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看到这样的情节:当王二在陈清扬的屁股上狠狠打了两巴掌之后,“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爱的基调偶然泄露,像惊鸿一瞥。

把性与爱放在那个荒诞的背景之中,使得小说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色调:男女主角出“斗争差”,因为他们的健康性欲及

其满足遭受捆绑、批斗;他们一遍遍地写检讨,而权力逼迫他们要写出所有的细节,以满足观淫的龌龊心理。最具喜剧效果的是,他们被权力饶恕的原因——因为逻辑上的不可能,所以不得不停止整个行动:“她说,她之所以要把这事最后写出来,是因为它比她干过的一切事都坏。以前她承认过分开双腿,现在又加上,她做这些事是因为她喜欢。做过这事和喜欢这事大不一样。前者该当出斗争差,后者就该五马分尸千刀万剐。但是谁也没权力把我们五马分尸,所以只好把我们放了。”这个逻辑演绎的结果是无懈可击的,小说的结局也因此达到了黑色幽默的巅峰。

无论我如何解读,如何欣赏,此文的意图还是让读者自己去读这篇小说。就像我不能替你们去吃饭一样,我也无法代替你们去品尝这餐精神的盛宴。还是留待你们自己去享用吧。关于《黄金时代》最受关注的5个问题

下面的几个问题是在周三的提问中,票选出来的最受关注的五个问题~现在有请《黄金时代》的责任编辑周青丰为书虫

们解答!▲责任编辑周青丰

1、所谓“伟大友谊”是“我”的嘲讽还是“我”和陈清扬之间的真

正想法?陈清扬关于她交的最后一份材料的说法是真的吗?因为她承认了爱过王二,证明了自己的不无辜,所以她是无辜的?(550人提问)

编辑答:我想嘲讽不太恰切吧,至于“我”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不用细说了吧。至于到底是陈清扬的真正想法,还是“着了”

王二的道道。其实正如文中所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陈清扬关于她交的最后一份材料的说法是真的吗?应该的

真的。故事就是这么写的。陈清扬当然是无辜的!这个问

题本就是一个问题!只有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境下,我们才需要向某个组织或者代表的某个人说明爱或者性,并证明自己无辜。而陈清扬和“我”所一再要证明的,所谓的“无辜”“不

无辜”,恰为我们展示了巨大的荒诞性。而既然无法证明自己无辜,索性证明自己“不无辜”,这种“反常”的抗争,或许是更为有力量的吧。

2、在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里,性、伟大友谊和爱在他

们的生命中代表的是什么?他们所凸显的独特抗争应归结于

哪一种?(552人提问)

编辑答:在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里,性、伟大友谊和爱在他们的生命中,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都代表着人性,最最基本的人性,代表美好,代表人性的自由。

他们所凸显的独特抗争不管如何归类,是性,是伟大友谊,也是爱,都是人性的抗争,都是自由的抗争。

3、陈清扬跟王二相处了这么久都没有感情,为什么王二拍了一下她的屁股后爱上了王二?(547人提问)

编辑答: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爱,应该没有太多的道理吧。刘欢的那首《糊涂的爱》就说得挺清楚: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

4、无法从更整体的大局上理解这本书,比如最终想表达的什么?那些关于性的描写是必需的吗,这些裸体下面又隐藏着什么呢?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读书了??(494人提问)

编辑答:无法从大局上理解这本书,那就在多看看王小波的其他书吧,再看看更多的写人性,写那个时代的书吧!然后回头再读的时候,或许就明白了。关于性的描写,也许不是必需的,但对于王小波来说,他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那么棒,至于性、裸体下面隐藏着什么,还是建议继续读,或者和一切读《黄金时代》读王小波的作品的读者一起交流吧。其实,书一旦完成,读者怎么读,看见什么,读出什么,其实和每个人的境遇,每个人的状态有关,甚至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写作

