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作为生理学上的一种适应,野生鱼类能够通过降低基本代谢水平及消耗自身组织贮存的营养物质,从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发展了对食物不足甚至饥饿胁迫的忍受能力。

从50年代以来,为了评价鱼类营养状况,探讨摄食水平,区分正常摄食鱼和饥饿鱼,不同学者已从形态学、生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酶学、代谢生理学等不同方面作了许多研究。研究表明:在饥饿状态下,鱼类行为异常,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改变酶活性、激素水平来降低代谢水平,并通过利用鱼体自身的贮能物质(如糖原、脂肪、蛋白质等)提供能量,从而能忍耐一段时间的饥饿。另外,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不同。

有关饥饿对鱼类生理学状况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适应饥饿胁迫的生态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方面的资料对渔业资源管理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饥饿对鱼类代谢水平的影响

鱼类可调节自身的能量分配以适应食物的缺乏,饥饿状态下鱼类代谢水平将明显下降。Mehner & Wieser发现河鲈幼鱼在20℃下饥饿15d后代谢率下降了约45%;Du Preeze报道了斑点石鲈饥饿5d后耗氧率下降了34%;张波等发现南方鲇幼鱼在27.5℃下饥饿20d代谢率下降了约47%;崔奕波等测得草鱼在30℃下饥饿35d后的代谢率明显低于Wiley等在正常状态下的测定值。

由于饥饿对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标准代谢的测定方法中应考虑饥饿因素。标准代谢是指鱼类在禁食、静止状态下的代谢率。它代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维持生命的最低代谢水平,即标准代谢是定义在一定饥饿状态下的。而饥饿状态下鱼的代谢率将逐渐下降,饥饿处理的时间不同测得的代谢率将会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在测定标准代谢时有必要将对鱼处理的时间进行规范化,使标准代谢的测定值更具有可比性。

卢波等对仔龟的研究发现,在饥饿状态下仔龟代谢水平不仅明显下降,而且下降过程还呈阶段性。人们在鱼类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Mehner & Wieser发现河鲈幼鱼在饥饿期内代谢率的变化呈阶段性;张波等发现南方鲇幼鱼在27.5℃下饥饿至半数死亡的时间为156d,该过程中代谢率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饥饿开始至第20d代谢率明显下降;(2)第21d至第80d呈相对稳定状态(代谢率平均为初始时48.6%);(3)第81d至第90d再度下降;(4)第91d至第156d(死亡)稳定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代谢率平均为初始时的38.5%)。Mehner & Wieser提出鱼类在长期饥饿状态下对其自身储存能量的利用上有两方面的适应:一方面降低代谢水平以节约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将代谢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以保证在重新获得食物供应或面临其它环境胁迫时能产生适当的应激反应。张波等认为鱼类的代谢水平在饥饿过程中出现阶段性变化,就是这两种相互拮抗的适应性反应发生交替变化所致。

2.饥饿对鱼类机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在饥饿状态下,鱼类代谢机能发生变化,通过降低代谢水平,利用自身贮能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不同种类的鱼,由于食性、生活方式、摄食饵料质量和身体结构等差异,对

饥饿的适应调节有所不同。鱼类在饥饿开始后,基础营养物质发生分解,水分实际含量下降,但百分含量增加,糖类作为能量贮存物质首先在短时间内被分解,然后利用脂肪,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而且一般是在脂肪被大量消耗以后。黑鲷白肌中脂肪含量在饥饿2d后就有所下降,但白肌蛋白质不变;15d后蛋白质才显著降低。草鱼鱼种饥饿时主要消耗糖类和脂肪,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这表明鱼类在饥饿初期主要利用脂肪作为能源,随后才动用蛋白质。有些鱼类,主要是以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张波等发现真鲷在20℃下饥饿15d,体重下降7.05%,鱼体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表明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以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

许多研究表明,饥饿状态下,鱼体生化成分的变化有相似之处,即总的变化趋势是脂肪、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减少,而水分、灰分含量上升,饥饿时间越长,其变化程度就越大。刁晓明等发现饥饿40d 的白鲫,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粗蛋白在40d中消耗了总蛋白的7.54%,粗脂肪的50.94%作为能量物质被消耗。南方鲇幼鱼在27. 5℃下饥饿60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灰分含量和水分含量明显上升。饥饿15d的草鱼鱼种,肝脏和肌肉的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含量升高,肝糖原和白肌糖原含量均低于正常投喂组。陈晓耘研究了饥饿南方鲇幼鱼的血液,结果表明,饥饿鱼血液中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的浓度均极显著低于正常鱼。Weatherley和Gill推测体重增减,可能是鱼体干物质的变化,特别是脂类的变化。Kim和Lovell认为,斑点叉尾鮰躯体含脂量在饥饿过程中明显减少。

