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

美和自由,崇拜智慧,独特的追求使他们和所处的无趣无智的世界格格不入。常常被视为流氓小神经怪物,事实上,无论他多痞多癫,都与伤天害理穷凶极恶虚伪狡诈沾不上边,相反,在玩世不恭不正经行为的背面,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善良和真诚;在嬉皮笑脸夸张怪诞之中有着常人没有的清醒和睿智。“王二是王小波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既无正貌,亦无正言正行,王二痞而不坏,傻而不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性魅力”⑵

对于陈清扬的形象在《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传统而浪漫的反叛者”⑴。陈清扬是一位知识女性,在她身上有着传统美德所认可的一些品性,也因为陈清扬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她和许多知识女性一样,有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她们身上隐含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在陈清扬身上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向往着精神上的深爱,她反叛传统,但促使陈清扬将反叛付诸行动的是王二的出现,王二的一番言辞促使了她的爆发,她大胆的与王二进行大众批判的“破鞋”行径,终于走向对社会的反叛。

陈清扬的特殊身份——破鞋,“陈清扬不是一个被简单放在单行道上的人物,她是拥有独特身份和另类姿态的女性”⑶。破鞋的特殊身份,使得陈清扬情感体验上的纠结、复杂成为整个人物形象的闪光点。与众不同的反抗姿态和纠结的情感体验, 以独特的气质冲击着每一个以大众化意识认知普通女性的读者。

(二)对人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王二是作为王小波的第二自我而存在,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⑷王二的形象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情结。王二所生活环境的人文精神环境,众多观点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健全的心智,不同于他所面对的由浮躁、愚昧、专制、权力欲、窥淫癖的精神现实构成的劣根文化形态。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王二性格中的叛逆性。于是冯凌云《<黄金时代>人物的文化解读》中认为“王小波对陈清扬和王二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以既粗犷又精微的笔触,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就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他认为作者在通过对王二的不羁和率尔而行,特别是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宣泄着对自己青春的礼赞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自信。

对于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的研究,着重于他们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创造,人物独特的个性中贮满了文化意蕴,人物充满魅力也在于此,给人精神上启示。

二、对于《黄金时代》的内容研究,着重于性的描写内容。

众多观点指向,《黄金时代》的内容是荒谬、戏谑的性描写。对于性内容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话题的本质的研究。

性在所有文学题材中内涵是最丰富的,性关系保留了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性。

在这部小说中,性的本质被归结为“性成了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

⑸。《黄金时代》的背景是文革时期,在那个时期,强大的社会运动关注着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致力于建立一个有着禁欲倾向的性道德观”⑸。性是自然存在的,只有用性的描写,才能把他要表现的生存状态立体、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性的本质是为了探讨作者在对性的淋漓尽致的描写中所反映的社会真实,同时也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抗议。

(二)性与生存的联系研究

《黄金时代》性的描写,体现着对生存的思考:“性是作品表面的、显性的东西,作品深层的、隐性的内容是对人生存的思考⑹”。性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变成了国人的一种道德标准,被视为丑陋、罪恶与堕落的象征,彭映艳《性·寓言·生存对<黄金时代>中“性”的解读》认为王小波反其道而行之,在《黄金时代》中空前直率地描写性,借“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反叛的描写必然会招致批评,然而王小波仍坚持“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⑹。对于性与生存联系的探讨中,王二与陈清扬的性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明火执仗的“破鞋行径”,是一种赤裸裸的生理行为,他们的“性”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阶级价值观念的附属,他们行为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生存的价值所在。性的描写被升华到对“文革”的尖锐批判,是对人被异化为物的扼腕叹惜,透露着悲凉,启示着一种真实:生命正在流失。

《生存境遇的追问与反思》认为“黄金时代是借助性的话题,把读者引向了关于对历史对人之生存境遇的深层次思考”,王小波通过两个主人公对“性”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与性的认同来表现他对人存在的探讨。被“异化”的王二与陈清扬在荒谬的环境与苦难的摧残中,没有走向绝望与虚无,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即以“性”为拐杖,通过对性的坦率与热烈、对世俗与道德的反叛和傲然、对苦难的认同与接受,获得了对现实困苦的解脱与超越,回归了真实。《黄金时代》借助“性”研究人的存在,实现自我。因此王二“他以性爱直接对抗权力话语,放浪不羁而又纯洁无瑕,不但毫无传统的羞耻观念,反而轰轰烈烈地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将反抗进行到底”⑼是一种生存的探索,在这里性成为反抗荒谬的现实,抨击传统文化禁令的直接途径,性成为生存下去的一种斗争方式。

