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的多角度分析

意思的多角度分析
意思的多角度分析

语法化是谋个实词或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的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最终使其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具有某种愈发意义,而变成了虚词。(刘坚,曹光顺,吴福祥,1995)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历时性的,用来考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他们具体的发展过程。从这一个角度看,语法化关心的是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为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第二是共时性的。基本上是把语法化看成是一种句法、篇章或语用现象,即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格式。沈家煊(1994)则认为:“历时和共时不是语言本身的两个平面,而是当今的共时研究不再满足于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还要对语言事实作出解释,就必须考虑历时因素。”本章试图对“意思”进行历时描写,揭示其语义变化、功能扩散的轨迹。

2.1“意思”的历时考察

2.1.1“意”的历时考察

据作者翻查语料库查,“意”和“思”早在周朝的作品中就已出现,只是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意思也基本上都是围绕本义有所扩展。

2.1.1.1“意”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记载:意,志也。

“意”字属于音字族。在音字族里,音字都是声符兼义符。音字族汉字都与“声响”之义有关。意的本义是“心声”。

(1)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周\周易)

(2)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周\周易)

因为“意”字在各个朝代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但是基本上只有两个词性,一是动词,一是名词。因此下面我们将按照词性来分析“意”字的变化轨迹。

2.1.1.2“意”做动词

(一)志在

(3)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周\周易)

在此句中,虽然翻译为“志在”,但也含有意图之意,此处“意”做动词。

(二)留意

(4)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周\诗经)《诗经》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上箱板不要扔,加固辐条牢又安。轴上伏兔勤检

查,装载货物莫丢散。这样终能渡艰险,莫将此事等闲看。而后面的“不意”二字则翻译成“不留意”,因此,在这句中,“意”的用法是比较特殊的。在后来的一些文献中,也未曾发现作“留意”的解释。

2.1.1.3“意”做名词

(一)意象,迹象

(5)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周\周易)

作为“迹象”的含义出现,“意”在此也是比较特殊的用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意”的义项也在逐渐地增多与丰富。在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就开始大量出现“意”,而且意思也是各种各样。但是主要意思和周朝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在延续一些旧的义项基础上出现了新的义项。如:

(二)意向

(6)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春秋\孙子)(三)意料

(7)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春秋\孙子)(四)意愿,意思

(8)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春秋\墨子)

(9)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春秋\墨子)

(10)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春秋\墨子)

(11)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春秋\国语)

(五)思想,观点

(12)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春秋\墨子)

(六)心思

(13)不能为君者,伤形弗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春秋\墨子)

通过周朝和春秋文献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意”有多重意思,但是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行为思想紧紧相关。都反映了人们的意愿、意图或者思想等等,也与后面“意思”的一些义项有不谋而合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1.2“思”的历时考察

2.1.2.1“思”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记载:思,容也。

《书·洪范》则说: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

它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囟(xìn),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是思考,想,考虑。而在此后的应用中,“思”的用法也大都没有偏离本义,在多数文献记载中都为“思考,思想,思虑”之意。

(14)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周\周易)

(15)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周易)

(16)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周\周易)

(17)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春秋\左传)

(18)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春秋\墨子)

(19)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退而[思]之,异日见我。(春秋\国语)

(20)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春秋\国语)

(21)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周\今文尚书)

(22)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周\今文尚书)

(23)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周\今文尚书)

2.1.2.2“思”字做名词

(一)想法

(24)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周\周易)

(二)文思(帝王的道德和功业)

到了《今文尚书》的记载,“思”就出现了新的义项,而且与前面的义项有很大的不同,如:

(25)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周\今文尚书)

2.1.2.2“思”字做动词

除了本义“思考”“思虑”等意义为动词之外,“思”在后代还出现了其他的作为动词的义项。如下:

(一)明白

(26)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周\周易)

在春秋时期的作品中,“思”又有了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的意思。

(二)思念

(27)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春秋\诗经)

(28)怀弗听,曰:“吾[思]父,不能顾矣。”郧公以王奔随。(春秋\国语)

(29)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春秋\左传)(三)想要

(30)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兄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春秋\国语)

(四)想到

(31)[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春秋\国语)

赵艳芳(2001)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令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人们根据语言的发展和儿童先学会表示空间概念后学会时间概念这个事实基础上得出推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在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于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的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思”从一个实词到被虚化词义成为“意思”的后缀是隐喻的结果。

那么,“意”和“思”是怎样渐渐地融合成为一个词的呢?

2.1.3“意思”的历时与共时用法

在东汉时期,“意思”第一次开始作为“意”和“思”的合体出现。但是在当时这种用法并不是普遍的,六朝时期的文献中也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几句关于“意思”一词的记载,而到了隋朝时期,更是出现了“意思”用法的断层,这些都表明,一个新的词语的出现和普遍被人们认知和接受,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社会实践来考验的。(词语的稳定性,有的不能稳定就比淘汰了,此处加一些理论例证)

2.1.

3.1“意思”的滥觞

2.1.

3.1.1意思做名词

(一)意图,用意

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东汉\论衡)

这是“意思”凝结成为一个词出现时最早的意思,也是延续至今的一个义项。这句话是说:诚心想得到寒温之气尚且不能招来,何况君主实施刑赏时本来就没有想要得到寒温之气的意思(意图)呢?

到了六朝时期,“意思”基本上还是以原意出现,但是除了意图之外,也出现了新的义项,有的还不能当做整体理解,我们暂不做讨论。

……身口为十使所由,[意思]乃八疵之主,众等相与,彼我齐到,忏悔业缠,……

(六朝\全梁文)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东汉\论衡)

“只如牯羊角,明得什摩边事?”师云:“上士聊闻便了却,中下[意思]莫能知。”

(五代\祖堂集)皇甫殿直拽开脚,两步赶上,揪那厮回来,问道∶“甚[意思]?看我一看了便走!”

(南宋\话本)月香在贾公家,一住五年,看看长成。贾昌意思要密访个好主儿,嫁他出去了,方才放心。(明\醒世恒言)

(二)心思、思想

博学洽闻,[意思]慎密。(六朝\道论\抱朴子)

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六朝\道论\抱朴子)

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六朝\道论\抱朴子)

亦念此辈末伎,乱[意思]而妨日月,在位有损政事,儒者则废讲诵,凡民则忘稼穑……

(六朝\道论\抱朴子)于是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以为巨恨耳。(六朝\道论\抱朴子)

八分、章草、古隶等体,要相合杂,发人[意思],若直取俗事,则不能先发於笺毫。张伯英偏工於章草,代莫过之。(唐\唐文拾遗·清·陆心源辑)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六朝\史书\三国志)

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唐\唐国史补)

……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唐\唐国史补)

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絶妙般与倕。(宋\苏轼)

道州杨厚菴尚书,意思深长,貌亦儒雅。(清\庸盦笔记)

(三)意义,道理

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唐\与冯宿论文书)

权使夫人指其[意思]焉,答曰:“妾欲穷虑尽思,能使下绢帷而清风自入……(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此诗有似为席中一二公有其题,而晦其姓名,怜其终章皆有[意思] (北宋\话本\太平广记)

今日要識得仁之[意思]是如何。聖賢說仁處最多,那邊如彼說,這邊如此說,文義各不同。(北宋\朱子语类)

邵堯夫正是這[意思],如皇極經世書成,封做一卷,題云:『文字上呈堯夫。』」(北宋\朱子语类)

意中見得了了,及至筆下依舊不分明。只差些子,便[意思]都錯了。(北宋\朱子語類)此处有意思,但是难説出。(北宋\朱子语类)

(四)意志

详言之,则必设议院以代表国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则依国家之意思以执行政务。

(伧父\立宪运动之进行》)(五)神情

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宋\搜神记)

﹝巢大郎﹞只道陈定还未知其奸,照着平日光景前来探望。陈定虽不説破甚么,却意思冷淡了好些。(明\二刻拍案惊奇)

(六)情趣,趣味

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唐\通典)

残茑[意思]尽,新叶阴凉多。(唐\白居易诗)

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悬阁,意思横生。(汉\列仙传·鹿皮公)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宋\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倒把横拈,自有[意思]。(南宋\佛语录)

试灯无意思(南宋\李清照词)

迎春姐妹见众人没意思,也都没意思了。(清朝\红楼梦)

(七)心情,心绪

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宋\两同心)

少年意思懒能酬,爱好心情一向休。(宋\约春游不去)

学道而至於乐,方能真有所得,大概於世间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失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宋\鹤林玉露)

(八)情意,心意

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如同。(元\寿阳曲·思旧)

县君意思虽然浓重,容貌却是端严。(明\二刻拍案惊奇)

