中国的概念,中国古代没有这个词。这是一个问题的所在。

第二个问题更复杂。我们知道乾隆有一个“三羲堂”,是重要的保存中国古代文物的皇家最高收藏,“三羲堂”中的“三羲”是指三件书法作品。这些东西是不是乾隆个人的喜好呢?不是,他是中国人审美观点的一个最后结果,会把这样的作品作为重要的作品,保存在皇帝的周围来象征着国家审美权利的最高体现。但是,大家要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不把敦煌继承?敦煌有那么多作品,我们今天说敦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到了“五四运动”之前或者更早一点19世纪末期之前,中国人从来不去敦煌,因为觉得那不是艺术,假设我们说中国古代人是错的,他把伟大的艺术浪费掉了,非要等梁思成这些人从国外回来了,才发现中国有建筑,才会把五台山的大佛作为中国艺术瑰宝来保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不就变成了几千年的文化都是错误的,然后,靠一些到外国学了一些东西的人回来,把外国的一些审美价值带回来,重新考察中国的时候,才发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这不是一个荒诞的事情吗?所以,中国人实际上有两层荒诞的行为:

第一、我们自己已经接受了艺术。

第二、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在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什么是中国的伟大艺术。否则的话你怎么想象,从魏晋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清朝中期,中国人连审美观点都没有,连最伟大的作品都不知道,非要等到接受了外国的影响才知道呢?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的观念,和希腊基督教世界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是有很大不同的两样东西。因为殖民主义的原因,任何后发达的国家都不可逃脱这一劫,日本、韩国、印度都遭遇同样的问题。

但是,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一种新思想,叫“后殖民”,“后殖民”不是东方人提出来的,即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当然说我们有自己伟大的艺术,但是没有用,因为梁思成常书鸿这些人都是按照西方的审美观点来重新梳理了中国,就像冯友兰用西方的哲学观点重新梳理中国的哲学的道理一样,事实上是用另外一个标准重新检查了一下中国的存在。既然有了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很难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到了后殖民时代,等我们觉得中国也有伟大的艺术,甚至有很多重要的民间艺术,这都不错,关键是你凭什么说他是伟大的艺术?为什么过去他就不伟大?为什么“三羲堂”中法国敦煌?没有建筑?为什么?没法解释。假设这个问题不能解释,实际上我们就处在一个很大的困难中间,我们处在话语权的丧失,其实我们没法说清楚一些话。这个情况发生以后,到了后殖民时代,后殖民是西方有识之士提出来的,他说,

我们不要把西方欧洲发展出来的价值观,包括艺术观推广到世界各地去,我们不能把写实主义跟现实主义当成一个方法交给中国人,也交给俄国人或者日本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林风眠的自述、刘海粟的自述、吴作人的日记,就会发现他们都遭遇了一个问题,他们的老师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完美、伟大的艺术,你们跑我们这里来学这个干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艺术界,人们更早的意识到,艺术评价标准是不可以统一的,各有各的一套,各自都有自己的高峰和评价标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假设我是其中一个人,我会愿意掌握两套标准,东看看西看看,吸取我自己想要吸取的所有的东西。我不认为中国人只能看中国的艺术,或者只能做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也可以做埃及的文化继承者,因为,现在住在那儿的埃及人已经不是古埃及人,埃及没有后人,我们是不是要把它当成我们的一个绝学?过去张载说“要为往世继绝学”,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中国人也可以继承埃及的传统来发展我们的艺术。这是一个选择的方法,但是,在后殖民的思想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欧洲中心只是一个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侵略,实际上损害了地方文化和很多独特的文明。我们现在要把这些文明的方法重新找出来,这时候很符合中国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的想法。因此,我们就应该重新考虑中国为什么将近两千年来已经把书法作为艺术的最高准则?既不是雕塑也不是建筑,为什么?我们要重新来解释这一点,我们不仅自己要说清楚,而且要作为文化中的普遍原则,向全世界说清楚。其实,我刚才一直在说笔法问题,实际上我是在做一个学术报告,但是没有按照学术报告的方法去讲。我们看古典油画也可以像看书法一样地看他的那些部分,这样我们也可以把书法作为中国艺术最高原则的这一部分,用在看待世界上非中国创作的作品中,使得这些作品因为我们的观看和解释产生了更新的意义。它的意义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给它加了解释以后,就多出来一点意义。我把这个报告曾经给很多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讲过,他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他们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解释,他们也增加了对自己作品更多方面的理解。这就是后殖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仅仅是一个方面,刚才正好回答了你的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用各自的标准考察自己的艺术,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考察对方的艺术。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其实从19世纪末以来已经用西方的标准考察中国的艺术。比如说中国的瓷器非常受欢迎,这其实是典型的德国人的想法,德国人很注重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但是,最早关注中国瓷器的是一批德国美术史家,这种想法使得西方人重视中国人瓷器超过过去中国人自己重视瓷器的程度。后来发展起来,就像敦煌学一样,敦煌学发展得这么好,敦煌学是西方人发展起来的,中国人只是觉得我们不能不保护,不能不发展,是被动的跟上的。当然,今天中国也有很多敦煌学的重要学者和重要成就,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敦煌对中国人来说不过是偏远文化而已,中国自己的文化,