(三)性爱的描写态度的研究

“王小波小说中对性爱描写的态度是严肃的,而不是媚俗的”⑺。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谈性,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口吻。“王小波在这些方面是健康、自然、客观、中立、寻常的,是还原本真的”⑺。黄佑和《<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提到,作家的写作态度,性文化观、性价值观、性心理、性审美趣向决定了他作品中性

描写的高下优劣,他认为王小波没有像中国正统文人那样在道学面具下羞答、扭怩地写性,没有像颓废文人那样用把玩、病态的心理写性,也没有像传统市井小说那样把性写得恶俗、鄙陋,更没有像劳伦斯那样以矫饰的浪漫、夸张的诗意、抒情的笔调写性。“王小波的性描写文字是干净、率真、冷静的,是幽默、反讽、戏谑的。”⑺性是人的个人性中最大隐私的所在,王小波以此为切入点来审视人的荒唐、滑稽的生存状态及存在窘境,对性的描写表达了生活的真谛。他小说中的性描写在表达社会批判,弘扬精神自由,拆解人性的障碍,展示健康生命形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性描写透露出的诗意研究

陈雪梅《幽默与诗意的完美结合》里提到,“在王二的心目中,性爱是天然的需求,就像草长马发情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具有诗意的事。”⑻“《黄金时代》性爱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诗意。陈清扬一路寻到王二的草房,接下去的性爱场景写到风中的草房、星星点点漏下来的阳光、墙角爬出来的蜥蜴、满面羞红的女主人公。”⑻她认为王二的无赖式的态度是对世俗性爱观的轻松解构,王二那里性没有了意识形态感情的依托和阶级价值观念的附丽,有了一种诗意的色彩,恢复关于性的自然真理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荒诞中闪烁着人性之光和诗意之美,掺杂着作者在对人的生存底蕴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状的思考。小说《黄金时代》的独特魅力,在于将荒诞的性描写赋予诗意。通篇有戏谑却不觉肤浅,有诗意却不显沉冗,文体轻灵有致。

三、对于《黄金时代》写作特色的研究方面,对于写作方式和语言特色的研究较多。

(一)挑战式书写

对于写作方式,马骁在《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谈到,“王小波书写性爱和苦难双重主题,从容地展现他和他人的身心受难史,并运用反讽、戏谑、狂欢等手法给文革时期的史事变迁、人事乖张、情爱浮沉、性爱体验等予以阐释”⑽,王小波肯定了人的欲望, 认可了性的合理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而非万恶之源、罪恶化身,这是他的卓越之处,这是一种挑战式的书写。“那一天, 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便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⑽。王二和陈清扬的荒诞和苦难遭遇大都与性爱有关,性是弱势群体抗争霸权的有力武器,因此这种近乎疯狂的书写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写法而言,被认为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创新。在王小波的书写中,在性爱中寻获自由,忘记苦难,被赋予为这是王二的对抗方式:在苦难中寻找性爱当作解脱或对抗方式。就如陈清扬因为被诬陷为破鞋而真正搞

起破鞋,公众便缄口沉默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抗公众话语最有效的方法。“王小波完成了对黄金时代所安置的性欲压抑结构秩序的挑战和颠覆”⑽。王小波用夸张诙谐的性话语揭示了文革期间的社会权力关系,这是他驳斥文革荒谬的有力武器。通过对性爱的挑战书写,更见人性灵魂深处,引导读者走向历史的纵深处,走向人的生活、生存、生命、存在的层层反思。

(二)黑色幽默语言风格和喜剧精神

“黄金时代的语言风格是黑色幽默,它是对人类思维障碍的语言想象”⑿。《黄金时代》语言的粗俗被认为是一种幽默的语言,黑色幽默的语言指向的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形式的特征,同时又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人类的智慧在放恣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的反讽,避免了使生活成为一个客体的机械的对象,黑色幽默是召唤着内心的体验和精神的自觉的一种方式,具有一种深长的回味。