(九)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

武松笑道“不成意思,众高隣休得笑话则箇。”(清\水浒传)

(十)意见,想法

(十一)迹象,苗头

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明\初刻拍案惊奇)(十二)象征性的表示

因要后来好赎,十分不典他重价钱,只好三分之一,做个交易的意思罢了。

(明\二刻拍案惊奇)因郭总兵带有广西总兵府自己的勘合,填写夫马,船家希图揽带私货,支领廪给,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明\醒世姻缘传)

由于隋朝的存在比较短暂,留下的文献资料更是有限,因此笔者在查找的过程中,找到的关于“意”和“思”的文献记载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他们新兴合体的词“意思”了。因此,隋朝的“意思”用法就只能作为我们研究中的一个盲点。

到了盛唐时期,文风鼎盛,文化事业得到了如日中天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到了一定的高峰。但是,“意思”一词仍未在此时得到补充和完善,反而同前几个朝代一样,出现的寥寥无几,也并未被世人普遍学习、接受。这说明,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及其漫长和曲折的。因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文献中,我们只查阅到了寥寥无几的几条含有“意思”的记载。

五代时期,战事频繁。社会……这也直接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文献中仅仅找到两条含有意思的记录

莫嫌浅不食,犹胜[意思]深。【五代\祖堂集】

意图

……

时代发展到了北宋时期,“意思”一词突然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发展,文献资料中关于“意思”的记载更是高达千条。(原因)

颖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彼所忌无复是过。北宋\史书\册府元龟

相如为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

北宋时期,有关“意思”的记载大都集中在《朱子语类》一书之中,这是由于《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这本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因此,里面含有大量的释义文字,用到“意思”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到了南宋时期,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的朝代,这也直接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我们所能找到的文献如下:

师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南宋\佛语录】[意思]间分说教万员外看,道∶“我不会偷你钱。”【南宋\话本】

2.1.

3.3“意思”完全凝结成一个词

到了元朝时期,“意思”逐渐完成凝结成一个双音连词的过程。吴为善(2003)认为,就本质上说,“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 (音步)的倾向,在这个韵律单元的作用下,两个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有可能“复合”成一个语言单位,“复合”的前提是这两个单音节成分必须“高频率共现”也就是说,双音化导致的结果是两个单音节成分“融合”为一个双音节单位。董秀芳 (2002) 认为,短语是双音词最主要的历史来源,汉语的双音词很多是由短语凝固而来的,因此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

(一)心意

把那籴来的米里头,小分些馈我,熬些粥吃也好。这一百钱,随你的[意思]。【元\口语\老乞大新释】

(二)意图,想法

谁想俺母亲诲了这亲事,着我拜他做哥哥,不知主何[意思]?当此秋景,是好伤感人也呵!

【元\戏剧\倩女离魂】(三)趣味

(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元\戏剧\西厢记杂剧】在元代,由于话本、戏剧等不同文体形式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语言。比如,“意思”一词在元代出现了几个新的意思,而这些意思,有的只是昙花一现,在后世基本上没有再出现,而有些意思则作为方言应用于我国现在的某些地区。

1:面子

后来娶下一房奇丑的媳妇,十亲九眷面前,出来相见,做公婆的好没[意思]。

【元\话本\元代话本选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句话的意思是,家里因为娶了一个极丑的媳妇儿,公婆在亲眷面前都不好意思叫其出来相见,而被看见之后,父母便觉得很没面子。而这句“好没意思”就做“好没面子”讲。又如:

那婆子自做了这些话把,被媳妇每每冲着,虚心病了,自没[意思];却恐怕有甚风声吹在老子和儿子耳朵里头,颠倒在老子面前搬斗。

【明\小说\今古奇观】那素姐甚么是理!声也不做,给了婆婆个大没[意思],只得叫了儿子往自己外间睡觉了。

前日提了一声魏运,惹了个大没[意思],这还敢叫魏运寻他?只得呆着脸呆等。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被我一推倒地,他怕羞没[意思],假说晕倒了。

【元\话本\元代话本选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上的例子在元明的小说或话本中出现了几次,都与“没”相连接,而且这与我们后来广泛应用的“没意思”的意义相差很大。根据句意我们便能知道在此不能简单地翻译成“害羞”或者“无趣”等,只能引申翻译为“没有面子”。而且“没意思”三个字和“大”相连用,也是我们现在没有再度应用的用法。因此,我们在此也不做深度讨论。

2.犹豫

张千[意思]有些作难,李万随口应承了。【元\话本\元代话本选集\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只除是姑娘、姑爷[意思]间稍题题,也不敢直说。

【元\话本\元代话本选集\玉堂春落难逢夫】在这两句话中,“意思”的用法又被特殊化,第一句是描写张千的心理活动,面对突然的邀请,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意思”间不能回答。而这句话在用法作者在一些方言中也找到了佐证。如:

让他上台唱歌,他意思了好大一会才上去。

这种用法并不普遍,在一些正式场合也极少出现,因此我们不做讨论,只作为“意思”研究的一个方言佐证。

到了明朝,小说得到了……的发展……

蒙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提备。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明\小说\三国演义】大家反取笑了一场,这会分明取笑得有些[意思]。

【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那飞钹禅师看见唐状元生得青年美貌,目秀眉清,到也尽可人的[意思],高叫道:“你是甚么人,敢来解叫?”

天师心里想道:“今番捞着这个贼秃也!”那晓得那贼秃是有些[意思],一手一扇飞钹,遮在头上,做个斗篷;一手一扇飞钹,踹在脚下……(本事)

佗罗尊者全不解其意,只说是真,[意思]间,舞一会儿,也要下手天师些儿,连声答应道:“是,是。”(犹豫??)

道犹未了,那如意钩果然的解得人的[意思],迎着风齁的一声响。银角大仙大喜,说道:“你晓得我的心事就好

银角大仙没奈何,只得收回个如意钩去,[意思]间还要变几变儿。却不奈这个山拄在面前何,兼且落日西沉,

只是海面上有几十个天鹅,游来游去,就象个晓得进退的[意思]一般。

一转十,十转百,百转千,千转万。但凭着[意思]买些甚么,就是转钱的。(心意)这个人原来是个避世君子,歌这一首叹世情的诗儿,尽有些[意思]。这莫非是我命不该绝,就有这等一个救命王菩萨来也。

来得天晚,他就撮弄出一所店房,假扮一个主人,鬼推这许多肴酒,[意思]要下手施秀才。

仙道:“大限来时,怕他各自分飞。”唐状元又吃他还这句话,好没[意思],只得赔个笑脸儿。(面子)

两扇门呀一声响,齐齐的闭着。王爷道:“今番却有些好[意思]来也。”??

王爷道:“移了灯不至紧,取不得银子来,反致怨于我,倒没[意思]。

此时已是个深黄昏,只见仙师坐那里,眉眼不开,[意思]要打盹。王明指着仙师,说道:“这不是场好事也。”【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我看爹爹叹口气,自怨不是,走了出去,到有几分成事的[意思]在那里。”

在里头去取出十来封书启来,交与金生道:“就烦舅舅替我看详里面[意思],回他一回。

妙通道:“令姑也曾道来,年深月久,只怕相公已曾别娶,就不好[意思],所以要老身探问个明白。今相公弦断未续,钿盒现配成双。

餐花姨姨道:“只是我们不好[意思]些。”三人正踌躇间,忽见两位夫人同了如霞赶到园中来……

果然你昨日猜得不差,原来真是此意。被我抢白了一顿,他没[意思],把这锭银子作为陪礼,我拿将来了。

千户见说自实到来,心里已有几分不象意了。免不得出来见他,[意思]甚倦,叙得三言两语,做出许多勉强支吾的光景出来。

道陈定还未知其奸,照着平日光景前来探望。陈定虽不说破甚么,却[意思]冷淡了好些。

却在知县面前只替毛烈说了一边的话,又替毛家送了些孝顺[意思]与知县了,知县听信。

教虽然见了一见,并不曾说得一句倬俏的说话,心里猾猾突突,没些[意思],走了出来。

【明\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但他的兄弟薛相公,我合他有个嫌疑,只怕到那里撞见,不好[意思]。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谁知秋公原是有[意思]的人,因见神仙下降,遂有出世之念,一夜不寐,坐在花下存想。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明\小说\今古奇观】卢母道:“邻里翁婆看你,有甚不好[意思]?为何躲着不出?”【明\小说\初刻拍案惊奇】

向髻上取下两钱重的一根金挖耳来,递与陆有恩道:“这件小[意思]权为信物,追出赃来,莫说有馀,就是止剩得二十两,也都与你。”【明\小说\警世通言】武松笑道:“不成[意思],众高邻休得笑话则个。”土兵只顾筛酒。【明\小说\水浒全传】

向髻上取下两钱重的一根金挖耳来,递与陆有恩道:“这件小[意思]权为信物,追出赃来,莫说有馀,就是止剩得二十两,也都与你。”【明\小说\警世通言】童奶奶合寄姐已是自己定了十分主意,说合虎哥商量不过[意思]而已。

【明\小说\醒世姻缘传】清朝

明年请老师,父亲大人[意思]想请曾香海,很好很好!这个人品学兼优,我一向来佩服。

我之所以叫人刻一颗“劳谦君子”的印章给弟弟,就是这个[意思]。

【清\曾国藩家书】辱示《文选》义例,大有[意思],非熟知此道甘苦,何以得此?第有少意商复。

【清\文史通义】先前犹以为见他母舅,必有许多的缠绕,或是借贷不遂,不好[意思]前来见我。

押解的官员听是包太师差人前来,谁也不好[意思]的,只得将马勒住道:“你就是包兴么?