比如汉文化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敦煌学的研究得那么深入,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现在是一个文化上的落后民族。

所以,刚才的问题很重要,他使得我们要了解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古典艺术和中国的古代艺术,或者中国也有古典的话,我们也叫古典的话,实际上是根本不相干的两个不同的方向,他们可以有一部分交叉,但总体上来说,他在表达文化的方式上是不相干的。我说的这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刚才也顺便说到了事清的第二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在近代因为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在台湾故宫有四大名作,其中有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有一位台湾学者写了一篇文章,四大名作到底怎么被选出来的?照理说,台湾故宫应该是和藏在北京故宫的“三羲堂”想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改成是范宽的作品变成主要的呢?他做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研究,后来发现是美国学者和在美国受过训练的华裔学者慢慢强调用西方美术史思想,强调对艺术的观察的新方法、新观念和新判断,然后把这几件作品变成代表故宫的作品。这个很深刻,我们不做专业的人不知道,我们就跟着说了,比如我们跟着说敦煌是伟大的艺术,其实我们忘了在中国的传统的审美艺术中,敦煌不是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无所谓对错,这是事实,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来的,否则我们怎么理解黄公望呢?我想黄公望画一个人的手真的连一个指头都画不对,没有关系,过去解放军进城了,让齐白石画一张毛主席像,齐白石急得帽子和眼镜掉到纸上,大汗淋漓也画不出来,后来有人打电话告诉周恩来说,不能再折腾老艺术家。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进入今天的矛盾,后殖民。光有后殖民的这些事情,并不值得中国人太快活太高兴。刚才说了,后殖民的想法本身就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是西方有识之士觉得不能够一味地自我标榜,应该学习全世界各民族各文化的长处。

我们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已经潜藏在我的讲座里没有明说,透过这个问题借这个机会明说一下。传统艺术再好,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我们的东西,都是传统的东西。就像我们今天看希腊艺术,希腊艺术也不是欧洲人的艺术,也不是西方人的艺术,对他们来说也是他们祖先的艺术,意大利人他们的罗马艺术,跟现在的意大利人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人类历史创造的所有艺术都是我们大家的,是我们每一个成员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中国有伟大的传统,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自我退缩的想法。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传统,伟大的传统对伟大的传统就打平了。关键是当下你有什么创造?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当下创造的过程中不仅把古代的形式、资源激活,而且把自己传统中间的精神广布于天下,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时候你的传统才会因此而彰显。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鼓励创造,要投身当代艺术,要像19世纪末西方的反学院艺术的

印象派那样,他们当年画画的时候都是被当时人臭骂的,说他们离经叛道,毁坏传统,但是,今天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崇仰的一代人,如果我们把这个作为历史更为深刻的一个道理,那么,我们除了看古典之外,更要关注当下的创造,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来看他们能不能为我们未来建造新的源流不息的传统,这才是最重要的。

提问2:朱老师,我是一会儿也不敢懈怠,非常认真地听完了您的课,因为我就是要在展厅里为一些对西方艺术了解很少的,我们目前国内大多数观众讲解绘画的众多志愿者当中的一个,因此,我们格外用心,诚惶诚恐,唯恐会出现谬误。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请朱老师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把讲座的题目《西方古典油画意义和价值》做一个标题性的回答。谢谢!

朱青生:一般说古典艺术有什么价值?很多老师都讲过了。我有意识地挑了一个大家不怎么讲的部分来讲。大家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想讲一点深入的东西。

当然西方古典文化它的意义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对世界揭示的伟大传统,它的价值在这,对我们的意义是,既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遗产上伟大文明的成就,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在他之外还有同样伟大的传统,那就是我们中国艺术的传统,但是,我们也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有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我们要想到世界上可能有20种传统,不要一味地把西方伟大的东西作为我们榜样,还要更关切地了解,正在发展的甚至处在相对落后,比我们还要还要落后还要艰苦的环境中的文化,他们的创造和人的生存的尊严,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才能体现出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我想,西方古典油画如果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话,那就是: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它同时让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个传统之外同样有伟大的传统存在。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题目的价值和意义。

提问3: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听了您的讲座以后,我们了解到古典主义和古典两个概念,从而使我对于古希腊的艺术更有一种敬意,因为,后来的学院派艺术无非是在那个基础上,当时条件下的一种表现,而它的根源和它的核心或许永远没有能够超过它,因为那是伟大的人文主义。我更觉得通过您的讲座,我有了一种信心,因为,每一种文明在人类的价值上都有它的位置。西方的艺术和中国的艺术就像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一个道理,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男人要把事情理性地一条一条地说,而女人通过感觉把她的感觉述说出来,又好像中国的书法一般。谢谢您,请您再讲一些吧。

朱青生:我觉得您讲得比我还好。

不过,我觉得男人也不见得都是理性的,女人也不都是感性的。

提问3:我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刚才说东西方的异,能不能说说东西方的同,有没有一个东西方能够共同接受的价值标准和意义?第二问题,西方的学院派和中国的所谓北派画家有什么可以相比较东西?谢谢!

