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的叙述艺术

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的叙述艺术
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的叙述艺术

论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的叙述艺术

吴雨乔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袁栋洋

[摘要]当代作家王小波被誉为“文坛外高手”,他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作为其成名作的小说《黄金时代》更是将这种艺术性叙事体现的淋漓尽致。作品运用欢快诙谐的叙事笔调,多变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叙述话语等呈现出了作者对不理智年代荒唐人、荒唐事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内聚焦;叙述话语;叙述方式;生活化

“叙述,作为我们理解和阐释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小说理论的发展、变革,小说文本的建构和出新,乃至小说阅读和接受方式的改变均具有特殊的意义。运用不同的叙事话语,不同的叙事体态、方式或者技巧来叙述相同或类似的故事情节,会创造出各式各样面貌上迥然有别的小说文本。”[1]P1王小波可以说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更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做出最彻底的反讽刺。王小波小说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的叙述,并转换多种视角,运用多种方式、话语来叙事。此外,文学批评界对王小波小说的叙事特征已有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研究价值。且王小波本人对小说叙述也有着高度的重视,他拒绝矫饰,追求真实自然。他的小说作品呈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征,而《黄金时代》作为其成名作更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出了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内聚焦的叙事模式

在《黄金时代》中,作者总体以“我”的口吻叙事,“我”就是王二,王二就是“我”。作者作为小说的叙述者直接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转述各种见闻,其话语的可信度和亲切度自然而然超过外视点的叙事。在这里,“‘主人公’视点的好处在于:故事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会不由自主地伴随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会把这当作是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对待‘全知’视点那样百般挑剔质疑。”[1]P18此外,这样的叙事更加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刻画,并运用一定的手腕和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黄金时代》的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2]P3小说结尾写道“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以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2]P61这正是一个人在事情发生以后的“现在”时刻对“过去”往事的回忆。在第一人称内聚焦模式中,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现代小说史上是并不少见的,比如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就大量采用了这一叙事模式。在鲁迅作于五四时期的二十六篇小说中,12篇小说叙述者为“我”。郭沫若小说中为百分之七十、郁达夫小说为百分之五十,以“我”自称叙述者的比例作为指针指引着写作风格的变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小波小说叙事的独特之处,诚然,也是现代小说流变中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更加有必要进入作品头尾之间的身躯,穿梭于五脏六腑之间,去深刻领略其独特多变,摇曳多姿的叙事魅力。《黄金时代》以第一人称“我”,追忆了在云南插队当知青时的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

如何引诱被大家污蔑为“破鞋”的女医生——陈清扬;如何反抗社会的荒诞现实——两人跑进深山;如何在人保组看管下交代两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写——写交待材料;又如何在二十年后两人巧合的相遇重逢——谈论往昔,分手离别。作者始终以王二的口吻进行碎片式的叙述,时间空间上也在不停的进行自由切换,但这条情节线索却贯穿整部作品。《黄金时代》中叙述自我的出场随处可见,上面所引用的开头和结尾两段是明显的叙述自我的聚焦叙述,又比如第一节里“倒退二十年,想象我与陈清扬讨论破鞋问题的情景。我记得那些时里,除了上山放牛和在家里躺着,似乎什么也没做。”[2]P5这些都是叙述自我的干预方式,而这种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交织,现在和过去混融的一个好处就是形成文本间的张力,使读者对过去的事情保持一段距离,从而站在今天的立场之上,对那些即便是非常荒诞的故事也能用审美的眼光欣赏,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变荒诞为美丽。

二、多变的叙述方式

“叙述现在与被叙述现在的时间差,是叙述分析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3]P156王小波在写作时就十分注重叙述分析。《黄金时代》开篇作者从“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2]P3展开回忆叙述,文中写到“倒退到二十年前……”[2]P5以及“后来我们在饭店里重温伟大的友谊,谈到各种事情……”[2]P54通过明显的叙述时间的表达,可以看出整个小说中,作者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方式,且运用的自如随意,时空跳跃。多变的叙事之下,小说总体上依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逻辑顺序,即“生活是个慢慢受槌的过程”[2]P9。又如陈清扬的变化:“从门里走到门外。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2]P3以及最终“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也不能改变。”[2]P60