在饥饿过程中,不同鱼种对身体贮存营养物质的利用种类和次序

各有差异。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优先将蛋白质作为能量物质,然后利用脂类;草鱼在饥饿中能较好的利用糖类作为能源;斑鮰在饥饿时主要利用脂肪作为能源,肌肉和肝脏中的蛋自质含量几乎保持不变;欧洲鳗鲡在饥饿状态卜主要利用蛋自质和脂类;美国红鱼饥饿过程中主要利用脂类作为能量的补充;自斑狗鱼和尼罗罗非鱼主要消耗脂肪和糖原;鲑鳟类在饥饿早期先利用蛋自质,然后动用脂类,而欧洲河鲈对能源物质的动用顺序还受温度的影响,15℃时主要利用蛋白质,20℃时主要消耗糖原。

饥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正常投喂,鱼体生化组分的积储亦有所不同。Jobling等认为处于补偿生长阶段的鱼与正常鱼在身体成分的合成上有所不同。虹鳟主要是脂类含量增加;鲶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含量同时升高;草鱼鱼种饥饿后再投喂,主要是脂类和糖类增加,蛋白质增加不明显。美国红鱼、真鲷和南方鲇饥饿后恢复正常投喂,身体的各生化组分在短期内均能恢复与正常组一样,饥饿处理不影响鱼体的营养质量。

另外,投饵次数和时间,也会对鱼类生化成分产生影响。Juhani 认为限制食物总量使得一些优势个体垄断食物,结果比劣势个体长势好,从而造成同一种群个体分化,并且阻碍了劣势个体生长,改变了身体生化成分的组成。Johani研究投饵次数和时间对二龄虹鳟的影响时发现:TW组(每周2次投饵,每次4h)经过2周饲养,脂肪含量下降(低于初始值),而DB组(每天1次,每次30 min)和对照组(每天2次,每次4h)的脂肪含量上升,4个月后,TW组的脂肪含量略高于初始值,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至153d(限食结束)时,对照组和TW组在水分、蛋白质、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北极红点鲑和虹鳟在最低投饵次数下,脂肪百分含量最低。对于鲽,投饵次数对体脂肪

含量没有影响。

3.饥饿对鱼类组织结构的影响

组织学是定性描述鱼类营养状况比较常用的方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灵敏、客观、容易解释,材料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收缩也不需要校正。研究表明:饥饿的鱼呈现出广泛的组织学衰退,消化系统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胃壁变薄,肠管收缩,肝胰腺萎缩,肝索消失,肝细胞变小。肠粘膜不连续,不紧密,细胞不规则,胞间有空隙,杯状细胞减少。上皮细胞高度严重下降,刷状缘萎缩,不光滑,甚至脱落。结缔组织减少等。

饥饿鲱鱼的肠严重衰退,其结缔组织膜分解,肠上皮细胞的高度下降;虹鳟在饥饿期间其肠绒毛的高度下降,肠横切面积小,而食道的组织结构受饥饿影响较小。饥饿的南方鲇仔稚鱼消化道上皮细胞的高度下降,微绒毛退化,胃腺不发达,十二指肠及小肠上皮细胞内脂质空泡消失,直肠上皮细胞内嗜酸性颗粒减少。饥饿鲽鱼肝脏横切面明显萎缩。南方鲇在饥饿过程中胃粘膜高度下降,胃壁肌肉层明显变薄。各层组织,特别是肌肉层有结缔组织增生和崩溃疏松的现象;肝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增大;仔鱼肝细胞内脂质积累,到饥饿后期,部分细胞核仁解体;稚鱼肝细胞内贮存的脂质迅速消失,细胞由多角形变为圆形。胰脏组织变得致密,腺泡小叶分界不清,腺泡萎缩,其分泌物减少或消失。饥饿10、15d的美国红鱼胃壁变薄,幽门盲囊变小,肠管收缩,呈透明状,肝胰腺萎缩,呈姜黄色,胆管呈深绿色;且组织变化较明显:皱壁和上皮细胞高度均减小,分泌颗粒减少;胃腺细胞收缩,结构不完整;幽门盲囊长度和直径变小;肠直径也变小,微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体积缩小;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饥饿致死的鲢、鳙鱼苗肠粘膜

细胞核膜分离,具空腔;细胞器萎缩、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酶体呈空泡状;内织网解。

饥饿导致肌肉组织的变化也较大,如肌纤维体积及横切面积减小,肌细胞线粒体总体积下降,肌肉组织内血管缩小等。这些变化使肌细胞外空间增大,肌肉组织含水量上升。肌肉的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发现:饥饿条件下,肌肉中肌纤维散乱排列,由于肌细胞收缩,肌纤维相互间隙增大。Love等发现鳕鱼虽然在饥饿过程中肌肉蛋白质被分解利用,但肌节的结缔组织却增多以保持机体的完整性。

饥饿对鱼类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也有影响。陈晓耘等研究了饥饿南方鲇幼鱼血细胞变化,发现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红细胞的长径显著得大于正常鱼,短径变化则不明显。

4.饥饿对鱼类消化酶的影响

饥饿时,鱼类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通过调节自身各种酶的活性,达到积极利用体内的贮存物质,得以维持生命。

