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岗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登岗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登岗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目录 (1)

第一部分登岗镇基本概况 (2)

一、行政区划 (2)

二、人口现状 (2)

三、历史沿革 (2)

四、自然环境 (2)

五、资源概况 (3)

六、社会经济 (3)

七、城镇建设 (4)

八、交通运输 (4)

九、居民生活 (4)

十、科教文卫 (5)

十一、供水现状 (5)

十二、排水现状 (5)

十三、供电现状 (5)

十四、电信现状 (5)

十五、环境质量现状 (6)

十六、自然灾害概况 (6)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图表资料 (7)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资料清单 (12)

第一部分登岗镇基本概况

一、行政区划

登岗镇隶属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管辖,是一个建制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共6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登岗村。包括:登岗居委会、浦口村、洋淇村、沟边村、彭厝村、安乐村、埔上村、仁美村、许厝村、三坑村、登岗村、光明村、黄四村、西淇村。

二、人口现状

1、镇域人口现状

2004年全镇总人口74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01人,农业人口70945人。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2.7‰,增长的速度较缓慢。登岗镇是揭东县著名的侨乡之一,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万多人。

2、镇区人口现状

按地域连片原则确定现状镇区由居委、高美、登岗、宅下、后郭组成,根据农业报表分村的人口数据统计,现状镇区人口为8138人。人口集中在居委、登岗村和高美村,宅下村和后郭村人口相对较少。

三、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属揭阳桃山都,民国期间(1938年)属揭阳第二区,1952年属揭阳第十九区,1953年改为十七区,1957年改称登岗乡,1958年并入炮台公社,1960年拆社称登岗公社,1983年废社设区,1987年3月撤区建镇。

四、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登岗镇位于揭东县东部,距县城所在地曲溪镇11.6公里。东南靠近汕头、东北靠近潮州的浮洋、金溪,西南靠近揭阳,位于三市中心地位置。

2、地形地貌

登岗镇西北面是虎岗山,南濒桑浦山,北临枫江,其余皆为平原。南部与西南部地势稍

高,东北部较低。南部与西南部为丘陵地带,境内有桑浦山部分山岭及登岗山等。揭阳县志山川志记载:“桑浦山距城东一百里(实际是五十里)突起海滨,高二百丈,周围五十余里,跨海、潮、揭三县之地”登岗山海拔73.8米,位于登岗镇境内,当地人民又称虎山。另有宝峰山、金钟山、飞鹅山、黄岐岭、马尾山、马腰山、曾厝山、西山等。枫江流经登岗镇东北边境地段,成为登岗镇与玉滘镇的分界线。登岗镇内三条较大的溪流皆为枫江支流,互相交通,且有诸多小支流,交织成为水网。

3、气候概况

登岗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空气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交替,变化明显。平均温度21.4℃,最热的七月,平均温度为28.4℃,极端最高气温达38℃,最冷的一月,平均温度为13.2℃,极端最低气温-2.7℃。

4、地质情况

登岗镇大部分为平原,西南边陲为小丘陵,平原为沙质土,半沙质土和粘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丘陵山地多属黄壤、赤红壤。

五、资源概况

1、矿产

目前已查明的矿藏有锡和白垩土,分别储于登岗的飞鹅山、蔡坑及东围后山等处,因储量极少和地理条件限制,均停止开采。

2、农业

登岗镇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豆类、花生、甘薯、黄红麻、蔬菜和生柑、香蕉等水果。丘陵山地宜种树造林、种果。

3、水资源

登岗镇境内有榕江支流――枫江围绕,水域面积五千多亩,渠道纵横,地多湿洼,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六、社会经济

1、农业

登岗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镇,2004年全镇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88%,主种水稻、甘蔗、蔬菜、水果、蘑菇,盛产塘鱼,是揭东县主要产粮区之一。2004年农业总产值16284万元,1997年以来的平均增长率为5.15%,年均增长平稳,高于同期揭东县的增长率4.15%。

2、工业

登岗镇2004年工业总产值为92014万元,家庭手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大,规模以上企业仅有两家。工业行业主要有制药、陶瓷、锡页、服装、塑料膜、水泥制品、食品加工等。

七、城镇建设

登岗镇区位于炮浮路以北,枫江支流的两岸。镇区源于枫江支流沿岸的登岗村,借助主要对外交通线――炮浮路,沿路向西――炮台方向拓展与宅下村连片,向东――浮洋方向拓展与高美村、后郭村连片,形成目前的登岗镇区。