在大的逻辑顺序下,作者自由的运用了多变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个小说场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莫过于倒叙和插叙。“作为小说的场景,倒叙立刻将读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使之面对人物的行动,这比巴尔扎克小说开头常有的关于环境和人物的不厌其烦的概括性具体描写要更抓人。”[1]P35而且倒叙的内容应该是关键的情节或场面,例如悲剧性结局、意味深长的冲突。而《黄金时代》正是如此,作者倒叙的第一个场景便是以陈清扬是不是破鞋这一个意味深长的矛盾做引子,却恰恰暗示了他们以后经历过的种种波折和磨难,且富有戏剧性的萌芽,因而同样让人感到新鲜有趣。这个场景的发展也在后续演示给了读者。

托多罗夫指出:“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4]P1 王小波的小说就经常运用插叙的手段来解决线条式叙事所带来的单调性。运用插叙的场景可造成错落跌宕的叙事结构,避免呆板、沉闷的平铺直叙。作者在写作时运用大量的插叙,让小说叙事结构骤然“立体化”。如《三十而立》中,作者叙述的平台是就职于“某一个大学农业系的微生物讲师,还兼基础部生物室的主任”[2]P65的王二当时的故事,但是小说又在多处运用插叙方法,讲述了王二的过去,补叙了王二的未来。同时在作品的前面部分,先后追述了王二一系列的回忆:在幼儿园和许由一起合谋毒杀阿姨,念初一时打书包仗,在京郊插队当知青时和小转铃谈恋爱,儿童时代的“医院乐园”以及“我的师傅刘二”偷泔水的事,等等。此外,在小说的后面部分,则补叙了一段较长的王二未来的事情:这时“王二成了某部的总工程师,再兼七、八个学会的顾问”

[2]P123,有一天也像目前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姚一样,护士们恭敬的为他准备后事,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繁琐的高级服务事宜。整部作品,作者就是这样灵活的运用插叙,把主人公王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的时空交织在一起,使作品的叙事结构富于立体感,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意义更丰富。“王小波的小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插叙,他运用外部插叙的方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冒险对‘第一故事’造成影响,因为这里外部插叙的唯一的作用就是通过启发读者对这个或那个‘前情故事’的回忆而使第一故事变得更加丰满。”[4]P2而且作者在小说中插入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单独构成篇幅,即使将其删除,仍然不会妨碍“第一故事”的完整性。在《黄金时代》中作者不断地补充前面所叙述的内容,将叙述时间往后面延伸,往前面推。在跳跃的时空里,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节奏,不断调整自己阅读的脚步,接受一轮一轮的洗礼。在这里,时间变得可有可无,变成了作者想象力的一部分,小说也更加韵味十足。

三、独特的叙述话语

“‘反讽’是指在特定语境的压力下小说文本词语原来的涵义发生反向扭曲的这种现象。反讽话语常常用调侃、幽默、揶揄、戏谑的口吻讲话,化严肃为轻松,又于轻松中见尖锐。”[1]P202王小波在叙述王二的黄金岁月时,就通过反讽、戏谑的话语把荒唐岁月里的荒唐事情叙述得令人啼笑皆非,确实比一本正经写的更精彩,更有新鲜感。同时,这种轻松的叙事更让我们体会到当时所处年代里生活的沉重和压抑。作者善用风趣的叙事笔调塑造黑色幽默的故事人物,阅读时,读者总是不自觉的被小说风趣幽默的话语逗的发出笑声,这也与王小波自身的气质性格有关,他在自己的一篇杂文《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中写道:“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他还赞同昆德拉的文艺创作观:“写小说的人要让人开心,他要有虚构的才能,并要有施展这种才能的动力。”因此,王小波的小说偏爱反讽、幽默的叙事话语,让读者开心,也让读者沉重,更激发读者深层思考。

“破鞋”原是一个贬义词语,“搞破鞋”历来是为人所不耻的,可是王小波在写作时却消解了它的贬义色彩。《黄金时代》中王二与陈清扬一本正经的讨论破鞋,陈清扬眼里“她丝毫也不蔑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

