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隗黎丽,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博士,330045,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09-07-06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隗黎丽

在自然界中,由于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鱼类受到饲养密度过大、投喂不及时、投饲不均或投喂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饥饿胁迫现象。饥饿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饥饿可以影响鱼类生长、代谢、组织结构、酶活性等,还可影响血液常规指标以及鱼体的免疫功能,严重时可引起动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诱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1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沈文英等(1999)研究发现,饥饿状态下,草鱼种体

重下降,日体重变化为负值。张为民等(2001)研究发现,饥饿不仅影响鱼体重下降,还可影响草鱼种的肥满度系数。在虹鳟中,饥饿也降低其体重,但肥满度系数下降才是饥饿最明显的指标。刘波等(2009)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鱼体质量、内脏重、内脏比、肥满度等指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饥饿影响了吉富罗非鱼的鱼体生长。

2饥饿对鱼类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对鱼类血液测定的生理指标主要是血红细胞的

脆性、沉降率和比容等,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活性,血糖、血红蛋白、血细胞、白蛋白和血清脂类中的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及K +、

Na +和Cl -的量等。钱云霞等(2002)对饥饿鲈鱼的血液

检测发现,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在饥饿4周时分别为正常值的76.5%和46.0%。沈文英等(2003)发现,饥饿过程中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白细胞数量、红细胞大小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短时间的饥饿银鲫能够保持稳定的代谢水平;而饥饿2周银鲫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降低,饥饿4周时其含量又回升到投喂组水平,表明饥饿初期血液的氧结合力显著下降,鱼体内供氧不足,代谢水平已经降低,而饥饿4周后银鲫自身发生

适应性调节使得含量有所回升。张桂蓉等(2003)在对异育银鲫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不过红细胞沉降率随饥饿时间延长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沈文英结果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饥饿引起血浆蛋白浓度和血液粘度相继下降而造成的。

王沛宾等(2004)发现,饥饿过程中红鳍笛鲷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非常明显,表现为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血液总蛋白的含量在饥饿期间无显著变化,这与陈晓耘(2000)研究南方鲇时的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陈晓耘(2000)测定了饥饿的南方鲇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饥饿使血液中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Na +、K +、Cl -等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鱼;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也显著高于正常鱼。

3饥饿对鱼体免疫的影响

鱼类的免疫主要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细胞

免疫中,血液中的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与机体的免疫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单核细胞渗出血管后进入组织中,可进一步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免疫状态,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作为常规血液学参数,已被推荐应用于免疫学的评价程序。李霞等

(2006)发现,当饥饿时间少于20d 时,红鳍东方鲀外

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白细胞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脾脏中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吞噬力增强,但长时间饥饿后鱼淋巴增殖能力和吞噬力会降低。

一般认为,动物营养不良时,会影响到机体的免疫机能,导致细胞免疫机能下降、体液免疫反应改变等一系列免疫机能的改变。溶菌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溶菌酶活力增加相应免疫能力也提高。孙红梅等(2006)报道,饥饿可造成黄颡鱼抗

菌活力与溶菌酶活性下降,在24d 达到显著降低,鱼体免疫力降低。一氧化氮在免疫系统中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刘波等(2009)研究表明,饥饿

造成吉富罗非鱼血清一氧化氮浓度与溶菌酶活性下降,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

4饥饿对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饥饿过程中,同一个部位不同类型消化酶由于自身性质和要求环境不同,其活力大小变化有所不同。高露姣等(2004)在试验中发现,施氏鲟幼鱼十二指肠中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变化差异较大,蛋白酶活性先较大幅度地上升,然后急剧下降;脂肪酶在饥饿7d后活性下降,继续饥饿,酶活性均下降到不能检测的水平;而淀粉酶是在饥饿1周时活性有所下降,而饥饿14d时,活性上升并超过饥饿前的水平,但整个饥饿过程中活力变化差异并不显著。饥饿过程中,同一类型消化酶在不同组织中活力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钱云霞等(2002)报道了饥饿对各部位蛋白酶活力均有极显著影响。在饥饿1周后,胃、盲囊、肝和肠道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的蛋白酶活力除饥饿4周组与饥饿3周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每周均有明显的下降,不过总体说来肝脏蛋白酶活力下降速度最快。

5饥饿对鱼体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饥饿时鱼体由于消化道长期没有食物刺激,消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必将受到影响。一般正常有胃鱼其胃都有发达的消化腺,其上皮细胞含有分泌颗粒。经长期饥饿的鱼,一般胃腺细胞变小,胞内分泌颗粒减少。如李霞等(2004)研究报道的美国红鱼在饥饿5d后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10d后胃上皮细胞界限不清,纹状缘不规则,胃腺细胞收缩,分泌颗粒减少;15d时胃上皮细胞结构不完整,胃腺杂乱,腺腔成缝状,分泌颗粒更少。Mehner(1994)在研究河鲈(Perca fluviatilis)饥饿代谢时也有类似的发现。肠在鱼消化生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正常结构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为排列拥挤的柱状细胞,游离段有排列整齐的纹状缘,上皮细胞间还有许多杯状细胞。高露姣等(2004)在研究中发现,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饥饿后其肠的横切面积缩小,皱襞变得少而浅,肠表面破损,指状突起萎缩和黏结,分泌物减少;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稀疏、断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而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的现象表明长期饥饿将使得肠上皮结构严重损害。Bis-bal(1995)观察到饥饿后的犬齿牙(Paralichthys denta-tus)肝细胞体积和细胞核明显缩小,中央静脉的管腔也变窄,并伴随肝细胞间隙增大、核缩小、核质崩溃、核仁溶解和核膜边界模糊等亚显微结构变化;也有线粒体水肿,嵴减少,基质变稀等与胃细胞相同的变化。而这种类似于肠上皮细胞的变化也反映出长时间饥饿将引起肝结构的严重破坏。