好容易吐声渐止,这才用凉水漱口,喷得满地汪洋。米先生不好[意思],抽空儿他就溜之乎也了。

仔细一看,却是个懦弱书生,不象那杀人的凶手,便有怜惜他的[意思],问道:“颜查散,你为何谋害绣红?从实招上来。”

雨墨暗道:“有[意思],他竟要会帐。”只见店小二开了单来,上面共银十三两四钱八分。

智化又问:“欧阳兄说的南侠如何?”钟雄道:“昨日去说,已有些[意思]。今日又去了。”

【清\小说\七侠五义】徐鸣皋道:“你收了罢。这不过是本将军一点[意思],你不必再让了。”

荆州府在上面看见赵虎低头不语,若有所思,已猜到他八九分[意思]了。

【清\小说\七剑十三侠】

老明公乃走遍江湖之人,对于林士佩这点[意思],想必明白的了。

陶氏说道:“街坊邻居谁好[意思]的?这都是你收的好徒弟。”

焦公子虽然不愿意听,也不好[意思]发作。

先者是单打独斗,程爷未拦阻;以后师弟上去,也没好[意思]相阻;随后蛮子又损了韩胜奎的宝刀,韩爷上去助战,所以不能拦阻……

如果真是正人君子,穷途末路,少爷的钱不要啦,那是小[意思]。

我这里尚有几十两散碎银子,奉送大家做为回家之路费。些须小[意思],众位幸勿见却。他年相见,后会有期。【清\小说\三侠剑】化善见他模样,忖道:“这汉子,好[意思]把礼节送与他,不知听受,视这道理为泛常。

【清\小说\东度记】

陆丽娟听了,心上已经有几分相信的[意思],却究竟还有些儿疑惑,停了一回,方才说道……

老实和你讲罢,我和他虽然彼此有些[意思],只不过大家讲几句笑话罢了,实在没有别的事情。

阿七虽然入了秋谷的网罗,却那里知道秋谷的这一般[意思]?

四目相对,你来我往就好像空中的流电一般,渐渐的两下都有些[意思]了。

兰芬开了盒盖,检出六张十元的银行钱票,递与刘贵道:“格点小[意思],请耐吃顿点心,耐转去就拿倪格闲话搭唔笃大人说末哉。

【清\小说\九尾龟】民国

文命自知失言,忙解释道:“某不过随便问问,并无[意思],请勿嗤笑。”

【民国\上古秘史.】刘丹青 ( 2001) 认为,一个实词一旦开始语法化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不归路。

语言是音义结合体,音义一旦结合在一起就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语音和语义都会发生变化,语义的变化是语音发生变化的一个基本原因,在汉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着”“了”等。语义的虚化,引起语音的弱化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语义虚化的一个佐证。“意思”本来是仄平调,但是在口语中常常将“思”读作轻声。

轻声是复杂的语音变化,不仅仅是音高的变化,而且音质也有变化,其中的开口度和长短都发生变化,“意思”在口语中语义弱化的情况下读轻声而在书面语中一般不读轻声,也正是“意思”被弱化为话语标记的一个佐证。

但并不是所有的“意思”在全部的情况下说出时都读作轻声,它会因人、因时、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这表现出了轻声在口语表达中的灵活性,可见“意思”一词读作轻声并没有完全固定下来,正在变化中,不是必读性的,目前处于轻重两可的阶段。这也正如“思”字本

身在口语中在不断地虚化一样。在一般的语法书中论述到轻声的作用时常常从轻声的辨别语义、区别词性和区分句法结构的角度来谈,其实从轻声的来源角度看,轻声有标记实义单位和虚义单位的作用。在话语中,做语法标记、话语标记的词语、虚词素和方位词素等在信息传递时承载信息的负担比较弱,主要由实义单位传递信息,所以一般在信息传递的自然过程中(同时也是轻声自然形成的过程 ),在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自动进行调节轻重。“意思”通常是在与“(不)好”“不够”等词连用时而虚化为话语标记时常常读作轻声。

“意思”在词汇层面的引申义

好意思与不好意思

“好意思”和“不好意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一般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会非常熟练地使用这两个词语。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好意思”与“不好意思”混淆,很少有人真正去探究他的内部语法功能、语义差异和语用特征。

好意思

词性的确定

尤业凤(2006)在她的文章中根据朱德熙先生说助动词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验证了“好意思”都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助动词只能带谓词宾语, 不能带体词宾语。而“好意思”并无带体词宾语的实例,第二, 助动词不能重叠。“好意思”的确没有这种用法。第三,助动词不能带后缀“了”“着”和“过”。我们也不可以说“好意思了”“好意思着”“好意思过”。第四, 助动词可以放在“~不 ~ ”的格式里。比如,“这就是你不行的地方!什么叫好意思不好意思?无所谓!”(老舍《火车集》)。最后,助动词可以单说。比如,“洗老太太,好意思,好意思!现在的事,我不大懂;可是作驸马爷的总仗着公主的帮助,古今一理,是不是?”

(老舍《茶馆》)所以, 我们可以将“好意思”定性为助动词。

2“好意思”的语法功能和语义语用特征

第一,用于反问句中,在这里就要通过语义指向来判断语义。如果“好意思”的语义是指向说话人自己的,则表示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为情或者碍于情面感到不便或表露出不肯的意思,或者是说话人对可能给他人带来的麻烦或轻微损害的致歉态度。;如果“好意思”的语义是指向他人的,表示说话人对某人处事行为的不赞成或批评态度,前面大都有“还”、“也”、“怎么“、“难道”等词语,以关联两个动作行为或加强反诘语气,但“怎么”后面要接语气词“呢”,其它词语后面要用“吗”。例如:

3……所受过的苦,简直数不胜数。不过,若没有受过这些苦,将来怎么好[意思]拿那10万到15万的日酬劳?

4所有人都明白,乐队必须把小五这个主唱换下来,但谁又好意思开这个口呀,那不更伤他的自尊吗?【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上面两句话的语义指向都是指说话人或者产生心理活动的本人。表示自己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做某事或者不好意思让别人做某事。

1面对这一切,执政5年的瓦杰帕伊政府怎么好[意思]说“印度大放光芒”呢?(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在这一句话中,很明显地听出说话人面对印度落后、动乱的现状对瓦杰帕伊政府产生的指责意味。因此,“好意思”通常隐含着反诘语气,所以大都出现在反问句中,经常与“还”、“真”、“难道”、“怎么”等状语相连接。在语用方面来表示说话人对别人某种不当行为的批评或指责。

第二,“好意思”用在否定句中。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害羞,难为情。二是表示碍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或者是难以推却,不好拒绝。它用于双重否定句中同样有加强的肯定语气, 表示不得不的意思,这种双重否定只能由“不好意思”构成。

孙小红眨着眼,道:“我爷爷既然是专程去送他的,他怎么[好意思不]走?”(古龙《小李飞刀》)

你看你,哪有你这么说话的?太太叫二少爷亲自送来,这点意思我们[好意思不]领下么?(收下钞票)你回头跟太太回一声,我们都挺好的……(曹禺《雷雨》)第一句话中孙小红的意思是爷爷亲自去送阿飞(《小李飞刀》中的人物),阿飞本来不想走,但是此时也会碍于老爷子的情面,一定会走。第二句话则是指对于二少爷送来的钱,说话者不会不收,因为不好拒绝太太的情谊,无论这句话是客套还是真心的,都是表明了难以

推却的意思。

不知过了多少时刻,团长又来叫,那时已经过了上山规定时刻,大家[不好意思不]起来了,门外松林风啸声,萧萧凛凛的,披了大氅出去,尚觉牙齿打战……(《登富士山》凌叔华)