《黄金时代》语言被定义为:直接坦率,犀利大胆,方言的引用体现了王小波的喜剧精神,戏谑式的描写和黑色幽默的语言的运用,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对于语言特色的研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非性年代带给人们束缚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性的真诚渴望,引导着大众对性的健康认知。这对受传统思想而节制原欲的人来讲是真实快感的还原。黑色幽默背后被赋予了一种深意:王小波在还原文革本貌的同时,也在对革命进行变相讽刺,在小说里将人们十分敏感的性话题进行细腻的描写,犀利地揭示残酷的现实,向读者再现了荒诞的会、畸形的道德观、冷漠的人情。

四、总结:对这些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前景的预测。

《黄金时代》人物、性内容、语言特色的研究的这些观点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欠缺。对于人物形象研究,着重从他们生活的环境——黑暗社会来分析,这是很合理的,毕竟生活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的必不可缺的外部原因很多时候环境的因素能影响整个人物性格的形成,但是对于人物的自身性格特征原因却涉及很少。哲学上有一种一分为二的观点,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个方面很少有观点涉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这方面的研究。

对于性内容的研究,性描写的背后是作者对人生存的思考,借“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把性作为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这是一个很有力度的武器,性描写展现的的这个禁欲代,通过对性的描写来表达生活的真谛。对于性内容的研究,将传统的与当下的比较研究很少,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更深的进入到当下的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既要恢复自然的语言,摆脱传统语言和符号的控制,同时要将正常的性描写与忸怩变态的色情区分开来,更要性提防性的语言被色情化和庸俗化。

语言特色突出了黑色幽默,喜剧式的语言。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注重于对它对后世文学的写作方式、结构,语言特色的广泛启发意义上。

参考文献:

(1)、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21卷第4期。

(2)、杨金玉《痞而不坏傻而不愚—评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形象》[J];《名作欣赏》2011年第6期第46页、第47页、第88页。

(3)、于立得《论<黄金时代>的经典性》;《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第98页、第99页、第100页、第101页。

(4)、冯凌云《<黄金时代>人物的文化解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5卷第4 期(总第112期)。

(5)、傅学可《对<黄金时代>性话题本质的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5卷。

(6)、彭映艳《性·寓言·生存对<黄金时代>中“性”的解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

(7)、黄佑和《浅析<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第13卷第6期。

(8)、陈雪梅《幽默与诗意的完美结合——读黄金时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9)、马海燕《谈王小波<黄金时代>独特的精神关照》[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月第16卷第5期。

(10)、马骁《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3月第6卷第2期。

(11)、高雅帅从《<黄金时代>简析文学作品的个人关怀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08期。

(12)、王际兵《<黄金时代的>黑色幽默语言论析》[J];《名作欣赏当代文学》第77、第78页。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 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 A、从叙事的角度。 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 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 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进而论证观点。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赵毅衡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6期)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程文超《.时间秩序回到叙事之后—谈“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由叙事。” (艾晓明.《重说<黄金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 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巩红玉、巍钮霏《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云南电大学报2012午3月第14卷第1期)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翟传鹏《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 7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葛胜君《虚无的圣境—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 B、从文体的角度。 1、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 2、认为《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武慧《一首纯真自由的歌—王小波<黄金时代>音乐性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

营销战略开题报告

营销战略开题报告 引导语: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营销战略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摘要: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本土化发 展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纷纷采取的主要措施。本文以沃尔玛中国营销策略为背景,从适应环境、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树立良好形象等层面对沃尔玛在中国实施营销策略的必要性进行解析,并针对其目前在华的管理团队、分销渠道管理和市场战略本土化的现状,分析沃尔玛公司在中国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沃尔玛在华经营的几点建议,即采用“外包”和“自营”相结合的物流配送、协助供应商加强信息化管理、跨文化沟通的社会责任以及政府公关。 关键词:沃尔玛、跨国企业、中国战略、问题策略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是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 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 为美国本土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到目前为止,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开设了超过8,000家商场,下设53个品牌,员工总数21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1991

