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三政治35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9

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2019届福建龙岩调研)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发射,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使命,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科学家们对它安全坠落的估算得到最终验证。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到安全坠落说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中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带有科研使命,对它的安全坠落也做了精准估算,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天宫一号的坠落最终证明了科学家对它安全坠落的估算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符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观点错误;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本身,④观点错误。答案选B。

2.(2018河北邯郸月考)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变成“I’mpossible!”。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在于(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真理具有具体条件性

D.意识具有决定性

【答案】B

【解析】A项不合题意指向,故排除;题干强调由不可能转变为可能,即强调的是转化为现实,故B项正确;C项观点不合题意指向,排除;D项观点错误,意识不起决定作用。

3.(2018山西孝义模拟)2017年4月9日,美国和日本科研团队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了记忆发生过程:小白鼠大脑把信息“备份”,同时储存两份同样的记忆版本,一份供当下用,另一份则永久保存,带入坟墓。虽然这项研究的对象是小白鼠,但也适用于人脑。该成果目前只是科学层面的发现,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潜力不容低估。材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要获得认识,必须亲身实践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认识的来源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一定要亲身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而非科学实验,故①②说法错误。科研成果指向临床应用,体现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③正确;研究小白鼠的成果适用于人脑,体现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

一,故④正确。

4.(2018浙江杭州期末)随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初步展望量子信息技术的未来:魔法般的高速计算,安全的“量子互联网”,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将因其而发生深刻改变。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不经过实践,人就不可能获得认识

②量子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认识发展推动了量子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④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认识获得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经过实践人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认识,①不选;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将因其而发生深刻改变”说明量子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②正确;材料表明量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实践发展,并没有表明认识发展推动了量子技术发展,③不选;量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将发生深刻改变说明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④正确。

5.(2019届广西桂林质检)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农民气象员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并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6.(2018安徽蚌埠期末)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于是,我们的先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从认识论角度,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观点正确,但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设问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问题,④观点属于辩证法,故排除;我们的先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在农事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体

现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①③正确。

7.(2019届江苏南京质检)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②错误,世上是有对错的;观点没有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③不符合题意;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8.(2018山东青岛质检)“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分析,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偏离题意指向,排除;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④观点错误。

9.(2019届辽宁大连联考)18世纪欧洲人发现澳洲大陆之前,认为天鹅只有白色品种,因为他们只见过白色的天鹅。欧洲人发现澳洲之后,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有黑色的天鹅。一只黑天鹅突然间就推翻了人们久远以来的固有结论,从而引发了对认知本身的反思。上述材料说明( )

①得到多数认识主体认同的判断才具有真理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同一事物因为人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④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判断真理性不在于认同这一认识的主体数量的多少,故①错误;③观点指向人们认识在横向的区别,而题干指向人们认识在纵向上的差别,故不符合题意;人们对天鹅颜色认识的变化体现出具体认识主体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故②正确;人们看到黑色天鹅而改变了对天鹅颜色的认识,这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故④正确。

10.(2018广东佛山联考)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认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

最大的,可是发现的一种野外鼠类,比例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这佐证了(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人的认识显然是可以达到真理的,①错误;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不能说真理之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故③错误;“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既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又反映出认识有无限性,故②④观点正确且反映题意指向。

11.(2018山西太原联考)由四名香港女高中生提出的“太空养蚕”试验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将开辟出一条连接星空和孩子们好奇心的“太空丝路”。4位设计者为完成实验先后喂养蚕超过数百只,从决定参加搭载太空实验选拔比赛到完成比赛耗时半年多时间。其中一名设计者表示,别人可能觉得去酒泉只是一个比赛的结束,但对她们来说,则是在科研路上的一个新开始,因为这次的经历让她们更加明确了对科学研究的喜爱。由此可见( )

①要尊重别人的看法,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②应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③要在实践中认识并发现真理,获得并检验真理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充满信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女高中生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故③④正确;材料体现了女高中生通过科学实验去探索和获得太空条件下的养蚕认识,体现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且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①表述错误;材料更强调坚持追求真理,没有体现如何对待错误,故②不符合题意。

12.(2019届安徽六安月考)十九大报告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基于“新时代”的判断,也应该有“新理论”。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说明( )

①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谬误在实践中得到了纠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否定了以往党思想的正确性,排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针对不同时期的实际做出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②③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届四川南充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它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对世界造桥技术的一大贡献,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其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都极具挑战。沉管隧道体型大,管节多,构造复杂,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要达到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高标准高要求,海底沉管隧道必须保证沉管不渗漏、经受住时间和海水的考验。如果混凝土出现裂缝就会导致海水渗漏,就会锈蚀钢筋影响海底隧道的使用寿命。为了降低混凝土开裂的风险,从配方调整、结构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到渗水漏水检测,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精细考量、严格的工艺检测以及多种形式的验证。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在克服了各种困难的基础上耗费两年时间进行了1000多次的比对试验,终于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创造了近100万方混凝土无裂缝的奇迹。这一成果为确保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是如何解决沉管隧道技术难题的。(12分)

【答案】①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②面对技术难题,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③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④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实践,接受检验。

【解析】本题指向明确,要求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沉管预制技术攻关团队是如何解决沉管隧道技术难题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回答。

14.(2018山东济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任何一次真正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开展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凝聚社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1)当前开展的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解放思想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10分)

(2)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就如何更好地解放思想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答案】(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面对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人们在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时往往会受到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就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解

放思想需要冲破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与不同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寻找新思路,确立新的观念,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着人们的认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知识范围,即认识论的相关内容;注意解答指向,即分析观点中蕴含的认识论的哲学理,这涉及解放思想的内涵、影响认识发展的因素等。第(2)问,注意建议的指向,即解放思想的措施;注意建议内容的要求,即建议要体现哲学中的方法论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