朱青生: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都能欣赏的作品就说明有共同之处。

第二个问题非常好。讲到中国的北派艺术家,我们对北派的评价就是丘壑,不大讲他画得没有笔墨。对于北派的批评也主要说没有笔墨。笔墨问题是什么?我今天也讲到了,实际上就是怎么画的问题。丘壑问题是什么?我今天讲的内容部分就是丘壑问题,并不是讲他的题材,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部分,就是北派强调的部分,其实我们在建造一个画面的时候,我们假设是用画面来代替,实际上画面是什么?是人建造出来的,并不是事实上就有的,过去人们画画主要是画真实和现实的东西,其实不准,你可以想象,什么叫做最好的丘壑?什么叫最好的建造出来的一个境界?现在最好看的是美国大片,真的是用现代技术造出一些人间所无,天上才有的怪怪的东西。北派原来想要追求的就是制造出这样的境界,只不过有文化的特殊的时代要求和地域要求,还有一些文化中的品位要求,他就会倾向于荒诞、飘逸的东西。古典艺术中有没有这一部分呢?也有,刚才我们看的罗兰多作品,有一点点朝这个方向走。但是不仅此而已,我们要把一些独特的文化方向暂时去除掉,看他的本质,本质的绘画的价值,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一个境界出来,一个就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怎么通过动作和感觉把自己的微妙的感受直接宣泄出来。实际上这两个方向是我们要看的,在古典绘画中也可以看这两个方向,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北派和古典绘画中强调意境的部分,都属于造境。另外,怎么画的问题,实际上强调了相当于书法的表达个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后一点看懂了,以后就可以看抽象的艺术了,否则根本无法看懂。看抽象艺术到底画什么东西?他不要画什么东西?他画本身就是一个东西,他为什么要画一个东西出来呢?

提问4:老师刚才讲到当代艺术,请老师点评一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是什么样的看法?

朱青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觉得在座的各位肯定对古典艺术感兴趣,当然除了你之外。因为我的身份很复杂,我是一个大学的教师,所以,我经常要针对科学问题来谈问题。其实,我还有一个身份,我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主编,所以,你这个问题应该说问我是最合适的,但是,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几句话难讲清楚,不过你既然问了,我还是用几句话把它讲清楚。

第一,中国的当代艺术,实际上不是传统的艺术,是现代艺术,还是以这个为主要的。它是中国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之一,这是它的性质。

第二,它带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其中有四个特征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

(一)中国的当代艺术,虽然是从模仿西方的当代艺术开始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轻易地进入模仿的层次,是因为西方艺术在革命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东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因素。因此,中国实际上是在建立当代艺术作品中把自己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联通了,即中国的当代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二)现代艺术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喜闻乐见的表面的状态。当代艺术经常不好看,不好看不代表不好,好看的东西有可能是为了娱乐,为了流行,娱乐和流行的东西,在艺术中,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常警惕的,为什么要警惕呢?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对人间充满关怀的,如果人间有不平,他就要揭示和铲除不平,如果人间有压迫,他就要呼吁和抵制压迫,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光明,艺术家应该做什么?是对艺术家很深刻的道德考验,因此,在西方当代的伟大艺术家,无一不是对他们当下的社会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关怀和表达了他们那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和揭露,这是当代艺术的特点。同样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社会以后,中国虽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社会上同样存在很多问题,谁来关切它们?艺术家会关切。对于社会上不正当不公正的现象,他们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们的作品当然就不那么好看,不那么优美,不那么令人喜欢。

(三)中国过去一直处在文化大革命以来“四人帮”的统治之下。艺术虽然是光辉的艺术,高尚的艺术,但是大家记住,一个牢笼如果是黄金做的也是牢笼,一个枷锁如果是用爱建造的也是枷锁,一种绳索如果是真理做的也是绳索。

因此,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自由精神和他们对于原创人的一种探索,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的一种追求。当代艺术的存在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我们不能说中国有伟大的古代的艺术,因此,我们大家都要像古代人一样做。这个说法看起来正当的,实际上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一种逼迫或者是压迫,或者是控制和统治。所以,我们要非常小心。所以,当代艺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最后,当代艺术是人的原创性的反映。当代艺术最根本的要点就是要从根本的方面来引导它的可能性,它既不依赖于西方,也不依赖于传统,它既反传统,也反流行,它是在建造着每个人