6鱼饥饿状态下对能量的利用

脂肪和糖元是大多数鱼类主要的贮能物质,鱼类饥饿状态下以消耗这两种物质为主,对蛋白质的利用较少。不同的鱼由于生活方式和身体结构的差异,利用身体贮能物质的顺序是不同的。沈文英等(2002)发现,饥饿状态下白鲫(Carassius auratu cuvieri)在饥饿初期脂肪不被使用或使用量较少,而其它物质使用较多;然而,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脂肪成为主要的能量提供物质。张波等(2000)试验研究发现,真鲷(Pagro-somus major)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以消耗蛋白质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姜志强(2002)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在饥饿时主要利用脂肪来作为能量的补充。一般来说在饥饿期间,硬骨鱼类优先将蛋白质转化为糖类,而软骨鱼类则优先动用脂肪。

鱼类除了对身体贮能物质类型的利用顺序不同外,对不同器官贮能物质动用的先后顺序也不一样。杜震宇(2003)观察到在饥饿条件下,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首先动用其肠系膜脂肪作为能量供应。此外还发现在饥饿过程中,鲈首先动用较大量的肌肉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同时自始至终利用肌肉蛋白作为能源。此外,鱼对饥饿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也有利用顺序,一般情况下,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再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朱邦科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鲢仔鱼饥饿时脂肪酸组成变化很大,主要以十六烷酸为能量代谢基质。Zamal等(1995)发现,非洲胡子鲇对脂肪酸的利用顺序为十四烷酸→十六碳烯酸→十八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最后才动用二十二碳六烯酸。

7小结

探讨饥饿对鱼类生长、代谢等的影响,分析鱼类受饥饿胁迫下的一系列生理生态反应过程与特点,揭示鱼类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对于鱼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殖生产、苗种培育以及利用补偿生长现象获益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33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编辑:沈桂宇,guiyush@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146002.html,)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几种常见的鱼用诱食剂 1.氨基酸及其混合物 氨基酸对鱼类的嗅觉和味觉都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l—氨基酸是水产动物有效的诱食剂,d—氨基酸诱食作用较弱。同一诱食剂对不同动物或同一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甚至完全不同。氨基酸混合物比单 个氨基酸更有效。 2.含硫有机物?穴dmpt?雪 dmpt.bp二甲基—p—丙酸噻亭是一种有效的水产动物诱食剂。dmpt是最有效的诱食剂,可提高鱼类的咬饵频率。在鱼类的味觉和嗅觉器官内可能具有特殊的dmpt感受器。 3.核酸类物质 核苷酸中以肌苷酸最有效,但它的活性受肌苷、腺苷二磷酸和肌酸的影响。 4.甜菜碱 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三甲基内脂。甜菜碱是动物味觉的刺激物之一。甜菜碱的诱食作用还表现在与一些氨基酸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不仅使鱼的味觉对甜菜碱有感受,还能增强鱼对氨基酸的味觉感受,从而增强氨基酸的诱食效果。 5.动植物及其提取物 用蚯蚓作为诱食物可提高对虾的摄食量、采食频率和增重。随着饲料中添加蚯蚓量的增加,黄鳝对摄食的喜好程度也逐渐增加。据推测蚯蚓浆液的诱食作用可能与赖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有关,因为蚯蚓中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将一些动植物的某些成分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后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可改善饵料的适口性,目前已证实枝角类、摇蚊幼虫、蛤子、牡蛎、鱿鱼、竹荚鱼、玉筋鱼、桃江对虾、梭子蟹、丁香、田螺、蚕蛹、蚯蚓等动植物及其提取物有良好的诱食作用,可能是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 大蒜含有独特的大蒜素,具有辛辣味,在鲫鱼饲料中添加0.5%~3%的大蒜素粉,其强烈的气味可促进鱼的摄食活动。用大蒜素饲喂鲤鱼(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其成活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4%、18.4%和10.3%。 6.中草药 某些中草药不仅具有较强的诱食作用,还具有促进鱼类生长及增强抗病力的功效。研究人员根据我国民间常用“阿魏”做钓鱼诱饵的经验,用化学成分与其相似的草作诱饵捕抓黄鳝,效果十分明显。