是私人的,阅读也是私人的。当然,分享,或许会有特别的收获。

5、陈清扬暴露了自己的行径之后,大家反而不敢叫她破鞋了,这是为啥??(403人提问)

编辑答:我想大概因为她的坦然,也因为既然是“破鞋”了,叫着也没啥意思了吧。喜欢一个作家,就给他的作品最好的版本文/《黄金时代》责任编辑周青丰

喜欢王小波,是由来已久的,大抵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爱上王小波的作品。

我爱上王小波,是从《一直特立独行的猪》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王小波作品最为核心的部分,即自由,开始的。

做出版很多很多年,一直都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做王小波的书,对于每一个热爱他,同时热爱出版的人来说,遇到心仪的书与作者,都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而或许为了这一刻的相遇,此前都会像恋爱一样,想过N种见面后打招呼的方式,以及相处的情景。

也正因为,心仪很久,所以熟悉,反而会在接手的那一刻,慌乱起来。当真正可以“操作”王小波作品的出版时,我便是这种感受,很兴奋,但很“手足无措”:怎么做?如何做?

在如此繁多的王小波的已有的出版“格局”里,我们提供一种怎样的“王小波”?如何保留王小波作品的经典性而又不落窠

臼,让人顿然有新鲜感?如何体现这样一种经典,而又不拒人千里之外,好像高居庙堂的“精品”?毕竟我所理解的王小

波的作品,是奔放的自由,是无所拘束的自由,是拥抱生活而透着深刻反思的自由,是有“野性”的自由,而又有着深深

的哀伤的自由。因此,在前辈们做了这么多的王小波作品的版本之上,如何跳出,并新鲜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我作为编辑,作为策划,最大的焦虑。

于是,开始重新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重新看稿子,看每一个曾经让心跳加速的文字。然后一遍一遍地和设计师沟通:经典?人性的自由?精致?青春?年轻?时尚?犀利?睿智?幽默?……这是当时反复用到的字眼。在定下了大的方向,并集中主攻“自由”二字的时候,一切明晰起来。文案也

自然在大量的基础搜集与分析工作之后,突出使用“读王小波,读懂自由”;封面也是和设计师经历了漫长的寻找,最后当看到古代壁画中狩猎的场景,尤其是野兽的极有张力的“曼妙身姿”后,拍案叫绝——“就是它了”;也因为如此,选择了看起来表面粗糙的特种纸,并烫上各种充满野性力量的动物线条图,以正好诠释“狂野的自由”;要精致,要时尚,故而选择

小开本(小32开);而《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篇幅都不小,所以选择轻型纸,以符合当下阅读的便携性;要有个性,也为方便阅读,故而使用“裸脊”的装订方式,一

来书可以完全“摊开”,二来“裸脊”不是太多见,也相对新鲜,

当然,这种个性,也恰好暗合王小波作品“自由”“不束缚”的主题;

这便是王小波作品(中信出版社版)的出炉的所有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然后续还有印制,还有封面上各种文案的组织,但核心已经完成,其他便显得轻快而充满愉悦。做之前所有的焦虑瞬间无影踪。

做书,大抵就是这样一种历程吧。而等这一版的王小波作品出来后,读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他们逐渐爱上它,并陆续有读者回馈:感谢终于见到最美版本的王小波了,感谢做书的你懂他。

“感谢做书的你懂他!”一句话道尽每一个爱王小波的作者的心,也是对做这一版王小波的我最大的褒奖与鼓励。

第二期(7.01-7.08)我们将一起读透

张鸣的经典《重说中国近代史》作者: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 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 A、从叙事的角度。 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 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 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进而论证观点。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赵毅衡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6期)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程文超《.时间秩序回到叙事之后—谈“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由叙事。” (艾晓明.《重说<黄金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 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巩红玉、巍钮霏《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云南电大学报2012午3月第14卷第1期)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翟传鹏《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 7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葛胜君《虚无的圣境—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 B、从文体的角度。 1、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 2、认为《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武慧《一首纯真自由的歌—王小波<黄金时代>音乐性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