自己对自己的责任,自己对未来得一种不间断的探索。如果我们想要建造中国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就是当代艺术,如果说我们想要建造一个有原创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就应该让大家学会接受自己所不理解和不能接受的部分,因为,只有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不理解,现代社会才能因此而建造,如果我们能够扩展我们自己能够理解的部分,能够习惯的部分,又能够不间断地对新的部分不仅探索而且宽容,才能把自己锻造成当代艺术。

这就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品质。

提问4:您刚才讲到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改革开放发展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发展以后,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当中发生了很多问题,所以,很多艺术家面对社会的问题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甚至还包括对文革的反思,在跨越两千年后,我们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我们看到,在当下这几年的当代艺术当中,很多艺术家丧失了对于现代社会一种道德的考量。另外,很多老牌艺术家在艺术的原创力上缺乏了很多,很多艺术家还在重复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内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青生:你说的这些人都是我的朋友。我现在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愿意跟着他们那样的方法去做吗?

第一,你愿意不愿意重复?第二,你愿意不愿意按照他们做的方法去做?

提问者:我不愿意。

朱青生:你不愿意,那就行了。你的问题已经回答我了。我们为什么要求他们呢?有你们就行了,因为有一批的年轻人在努力。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艺术家他有多大的本事不间断地创造,他能够在某一个时候做出一段贡献已经很了不起了。他是个人,也要吃饭,回家还要养一只小狗。所以,我非常理解。

记得我当年参加吴冠中先生全集作品的发布会,当时我的一段发言写成了文章,一位编辑说要把我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我很愿意发表。我是这样说的:像吴冠中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段贡献,你不能对他要求太高,实际上,大家要想到一个人能做出那么多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那天,吴冠中先生亲自对我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水田里写生,水田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坐下来,他就站在水田里画画,他突然发现画画的角度要蹲下来画得更好,因为没有地方坐,他只好蹲在那儿画,累得不得了,这时他就想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个?这时候有一头老牛在他身边犁田。当时他就想,我们艺术家就是牛,我们只能按照我们的方法去走,牛老了还可

古典油画间接画法

欧洲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一般是指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初期到19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阶段的写实画风,这是欧洲持续时间最长的主流绘画风格。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总体上以严谨的写实造型为主,色彩上强调固有色,使用的主要技法是古典多层透明画法和多层混合画法。 古典间接画法又称多层透明画法,历史悠久,是欧洲传统绘画的古老方法。欧洲丹陪拉绘画技法和早期油画普遍采用这种绘画方法。它是利用树脂光油的透明性和干燥速度快的优点,把一层颜色单独罩染在另一层颜色上,下层颜色与上层颜色通过光线折射的物理混合产生另外一种颜色,使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混合,犹如多层有色的透明玻璃叠放在一起。所以欧洲古典间接画法指的是作画过程中造型也色彩相分离。 早期油画透明技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定稿后,用单色塑造明暗关系,再用简单的透明颜色平涂罩染,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关系和造型技术的进步和成熟,逐渐发展成为用单一颜色做完整素描,最后罩染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绘画技法。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强调再现和造型的写实性和严谨性,无论是一次还是多次的色彩罩染都要服从于形体和造型。透明画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型的塑造和色的罩染相分离,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集中精力把造型解决好后在考虑色彩问题。因此创作的稿子造型要准确、肯定、严谨,避免罩染时再去修改形体。 油画间接画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提白罩染法和塑造

罩染法。提白罩染法是在画面定稿后作一中间色层,中间色层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处理,并在中间层上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白色从画面的亮部画起进行提白塑造形体。形体要尽量保证暗部的透明性,根据需要暗部可以适当加深。提亮完成的画面黑白层次要强烈一些,整体效果要完整,待干后,用半透明或透明色在型体上进行罩染。这样丰富的画面形体和统一的色彩关系才产生了间接画法特有的质感和和谐的美感,透明、含蓄、晶莹,作画过程中提白是为了造型,罩染是为了解决色彩。这种方法是不透明色的提白与透明色的罩染交替进行的,从而获得造型和色彩的严谨与深入。 塑造罩染法是在画面定稿后用单色在白色画底或有色底上进行型体的塑造,但画面的色彩和明暗对比要为后期罩染留有余地,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要比正常的黑白灰浅一度。画面塑造好后,最后通过罩染使画面深入完善,也使罩染前较亮的部分通过颜色的反复罩染达到视觉合适的程度。这种方法也是塑造与罩染前后分离,色彩由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色层共同完成。当然,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艺术家,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对间接画法的运用也不相同,也不是简单的按一种方式来规定完成。它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造型与色彩分开进行处理,通过多次透明与不透明色层的反复重叠、渗透而获得最后的视觉混合。因此,它不是一次性的直接画出物象的型体和色彩,而是多次的多层的,间接的完成工作。