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学校、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围绕镇政府建设,除三个集贸市场外,几乎所有的临街建筑一层都用做商业。

大部分住宅是一层或二层的砖混建筑,建筑年代早、质量差,危房、陋房比例很高。

八、交通运输

1、对外交通概况

登岗镇现有县道一条――炮浮路(X093),二级公路。穿镇而过,镇域内总长近6公里,日交通量11582。路面损坏严重。

镇域内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道、村道20余条,主要有:后浦线、中心大道、溪沙线、许陈线、登方线、登林路、高田线等。

登岗客运站位于登岗镇仁美路段,占地面积1074m2,隶属揭东县交运汽车运输公司。可发车至广州、深圳、番禺,目前日发送旅客200人次。

2、城镇道路概况

镇区现状道路用地总面积为13.6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12%,人均道路用地16.79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为12.94公顷,广场面积为0.72公顷。

九、居民生活

2003年登岗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792元,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教育投入得到增加,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工作取得进步,不断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提高。

十、科教文卫

1、教育机构设施

登岗镇现有教育组一个,完全中学1所,普通初中2所,小学14所,实现村村有小学。目前全镇中小学在校生13068人,教职员工411人(不包括登岗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0.83公顷,总建筑面积40020㎡。镇区内现有教育机构用地2.22公顷,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20.88%。

2、文化娱乐设施

登岗镇现有有线电视台一个,电影院一座,露天运动场一座,基督教堂一座,文化站一个。集中分布在镇政府附近。镇区文体科技用地0.74公顷,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7.0%。

3、医疗卫生设施

镇区现状医疗保健用地0.78公顷,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7.34%。现有卫生院一所――登岗镇卫生院,位于开发区北侧,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14平方米,目前院内有床位数20张,职工44人。

4、商业服务设施

登岗镇现状商业金融用地3.32公顷,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31.23%,其中大部分是沿街的底层商铺。

登岗镇现有集贸市场三个,占地1.62公顷,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15.24%。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于周边各镇。

十一、供水现状

现状供水由县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供给。人均综合用水量基本在200升/日以下。

十二、排水现状

现状无排水设施,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均未经处理就近排放。

十三、供电现状

主要供电电源为炮台110kV变电站5座,炮台变有变压器2台,容量20+31.5兆瓦,现状配电电压10KV。

十四、电信现状

现状有邮政(电信)所一所,位于镇政府东侧,占地5500平方米。

十五、环境质量现状

(1)空气:镇区目前大气质量没有监测,从感观上状况尚可,空气质量基本能达到优美标准。

(2)水体:枫江干流从镇区东部通过,由于上游污染,且受海潮影响,水质为Ⅳ类水体标准,污染较为严重。

十六、自然灾害概况

登岗镇接近海岸,雨量多,台风多发生在5-11月,自然灾害以台风为主。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图表资料

表1 登岗镇产值构成及历史变化单位:万元

年份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副业产值渔业产值1996 10611.6 4975.56 0.5 2830.77 2506.38 298.39 1997 11461 4652.47 0.5 2685.87 3742.16 380 1998 12312.56 4915.72 0.5 2571.16 4430.3 394.88 1999 13140.48 4826.88 4.5 3247.14 4348.24 713.72 2001 14428 4376.18 2752.45 6950.25 349.12 2002 15352.7 4273.42 19.89 2201.32 8425.02 433.05 2003 16283.83 4241 20 2512.95 9041.61 468.27 2004 17100.54 4502.53 33.33 2505.21 9515.61 543.86

表2 登岗镇产值构成及历史变化单位:人、公顷

单位劳动力资源从业人员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人口数三坑村2530 2411 1240.45 3956 许厝村1337 1274 1411.37 3168 浦口村3060 2917 2397.32 6115 洋淇村5023 4787 3269 8046 沟边村2482 2365 1601.16 4212 彭厝村1816 1731 1350.21 3470 埔上村1698 1618 1014 2625 安乐村5001 4765 3695 8141 黄西村2958 2818 1557.1 6160 光明村3675 3502 2138 4519 西淇村4442 4233 3540 9859 登岗村4030 3841 2150.6 7586 仁美村1632 1555 1347.36 3088 居委3101 合计39684 37817 26711.66 74046