影响酶液分泌量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盐度、食物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酶液的量随食物的摄入而立即升高,而且可在瞬间达到最大值。但酶的活性变化不一样,鱼类酶的活性在摄食后4h达到最大,此时酶的活力最强,消化能力最强。另外,饥饿的程度、鱼体的大小、鱼的种类对酶活性也有影响。饥饿6周的白鲟苹果酸酶活性比饥饿6周虹鳟的苹果酸酶低。Bastrop也发现虹鳟(90克)禁食5周组中4种以烟酰胺腺嘌呤(NADP)为辅酶的酶活性比限食(投饵量为活重的2%)5周组酶活性低,降低的程度比大的虹鳟(300克)大。

关于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很多,大多集中于影响酶活力的因素、酶活力的测定等。陈品健等研究了真鲷幼鱼消化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

系,发现在18—38℃范围内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叶元土等发现温度和pH值对南方大口鲶、长吻觤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和淀粉酶各有自身最适的温度和pH值。桂远明等报导,鲢、鳙、草、鲤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最适温度为45—55℃,淀粉酶为30—35℃,脂肪酶为25—30℃。宋昭彬等在研究饥饿对南方鲇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学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南方鲇稚鱼胃腺收缩,酶原颗粒逐渐减少。池田·川本信对鲤肠消化酶活性与绝食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酶种类不同,其变化不同。蛋白酶活性在饥饿5天逐渐上升,以后慢慢下降,麦芽糖酶活性在饥饿15天慢慢下降,然后再上升。但是,淀粉酶活性在饥饿5天内显著上升,然后急速下降。Hofer等也曾研究了拟鲤、红眼鱼的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季节变化,季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环境温度和不同的天然饵料组成方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鱼类饥饿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涉及到许多领域。关于鱼类饥饿的研究,对鱼类自然资源的保护、水产养殖、苗种培育以及利用补偿生长现象获益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均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也引起更多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正在向着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鱼类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填空 1、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有四个方面,它们是()、()、()和()。 2、生理学既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和()两类。 3、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征包括()、()和()。 4、机体对各组织器官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和()。 5、机体机能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机制,但体液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生理机能活动的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机制具有()和()现象,这对于保证生理机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6、器官、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或()。 7、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 8、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9、电刺激从机体分离出来的神经、肌肉等组织所产生的反应不是反射。() 第2章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填空 1、组织的兴奋除分别要求有一定的()和()外,还要求有一定的()。 2、常用的兴奋性指标有两种:阈强度和时值。阈强度愈低,意味着组织愈容易被兴奋,即兴奋性愈();反之,阈强度愈高,则兴奋性愈()。与阈强度相似,时值小表示兴奋性();时值大表示兴奋性()。 3、哺乳动物的粗神经纤维为例,继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组织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变化经历4个时期,它们依次是()、()、()和()。 4、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向的,而通过突触传递是()向的。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递质是(),终板膜的受体为()型受体,其阻断剂是()。 5、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的结构和机能联系部位,叫做()。 6、静息电位是()的平衡电位。 7、总时程0.14ms,舒张期0.09ms,则临界融合频率为()。 8、神经动作电位中,峰电位代表了组织的()过程,而后电位与()有关。 9、生理学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刺激形式是()。 10、可兴奋组织发生兴奋反应和兴奋传导的标志是(),它在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的形式传导的。 11、在静息状态下,膜对()有较大的通透性,对()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2、欲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三个方面达到最小值。 13、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肌肉收缩时,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者,称为()。 14、神经纤维上任一点兴奋时,冲动可沿纤维向()传导,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 15、静息状态下,膜两侧Na+、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与()活动有关,静息电位主要是()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6、门控通道根据其开放和关闭的原理不同可将他们分为:()、()和()。 17、可兴奋细胞包括()、()和()。 二、判断题 1、直接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引起肌肉收缩是一种反射。() 2、局部兴奋无不应期,可发生总和,达到一定程度爆发动作电位。()