在这句话中,通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外面十分寒冷,大家都在睡梦中,自然不想起床,但是团长一遍遍来叫,大家不好意思再赖床,只能“不得不”起床赶路。因此,在双重否定中,体现了说话者内心被强迫但是无法拒绝的一种心理活动。

尤业凤(2006)在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好意思”一般只用于反问句和否定语句中,用于反问句中有难为情和带有责备意味的两种含义,用于否定句中则表示难为情和碍于面子不肯或不便怎样, 尤其是用于双重否定句中是表示不得不怎样的意思。

2要坐飞机去海南演出,这种连3岁小孩也骗不了的瞎话,她竟然还好[意思]说得出口,真是不要脸。(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而第二句话中则表明对目标人骗人的低俗伎俩表示不屑而产生的蔑视、指责等意味。

不好意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是分成了两个意思:第一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第二害羞难为情。

王向华说,影响词义引申的一个要素就是人类思维的方式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尽管存在着差异,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人类思维的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此及彼,词义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词开始多表示简单具体的意义,然后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使词义扩大而成多义词,而“不好意思”就是在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好意思”和“不好意思”相比较,它们从句法结构看,“不好意思”是“好意思”的否定形式,但就语义深层来说,“好意思”却是对“不好意思”的否定,因为“不好意思”表达的是“难为情”“不愿做某事”的意思,而“好意思”表达的是“不难为情”“愿意做某事”的意思。

与“好意思”相反的还有,“不好意思”一般不出现在反问句中,而是用于陈述句里,通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给他人带来的既成事实或未成事实的程度轻微的损害表示歉意,相当于说“对不起”或“对不住”。之前可带“很”、“的确”、“实在”、“非常”等状语来加深表达致歉的诚意。

“好意思”和“不好意思”有时在会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用来比较说话人与对方或第

三者在某事上所持的不同态度。例如:

(12)那样的事,他好意思做,我可不好意思做。

(13)你不好意思去参加,我怎么好意思去参加。

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语义指向通常是“不好意思”,目的也是为了表达“不好意思做某事”为核心的,即使用陈述语气(句末用句号),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及未置可否的不屑态度。

但如果“好意思”为整句话中的后续句,并且前面用了加强反诘语气的“难道”,这时整个句子的语气就会为之改观,也就会变成了反问句形式。例如:

(14)“你不好意思找她,难道我好意思找她吗?/ 我难道好意思找她吗?”

很多留学生分不清“不好意思”和“对不起”的用法,其实笼统地来说,“不好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Excuse me,而“对不起”就相当于对致歉程度较深的“sorry”或者“apologize”。

另外,在语义上,“不好意思”和“对不起”所表示的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不好意思”指的是说话人对自己主观感受的表达,如尴尬,难为情等,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感受就有所忽略。但“对不起”则是指说话人在承认客观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歉意,不是表示自己的主观感受。

“不好意思”没有直接表示抱歉的意思,只是表达说话人自身的一种“尴尬”“难为情”,但是“对不起”就是直接表达对对方的一种歉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好意思”和“对不起”之间表示的歉意程度也是不同的。

够意思

在作者收集语料的时候发现,“够意思”一词在明清小说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现在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被使用。于海滨(2006)在自己的文章《含有“意思”的三对肯定否定结构》中写到:“够意思”中的“够”是一个动词,表示“达到了……程度/标准/要求”的意思,通常用来表达说话人对他人的某种回报、给予或感情的满意态度。例如:还是那个挂着鼻涕的同学[够意思],我们一进教室,他就把火炉子捅得旺旺的。(1994年报刊精选)

“你从他们那里拿了多少油水?乡里乡亲的,自己哥们儿,只要你[够意思],我保证不向乡政府汇报。”(故事会2005)

小谢跟他非亲非故,这样帮他,是很[够意思]的。(李佩甫《羊的门》)

因此通过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够意思”表达的是说话人对事件或人物的满意态度,一般

含有积极的、赞许的意味。但是有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地理解“够意思”为“够义气”或者“够朋友”等,应该根据特定的场合和语境分析。有时候“够意思”表示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情感和喜悦的情绪。如:

等明儿醒了,上温泉去洗个澡。那才[够意思]呢!”他看着大家,欢欢喜喜把每个人都打量了一番。(鼓书艺人作者:老舍)

……你懂鲁迅的书不简单,现在有的年轻人就看不懂;你能喜欢茅盾的书也[够意思],现在有的人……(1996年人民日报\7月份)

当老师的能混到这个份上,[够意思]了。(市场报1994年)

以上的例句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理解它的意思,反而要通过说话人具体的意图来判断“够意思”真正的意思。第一个例句是说说话者对明天醒了之后去温泉泡个澡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觉得很有盼头;第二句则是讲说话人对对方能够读懂鲁迅和矛盾的书感到很惊奇,觉得对方不是一般的年轻人,用“够意思”表示赞许和肯定;第三句则是说对方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得到许多别的老师不敢奢望的东西,已经很不错了,也是表示一种对生活的满意和知足之情。

另外“够意思”可以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如“很够意思”、“非常够意思”、“特别够意思”,但不可以用表示轻微意义的数量词语修饰,例如一般不说“有点够意思”,也不能说“一点够意思”。

不够意思

“不够意思”是“够意思”的否定形式,“不”也就是“没有”的意思,因此和“够意思”的意思相对我们可以得出“不够意思”的意思是“没有达到……满意程度、期待标准或要求”等。表达了说话人对事件或人物没有达到自己期许的一种不满、失望的心情。

我对他们说,部队不允许亲友来驻地打工,他们竟说我“不够[意思]”。最近,我的未婚妻来部队,让我给她在驻地找份工作,我还是没答应。结果,她很生气地走了。我不明白:我这样做是“不够[意思]”吗?(1996年人民日报\7月份)

王记者蹿过来打了范英明一拳,“你太不[够意思]了,竟敢关我们禁闭。”(柳建伟《突出重围》)

焦守志心里有气,摇下车窗探出头说道:“简团长,你可真不[够意思],我带一团去给你解围,你却溜了,害得我差一点全军覆没。”(柳建伟《突出重围》)

其实“不够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广泛,它并没有特别确切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也会偏离前面提到的意思。比如经常用在说话人在情急之下难免会有怨气,又找不到更

好的词时就选择用“不够意思”表示不满意。如:

“黑皮这小子,不[够意思],台湾富婆花钱养着他,他还偷着搞多种经营!”(莫言《红树林》)

又或者是达不到人的要求或需要,如:

喝豆汁讲究随喝随盛,喝烫的,不燎嘴[不够意思]。喝豆汁还讲究吃辣咸菜丝,佐以烧饼、焦圈配套。(市场报1994年A.)

由于“不够意思”含有在说话人看来不如意的消极意味,所以在句法结构中,它不但可以用“很”、“太”、“非常”、“特别”等程度副词修饰以表明不满的程度,而且还可以用“有点”、“一点”等含微量意味的词语修饰,以示遗憾,诸如“很不够意思”、“非常不够意思”、“有点不够意思”、“一点不够意思”。值得指出的是:“不太够意思”与“太不够意思”不同,前者是“有点不够意思”,后者是“很不够意思”;“一点也不够意思”和“也一点不够意思”不同,前者是对某人处事行为的直接评价,后者却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对比者,是基于比较而言的对某人的态度;“有点不够意思”和“一点不够意思”也不同,前者表示“有些不够意思”,而后者意味着“完全不够意思”。

“有意思”和“没有意思”

“有意思”

“有意思”主要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指某个话语或某种表达蕴含着特定的意义,耐人寻味,如果蕴意复杂,则“挺有意思”,倘若蕴意不深,只是“有点意思”。比较:点评了一番后,大家得出了一个“这妞有点意思”的结论。(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托蒂准备在欧锦赛时梳起小辫,特拉帕托尼幽默地说,那只是一种“[有意思]的举动”,“如果是我,我也会留长发;只要比赛获胜,什么都没问题……”(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_002)

另一个是指诉诸人们感官的事物有趣味、有情趣。如果饶有趣味,就是“很有意思”,假如是一般地有情趣则是“有点意思”或“有些意思”。比较:

我觉得树村这儿挺有[意思]的,起码比我孤零零一人住在八里庄热闹多了。

(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中华上下五千年)

“有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即表示男对女,或女对男的情有独钟,或者是双方的彼此相悦。例如:

媒人说:“人家说了,你早就对他儿子[有意思],一次路上你还坐人家车后回家,什么话都说了,现在怎么又反悔啦?”(1994年报刊精选\05)

女人在她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也用这种技巧遮遮掩掩,不让他知道她[对他有意思],那她就可能没有机会博得他的欢心。(傲慢与偏见)