[2]P4而且对“斗破鞋”这样一个严肃的政治活动,原本是对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的一种批判斗争,在当时却成了一个娱乐活动。“当地有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破鞋。到了农忙时大家都很累,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2]P52而每次作为被斗者的陈清扬,不但没有感到很难堪,痛苦,反而觉得自豪。“她还说,她无疑是当地斗过的破鞋里最漂亮的一个。斗她的时候,周围好几个队的人都去看,这让她觉得无比自豪。”[2]P52被污蔑的陈清扬觉得没有关系,因为她曾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被人称作破鞋,但是她清白无辜。她到现在还是无辜的。”

[2]P58王小波用戏谑,反讽的语调,揭示了荒唐时代里人性的扭曲,也真实展现了当时那个世界的荒谬之极。

在王小波的笔下,他创造性的把出差和斗争结合成“出斗争差”,使严肃的政治斗争轻描淡写的像出差一样自然和随意,此外,被斗的主角,陈清扬和王二并不感到难堪,还很配合,陈清扬的表现是“等到快轮到我们的时候,她站起来,把头上的发卡取下来衔在嘴里,再一个个别好,翻起领口,拉下袖子,背过双手,等待受捆了。”[2]P52“挨斗时她非常熟练,一听见说到我们,就从书包里掏出一双洗的干干净净用麻绳捆好的解放鞋,往脖子上一挂,等待上台了。”2]P51 陈清扬说“但是她很愉快,人家要她做的事她都做到了,剩下的事与她无关。她就这样在台上扮演了破鞋。”[2]P53很显然,陈清扬、王二,甚至是王小波,都是在以游戏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的,这样的目的是让我们看到当时政治斗争的荒唐可笑和滑稽。

王小波小说语言幽默戏谑,反讽之味溢于言表,他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单一统一的权威霸权话语的变形扭曲,目的在于消除政治权利话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放松人们的神经,拓宽人们对当时历史现状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应当是此时此刻的艺术——当代艺术”,高尔基指出“艺术必须和现实更密切的结合,文学应该积极地深入当代生活”。[5]P21所以,阅读王小波的小说,能够在其貌似调侃的语调中,在黑色幽默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困境智慧、对权力的反讽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四、“生活化”的叙述呈现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的叙述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总得来说就是对当时的特定生活领域的话语和场景进行创造性的模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语言的模拟性;二是叙述场景的模拟性。

1.叙述语言的模拟性不管现代美学怎样界定艺术,说它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好,是主体内在精神的表现也好,是超越主客观的存在的显现也好,小说话语的模拟性却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某一时代的特定生活领域的话语进行创造性的模拟,这是小说语体风格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因为小说作为一种典型的叙事艺术形式,首先和直接提供给读者的乃是一个和人的生

存状态紧密相连的话语世界。”[1]P185小说叙事话语的高性能模拟性,恰好表现为它对所叙之事即人的某种生存状态、某种话语世界,有一种无法摆脱的适应或依附关系。如同我们不能用《水浒传》那样的话语去叙述《红楼梦》的故事。为了体现人物与语境的对应关系,尽可能的“生活化”,进而更贴近小说叙述对象及其环境所固有的话语世界是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叙述特色,《黄金时代》描述和暴露文革时期社会的荒唐荒谬的状态,所以它的话语是书卷语和地方特色的口头语体的杂合,又分明带有戏谑哀怒的反讽色调。如“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2]P9“知青们说放狗屁,谁偷东西,你们当场拿住了吗?老子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又不是充军的犯人,哪能容你们乱栽赃。”