欧洲古典主义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法国的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尤其是看到整个欧洲历来的艺术大师在人生起伏中留下的心血作品,心情是很激动的,这是艺术之间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激情碰撞吧,虽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但国画、书法、油画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 摩尔人物油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欧洲古典主义人物油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画布油画,84×129.50厘米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第一次展出,这意味着画家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新)

试论我国城市社区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成员的精神风貌。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在论述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扬弃和积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仁爱包容、自强不息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传统,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基础,承载了终身教育的重要功能。通过社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所创造的反映各民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其内涵深厚丰富,(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及精神世界,鄙视贪婪与粗俗的物欲,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四)、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后期的古典写实油画较少使用单纯的透明罩色技法,一般是与多层混合技法结合起来使用。传统混合技法即多层技法,指在单纯透明技法基础上用坦培拉材料进行底层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结合、反复交替进行的技法,也属于间接画法。混合技法与透明技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在一个中间色调的半透明底子上开始作画的,用坦培拉白色作形体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反复交替的方法进行,形成比单纯透明画法更为丰富厚实的形体与色彩关系。由于画布的有色底子,底色与透明油色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微妙的中间“灰”色,与受光部响亮的透明色及暗部浓厚肯定的调子产生了对比。制作半透明有色底了的方法是在定稿了根据画面色调在润色光油中加入颜色如,浅赭色或土绿色等来罩出一个中间层次调子,形成一个浅浅的半透明底色,但这层颜色不能厚,透过半透明的颜色层应能看得出下面的画稿。然后趁湿时用坦培拉白色从受光部开始提亮,对形体进行塑造,用扇形笔将白色按形体结构向中间层次过渡。如果不用坦培拉白色颜料作底层塑造而改用油性颜料的话,即使是快干并偏瘦的颜料,底层色的干燥时间也会比较长。传统的技法在这一步用排线方法逐次进行以形成明确的层次。当底层造型部分色彩干后,再用透明媒介剂调和油画色均匀地罩上颜色。由于混合技法底子的中间层次为浅灰色,所以在罩色时要充分估计到,罩色后色相和明度的变化。用坦培拉白色塑造形体和以透明油色罩色这两个步骤往往要反复交替进行,直到呈现预期的形体和色彩效果为止。要注意的是,用坦培拉白色提亮可在湿的底色上画,而以透明色罩染则一定要等底色干透。

油画:穿棉衣的男子,画家:提香 以透明技法或多层混合技法为主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创作具有透明性好、色彩鲜亮和层次感强的特点,但缺点是由于形与色分开处理,两者容易出现不够协调的问题。而由于色彩以固有色为主,相对会比较单调,颜色也不如直接画法那样厚实。另外古典透明技法制作过程较长,容易注重制作程序而忽视画面节奏的联系和画家情绪表达的问题。 现代油画创作中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中透明画法大多与混合技法结合起来运用,也有比较多地采用直接画法先局部完成,然后再用透明技法进行罩染和润色。透明技法或混合技法都并