另外,为了表达一种不确定或者是对男女之情的猜测,“有意思”的中间有时可以插入“点”和“那个”,意在表明说话人的暗示意味。

没有意思

于海滨(2006)说:“没有意思”中的“没有”是个动词,表示对领有、具有的否定,口语中经常说成“没意思”,它主要有四个意思。

一、与“有意思”的第一个意思相对,用来否定自己的话有“言外之意”,以消除别人的误解。这时,在“没有意思”之间通常要插入“这个”或“那个”的指量短语。例如:老张听小姑娘这么讲,倒有些惊慌,忙摇手说:“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没有这个意思]。(刘震云《官人》)

喔,虽然我大概赢不了你,不过比逃跑的话我不会输的,只不过我也[没有那个意思]就是了。”(《罗德岛战记》)

二、表示说话人某种行为的价值或效果的否定性评价,相当于“没有意义”或“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意思”中间可加入“什么”、“一点”之类的词语,以加重否定性的语气。

鲁迅并不忠于清廷,装假辫子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但终于觉得装假[没有意思]而索性不做假辫子。(读书\vol-015)

“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读者》)

尽管他再三想留下来继续为编刊物而奋斗,但他也了解,“不能个人拚命,逞个人的意气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做易卜生剧本里的人物也是不必要的,所以还是避一避。……(读书\vol-079)

如今我老了,再见不到家乡了。我活在这里,觉得[没有一点意思]。啊,但愿有朝一日,我的孩子们能重新亲见到祖国——我古老的家乡。(读书\vol-057)

就这个意思而言,“没有意思”在语义域上与“有意思”相比就更加宽广了一些。除了表示人思想上认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没有意思”,即没有意义,没有必要外,还可以通过加入限定词表示一种更加肯定和断然的态度,语气更加强烈。

以鼓掌为话题的作文

以鼓掌为话题的作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作者为各位老师家长学生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欢迎下载! 以鼓掌为话题的作文1:我最敬爱的是你,我最依恋的是你,我最骄傲的是你!亲爱的母亲,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今日,我是否该满怀自豪为你鼓掌,说:“母亲,我为你骄傲!” 是的,我要为你鼓掌。多年前你在医院,痛苦地将我生下,本来就体弱多病的你,生了我之后,身体虚弱极了。当看到还在咩咩哭泣的我时,你嘴角上扬了,你笑了,为这个可爱的小生命而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母亲,感谢你给予了我生命,我要为你送上感恩的掌声。 我为你鼓掌。为了送我上下学,你日夜奔波,早出晚归。岁月的风沙给你抹上了一条条皱纹,给你的青丝添上了一缕白色的发丝。我曾不止一次的和你说:“妈,不要太累,我自己可以上下学。”可你像个孩子一样固执:“你行?还是我送你吧。”哎,母亲。作为女儿,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读书,来换取你被岁月更改的容颜。就让我为你送上真诚的掌声吧,让掌声伴随着你,以表达我对你的爱和学习的决心。 我为你鼓掌。我与你之间难免有矛盾。都是因为我坚持自己的原则而次次与你发生不愉快。就拿这双休日来说吧,大好的时光用在做习题试卷上未免有点不自在。我当然也坐不住了,一会儿玩玩笔一会儿抬头看看窗外的蓝天白云。这时你发火了:“叫你认真看书,你不看,结果又考得一塌糊涂......”说着,你便动手打我。这一棍子下去可疼了,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你又喊又叫,把内心的想法和不快全抖了出来。泪水溢满眼眶。你愣了,压根儿没想到我会这样。你无言,悄悄退出了房间。在安静的环境里,我自省着,觉得自己太过分了,被打就打呗,大不了改了,不该这样对你。母亲,对不起,我明知你身体不好,不该气你,我要我诶你送上我的掌声,希望早掌声中你能将气消掉,以表达我对你的歉意。 我为你鼓掌,母亲! 今日,我将饱含我对你的所有感情,为你献上我的掌声。满含自豪的说:“母

多角度构思如何写作《生命的追求》

青春沙龙·生命篇 北师大燕化附中马熙玲汤亚琴 教学设计: 对学生而言,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相当薄弱,甚至于是最为薄弱的一环。通过一次《生命的追求》的练笔,我们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学生的发言中透露出的最大问题还是拿到题目之后没有思路,无法下笔。从小学到高中,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为何仍无法下笔?一位学生吐露了心声:“我们感到作文材料离我们太远,我们找不到相近的话题。”学生的想法令我们深思。 教师教写作必须让学生写出他自己心里所要说的话,必须要搭建起学 生生活和写作材料之间的桥梁。写作能力训练是思考 的往复过程。凡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的事物,如最常见的花鸟虫鱼,都可以与作文的材料生命的追求挂钩。本次作文课上,从思路到结构,乃至于到文章的连缀,学生与我一同发现,一同成长,共同拾捡写作的喜悦与快乐。 【作文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极地探险家,先后征服了南极北极。 他获得了无数的勋章,但他失去了双腿——被极地的严寒冻伤的。 到了晚年,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为获得勋章感到自豪呢?还是为失去双腿感到后悔? 老探险家闭上眼睛,沉默许久,才喃喃地说:“那洁白的极地荒原,多么令人神往!” 请以“生命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多角度的看待这个问题,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一、开篇:教师的三句话(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记录自己心灵的图画)1.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都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彩。 2.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代替你。 3.上帝给你的一百扇窗户,当你一扇扇打开时,你的眼前一片片明亮。这些话并非哪位作家或名人所说,都是属于我个人的感悟。借由这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开启心灵的图画:

多角度分析

多角度分析,巧拟分论点 当今中学生作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弊病:不愿意下工夫训练思维能力,导致其分析事理的能力低下;写作文时,只会“避重就轻”以事例代分析,人云亦云。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不少学生急功近利,一味追随应试作文的潮流:高考中有“故事新编”的作文得了满分,于是,全国各地写屈原、文天祥、王昭君之类的故事开始满天飞;看到散文化的议论文容易得高分,学生又一窝蜂地将作文散文化,满篇皆是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处处都是矫揉造作的“抒情”…… 作文本来就贵在独立思考,要求有个人的真知灼见,有个人的真情实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当然,笔者长期在教学一线,深知中学生写作能力有限;也知道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绝非易事。尽管如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还是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是从抓最基本的分析思维训练入手——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列出分论点的能力。 对任何一个事物(话题)多角度地分析下去,都有可能发现蕴涵在其中的丰富事理。角度越多,发掘的道理就越多。将这些道理分层列出来并加以阐述,它们就成了作文的分论点。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是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总论点和几个事例的简单构架,而是有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并有了进一步深入发掘的脉络。 那么,如何多角度地分析事物话题,进而列出分论点呢? 一、具体联想,事中抽理具体做法是: 1.联想。比如遇到“宽容”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马上去联想能表现宽容精神的一些名人事迹,如“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还有“祁黄羊举贤不避仇”…… 2.事例分析。我们对事例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其原因、本质、价值等等。如从关于“宽容”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宽容是一种博大(蔺相如有博大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远的境界(蔺相如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宽容了廉颇,境界非凡)。我们还可以从“祁黄羊举贤不避仇”的事例中发现,祁黄羊之所以宽容自己的仇人并向国君举荐他,是因为祁黄羊本人有正直的人品,由此就可从中得出一个道理:宽容是一种正直。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外国名人故事中悟出道理,如林肯认为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变为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宽容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 经过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关于宽容的四个本质特点。作为备用的分论点,这就已经比较丰富了,每一点阐述开来,都可以写出一大段文字。而假如我们一开始就对“宽容”进行抽象的思考,那就会费力得多,也难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 3.同类归纳。上面讲的是就一个个的事例进行的分析,其实,我们还可以将同一类事例进行合并,分析其共同点。如在上述三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宽容”的共同价值:①有利于自己;②有利于国家;③带来和谐;④培养美德……这些也是不错的分论点。

第一讲 从多角度描写一个细节

第一讲从多角度描写一个具体细节 瀚海语文王老师课堂 本节课包含4个问题 1.多描写,少叙述:化叙述为描写 2.一个片段只写一个重点 3.从四类角度展开描写 4.符合角度组合的要求 一.多描写,少叙述 先比较两个片段 从我三岁第一次接触二胡,我就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时我每天晚饭后,我都会乖乖地做在板凳上练琴,时间不长我就能拉出《小星星》等几首简单的练习曲。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举行一次汇报演出,板凳靠前就成了我的舞台,虽然是断断续续的演完一支曲子,但依然获得了喝彩。 修改为: 舞台·清冷 “君君,拿出你的二胡,给二姑和姑父,表演表演,你不是刚学会了《小星星》吗?”妈妈的语气商量中夹杂着命令。我心下一乐,又发愣:表演?我这两下子,能叫表演嘛?身子刚站起来,却没有动。“去呀!傻孩子,傻站着!”我步履“蹒跚”,拿出二胡,装着大师的模样,坐在客厅的小板凳上。心理一阵阵发怵,调弦的手不禁微微发抖。“不着急,慢点来。”一向和蔼的姑父给我鼓励。琴声响起,似青蛙过河,呜呜啦啦。由于紧张,一会重复一个音,一会修改一个错,断断续续。一曲终了,直感到背脊心里都冒汗。为了找个台阶下,我强装微笑。一家人听着,只有妈妈和姑父,伸出手掌拍了两下。此刻,我的舞台,在客厅,其乐融融,却冷冷清清。