[2]P17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知青变得文化人不像文化人,一些知识分子语言粗俗,行为反叛。“生活化”自然不意味着机械地重复、模仿某种原始形态的话语世界。机械地模仿和创造性地模拟有质的区别。机械模仿对于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甚至一只训练有素的鹦鹉来说,似乎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创造性模拟则要求控制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需要对原始话语世界进行虚拟、夸张、变化、提纯乃至注入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这却是很多蹩脚的小说作者都很难做到的。现在小说还经常通过以充当内视点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方法,来加强小说作品叙事话语的模拟性。如同《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就是内视点的叙述者,他讲述的过去的故事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叙述场景的模拟性场景是指对发生于特定时空的人物行动、事件的描摹或演示。“小说中情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场面,每个阶段的精彩片段、细节,都在场景中得到展开乃至放大,就如同近景镜头似的形声色一一俱全。”[1]P27在小说《黄金时代》中,王二描写自己存在不存在这件事的场景,通过陈清扬的怀疑和队长问谁是王二,把眼前的一切真实存在模拟的就像骗局一样似真似假,读者要通过结合当时的生活状态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说存在的东西一定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一定存在”[2]P21,为什么“陈清扬坐在椅子上听着风声,回想起以往发生的事情,对一切都起了怀疑。”[2]P19在《三十而立》中,王二想象自己五十年后“我像僵尸一样,口不能言,连指尖也不能动,沙发床周围是一种暗淡的绿光,枕头微微倾斜,我看见玻璃屏后的仪器。我的心在示波器上跳动。”[2]P123当读者已经开始沉浸在王二的这段想象中时,作者下一段继续写到“我猛然觉得活够了,就想死,示波器上的心脏不跳了,警报声响成一片。白衣战士们冲进来在我手上、腿上、胸上打针,扣上氧气面罩,没用了!仪器上红灯亮了。一个时钟记下时间。几名穿毛料的中山装的人进来,脱帽肃立......”[2]124这段对未来场景的模拟描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逼近真实的王二五十年后死亡的情景。包括精彩的心理活动——“嘿!这领带怎么打的?拴牛吗?你给你丈夫打领带也这样!任凭我大声疾呼,她浑然无觉……”[2]P124这样的未来场景不仅动作性强,而且显得十分具有画面感。

王小波利用艺术所特有的真善美及黑色幽默的手法去营造一个有趣的游戏的精神世界,运用反讽话语来描述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把外在世界给人的内在心灵带来的伤痛尽可能的降至最低。在王小波创造的文学世界里,尽管他采用风趣幽默的话语给读者讲述真实故事,但作品内在所透露出的悲伤和反抗依然通过现实逻辑体现出来,在富含喜剧色彩的小说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给人一种近乎绝望、忧伤以及无奈的气息。

作者对时代、对生活的疼痛感通过生活场景中一些细致的滑稽之处表现出来,充满悲剧色彩的对现实的反思批判也借助想象模拟来展现,对时代的不满亦通过反讽、戏谑的话语呐喊出声。王小波无疑是睿智有趣的,他渴望人类社会可以建立在他所设想的那样基础之上,健康、理性而又新奇,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实现这一愿望的艰难性,于是,他把理想付之于文学之上,小说之中,在文学中艺术性的讲述他的黄金岁月。总之,王小波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其妻子李银河曾把他的生命喻作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溘然凋谢了。”[6]P1但是,其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绽放的那一朵朵充满魅力的樱花,却依然能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小波.黄金时代[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赵毅衡.苦恼的叙事学[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黄曼珊.王小波小说的时间叙事策略及其艺术意味[J].江西:老区建设,2011(16).

[5]艾斐.小说审美意识[M].山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梁沛好.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J].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The narrative art of Wang Xiaobo's Novels "golden age"

Wu Yu-Qiao

(Grade 2011, Class 4,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Yuan Dong-Yang

Abstract:Ontemporary writer Wang Xiaobo is known as "literary master", his novel has a unique charm of the narrative, as a novel the fame as the "golden age" is the art of narration reflec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Works for the use of cheerful and humorous narrative style, and changeable narrative way, the unique narrative discourse showed the irrational in ridiculous, absurd things profound reflection.