浅谈古典写实油画画技法教学

《浅谈古典写实油画画技法教学》 整理人:徐君冬 1 古典风格的写实油画在当代西方几乎成了绝响,然而在目前的中国油画界却有许多画家仍然热衷于这一古老的绘画方式,出现了很多有东方韵味和时代感的古典风写实油画作品,并且在学术界和收藏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当下的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中,笔者认为系统的教授学生古典写实油画的制作技巧、方法和步骤,以及帮助他们理解古典写实油画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白古典写实油画是人类绘画史上的最高峰,所有的画风都是从古典绘画中派生出来的,那种精深唯美的样式,具象的外表下升腾出的灵性之美是我们在作品中一直要追求的。其二,通过对古典写实油画材料、技法以及制作步骤的熟悉和掌握,使学生在今后的油画创作实践中能够获得较强的写实能力和画面控制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从古典油画普遍使用的技巧、步骤以及材料方面的运用讲起,在学生对古典绘画的艺术准则以及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画家的风格技巧有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临摹和写生训练能够掌握一定古典写实油画技巧,并运用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以下本文就从古典写实油画材料、技巧和训练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首先,学习古典技法的油画在绘画材料上应该有所研究和讲究的,学生在平时的写生课上往往忽视对这方面的关注和应用,因此在绘制作品之前系统的向学生讲解古典油画材料的制作和应用是很有必要的。油画的材料主要为画布、底料、画笔、光油、颜料,以下是古典写实油画在这几个方面所要注意的。画布:画布中最好的是纯亚麻布,国产亚麻布质量较好,可选用。目前画材商店的现成的油画布极易出现问题,如脱落、龟裂等。我们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刷制画布,因为它是绘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绷画布的时候不要绷的太紧,而是绷的即要紧又要有弹性。画布须钉的平整,纤维的纹路要平直,不能扭曲,扭曲的纹理会破坏作品表层的肌理美感。底料:底料分为涂胶和涂粉两步。涂胶是绘画作品的第一层结构,可鼓励学生自己用动1 1 8576280. doc- 2 - 物胶来制作底胶,没有条件的也可用商店的白乳胶代替,但效果不如动物胶好。涂胶的时候,第一遍和第二遍要以稀薄为佳,第二遍要待第一遍干后再涂,第三遍胶要略厚于前两遍。涂胶之后可用立德粉加乳胶加水再涂两到三遍,干后可用刮胡刀修整。如用砂纸打磨,磨后要上一遍稀薄的胶以防吸油。画笔:画笔与绘画的技巧语言、肌理、画面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样式、不同笔锋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单一的画笔不会产生丰富的用笔和笔触效果。一般来说写实油画用狼毫画笔较好,因其柔软,利于在画面上进行晕涂和扫染以取得细腻而微妙的效果。此外,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特点选用扇形笔和圆头、尖头笔以及猪鬃笔等。光油:光油也称为媒介剂。它的使用在古典写实油画技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光油的作用很多,首先是在两遍的绘制之间起衔接的作用。因古典油画都是多遍完成的,所以每遍之间需用光油来联接,这样能够防止吸油和产生透明效果。光油还可用在透明罩染中,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媒介剂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此外,光油还能协调画面的效果,使各个部位的反光度一致。光油和作品的色彩技巧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作品效果应选择不同折光程度的光油,这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十分重要的。油画颜料:古代大师用的颜料都是自制的,现在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选购画材店的现成品。一般来说,选颜料时请注意它干的速度和色素颗粒的大小,写实油画要求颜色颗粒小而细腻,色彩的透明度要好。此外,可让学生多选用各种灰色颜料,如灰紫、灰绿等,这样在绘制过程中画一些色彩较微妙的地方时方便了很多。在了解了油画制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对古典写实油画的几种主要的技法应有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在创作作品之前能够对绘制步骤和方法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在绘制精细而严谨的古典写实油画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古典写实油画经过几个世纪艺术家们的实践,形成了多种技法,使油画材料发挥出丰富的表现效果。主要技法有:一、透明覆色法: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媒介剂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真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它的缺点是制作过程复杂,色域较窄,完成作品耗时较长,不是能够特别的表达出画家的艺术激情。在教授学生这种技法的时候重点是讲清楚每一绘制步骤的注意事项,如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 由于每层的颜色都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

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

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 油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最早是由西方的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而形成,从古到今风格多变.但最美最经典的仍然是最初唯美而又严谨的古典主义油画,也是最喜欢的绘画风格,它具有一定的程式规范.文章从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剖析. 一、素描初稿。透明画法主要依赖于清晰、成功的单色底画;;素描。在这个阶段,可以用任何素描媒介;;炭条、色粉笔等清楚地确定一个可填充底色的框架;;素描稿。之后,喷一层发胶或上光油。 二、纯灰画法。一般用白色与黑色调和的灰色作画,也可用赭石或褐色与白色调和。基本要求是反差强烈的明暗层次,尽可能用亮色调表现,因为其后每一遍上色都会使画面变暗一点。根据“肥盖瘦”原则,这一阶段尽可能少用油,古代画家多用铅白,因为铅白在油画颜料中最“瘦”,而黑油画色含油多,因而要少用。在表现明暗层次反差强烈的肖像时,并不意味着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础上,最深的调子处于中间灰色即可。在画灰色画时,应常备一支扇形笔或油画滚子,不断用它把颜料抹平,一般只在确实需要的地方才画稍厚的笔触。灰色画完成之后,至少要让它干两天以上再涂上一层润色光油,这利于随后的色层上光。 三、着色。开始时色层要概括,大面积涂上单纯的经过稀释的上