表3 历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单位:万元

年份企业个

职工人

总产值

90不变价

工业总

产值

增加值

现价

营业

收入

实交

税金

利润

总额

1990年422 6106 2904 2421 3101 30 67 1991年331 6422 3715 3343 3897 37 71 1992年679 9151 5243 4667 5295 61 86 1993年871 11945 8912 7557 9014 136 384 1994年1105 17894 20021 18068 20096 137 **** ****年1168 21169 29997 27669 30119 233 1061 1996年1073 20136 40895 38124 40923 234 1548 1997年967 19198 52529 48825 52828 341 1243 1998年896 18603 62804 59687 10698 64468 570 841 1999年761 15143 72896 69850 18862 68235 618 2799 2000年736 15050 71160 59085 16154 76438 469 1977 2001年744 14970 68076 65003 13165 71805 391 2609 2002年723 14878 74492 72412 13834 74492 286 4602 2003年723 15005 84493 82308 15853 84535 298 4953 2004年702 15388 94418 92014 16855 94547 353 5098

表3 登岗镇主要、仓储企业情况

企业名称位置占地面积

(亩)职工人

年产值经营项目

黑牛食品工业公司登岗开发区100 80 2000 豆奶粉登岗中草药洋淇村40 45 700 中草药

干浸膏登峰电线电缆公司登岗市 2 8 40 电线卓雅丽化工公司登岗市 2 12 80 涂料杉木市场登岗市 2 8 20 杉木

表4 镇文体娱乐用地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平方米)备注

登岗电影院虎头山867

表5 镇行政办公用地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平方米)登岗镇人民政府

登岗邮政(电信)5563

登岗地税273

登岗教育组4802.4

登岗工商所3000

登岗物业所150

登岗派出所1827

登岗计育服务所1200

登岗道班667

登岗兽医站300

登岗食品站1511

登岗国税所

登岗供电所2068

登岗水厂2668

登岗保险站100

登岗信用社2334.5

登岗农行852

文化站1207 登岗侨联(有线)900

登岗粮所4676

企业办667

登岗供销社1664

地税所虎山南侧427.4

工商所老市区1334

派出所虎头山1827.6

计育办虎头山1200

镇政局虎头山10471.9

表6 镇集市贸易用地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

(平方米)登岗镇农贸市场登岗镇区33000

登岗菜市场登岗联社1958.7

登岗老市场登岗联社3131.9 合计共485户

表7 镇绿化用地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

(平方米)登岗镇“广场”镇址前12939

表8 镇教育科研情况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

(平方米)职工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洋淇初中仁美村许畔联社东北测20001 76 1583 吕畔初中光明村四支头东北测13250 43 635 三坑小学三坑村下园联社西北测2668 15 381 许厝小学许厝村许厝新乡东侧2000 14 469 浦口小学浦口村委会西侧3500 16 733 洋淇小学洋淇村委会东侧4500 34 1094 沟边小学沟边村桃潮老祠堂1486 13 394 彭厝小学彭厝沟村老祠堂2080 9 387 仁美小学仁美村仁美联社东南测5000 15 331 埔上小学埔上村埔上球场西北测1540 10 301 安乐小学安乐村曾厝洋老祠堂2140 25 953 名芳小学黄西村黄西气库东侧7330 12 592 光明小学光明村四支头北测2646 22 895 西淇小学西淇村二村东侧9032 26 1233 宝峰中心小学登岗村登岗虎山下南侧13670 51 1254 实验小学仁美村许畔东北测7500 30 922

表9 镇医疗卫生情况一览表

单位名称地址占地面积

(平方米)职工人数

(人)

床位数

(床)

备注

登岗镇卫生院登岗镇许畔村4000 44 20 建筑面积

3414㎡

表10 镇域公路交通一览表

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米)宽度(米)级别路况

炮浮线炮台~浮洋5800 12 二9m水泥溪砂线溪边~砂溪6900 7~11 三6~8.5m水泥登彭线登岗~彭沟4400 3.5~5 四

后浦线后港~浦下3300 7 三6m水泥溪彭线溪边~彭厝沟3800 7 四6m水泥登林线登岗~林畔1000 9~11 四6m水泥西白线西淇~白龙1900 6.5 四6m水泥许陈线许厝~陈厝洋1500 8 四6m水泥肖翁线肖畔~翁厝3300 7~9 四

田沟线田中~沟边4800 10~12 三水泥2.7km

土2.1km 登方线登岗~方坛4100 6.5 四水泥2.6km 埔安线新埔尾~安乐2000 6.5 四6m水泥涵大线涵涛~大陈1000 7 四6m水泥光林线光明~林乡1000 6.5 四