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至今,沃尔玛己拥有2133家沃尔玛商店,469家山姆会员商店和248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在美国、中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14个国家。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 从沃尔玛角度来看,其拥有先进技术、专利和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优势,实施“本土化”经营可以把产品的生产、采购转移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市场的资源,利用中国市场制造成本低、生产成本低、人力资源成本低的有利条件,生产和采购产品,使企业迅速融入中国市场[],享受本土化带来的好处,为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创造有力条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获得竞争优势。 沃尔玛进入中国后,势必面临与其在美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市场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企业文化、语言、消费观念、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

黄金时代王小波

黄金时代王小波 2018-08-281、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2、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3、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4、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5、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6、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7、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黄金时代》8、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状态,别人都不相信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9、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 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文献综述组织发展

文献综述之组织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组织变革已经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用以谋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62 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代表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文章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即“结构跟随战略”假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1993 年,美国的钱皮和哈默提出“公司再造”的概念,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认为是继财务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又一场管理革命。 统计表明,90 年代初的几年中,85%的美国公司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再造活动当中。这些公司当中,有60%报道说他们并没有获得所希望的生产力,并且有44%的公司声明他们事实上比以前更糟!在80%的公司当中,员工工作满意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些变革方面的失败,以及新指导方针的缺乏,68%的组织机构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构建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它是组织迎接时代挑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成败,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来指导组织变革的实践就显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必需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重建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达到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打造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目的。 通过这些研究主要解决现实组织变革中的两大问题: 1、研究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组织增强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有效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与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协调,使组织增强新的活力,体现出团队优势。 由此可见,组织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其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往往丧失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处于这种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遇不公正待遇,却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反抗着。尽管自己非常孤独,但她勇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真实的情感,重视自我价值,最终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抗争;女性意识;孤独 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的中国大陆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时代三部曲》之一。王小波曾经说:“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1]所以《黄金时代》对他来说是完美的。 戴锦华评价说: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主要的作家。[2]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个个鲜明而独特,《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就是其中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五六十年代那种黑白颠倒时期却独立、坚韧不屈、敢于追求自由的生动完美女性形象——陈清扬。在那种充满屈辱与束缚的年代,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存在的意义。 一、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与社会舆论抗争 陈清扬的独特首先表现在她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陈清扬虽然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它同样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她善良、纯朴、诚实守信。当她听到这里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的时候,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的是谁都不知道了。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叫她破鞋,虽然她丈夫住监狱一年了,但她从来没有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 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另一代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二、现当代文学存在“现状批评”现象 现状批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最具诱惑力的部分,变化无穷的文学现象和不断推出的新人和作品,既联系着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的搏动,又提供了不重复的新鲜刺激,批评的创造性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最为活跃。因此,许多人把当代文学研究与“现状批评”画上等号。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它可能迟滞了对“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的研究,以至于这三十年的文学已从一些人的研究视野中消失。这些部分文学研究,往往构成现当代文学研究最脆弱的环节。很显然,这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总体水准的普遍性缺陷,是难以吸引更多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曲折的文学进程,又蕴含着某些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问题和矛盾,这涉及现代文学传统、作家精神结构、现代文学艺术形态等。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标签:标题] 篇一: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 读书报告 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感 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王小波 寒假,经过书单以及朋友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黄金时代》的高度评价,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写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让人看了以后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和我的阴阳两界。全书以王二回忆自述的方式展开,其中,黄金时代写的是王二在云南插队时期与地方医生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与友 情模糊不清的故事;三十而立写的是王二在而立之年与二妞子、小转铃之间的故事;似水流年则写了王二与李先生、线条以及刘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我的阴阳两界写了王二与妇科医生小孙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了王二这个角色,以他的视角切入,以他的年龄增长为写作线索,向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神意义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因为书中所写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生活了,而是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然而,作者揭露最真实的生活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却值得我们崇敬、尊重以及反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看了上面这一段话,心中不免犯嘀咕:为什么一本写真实生活的好书会经过层层阻挠才得以出版?在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现象”说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作品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主流文学作品中更是找不到他的身影。然而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大量问世,所有文章均被出版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引发一阵王小波热。还是上面那个疑问:为什么呢? 要了解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段:一、我喝问一声:“鸡巴,鱼呢?”那 个年纪大点的说:“都怪鸡巴勒农!他老坐在坝上,把坝坐鸡巴倒了!”勒农直着嗓子吼:“王二,坝打得不鸡巴牢!”我说:“放屁!老子砍草皮打的坝,哪个鸡巴敢说不牢?”——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8二、她之所以不肯上山来,让我空等了好几天,是因为对此事感到厌倦。她总要等有了好心情才肯性交,不是只要性交就有好心情。——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25三、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但是他们怎么娱乐的,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象,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概念。 (一)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8 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ll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覃伟丽认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首先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歧视与一般的就业歧视进行区分。形式逻辑学“种差加属”的定义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区分。根据其分析得出“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3]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王小波写作特色分析