小结: 1.记叙:记叙是记载事情的前后经过或述说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其重 点是陈述过程。 2.描写: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细致入微、特色鲜明、生 动形象的语言,把描述对象的状态、情貌生动、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其重点是使对象生动、形象,使对象的特征突出! 王老师分析: 记叙的特点:①有明显的时间流动。②写了好多“点”。③没有一个点写具体。④展现六要素的完整性。 描写的特点:①抓住一个具体的“点”来写。②写得非常具体③有形象感。④可以做到生动。 二.一个片段只写一个重点 同学们看下面两则作文的片断: 片段一(无重点) 小时候,我的身体非常弱,在冬天,不是感冒就是发烧。母亲到处带我去看病,把她给累得死去活来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半夜发了烧,我和她说我睡不着觉浑身特别热。妈妈马上开了灯,一摸我的头就慌了神,马上起来给我量体温,好像是39度多。妈妈和爸爸就把我带到了医院里了。那时没几个人,妈妈非常担心我,怕我烧得更厉害。她的额头上充满了汗水,又把我带到了市医院里。打了一针,我的烧就退了下去。医生说要留院观察一下,我妈就陪我在病房里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回了家。妈妈的脸上马上有了笑容。 片段二(有重点) 我一个人无力地躺在冰冷的病床上,麻药过后,脚上的疼痛一阵阵袭来,一次比一次强烈。委屈的酸楚顿时涌上心间,不哭,不哭,这样告诉自己,昏昏沉沉又睡了过去。朦胧中,一个身影出现在身边,她弯着腰、附下身子凑近我的脸庞,一股温热的气息扑在我脸上。是妈妈!我努力地睁开发涩的双眼,却分明看到——妈妈满溢的泪水扑簌簌落了下来。 问题:哪个片断写得好?为什么?你们自己以前写作文是不是经常是第一种?解析:同样是一个素材,甚至是写的很多的“生病看医生,妈妈照顾我”这类很俗套的素材。片断二由于使用了细节描写,显得很具体细致,温暖感人。第一个片断作者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叙述,依次展开点,写成了流水账。第二个片断则像影视中的特写一样将妈妈的温柔、爱怜以及一副温馨的亲子画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作者运用的是描写,抓住了妈妈俯下身,亲近我的姿势和身影,做特写镜头的刻画;抓住了妈妈流泪的细节,同时展开角度,写了医院、和我自己的疼痛感。一个小小的片断,重点突出,角度组合,详略得当,画面感极强。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作者为各位老师家长学生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欢迎下载!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掌声,是对你做的事情的一种认可与肯定,是对你所取得成绩的一种鼓励,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礼物。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很脆弱,很自卑的,经受不了太大的打击,遇到困难时总是没有自信。首先就输给了自己,如果这时你身边的人,给了你最热烈的掌声时,你会鼓起勇气,增加信心,心里面想:一定不要辜负她的掌声。这样你就会产生一种前进动力,对困难也就无从恐惧了,你会扬起自己的风帆,成功的克服困难。 作为初中生的我其实也需要掌声。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一心想把数学学好。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数学成绩真的提高了许多。在多次考试中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但是,每一次老师总是没有什么表扬的语句,并且每次考试过后,老师总是会找我谈谈。也许你会想一定是背后表扬我。那我可以告诉你,大错特错,不但老师没有表扬我,反而批评了我。并且告诉我批评我的原因。还为我指出了我的缺点。刚开始,我真的不理解她。“您怎么就看我不顺眼?”其实,老师经常在班级里表扬并且为某个同学鼓劲,却从来没有为我这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语文老师跟我谈“数学老师很想改变你的爱虚荣的毛病”,这下,我豁然开朗。原来老师是为了我好,怕我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小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怕我掉入骄傲这个深渊中,希望我再接再厉,一次比一次好,就得更加完美! 我明白这些之后,虽然感激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过内心对掌声的渴望更强了。老师呀老师,也许您认为我的虚荣心强,但是你可曾知道?我对您的肯定有多么向往!我曾是个很自卑的男孩,经受不起太大的打击。其实每一次在我取得好成绩时,我多么地渴望您能给我一点掌声!老师,如果我一直保持这样的成绩,您能在全班同学面前给我一些鼓励的掌声吗?哪怕是一次,一次就足够了。 老师,我知道您怕我骄傲,不能自拔,我在此向您保证,我会戒骄戒躁,力

2018年过早的享受就是失败的开始作文-word范文 (3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过早的享受就是失败的开始作文 篇一:话题作文立意训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话题作文立意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话题作文的形式,明确立意要求。 2、探究立意方法,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立意训练 教学对象:初三(1)学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公式中的X、Y、Z,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吧。 (学生自由回答) 很好。大家对同一个公式作出不同的解读,不仅表现出独特的认识,也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实在可贵!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不同解读,就是围绕话题“成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立意的结果。 二、话题作文的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首次出现于1998年的高考作文,它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它是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以人人有话可说为基准点,能激发习作 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现在话题作文也 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普遍形式。 201X年中考话题作文示例 1、江苏泰州以“享受过程”为话题 2、江苏徐州以“心”为话题 3、浙江温州以“陶醉”为话题 4、安徽非课改区以“敞开心扉”为话题 5、广东茂名以“希望”为话题 6、山东德州以“行动”为话题 7、四川内江以“责任”为话题 8、甘肃兰州以“人要有那么点精神”为话题 9、黑龙江哈尔滨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 10、河南课改实验区以“交流”为话题 201X年苏州市中考试题 一位新生去学校报到,下了长途车后去坐公交车。他向投币箱投了一元钱,司 机冷冷地说:“两块。”他满脸燥热。来的时候母亲告诉他乘公交车只要一元,所以钱全都缝在了旅行袋内侧的小袋子里。他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车里的人。可是,除了几个嘲讽的眼神外,其余的人都把头转向了车外,他准备下车。跟在身后的一位中年男子向他摆摆手,并向投币箱投了三元钱。当他向中年男 子道谢,并要求下车后还他钱时,中年男子笑了笑,说:“你不用还我,如果 可以,请你把这一元钱传给下一个需要它的人。”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世界会因此而温馨。请以“伸出你的双手”为话题,自选角度,自 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剧本以外体裁不限)。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明确:这三题展示了话题作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提示材料+话题+要求。 先给出一段提示材料,这些材料只是话题作文的一个引子,它不要求进行引用、分析,不同于材料作

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一个典型事例

论证中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一个典型事例 方法:选、取、述(叙)、析 2015广东高考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2016、2017届学生作品:想一想,比一比 1、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引述过一句画家朋友的话:“冬天,我就上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儿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引用准确)初读此语,内心便被触动。我从未留意过这些微小的差别,更无所谓“最美”了。透过表象,能直视“最美”的人,让我肃然起敬。 (材料分析错误,和“感知自然”“自然远近”无关,“最美”和自然无直接关系) 2、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这位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视若盛世,按时静赏。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在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开掘)。(文段紧扣自然) 3、周国平曾说:“世界越来越喧嚣,而我却越来越宁静。”(材料所述为内心)相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他更醉心于伏在书桌上写写字,泡一壶清茶,陪陪家人。是啊,社会太纷扰喧嚣,我们更应走进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 (材料选取、叙述、分析与“自然”脱离)

【方法指导】 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大多数会使用事例作为论据,但是在具体论证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不能恰当运用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了很多事例,却缺乏说服力; 1)生拉硬扯,与材料无关 2)分析不当,与材料游离 2、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事例但不能得到高效率使用。 【点击高考阅卷报告】 为了写满800余字,这类“议论性文章”使出了两种“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连本“三国志”;另一手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就是没有“我”如是说。 其实,800余字的临场议论文只须精选一个“事例”,作者的精力应当集中于剖析这一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敲打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不能骑着马儿在平坦的草原上溜达,要么跃上山巅,要么跳下大海。 ——《议论:点击穴位,讲活道理》 一、事例的选+取: (一) 2016、2017届学生作品:比一比,想一想 1、他们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只是不断地为了追求金钱名誉而忙碌着,每天过着同一种生活,并且不断重复。他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脑,人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社会变得死气沉沉。(泛泛而谈) 2、每天早上,睡眼惺忪,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推搡着(疲惫、没有活力),在昏黄路灯的陪伴下,涌出站口。这时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照在他们的脸上,是那朝阳,但他们什么触动也没有(麻木、萎靡)。……(细节描写恰当)