三见王小波阅读答案

三见王小波阅读答案 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 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除了少部分是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自发的吊唁者。他们是首都传媒界的年轻人,哲学界、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还有相当部分是与王小波从未谋面的读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将自己看成是小说家,但是,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今天仍然没有。 上午10点的光景,追悼会开始,大家排成两行,有序地进入大厅,向王小波遗体告别。大厅里放着的不是哀乐,而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据治丧小组的人说,小波爱听这首曲。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 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王小波遗容安祥,只是额头有一块褐色的伤痕。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会上张罗的,我只认得胡贝和线条。胡贝是王小波从小一块玩大的朋友,某软件公司的总经理,闲时客串过电影,后来,我发现他出现在张扬导演的电影《洗澡》里面。线条是个秀气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说《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进的女一号,大家都依小说里的名字叫她“线条”,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追悼会大厅是一个会堂,前方正中的舞台上是湖水蓝的幕布,横匾是黑色的,上面悬挂着几个大字:安息吧,小波。下面用黑布巾结成了蝴蝶结,围着王小波的遗照。照片上是青年时代的王小波,小眼睛厚嘴唇,一脸稚拙憨厚。 出发之前,我曾请一位朋友为王小波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以独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写时代三部曲;下联是:持自由情怀沥血呕心哭说乾坤万年忧;横幅是:小波不死! 我问胡贝,怎么没有用我发来的挽联?胡贝说:我们想让小波平平安安地走。

黄金时代王小波

黄金时代王小波 2018-08-281、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2、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3、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4、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5、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6、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7、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黄金时代》8、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状态,别人都不相信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9、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 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其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往往丧失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处于这种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遇不公正待遇,却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反抗着。尽管自己非常孤独,但她勇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真实的情感,重视自我价值,最终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抗争;女性意识;孤独 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的中国大陆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时代三部曲》之一。王小波曾经说:“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1]所以《黄金时代》对他来说是完美的。 戴锦华评价说: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主要的作家。[2]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个个鲜明而独特,《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就是其中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五六十年代那种黑白颠倒时期却独立、坚韧不屈、敢于追求自由的生动完美女性形象——陈清扬。在那种充满屈辱与束缚的年代,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存在的意义。 一、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与社会舆论抗争 陈清扬的独特首先表现在她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陈清扬虽然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它同样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她善良、纯朴、诚实守信。当她听到这里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的时候,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的是谁都不知道了。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叫她破鞋,虽然她丈夫住监狱一年了,但她从来没有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标签:标题] 篇一: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 读书报告 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感 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王小波 寒假,经过书单以及朋友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黄金时代》的高度评价,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写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让人看了以后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和我的阴阳两界。全书以王二回忆自述的方式展开,其中,黄金时代写的是王二在云南插队时期与地方医生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与友 情模糊不清的故事;三十而立写的是王二在而立之年与二妞子、小转铃之间的故事;似水流年则写了王二与李先生、线条以及刘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我的阴阳两界写了王二与妇科医生小孙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了王二这个角色,以他的视角切入,以他的年龄增长为写作线索,向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神意义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因为书中所写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生活了,而是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然而,作者揭露最真实的生活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却值得我们崇敬、尊重以及反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看了上面这一段话,心中不免犯嘀咕:为什么一本写真实生活的好书会经过层层阻挠才得以出版?在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现象”说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作品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主流文学作品中更是找不到他的身影。然而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大量问世,所有文章均被出版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引发一阵王小波热。还是上面那个疑问:为什么呢? 要了解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段:一、我喝问一声:“鸡巴,鱼呢?”那 个年纪大点的说:“都怪鸡巴勒农!他老坐在坝上,把坝坐鸡巴倒了!”勒农直着嗓子吼:“王二,坝打得不鸡巴牢!”我说:“放屁!老子砍草皮打的坝,哪个鸡巴敢说不牢?”——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8二、她之所以不肯上山来,让我空等了好几天,是因为对此事感到厌倦。她总要等有了好心情才肯性交,不是只要性交就有好心情。——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25三、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但是他们怎么娱乐的,