王小波小说情节的荒谬性 ——《黄金时代》 读王小波小说首先感觉到的是荒唐!然后才感觉到它有些趣味,仔细想想,才知道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分析王小波的小说,很容易发现他的小说的一个特点——性爱。作者以性爱描写贯穿全篇小说。可我们发现作者所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大多数文艺批评家对性爱描写所不齿时,我们却看到了王小波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会觉得他的小说写的粗俗和下流,反而感受到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我们看见王小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分析他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确有高招! 王小波小说性爱内容符合生活事实。贴近当时的社会环境。故事表达的是那一时期青年的生活内容。以《黄金时代》为例:就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中,无聊\压抑时常折磨着下乡的青年们,他们的抱负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们无所事事,茫然无措,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破鞋”“伟大友谊”之无聊的事。 王小波小说虽有性爱情节,但所表达的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历史问题。纵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我们随时可以发现性爱情节。可我们看过之后,就会觉得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表面的内容。作者通过性爱来表达这一时期青年们内心无聊的宣泄,是发自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些都是这个环境逼迫的,这使我们必须对当时的环境进行思考,从而表达做着想要表达的内容。 作者通过性爱建立人物联系,揭发人物内心矛盾。《黄金时代》中王二与陈清扬真正的交往是在山坡上有了“伟大友谊“才开始的。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敦伦“,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但我们知道,王二与陈清扬的性爱是他们发泄感情的方式,陈清扬并没有因为性爱而爱上王二,陈清扬爱上王二是在王二背着陈清扬上山时打了她一屁股这一瞬间爱上的。而王二呢?始终也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陈清扬,他与她的交往只是帮着陈清扬证明她不是“破鞋“。也许这是一个借口,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但我们真的不知道王二对陈清扬是否有爱情。他们两个也许是互相利用用来解脱这个环境下的无奈。 作者以性爱隐人入胜,机智幽默的语言更使得文章饶有趣味。作者的小说按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看应该是属于讽刺小说,可作者把小说写的很有趣味,一反讽刺小说的枯燥。在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幽默语言,如“伟大友谊““敦伦““结构“等等。同时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思辩性。条理清楚,构思奇特。 王小波以性爱完成了他的小说的一种风格,用性爱这一种方式去大胆的表达社会问题,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观察了一个世界。王小波,名符其实的“色“鬼!

王小波作品研究

一、研究意义(选题理由) 我选择王小波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位中国文坛少有的智者英年早逝,引来文坛和学界一片叹惜之声。大家都分明看到了中国文坛上一颗少有的智慧之星突然坠落,而我们看到的才是他刚刚露出的“冰山之尖”。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经年日久,也许正是这个特殊的限定成为批评家们未能对其进行认真阐释的逃避理由。他的小说就这样像一株长在悬崖绝壁上的生命之树。因为与任何一片被呵护着的文学“森林”没有同构性,于是就被作为一种景观让人们观赏着,没有人肯于或敢于对其作品进行真正的阐释。我宁愿相信对不少中国批评家来说,王小波的小说事实上对他们现有的阐释技巧形成一种冲击和挑战,在他和他的作品面前,大多数批评家只好三缄其口,将其划出文坛这个名副其实的名利场方能心安理得。今天,在他的创作意外终止,在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夸赞和友情怀念时有浮现