鱼类饥饿生理与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鱼类的饥饿生理和补偿生长研究进展 王晓娟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361005 1.1饥饿对鱼类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1.1饥饿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生长是指鱼类体质量、体长、体成分以及能量等的数量变化过程,是摄入含能物质、同化自身和异化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Brett,1979),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饥饿胁迫对鱼类生长,尤其是对其早期阶段的生长影响显著(Dou et al,2002;Gisbert et al,2004;Pe?a et al,2005;Dou et al,2005;Shan et al,2008a;Shan et al,2008b;Shan et al,2009)。研究表明,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体质量、内脏质量、内脏比、肥满度等指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饥饿影响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刘波等,2009)。 在自然界中,由于摄食者和被摄食者存在时空分布格局的差异,以及季节的演替、疾病的危害、环境的突变和种间种内的竞争等原因,多数动物经常面临食物资源的匮乏,造成生长停滞,甚至出现负生长现象,这种因食物短缺或营养匮乏的鱼类在食物供给恢复正常后经常表现出一种快速生长,称为鱼类的补偿性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或获得性生长(catch–up growth) (Miglavs & Jobling,1989;Jobling et al,1994;Zamal & Ollevier,1995),也有人认为这种因食物限制抑制动物生长,而后恢复投喂时发生的动物体快速生长现象被称作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更合适(Jobling,2010)。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存在补偿生长现象。杂交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 × L.macrochirus)“饥饿-饱食”实验发现,循环投饵组的鱼绝对生长率是对照组鱼的2倍(Hayward et al,1997)。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饥饿后恢复投喂,其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同时提高,表现出补偿性生长现象(王沛宾等,2005)。大西洋庸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L.)短期饥饿(2 w-5 w)再投喂后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均提高,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Heide et al,2006)。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饥饿再投喂后摄食率也大大增加,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吴蒙蒙,2008)。饥饿5 d和10 d 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而饥饿15 d 的仅产生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楼宝,2008a)。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iety)幼鱼存在完全补偿生长能力,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吴蒙蒙等,2009)。点带石斑鱼(Epin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饥饿2 d后恢复投喂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能力,而饥饿超过2 d的幼鱼仅呈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这种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彭志兰等,2008)。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Bleeker)幼鱼饥饿4 d、8 d后恢复投喂时存在完全补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类鱼类诱食剂 氨基酸分D型、L型和DL型,作为鱼类诱食剂来讲,L型比D型的诱食效果高一倍。 1.L-丙氨酸(L-α-丙氨酸) L-丙氨酸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属于甜味型氨基酸,甜度约为蔗糖的70%。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由蚕丝蛋白质水解制成。制作鱼类诱食剂时建议添加量为0.04-lg/kg,除对虹鳟鱼之外,几乎对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及水产动物都具有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5-20g/瓶)、食品添加剂商店。 2.L-精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水溶液为强碱性,由胶原蛋白质分离制得,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对鲤鱼、鲫鱼、鲂鱼和大麻哈鱼有诱食作用。鲶鱼有暂时性忌避反应。制作钓饵时建议添加量为:0.3-1.5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饲料公司。 3.L-天冬氨酸(L-氨基琥珀酸) 无色透明至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酸味型的氨基酸,难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和酸、碱及食盐水中。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牙鲷有诱食效果,对其他鱼类诱食效果不明显。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4.甘氨酸(氨基乙酸)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用明胶水解经分离制成,甜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几乎所有的海、淡水鱼类和水产动物均具有强烈的诱食效果。建议添加量为 1-2g/kg。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食品添加剂商店。 5.L-组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对虹鳟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6.L-异亮氨酸 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结晶性薄片,苦味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冷乙醇和乙醚。在加工时遇热不受损失(如加工膨化钓饵时)。对泥鳅、牙鲷有明显的诱食性。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7.L-亮氨酸 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苦味型氨基酸。易溶于水、无机酸和碱溶液。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145-l48'C时升华。对鳕鱼有明显的诱食效果。 销售单位:化学试剂商店。 8.L-赖氨酸 赖氨酸非常活泼,受热时易分解破坏,故常使用的L-赖氨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受热后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表1试验用鱼放养表 甜菜碱添加量%00011011013013015015110110箱 号12345678910尾 数40404040404040404040规格(g 尾)7512781378107515811975108217751376107712总重(g )3008 3132 3120 3020 3276 3000 3308 3012 3040 3088 时 间 199516120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阎希柱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鱼类营养学研究的深入,鱼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采用,但作为鱼用饲料添加剂之一的诱食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内酯,其活性结构是盐酸甜菜碱。甜菜碱以前仅限于作为动物营养的甲基供体,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作为人类医学上的恢复胃酸的药物及肝脏保护性冶疗剂等。目前已有美、日、芬兰等国家以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并投入商业应用。甜菜碱对鲑、鳟、大麻哈鱼等具有强烈的摄食反应,芬兰糖业公司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鱼类选用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及作为促摄饵物质是理想的。甜菜碱作为鱼类的饲料添加剂其主要的作用在于诱食,我国目前对甜菜碱作为鱼类诱食剂的研究、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我们于1995年进行了甜菜碱对鲤鱼的促生长效应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甜菜碱购自沈阳石油化工研究院,纯度为97%。鲤鱼购自双鸭市集贤县鱼种场,鱼体健康。 21鱼种的放养 鱼种取回后在一个大网箱中暂养7天,实验为期2个半月,共计75天,鲤鱼在5组1立方米的网箱中饲养,每组网箱2个,互为平行,每个网箱放养40尾鱼。放养情况如表1。 31网箱的设置 试验用网箱规格为120100100厘米,网目为 115厘米有盖。网箱设置处水深3米,10个网箱中并 为一排网箱放入水库,排洪口位于网箱的下方50 米,水流速度小于012米 秒,水流有助于网箱的排 污。每个网箱间隔2米。 41水体状况 红旗水库面积达一万余亩,平均水深3米,虽然 该水库的主要水源安邦河在流入该水库前受到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但经占库区面积1 3的挺水植物区及遍布整个库区的大型沉水水生植物区域的滤净作用,水质良好,透明度达到115米以上。水温为自然水温,实验期间水温为18-24℃,水中溶氧含量为9-10毫克 升,pH 为714-716。 51饲料性状及投喂 每组网箱投喂的饲料配方及营养含量如表2及表3。各组饲料均由绞肉机加工成,经风干后制成直径315毫米大小均匀的颗粒饲料。每天投喂3次,在鱼吃食的情况下投喂,以鱼吃饱而且不浪费饲料为准,日投饵率为体重的2%-4%。 表2饲料配方 组别 原料 12345鱼粉 2020202020豆饼4040404040酵母33333玉米面2020202020麸子14101317131513121218骨粉11111多维11111无机盐11111甜菜碱0 011 013 015 110 表3饲料营养成分 组别1 2 3 4 5 水分61957103712471296181粗蛋白3318833129321873412433182粗脂肪71827189716171657173粗灰分 11124101851112310195111261采用D u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结 果经过75天的饲养,试验鲤鱼的生长结果见表4。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