阅读与写作基础试题

阅读与写作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韩愈和柳宗元等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从文体角度来说,主要是指( ) A.文言文B。骈文 C.韵文D.散句之文 2.《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主体部分的叙述者是( ) A.韩愈B.大丈夫 C.李愿D。公卿 3.《原谤》的作者是( ) A.柳宗元B.苏辙 C.皮日修D.曾巩 4.《元丰类稿》的作者是( ) A.皮日修B.苏辙 C.曾巩D.王安石 5.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时期是从1949年到( ) A.1966 B.1976 C.1977 D.1979 6.巴金《随想录》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 A.幽默B.博学 C.真诚D。闲适 7.引用"赦书一日行千里......州家申名使家抑"的文章是( ) A.《后赤壁赋》B.《湖心亭看雪》 C.《文革博物馆》D.《误传记妄》 8.追求"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风格的作家是( ) A.巴金B.杨绛 C.汪曾棋D.贾平凹 9.张承志的《汉家寨》中写到的汉家寨坐落在( ) A.天山南麓B.天山北麓 C.吐鲁番盆地D.伊犁 10.《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的作者是( ) A.贾平凹B.张承志 C.余光中D.王小波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8分) 1.文章题目具有文体标志字眼的有( ) A.《送李愿归盘谷序》B.《钴铒潭西小丘记》 C.《皮子文薮二则》D.《纵囚论》 E.《前赤壁赋》 2.在《西湖七月半》中,张岱说的五类人包括( ) A.醉人B.僧人 C.贵人D。军人 E.农人 3.晚明小品散文的主将,主要有( ) A.刘基B.王守仁

C.袁宏道D。袁中道 E.张岱 4.下列作品中属于巴金创作的小说有( ) A.《家》B.《寒夜》 C.《憩园》D.海行杂记 E.《龙、虎、狗》 三、词语解释(每词1分,共7分) 1.席其上,呼客纵饮( ) 2.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 ) 3.一日,大母过余曰:......( ) 4.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5.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 6.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 7.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读司马法》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文革"博物馆》的主题是什么? 3.《听听那冷雨》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 五、阅读与分析(每题lo分,共20分) 阅读以下文章段落,回答文后问题 (一)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土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1.概括本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2.在作者看来,"耻"与"不耻"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二)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莱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情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莱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间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1.对于茨菰,"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而"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想念家乡的雪"一句在结构和主旨的表达上的作用? 六、作文(4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这段材料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1.主旨鲜明 2.有时代感 3.1000字以上

