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能否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通过一名小学生的案例对学校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

黄愉是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家中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极少批评他。可是,黄愉的父母发现,他自上小学以后,话越来越少,而且吃东西也不如以前。从前那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有时无故乱发脾气,有时早上起来,就嘟囔着不愿去学校。父亲有些担心,就去学校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他似乎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与同学们的交往也较少;一天到晚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爱回答问题。父亲问他为什么不积极发言,他说怕回答不正确,挨老师批评。

(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

黄愉同学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校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一般在一年级及转校的小学生身上较为多见。产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对父母过分依赖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过多的溺爱和娇惯,形成了他们对父母强烈的依恋。当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小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不安,想在教师那儿寻求依赖,而老师不像父母一样围绕自己转,而是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就想逃避这种陌生的环境,回到从前快乐的时光,躲在父母的保护下,便产生不愿意去学校的情绪。

2.心理承受力较低

有些小学生,在家里父母事事顺着他们,很少批评,养成了小学生听不进批评的毛病,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低。而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时常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者表扬或者批评。由于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勇气去面对,就采取逃避的态度。上例中的黄愉就是这样,在家中听惯了表扬,到了学校,因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想要避免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干脆不愿去学校。

3.对学校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小学,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幼儿园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要比幼儿园时复杂得多。有的小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低,和同学们的交往不是很融洽,再加上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所以产生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三)教育指导措施

教师首先应该找出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并根据其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改变这种适应不良现象。

1.指导小学生的交往

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往状况不佳引起的。首先,教师应该主动地关心像黄愉这样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喜爱。其次,老师要指导他们与同学多接触、交往,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小组活动、自我介绍等,增加他们与同学的相互了解。再次,教会他们交往的技巧,如在与同学交往中要有礼貌,懂得谦让,关心他人等。另外,有意识要求班中的同学主动地与他们交流,关心、帮助他们。

2.培养热爱学校的情感

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融洽,有同学老师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学生就会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的集体活动,如大扫除、爱护我们的校园等活动,使他们懂得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学校、对班级集体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学校的热爱自然增加。同时要注意与父母的沟通,使父母配合学校的教育,改变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不过分溺爱,培养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父母的过分情感依赖。

3.增强心理承受力

小学生面对挫折和批评的心理承受力差,有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力。教师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适当施以批评,但是要注意

批评的技巧和言词,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批评的目的是教育他们,而不是打击。要关注他们对批评的情感反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要他们懂得任何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受过表扬和批评,端正对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受到表扬时,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受到批评时,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改进。要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错误,找到原因后如何避免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对批评的心理承受力和对自我的认识。

总之,对于小学新生,有时会出现像黄愉这样的适应障碍,教师和家长应针对这些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措施,从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

二、小学生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小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小学生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李卫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李卫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李卫在校的情况,李卫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

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李卫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小学生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李卫,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李卫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小学生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小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小学生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小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小学生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案例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问题,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心理、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化发展,这种情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生的交往障碍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

三年级学生杨江,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这导致杨江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二)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

杨江表现出来的是人际交往不适应,小学生出现这种交往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自我中心的影响

有的小学生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杨江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2.不良的情绪和自控力的影响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小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上例中,杨江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

3.交往技能的缺乏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由与父母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为主。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他们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交往的效能。

(三)教育指导措施

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问题,教师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主要指导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

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

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交往冲突的例子,引导小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

2.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

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不良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学习交往技能,注意灵活运用

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首先,增加与同学的交往频率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建立友谊。而交往频率的增加,是增加接触、了解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学会真诚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教育学生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

第三,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

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

第四,要学会聆听。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感。如果在交往中还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则可收到更好的交往效果。

对于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情感、意志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着手培养,同时训练他们掌握适当的交往技巧,使之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创造一种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5138-24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完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适度消费意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为将来 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学院决定由院团 委学生会组织以“融入社会,共度美好佳节”为主题 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更好的开展此次活动,特制 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时间 XX年1月—XX年3月 二、活动范围 除08秋外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每个学生利用XX年寒假时间,针对“爱心活动”、 “春节安排”、“社会实况”三个方面展开社会实践活