常用的几款诱食剂钓鱼小药(丁香、蚯蚓粉、 氨基酸等) 为了提高钓获量,饵料中往往添加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将鱼类吸引到饵料周围, 引起鱼类产生强烈的食欲,提高饵料的适口性,以促进鱼类吞食饵料,这类物质称为诱食剂 还有一种神秘的叫法叫做钓鱼小药。 鱼类对某种饵料嗜好程度,是由饵料中含有诱食剂决定的。诱食剂对鱼类的作用是通过 鱼类视觉和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来实现的。栖息于水中的鱼类可根据光的明暗程度和 颜色来区分物体。嗅觉能接受水底浓度化学物质刺激,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而味觉则能感受 化学物质的刺激,通过味蕾的感受作用。因此,实际垂钓中无论窝饵还是钓饵,都要使用一 些诱食剂小药来达到目的。 常用诱食剂的种类 (1)蚯蚓粉,把蚯蚓晒干后制成粉。蚯蚓粉能散发出特殊气味,极易引诱鱼类,刺激 其食欲,是最佳的摄饵刺激物质,对鲫鱼、罗非鱼、鲤鱼、鲶鱼有特效。 (2)氨基酸,氨基酸对鱼类嗅觉及味觉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青鱼、草鱼、鲢鱼、 鳙鱼、鲤鱼、鲫鱼、鳗鱼有很好的引诱作用。 (3)含硫有机化合物,二甲基丙酸噻亭,对鱼类有极强的引诱摄食作用,在天然饵料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DMPT鱼类摄食频率可提高4~6倍,对钓鲫鱼、鲤鱼有奇效。 (4)生物碱,研究表明,有些生物碱(如甜菜碱)对鱼类味觉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与 氨基酸一起使用,对鲫鱼、鲶鱼、鳗鱼、鲤鱼有很好的诱食作用。 (5)丁香,丁香色泽为红棕色或棕褐色,气味芳香浓烈,味辛辣。取丁香10克,置入 一瓶曲酒中浸泡,浓淡可随意,10日即可使用。 (6)小茴香,小茴香有特异香气。取小茴香10克,放入一瓶曲酒中,过10日即可使 用,克添加在钓鲫鱼、草鱼、鲤鱼的诱饵中,效果极佳。