2018海淀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及答案

2018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1.17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734字) 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颗脉冲星。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 - 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甲】bùsh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认为,“中国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打破了大型同类设备调试周期的国际惯例,并有系统的科学产出,这得益于【乙】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储备。从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扩大到上百人团队,“中国天眼”凭借国内100多家参建单位的力量,由跟踪模仿发展到集成创新。 发布会当日,人们自发为“中国天眼”之父,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默哀。2017年9月1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近一周年之际,曾为之奔波奋斗的南先生【丙】溘然长逝。当年他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外国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先生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丁】yìyì生辉,人们感慨它“足以告慰老南”。(取材于张素2017年10月10日的相关文章)1.阅读材料一,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4分) (1)根据【甲】【丁】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bùshǔ;yìyì生辉 (2)给【乙】【丙】两处加点的字注音:卓有成效;溘然长逝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天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项自主创新技术助其领先世界B.它问世前中国从未发现过脉冲星 C.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器D.未正式运行就有系统的科学产出 材料二 采访对象:李莳,“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李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他在世界各地进行观测的照片。由于长年做远程观测,在工地,或者开国际、国内电话会议,他已习惯了随时随地工作。他看王小波、马尔克斯的书,最近尤其喜欢余秀华的诗。对他而言,探测宇宙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中国天眼”还要调试两三年 广州日报:去年9月25日竣工以来,“中国天眼”的运行情况怎样? 李莳:世界大型望远镜,没有一个在竣工时就能投入使用,最快也要两年才能正式运行。澳大利亚的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望远镜,2012年6月举行了竣工仪式,2013年10月才获得第一条谱线;2016年10月,有三分之一的天线调试完毕,可以协同工作,并开始了早期科学计划。依照国际惯例和大型地面设备的规律,“中国天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紧张调试。调试过程中也将面临大量的挑战,如高压滤波器的升级改造等。 预计发现上千个脉冲星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是不是边调试边收集数据?“中国天眼”对脉冲星和中性氢的观测目标是什么? 李莳:是的。采集数据本身就是调试的一部分。我们观测天空中的亮源,例如射电星系和脉冲星,标定系统温度、面型精度等望远镜性能。调试后期,我们期待开始产生新发现。预计“中国天眼”未来会发现上千个脉冲星,实现中国相关领域的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利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等天体物理前沿领域,也是“中国天眼”的目标。 通过发现原子氢,也就是中性氢,可以发现新的星系、探索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生命起源,寻找地外文明。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的观测范围有多大?运行后,将怎样巡天?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共 20 分) 逛旧书摊 刘玉林 那时我与这座城市都还年轻,阳光正从泡桐树的缝隙里哗啦啦泼下来,我披了一身晃动的光斑蹲在旧书摊前,捧着一本书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身后沸腾着宣泄的马路与我无关,头顶高楼大厦的阴影也与我无关,与我无关的还有旧书摊的主人。在旧书摊,那些书可以随便翻,三三两两的人围在旧书摊前,让时光看上去是那样慵懒与悠闲。 我往往在旧书摊前蹲到很晚,直到夜幕降临,书摊的主人开始收摊,静静地把我手中的书收走。 旧书摊实在算不上城市的风景。马路牙子上边一地的凌乱,风把满地的书页翻起来,哗哗作响。那些盗版的武侠与野史堆积码放在一起,像一处粗陋的舞台正在上演蹩脚的杂剧。但我觉得,一个有旧书摊的城市,才显得亲切,因为那时这座城市我还很陌生,肯接纳我的除了旧书摊似乎没什么更合适的场所。 我有满满几大厨子书,对我来说,阅读与其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倒不如说是消磨孤独的方式。我的阅读太寒酸了,那些被我从旧书摊上买来的书本来就破碎不堪,又被我用胶水和胶布粘了又粘,补了又补。它们摆放在书橱里,更像一截卑微而破旧的时光躺在那儿,蒙满了岁月与往事的尘埃。 我的大学生儿子从来不动我的那些书,你不得不承认,书是有时代期限的。90 后理解不了“山药蛋派”的乡村,也很难接受“伤痕文学”里的悲情。可能是基因遗传,儿子也喜欢书,但他从不逛旧书摊,他逛的是书店和豪华超市里的书架。 我总是毫不犹豫把儿子喜欢的书买下来,从全套的《格林童话》到《哈利波特》,再到东野圭吾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儿子的书橱里一派“洋风”劲吹。 但我依然喜欢逛旧书摊,从没觉着旧书有什么不好。 我经常跟儿子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它更像感冒药,贵的与包装好的未必有几毛一包的小药片疗效更好。旧书有旧书的好处,它们就像被人遗忘的一摞摞信件,散佚在角落里,揭开蒙尘,你又会看到许多动情的诉说。许许多多个书摊又像潮退的沙滩,一个经常逡巡在书摊边上的人会发现许多贝壳,总会挑一枚最好看的,刷洗一下泥沙,静静地欣赏那份斑斓的精彩。谁会在意一本旧书最初的主人是谁呢?一些隽秀的字迹遗留在扉页