动。同时,结合三个主题深入思考,每名学生写1500—XX子的书面材料,有条件的可以拍摄10幅左右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社会实践内容如下: 1、公益活动 利用寒假实践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看望孤寡老人及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与爱心,同时深入社会,进行公益除雪,保护花草树木等活动,给社会送去一份温暖,还我们一片温馨! 2、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过的一个节日,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春节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你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谈谈吧,让大家了解您家乡的春节风俗。 3、物价上涨 近日来,“物价上涨“这一话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物价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谈谈自己的观点,放眼未来,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四、有条件的同学将所形成的文字材料结合图片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性,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紧急,令人恐惧或危险的情况时,能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具有摆脱困境的力量。适应能力弱的人,遇到特殊情况就紧张,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适应能力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二是能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三是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深知取之有道;四是有稳定的性格,且确立了一定的价值尺度;五是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六是善于体察别人的利害关系和有关情况。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1.假如你的朋友突然带来一个泥最不喜欢的人到你家里,你会: A.表示惊奇。 B.把你的感觉完全隐藏起来。 C.暂时忍耐,以后把实情告诉你的朋友。 2.对自己的某次失败,你: A.只要别人感兴趣随时都会告诉他。 B.只在谈话时随便说出来。 C.绝不说,怕会被别人抓住弱点,对自己不利。 3.遇到难题时,你: A.毫不犹豫向有关专家征求意见。 B.经常向熟人请教。 C.很少麻烦别人。 4.你骑车去一个较远的地方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你: A.赶快查自带的地图。

B.大声埋怨,不知何时才能达到目的地。 C.耐心等待过路人或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5.当你选择衣服时,你: A.总是固定在一个款式上。 B.跟随新潮,希望适合自己。 C.在选定之前,先听取陪同的朋友和售货员的建议。 6.当你知道将要有不愉快的事时,你会: A.自己进入紧张状态。 B.相信事实并不会比预料的厉害。 C.感觉完全没有办法应付。 7.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你: A.总觉得很烦,不能静下心来读书。 B.仍能静下心学习,但效率降低了。 C.不受影响,照常学习。 8.和别人争吵起来时,你: A.能有力的反驳对方。 B.常常语无伦次,事后才想起如何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C.能反驳,但无多大力量。 9.每次参加正式的考试或竞争,你: A.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一些。 B.常常不如平常的成绩。 C.和平时成绩差不多。

社会保障学B卷

A.福利国家 B.社会保险型 C.混合型 D.国家保险型 4.社会统筹模式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优点是()。 A.具有很强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 B.具有很强的社会财富初次分配功能 C.能够提高个人的积极性 D.具有共济性,还能调动个人积极性 5.在任何危险损失以及满足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的是()。 A.社会保障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救济 6.中国社会保障对象不包含农民的是()。 A.社会优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7.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是 ()。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C.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D.社区性养老保险 8.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 A.一种互补性的非正式失业保险制度 B,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式失业保险制度 C.一种替代性的正式失业保险制度 D.一种互补性的正式失业保险制度 9.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10.无论发生多少医疗费用,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按一定比 例共同承担费用的方法是()。 第2页(共8页) 姓 名 _ _ _ _ _ _ _ _ _ _ 准 考 证 年 级 _ _ _ _ _ _ _ 层 次 _ _ _ _ _ _ _ _ 专 业 _ _ _ _ _ _ _ _ _ 座 位 号 _ _ _ _ _ _ _