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20卷第4期大连水产学院学报Vol.20No.4 2005年12月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Dec.2005 文章编号:1000-9957(2005)04-0290-05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能量代谢的影响 邢殿楼,张士凤,吴立新,刘靖,蔡勋 (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摘要:研究了饥饿(20d)和再投喂(5d)条件下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耗氧率、CO 排 2出率及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泥鳅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即从饥饿开始时 的200!g/(g?1)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38!g/(g?1),下降了31%;CO 排出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 2 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200!g/(g?1)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20!g/(g?1),下降了40%;排氨率则 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6.049!g/(g?1)升至饥饿结束时的7.808!g/(g?1), 增加了29.1%;氧氮比(O/N)表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泥鳅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动用脂肪和蛋白质 作为主要能源,而后主要利用蛋白质;呼吸熵(RO)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恢复投喂后5d,耗氧 率和CO 排出率明显上升,均达到饥饿初始值(180!g/(g?1))的90%;排氨率继续上升,达到 2 9.208!g/(g?1),比饥饿初始值提高了52.2%;O/N和呼吸熵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泥鳅;饥饿;再投喂;能量代谢 中图分类号:O493.8 文献标识码:A 关于饥饿对鱼类代谢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一些研究[1~4],其中多数是研究整个饥饿阶段鱼类代谢率的变化,而很少研究恢复投喂阶段鱼类代谢率的变化特征[5]。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食性杂,抗病力强,生长快,价格高,是一种非常适合养殖的经济鱼类和试验鱼材料。本文作者研究了泥鳅在饥饿和再投喂状态下的代谢率,探讨了泥鳅对饥饿的适应能力,旨在为鱼类能量学理论研究和该鱼的人工养殖提供新的资料。 !"材料与方法 !#!"试验鱼来源和暂养 试验于2004年4月14日至5月11日在大连水产学院鱼类实验室进行。试验用鱼购于大连市长兴市场,体重为(11.6212.22)g。选择其中健壮活泼个体分别放入2个聚乙烯水槽(200L)中,每个水槽放100尾,驯养1周后开始试验。驯养期间日投喂1次(饲料配方见表1),日换水量为1/3,水温保持在(17.510.5)C。试验用水为自来水,需经241充分曝气。 !#$"试验方法 试验开始前对泥鳅停食2d,以排空粪便。饥饿期为20d,恢复投喂期为5d。试验期间每5d取样1次,每次随机取出20尾分别放入10个呼吸瓶(约6.5L)中,每瓶2尾,用保鲜膜将瓶口封好,放入控温水槽中,水温控制在(18.010.5)C,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瓶。维持51后(保证瓶中溶氧在5mg/L以上),取水样进行测量。 排出率及排氨率的测定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用奈氏试剂法测定氨氮,通过1.2.1 耗氧率、CO 2 收稿日期:2004-11-29 基金项目:大连水产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03) 作者简介:邢殿楼(1953-),男,高级实验师。E-mail:xingdianlou@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146002.html,

鱼类生态学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鱼类生态学试卷 (课程代码 322075) 一、名称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年轮 年轮(nián lún,annual ring)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鱼类中鳞片年轮指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 2. 瞬时生长率 就是当时间间隔趋于零时,为单位时间内某一生长指标的变化量 3. 繁殖力 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在统计怀卵数量时,通常只统计成熟的卵粒,不计算较小的卵母细胞。但也有认为凡是开始积累卵黄的小型和中型卵都应计入。 4. 日粮 是指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 5. 排卵与产卵 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6. 丰满度 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7. 成熟系数 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 8. 临界期 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时期称为临界期. 9. 洄游 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10.生态演替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 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二、填空题 ( 每空0.5分,共15分 ) 1. 鉴定鱼类的年龄多采用鳞片,此外还有脊椎骨、腮盖骨、 匙骨、鳍条和耳石等硬组织作鉴定材料。 2. 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的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 下三类:_肉食性_____,___草食性______,____杂食性__ 。 3. 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鱼类饵料成份的方法。 4. 分析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是划分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重要依据。 5. 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标志放流法__。 6. 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划分为热水性、温水性 和凉水性三类,鲤、鲫鱼属于温水性。 7. 鱼类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8. 取得鱼类生长速度资料的途径有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 长退算法等。 9.解剖一尾体重 5kg 的雌草鱼,内脏重 1000g ,卵巢净重 800g ,每 4g 卵巢 经计数为2660粒卵,其性腺成熟系数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 为、。 10. 11.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包括胚胎期、仔鱼期和三个发育期。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只能用来划分特定区域中某指定鱼类的生长阶段的指标是 A 。 A: 生长指标 B: 生长常数 C: 生长速度 D: 生长方程 2. 我国鲢鳙的幼苗在保持含氧充足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超过100mg/l时,便出现 C 现象。 A: 呼吸困难 B: 立即死亡 C: 引起死亡 D: 昏迷仰卧 3. 生活于静水湖泊或池塘中的几种鲤科鱼类溶氧的要求夏季在 B 时已足够。 A: 2--0.5mg/l B: 4mg/l C: 5--6mg/l D: 0.5--3mg/l 4. 下列鱼中 A 为热带鱼类。 A:大麻哈鱼 B:革胡子鲶 C:大黄鱼 D:鲈鲤 5. 下列鱼中 C 是第一次产卵后即绝大部分死亡。