鱼类饥饿生理与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鱼类的饥饿生理和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王晓娟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361005 1.1饥饿对鱼类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1.1饥饿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生长是指鱼类体质量、体长、体成分以及能量等的数量变化过程,是摄入含能物质、同化自身和异化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Brett,1979),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饥饿胁迫对鱼类生长,尤其是对其早期阶段的生长影响显著(Dou et al,2002;Gisbert et al,2004;Pe?a et al,2005;Dou et al,2005;Shan et al,2008a;Shan et al,2008b;Shan et al,2009)。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体质量、内脏质量、内脏比、肥满度等指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饥饿影响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刘波等,2009)。 在自然界中,由于摄食者和被摄食者存在时空分布格局的差异,以及季节的演替、疾病的危害、环境的突变和种间种内的竞争等原因,多数动物经常面临食物资源的匮乏,造成生长停滞,甚至出现负生长现象,这种因食物短缺或营养匮乏的鱼类在食物供给恢复正常后经常表现出一种快速生长,称为鱼类的补偿性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或获得性生长(catch–up growth) (Miglavs & Jobling,1989;Jobling et al,1994;Zamal & Ollevier,1995),也有人认为这种因食物限制抑制动物生长,而后恢复投喂时发生的动物体快速生长现象被称作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更合适(Jobling,2010)。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存在补偿生长现象。杂交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 × L.macrochirus)“饥饿-饱食”实验发现,循环投饵组的鱼绝对生长率是对照组鱼的2倍(Hayward et al,1997)。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饥饿后恢复投喂,其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同时提高,表现出补偿性生长现象(王沛宾等,2005)。大西洋庸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L.)短期饥饿(2 w-5 w)再投喂后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均提高,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Heide et al,2006)。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饥饿再投喂后摄食率也大大增加,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吴蒙蒙,2008)。饥饿5 d和10 d 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而饥饿15 d 的仅产生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楼宝,2008a)。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吴蒙蒙等,2009)。点带石斑鱼(Epin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饥饿2 d后恢复投喂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能力,而饥饿超过2 d的幼鱼仅呈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这种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彭志兰等,2008)。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Bleeker)幼鱼饥饿4 d、8 d后恢复投喂时存在完全补

鱼类生理学例题及答案

《鱼类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尿液生成过程包括,,。 2、肾小体包括和两部分。 3、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 4、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心血管调节基本中枢在。 6、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7、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_,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________________。 8、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9、胃液主要有4种成份,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压、压和压的代数和; 12、高原居民和动物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是由于而导致肾脏产生增多形成的。 13、鱼类的正常起搏点是,而哺乳类的正常起搏点是。 14、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前者主要分泌、性激素,后者分泌()和。 15、球旁器包括、和球外系膜细胞,其中肾素由()分泌。 16、醛固酮的生理意义是、和。 二、判断题) 1、正常情况下终尿约占肾小球过滤量的10%。 2、肾小管对H+的分泌和对NH3的分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最明显的是心室收缩期。 4、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肠较短,植食性鱼类肠较长。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C a2+除由终末池释放进入肌浆外,尚需细胞外液提供。 6、心肌也属于横纹肌,所以和骨骼肌一样也能产生强直收缩。 7、肾素的生理意义是使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Ⅱ。 8、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肺的扩张与回缩。

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

常见生理参数的测量范围 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将生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2. 放大器和测量电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转换、调整。 3.数据处理和记录、存储、显示装置。 低频电流对人体的三个作用:产生焦耳热;刺激神经、肌肉等细胞;化学效应。这些作用使组织液中的离子、大分子等粒子振动、运动和取向。 在整体情况下,由感知电流造成的电击称为宏电击(0.7~1.1mA),通常指加于体表引起的电流效应。 由感觉阈以下的电流所造成的电击,成为微电击,通常指电流直接加到心脏产生的电流效应 临床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方法在头皮上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EEG。周期:正常值为8~12HZ 脑电图的分类:(1)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振幅为20~100uV,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 (2)β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为18~30HZ,振幅为5~20uV,是一种快波,它的出现意味着大脑比较(3)θ波:频率为4~7HZ,振幅为10~50u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4)δ波: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是出现,频率是1~3.5HZ,振幅为20~200uV。根据脑电与刺激之间的时间关系,可将电位分为特异性诱发电位和非特异性诱发电位。在临床上一般只进行特异性诱发电位的检查,简称EP。EP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 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有: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事件相关电位ERP。 肌电图记录的是不同机能状态下骨骼肌的电位变化肌肉的生物电活动形成的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肌电图EMG,肌电活动是一种快速的电变化,它的振幅是20uV到几个毫伏,频率为2Hz~10kH 所谓运动电位就是用来表示肌肉基本功能的单位,它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所支配的肌纤维构成的,运动单位为肌肉活动的最小单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 临床上血压测量技术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测量: 直接通过传感器在血液中测量,有创。 间接测量: 测量血管壁压力,无创。 常用血压计:1)水银血压计2)无液血压计3)数字式血压计 直接式血压测量心导管术:用心导管从手臂的肘正中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及颈动脉、股动脉等血管的切口插入血管借助X线透视技术监视导管尖端的位置使其进入待测部位测量血压的微型传感器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6个重复。 株高: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6个重复。 2.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0.5g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1.5ml的Tris-HCl(pH7.4)抽提,将抽提液转移到2ml的EP管中,于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保存在-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法):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 样品),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X代表OD595),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蒽酮+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空白对照(1ml蒽酮+180ul ddH2O),测定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Y=0.0345X+0.0204(Y代表OD625,X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蒽酮配方:称取100mg蒽酮溶于100ml稀硫酸(76ml浓硫酸+30mlH2O).注意:浓硫酸加入水中时,一点一点递加,小心溅出受伤。 丙二醛(MDA)测定: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丙二醛可与硫代巴比妥(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但该反应受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可计算出MDA含量。MDA的计算公式为:MDA(umol/L)=6.45OD532-0.56OD450. 反应体系为:400ul 0.6%TBA+350ul H2O+50ul样品,80℃水浴10min后,测OD532和OD450。对照用Tris-HCl. 0.6%TBA配方:称取硫代巴比妥0.6g,溶于少量1M NaOH中,待其完全溶解后用10%TCA(称取10gTCA三氯乙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待其溶解即可)定容至100ml。 H2O2测定(二甲酚橙法):样品反应体系(82ul溶液A+820ul溶液B (A:B=1:10)+150ul样品提取液),30℃水浴30min,测OD560。标准曲线为:Y=0.01734X-0.0555(Y代表OD560,X代表H2O2含量)