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

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一等奖) ——四下第一单元应用题的整理复习 临安市城南小学马学礼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应用题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 展思维的灵活性,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两点思考: 1、本学期有幸听得浙派名师俞正强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图形的面积》复习课,俞老师只凭手中的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将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数学王国,从特级老师的身上我体会到那种简洁高效的课堂。现在我们老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当然能制作则更好),因此我们的课堂更需要那种既省力而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准备,本堂课的设计教者只是想以一种常态课的形式与大家进行交流,即采用简单的幻灯片可以教学,也可以用一块小黑板就能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 2、面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用题的教学与计算教学齐头并进的格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上难以把握两头孰轻孰重,往往是顾此失彼,且应用题的知识安排上缺乏一定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有弱化倾向。缘于此,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的应用题复习采用自助餐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条件、提出问题解决,重点对归一问题和两积之和(差)应用题进行整理。其一使学生对应用题更有系统的掌握,达到提一提的效果;其二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其三通过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中而产生的三类四则运算的情况:(一)只有加减和乘除(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三)有小括号的运算。使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达到进一步巩固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

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一、必备知识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另外,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 二、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③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的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④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小学作文掌声为话题500字范文五篇

小学作文掌声为话题500字范文五篇 一次掌声,能给人一次心灵的慰藉,也能将心中的伤口加以抚摸;掌声是一顿心灵鸡汤,让冷却的心灵在度温暖……掌声,一个多么简单的声音,却在我遇到困难时,令我鼓起勇气,勇往直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掌声为话题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妈妈从小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给了我明亮的眼睛,让我观赏世界,给了我健壮的腿,让我去环游世界……上周日是妈妈的生日,从前,都是妈妈为我过生日,南昌我却没有为 妈妈过一次生日,于是,我下定决心,这一次要为妈妈过一次生日。这个计划已经在我的脑海里飘旋着。我想:我该为妈妈准备什么呢?生日礼物,鲜花,蛋糕…… 我向房间跑去,打开我的储蓄罐,一数:5角,1元,2元,5元……等到数完以后, 只有7元5角,那该怎么办呢?7元5角怎么买蛋糕,哪里也买不到呀。然后,我就跑出 家门,东逛西逛,找到一家蛋糕店,里面的蛋糕至少要100元以上,可我只有7元5角,那怎么办呢?我只好再跑几家店找找。我想:我一定要为妈妈买到蛋糕。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蛋糕,东奔西走,一连走了好几家店,但是,没有一块蛋糕是7 元5角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一家不太有名的蛋糕店里买到了一只太大的蛋糕,并付了钱,马上跑回家,准备给妈妈过一次“迟到的生日”。 我走街穿巷,终于到家了。我按了几下门铃,来开门的是我外婆,她用惊讶的眼神看 着我,看着我手上的蛋糕。我大声地向屋内喊到:“妈妈,快出来,过生日啦!”妈妈听见了,大吃一惊,问到:“什么?过——生——日?”“对啊!”我兴奋地答到。 我把蛋糕从小盒子里拿出来,对妈妈欣喜若狂地说:“妈妈,前天是您的生日,对不起,我迟到了,我给你买了一个小蛋糕。”妈妈听了,激动地说:“这是妈妈最开心的一次 生日。”说完,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脸颊上滑了下来,外婆也高兴地对我说:“梦梦,懂 得孝敬长辈了,真乖!”接着,全家都为我鼓掌,在这掌声中,我仿佛听到了父母对的赞赏,仿佛听到了父母对我的期望…… 掌声,一个多么简单的声音,却在我遇到困难时,令我鼓起勇气,勇往直前。 那是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可就是因为那件事,才让我摆脱了自卑。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太没用,干什么什么不行。一天,品德老师学着学着学到了《家乡的歌谣》突发奇想,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来唱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来。我更是吓得魂飞天外,心想:“虽然学过几首课外歌,也很拿手了,可是也怕唱错啊,那唱错了被全班笑话,我可丢不起这脸啊!”可是,这样心里着急能有什么用呢?马上就轮到我了,让我上去我不敢 上去,不还是让同学笑话吗?反正两头都是被笑话,不如死马当成了活马医。轮到我了,

数学课堂提问的多角度分析

数学课堂提问的多角度分析

————————————————————————————————作者:————————————————————————————————日期:

数学课堂提问的多角度分析-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提问的多角度分析 许威伟 (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启发使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初中课堂提问的多角度进行浅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多角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2-0044-0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双边教学形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和训练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的设定与安排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节奏。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本文从多角度课堂提问在课堂中应用出发,具体论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和应用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课堂多角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偏离提问主题 在课堂提问中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及解题思路,但有时过于强调提问的多角度性,就容易在角度的提出上过于牵强,这

就会导致提出的问题显得与教学的主题偏离太远,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一时不理解教师启发的用意,在回答的过程中胡乱猜测,教师又不得不对学生越偏越远的回答进行引导,这样就违背了多角度提问的初衷,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效率。(二)问题不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维,进入深入思考,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所帮助。在课堂上采用多角度提问,从个别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所提的问题听上去感觉很难懂,学生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与研究就需要一点时间,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启发性的话,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三)专业性过强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角度的挖掘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一些综合课程,但对于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毕竟不是很了解,教师的多角度提问的问题如果专业性过强的话,在不对学生进行相关解释的情况下,学生是很难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行较为深入思考,可能会因为问题的提出将所要引出的内容复杂化。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提问 多角度进行课堂提问,相比于传统的提问方式更为灵活。为了进一步提高多角度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有效性,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多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比如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思维不是特别活跃的学生进行提问时,问题不要过难,尽量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进行引导,而是选择比较常规、便于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对于那些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活跃却不做深入思考的学生,教师应该选取一些切入角度新颖、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申论答题技巧:申论分析方法之多角度分析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考试也就是时政考试,热点考试。在考场中,大多数考生对于申论问题的分析可谓望而却步。海南省民企服务中心教育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广大考生总结归纳出申论问题分析方法,希望在平日的复习中对考生有所帮助! 利益、思想、素质、制度、技术是分析微观具体问题的“万能五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例如,造成当前社会不公正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改革不完善和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又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既有现实因素,又有历史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所以,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必须根据以上原因提出一整套对策措施。 用多角度分析法首先要界定问题是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对于宏观的社会问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领域的关键词就是权力和权利,权力是政府的公权力,权利是公民的私权利,政治活动的实质就是如何运用权力去实现权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目的是使权力更好地为权利服务。经济很容易理解,跟市场和金钱相关。文化由价值观、载体(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制度层组成,但其中最核心的是精神、思想、价值观。社会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劳动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实质上就是环境问题,理解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生态文明的实质,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 对于微观的社会问题要分析其思想层面、制度制定和执行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人的素质方面的原因。其中,利益、思想和素质与主体相关,更多地体现为主观方面的问题;制度和技术更多地体现为客观方面的问题。总之,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益、思想、素质、制度、技术是分析微观具体问题的“万能五点”,在实际考试和工作中非常好用。这五个角度是分析微观问题原因的切入角度,考生一定要学会使用。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全面到位。 总而言之,考生在平日的申论复习中,应该多加渗透这种分析方法,重点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处于不败之地!