之时,认真探讨这样一位小说家为我们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一切,显得十分必要。【1】 二、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王小波小说的艺术魅力 王小波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语言和叙事格调上。他的小说语言可以用清新、干净及内在的诗韵来归纳。他不止在一处说过自己对老一代翻译家的文体的激赏。读过他小一说就会对此有切实感受。他描写过许多在旁人看来不能入小说的事和物,但他的描写语言样充满诗意,让人依然觉得是在艺术的情境里。这同当代文坛上流行的“粗鄙化”倾向有着本质区别。王小波自有他自己的叙述策略,而这种策略与其艺术语言一样,得自于作家的艺术修养、知识涵养和从容不迫的创作心态,不矫饰、不做作、不遮掩的人格力量。他的小说所写时代上下纵横千年,但如果有谁认为王小波在制作史诗、追求不朽,那就是对作家作品不可原谅的“误读”。这种功利的想法正是王小波同样深恶痛绝的价值观。如前所述,不管王小波写的是哪一时代,他的立足点从来都是今天的现实。所以他不在乎具体的历史真实,而只在意思想内涵的始终如一。他在写古代和未来时,以叙述者的身份不时跳到你的眼前所发议论。就是基于这一创作追求。远古和未来无时不与当下息息相通,一方面显示

王小波黄金时代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性爱 在中国,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性”始终是一个社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即使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可能会谈“性”色变。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封建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性”的态度和观念。儒家文化作为治国工具,提倡封建伦理纲常包括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巩固,从而对人们的性爱的表达有所压制,结果导致“性”在封建社会成为禁区,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金瓶梅》也被列为禁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更是一个性忌讳、性压抑和性禁锢的时代,人的性欲被主流政治所鼓吹的伟大“革命”所控制和压抑,这是一个荒谬和残酷的禁欲时代。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背景正是“文革”禁欲时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革命”统领、控制和监视着一切,包括人们最隐私的性生活在内,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的伟大事业。而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深受政治氛围影响,“人人都是卫道士,各个都是革命家,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人人盯紧了他人下身”,捉奸热情令人惊讶。他们的审美被严重扭曲,把真正的美丽当成是罪恶而加以鞭挞。故事中陈清扬之所以被无故当做破鞋,在王二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就是破鞋。(第6页)在主流言论的影响之下,一个长相俊秀的清白无辜的女人也可能被冠以各种不良名号。更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所具有的生殖器官就是罪恶的化身。(第9页)所以他们竭力地去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存在,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也就是压制罪恶的产生,这样导致人们比惨遭阉割的公牛更加难受,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时代里,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是作为对传统思想对性爱压迫的反抗斗士存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在王二看来,人类的生殖器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第9页) 首先,他们认为对性爱的追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人类最自然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性欲归属于人类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低级别的但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阶段。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那种极端地压制人的性欲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人类根基的倒塌,也无法迈向更高的境界。在《黄金时代》中,王二说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第11页)所以王二和陈清扬都大胆地遵循着对性爱的渴望,享受着性爱所带来的快感,行使着人类最自然的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主导甚至程度更深,社会对人类自然性欲的压制导致了当时人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也导致了人的畸形甚至变态,贻害无穷。他们会通过损坏他人的名誉和践踏破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他们会冠冕堂皇的宣称仁义道德,但却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要求详细的关于偷情情节的检查报告来满足自己的“窥阴癖”。因此,王二和陈清扬对性爱的追逐和对性爱过程的大胆描述都震撼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次,他们认为性爱的目的是为了“伟大友谊”和“义气”,而非传宗接代。陈清扬之所以愿意和王二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她认为“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她许诺过要帮助王二,而且是在一切方面。(第54页)所以,她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们所干的事情算不上罪孽,即使是她也不知罪在何处。(第52页)当然,在当时思想主流看来,他们罪孽大了,罪在违反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很可能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当成了繁衍生殖的工具,而视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爱都是罪过的。而且,传统来看,男女之间都是先有“爱”(至少要结婚)才有“性”,而王二和陈清扬却是由“性”而生“爱”的,这是败坏风俗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的行动也是对当时传统风俗思想的极大冲击和反抗。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摘要:“V不C”构式是汉语中表示“否定可能性” 的一类独特而地道的表达方式。自吕叔湘对其进行研究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构式从句法特征、语法意义、历时演变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探索这一现象的心智过程。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缺口,希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V不C”构式结构和语义描写认知解释 一、引言 世界语言中对否定可能性的表达有各种型式,体现了相似的概念结构编码为语言形式时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我们初步考察以下几种常见的语言。若表达“门无法被关上”这一意义,英语使用的表述是“The door can not be closed(up),”即情态动词+否定副词+be+动词变体(过去分词表被动)(+ 副词),同属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使用与英语基本平行对应的 句型“Tür l?sst sich nicht schlie?en.”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 语族,它的表述是“La porte ne se ferme pas.”“ne...pas”分列动词两侧,表示否定,“se”为被动标记。日语将此义表述