简析诱食剂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简析诱食剂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自然放养转向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水产饲料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大量的集约化饲养几乎全靠人工饲料。然而,人工饲料与传统的天然饲料相比,其风味和适口性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不同的水产动物其喜好各不一样。在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成分即诱食剂,用来提高饲料产品的诱食作用是当前水产饲料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人们将诱食剂定义为具有使鱼趋向饲料周围的化学物质;而具有促进开始摄食、持续和吞入等一系列摄饵行为的化学物质叫做促摄饵物质。对于鱼类来说具有引诱和促进两种性质的活性物质较多,所以可统称为诱食剂。 1.诱食剂作用的生理机制 水产动物摄食过程分3个阶段:①起始阶段,即发觉和意识到食物刺激和存在;②寻找阶段,即寻找食物位点,并趋向食物,有时猛咬和吞咽;③摄取阶段,即摄入食物并判断食物的适口性、可食性等。水产动物这种摄食行为除受食物的物理刺激如颗粒大小、形状、光泽、颜色和硬度等引起感应外,还会受到饲料中溶出物成分的化学刺激而引起感应,这些化学刺激物就是诱食剂。动物对诱食剂的感应是通过动物的视觉和化学感受器(嗅觉和味觉)来实现的,水产动物的视觉能感受颜色的刺激,可根据光的明暗程度和颜色来区别物体;水产动物的嗅觉能接受水体中低浓度化学物质的刺激,有感受气味的能力,能区别化学物质且极灵敏,其嗅囊内的褶皱能增加其与外界水环境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嗅觉的灵敏度,因此,鱼类利用嗅觉寻觅及辨别食物的能力很强;味觉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通过味蕾而有感觉作用,鱼类味蕾遍布体内外,口、唇、头、尾、触须、鳃、鳍、舌、咽、食道,甚至体表上也有味蕾分布,味蕾依靠完善的结构辨别食物的甜、苦、咸或酸及蚯蚓、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的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而鱼类摄食量也受诸如鱼体自身、水体环境、饲料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鱼体自身因素 l、食性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影响着摄食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呈现以下状况:草食性的鱼>杂食性的鱼>肉食性的鱼,例如草鱼的投饲率一般在5%左右,而青鱼为3%左右。 2、胃及消化道容积和食性不同: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有的鱼无胃,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道很长,一般为鱼体长的6-7倍,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一般为鱼体长的1/3—3/4,杂食性的鱼类居中,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草食性鱼>杂食性鱼>肉食性鱼。另外空腹状态也与摄食量大小有关,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才重新开始摄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3、鱼类的生理状态: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但长期饥饿会抑制食欲。繁殖期间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因此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锻炼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4、鱼类适应性能力: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响摄食水平。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也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鱼的摄食量。

5、群体效应:在鱼群体中摄食活动存在强烈的模仿和竞争意识,群体摄食量强于单体摄食水平,但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时则降低摄食水平所以在养殖时要有效的控制水体载鱼量达到最佳状态。 二、环境因素 1、水温: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一般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则鱼的摄食量也相应随之变化。夏季摄食量最大,而冬季水温小于10℃时鱼则停止摄食。 2、溶氧:在高溶氧的水体中鱼类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报酬也高,因为鱼的摄食量随着溶氧的增高而增加,所以要求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若溶氧在4mg/L则鱼的摄食量减少l2%,在3 mg /L时减少26%,在2mg/L减少51%,在lmg/L时基本上停止摄食。 3、透明度:大多数鱼靠视觉来摄食,只有少部分靠嗅觉和味觉,那么水体中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摄食水平,一般透明度越大,养殖水体中光线越好,鱼的摄食量越多,相反则减少。 三、饲料因素 1、饲料组成:饲料的质量与鱼类的摄食量有关。一般来说,饲料的质量越高即营养水平高,则鱼的摄食量则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另外在某些鱼用饲料中加入一些诱食剂及一些着色剂可以提高鱼的嗅觉味觉以及视觉的敏感性,相应地提高鱼的摄食量。 2、饲料类型:颗粒饲料大小的不同直接影响鱼的摄食量大小。一般鱼配合饲料都要制成颗粒饲料(鳗鱼除外),颗粒饲料粒度的大小须根据鱼的口径的大小而制成大小不一的颗粒。一般鱼苗阶段颗粒最小,鱼种居中,成鱼最大。另外根据鱼的食性的不同和生活水层的不同可制成不同性质的颗粒类型,如上层鱼可制成漂浮颗粒饲料,中层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摘要:从必需脂肪酸种类、对鱼类的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脂肪研究和合理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种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脂类不仅是生物的能量储存库,而且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与细胞识别和组织免疫有密切关系;此外,脂类物质参与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那些为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等。通常认为,必需脂肪酸必须符合下列特定的分子构型:1)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链结构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2)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CH3数起的第六与第七碳原子之间。必需脂肪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不能由动物自己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由饲料中提供。鱼虾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饲料中吸收,但鱼虾具有将亚油酸和亚麻酸转化为同系列更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1.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大多动物体内能够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 (C18:3)。一般鱼体本身只能合成n-7、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生存和生长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种类而异。不同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有关。温水性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与冷水性鱼类差别很大,冷水性鱼类需要的n-3序列数量>n-6序列的数量。虹鳟饵料中添加C18:3n-6或C18:3n-3,会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同时使用这两种脂肪酸比单独使用促生长效果更好。鲤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饲料的1%。鳗鲡与虹鳟和鲤鱼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鳗鱼丽添加C18:3n-3后生长显著改善,这与虹鳟相似。添加C18:3n-6和C18:3n-3有相加效果,这与鲤鱼相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饵料的5%左右[1]。德国柏林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1]对虹鳟幼鱼投喂富含十八碳三烯酸 (1 8:3n-3 )、十八碳四烯酸主要是廿二碳六烯酸 (22:6n-3 )的商品饲料,证实廿二碳六烯酸是虹鳟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 刘玮等[2]认为团头鲂必需脂肪酸除n-3HUFA之外,还应包括18:2n-6和8:3n-3;团头鲂的18:2n-6的需要量比18:3n-3的量要大;在18:2n-6和 18:3n-3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不同的生发育阶段,对脂肪酸的需要不同。真鲷等海产鱼仔、稚鱼必须直接摄取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才能生长发育[3]。刘镜恪[4]等发现n-3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和存活都有重要影响。高淳仁[5]等认为,n-3 HUFA为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而其中 EPA和 DHA对海水鱼类生长、存活、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 n-3 HUFA的需求量略有不同,而饵料中 EPA与 DHA的比例也是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海水鱼类对不同脂型的脂类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不同。在鱼类繁殖期间,鱼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大于n-6系列的数量,尤其是雌鱼。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鱼类对必须脂肪酸的需要量依鱼的种类而不同。温水性的鲤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比冷水性鱼类低,但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前言: 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作为生理学上的一种适应,野生鱼类能够通过降低基本代谢水平及消耗自身组织贮存的营养物质,从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发展了对食物不足甚至饥饿胁迫的忍受能力。 从50年代以来,为了评价鱼类营养状况,探讨摄食水平,区分正常摄食鱼和饥饿鱼,不同学者已从形态学、生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酶学、代谢生理学等不同方面作了许多研究。研究表明:在饥饿状态下,鱼类行为异常,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改变酶活性、激素水平来降低代谢水平,并通过利用鱼体自身的贮能物质(如糖原、脂肪、蛋白质等)提供能量,从而能忍耐一段时间的饥饿。另外,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不同。 有关饥饿对鱼类生理学状况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适应饥饿胁迫的生态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方面的资料对渔业资源管理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饥饿对鱼类代谢水平的影响 鱼类可调节自身的能量分配以适应食物的缺乏,饥饿状态下鱼类代谢水平将明显下降。Mehner & Wieser发现河鲈幼鱼在20℃下饥饿15d后代谢率下降了约45%;Du Preeze报道了斑点石鲈饥饿5d后耗氧率下降了34%;张波等发现南方鲇幼鱼在27.5℃下饥饿20d代谢率下降了约47%;崔奕波等测得草鱼在30℃下饥饿35d后的代谢率明显低于Wiley等在正常状态下的测定值。