以掌声为话题作文400字五篇精选

以掌声为话题作文400字五篇精选 人生需要掌声。掌声能使人走向成功之路。人生就像一壶醇香美酒,虽然香气扑鼻, 令人如痴如醉,但却缺少了一样必要的可口的下酒菜,有些美中不足,越发平淡无味。掌声,就犹如那缺一不可的下酒菜,及时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使你那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 一下子增添了乐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掌声为话题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如果缺少一种声音那将是枯燥无味,这种美妙的声音是—掌声。 我也经历过掌声,这种一实小052刘畅掌声是不寻常的。那是在一次歌咏比赛,下午第二节课时,小喇叭广播说:“五年级同学请到一楼多功能厅进行比赛。”同学们听了兴奋 不已,接着每个班的人都穿着整洁的衣服,排好队伍,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降临。啊!终 于轮到我们班了,吴思雨踏着整齐的步伐带领我们进入了多功能厅。指挥打着有力的手势,同学们唱出优美的歌声。那简直是天衣无缝。可是意外发生了,我们把最后一首歌的节拍 唱快了。评委老师嘲笑着说:“太巧啦。”我们低着头走出教室,不知是那个学生说:“哎呀,五(2)班真是太巧啦!”我的心里燃起了怒火,真想去打她一拳,可是我不能。不仅我们受到 了排斥,连老师也受到了讽刺。回到班里,老师还装坚强说:“虽然我们不知道结果怎样,但是我知道咱们班勇于参加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让我们为自己鼓掌。”之后,就是一阵 阵清脆的掌声。这时候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加油! 这掌声是我最大的安慰! 掌声是无处不在的,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每当我们取得成绩和荣誉时;每当我们面对困难和考验时,都需要掌声。掌声仿佛有一股神圣的力量,能给人激励,给 人以再创造的活力,给人褒奖;能给人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下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股力量有多神圣吧! 就说在三年级的时候吧,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叫我们做蔬菜宝宝,我做得精致,被老师请我出来,让我讲讲我是怎样做的。天啊! 后面这么多老师在听课! 我还没有出去,心情就紧张起来了。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两边的耳朵也不由自主地 红了起来。老师见我这么紧张,连忙叫同学给我鼓鼓掌。一阵清脆悦耳的掌声在我的耳边响起……突然,一股神圣的力量飘在我的心中,我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红彤彤的耳朵在

选好立意角度 写好话题作文

选好立意角度,写好话题作文 江苏省东台市富东镇中学吴小进(224223) [设计思路] 围绕话题作文的特点及立意逐步讨论,先理论,后实践,不要求成文,只要求单项突破成功。 [导写过程] 一、导入 1、话题作文首次出现于1998年的高考作文,它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它是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以人人有话可说为基准点,能激发习作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现在话题作文已成为中、高考作文命题的普遍形式。 2、请学生齐读材料一: 中考话题作文示例 1、跑步,能锻炼身体;跑步,能磨炼意志。人的一生都在跑步。有的人喜欢在平坦的大路上跑步,有的人喜欢在幽静的小路上跑步。请以“跑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跑步的情景;可以发表议论,揭示跑步蕴含的哲理;可以说明跑步锻炼的要领、方法等等。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2001年贵州省遵义中考试题) 2、走进考场,打开试卷,一道道考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答,去攻克……但考题又岂止出现在考场内,出现在试卷上呢?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心理历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考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就在解决一道道考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前进着。请以“考题”为话题作文,标题、内容、文体自定,字数在600字左右。(2001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试题) 3、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都希望受人尊重,正学着尊重别人。尊重很

容易做到:得到帮助时道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演出成功鼓掌,为同学的进步喝彩;一句问候,一声再见……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遭人冷落,被人揭短,恶语触怒他人,讥讽同学弱点……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请以“尊重”为话题作文,标题、内容、文体自定,字数600字左右。(2001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总结:这三题展示了话题作文的一般形式——先给出一段提示材料,为我们多角度构思提供帮助,之后便提出话题,要求完成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标题自拟,字数一般在600字左右。 二、简析 初看话题作文,我们可能会将它与材料作文相混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虽都有“材料”,但仍有明显区别。即: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写法不同。 请一位同学朗读材料二: 话题作文特点简介 1、写作范围宽广。 对话题作文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话题就是“作文题目”,就是“作文主题”,就是“作文中心”。“话”就是谈论的意思,因而话题作文的写作必须紧密围绕话题进行。广义理解:只要与话题有关,只要在话题范围内所进行的创作都可以。这时的话题只相当于一个“由头”。 2、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由于对话题作文的狭义、广义的理解都正确,因而话题作文更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实的话,故其立意、取材都更自由。 3、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童话、寓言,甚至戏剧、诗歌等,只要是符合话题叙述的需要,都可以成为作文的载体。

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

上节知识回顾 请在下面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试一试,你准行。 天花乱()天经地()天诛地()天长地()天荒地()天涯海()天渊之()天罗地()天衣无()天崩地()天昏地()天翻地()咫尺天()怨天尤()暴殄天()[成语万花筒] 含有“月”的成语 风花雪月花好月圆猴年马月河倾月落花前月下花容月貌 峥嵘岁月止谈风月日积月累众星拱月众星捧月日月无光 含有“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真题示例 A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是它里面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片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朝阳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像喜欢院子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莱。每年夏天,母亲经常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第1篇】 自小说很喜欢画画,也极富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可惜画画水平一直都不怎么好。 记得5岁的时候用蜡笔画了一只狗,甚是得意,在大人面前拿着这张画四处跑来跑去炫耀着。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奶奶的看这张画立刻鼓起掌来,赞许到:真是一个小画家。 这张画至今还贴在我奶奶卧室的墙上,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倪清泠5岁作”几个大字,这张我眼中曾经的杰作在现在的我看来,完全是纷乱不知所云,眼睛长在耳朵上,鼻子占了二分之一的脸,狗屋是狗的四分之一,而与其说那是一只狗,不如说更像一只长耳朵的猫,每次妈妈看到这张画时,都嘲讽“颇有抽象派风范”,还不劲地抱怨奶奶太宠我,老是惯着我,奶奶就只是呵呵地慈爱地笑着。 现在我长大了不少,画画的水平自然提高了许多,但艺术家的梦

想也越来越遥不可及,对画画的喜爱日益淡薄下来。而虽然笔下的画越来越精美,但却再也没听到那久违的掌声了。一直对自己说那时鼓励小孩子的方式,但隐约还是希望能有人轻轻为我鼓起掌来。 就在这个星期四,我在走廊的石阶上为英语节做关于菲律宾的海报,眼看快要完工,我一心一意描蝴蝶翅膀的时候,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了阵轻轻地掌声,我愕然回头,发现一个陌生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我背后,含笑望着我,喃喃说,你们的海报真好看,我发现周围的世界突然失去了声音,然后我听到我唇间吐出短短的“谢谢”。于是那个女孩又驻足了一会儿,转身离开。 小时候我性格较为内敛,班主任为了培养我的外向与大气一次次把演讲,主持的工作交给我,可惜我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 快毕业的时候,校长找我,让我准备一下下周一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校长希望我写一篇关于学习与休闲支配的文章,下周一长旗仪式上演讲。 写了什么内容我几乎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当我拿上升旗台时,台

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角度思考问题 我经常提醒自己,思考问题要思路开阔,不能只拘于一种思考,要多角度思考问题。但现实中,要么无意识,要么思想局限,就是找不到思考的突破口。 今天给学生讲议论文立论的角度问题,经过备课,很有感触,多中思考其实我们是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去思考,比如对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正面去理解,反面去理解,也可以从侧面去理解;当然,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有多少个人参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考。 比如对这段话的阐述: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 我们可以从正面角度:①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力量之源;②保持清醒头脑,方能战胜敌人;③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去打败敌人。从求异角度:④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⑤要不断完善自我。也可以从换位思考,人物角度进行思考,从安泰角度分析,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③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④时刻不忘中国母亲的栽培。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⑤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⑥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⑦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从敌人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⑨出奇才能制胜;⑩要讲究方法。 思考完之后,这么多角度看问题,不仅自己惊讶,难于相信,自己面对材料无话可说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从这些角度去想呢? 我想,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经常发现有人为了某个观点争执不下,不如造不造航母的问题,现在居然发展到争执要不要造大舰的问题。我晕! 看上去大家都有道理,都能说出一二三来,但是又不能说服反对方。其实,除了少数故意抬杠,争论是好事,可以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仔细分析评估利弊。这样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最科学的结论。但是,发现很多朋友讨论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总就事论事,拘泥于局部,这样一是看问题不全面,二是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争执。其实,大多数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跳出具体问题的束缚,换个角度,甚至超越局部,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来分析问题,就容易得出比较科学的意见,也容易达成一致。当然,我并不是说凡事不可以有争论,上面说了,必要的争论是有益的。 打个比方,公寓楼某单元三层住了两户人家。一户人家在楼道放了一把破椅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通。于是另一家,甚至楼上的邻居就不满,指责放椅子的不道德,要马上撤回去。那家一想,不就一张椅子么,占点地方又怎么地?放在公用楼道,又没放你家!于是就有争吵,甚至发展到使用暴力,而暴力大多数时候根本是火上浇油,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了,最终大家互不理睬,明里暗里互相较劲。而楼道里,你放椅子我放缸,越来越难通过了。最坏的情况可能“擦枪走火”,出刑事问题。这种问题发展的过程,大家应该都见过,也可能就遇到过。其实,发生此类冲突,或者纠纷,往往是我们不冷静,把小问题无限扩大化,从而导致完全不必要的后果。 为了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就上述例子,是要解决公共楼道被不合理占用,影响大家通行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有多少种途径,每种途径的效果如何,代价多高?就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合理交涉、向物业或社区投诉、上法院起诉,当然暴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