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20卷第4期大连水产学院学报Vol.20No.4 2005年12月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Dec.2005 文章编号:1000-9957(2005)04-0290-05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能量代谢的影响 邢殿楼,张士凤,吴立新,刘靖,蔡勋 (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摘要:研究了饥饿(20d)和再投喂(5d)条件下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耗氧率、CO 排 2出率及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泥鳅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即从饥饿开始时 的200!g/(g?1)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38!g/(g?1),下降了31%;CO 排出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 2 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200!g/(g?1)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20!g/(g?1),下降了40%;排氨率则 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6.049!g/(g?1)升至饥饿结束时的7.808!g/(g?1), 增加了29.1%;氧氮比(O/N)表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泥鳅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动用脂肪和蛋白质 作为主要能源,而后主要利用蛋白质;呼吸熵(RO)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恢复投喂后5d,耗氧 率和CO 排出率明显上升,均达到饥饿初始值(180!g/(g?1))的90%;排氨率继续上升,达到 2 9.208!g/(g?1),比饥饿初始值提高了52.2%;O/N和呼吸熵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泥鳅;饥饿;再投喂;能量代谢 中图分类号:O493.8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饥饿对鱼类代谢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一些研究[1~4],其中多数是研究整个饥饿阶段鱼类代谢率的变化,而很少研究恢复投喂阶段鱼类代谢率的变化特征[5]。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食性杂,抗病力强,生长快,价格高,是一种非常适合养殖的经济鱼类和试验鱼材料。本文作者研究了泥鳅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的代谢率,探讨了泥鳅对饥饿的适应能力,旨在为鱼类能量学理论研究和该鱼的人工养殖提供新的资料。 !"材料与方法 !#!"试验鱼来源和暂养 试验于2004年4月14日至5月11日在大连水产学院鱼类实验室进行。试验用鱼购于大连市长兴市场,体重为(11.6212.22)g。选择其中健壮活泼个体分别放入2个聚乙烯水槽(200L)中,每个水槽放100尾,驯养1周后开始试验。驯养期间日投喂1次(饲料配方见表1),日换水量为1/3,水温保持在(17.510.5)C。试验用水为自来水,需经241充分曝气。 !#$"试验方法 试验开始前对泥鳅停食2d,以排空粪便。饥饿期为20d,恢复投喂期为5d。试验期间每5d取样1次,每次随机取出20尾分别放入10个呼吸瓶(约6.5L)中,每瓶2尾,用保鲜膜将瓶口封好,放入控温水槽中,水温控制在(18.010.5)C,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瓶。维持51后(保证瓶中溶氧在5mg/L以上),取水样进行测量。 排出率及排氨率的测定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用奈氏试剂法测定氨氮,通过1.2.1 耗氧率、CO 2 收稿日期:2004-11-29 基金项目:大连水产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03) 作者简介:邢殿楼(1953-),男,高级实验师。E-mail:xingdianlou@https://www.360docs.net/doc/3510218205.html,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精)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 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 :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 6个重复。 株高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 :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 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 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 6个重复。 2. 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 和 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 0.5g 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 ,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 1.5ml 的 Tris-HCl (pH7.4 抽提, 将抽提液转移到 2ml 的 EP 管中, 于 4℃, 12000rpm 离心 15min , 取上清, 保存在 -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 、可溶性糖和 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 法 :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样品 , 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 。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 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 X 代表 OD595 ,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 蒽酮 +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 ; 空白对照 (1ml 蒽酮 +180ul ddH2O , 测定 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 : Y=0.0345X+0.0204(Y代表 OD625, X 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鱼类生态学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鱼类生态学试卷 (课程代码 322075) 一、名称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年轮 年轮(nián lún,annual ring)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鱼类中鳞片年轮指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 2. 瞬时生长率 就是当时间间隔趋于零时,为单位时间内某一生长指标的变化量 3. 繁殖力 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在统计怀卵数量时,通常只统计成熟的卵粒,不计算较小的卵母细胞。但也有认为凡是开始积累卵黄的小型和中型卵都应计入。 4. 日粮 是指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 5. 排卵与产卵 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6. 丰满度 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7. 成熟系数 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 8. 临界期 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时期称为临界期. 9. 洄游 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10.生态演替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 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二、填空题 ( 每空0.5分,共15分 ) 1. 鉴定鱼类的年龄多采用鳞片,此外还有脊椎骨、腮盖骨、 匙骨、鳍条和耳石等硬组织作鉴定材料。 2. 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的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 下三类:_肉食性_____,___草食性______,____杂食性__ 。 3. 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鱼类饵料成份的方法。 4. 分析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是划分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重要依据。 5. 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标志放流法__。 6. 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划分为热水性、温水性 和凉水性三类,鲤、鲫鱼属于温水性。 7. 鱼类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8. 取得鱼类生长速度资料的途径有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 长退算法等。 9.解剖一尾体重 5kg 的雌草鱼,内脏重 1000g ,卵巢净重 800g ,每 4g 卵巢 经计数为2660粒卵,其性腺成熟系数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 为、。 10. 11.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包括胚胎期、仔鱼期和三个发育期。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只能用来划分特定区域中某指定鱼类的生长阶段的指标是 A 。 A: 生长指标 B: 生长常数 C: 生长速度 D: 生长方程 2. 我国鲢鳙的幼苗在保持含氧充足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超过100mg/l时,便出现 C 现象。 A: 呼吸困难 B: 立即死亡 C: 引起死亡 D: 昏迷仰卧 3. 生活于静水湖泊或池塘中的几种鲤科鱼类溶氧的要求夏季在 B 时已足够。 A: 2--0.5mg/l B: 4mg/l C: 5--6mg/l D: 0.5--3mg/l 4. 下列鱼中 A 为热带鱼类。 A:大麻哈鱼 B:革胡子鲶 C:大黄鱼 D:鲈鲤 5. 下列鱼中 C 是第一次产卵后即绝大部分死亡。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的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而鱼类摄食量也受诸如鱼体自身、水体环境、饲料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鱼体自身因素 l、食性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影响着摄食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呈现以下状况:草食性的鱼>杂食性的鱼>肉食性的鱼,例如草鱼的投饲率一般在5%左右,而青鱼为3%左右。 2、胃及消化道容积和食性不同: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有的鱼无胃,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道很长,一般为鱼体长的6-7倍,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一般为鱼体长的1/3—3/4,杂食性的鱼类居中,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草食性鱼>杂食性鱼>肉食性鱼。另外空腹状态也与摄食量大小有关,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才重新开始摄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3、鱼类的生理状态: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但长期饥饿会抑制食欲。繁殖期间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因此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锻炼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4、鱼类适应性能力: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响摄食水平。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也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鱼的摄食量。