A.起付线法 B.封顶线 C.扣除法 D.共付法 11.职工因工伤停工医疗期间,直到医疗终结为止,工资为原工资的()。 A.100% B.70% C.80% D.50% 12.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未婚先孕并生育子女的少女的保障方法为()。 A.生育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保险 D.社会福利 13. “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亚当·斯密主义 D.哈贝马斯主义 14.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是()。 A.集体性保障措施 B.公平性保障措施 C.福利性保障措施 D.优惠性保障措施 15.()是中国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A.特殊救助 B.贫困救助 C.失业救助 D.自然灾害救助 16.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救助内容的是()。 A.自然灾害救助 B.孤寡病残救助 C.失业工人救助 D.城乡贫困户救助 17.中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条件之一是参加保险缴费期限要满()年。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8.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这一术语的是()。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19.各国优抚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社会筹集统筹,三是个人投保。我国优抚保障制度的优抚资金的筹集方式是()。 A.国家财政拨款和个人投保 B.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筹集统筹 C.个人投保和社会筹集统筹 D.国家财政拨款和企业投保 20.某家庭在一年的支出共为2000元,其中粮食700元,水果、蔬菜和 其他饮食用品为500元,教育支出为500元,衣物和其他杂项开支为 300元。则该家庭属于()。 A.富裕 B.勉强度日 C.小康水平 D.绝对贫困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 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属于完全统筹项目的保险是()。 A.失业保险 B.工伤保险 C.生育保险 D.医疗保险 2.中国失业保险的条件是()。 A.必须是非自愿失业 B.年龄条件 C.失业者满足一定的缴费期限 D.有就业意愿 3.医疗保险与商业医保保险的运作机制不同,具体表现为()。 A.保险资金的来源不同 B.保险给付标准不同 C.保险给付额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同 D.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方式不同 4.属于广义住房社会保障范畴的是()。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页(共10页) 第4页(共10页)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1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1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等多方面意义。下面是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欢迎参阅。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范文1 一、活动主题 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与成果展示 二、活动背景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走出去。20xx暑期社会实践已经结束,对于实践本身,我们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我们需要认真体悟实践的意义,抓住实践的要领才能真正开展好实践,才能发挥实践的作用。 本着团结小班同学,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课余生活,增进同班同学间沟通交流,倡导同学们劳逸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次活动将紧贴团日活动主题,鼓励同学们通过分享总结暑期社会实践,为日后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三、活动目的与意义 目的: 1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实践,明白实践的意义。 2 交流实践成果,促进小班同学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友谊。 3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供实践、交流、学习的平台。 意义: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本班同学的交流,还能相互学习实践中的经验。再者,进入大学已经一年了班上同学的感情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还需深化。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能够促进同学们的交流,培养默契,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加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四、活动形式与对象 活动形式:大家聚在一起,以各种形式分享社会实践成果 活动对象:农经(1)班成员及邀请嘉宾1人共计26 人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日 19:00-21:00 活动地点:4-c408 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班(团)委员围绕活动主题,商量讨论策划方案,并做好活动安排 (2)各支部积极准备实践成果ppt展示及优秀个人发言等资料 (3)各支部分工合作,准备好相应的物品等 (二) 活动当天事宜 (1) 场地布置(班委共同完成); (2) 主持人宣布交流会开始,放音乐,齐唱团歌; (3) 对此次活动做简要说明; (4) 开始进行各自的实践风采展示,以ppt或视频为主; (5)互动环节,优秀个人发言,交流及提问; (6)放音乐,齐唱团歌。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3、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活动方法: 1、故事法 2、名言引入 一、笑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先跟大家说一个笑话: 古代笑话: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把他的头剃光,然后逃走了,解差醒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即他又困惑不解:“那我在哪里呢?” 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色扮演导出积极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一)思考名言: 在介绍方法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古人说“自知者自明,然后才能自律者自成,自盛者自强,自励者自恒。” 我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那位同学想发表一下意见。 引出问题:…… 老师解说: A:自我概念积极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尽量扬长避短,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改变自我概念,所以很快乐,很自信。 B:自我概念消极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经常自卑或妒忌别人,而且经常抱怨别人或说“老天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C:自我概念混乱的人,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异常,为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经常是悲时喜,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D:自我概念夸大者,为自己罩上耀目的光环,漠视自己的不足,自吹自擂。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刚才的话,从三位同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己清醒、客观地分析评价,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所以自我概念是否积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泰戈尔有句发人深省的名言“谁像命运一样地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 所以法国思想家蒙因也说“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三、老师介绍: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方法。 既然认识自我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呢? 我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行为又告诉了我们找到真我的重要性,但要找到真我用灯是不可以的,以下是一些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 反省和检验自己,自己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思考、反省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获得衡量自己的社会指标 1、父母 2、老师 3、同学 4、朋友 5、陌生人 通过与自己条件相识的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提供互补、激励的信息—— 1、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 3、保留之点 4、改进之点 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答案教学教材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这笔养老金应由谁缴? 案例描述:刘玉国系某供销社1985年4月招收的亦农亦商的临时工,1994年11月成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刘玉国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用工期间,供销社按月收取刘玉国工资总额的3%款项作为离职返家的补助费,并纳入专户管理。自1996年12月起,供销社开始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法律宣传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社会保障意识逐步提高,刘玉国深感社会保障对自身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在企业干了十几年,供销社没有给他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时,就少领养老金,这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1997年初刘玉国遂要求供销社为其补缴做临工期间的养老保险金。供销社认为:刘玉国于1996年12月与供销社正式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期限为5年,劳动合同签订后,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在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期间,刘玉国是亦农亦商人员,整个供销社系统与他同样身份的人都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其间对其所扣的工资总额3%的返家补助费可以退还,供销社不具有补缴养老保险金义务。因此,供销社拒绝为其补缴养老金。双方争执不下,刘玉国于1997年初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仲裁,要求供销社补缴养老保险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刘玉国的请求。刘玉国不服,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7年4月,法院对当地首起养老保险民事诉讼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决供销社从1986年8月起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销社对此判决不服,于1997年10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问题: 1、如果你是二审法院的法官,如何裁判?请说出理由。(3分)答:正确。本案中,刘玉国于1985年4月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尽管双方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依据《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之第8条规定,刘玉国有权享有养老保险待遇。事实上,供销社所扣的月工资总额的3%的款项,便是刘玉国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对于单位应缴纳的其余15%。供销社依法必须缴纳,否则违反了《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26条之规定,因此,本案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设计原则是什么?(6分)答: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自然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享受国 家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收入补偿和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 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每个劳 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的 生活,如果每个劳动者都能对丧失劳动能力 后的生活保障有信心,则必将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的稳定,养老保险(也称老年社会 保险)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3、该案例中涉及的是什么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与养老保险金缴费模式?(6分) 答:现收现付式与给付既定模式 案例分析:在城镇工作的所有劳动者都能参 加养老保险吗? 案例描述:河南籍的农村小伙子江之平和他 的四个伙伴从2000年到北京某大学的食堂 工作已经快6年了,他们分别担任厨师、小 工等工作。2006年6月,该大学的后勤工作 进行改革,需要辞退一部分由学校的后勤部 门直接聘用的农民工,江之平和他的4个伙 伴都在辞退范围。在办理辞退手续时,江之 平和他的4个伙伴发现,6年以来学校没有 给他们办理过任何社会保险。所以办理离职 手续时,江之平代表其他伙伴向学校的后勤 部门提出要求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学校后勤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学校是国家拨 款的事业单位,江之平等工人只是学校临时 雇佣的农民工,没有义务为他们办理养老保 险。江之平等人一方面向学校所在地的劳动 监察部门提出投诉,一方面又向当地的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在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下,学校和江之平等农 民工达成了调解协议,将江之平等6年来应 缴纳的保险费用一次性补偿给江之平等人, 双方以此解决了争议。 问题: 1、试结合本案例分析养老保险的广覆盖原 则?(3分)答:教材P175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我国企业职工选择哪一种养老保险责任承 担模式?(6分)答:责任分担型 案例分析:养老保险是要强制办理吗? 案例描述: 王晓于2003年6月受聘于一家私营企业,担 任会计工作。但是工作至今企业都没有给他 办理养老保险。王晓很担心,询问同事是否 办理了养老保险,大家也都表示企业没有给 自己办理。于是,王晓就代表该企业的其他 同事向老板提出了希望办理养老保险的要 求,但老板说,自己这里是私营企业,不像 国有企业,不承担办理养老保险、缴纳相关 费用的义务。同时老板还说,如果想上保险, 就自己去上,公司不管这件事。王晓听后很 疑惑。 问题: 1、需要强制城镇私营企业办理养老保险吗? 请说出理由(3分)答:实行强制办理养老 保险的单位由《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第3条明确规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 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 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 业单位及其职工”。对于这些单位而言,有义 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是强制 办理的,否则就要依照法律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对于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职工而言,他 们也有义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照法律规 定的比例缴纳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养老保 险费。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请说明养老保险设计中的权利义务相结合 原则(6分)答:教材P176 案例分析:他的医药费该不该报销? 案例描述: 潘强原系骏马橡胶鞋业公司(以下简称鞋业 公司)供销科科长。1985年6月因私自收受 回扣被鞋业公司免去科长职务,但仍留在供 销科任销售。1995年春节期间,潘强带着妻 儿前往上海探望父母,在此期间,潘强因急 性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住院治疗18天后出 院,共花去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潘强回 单位后,持病历、医药费发票等有关单据要 求鞋业公司予以报销,鞋业公司以经济困难 为由,告知潘强暂缓报销。同年12月,潘强 因累计旷工35天被鞋业公司除名。1996年1 月5日,潘强再次找到鞋业公司,要求鞋业 公司报销其在上海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鞋 业公司以潘强看病并非在定点医院及其已被 除名为由,拒绝报销医药费用。在多方求助 无果的情况下,潘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被诉人鞋业公司报销 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 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细则修 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问题: 1、如果你是仲裁委员会的法官,如何裁判? 请说出理由。(3分)答:市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受理后,立即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在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关于垃圾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处理垃圾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以及社会上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录象带和数据。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 以世界环境日入手,引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垃圾。 1、出示地球图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散布着垃圾,就连蔚蓝色的海洋也受到了垃圾的污染。 2、贴上“垃圾”两字:全球每年产生450亿垃圾,这是一个大问题啊!怎么办? 3、贴上“怎么办”: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关于垃圾的一些内容。 一、计算导入(算一算) “大家对垃圾都比较熟悉,你估计一下,你们家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 “小甸镇约有44000户家庭,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 “六安市约有180000户家庭,每天又会产生多少垃圾?” “六安市在一天之内,家庭产出的垃圾就。加上服务行业、餐饮部门以及27000家厂家。我们六安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大大超出了上面的这组数据,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研究如何减少垃圾的产出(说一说) 1、出示算式:

180000户家庭Χ1千克/户==180000千克==180吨 “用数学的方法想想,怎么样才能使总的垃圾量变小?” 2、“减少每户人家的垃圾产出就可以减少总的垃圾量,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你们还有没有办法能减少垃圾的产出?” 板书:减少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随机补充:罚款收费制度 5、“同学们说出了许多减少垃圾的办法,有些是切实可行的。说不定过不多久,这些办法就真的采用了。接下来让我们从录象中去看看那些已经产生的垃圾是怎么样的!” 三、研究如何处理垃圾(写一写) 1、学生小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分工:一人负责写,其余出主意。 2、全班交流,说说方案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A、垃圾中有可以利用的、不可利用的,最好能分类,设计分类的垃圾箱。 可回收垃圾箱、废弃物箱 有机垃圾(餐余废弃物)、无机垃圾(可再生废弃物、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危险废弃物) B、可利用的垃圾要回收,充分利用。 (五大类: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布料) 废纸——再生纸 塑料——再生汽油(以聚丙烯为主料的不发泡塑料餐具)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1.对自己的某次失败,我绝对不会提及,就怕被别人抓住自己的弱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当我选衣服时,我会想跟随潮流,希望适合自己。(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积累工作经验。(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必须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我会因怯场,变得不知所措,说话语无伦次。(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当我骑自行车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时,我会耐心等待过路车或等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 A.是B.无法肯定 C.不是 11.我从来不愿为了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印象而特地去做,就算是有机会也不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在受到别人批评时,我会想找到机会去批评他(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社会保障 案例分析