Key Words:Wang Xiaobao; golden age; inner focus; narrative discourse; narrative way; life oriented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姓名:刘玲 学号:200630214042 系别: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6级 指导老师:何兵 完成时间:2009年3月28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摘要]:梁晓声在叙事技巧的使用上是极为娴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人间烟火》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在《人间烟火》中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倒叙,张弛有度等叙事手法。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

艺术效果,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给读者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读者还可以用这种手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和创作。 [关键词]:梁晓声;倒叙;张弛有度;娴熟 正文:梁晓声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自今作品逾千万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很高,同时他还是中国当代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其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1)《人间烟火》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作品带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气息,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身心变化和城市风貌。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尤其是倒叙和张弛有度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的应用极为娴熟。下面将作详细地分析,以求对作者类似的作品在叙事艺术的把握上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 一、倒叙的运用上 那什么是倒叙呢?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从这个定义看,文中有两个地方很明显的运用了倒叙。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主人公之一葛全德,他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光华街上走着,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眼前的一切,心情极其的复杂。可看到这里读者并不明白是什么使他的心情如此郁闷,以至于会引发联想,主人公怎么会一个人就这样沿着一条街漫无目的的游荡呢,天色已晚,可是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 一直到了作品第六页,才开始讲他如此这般游荡的原因,也进入了事件的原由,他同情施工队这些普通家庭出身,本人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小伙子们,他不忍看见他们受这样的欺负所以就因工资问题和同事(西血鬼)们打架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到作品第一部分结束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开始葛全德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心中的一个个迷团才得以一一解开。那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呢?采用倒叙的方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1)。 作品将葛全德在光华街上的行为放到文章的开端是很少见的,首先,人们会想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冷清的街上瞎逛,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其次、把打架后的反思和状况放在前面,使读者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略见一斑,一个活生生的葛全德仿佛就站在我们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 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 A、从叙事的角度。 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 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 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进而论证观点。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赵毅衡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6期)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程文超《.时间秩序回到叙事之后—谈“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由叙事。” (艾晓明.《重说<黄金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 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巩红玉、巍钮霏《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云南电大学报2012午3月第14卷第1期)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翟传鹏《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 7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葛胜君《虚无的圣境—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 B、从文体的角度。 1、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 2、认为《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武慧《一首纯真自由的歌—王小波<黄金时代>音乐性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黄金时代王小波

黄金时代王小波 2018-08-281、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2、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3、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4、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5、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6、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7、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黄金时代》8、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状态,别人都不相信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9、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 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20201110162942)