光色是着色过程的第一步。待一层上光色干后才能覆盖下一层色,间隔约为一至两天。当然可以采用湿盖湿的画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同时画几幅画。 四、薄涂。透明着色之后,为增加物象的体感、质感,高光及细节部分常采用薄涂方式强调,用大量白色调和大量的调色油涂于干后的上光色上,多加调色油是为了遵守“肥盖瘦”的原则。注意:这一阶段不要使用松节油。松节油只在灰色画阶段使用。 在透明画法中,上光着色与薄涂覆盖可以交替进行。有时两三遍即可,也可能三、四十遍不止。作品完成后需干燥几个月,然后涂一遍上光油。有人说:有多少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就会有多少种技法,可见透明画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画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技法风格。下面再介绍一种古典透明画法: 首先用木炭起稿,然后用长锋勾线笔蘸乳胶调和的黑颜料或墨汁准确地勾出轮廓,再用大刷笔蘸“三合一”油(达玛上光油∶亚麻仁油∶松节油=1∶1∶3)调出赭色调的稀薄色,以松散的笔意涂满画面,再用抹布轻擦吸去多余的油。第二步:用大笔蘸乳液(甲基纤维素乳液或干酪素乳液,详见“坦培拉乳剂的制作”),调钛白粉画出物体受光部分,趁白色未干时用笔轻扫,向暗部过渡,制造飞白效果显出中间色调,此时画面的明暗对比应概括、强烈。第三步:白色干后接着用“三合一”油调色粉釉染,即所谓的“上光术”。如果没有色粉可将油画颜料用高丽纸吸去油份再用。第二步的提白与第三步的釉染反复进行,直到造型与色彩完美结合为止。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转自:网易- 李梨的日志 谭建武,男,1971年出生于湖南耒阳,199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后受聘于《深圳青年》杂志社美编,1993年从事职业油画创作至今。作品崇尚新古典主义风格,画功深厚朴实,尤其在古典肖像画领域颇有造诣。曾为多位政商界精英绘制肖像,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现为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画家。

《一缕阳光》获建国60周年当代油画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美术》2009第6期刊登。《姚明》“中国百年体育明星风采油画大展”三等奖,国家体育馆“鸟巢”。《信天游》“艺术中国制造上海当代艺术展”上海大东方美术馆。《世纪伟人邓小平》上海意得画院开幕邀请展,上海大东方美术馆。《月光下的旋律》中/意当代名家精品展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西藏儿童组画》2011年“东博西画”艺术精选作品展上海东方网博宝艺术网。 (李梨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收藏) 当看到这样充满了情绪的儿童绘画作品在博宝宝珍商城中出现,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画家谭建武先生用不同以往的艺术语言,把一张张如此纯美的儿童为主题的油画展现到我们的面前,将儿童那最为闪光的亮点作为整个系列的一个表达主题,再次完美诠释了儿童那天真烂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人物油画作品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儿童或者老人,这是在我们人类中最具有特点的一段生活时间,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他们有着太多我们成人早已失去的精神状态,相信每一个看到谭画家在博宝宝珍商城中展出的西藏儿童油画系列作品时,都会被其深深的吸引,被其深深的打动,在这样成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若有永恒,为何人有限而天地独无穷,若有不朽为何心中烈火敌不过强暴的风,为何世间有一物能做到无尽永恒与不朽。那便是艺术。任世间万物流转,时间洗礼,她巍然不动,光芒越盛。 若谈艺术,中华传统艺术必定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不提的。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因此,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下面我们就从绘画方面谈一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第一、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潮。看问题要找根源。我们要探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就要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思潮开始分析。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中外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突出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门艺术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仅仅从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思潮,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等等。西方古典油画的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

刻画深入。 由于在17世纪,欧洲普遍信奉天主教,追求,西方古典油画的素材也大多是源于圣经或基督故事,画法也讲究写实,客观。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影响,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艺术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民族艺术气派和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意境、虚实、气韵、文质、含蓄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艺术背景下发展转变而来的。由于艺术风格的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 因此,丰子恺说:“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第二、透视与构图(表现手法)。所谓透视,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中国传统绘画是不重视透视的,而西方古典油画要力求写实,因此极注重透视。在描绘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力求逼真。而且很注重背景,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 其背景为室内或 野外。画面全部填 涂,不留空白。就 像著名的达芬奇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浅谈19世纪新古典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张鹏学号081001054 院(系) 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 题目浅谈19世纪新古典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指导教师 陈云飞讲师/硕士 (姓名)(专业技术职称/学位) 2014 年 5 月

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影响了一批现当代油画家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从最初形成技巧语言的借鉴到对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借鉴和吸收,应该说在中国的油画发展历程中新古典主义引发了包括王沂东、孙为民、徐芒耀等一批本土画家对其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对当今油画的多元化发展上寻找新古典最新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在当代油画多元化的形式中,新古典主义则以更为卓越的形式影响了众多青年油画家。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中国油画、多元化、发展

Abstract: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icism in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art history to fi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ontex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ge of oil painters and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assicism,including Wang Yidong, Sun Weimin put the fusion of classical and local culture, Xu Wangyao on the fusion of new classical and surrealistic, fusionclassical thought and concrete forms to Chao Ge, the Wei Ershen painting,palace Lilong of neoclassicism, mannerism and national culture, Chen Yifei fusion of neoclassicism,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oday's oil painting for finding new classical newartistic languag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at sort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ultiplex oil painting development inlooking for new neoclassical in China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new classicism in China. Keywords: New classicalism, Chinese painting, diversification,development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浅谈西方古典油画的美与色