第1章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就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就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分析2: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第2章案例分析 在云南弥勒县城里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有着12个子女的妇女(其中8人为亲生、4人为继子女),因为中风卧床不能动弹,但12个子女却没有一人前来服侍卧床不起的她。钱兰英老人的子女中,有的就是身价过百万的村里富人,有的就是温保有余的小康人士,也有的经济条件十分普通,说起因何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她们都有自己的理由。 大儿子:有能力,但她已经不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二儿子:经济条件差,有心无力。 三儿子:大哥不养我也不养。七女儿:养老人主要靠哥哥。 继子:她对我们没有养育之恩。 请您说说她们的理由在法律上能站得住脚不? 案例分析: 亲生子女都有赡养义务,至于说子女中有的经济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赡养义务进行时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来履行。但这不表示条件差的就可以不履行这个义务。 第3章案例分析 某企业就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就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她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第4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就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不妥当。 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就是说缴费与养老金支付就是不能挂钩的。 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就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就是错误的。 案例2: 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与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不正确的。 2、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第5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您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我们就是一家外资公司,之所以工资定得这么高,就是因为除了工资以外,再没有其她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这个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就是够多的,可就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她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这样一来,她在这家公司工作,也觉得很踏实多了。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提出公司未给她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她认为,这就是侵犯她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为您缴纳养老保险,就是事先跟您讲好的。您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您现在无权反悔。再说,您不就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不? 案例分析: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如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节奏逐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复合性和适应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较差,加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如: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动手能力不足及社会责任感不强;人际交往存在较大的障碍,团结意识薄弱;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和他人等等。综合起来,就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一现实的存在,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和不知所措,以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在这里我想强调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推动变化下已经进进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把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种使命和责任与当代世界的状况,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担负着继续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包含学习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3、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 心理学把每个人一贯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称为个性。个性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生的行动乃至整个一生的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个性是在大学生的一系列熟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渐渐熟悉社会、感受社会、应对社会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压力和障碍,这是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外部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只有具备完善的个性,大学生才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 4、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适应程度和结果的具体体现。假如一个大学生经常与别人,特别是与同伴脱离交往,或者被同伴排斥在群体之外,就会发生心理疾病。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了独占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他们一般求知欲看和探索欲看强猎冬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与日俱增,遇事喜欢独立思 考和判定,不愿盲从别人的意见,情绪反映强烈、易冲动,遇事有持续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正由于大学生具有上述心理和行为特点,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轻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题目。在生活、学习顺利时,往往眉飞色舞、趾高气扬,碰到挫折就轻易一蹶不振,情绪陷进长时间的忧郁、苦闷、消极、自卑。大学生心理的这种两极性,很轻易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