赏析小说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艺术手法方面的命题特点。 2、 学习赏析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析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 赏中的表达 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方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使情节 式 插叙,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①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 景物描写技巧 方向发展的趋势。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平叙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⑵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5)白描和工笔 2■人物描写技巧 ⑴正面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 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 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有向此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 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⑤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 起。 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⑥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 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作用: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 象。 ⑵侧面描写 即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还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 重要手段。侧面描写主要有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赏析描写技巧 小说中的描写有两种,一是环境描写,主要指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它是描写的重点。 (1)景物描写技巧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其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往往丧失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处于这种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遇不公正待遇,却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反抗着。尽管自己非常孤独,但她勇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真实的情感,重视自我价值,最终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抗争;女性意识;孤独 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的中国大陆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时代三部曲》之一。王小波曾经说:“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1]所以《黄金时代》对他来说是完美的。 戴锦华评价说: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主要的作家。[2]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个个鲜明而独特,《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就是其中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五六十年代那种黑白颠倒时期却独立、坚韧不屈、敢于追求自由的生动完美女性形象——陈清扬。在那种充满屈辱与束缚的年代,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存在的意义。 一、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与社会舆论抗争 陈清扬的独特首先表现在她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陈清扬虽然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它同样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她善良、纯朴、诚实守信。当她听到这里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的时候,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的是谁都不知道了。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叫她破鞋,虽然她丈夫住监狱一年了,但她从来没有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标签:标题] 篇一: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 读书报告 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感 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王小波 寒假,经过书单以及朋友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黄金时代》的高度评价,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写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让人看了以后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和我的阴阳两界。全书以王二回忆自述的方式展开,其中,黄金时代写的是王二在云南插队时期与地方医生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与友 情模糊不清的故事;三十而立写的是王二在而立之年与二妞子、小转铃之间的故事;似水流年则写了王二与李先生、线条以及刘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我的阴阳两界写了王二与妇科医生小孙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了王二这个角色,以他的视角切入,以他的年龄增长为写作线索,向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神意义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因为书中所写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生活了,而是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然而,作者揭露最真实的生活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却值得我们崇敬、尊重以及反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看了上面这一段话,心中不免犯嘀咕:为什么一本写真实生活的好书会经过层层阻挠才得以出版?在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现象”说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作品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主流文学作品中更是找不到他的身影。然而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大量问世,所有文章均被出版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引发一阵王小波热。还是上面那个疑问:为什么呢? 要了解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段:一、我喝问一声:“鸡巴,鱼呢?”那 个年纪大点的说:“都怪鸡巴勒农!他老坐在坝上,把坝坐鸡巴倒了!”勒农直着嗓子吼:“王二,坝打得不鸡巴牢!”我说:“放屁!老子砍草皮打的坝,哪个鸡巴敢说不牢?”——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8二、她之所以不肯上山来,让我空等了好几天,是因为对此事感到厌倦。她总要等有了好心情才肯性交,不是只要性交就有好心情。——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25三、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但是他们怎么娱乐的,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教学内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3478667.html,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作者:马维维 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31期 摘 ;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阅读风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其中不缺乏各种小说,但是较受欢迎的乃是先锋派的小说,主要是此种小说派系的创写风格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小说写作形式,并给社会大众呈现了新颖的故事情节和小说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余华。余华是一个把传统小说写作风格转变较为彻底的作者,其小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其叙事的风格和手段也空前绝后。所以该文简要地从余华小说的叙事内容、时间、距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有效的阅读指引。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碳素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19-02 在我国各类小说的学派中先锋小说占重要的地位,对比传统的小说派系来说,先锋小说派具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和艺术性,而且其最大化的创写风格就在于叙事过程中使用的虚实结合方式,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虚拟化,而且带有一些创新性的实验精神,让社会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感染着一代代的群众。并且余华小说不光是在小说内容方面有创新,还在叙事技巧方面发生了变革和加强,趣味性较为明显,在我国乃至世界小说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 ;重复的叙事模式 叙事的重复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的语言重复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其中不乏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从小说的整体上看,叙事重复是整个场景被无限地复制,或者是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顺着余华一部小说的主线能够从其他的小说中找到有关的线索,这就表明余华小说的叙事重复体现在其各个小说之间的关联性之中,每个情节中语言的重复、情感的重复以及主题的重复,都在余华小说内部得以实现。其中语言方面的重复是把一样的话语多次使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借用不一样的场景角度和人物突显话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体现出余华创作的思想感情。 就以《许三观卖血记》这一小说为例,其中不乏语言方面的重复使用,而且伴随着小说主题的重复以及故事情节叙述的重复,比方说在写到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孩子时就采用了语言的重复,而且一个字也没有变化,这样的言语重复更能加强流言蜚语在故事中的作用,也能够给读者巨大的冲击。而且在小说的第十八章,在许三观和其妻子的互动中,也使用了语言重复,从而组建了一个新的小说篇章。另外,在小说故事中的“精神会餐”情境中,许三观用言语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