5、群体效应:在鱼群体中摄食活动存在强烈的模仿和竞争意识,群体摄食量强于单体摄食水平,但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时则降低摄食水平所以在养殖时要有效的控制水体载鱼量达到最佳状态。 二、环境因素 1、水温: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一般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则鱼的摄食量也相应随之变化。夏季摄食量最大,而冬季水温小于10℃时鱼则停止摄食。 2、溶氧:在高溶氧的水体中鱼类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报酬也高,因为鱼的摄食量随着溶氧的增高而增加,所以要求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若溶氧在4mg/L则鱼的摄食量减少l2%,在3 mg /L时减少26%,在2mg/L减少51%,在lmg/L时基本上停止摄食。 3、透明度:大多数鱼靠视觉来摄食,只有少部分靠嗅觉和味觉,那么水体中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摄食水平,一般透明度越大,养殖水体中光线越好,鱼的摄食量越多,相反则减少。 三、饲料因素 1、饲料组成:饲料的质量与鱼类的摄食量有关。一般来说,饲料的质量越高即营养水平高,则鱼的摄食量则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另外在某些鱼用饲料中加入一些诱食剂及一些着色剂可以提高鱼的嗅觉味觉以及视觉的敏感性,相应地提高鱼的摄食量。 2、饲料类型:颗粒饲料大小的不同直接影响鱼的摄食量大小。一般鱼配合饲料都要制成颗粒饲料(鳗鱼除外),颗粒饲料粒度的大小须根据鱼的口径的大小而制成大小不一的颗粒。一般鱼苗阶段颗粒最小,鱼种居中,成鱼最大。另外根据鱼的食性的不同和生活水层的不同可制成不同性质的颗粒类型,如上层鱼可制成漂浮颗粒饲料,中层

土壤生理生化参数测定方法大全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土壤过氧化氢酶,高锰酸钾滴定法(周礼恺,张志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1980,11(5):37-38.) (1)所用试剂 ①0.3%的过氧化氢(现配):1ml过氧化氢(30%)定容至100ml ② 1.5M硫酸:80ml浓硫酸定容至1L ③0.02M高锰酸钾(最多保存2周):3.16g高锰酸钾定容至1L (2)测定步骤 ①取2g过1mm筛的风干土样,置于100ml锥形瓶中,然后注入40ml蒸馏水和5ml0.3%过氧化氢。另设对照(往瓶中注入40ml蒸馏水和5ml0.3%过氧化氢,不加土样)。 ②将瓶塞紧,置于120次/分钟往返式摇床上(温度调至25度,放干水),震荡20min。停止震荡,注入5ml1.5M硫酸以终止反应。将瓶中内容物用定量滤纸过滤。 ③取25ml滤液用0.02M高锰酸钾滴定至微红色。(对照,将5ml0.3%过氧化氢与40ml水、5ml1.5M的硫酸混合,取25ml该混合液,用0.02M的高锰酸钾滴定至微红色)。 (3)结果计算 从用于滴定原始的过氧化氢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A)中,减去用于滴定土壤滤液的高锰酸钾的量(B),获得的差(考虑高锰酸钾滴定度的校正值T)即为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A-B)﹡T。 过氧化氢酶活性以20min1g干土的0.02M 的高锰酸钾的ml数表示,单位0.02M MnkO4ml/20min·g