临沟线临首~沟口1200 6.5 四

高田线高美~田中1400 6.5 四400m水泥沟桃线沟边~桃潮1100 7 四6m水泥蔡塘线蔡坑~塘边1500 5 四

表11 镇城镇道路一览表

宽度(米)级别路况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

(米)

炮浮线炮台界~港口庵3000 12 二9m水泥登玉线老水厂路头~许畔1600 10 三9m水泥许庵线许畔~港口庵1150 10 三9m水泥登岗老桥头~邮电1200 10 三

镇前线宝峰小学~地税700 10 三9m水泥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资料清单

1、揭阳县登岗区志

2、登岗镇政府工作报告2000-2004

3、登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4、登岗镇概况资料

5、登岗镇统计报表1997-2004

6、登岗镇人口基本情况

7、登岗镇工业概况资料及主要工业、仓储企业情况

8、登岗镇耕地状况资料

9、登岗镇医疗卫生状况资料

10、登岗镇卫生院状况资料

11、登岗镇卫生院2005年工作计划

12、登岗镇电影院资料

13、登岗镇行政办公用地一览表

14、登岗镇集市贸易用地一览表

15、登岗镇广场情况

16、近年来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7、生产建设用地一览表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文本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仙桃市人民政府 仙桃市科学发展规划合作领导小组 张沟镇人民政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 目录 总则 (1) 第一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 第二章镇域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3) 第三章镇区规划布局 (7) 第四章镇区用地布局 (8)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六章绿地水系景观规划 (11) 第七章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2)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13) 第九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规划 (1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17) 附则 (18)

总则 一、编制背景 第一条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设置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全省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仙洪实验区发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小城市建设规模,在试验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并选择了仙桃张沟镇、洪湖峰口镇、监利白螺镇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在省建设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了《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张沟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沟位于仙洪试验区的“门户”,将承担“先行先试”的发展责任;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特别是武汉至潜江的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将使张沟成为承接和传递武汉经济向外辐射的重要节点区域;仙桃城区实施“南扩战略”,将使张沟融入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以“养蟮”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将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局面,促进张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为张沟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三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仙洪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按照仙桃市委市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和“荆楚明珠”。 第四条立足张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促进发展、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促进张沟镇与周边区域城镇和仙洪试验区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突出城镇建设重点和方向,实施“战略空间北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与仙桃城区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发展; (4)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市域副中心”的标准培育小城市功能; (5)坚持“工业兴城”,积极承接城南工业园产业辐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6)按照“现代化小城市”标准,完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干扰和环卫、污水处理、燃气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7)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江南水乡的城镇特色,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第五条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 二、自然条件 (1) 三、风景旅游资源 (1) 四、人口与经济 (1) 五、产业发展现状 (1)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 六、村域用地现状 (2) (一)居住用地 (2)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 (四)工业用地 (2)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 (六)非建设用地 (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 (一)道路交通设施 (2) (二)市政设施 (3) 附表: (3)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 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3oC,夏季平均气温28oC,极端高温为39.7oC;冬季平均气温为2-3oC,极端低温为-12.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 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 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 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完整版)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清单

镇总体规划收资清 下列的内容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如有不足,请指正! 相关表格见附表。1、历版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的电子版(文字和图纸)2、当地行政区划图(能够显示该城镇在上级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界线明显)3、地方志 ⑴ 气象资料(风玫瑰图)当地主导 风向,风速、日照时数、冰冻深度及 灾害性天气等一些相关记载 ⑵ 水文资料镇域内的河流、湖泊等名称、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洪水淹没界线,现有防 洪设施(是否有山洪发生) ⑶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城镇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建设区的扩展等资料。 ⑷ 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区断裂带 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情况 4、201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5、最近5 年统计年鉴6、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7、城镇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各产业的具体概况,特色产业详细说明) (1)包括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整体的产业结构、三产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2)一、二、三产业的状况 (3)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企业入驻情况,企业类型、产值状况;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4)当地工业发展情况8、主要资源及利用价值 ⑴ 自然资源主要涉及到城镇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 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⑵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以 及矿产资源分布图。 ⑶ 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的等级及介绍 9、给排水现有自来水、污水、雨水处理设施数量、位置、管道长度、管径。 10、清洁能源(燃气、沼气等)现状用气气源种类、位置、供气量、气化率;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燃气其它设施位置、规模。 11、环保镇域及镇区内主要污染源的位置、单位名称、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等级及污染范围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