为“ドアが?]じない”。动词未然形+否定助词。而汉语对此意义的自然表述是“门关不上”。“关不上”是汉语“V不C”构式的一个实例,我们再看一些例句: (1)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王小波《三十而立》) (2)牛大胆:“家家都有余粮吃不了,可卖也卖不出去。”(电视剧《老农民》第49集) (3)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移动手机短信?生活百科语录) (4)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玩,虽然免不了吵架,但很快就忘光了。(林志颖《我对时间有耐心》) (5)多数人要等到奥运会揭幕前才仓促出战,默契自然谈不上。(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6)公园里一排排的大橡树令我惊喜不已,我禁不住跑到一棵大树边,用两臂丈量树围,足有6米多粗。(薛玉凤《剑桥日记》) 现代汉语中,“V不C”作为一类内部构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否定可能性,称作“动补结构的否定可能式”(丁声树等,1961;赵元任,1968、1979;刘月华,1998;沈清淮,1998;石毓智,2011:80)、“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

王朔研究综述

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综述 要:王朔现象是80年代文坛绕不开的文学现象,他在文学界独特的姿态值得我们加以探讨研究,本文就近20年来关于王朔小说语言,创作内容及主题和王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加以综述。 关键词:王朔;语言;主题;影响;综述 王朔是当代作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他是改革开放后不加入任何作家组织,靠稿费养活自己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形式丰富,跨越文学和影视,内容通俗,贴近读者。大受读者观众的好评的同时却在知识界引起不小论争,贬抑者众多褒扬的也不少,下面就对近20年王朔小说文本的研究做简单综述。 一、王朔小说文本的语言 王朔的语言,无疑是使他迥异于其他作家的显著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对王朔语言的评述也十分详尽和全面:在语言特色上,王朔的语言当属一种新的京味儿的语言,即“一种回瞥故都北京地缘文化景观的文学或文艺活动, 定位于故都北京、定时于它的现代衰颓时段、借助具体的北京人情风俗、通过回瞥方式去体验的一种地缘文化景 观。”1的一种语言。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在用地道的北京话,展现了北京社会一个特殊阶层——“痞子”的生存状态。 (一)在语言风格上,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调侃。“王朔是当代中国调侃艺术的创造者。在王朔笔下, 一切都被谐谑化了或正话反说, 或真话假说, 或反讽自嘲, 或黑色幽默, 所有的叙述都离不开一 个“笑”字。他常常巧口利辞、机锋迭出、妙语连珠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王朔都能把它们化为有时是轻松、有时是沉重的一笑。这是当代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叙述风格。这种调侃艺术受到了活得很苦、很累而

期望活得更轻松、更潇洒的人的一致青睐”2而关于王朔的这种“狂欢式”的写作是如何让人笑起来的,则又有其他研究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思考,“1.针对现实, 不是反抗,而是用妥协的方式呈现它的无聊和荒谬。2.以略带恶毒的讽刺调侃, 指认某种时代病症。3.俏皮而夸张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达至讽刺的效果。4. 嬉皮的幽默, 多少带有辱骂性, 以完成对正统与貌似正统的挑战。5. 来自于市井生活, 俏皮的、轻质的幽默。”3 (二)政治革命话语的运用也是王朔小说的一大特点。“在王朔看来,传统的北京是被政治革命话语包围的北京,因此他所要作的工作相应地就是对官方和精英意识形态色彩浓烈的叙述话语进行拆解、破坏,实际上也充满了革命传统色彩。他颠覆了英雄,却也在平庸的时代里塑造了自己的文化流氓、文化无产者的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从而创造了以造反、破除为心理基础的带有革命色彩的书写特色。”4“经历了文革又不能亲自在革命中发挥战斗激情的王朔耳濡目染的是毛泽东诗词语录,还有老式知识分子的各式鼓动言论,90年代的他在文革梦醒后对文革北京的记忆既有感性的缅怀,又有理性批判、反省,因此他文学表达最佳的选择便是戏拟政治革命话语,大段大段的语录体铺排,捧得越高,摔得越厉害,讽刺效果绝妙,显而易见革命记忆在北京历史中积淀、律动、发展,最终在世纪末的王朔笔下用民间批判的形式得到经典性的表述。”5。 (三)王朔语言的口语化一样不容忽视,“如果说老舍一代的京味小说作家侧重于表现北京文化内雅的一面的话,王朔则着重表现较为粗俗的一面。因此,王朔小说中的方言更接近于市井无赖的语汇,也只有这样才能和他所写的那些人物融合起来,显示人物的特征。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身份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人物所使用的新语言,王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自己的小说叫“新京味儿小说”,以区别于‘京味儿小说’。”6。 除对王朔语言本身的探讨和分析外,对其语言特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语言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同样展开了。关于王朔语言的形成,中国