蔗糖酶,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75-276.) (1)所用试剂 ①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称2.5g二硝基水杨酸,溶于100ml2M氢氧化钠(8gNaOH溶 于100ml水)和250ml水中,再加150g酒石酸钾钠,用水稀释至500ml(不能超过7d)②PH5.5磷酸缓冲液:1/15 mol/L磷酸氢二钠(23.87 g Na2HPO4·12H2O溶于1 L蒸馏水 中)25mL加1/15 mol/L磷酸二氢钾(9.078 g KH2PO4 溶于1 L蒸馏水中)475mL即成。 ③8%蔗糖溶液:8g蔗糖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④甲苯 ⑤标准葡萄糖溶液:将葡萄糖先在50-58 ℃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然后取500 mg溶于100 mL苯甲酸溶液中(5 mg/mL),即成标准葡萄糖溶液。再用标准液制成1 mL含0.3-1.3 mg 葡萄糖的工作溶液。(即吸取5mg/ml的标准液3、5、7、9、11、13ml定容至50ml)标准曲线绘制:取1ml不同浓度的工作液,并按与测定蔗糖酶活性同样的方法进行显色,比色后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成标准曲线。 (2)操作步骤 ⑥称5 g风干土,置于50 mL三角瓶中,注入15 mL8%蔗糖溶液,5 mL pH 5.5磷酸缓冲 液和5滴甲苯。 ⑦摇匀混合物后,放入恒温箱,在37 ℃下培养24 h。到时取出,迅速过滤。从中吸取滤 液l mL,注入50 mL容量瓶中,加3 mL 3,5-二硝基水杨酸并在沸腾的水浴锅中加热10min,随即将容量瓶移至自来水流下冷却3 min。 ⑧溶液因生成3-氨基-5-硝基水杨酸因而呈橙黄色,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0 mL,并在分 光光度计上于波长508 nm处进行比色。 ⑨为了消除土壤中原有的蔗糖、葡萄糖而引起的误差,每一土样需做无基质对照,整个 试验需做无土壤对照。 (3)结果计算 蔗糖酶活性以24h后1g土壤葡萄糖的毫克数表示:葡萄糖(mg)=a﹡4 式中a表示从标准曲线查得得葡萄糖毫克数4表示换算成1g土的系数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 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应 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 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100fL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参考值:27~34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16~354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 贫血形态学类型MCV(fl) MCH(pg) MCHC 病因举例 正常细胞性贫血82~95 27~31 320~360 急性失血,溶血,造血功能低下,白血病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Siemens Advia 系列生化仪参数详解