王小波黄金时代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性爱 在中国,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性”始终是一个社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即使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可能会谈“性”色变。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封建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性”的态度和观念。儒家文化作为治国工具,提倡封建伦理纲常包括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巩固,从而对人们的性爱的表达有所压制,结果导致“性”在封建社会成为禁区,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金瓶梅》也被列为禁书。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更是一个性忌讳、性压抑和性禁锢的时代,人的性欲被主流政治所鼓吹的伟大“革命”所控制和压抑,这是一个荒谬和残酷的禁欲时代。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背景正是“文革”禁欲时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革命”统领、控制和监视着一切,包括人们最隐私的性生活在内,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的伟大事业。而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深受政治氛围影响,“人人都是卫道士,各个都是革命家,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人人盯紧了他人下身”,捉奸热情令人惊讶。他们的审美被严重扭曲,把真正的美丽当成是罪恶而加以鞭挞。故事中陈清扬之所以被无故当做破鞋,在王二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就是破鞋。(第6页)在主流言论的影响之下,一个长相俊秀的清白无辜的女人也可能被冠以各种不良名号。更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所具有的生殖器官就是罪恶的化身。(第9页)所以他们竭力地去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存在,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也就是压制罪恶的产生,这样导致人们比惨遭阉割的公牛更加难受,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在这样的时代里,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是作为对传统思想对性爱压迫的反抗斗士存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在王二看来,人类的生殖器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第9页) 首先,他们认为对性爱的追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人类最自然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性欲归属于人类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低级别的但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阶段。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那种极端地压制人的性欲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人类根基的倒塌,也无法迈向更高的境界。在《黄金时代》中,王二说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第11页)所以王二和陈清扬都大胆地遵循着对性爱的渴望,享受着性爱所带来的快感,行使着人类最自然的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主导甚至程度更深,社会对人类自然性欲的压制导致了当时人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也导致了人的畸形甚至变态,贻害无穷。他们会通过损坏他人的名誉和践踏破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他们会冠冕堂皇的宣称仁义道德,但却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要求详细的关于偷情情节的检查报告来满足自己的“窥阴癖”。因此,王二和陈清扬对性爱的追逐和对性爱过程的大胆描述都震撼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次,他们认为性爱的目的是为了“伟大友谊”和“义气”,而非传宗接代。陈清扬之所以愿意和王二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她认为“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她许诺过要帮助王二,而且是在一切方面。(第54页)所以,她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们所干的事情算不上罪孽,即使是她也不知罪在何处。(第52页)当然,在当时思想主流看来,他们罪孽大了,罪在违反了传统的伦理纲常。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很可能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当成了繁衍生殖的工具,而视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爱都是罪过的。而且,传统来看,男女之间都是先有“爱”(至少要结婚)才有“性”,而王二和陈清扬却是由“性”而生“爱”的,这是败坏风俗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的行动也是对当时传统风俗思想的极大冲击和反抗。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 艺术手法

高考复习 小说阅读之艺术手法 1.《考试说明》对赏析小说艺术手法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前面散文部分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单就小说而言,艺术技巧更突出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 2.高考小说艺术手法题的命题有什么特点?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可考的技巧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高考小说考查则是以塑造人物的表达技巧为重点的。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它常把手法的判定和表达效果的分析综合起来考查。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也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就现已考查的情况来看,以局部赏析为主,设题切口小,考查的指向性明确,或描写,或修辞,或分析其作用,或赏析其效果,考生比较容易把握。 知识储备一 小说表达技巧一览表 一、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人称 1、表达方式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2、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 上了医科大学之后,开始渐渐地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书——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这篇小说不长,但是很有争议。我知道他是一篇王小波的代表作,记得之前读完后有点吃惊,里面充满了好多令人费解的想法,而且还有许多对性的描写,估计这也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有非议的原因。 好在我不是很介意这些,之后又兴致勃勃地读完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与《黑铁时代》,当时想着算是对这位传奇作家的致敬吧,但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尤其在经历了高考与漫长的暑假后,我·又把这本《黄金时代》认真地读了一遍,两遍。接到写读后感的作业时,我立马想到了它,我决定概括地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文章主要以文革时期为历史背景,以王二和陈清扬为主要人物讲了他们种种离奇的遭遇和匪夷所思的想法还有他们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批判。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我(王二),另一个是陈清扬。 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的王二,初看就像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无赖,他可以用犀利的语言证明陈清扬是一个破鞋,但他却偏偏用陈清扬无可反驳的理由证明她是一个破鞋。但是随着文章的深入文章,你会会渐渐地发现王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流氓,反而有许多可爱的地方。首先他是一个勇于反抗的人,不是一个软弱的家伙,文中王二买完枪后受军代表的气,就差点把军代表毙掉;其次他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陈清扬的感情不是仅仅一种身体上放纵,他为她着想,他爱着陈清扬,他对陈清扬没有任何强迫,有一次是在田间休息的时候,王二“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同时,我感觉他还是一个思想很有意思的家伙,他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