王小波黄金时代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性爱 在中国,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性”始终是一个社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即使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可能会谈“性”色变。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封建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性”的态度和观念。儒家文化作为治国工具,提倡封建伦理纲常包括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巩固,从而对人们的性爱的表达有所压制,结果导致“性”在封建社会成为禁区,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金瓶梅》也被列为禁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更是一个性忌讳、性压抑和性禁锢的时代,人的性欲被主流政治所鼓吹的伟大“革命”所控制和压抑,这是一个荒谬和残酷的禁欲时代。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背景正是“文革”禁欲时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革命”统领、控制和监视着一切,包括人们最隐私的性生活在内,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的伟大事业。而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深受政治氛围影响,“人人都是卫道士,各个都是革命家,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人人盯紧了他人下身”,捉奸热情令人惊讶。他们的审美被严重扭曲,把真正的美丽当成是罪恶而加以鞭挞。故事中陈清扬之所以被无故当做破鞋,在王二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就是破鞋。(第6页)在主流言论的影响之下,一个长相俊秀的清白无辜的女人也可能被冠以各种不良名号。更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所具有的生殖器官就是罪恶的化身。(第9页)所以他们竭力地去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存在,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也就是压制罪恶的产生,这样导致人们比惨遭阉割的公牛更加难受,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时代里,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是作为对传统思想对性爱压迫的反抗斗士存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在王二看来,人类的生殖器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第9页) 首先,他们认为对性爱的追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人类最自然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性欲归属于人类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低级别的但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阶段。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那种极端地压制人的性欲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人类根基的倒塌,也无法迈向更高的境界。在《黄金时代》中,王二说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第11页)所以王二和陈清扬都大胆地遵循着对性爱的渴望,享受着性爱所带来的快感,行使着人类最自然的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主导甚至程度更深,社会对人类自然性欲的压制导致了当时人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也导致了人的畸形甚至变态,贻害无穷。他们会通过损坏他人的名誉和践踏破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他们会冠冕堂皇的宣称仁义道德,但却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要求详细的关于偷情情节的检查报告来满足自己的“窥阴癖”。因此,王二和陈清扬对性爱的追逐和对性爱过程的大胆描述都震撼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次,他们认为性爱的目的是为了“伟大友谊”和“义气”,而非传宗接代。陈清扬之所以愿意和王二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她认为“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她许诺过要帮助王二,而且是在一切方面。(第54页)所以,她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们所干的事情算不上罪孽,即使是她也不知罪在何处。(第52页)当然,在当时思想主流看来,他们罪孽大了,罪在违反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很可能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当成了繁衍生殖的工具,而视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爱都是罪过的。而且,传统来看,男女之间都是先有“爱”(至少要结婚)才有“性”,而王二和陈清扬却是由“性”而生“爱”的,这是败坏风俗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的行动也是对当时传统风俗思想的极大冲击和反抗。