由于饥饿对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标准代谢的测定方法中应考虑饥饿因素。标准代谢是指鱼类在禁食、静止状态下的代谢率。它代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维持生命的最低代谢水平,即标准代谢是定义在一定饥饿状态下的。而饥饿状态下鱼的代谢率将逐渐下降,饥饿处理的时间不同测得的代谢率将会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在测定标准代谢时有必要将对鱼处理的时间进行规范化,使标准代谢的测定值更具有可比性。 卢波等对仔龟的研究发现,在饥饿状态下仔龟代谢水平不仅明显下降,而且下降过程还呈阶段性。人们在鱼类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Mehner & Wieser发现河鲈幼鱼在饥饿期内代谢率的变化呈阶段性;张波等发现南方鲇幼鱼在27.5℃下饥饿至半数死亡的时间为156d,该过程中代谢率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饥饿开始至第20d代谢率明显下降;(2)第21d至第80d呈相对稳定状态(代谢率平均为初始时48.6%);(3)第81d至第90d再度下降;(4)第91d至第156d(死亡)稳定在一个更低的水平上(代谢率平均为初始时的38.5%)。Mehner & Wieser提出鱼类在长期饥饿状态下对其自身储存能量的利用上有两方面的适应:一方面降低代谢水平以节约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将代谢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以保证在重新获得食物供应或面临其它环境胁迫时能产生适当的应激反应。张波等认为鱼类的代谢水平在饥饿过程中出现阶段性变化,就是这两种相互拮抗的适应性反应发生交替变化所致。 2.饥饿对鱼类机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在饥饿状态下,鱼类代谢机能发生变化,通过降低代谢水平,利用自身贮能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不同种类的鱼,由于食性、生活方式、摄食饵料质量和身体结构等差异,对

中国鱼饵排名

中国鱼饵排名 1、老鬼鱼饵易哲,湖北人,自小与鱼结缘,由钓鱼而注意鱼类生活规律,并对鱼的吃食发生兴趣。1990年代初看到日本生产的鱼饵进占中国市场,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开始转向鱼饵研究,同时以竞技钓鱼的实践检验产品的适应性。1997年起易哲闯荡竞技钓坛,并组建了“老鬼钓鱼俱乐部”,是湖北钓手连续获得1997、1998、1999三年“海狮杯”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冠军的主力队员。曾在第二届“海狮杯”决赛中夺得个人第二。1999年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钓鱼比赛,获个人总分第二和抛竿项目冠军,并因此而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垂钓大师”荣誉的钓手。自1999年起,在他主持下老鬼鱼饵公司创设“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成为竞技钓鱼的一大亮点。同年10月,为培养钓鱼后备力量,老鬼鱼饵公司又创办了湖北老鬼钓鱼学校,他亲任教练,主讲拉饵术,还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以及著名钓手程宁、化绍新、钟舜尧、刘树森等讲授鱼类科学知识和钓鱼技术,学员遍及全国。 2、龙王恨鱼饵母公司湖北龙王恨鱼饵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是国内知名的渔具企业,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被誉为“中国鱼饵行业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公司自成立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合作,专业生产鱼饵、鱼类诱食剂和各种钓具,共研发和投入市场三个品牌、