图1人们对西方古典油画美的认知包括平静、柔美、和谐、端庄 等。笔者认为,这些词语描绘的是西方古典油画美的表层。除 此之外,古典油画美还包含对一种灵性与理想美的追求。以17 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 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1)为 例,它是一幅肖像画,画面描绘了一位少女,衣着棕色外衣,头上 戴着蓝、黄色的发巾。少女微微侧身回眸凝视,双唇微张,给人 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画面以黑色为背景,烘托出气质淡雅的 少女,同时少女也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整幅画面,让观者的视觉焦 点停留在少女身上。画家维米尔仿佛为画面的少女赋予了灵 魂,使观者仿佛能够与少女进行心灵间的沟通,通过其鲜活的形 象,感知其情绪。这幅画在给人平静、质朴的感受下使观者的心 灵受到熏陶。笔者认为,画家在赋予人物灵魂的同时又表达出 对理想美的追求,完美地体现出古典油画美的含义所在。 西方古典油画美是通过将古典精神与西方美术技巧相结合 所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是美的典范。它在外在上给人以严谨的 感觉,对于透视的研究、人体结构的研究、光影的研究、构图的研 究、黄金比例的研究等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在内在上给人的 感觉是豁达、开阔的,体现出一种高超的境界。如,文艺复兴时 期画家达 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从外在的技巧角度欣赏, 它完美地体现了当时西方古典美的特性。在构图与透视上,作 品采用了传统一字排开的构图方法和平行透视法则,把焦点完 美地集中在画面中间。画面中,十二门徒以三人一组的形式,完 美呈现出三角构图,进一步稳定、加固了画面。在明暗关系上, 画面运用了明暗渐变法,使人物从明到暗渐变到背景中,弱化了 人物与背景的分界线,营造出一种烟雾朦胧的神秘感。从内在 角度赏析,画面体现出当时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 争,表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17世纪德国画家彼得 保罗 鲁本斯的作品《劫夺吕西普的女儿》(图2)在绘画技巧上为西方 古典油画美注入了新的灵感。这幅作品描绘了女子被劫持的动 态场景。从构图上看,画面呈斜线式构图,两位男子的头部与女 子的头部正好形成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构图,画面中无论 是人体、手的形态还是马的姿态都是运动状态,呈现出一种S 形 的对角动态构图。与其相应的是,画面背景没有一样是运动的, 与画面主体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人物的动 态感,增强了画面效果。整幅画看似疯狂的行为却是对勇士大 胆追求爱情的歌颂。因此,笔者认为古典艺术的美不单是创作 技巧的一种表现,也需要在技巧表达的内容上体现出它的精神 内涵。 同时,谈到西方古典油画的美时离不开它的用色。西方古 典油画的用色进一步烘托出画面古典美的端庄。在西方绘画史 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色彩被看做事物表象上的一种自然属性, 作为物体本身固有色的概念而存在,这在古典油画中显得较为突出。西方古典油画的色彩是以固有色为绘画基础的,重视色彩的明暗关系,通常将纯色与黑白两色相调和,通过深浅变化体现物体的立体感;或者将最饱和的纯色作为最深的暗面,使之逐渐变浅,使颜色越来越不饱和,逐渐发展到最亮部的白色。背景的颜色通常是以深暗的暖棕色作主调,形成古典油画的基本色调,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优雅柔和,形成端庄、高雅的气质。如,尼德兰画家扬 凡 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面描绘了当时尼德兰富裕市民的外貌特征,所有的细节与人物都刻画得逼真、一丝不苟。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撒在室内,男子身着高贵的紫色大衣,身披垂感十足的棕色披风,与身穿绿色垂地长裙的女子双手相依站立;后面屋内装饰,有的散发着晶莹剔透的质感,有的散发着具有金属感的光泽,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画家想要表达的内涵。画面中,女子手心朝上,象征着女子的忠贞,男子的手托着女子的手,象征着责任;女子头上白色纱巾代表了贞洁,身着的绿色衣服代表着孕育;后面的红色沙发代表着生活和谐、安宁;左边的橘子代表着家庭富裕;下面的鞋子代表着婚姻,旁边的小狗象征忠诚。画面人物形体动作、衣着颜色以及屋内一切摆设的内涵意义被画家一一归纳,通过细腻、精致的刻画展现在画面中。画面整体色调柔和,画家用坦培拉画出暖棕色的底层,用透明色进行罩染,对形体以固有色为基础进行塑造,再进行油色罩染,每一次色调通过互补色关系形成对比,使明暗关系逐渐强化,多次反复罩染使画面层次性更加丰富;让画浅谈西方古典油画的美与色 □刘璐瑶 摘要:西方古典油画没有商业性的大肆宣传和外在形式感的渲染,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具有超然升华的灵性之美,让人欣赏后难以忘怀。西方古典油画对于美的理想化以及色彩的柔美、和谐,使人们深陷于它的魅力。 关键词:古典油画色彩视觉效果气氛伦勃朗达 芬奇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