Siemens Advia 系列生化仪参数详解 本详解主要针对的是市场上常见的四种西门子机型:ADVIA1200/1650/1800/2400。大致分为五个章节:简介、基本参数介绍、读点前移、前带监测、参数设置。 一、简介: ADVIA1650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拜耳生化仪,虽然师出日本,也是日本电子制造,但还是能看出拜耳的设计理念在里面。后来拜耳被西门子收购,ADVIA生化也保留了下来。 ADVIA系列生化仪都是将ISE作为标配安装,ADVIA1200生化速度是800测试每小时,ISE400测试每小时;ADVIA1650和升级版1800的生化速度都是1200测试每小时,ADVIA2400的生化速度是1800测试每小时。 Advia系列的操作控制软件都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所以延续性较强。加上西门子特有的流水线兼容性,使ADVIA系列的生命力变得异常顽强,在国内流水线市场里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在ADVIA老版本的程序中,是支持四种试剂的,也就是R1、R2、R3和R4;但在后续版本中,四种试剂变为2种,只有R1和R2,这一点厂家并没有说明为什么。 所有的Advia系列,都是两个试剂盘,两个试剂针,反应盘是单盘,塑料反应杯,一根样本针。除ADVIA1200外,都有一个稀释盘和稀释样本针,稀释样本针将原始样本加入到稀释样本盘中,按照最高可达1:75的比例进行样本稀释,然后通过样本针将稀释后的样本转移到反应盘中。同样,在反应盘上也可以进行最高1:75的样本稀释,这样二者相乘,样本的稀释比例高达1:5625。稀释样本盘也是塑料杯,有自己单独的搅拌器、冲洗站。 ADVIA的试剂也可以进行稀释,所以节省试剂。但由于设计理念的关系,其孵育介质有孵育油,也就是油浴。3M生产的孵育油价格较贵,而且需要半年更换。除常规的清洗剂外,反应杯空白比色也需要单独的活化剂,加上稀释样本或试剂用的生理盐水,总体下来ADVIA 的耗材较多,而且总成本也不少。 所有的ADVIA系列都是R1+S+R2方式。反应时间可选择:3分钟、4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长程反应21分钟和31分钟。 ADVIA1200没有稀释样本盘,所以样本直接被转移到反应杯上。加样速度4.5秒,读点13.5秒,R1+S后读第一点,10分钟反应读点42个,R2在19点前加入。 反应杯总数231个,反应体积为80-430ul,R1和R2加入体积范围在5-300ul之间。反应时间可选择:3分钟(最后读点14)、4分钟(最后读点18)、5分钟(最后读点21)、10分钟(最后读点42)、15分钟(最后读点63)、长程反应21分钟和31分钟。 ADVIA1650和1800加样速度为3秒,读点时间是6秒,R1+S后读第一点,10分钟反应读点98个,R2在49点前加入。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并且,很多生物在出现缺水时都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症状,特别是植物最明显。植物常常遭受的有害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缺水,当植物消耗的水分无法从外界得到补充时,就会使植物体内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如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 (H 2O 2 )、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GSH)等的含量。实验通 过分光光度计分别在不同的波长中测出吸光率,间接计算出其含量,我们通过测定这些指标含量的变化就可以知道干旱对植物的损伤有多严重。植物经常遭受干旱胁迫的危害,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3%,而中国更为严重,约占51.9%,因而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尤为重要。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小麦受 到干旱胁迫时,小麦幼苗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 2O 2 )、多酚 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升高。 关键词:干旱、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 2O 2 )、多酚氧化酶(PPO)、 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GSH) 1.引言 1.1干旱及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干旱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为256.6×104km2,占国土面积的26.73%。在我国各干旱省份中,云南又属于干旱的省份之一。对植物影响的诸多自然因素中,干旱占首位。因此研究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就尤为重要,以利于应用于农作物上。在农业上可以采取植物的各种抗旱机制来抵抗干旱对农作物的损伤,才不致使庄稼减产,利于丰收。那么,究竟什么算干旱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定义吧! 当植物耗水大于吸水时,就会使组织内水分亏损,简而言之,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称为干旱。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土壤干旱时,植物生长困难或完全停止,受害情况比大气严重。我国农业每年受旱灾面积达2500多万km2。[1] 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全世界由于水分亏缺导致的减产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摘要:从必需脂肪酸种类、对鱼类的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脂肪研究和合理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种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脂类不仅是生物的能量储存库,而且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与细胞识别和组织免疫有密切关系;此外,脂类物质参与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那些为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等。通常认为,必需脂肪酸必须符合下列特定的分子构型:1)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链结构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2)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CH3数起的第六与第七碳原子之间。必需脂肪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不能由动物自己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由饲料中提供。鱼虾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饲料中吸收,但鱼虾具有将亚油酸和亚麻酸转化为同系列更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1.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大多动物体内能够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 (C18:3)。一般鱼体本身只能合成n-7、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生存和生长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种类而异。不同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有关。温水性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与冷水性鱼类差别很大,冷水性鱼类需要的n-3序列数量>n-6序列的数量。虹鳟饵料中添加C18:3n-6或C18:3n-3,会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同时使用这两种脂肪酸比单独使用促生长效果更好。鲤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饲料的1%。鳗鲡与虹鳟和鲤鱼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鳗鱼丽添加C18:3n-3后生长显著改善,这与虹鳟相似。添加C18:3n-6和C18:3n-3有相加效果,这与鲤鱼相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饵料的5%左右[1]。德国柏林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1]对虹鳟幼鱼投喂富含十八碳三烯酸 (1 8:3n-3 )、十八碳四烯酸主要是廿二碳六烯酸 (22:6n-3 )的商品饲料,证实廿二碳六烯酸是虹鳟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 刘玮等[2]认为团头鲂必需脂肪酸除n-3HUFA之外,还应包括18:2n-6和8:3n-3;团头鲂的18:2n-6的需要量比18:3n-3的量要大;在18:2n-6和 18:3n-3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不同的生发育阶段,对脂肪酸的需要不同。真鲷等海产鱼仔、稚鱼必须直接摄取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才能生长发育[3]。刘镜恪[4]等发现n-3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和存活都有重要影响。高淳仁[5]等认为,n-3 HUFA为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而其中 EPA和 DHA对海水鱼类生长、存活、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 n-3 HUFA的需求量略有不同,而饵料中 EPA与 DHA的比例也是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海水鱼类对不同脂型的脂类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不同。在鱼类繁殖期间,鱼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大于n-6系列的数量,尤其是雌鱼。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鱼类对必须脂肪酸的需要量依鱼的种类而不同。温水性的鲤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比冷水性鱼类低,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