四个渠道千余种钓鱼用品,部分产品远销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可代理各种钓具产品的进出口业务,也可为国外客商提供加工、定做和定向开发服务、代理国外知名品牌。由于在鱼饵渔具制造及推动群众性钓鱼运动方面的贡献,龙王恨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钓具知名品牌”、“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成为近年来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钓具企业(渔具产品)。仁昌地产公司开发的仁昌·翰林苑精品楼盘,也被评为“孝感市建筑工程孝天杯奖(优质样板)”工程。 3、钓鱼王鱼饵钓鱼王集团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钓鱼用品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成立于1995年。十多年来,全体钓鱼王人艰苦创业,团结拼搏,“钓鱼王”逐步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安陆钓鱼王渔具公司、武汉中逵渔具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时尚钓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的集团化公司。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钓鱼王”鱼饵、“天丝”钓线、“八仙”浮漂、“兵库”钓针以及“唐宋八大家”、“渔匠”、“渔仙”钓竿已成为中国渔具行业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同时公司成功打造了“乐四通”、“中逵”两大营销网络品牌,乐四通联盟商和联盟会员近6000家,中逵直销会员店1600家,分别是中国渔具业最大的批发流通销售网络和直销连锁网络。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哪里有钓鱼人,哪里就有钓鱼王,企业成功发展成为中国渔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那料研究会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uvieret Valenciennes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食物链 短,为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河流,北起东南亚 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延伸至泰国、越南。草鱼己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东南亚、东 欧、美国等国,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低成本的饲料消耗、销路 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随着草鱼综合健康养殖技术的完善,单位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 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使用了配合饲料。 关注草鱼饲料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对缓释偏向养殖肉食性鱼类、动物性蛋白饲源吃紧 的窘况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就草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完善草鱼配合饲料, 推进其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草鱼的营养需求 1.1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维持草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 分,是配合饲料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用于维持饲养动物的基础代谢,其 次才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有关草鱼蛋白质营养需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 草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如鱼体大小、生理状 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 的影响。 表1. 不同阶段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 鱼体重(g 投饲率(% 蛋白质需求量(%饲料资料来源 7-15 2.0 41.7 陈茂松和刘辉男(1976 0.14~0.2 - 41~43 Dabrowski(1977 2.4~8.0 7.0 22.8~27.7 林鼎等(1980 1.9 3~4 48.26 廖朝兴等(1987 3.7 3~4 29.64 廖朝兴等(1987 10.0 3~4 28.20 廖朝兴等(1987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献综述

我国水产饲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水产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与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问题,并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饲料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养殖动物抗病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把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配方等研究列入国家饲料开发项目,开始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技术的开发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 我国对水产动物营养的研究和开发十分迫切。相关专家对这一课题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阅读了十余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课题。 (一)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 伴随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水产饲料业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水产饲料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阶段,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我国的水产饲料产量为 984 万吨、增长率为 20.02%,2006年为1280万吨、增长率为30.08%。2007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产饲料增长率一直低于 10%,2006年至2010年水产饲料占全国商品饲料总量比例一直维持在9%~11%(详见表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和江河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水产品总量增长将基本由水产养殖产量来提供,水产饲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得到增加。根据我国发布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推算,到2015年,我国鱼虾蟹的养殖产量为3000万吨以上,水产饲料使用量在2000万吨以上。 (二)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从“六五”至今,国家和地方通过立项攻关,已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生存、生产和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相继开展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和鱼饲料配方的研究”、“主要水生动物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1)取得了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鳗鲡和对虾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参数,为实用饲料的配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了水产饲料的质量检测技术和饲料生物学综合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省部级渔用饲料检测机构,使渔用饲料工业生产走上正规化。(3)查清了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源,对常用饲料源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为高效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依据。(4)研制了主要养殖品种的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鲡、中国对虾、鲤鱼等饲料已达 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开发了一些名贵品种如鳜鱼、长吻兢、大口鲶、斑鳢、中华鳖、鲟科鱼类等的沉性或浮性人工饲料。(5)开发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研制了草鱼、鲤鱼、中国对虾等品种的高效优质复合预混料配方;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对水中稳定型维生素C衍生物、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各种酶制剂和活菌制剂等也做了很好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工作。(6)颁布了草鱼(SC/T1024-2002)、鲤鱼(SC/T 1026-2002)、鳗鲡(SC/T 1004-1992)、虹鳟(SC/T1030-1999)、罗氏沼虾(SC/T1066-2003)、中华鳖(SC/T 1047-2001)、真鲷(SC/T2007-2001)、牙鲆(SC/T2006-2001)、中国对虾(SC/T 2002-2002)和大黄鱼(SC/T 2012-2002)的饲料标准;目前一些主要养殖鱼类的饲料 (三)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产鲤鱼、草鱼、罗非鱼、鳗鲡、对虾、罗氏沼虾和鳖的商品饲料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在鱼虾类营养生理和营养参数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 1.基础研究不足, 缺乏系统性 2.水产专用添加剂的开发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