新世纪王小波研究综述

新世纪王小波研究综述 龙瑶 摘要:时光飞逝,转眼间王小波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周年了,生前为出版奔波的他,在辞世之后,却是名声大振,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震惊与痛惜。本文主要从新世纪十几年来,学人对王小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重在总结十二年来大家都从那些方面去研究王小波,总结下来,大抵是从其小说的叙事艺术,小说的艺术价值,创作的思想来源,杂文的思想价值,以及比较文学的研究等方面对其研究,这其间,正统文坛中对其研究的甚少,而喜于研究王的学人也大多是70、80后,所以对王小波的研究在思想层面上明显的表现出轻快而失重之感。关键词:叙事艺术语言流畅狂欢化国学观思想者 正文:当我打开中国作家网,输入“王小波”三个字时心情是沉重的,仅仅只有36条符合要求的信息,里面文章也大多是小感想一类的东西,诸如《作家王小波去世15年:戏谑美学一代绝唱》,《我的谈伴王小波(刘心武)》《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等。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时至今日,其实,王小波还是在“边缘”上受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喜爱。 作为“文坛外的高手”“自由的思想者”“体制外作家”的王小波,自从上世纪末辞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一个热点。而他本人的性格风格正如他一篇杂文的题目“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人对其做了回答,当然这些声音是迥异的,是参差不齐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小波先生辞世到“王小波现象”,再到新世纪的十几年来人们对王小波的研究来看,总结下来大抵从以下几个方向上去了解和认识王小波:有关于其小说写作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有关于其创作的思想来源的,有关于其对文化对国学的观点的研究的,有关于他的杂文的价值研究的······当然也有对思维睿智思想价值进行研究的,但是,似乎这个版块上的成就还不是特别的突出。 目前学术界对于王小波的研究的情况: 首先,关于王小波的小说的叙事艺术。谈到王小波的叙事学极其文学成绩,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当我第一次在百度上看到这个评语是真的被震惊了。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了这号人物的?乔伊斯?何许人也?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著名的要数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了,再来看卡夫卡,那可能更吓人些吧,看过《城堡》看过《审判》的人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 上了医科大学之后,开始渐渐地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书——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这篇小说不长,但是很有争议。我知道他是一篇王小波的代表作,记得之前读完后有点吃惊,里面充满了好多令人费解的想法,而且还有许多对性的描写,估计这也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有非议的原因。 好在我不是很介意这些,之后又兴致勃勃地读完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与《黑铁时代》,当时想着算是对这位传奇作家的致敬吧,但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尤其在经历了高考与漫长的暑假后,我·又把这本《黄金时代》认真地读了一遍,两遍。接到写读后感的作业时,我立马想到了它,我决定概括地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文章主要以文革时期为历史背景,以王二和陈清扬为主要人物讲了他们种种离奇的遭遇和匪夷所思的想法还有他们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批判。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的王二,初看就像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无赖,他可以用犀利的语言证明陈清扬是一个破鞋,但他却偏偏用陈清扬无可反驳的理由证明她是一个破鞋。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文章,你会会渐渐地发现王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流氓,反而有许多可爱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勇于反抗的人,不是一个软弱的家伙,文中王二买完枪后受军代表的气,就差点把军代表毙掉;其次他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陈清扬的感情不是仅仅一种身体上放纵,他为她着想,他爱着陈清扬,他对陈清扬没有任何强迫,有一次是在田间休息的时候,王二“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同时,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思想很有意思的家伙,他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