2020年高中语文 暑假优秀课外阅读文章 三见王小波素材

三见王小波 作者:钟洁玲 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 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除了少部分是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自发的吊唁者。他们是首都传媒界的年轻人,哲学界、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还有相当部分是与王小波从未谋面的读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将自己看成是小说家,但是,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今天仍然没有。 上午10点的光景,追悼会开始,大家排成两行,有序地进入大厅,向王小波遗体告别。大厅里放着的不是哀乐,而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据治丧小组的人说,小波爱听这首曲。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 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王小波遗容安祥,只是额头有一块褐色的伤痕。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会上张罗的,我只认得胡贝和线条。胡贝是王小波从小一块玩大的朋友,某软件公司的总经理,闲时客串过电影,后来,我发现他出现在张扬导演的电影《洗澡》里面。线条是个秀气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说《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进的女一号,大家都依小说里的名字叫她“线条”,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追悼会大厅是一个会堂,前方正中的舞台上是湖水蓝的幕布,横匾是黑色的,上面悬挂着几个大字:安息吧,小波。下面用黑布巾结成了蝴蝶结,围着王小波的遗照。照片上是青年时代的王小波,小眼睛厚嘴唇,一脸稚拙憨厚。 出发之前,我曾请一位朋友为王小波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以独立意志出神入化笑写时代三部曲;下联是:持自由情怀沥血呕心哭说乾坤万年忧;横幅是:小波不死! 我问胡贝,怎么没有用我发来的挽联?胡贝说:我们想让小波平平安安地走。 “平平安安”?我琢磨这四个字。 王小波生前,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那段时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文化论战,引起多方关注,很不平安。他的随笔机智幽默,文理双修的视野,从容不迫的气度,引来大批年轻读者的追捧。胡贝说:“他说的都是总结性的东西,特精辟,一锤子砸得你,骨髓都出来了。” 4月16日前后,王小波的死讯传开,几个城市都有媒体报道此事。自那天开始,无数电话打到治丧小组和报社。此时,王小波的兄弟在美国,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北京只有老迈年高的母亲。他的好友胡贝说:“小波没单位,也没加入作协,他的事得由我们来办了。”于是他们就在高教部宿舍(王小波母亲家)大院里面跟人借了一间二楼的房子,拉了两根电话线,接上一部传真机,作为“王小波治丧办公室”。此后每天24小时热线服务,接收全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 上了医科大学之后,开始渐渐地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书——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这篇小说不长,但是很有争议。我知道他是一篇王小波的代表作,记得之前读完后有点吃惊,里面充满了好多令人费解的想法,而且还有许多对性的描写,估计这也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有非议的原因。 好在我不是很介意这些,之后又兴致勃勃地读完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与《黑铁时代》,当时想着算是对这位传奇作家的致敬吧,但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尤其在经历了高考与漫长的暑假后,我·又把这本《黄金时代》认真地读了一遍,两遍。接到写读后感的作业时,我立马想到了它,我决定概括地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文章主要以文革时期为历史背景,以王二和陈清扬为主要人物讲了他们种种离奇的遭遇和匪夷所思的想法还有他们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批判。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的王二,初看就像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无赖,他可以用犀利的语言证明陈清扬是一个破鞋,但他却偏偏用陈清扬无可反驳的理由证明她是一个破鞋。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文章,你会会渐渐地发现王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流氓,反而有许多可爱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勇于反抗的人,不是一个软弱的家伙,文中王二买完枪后受军代表的气,就差点把军代表毙掉;其次他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陈清扬的感情不是仅仅一种身体上放纵,他为她着想,他爱着陈清扬,他对陈清扬没有任何强迫,有一次是在田间休息的时候,王二“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同时,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思想很有意思的家伙,他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滔滔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安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理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做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 (节选自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1.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思维的乐趣”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很多人仇恨新奇,仇恨有趣,是感受不到思维的乐趣是什么,而这些人都只是习惯于作价值判断,作者认为这一点也没有思维的乐趣了。 B.“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贡献,孔子正是在许多人之前发现了终极真理,他成了真正的智者。 C.作者认为,价值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在对别人评判的同时,自己感到非常舒服,这种思维的乐趣在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作者并不喜欢。 D.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思维的快乐,而这种思维的快乐有时反而会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我们没有理由取消这种快乐。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流年似水,有的事情一下子就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王小波《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次从阅读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细腻和真诚。 王小波写过很多书,有杂文和小说。我忘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先从《黄金时代》看起,也许是因为下面这段话太常见,以至于印象深刻。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在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这段话我见到过很多遍,也反复读过很多次。但未看《黄金时代》之前,对其所说含义并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是什么意思。直到阅读此书之后,才后知后觉有所感悟。 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当然,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可能关乎此书是本小说,阅读起来相对轻松。还可能是王小波在其中谈到了性和生死。 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讲述了王二的性爱风流史,还有当时20世纪90年代背景下,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所以,此书的原名也叫《王二风流史》。 剧中主人公王二和4个女人有过联系,分别是陈清扬、小转铃、二妞子和线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